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3/4/10 23:10 编辑
《伤寒论》的三阳经病与三阴经病
按《伤寒论》的理论,人体在感受外邪后,将会自动启动六条防线进行抵御:
“太阳膀胱经、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少阴肾经、太阴脾经和厥阴肝经”,共计六条防线。
其中前面的三条防线,称为“三阳经”。后面的三条防线,称为“三阴经”。
当外邪入侵三阳经:太阳膀胱经、阳明胃经和少阳胆经,患者就会发烧。而外邪传变到了三阴经,患者就不会发烧。
外邪经由阳经,传变到阴经的过程,称之为“从阳入阴”。
外邪“从阳入阴”之后,并不意味着疾病的痊愈,而正好相反,意味着外邪的深入到了人体的深处,已经转变为长期潜伏的状态!
发烧是人体三阳经的经气被外邪激发起来,而抵御并祛除外邪的本能性反应,也是人体正气旺盛的表现。
太阳膀胱经是人体表面最外层的经络,是人体抵御外邪的第一道防线,故也是外邪入侵人体的必经之路。
同时,太阳膀胱经还是人体分布最广的一条经络,它起于两脚,经过两腿、后背部、后颈部、后脑勺,再翻过头顶到前额。
风寒外邪入侵了太阳经之后,就阻遏了太阳经经气的正常运行,由于太阳经维系着整个人体的体表,从脚底到头顶,故此时就会表现出整体性的不适。
外邪入侵太阳经所产生的证状称为“太阳证”,太阳证又分为两种:太阳实证“麻黄汤证”和太阳虚证“桂枝汤证”。
【麻黄汤证】
麻黄汤证的典型症状是“发烧或者发冷,无汗而喘。”发烧的体温一般在39.5℃左右。还有头疼,筋骨酸痛,等等(证状一共有8个,称为“麻黄8证”)。
对于小孩来说一般的可能是先发冷,然后再发热。笔者小时候的亲历的感受是,感冒后先是觉得极度寒冷,就是盖上两条被子还是冷得要命,冷得发抖!其实此时体内的体温已在急剧地升高了,一般已达到了39℃以上。
主观感觉发冷的原因是,突然收缩了的毛孔把风寒给封闭在了肌肤的表层了,形成了中医所说的“风寒束表证”。而人体体表的皮肤对于冷热的感觉特别灵敏,体表郁积了寒气,患儿的主观感觉就会感觉非常冷。
风寒束表之后,一方面使得身体内部的热量无法向体外正常的散发,被郁积在体内,另一方面由于太阳经的经气受到了外邪的激发,而“紧急总动员”,输送、充盈到了体表,太阳经属于阳经,其经气是热性的。
这两个因素叠加的后果,大约在患儿在半小时到一小时之后,自觉的症状,就转变为觉得是发热了。
【桂枝汤证】
桂枝汤证的典型症状是“发烧,汗出不喘。”由于患者已经出汗了,故一般体温不高,在38.5℃上下。实证与虚证的区别在于,虚证是已经出汗了的状态,汗出为“泄”,在出汗的同时,正气也被泄了一部分,故形成了“虚证”。所以区别桂枝证和麻黄证的一个重要证状,就是观察患儿是否已经出汗了。
由于小儿无法表达自己的感受,故通过外在表现的证状,进行正确的辩证,就具有特殊的意义。
要注意的是,观察幼儿是否已经出汗,应当在自然状态下观察。如果患儿因为哭闹而出汗,或者是吃了热粥等引起的出汗,都不算是“已出汗”了。
曾有一位在新疆工作的朋友,他有一对双生子,一岁之后经常会感冒发烧,他带着孩子到内地转了一大圈,在一些私人诊所诊治,没能解决。他自己给孩子作小儿按摩也没能解决。后来回到了新疆,一次孩子又开始发烧,他觉得孩子已经出汗了,就用了桂枝汤,然而还是照样发烧。我问他孩子是怎么出汗的,他说孩子是哭闹和吃饭时出汗的。我说那个出汗不算,还是应当给孩子服用麻黄汤。晚饭后服用了麻黄汤,到了后半夜发烧就退了。
【阳明证】
当外邪入侵阳明经所产生的证状称为“阳明证”,由于阳明经里经气所含的阳气量比较大,所以阳明证的体温会比太阳证的体温更高一点,趋向,或超过40℃。因为阳明胃经涉及到胃部和消化道,所以患者会出现呕吐或腹泻。阳明证的外邪比太阳证的外邪要更深入人体一点。
《伤寒论》对治阳明证的方剂是葛根汤。
【太阳、阳明并证】
此时还会出现一种常见的情况,就是外邪在在逐步深入向里传变时,太阳经的证状未了,而阳明经的证状已经出现,从而变成太阳经和阳明经两经同时受邪,而并病的情况。此时由于两条阳经的经气同时被外邪激发,阳气调动的量特别大,因而患儿的体温就会进一步升高,往往会达到40.5℃,甚至高达41℃。太阳阳明并病属于伤寒重证。因为邪气的力量很强盛,就能同时侵犯两条阳经。而患儿的正气也比较旺盛,又被充分地激发起来了,正气和邪气在体表激烈地战斗着,硝烟弥漫!
《伤寒论》用来治疗太阳阳明并病的方剂是葛根汤(伴有腹泻),或葛根加半夏汤(伴有呕吐)。据我的临床经验,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的疗效非常好,往往一剂就可搞定,不需要服用第二剂。
实际上,可以不必考虑是否已经出现了腹泻,或者是呕吐的证状,只要体温达到或者超过了40℃,就可以给患儿服用葛根汤。葛根汤的另一个重要证状也是“无汗”。
阳明证属于伤寒的重证,下面特列出一条资料供参考。
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899651.htm
伤寒论阳明病释-“阳明无死证”
《伤寒论阳明病释》,伤寒著作。四卷。清·陆懋修撰。作者鉴于伤寒阳明病每多“中焦危急之候”,不容误诊或缓治,遂取《伤寒论》阳明病篇原文共78条予以诠释。选集前人有关阳明病的释文287条,参合自己读书心得和临床体会,对阳明证的证治作了较深入的归纳和总结,并提出“阳明无死证”的看法。使仲景“阳明篇”大旨得以彰明而又有所发挥。对学习和研究阳明病证治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现有清刻本,1931年上海中医书局铅印本及《世补斋医书》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