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雪山来客

【原创】《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雪山来客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临床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4/3/20 04: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wenyanquan 的帖子

小孩发烧,如果是有恶寒,头项强痛,脉浮,说明病邪在太阳膀胱。对大椎刺血拔罐,引邪外出,当是正治。刘渡舟当年在缺医少药的乡村就尝试此法,使小男孩很快汗出烧退。对身体应该不会有不良影响。

点评

不过能够有条件服用麻黄汤或者是桂枝汤,最好还是服用汤药好一些,毕竟发汗解表是正宗之法。放血只能偶尔为之,经常这样恐怕不行吧?会不会伤害了身体?没有经验,难以置评!  发表于 2014/3/20 11:08
好像在刘渡舟老师的书上看到过的,记不太清了,所以未敢随便评论,抱歉!  发表于 2014/3/20 11:01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1:50:43 | 显示全部楼层

【寒热】八纲辨证之“寒热”——中医“治则”——“寒则温之”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3/20 11:59 编辑

【寒热】八纲辨证之“寒热”——中医“治则”——“寒则温之”·
·
对于初步的伤寒辩证来说,寒热之辩证应当不是太难,但是最严重的问题恰恰出现于此,西医和中医的寒凉攻下派在这个大是大非的问题上出了一个原则性的大错!

据《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应当很清楚了,由伤寒引发的发热性疾病,毫无疑问地都是由风寒引起的。
·
那根据中医的“治则”-——“寒则温之”,多数的伤寒症的初期之表证,都应当服用辛温解表药,里寒证少阴证更加以麻附细辛汤、四逆汤之大热药温里。

同时,这样也完全符合中医治则之“扶正祛邪”,以辛温解表药扶助正气,同时祛除风寒之外邪。祛邪而不忘扶正,而在扶正的同时也能彻底地祛除风寒外邪!

这样我们就看到了,西医和中医的寒凉攻下派完全弄错了最基本的打击的目标!
·
同时,必须指出的,目前的老百姓,尤其是孩子们的家长,一看到孩子高烧了,把退烧作为当务之急的最佳选择,同样是错误的!其心情可以理解,但是其后果是严重的!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2: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虚实】八纲辨证体系之“虚实”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3/20 12:35 编辑

【虚实】八纲辨证体系之“虚实”·
·

“虚实”也是中医所特有的一组重要概念。
·
在上面列举的桂枝汤和麻黄汤,就分别对应于太阳证之“虚证”和“实证”。
·
桂枝汤——对应于太阳证之虚证,因为伤寒“汗自出”就反映了其表虚。汗出而营阴受损,同时随着毛孔的开泄而卫气也受损,故其“营卫俱弱”而形成了“虚证”。这种人平时很有可能就是容易出汗,稍稍走路就出汗气喘的虚人。
·
麻黄汤——对应于太阳证之实证。麻黄证的特征就是“无汗而喘”,不出汗的同时会出现高烧。“无汗”反映了阳气没有被开泄,“高烧”反映了正气与外邪正在剧烈地争斗,邪气盛的同时正气也强大,有足够的力量与外邪进行拼搏!容易出现麻黄证的人,其实平时往往是体质比较强的人,所以容易出现实证。
 楼主| 发表于 2014/3/20 18:28: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八纲辨证体系之总摄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3/20 18:29 编辑

【阴阳】八纲辨证体系之总摄·
·
“阴阳”这个基本概念贯穿着整个炎黄传统文化的一切,同时也是中医学的基础、核心和灵魂。阴阳学说贯穿于中医的理、法、方、药,长期以来一直指导着实践。如说:“明之阴阳,如惑之解,如醉之醒”(《灵枢·病传》)。还有“设能明澈阴阳,则医理虽玄,思过半矣。”(《景岳全书·传忠录》。这儿无意列举阴阳理论的一切,只能以最简单的方式大概介绍略微做一点点这方面的基础知识的普及。

首先,我们一起看看“阴阳”两个方面各自所包括的几组概念:

“阳”:上方、天、昼、表面、春夏、温热、干燥、轻举、上升、外向、明亮、活动、兴奋。

“阴”:下方、地、夜、里层、秋冬、寒凉、湿润、重降、内向、晦暗、静止、抑制。

中医理论认为,人体之阴阳必须保持在动态平衡的状态中,生命才能维持在健康态。如果阴阳失去了平衡,进入了阴阳偏盛、偏衰,人体就会生病。

那么我们用阴阳理论来分析上面所介绍过的“表里、寒热、虚实”:

从人体结构看,体表属阳,内脏属阴。背部属阳,腹部属阴。

从伤寒的六经结构看,三阳经在外,三阴经在里。

“寒邪”属阴,那么当寒邪入侵体表时,人体就调集太阳经的阳气进行抵御而发烧,发烧也是一个阳性的反应。外邪属于“阴寒”的,那么用阳性的太阳经的阳气反击,那是正气旺盛的表现。

“表证”是在人体的体表,属于“阳证”。正因为是阳证,所以就与一系列的阳性的概念产生了关联,会有明显的症状,如发热,有出汗散发的趋势……“阳证”看似凶猛,此时人体的正气也会比较强盛,所以病症来得快,去得也快,预后良好。

而“里证”是外邪进入了了人体的深层,才发展到了“阴证”。外邪在三阳经化热,进入了三阴经就化寒。“阴证”往往没有很明显的症状,容易被患者和医生所忽略,故而日久生变,很有可能发展成癌症等等麻烦的疾病。

知道了“阴证”和“阳证”的区别,我们就知道了注射抗生素,和中医的寒凉攻下派在“治疗”伤寒病所使用的手段,其实是把“阳证”转变成“阴证”,把症状明显的一个疾病,转化成没有没有明显症状的疾病,埋藏在了人体的深层。

例如,我们如果在感冒发烧的初期,发高烧,全身酸痛,头昏脑涨的时候的“阳证”期,不是按照《伤寒论》服用桂枝汤或者是麻黄汤解表发汗,彻底地加以祛除,而是使用抗生素,或者是其他辛凉解表药,结果就会导致风寒外邪进入到肺气管的深层,转化成“阴证”而长期潜伏。天气稍一变化,或者是身体状态稍稍降低,咳嗽就会立即发作。如果继续服用消炎药治疗咳嗽,当时看着似乎咳嗽缓解了,但是遗憾的是,过了不久咳嗽会再度卷土重来,于是就发展成西医所谓的“气管炎、鼻炎、咽喉炎”等等等等……

关于“阴阳”这对概念,我们暂时就先介绍这些了。

发表于 2014/3/20 21:10: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乡音 于 2014/3/20 13:28 编辑

拜读雪山老师帖子,非常受启发,收获颇多。

测体温,巧定方剂一文,给没有中医基础知识的人提供了简单易行的思路,可操作性强。

文中对40度高温,提到用葛根汤加减,治太阳阳明合病。那么,单纯阳明病也是可以高热的,外邪入阳明胃经,入里化热,全身壮热,这时可以用白虎汤。一般人可能不易区分阳明病和太阳阳明合病。或者说,白虎汤的适用范围,和葛根汤的区别在哪里?辩证的关键点是什么?

我的印象中,葛根汤要抓住项背紧张这一条。太阳阳明合病,应该还有太阳经的症状,比如恶寒,或颈项部紧张。有太阳经症状,治法当先解表。而纯阳明里热,必不恶寒,没有太阳经证。这时是不能发汗的。当从里热入手,折其热,方用白虎。如果没有及时干预,病势继续发展为阳明腑证,大便秘结,就要考虑承气汤类方。当然这些就有些复杂了,说多了不利于初学者使用。现阶段,鉴于阳明里热还是比较常见的,如果能够和太阳阳明合病辨别一下,可能会对大家有所帮助。

多谢!

 楼主| 发表于 2014/3/21 18:10:02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乡音 的帖子

善哉子问!

1、关于以体温定夺方剂,其实最适合幼儿:①幼儿体质纯阴纯阳,伤寒夹证很少,病症单一,所以用体温定方剂的命中率高。②据我临床经验,幼儿到了6-7岁之间一般还难以表述自己的症状,像太阳病的头痛项强和太阳阳明并病的项背强痛之间的细微差别,幼儿实在是难以表述。甚至于就连头痛往往都难以表达,所以用体温作为断证的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格外地有意义。③再则幼儿伤寒起病快,若不及时对治,传变也非常快!故及时而正确地对治非常重要!非常重要!而测试体温正好就提供了一个快速客观的断证依据!

2、同样基于面向幼儿,以本人的孤陋寡闻所见,幼儿的太阳证若不及时诊治,很快就会传变而形成太阳阳明并病。所谓的并病,就是指一经未了,一经又病,外邪同时脚踏两条经。太阳经的阳气是三份,阳明经的阳气是两份,这就把人体内大多数的阳气给激发了,一方面意味着病势比较重,另一方面却意味着患者的阳气充盛,能够快速地动员阳气抵御外邪。正因为调集的阳气的量非常足,所以体温就会比太阳证继续飙高,达到40-41℃之间。本人基于若干次的伤寒临诊经验而提出这样一个伤寒并病的体温指证,以及对治的方法的。

3、《伤寒论》关于葛根汤类的条文有三条,对于方剂的适用证还是很清楚的,现列于下:
【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葛根汤方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甘草二两(炙) 芍药二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六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4、《伤寒论》对于阳明证的形成和症状,也有很明确的论述,现摘录如下:
  180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1、问曰:何缘得阳明病?答曰: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不更衣,内实,大便难者,此名阳明也。

 182、问曰:阳明病外证云何?答曰: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略微比较上面《伤寒论》的原文,太阳阳明并病和阳明病之间症状的区别还是很明显的。本人毋需赘言。

可能单纯的阳明病在成人中可能多见,但是对于幼儿及本人所接触的成人圈来看未有触及,故只能摘录《伤寒论》原文作答,请原谅本人的孤陋寡闻!


5、关于白虎汤,我们看郝万山讲《伤寒论》,很明显是适用于三阳合病:
【现在我们看白虎汤的适应证,另外一条,219条,"三阳合病,腹满,身重,难以转侧,口不仁,面垢,谵语,遗尿,发汗则谵语,下之则额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汤主之。"这条原文以三阳合病开头,实际上它的临床表现主要是阳明热盛。

虽然是三阳合病,但是主要是阳明热盛,没有太阳表证的症状表现,或者他没写、也没有少阳半表半里证的症状特征,而主要是阳明有热的一种表现,阳明热盛的特征,腹满是阳明有热,热壅气机,所以不一定见到腹满就判定是里实,气机不利的时候,壅塞气机的时候,也可以出现腹满,身重是热邪壅滞经脉的气机,热邪壅滞经脉的气机而出现身重的我们前面已经遇到过多次了。"身重,难以转侧",经脉气机壅滞,所以翻身都翻不动。"口不仁"就是口中发木,食不知味,嘴里头发木,饮食不知道味道,吃东西像吃木头渣子一样,有的病人就是这样描述。

6、实际上,当外邪攻占了太阳经之后,其向体内深处进一步传变的各种可能几乎是无数的。所以《伤寒论》在辩太阳病证的篇幅,约占据总篇幅的三分之二之多!内容也最为繁复!本人无意完全按照《伤寒论》所提供的各种可能展开,仅仅是依照本人的临床实践经验,向诸位爱好者提供本人的管窥所得,也就是本帖子标题所指的方向上继续展开。祈请鉴谅!

7、lz在上文提到的三个单纯的伤寒病证,仅仅是作为一个初学的起码具备的基础,但是这绝不是重点的所在。以lz管窥所得,下文将要提及的在现实中所普遍存在,而又往往被人们忽视的两大类非典型的伤寒症的类型,将作为重点加以介绍!但,非典型的类型,是以典型的类型作为基础的。只有具备了辨别典型伤寒症的基础,才有可能进一步掌握非典型伤寒症的辨别。

8、诚如清代伤寒名家陈修园所说:伤寒越读越有味,经方越用越神奇!只有当我们活用了《伤寒论》的基本原理和精神,来解决自己身上,或者是周边人群的伤寒病之后,才会由衷地体会到医圣张仲景的伟大!《伤寒论》的伟大!但不幸的是lz发现,实际上却往往有超出《伤寒论》条文之外的各种各样的可能出现!《伤寒论》所列举的各种各样的条文弥足珍贵,这相当于一个一个的战例,就像是熟读《兵法》不一定能成为军事家;熟读《伤寒论》所有的条文也未必能成为一个合格的临床中医师一样,我们所需要的是,在理解了《伤寒论》的精神之后,如何在临床中加以活用的实战能力!这应当正是读经典,做临床的核心所在吧?!

9、从阁下所提出的问题看,阁下对于《伤寒论》的研习程度,已经超出了一般爱好者程度,所以建议阁下不妨阅读郝万山讲《伤寒论》,或是刘渡舟老前辈的《伤寒论讲稿》再有就是历代《伤寒论》的大家研究《伤寒论》的书籍。lz的这个帖子,主要是面向最基层的老百姓解决日常所出现的伤寒问题的,属于《伤寒论》扫盲的性质。
发表于 2014/3/21 21:33:5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14/3/21 23:43:4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雪山来客 的帖子

谢谢指点。
我也是自学伤寒论,也是理工科出身,工作和医学不沾边。所以看到先生的经历和勤勉探索的精神,深为钦佩并深受鼓舞。

平日里找不到人请教,哪怕讨论的人都没有。看到先生的帖子,就忍不住参与一下。别说,平时看书经常昏头昏脑。这一讨论,看书时就精神了许多。再次感谢先生的及时回复和点评!冒昧之处,还请见谅。
 楼主| 发表于 2014/3/22 10:59:5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3/22 11:03 编辑

回复 乡音 的帖子

由衷地欢迎参与!大家的关注和参与,就是对本lz最大的奖励!觉得这几年盖了一个楼,辛辛苦苦总算是没白费劲!·
看到你的语气和行文,条条有理,觉得你属于思维清晰,善于思考的一位君子!你应当是很有希望的!那我们就一起携手继续前进吧!


学习《伤寒论》的基本方之后,重要的是敢于在日常应用,在应用中加深体会。在这个帖子里面的一些朋友,后来也在不断地钻研《伤寒论》,已经逐步地可以应用《伤寒论》解决自己和家人的问题了!

lz本人的感受是:①学无止境;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③丈夫60而立,70而不惑!

我也是属于刚刚才起步的中医发烧友哦!在世间法里面,中医是最值得去为之努力的,也是最实用的知识,或者是技能。

顺便再次声明一下,lz这个属于帖子的定位,应当是“管窥伤寒”才对!目标是筛选出10个日常最有用的《伤寒论》常用方!并且初步熟悉《伤寒论》的思维方式,和运用《伤寒论》经方的初步技能。属于“下里巴人”的层次哦!

不求面面俱到,但求方便快捷!

你如果需要郝万山讲《伤寒论》等电子版,可以留下email,我可以发给你。

发表于 2014/3/22 12:14:36 | 显示全部楼层
丈夫60而立,70而不惑!
看来40不晚咯!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1 09:5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