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雪山来客

【原创】《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雪山来客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临床经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3/4/10 23:03:48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的三阳经病与三阴经病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3/4/10 23:10 编辑

《伤寒论》的三阳经病与三阴经病
按《伤寒论》的理论,人体在感受外邪后,将会自动启动六条防线进行抵御:

“太阳膀胱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少阴肾经、太阴脾经和厥阴肝经”,共计六条防线。

其中前面的三条防线,称为“三阳经”。后面的三条防线,称为“三阴经”。

当外邪入侵三阳经:太阳膀胱经、阳明胃经和少阳胆经,患者就会发烧。而外邪传变到了三阴经,患者就不会发烧。

外邪经由阳经,传变到阴经的过程,称之为“从阳入阴”。

外邪“从阳入阴”之后,并不意味着疾病的痊愈,而正好相反,意味着外邪的深入到了人体的深处,已经转变为长期潜伏的状态!

发烧是人体三阳经的经气被外邪激发起来,而抵御并祛除外邪的本能性反应,也是人体正气旺盛的表现。


太阳膀胱经是人体表面最外层的经络,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故也是外邪入侵人体的必经之路。

同时,太阳膀胱经还是人体分布最广的一条经络,它起于两脚,经过两腿、后背部、后颈部、后脑勺,再翻过头顶到前额。

风寒外邪入侵了太阳经之后,就阻遏了太阳经经气的正常运行,由于太阳经维系着整个人体的体表,从脚底到头顶,故此时就会表现出整体性的不适。


外邪入侵太阳经所产生的证状称为“太阳证”,太阳证又分为两种:太阳实证“麻黄汤证”和太阳虚证“桂枝汤证”。


【麻黄汤证】

麻黄汤证的典型症状是“发烧或者发冷,无汗而喘。”发烧的体温一般在39.5℃左右。还有头疼,筋骨酸痛,等等(证状一共有8个,称为“麻黄8证”)。


对于小孩来说一般的可能是先发冷,然后再发热。笔者小时候的亲历的感受是,感冒后先是觉得极度寒冷,就是盖上两条被子还是冷得要命,冷得发抖!其实此时体内的体温已在急剧地升高了,一般已达到了39℃以上。

主观感觉发冷的原因是,突然收缩了的毛孔把风寒给封闭在了肌肤的表层了,形成了中医所说的“风寒束表证”。而人体体表的皮肤对于冷热的感觉特别灵敏,体表郁积了寒气,患儿的主观感觉就会感觉非常冷。

风寒束表之后,一方面使得身体内部的热量无法向体外正常的散发,被郁积在体内,另一方面由于太阳经的经气受到了外邪的激发,而“紧急总动员”,输送、充盈到了体表,太阳经属于阳经,其经气是热性的。

这两个因素叠加的后果,大约在患儿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后,自觉的症状,就转变为觉得是发热了。


【桂枝汤证】

桂枝汤证的典型症状是“发烧,汗出不喘。”由于患者已经出汗了,故一般体温不高,在38.5℃上下。实证与虚证的区别在于,虚证是已经出汗了的状态,汗出为“泄”,在出汗的同时,正气也被泄了一部分,故形成了“虚证”。所以区别桂枝证和麻黄证的一个重要证状,就是观察患儿是否已经出汗了。

由于小儿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故通过外在表现的证状,进行正确的辩证,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要注意的是,观察幼儿是否已经出汗,应当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如果患儿因为哭闹而出汗,或者是吃了热粥等引起的出汗,都不算是“已出汗”了。

曾有一位在新疆工作的朋友,他有一对双生子,一岁之后经常会感冒发烧,他带着孩子到内地转了一大圈,在一些私人诊所诊治,没能解决。他自己给孩子作小儿按摩也没能解决。后来回到了新疆,一次孩子又开始发烧,他觉得孩子已经出汗了,就用了桂枝汤,然而还是照样发烧。我问他孩子是怎么出汗的,他说孩子是哭闹和吃饭时出汗的。我说那个出汗不算,还是应当给孩子服用麻黄汤。晚饭后服用了麻黄汤,到了后半夜发烧就退了。



【阳明证】

当外邪入侵阳明经所产生的证状称为“阳明证”,由于阳明经里经气所含的阳气量比较大,所以阳明证的体温会比太阳证的体温更高一点,趋向,或超过40℃。因为阳明胃经涉及到胃部和消化道,所以患者会出现呕吐或腹泻。阳明证的外邪比太阳证的外邪要更深入人体一点。

《伤寒论》对治阳明证的方剂是葛根汤。


【太阳、阳明并证】

此时还会出现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外邪在在逐步深入向里传变时,太阳经的证状未了,而阳明经的证状已经出现,从而变成太阳经和阳明经两经同时受邪,而并病的情况。此时由于两条阳经的经气同时被外邪激发,阳气调动的量特别大,因而患儿的体温就会进一步升高,往往会达到40.5℃,甚至高达41℃。太阳阳明并病属于伤寒重证。因为邪气的力量很强盛,就能同时侵犯两条阳经。而患儿的正气也比较旺盛,又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了,正气和邪气在体表激烈地战斗着,硝烟弥漫!


《伤寒论》用来治疗太阳阳明并病的方剂是葛根汤(伴有腹泻),或葛根加半夏汤(伴有呕吐)。据我的临床经验,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的疗效非常好,往往一剂就可搞定,不需要服用第二剂。


实际上,可以不必考虑是否已经出现了腹泻,或者是呕吐的证状,只要体温达到或者超过了40℃,就可以给患儿服用葛根汤。葛根汤的另一个重要证状也是“无汗”。


阳明证属于伤寒的重证,下面特列出一条资料供参考。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99651.htm

伤寒论阳明病释-“阳明无死证”

《伤寒论阳明病释》,伤寒著作。四卷。清·陆懋修撰。作者鉴于伤寒阳明病每多中焦危急之候,不容误诊或缓治,遂取《伤寒论》阳明病篇原文共78条予以诠释。选集前人有关阳明病的释文287条,参合自己读书心得和临床体会,对阳明证的证治作了较深入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阳明无死证的看法。使仲景阳明篇大旨得以彰明而又有所发挥。对学习和研究阳明病证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有清刻本,1931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及《世补斋医书》本。
发表于 2013/4/11 18:19:34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想要普及伤寒论知识,教百姓防病治病的方法,是非常高尚的行为,可是这个是非常困难的。哪怕你说的再多也没有用。因为没有人相信你,就是家人都很难说通,更何况外人。这个我是有深刻体会。
他们会说,我凭什么相信你,你又不是医生,你就随便看看书就能治病了,那医院不是都要关门了吗?。。。。。。。  你说不能吃西药不能打点滴,他就说那么多人都吃都死了吗?。。。。。。反正就是这样,真的是这样的,所以只能由他们去了。
 楼主| 发表于 2013/4/11 21:24:1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3/4/12 07:57 编辑

一函遍答


①近期不断有本论坛坛友请求加为好友,但因LZ的好友受论坛规定数额所限,早已客满,无法满足大家的要求,故对最近提出请求的坛友,一概以谢绝处理,敬请谅解!


实际上,关注参与了这个帖子,也已经成为好友了,而并不在于那个名分。若希望进一步了解LZ日志的内容,敬请关注:


http://www.ngotcm.com/forum/home-space-do-blog-view-me.html


LZ发表的所有主题在博客留言板的上方,亦可供查阅:

http://www.ngotcm.com/forum/space-uid-151430.html


②LZ本人实乃《伤寒》新手,只是看到了国人被西医给坑苦了,“路遇不平,拔刀相助”,赶鸭子上架,现做现卖而已!在此献拙,不过就是把LZ学习实践《伤寒论》的过程展现给大家,抛砖引玉之作!错谬之处,谨望十方高明斧正!


③至于学习中医是否学得会、用得上,不妨参考论坛下列两个帖子,人家也是从中医盲起步,可在不太长的几年时间里,就达到了较高的临床水平,LZ表示强烈推荐。为方便阅读,LZ对这两个帖子重新作了排版,跟帖在了该贴的2-3楼:


我的中医师承(上)徐丹娜
http://www.ngotcm.com/forum/foru ... fromuid-151430.html


我的中医师承(下) 徐丹娜
http://www.ngotcm.com/forum/foru ... fromuid-151430.html




④要想不断有效地提高自己的中医临床能力,就得同时兼顾“读经典,做临床”两方面。经典,除了中医自身的典籍,《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和《金匮》之外,还有佛家的《金刚经》、《心经》,道家的《道德经》也是应当经常熟读熟记的。


中医,不仅仅是一门医术,更是炎黄文化的完整传承,是在五千年儒释道炎黄文化的积淀中发展起来的。如果失去了文化传承,就绝对不是原汁原味的中医了。

读经典,不是死读书,而是结合者临床实践,活学活用。

学中医,是重过程、重实践、重临床、重能力的培养。更是一种灵性的修持。

但是,国内现存的教育体制,完全充斥着死记硬背的填鸭式教育模式,幼儿先天俱来的灵性,遭到了极大地摧残!思维僵化、能力低下,这给学子们锲入中医的门槛带来了困难。解决的办法,就是通过传统文化的长期熏修,洗涤心灵中的污垢,恢复心灵的灵性,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跨入中医的门槛!

发表于 2013/4/12 10:18:5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雪山来客 的帖子

关于孟鲁斯特纳: 在这边儿童医院似乎是很很常见的药,几次看到同事的小孩也是用这个药,我之所以给他吃也是儿童医院医生开过短期看效果似乎明显,还有一位是儿童医院资深的专家,“中医专家”,出的书也有推荐,于是情急之下给用了。悲催!


发表于 2013/4/12 11:37:40 | 显示全部楼层
管它是玩还是研究,只要有实用性,就是对中医的正确领悟!
发表于 2013/4/12 13:52: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wddm 于 2013/4/12 18:09 编辑

雪山先生的文章,对我学习中医帮助很大。但是对于您孙女这个例,有不同的看法,小孩子,跑来跑去,汗流很多,本来已经伤津液了,再麻黄汤发汗,不合适吧?您孙女没有汗,葛根汤里也有麻黄,也是发表寒的,麻黄汤一剂没好,可能就是误药的了。对于这个例,我觉得倪先生的说法,更容易让人信服。引用下倪先生的文章:。为什么用葛根汤?因为桂枝汤的时候,本身没有失掉很多津液,体能很好,葛根汤的时候,表就很虚了,尤其是小孩子,常常跑来跑去,汗流很多,风一吹,就得了葛根汤证,因为他在运动的时候,毛孔开着的,汗就流出去了,流汗的同时,滤过性病毒进来,一进来就很深了,刚开始从背后进来,造成部份的水已离开汗腺但又不出毛孔,所以项强,水渗在肌肉里面,会很痛,所以背部强硬。原本津液就不够了,如果光靠桂枝汤把肠的津液发表发出来,困为津液不够,力量会不够,这时候重用葛根,葛根原本就是提升津液的,把水份发散到皮肤表面上来,为什么加麻黄?麻黄用的比葛根少,不能太多,皮肤表面没有汗,代表有中寒的现象

 楼主| 发表于 2013/4/13 17: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答楼上质疑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3/4/13 18:11 编辑

回答楼上质疑:

参《伤寒论》原文:

5、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为不传也。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汤主之。
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合参上面的三条:

①由第5条可知,阳明证不见者,为不传也。病在太阳,尚未有里热,不可给阳明经药(葛根性凉,入阳明经,为阳明专药),并不是辛凉就能清热,若抑制寒邪发散,且其性凉,引寒邪入里,反生变证。

②第22、23条就是回答太阳病传经后,进入了太阳阳明合病的症状,若出现了腹泻,就属于合病之一,太阳阳明邪迫大肠证,就用葛根汤。若出现了呕吐,就属于合病之二,太阳阳明犯胃上逆证,用葛根加半夏汤。


%%%%%%%%%%%

以下文字见于“水中火版主”的:标题-别害了您的孩子!做父母的必看《关于孩子感冒发烧的认识与正确治疗》


仲景云:伤寒二三日,阳明、少阳证不见者,此为不传也。传与不传,视正气(正气不等同于阳气)的强弱,并不是什么误治不误治的问题。

众所周知,太阳主表,少阳半表半里,阳明主里, 仲景云: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此为传也。
寒伤太阳,由表传里,或传半表半里,是不争的传变路线。
%%%%%%%%%%%

对于倪氏在海外大力提倡《伤寒论》经方极为赞赏,但对于他的一些解释未能苟同。病毒等西医概念也冒出来了。两千年前医圣张仲景时代哪知道什么病毒不病毒?不是照样把伤寒给摆平了?

要玩中医,就得玩纯粹的中医,不须一点点西医概念掺入!掺入一点西医概念,就会产生对纯粹中医的极大偏离!

发表于 2013/4/15 14:50:28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雪山来客 的帖子

先生是来自新疆吗?所以取名雪山来客。先生的寒咳汤,我临床用过,效果很好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0:4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认识“三阴三阳”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3/4/15 21:04 编辑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认识“三阴三阳”

本版块有一个帖子:“关于阴病出阳”,我在后面跟了贴:

这个问题非常重要、非常普遍,其实本来我就想讨论一下,就将跟贴的内容做一点扩充和修改,发于下:


下面我们直接引用“郝万山讲《伤寒论》”里面的讲解:

六经是指的什么?

那么我们首先要谈一谈,六经是指的什么?

我们一直说,贯穿伤寒论始终的,是六经辩证。但是在伤寒论的文字表述上,从头到尾,没有出现过六经这个词。所以,六经辩证是后世医家,对伤寒论中三阴三阳辩证的一个简称。那么三阴三阳这是大家非常熟悉的,就是指的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那么下面我们接着要谈的一个问题,三阴三阳本来的意思是什么……应当说,三阴三阳这个概念是来自阴阳学说。阴阳学说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很重要的学说……

阴阳学说是既然生命的本源,但是古人觉得,把一切事物分为阴和阳两个方面还不够,不能说明阴阳气量的变化,只能说明阴阳气质的变化,所以又把阴阳又各分为三,这就是三阴三阳。所以三阴三阳,它的本意是什么呢?就指的是阴阳气量的多少。


【太阳】,太者,大也,所以太阳阳气的量是三阳。我们这个摄像机是数码摄像机,现在我们搞数字信息数字技术,实际上,古人早就动用了数字来描述一个事物的量的变化。

所以:太阳:太就是大的意思,它的阳气的量是三份,在《黄帝内经》里把它叫做三阳。(按:也有称为“巨阳”的。)

【阳明】:阳明是什么意思呢,明,著也,显著的意思,阳明,阳气的量是多少呢,是两份,它不如太阳阳气的量大,但是它的阳气也是充足的。

【少阳】:少,小也,少年就是小孩吗,所以少阳阳气的量最少,它是一阳。

【太阴】:太者,大也,是指阴气强大,它的阴气的量是三阴,阴气的量有三份,它是三阴。

【少阴】:阴气的量是二阴。

【厥阴】:它的阴气的量是一阴。

那么有的同学可能会说,这里的少阳是一阳,这里的少阴怎么会是二阴,而不是一阴呢?

这是一个外国同学提的问题,实际上这里呢,多和少是相对的。

那么“少”和“厥”相比,厥就更少了。厥者,尽也,极也,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那么这么少的阴气,当然比少一点的阴气,量还要少。

所以少阴和太阴相比,那么少阴的阴气量不如太阴大;

那么少阴与厥阴相比,厥阴是阴气少到了极点,阴气少到了尽头,阴气浓缩到精华的地步,所以厥阴就是一阴。

这是从三阴三阳的本意讲阴阳气量的多少。

【此上引用郝万山原文。】
 楼主| 发表于 2013/4/15 20:45:49 | 显示全部楼层
阴阳理论是《内经》的一个基本理论,它首先是出于古人对宇宙天地日月运转变化的认识。古人仰观天,俯观地,中察人事。认为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人体小宇宙与天地日月这个大宇宙密切相应。

当地球绕太阳自转的时候,地球上就出现了白天与黑夜的次第性交替。

古人就把白天太阳升起的情况称作是“阳”,而把夜间太阳落下的情况称作是“阴”。

在白天(阳)与夜间(阴)的交替过程中,有一个渐渐变化的过程。而不是说太阳一下子就会升到了中午十二点天顶,又一下子降落到午夜十二点地下的极端状态。为了相对较为准确地描述白天与夜晚阴阳交替变化的过程,就将白天分成了三个阳,又将夜间也分成三个阴。于是太阳对应于地球的关系,就变成了“三阳”与“三阴”的关系。

对应于太阳与地球的三阴三阳变化关系,于是人体也就出现了“三阳”与“三阴”的六个结构层面。归纳起来就是:

【三阳经】:太阳→三份阳;阳明→两份阳;少阳→一份阳;

【三阴经】:太阴→三份阴;少阴→两份阴;厥阴→一份阴。


《医宗金鉴·卷一·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上篇》说:“太阳主表,为一身之外藩,总六经而统荣卫。凡外因百病之袭人,必先于表。表气壮,则荣固卫守,邪由何入!《经》曰:虽有大风苛毒,勿之能害是也。”

这意思就是说,足太阳膀胱经主一身之表,构成人体抵御风寒外邪的第一道防线。它总括六经、统摄荣卫。凡外邪(尤其是风寒)入侵,必先占领太阳经,抢滩人体体表腠理毛窍,也就是在荣卫之间。

这时候就会出现太阳经荣卫失调的一系列证状。

《伤寒论》将太阳经证状又进一步仔细地进行分析辩证,又细分为:麻黄汤证、桂枝汤证和葛根汤证等等。

①太阳病表实证——麻黄汤证的八个典型证状:《伤寒论》原文第35条,“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后世医家把它叫做“麻黄八证”。

②太阳病表虚证——桂枝汤证:《伤寒论》原文第12?条,“太阳中风,阳浮而阴弱,阳浮者热自发,阴弱者汗自出,啬啬恶寒,淅淅恶风,翕翕发热,鼻鸣,干呕者,桂枝汤主之。”

③太阳病表实证——以“项背强几几”突出证状的——葛根汤证:《伤寒论》第31条,“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④太阳病表虚证——也以“项背强几几”为突出证状的——“太阳病,项背强几几,反汗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

上面:
①麻黄汤证伤寒表实证,与②桂枝汤证伤寒表虚证相对偶,构成一组太阳证以头痛证状为主的方子。(弦外之音是说风寒侵袭的重点在头部。)

③葛根汤证“无汗”表实证,与④桂枝加葛根汤证“有汗”表虚证对偶,构成一组以“项背强几几”为主突出证状的方子。(风寒侵袭的重点在项背。)

下面参考一下郝万山教授的话,就会觉得很有意思:
对偶统一的思维规律是《伤寒论》的特色之一,就表证来说,有偏于风寒的中风、伤寒,有偏于风热的温病、风温,那是对偶统一。

就风寒表证来说,有汗的桂枝汤证、太阳中风证;无汗的麻黄汤证、太阳伤寒证,也是对偶统一。都是表证,一个偏于风阳邪气,一个偏于阴寒邪气,是对偶统一的。桂枝汤和麻黄汤是对偶统一的方子。

同样桂枝加葛根汤和葛根汤也是对偶统一的方子。一个治疗风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另一个治疗寒邪在经,太阳经气不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0:3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