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4/2/28 17:52 编辑
学习之真谛——学习三部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中国古代大教育家、思想家孔夫子说:“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这实际上包含着学习方法的真谛和秘诀——学习之三部曲——从“学”到“习”,最后享受成功的喜悦!
这儿的“学”字,是一般所大家熟悉的“学习”的意思,就是指理解和记忆某个知识。而这儿的“习”字不作“复习”解,而是指通过反复在实践中把这个知识加以熟悉、深化,直至掌握其运用的意思。那么总起来看这三部曲的意思就是:
“学了一项知识,就应当通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它的实际应用,最后享受成功的愉悦!”
也就是古人所说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须躬行”之意。
“学”,只是一个积累知识的过程,知识是可以不断地被积累的。
“习”,就是通过反复实践,进而掌握实际运用知识的经验和体会。这种体会和经验,实际上是一种“技能”,或者说是“本领”。“技能”或者“本领”是不可能通过“学”而获得,只能通过反复地“习”,也就是通过反复地实践才能获得。这个反复地加以实践的过程,就是一个“躬行”、“培训”的过程。
知道了“学”和“习”的不同,或者说“知识积累”与“在实践中培训”的不同后,我们就可以了解到:
○“学”不能取代“习”。
○“习”比“学”更重要!也就是说“实践”与“培训”比积累知识更重要!只有通过“习”,才能深化“学”到的知识。
○当我们通过实践,在现实中掌握了运用知识的本领之后,就能享受到成功的快乐!也就是孔夫子所说的“不亦说乎”!这儿的“说”,通“悦”,喜悦之意。
○实际上人们的大多数本领,是通过“培训”而获得的。
例如:
①幼儿的说话,走路,拿筷子,吃饭等等技能的获得的过程实际上都是一个不断地“培训”的过程。而幼儿的父母就充当了“培训师”的身份。
②游泳、骑自行车、开汽车、电脑打字(尤其是电脑键盘“盲打”)、说外文,驾驶飞机、弹钢琴、武术、瑜伽等等本领,也是属于技能,也是需要经过“培训”才能获得的。
○某些技能是可以自学的,例如骑自行车。而有一些高级技能是需要通过培训师的培训才能获得,例如开汽车、高速的电脑键盘盲打输入、说外文、驾驶飞机、武术、乐器弹奏等等……
○是否能进行及时和合理的培训,是决定学到的知识能否转化为“本领”的关键!如本人在中学、大学,乃至就业之后的20多年中,不断地学英语,背单词,学语法,花费了数十年的光阴,到最后还是听不懂英语,更无法开口。相反,一些小学生去了国外上小学,整天和外国的孩子混在一起,并不需要大人教他们,一两个月过去了,就自然而然地学会了和外国孩子讲英语的能力。还有,国内的语文教育,同样属于失败的教育,小学中学学了10多年的语文,但是到了大学不会写实验报告和毕业论文,就是因为阅读的量和写作的量所导致的。
○中国的传统教育模式和考试模式,偏重于“学”,重视知识的积累,然而却忽略了“习”-——也就是忽略了通过实践掌握“技能”或者是“本领”的培训模式。上面提到的“学外文”的例子即说明了这个模式的的失败。这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学而优则仕”的传统观念的影响有关。
○现在回到中医来,为什么现在的科班的中医药大学难以培养出合格的中医师来?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学”与“习”的脱节造成的,也就是在积累中医的知识的同时,没有及时地进行中医的临床实践的培训,理论与临床实践脱节所造成的。
○那分析了科班生的弱点之后,那么进而分析我们业余级的中医爱好者的优势和长处就在于,当我们读了《伤寒论》的某个方子之后,几乎马上在自身或者是周围获得临床实践的机会,这就把我们的弱势转化为强势了,可以发现:“其实甚至可以比科班生更牛!”
例如,我们所说的“玩家伤寒”,这儿的“玩”,不是“玩儿”的意思,而是“反复玩味”之意。玩味《伤寒论》条文的结构、涵义、内在的逻辑体系等等,进而在临床实践中反复运用,并加以深化。再回到《伤寒论》经文的条文加以对照分析。经过这样不断“读经典,做临床”的反复过程,我们就能慢慢地体会出《伤寒论》经方的奥妙所在。我们就能享受到运用《伤寒论》解决伤寒症所带来的愉悦!
同时我们也就获得了一个活在自己心中的,属于自己的活生生的《伤寒论》!
前面提到的如何用《伤寒论》的10%的方子,简单快捷地对治自己和家人在日常遇到的90%的伤风感冒的问题!就是属于雪山在实践中发现的一个掌握《伤寒论》体会,
下面将继续介绍活在雪山心中的《伤寒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