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555|回复: 10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讲记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31 12:2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灵枢.四时气第十九》讲记
今天接昨天继续讲本篇。
为方便阅读,原文用墨色,讲解用朱色。
温疟汗不出,为五十九痏,风(疒水)肤胀,为五十七痏。取皮肤之血者,尽取之。
这里讲了两个病的具体治疗。
五十九、五十七痏,在素问和后面的篇章中会有具体的论述。
这里讲了具体的刺法,是用“夏刺”刺皮刺血的方法。
用“尽”取之,盛候用泻法,见而泻之,不拘穴之多少。
那么这就联想到用穴的多少问题。取穴多的医生高明,还是少的高明?脱离了具体的病症谈这个是没意义的,要看治什么病用。按需求而用,不能拘于形式,用少的说用多的是“刺猬法”、“草船借箭”法,用多的说用少的“蜻蜓点水”等,皆不见真实之论。
汗之不出与肤胀之风水,皆盛候,外盛,自然就用泻法。

飧泄补三阴之上,补阴陵泉,皆久留之,热行乃止。
讲飧泻的治疗,言补,认其为虚证也;补其阴,病在三阴也,久留未言几呼者,标准以“热行乃止”。此论中论断飧泻是“三阴虚寒”,治三阴经,阴陵泉是代表性的穴位。
还有个问题,热行乃止,是指哪里的热行?注家有言是针下热行,似乏确证。个人认为是病寒之处觉有热行。当然也无更多证据,但结合前面病去乃止的论述,这个说法个人觉得更可能接近原义。如果能从其它篇章中找到更明确的证据,则事理无争。临床事实时上,寒处得热,更真实。

转筋于阳,治其阳;转筋于阴,治其阴。皆卒刺之。
哪里的筋病治哪里,这个好理解,说得也明白。三阴三阳经筋所过皆可病转筋,前面经筋篇已讲过,治皆当燔针焠刺之。有注家言“卒”是“猝”,猝然急刺之使不知,个人认为是不对的,不符合转筋病治闻前面提到的方法。焠刺,合于前面说法,临床可验。
徒(疒水)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疒水),必坚。来缓则烦悗,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疒水)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
我在经历了中西临床多年操作治疗这个病以后,再看这里提到的这个方法,深深地震撼了我。
腹水的治疗操作步骤。
1、选择穿刺点,脐下三寸;
2、做皮肤的切开,然后导入引流管或筒——“筩之”。
3、引流管进入后,再回抽一下——入而复之,“之”字有本言是“出”,稍回抽一下。以尽其水,反复前后调整水位,达到全放出。
4、快速地刺入后,放出水,放出水后,立即束紧腹部,增加腹压。及时地增加腹压后病人安静没异常表现,不及时增压,腹部水出,经脉空虚,血气来聚,下实上虚,心失其血则烦冤。
现代医学临床腹水穿刺的步骤中,选点、麻醉、刺入,放水后加压防止腹压突然减轻后的低血压心悸晕厥,和这个一样。
从这里可见灵枢的高度。也可看到后来中医徒用汤药来调,妄用毫针调经之虚妄不实。传统的真实技术和现代的临床完全一致。当然在今天,这个操作完全可以照现代医学的技术来完成,不能说你用这个就不是中医了,正好相反,这才是真实治病的中医传统医生。

必坚“来”,有本曰是“束”字。有可能,形似而误。后面来急来缓,是束急束缓之误,也很可能。坚同急。

5、放水的间隔时间,隔日一取,这也是在临床中一直在用着的。
6、放水后的药物和饮食调理,疗和是四个半月。
闭药,应是当时成熟的专门方案。和饮食的关系:刚刺后,只用药就了,以后进食时和饮食间隔开,在空腹时用。食疗如后世的鲤鱼汤、现代医学的静滴白蛋白,皆可代食。
今天先讲到这里,打字累了,歇会儿。


着痹不去,久寒不已,卒取其三里。骨为干。肠中不便,取三里,盛泻之,虚补之。疠风者,素刺其肿上。已刺,以锐针针其处,按出其恶气,肿尽乃止。常食方食,无食他食。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08:07:28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个比较专业的帖,长时间没有人回复,说明可能业余的朋友或是对经典平时不太关注的朋友,在本坛占多数。
其实,经典才是更简单、直接切近临床的实用的法则。
发表于 2010/11/30 13: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在学习内径,先生所说比译文更贴切。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0/11/30 13:56:17 | 显示全部楼层
这是本人讲内经的录音整理的一部分,现备有伤寒、金匮、灵枢的二年的讲课录音资料,备与有缘者交流。
发表于 2010/11/30 22:00:54 | 显示全部楼层
希望与老师是有缘的。讲课录音资料不知能否听到?
发表于 2010/12/5 20:33: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针灸的确不是我们所想象的一样,通读《灵枢》 会发现现在的治疗方式是和古人有很大差别的 很多治疗方法没有广泛推广  
      我这几天正看灵枢  把古人的一些解释贴于下 全供参考
徒(疒水)水,先取环谷环谷:当是脐中也。见《太素》卷二十三杂刺杨上善注。下三寸,以铍针针之。已刺而筩之,而内之,入而复之,以尽其水,必坚。来缓则烦闷,来急则安静。间日一刺之,(疒水)尽乃止。饮闭药,方刺之时徒饮之,方饮无食,方食无饮,无食他食,百三十五日。马莳曰:此言刺水肿之法也。上文言风水者,有风有水也;此曰徒(疒水),则有水无风也。先取环谷下三寸,以铍针针之。筩,直也。已刺而直其针以纳之,既入而又复之,必欲尽去其水,水方尽时,其肉必坚,且水来缓则内必烦闷,来急则内必安静。间日一刺之,候水去尽而止针。但水未尽之时,小便必闭,今水已去尽,必饮通闭之药,以利其水,防其再肿。然服闭药之法,方刺之时即但饮之,方饮之时无用食物,或食物时无饮此药,且又不可食异品他食,如此守之,至一百三十五日之外,其病始不复矣。】
【 张志聪曰:此内因脾胃虚寒,而水溢于肉理也。徒,众也。土位中央,主灌溉于四旁,土气虚则四方之众水,反乘侮其土而为水病也。夫溪谷有三百六十五穴会。肉之大会为谷。大会者,手足股肱之大肉也。环谷者,取手足之分肉以泻其水也。筩,筒也,以如筒之针而内之,入而复出,以尽其水。水肿于肌肉则浮而软,水尽则肉必坚矣。来缓则烦闷,来急则安静者,水虽在于肌腠,而其原在内也。饮闭药者,谓水乃尽,当饮充实脾土之药,勿使水之复乘也。方刺之时,欲使水尽出于外,故徒饮之。盖脾主肌肉,(疒水)病之因本于脾,脾水尽而后能土气充实也。夫饮入于胃,上输于脾肺,食气入胃,淫散于心肝,饮食并入,借三焦之气,蒸化精微,济泌别汁,中焦气虚,则水谷不能分别矣。是以方饮无食,方食无饮,盖言土气虚而水聚于中者,由三焦元气虚也。三焦者,通会元真于肌腠,三焦元真之气虚,则肤腠空疏而水溢于内矣。无食他食者,惟食谷食以养土气也。土之成数在十,而分王于四时八节调养,百三十五日者。逾九节候而土气复也。】
发表于 2011/1/6 11:0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东西,怎么没有 人看呢?
发表于 2011/1/7 23:57:32 | 显示全部楼层
标志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11/1/8 08:10:22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楼所引二名家之注,马注尚不离临床,张注则重于医理。
此段实际是临床操作的一个具体说明和注意事项。仅以理论、医理的解说,就失去了内经的原义精髓和临床的实用性。
请对比原文,有经验的同行再看看。
发表于 2011/1/12 11:22:16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讲的很好,希望能看到讲座录音资料,不知道有没有关于素问的讲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6 05: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