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使用寒咳汤问题(2-5岁)——托起中国宝宝的健康
幼儿属纯阴纯阳体质,服药之后,情况变化极快。故须随时掌握用药的进退,方保无虞!
首先是用药量,儿童酌减,十岁左右的两天一副,五岁左右的四天一副,三岁左右的五至六天一副。
当代幼儿,往往在受寒出现了咳嗽之后,要么寻西医吊针伺候,要么寻中西医结合的中医伺候。而后者用药的概念已经被西医所污染,往往以寒凉消炎攻下虎狼药伺候为能事,结果寒上叠寒,变证叠出,小病“治”成大病,大病“治”成了不治之顽症。比之西医尤为可惧!
患儿一般在服用寒咳汤一至两次之后,往往会出现咳嗽加剧,频频排痰的情况,这是正气扶上,排除陈痰之佳象。出冷汗,是在排除往日之阴寒,但是也要适可而止。
次日汗太多,去麻黄。若汗仍多,取伤寒太阳表虚的桂枝汤思路,在寒咳汤原方基础之上增加“桂枝6、白芍6-10、大枣六枚”,以调和营卫。白芍量一般取下限6克,若出汗量太大,可取上限10克。如此调整之后,出汗过量必定能解决。小儿长期伤寒,营卫不和已成必然。这也是伤寒善后的绝招。
再过两三天后,痰量必减少。小儿整体情况必然迅速好转。
但很有可能发生的是,家长往往看到药效不错,为求速效,而给小儿频频超量服药,造成了服药太过量。其后果是,造成了整体阴阳平衡失调,小儿会出现阳亢证状。如入夜仍然兴奋难眠。由于阴虚阳亢,小儿此时的咳嗽表现为干咳无痰,同时伴随有口咽干燥的情况。两种咳,两般说法。
还有,长期被“吊针伺候”的小儿,因为抗菌素会损坏肝肾阴,小儿往往容易出现脾气烦躁不安的情况,这是还需要采用养肝肾阴、敛肝对治。
这时就需要调整处方,在寒咳汤原方中增加麦冬、生地、熟地、白芍、百合各10克,以滋阴、敛肝、降火。(阴阳平衡恢复后停用。)
因为小儿长期进寒,并且旷日持久地误治,往往累积潜伏的阴寒需要经过一个长期祛除的过程。
这时,可以在寒咳汤原方中增加白术、茯苓、山药各10-15克,以健脾培土生金,长期使用而收全功。
同时可以大大减少服用剂量,按原来服用的量再减到一半以上,长期进服调整。
此时可以将药用炼蜜做成糖浆服用比较方便。口感也比较好,容易为小儿接受。
要知道,量不是最最主要,关键要看是否能命中目标。
中国古代中医有一个著名的说法:宁治十个男人,不治一个女人;宁治十个女人,不治一个小孩。说的是对于治病来说,一个比一个更难。那主要还是没靠谱。如果能与《伤寒论》靠靠谱,向仲景翁讨教,治孩子病,或许还更容易一点呢!
关键词:健脾敛肝、调和营卫、滋阴降火、小小剂量长期服!
[禁忌]
①禁忌一切生冷、冷饮,及寒性食物(如海带、黄瓜、绿豆、西红柿、冬瓜等)。稍有好转,若犯禁忌,必会造成病情复发或加剧!
②阴虚阳亢者慎用。(不是不可用,注意控制用量即可。)
[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09/9/18 14:49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