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雪山来客

【原创】《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雪山来客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临床经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7:49: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无众生相 的帖子

呵呵!发现你还是很善于观察自己和周围的人的!
肝郁,肝气上逆,也会造成头痛,甚至于顽固性的头痛!像是《三国演义》里面的曹操的头痛,就属于此类头痛。严重的就称之为“头风”,以偏头痛为主。属于气机混乱,肝气上逆造成的。

这个超出了本帖 的讨论范围,以后将在其他版块进行专题讨论。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7:50:00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之真谛——学习三部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2/28 17:52 编辑

学习之真谛——学习三部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实际上包含着学习方法的真谛和秘诀——学习之三部曲——从“学”到“习”,最后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儿的“学”字,是一般所大家熟悉的“学习”的意思,就是指理解和记忆某个知识。而这儿的“习”字不作“复习”解,而是指通过反复在实践中把这个知识加以熟悉、深化,直至掌握其运用的意思。那么总起来看这三部曲的意思就是:

“学了一项知识,就应当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它的实际应用,最后享受成功的愉悦!”

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之意。

“学”,只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可以不断地被积累的。

“习”,就是通过反复实践,进而掌握实际运用知识的经验和体会。这种体会和经验,实际上是一种“技能”,或者说是“本领”。“技能”或者“本领”是不可能通过“学”而获得,只能通过反复地“习”,也就是通过反复地实践才能获得。这个反复地加以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躬行”、“培训”的过程。

知道了“学”和“习”的不同,或者说“知识积累”与“在实践中培训”的不同后,我们就可以了解到:

○“学”不能取代“习”。

○“习”比“学”更重要!也就是说“实践”与“培训”比积累知识更重要!只有通过“习”,才能深化“学”到的知识。

○当我们通过实践,在现实中掌握了运用知识的本领之后,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不亦说乎”!这儿的“说”,通“悦”,喜悦之意。

○实际上人们的大多数本领,是通过“培训”而获得的。

例如:

①幼儿的说话,走路,拿筷子,吃饭等等技能的获得的过程实际上都是一个不断地“培训”的过程。而幼儿的父母就充当了“培训师”的身份。

②游泳、骑自行车、开汽车、电脑打字(尤其是电脑键盘“盲打”)、说外文,驾驶飞机、弹钢琴、武术、瑜伽等等本领,也是属于技能,也是需要经过“培训”才能获得的。

○某些技能是可以自学的,例如骑自行车。而有一些高级技能是需要通过培训师的培训才能获得,例如开汽车、高速的电脑键盘盲打输入、说外文、驾驶飞机、武术、乐器弹奏等等……

○是否能进行及时和合理的培训,是决定学到的知识能否转化为“本领”的关键!如本人在中学、大学,乃至就业之后的20多年中,不断地学英语,背单词,学语法,花费了数十年的光阴,到最后还是听不懂英语,更无法开口。相反,一些小学生去了国外上小学,整天和外国的孩子混在一起,并不需要大人教他们,一两个月过去了,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和外国孩子讲英语的能力。还有,国内的语文教育,同样属于失败的教育,小学中学学了10多年的语文,但是到了大学不会写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就是因为阅读的量和写作的量所导致的。

○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和考试模式,偏重于“学”,重视知识的积累,然而却忽略了“习”-——也就是忽略了通过实践掌握“技能”或者是“本领”的培训模式。上面提到的“学外文”的例子即说明了这个模式的的失败。这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关。

○现在回到中医来,为什么现在的科班的中医药大学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与“习”的脱节造成的,也就是在积累中医的知识的同时,没有及时地进行中医的临床实践的培训,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所造成的。

○那分析了科班生的弱点之后,那么进而分析我们业余级的中医爱好者的优势和长处就在于,当我们读了《伤寒论》的某个方子之后,几乎马上在自身或者是周围获得临床实践的机会,这就把我们的弱势转化为强势了,可以发现:“其实甚至可以比科班生更牛!”

例如,我们所说的“玩家伤寒”,这儿的“玩”,不是“玩儿”的意思,而是“反复玩味”之意。玩味《伤寒论》条文的结构、涵义、内在的逻辑体系等等,进而在临床实践中反复运用,并加以深化。再回到《伤寒论》经文的条文加以对照分析。经过这样不断“读经典,做临床”的反复过程,我们就能慢慢地体会出《伤寒论》经方的奥妙所在。我们就能享受到运用《伤寒论》解决伤寒症所带来的愉悦!

同时我们也就获得了一个活在自己心中的,属于自己的活生生的《伤寒论》!

前面提到的如何用《伤寒论》的10%的方子,简单快捷地对治自己和家人在日常遇到的90%的伤风感冒的问题!就是属于雪山在实践中发现的一个掌握《伤寒论》体会,

下面将继续介绍活在雪山心中的《伤寒论》……

 楼主| 发表于 2014/2/28 18:1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初级攻略——临床常见的三种类型伤寒症及其经方的对治】

现在的话题,该回到帖子的主题了,伤寒初级攻略问题,这实际上就是归纳为:


如何用《伤寒论》的10%的方子,简单快捷地对治自己和家人在日常遇到的90%的伤风感冒的问题!

②《伤寒论》一共包括113个方子,那么 10%的方子,就是要归纳出日常一般老百姓最常见的对治伤风感冒的10个左右的《伤寒论》经方的问题!

问题看似简单,但实际上却很难!雪山也是经过了长期的临床实践,慢慢地才归纳出这个攻略体系的!临床使用的效果非常理想!

这个攻略体系,实际上也就是一个可供操作的常见伤风感冒的操作系统!

雪山在临床实践中所发现的《伤寒论》的体系,与《伤寒论》经文所表达的体系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是一个通过临床实践精简了的体系,简单地说,按照《伤寒论》经方在治疗伤寒症的常见频率进行分类:

以下均按照《伤寒论》进行分型。

1、单纯而典型的类型;
2、单纯而非典型的类型;
3、复合型的类型。

以上三种类型的伤寒症,基本上可以用《伤寒论》的10个左右的经方就能对治了。同时也涵盖了日常经常遇到的伤寒症的常见类型了。

下面我们将继续进行具体逐个的介绍……

(继续中……)
发表于 2014/3/2 17:55:15 | 显示全部楼层
热切期待!
 楼主| 发表于 2014/3/3 10:4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复习一段《黄帝内经·素问》里面关于伤寒的论述: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3/3 10:51 编辑

复习一段《黄帝内经·素问》里面关于伤寒的论述:·
·
素问·热论篇第三十一

·
黄帝问曰: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或愈或死,其死皆以六七日之间,其愈皆以十日以上者,何也?不知其解,愿闻其故。
·
岐伯对曰:巨阳者,诸阳之属也,其脉连于风府,故为诸阳主气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病热,热虽甚不死;其两感于寒而病者,必不免于死。(注:“巨阳”即“太阳”。)
·
帝曰:愿闻其状。
·
岐伯曰: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疼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喝。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三阴三阳,五藏六府皆受病,荣卫不行,五藏不通则死矣。
·
其不两感于寒者,七日巨阳病衰,头痛少愈;八日阳明病衰,身热少愈;九日少阳病衰,耳聋微闻;十日太阴病衰,腹减如故,则思饮食;十一日少阴病衰,渴止不满,舌干已而嚏;十二日厥阴病衰,囊纵少腹微下,大气皆去,病日已矣。
·
帝曰:治之奈何?
·
岐伯曰:治之各通其藏脉,病日衰已矣。其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6:21:38 | 显示全部楼层

寻找活在自己心中的《伤寒论》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3/4 16:50 编辑

●寻找活在自己心中的《伤寒论》:

为什么我们看《伤寒论》往往会看得一头雾水,不知所以呢?这是因为书上的《伤寒论》,那是属于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而把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转化为我们自己心中的《伤寒论》,就必须有一个转化和寻找的过程。

○因为医圣张仲景考虑到《伤寒论》是一部传世的指导性著作,所以势必面面俱到地,尽可能详尽地记录伤寒症在发生、传变时所有可能发生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和症状。这就必然造成了《伤寒论》这部书在结构上非常复杂多变的情况,这也是医圣张仲景用心良苦之处!

然而对于我们业余级的《伤寒论》选手,仅仅需要面对自身,或者是家人即可,所发生的情况必然是有限的,不一定需要所面对像《伤寒论》写的那么多、那么复杂的面面俱到的情况。所以就必须有一个筛选的过程,把那些对于自己最有用的,出现频度最高的10多个方子筛选出来,加以研究深化认识。

那现在时髦的语言来说,就是要进行一个“资源优化整合”的过程!把我们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收获最大的板块,取得最大的“性价比”,这样才能获得最丰厚的回报!

到最后,我们就能筛选出一组实战价值非常高的方子!这就意味着,我们把《伤寒论》经文里面的死的教条,转化为活在自己心中的,活生生的《伤寒论》!能够应用于临床实战的《伤寒论》!

那么,这样一来,我们学习《伤寒论》的过程就必然能够得到大大的简化,并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了!



通过临床实践,雪山首先筛选出以下的几个《伤寒论》的经方:

1、单纯而典型的类型:

所谓“单纯而典型的类型”,“单纯”,是指这类伤寒症是单一的“证”,例如单一的“桂枝汤证”,或者是单一的“麻黄汤证”等等,不是几个伤寒证合病的情况。同时对于单一的伤寒证,其症状又表现得比较典型的那类伤寒证。

属于这类的总共有四个方子:桂枝汤、麻黄汤、小柴胡汤和麻黄附子细辛汤。

我们把这四个方子再次进行分类,前面的两个,桂枝汤、麻黄汤分为一组,相互对比着一起介绍。然后是小柴胡汤,最后是麻黄附子细辛汤。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6:40:59 | 显示全部楼层

①【桂枝汤证—太阳中风—足太阳膀胱经证之虚证】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3/4 16:46 编辑

①【桂枝汤证—太阳中风—足太阳膀胱经证之虚证】(宋·林亿本《伤寒论》)


12、太阳中巳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
13、太阳病,头痛发热,汗出恶风,桂枝汤主之。
·
【辨证要点】以头痛、汗出、恶风为主证。对应的体温为38.5℃。(腋下测试,下同。)
·
【桂枝汤现代用法】
·
桂枝9g  白芍9g  炙甘草6g  生姜9g  大枣4枚(掰开)水煎服。(只煎一次。)
·
【养护要法】
·
服药后喝热粥1-2大碗,以补津液助药力。之后盖被子保温静卧两小时左右,遍身微微似有汗者佳,就是觉得全身上下,包括手脚全部微微温热,皮肤微微有点潮湿,然而不见明显的汗珠,不可使大汗淋漓,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愈,停后服,不必尽剂。
·
(雪山注:《伤寒论》号称“397法,113方”,“方”与“法”是对应的,服用一定的方子,必须对应一定“法”。这个“盖被子保温静卧两小时左右”与“微似有汗”的发汗解表原则性法门,与服用桂枝汤和麻黄汤是相对应的,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个法门!一般服用APC、阿司匹林、布洛芬等等西药,都会造成大汗淋漓,伤了元气,所以感冒就难以好!)
·
【《伤寒论》原文】
桂枝三两(去皮) 芍药三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
上五味,蚥咀三味,以水七升,微火煮取三升,去滓,适寒温,服一升。服已须臾,啜热稀粥一升余,以助药力。温覆令一时许,遍身漐漐微似有汗者益佳,不可令如水流离,病必不除。若一服汗出病差,停后服,不必尽剂。若不汗,更取依前法,又不汗,后服小促其间(雪山注:就是缩短每次服药的间隔),半日许,令三取尽。若病重者,一日一夜服,周时观之,服一剂尽,病证犹在者,更作服。若不汗出,乃服至二、三剂。禁生冷、粘滑、肉面、五辛、酒酪、臭恶等物。(雪山注:必须注意饮食禁忌!)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7:05:04 | 显示全部楼层

②【麻黄汤证—太阳中寒—足太阳膀胱经证之实证】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3/4 17:09 编辑

②【麻黄汤证—太阳中寒—足太阳膀胱经证之实证】(宋·林亿本《伤寒论》)

··
35、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又称之为“麻黄八症”,共计8个症状)
·
【麻黄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
【现代服法】:麻黄6  桂枝4  炙甘草3  杏仁9(去皮打碎)。水煎服(只煎一次)。
·
服药后盖被静卧保温2小时左右,觉得全身上下,包括手脚全部微微温热,皮肤微微有点潮湿,然而不见明显的汗珠为度。不需要喝粥。
·
【辨证要点】头痛,无汗而喘。特征体温39.5℃。此处的头痛,是太阳证所特有的“头项强痛”,除了头痛之外,还有后颈部的不适。
·
【对麻黄证症状的讨论】:
·
因为麻黄证属于足太阳膀胱经证之实证,没出汗(雪山注:出汗,正气随汗而泄,是为虚证,如桂枝汤证。此处麻黄汤证没出汗(所以不需要喝粥),正气未泄,故称其为“实证”),风寒侵袭了太阳经之后,太阳主表,邪在表,正气与邪气的搏斗很剧烈,所以自觉症状特别强烈特别难受。因为太阳经循行部位从头到足,因而就出现全身性的症状。除了太阳证特征性的头疼(头项强痛)之外,还有腰腿酸痛,骨节痛。这儿的“恶风”是统指的,实际上也包括了“恶寒”。
·
要注意的是,在麻黄证刚刚开始发病时,反而会觉得异常地怕冷,盖几条被子还是觉得非常冷,虽然患者主观上并未感觉到发热,然而此时测量体温实际上已经在39℃以上了!“无汗而喘”,是麻黄证区别于桂枝证的两个关键性症状。(《伤寒论》11条、病人身大热,反欲得衣者,热在皮肤,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欲不近衣者,寒在皮肤,热在骨髓也。)



 楼主| 发表于 2014/3/4 17:24:53 | 显示全部楼层

【记忆要点】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3/4 17:29 编辑

【记忆要点】
·
桂枝汤证和麻黄汤证的主要症状,辨证要点,和二者的区别是必须记忆的。把这些症状记忆于心,在临床实战中面对着患者的叙述反复体会,自然就能熟能生巧。这样就能把《伤寒论》上面的死的条文转化为活在自己心中的活生生条文了。同时,这也是学习后面的复杂性伤寒症的基础!同时也是学习整部《伤寒论》的基础!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发表于 2014/3/7 15:48:07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山先生,我呢,虚胖,爱出汗,尤其是夏天出汗很厉害,掉发都有快10年了,我估计与我以前熬夜有很大关系,而且打鼾很厉害,但我又不是近期才出现的,我往伤寒症里对,怎么也对不上啊,现实中很多病人和伤寒论症很难对上的,这就打击了很多人的学习积极性。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1 07:5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