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3/11 20:51 编辑
③【小柴胡证(少阳证)】·
· 96、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腹中痛,或胁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 · 97、血弱气尽,腠理开,邪气因入,与正气相搏,结于胁下。正邪分争,往来寒热,休作有时,嘿嘿不欲饮食,藏府相连,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呕也,小柴胡汤主之。 · 101、伤寒中凤,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汤证而下之,若柴胡汤证不罢者,复与柴胡汤,必蒸蒸而振,却发热汗出而解。 · 263、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 265、伤寒,脉弦细,头痛发热者,属少阳。少阳不可发汗,发汗则谵语。此属胃,胃和则愈,胃不和,烦而悸。 ·
266、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者,胁下硬满,干呕不能食,往来寒热。尚未吐下,脉沉紧者,与小柴胡汤。 · 现在很多人服用小柴胡汤,或者是小柴胡颗粒都非常随便,更甚者有人买了一个包装箱的小柴胡颗粒,只要感冒了就服用小柴胡颗粒,服用无效,还怪小柴胡颗粒不灵验。其实错在自己!伤寒症的一个非常麻烦的地方,就是辩证必须非常精准,命中目标,才能奏效!否则就肯定无效!(注:目前的中成药市场,小柴胡颗粒是最为常见的对治感冒的《伤寒论》经方药。) · 小柴胡汤似乎辩证容易,其实还是比较困难的,关键是小柴胡证属于“或为之证”。大家看《伤寒论》对于小柴胡证的描述中,出现了一连串七个“或”字,就是“或为之证”之意。医圣张仲景把他在临床发现归纳总结的小柴胡证的10多个症状,一口气全部列举出来了,提供给后人临床参考。 · 先看“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为啥“往来寒热”呢?因为少阳证属于“半表半里”之证,《伤寒论》的观点,凡是表证就会发热,外邪进入了身体的里层,就会发寒。现在外邪在半表半里转悠呢!未有定处,所以就一会儿发热,一会儿发冷。“胁下痞硬”,“胁下”是胆经部位。 · 宋·成无己注《伤寒论》曰:“《经》曰:伤寒中风,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不必(诸证)悉具者正是。”“有柴胡证,但见一证便是,即是此或为之证。”也就是说,按照成无己的意思,上面列举的那些小柴胡证的10多个症状,但凭一证便可断证!但是lz认为,最好是同时具备2-3个症状再进行确诊,似更为可靠! · 此外据笔者临床经验,小柴胡证往往还会有脉弦、偏头痛、咽干目眩症状。而对于儿童来说,有“呕吐”这个症状出现了,再结合着体温在38.5℃,就意味着是小柴胡证。因为幼童不善于表达体内种种的不适症状,但呕吐和体温是很容易被发现的。这十多个症状,是应当牢牢记忆的!(注:儿童的太阳证很容易发展成太阳阳明合证,此时也会出现呕吐症状,但是体温会达到40℃以上的。) · 此外捎带提及,lz在给一个6岁儿童治疗少阳证时,竟然意外地治愈了多年来长期困惑这位儿童的遗尿症。该儿童遗尿至少有3-4年的病史,有时候一晚上会遗尿数次。家长携其前往北京若干名家调治未果。那就是说,该儿童以往有隐性的小柴胡证,由于未能及时对症治疗,形成了一个遗尿症后果。这说明了,临床症状往往可能会有超出《伤寒论》经文之外的情况发生,这时就应当及时地加以注意和总结,以丰富我们的临床经验。此病例以后再详述。 · 【小柴胡证的理解要点是】 · ①“半表半里”之证。 · ②“或为之证”:即不必具备全部的症状即可断证!实际上这就使小柴胡证表现的不那么“典型”了!好像是一系列飘忽不定的症状!症状可能出现在头部,或者是在胸胁部、腹部、心脏,或者是小便失常,呕吐等等,少阳证为啥会出现这种情况呢?lz认为少阳胆经,因肝胆相表里,肝属风,善动善变,故凡是和“肝”沾边的病症,总是会表现出一系列飘忽不定的症状的!这个问题很有意思,以后将会在讨论肝郁系列疾病时再进行详尽的讨论,在此不赘。 · 以上特点使小柴胡证在临床辨证具有一定的难度,所以小柴胡证就成了临床很容易被忽视而漏诊,或者被误诊的一个伤寒症。但是我们把小柴胡证的这十几个症状牢记于心,经常临床演练,久而久之自然熟能生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