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雪山来客

【原创】《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雪山来客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临床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2/3/29 11:53:02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写的很不错,以后有啥问题,我会常来这里请教。
发表于 2012/3/29 13:53:57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山老师能不能讲一下痹证的治疗思路,诸如西医的腰椎间盘突出、慢性劳损、膝关节疼痛、肩周炎、颈椎病等,
敬请指导,谢谢
 楼主| 发表于 2012/3/29 15:06:3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中医痹证 的帖子

痹症是一个非常伤脑筋的病症。《医宗金鉴》里面对痹症和痿症进行了辨别,痛为痹症,不痛为痿症。但是都没有给出具体的治疗方案。
愚以为,痹症发作的部位在四肢的关节部位,关节骨节依赖筋连接,肾主骨,肝主筋,故肯定与肝肾虚亏有关。内虚又复外感风寒湿等外邪。

肝气又因气恼发火而郁滞,肝气抑郁,则影响到全身的筋。

肝主四末,患者很多会出现四逆证,即手脚冰冷。故问题常常出现在四肢。在祛除风寒湿的同时,得同时考虑疏肝,通经络。

百度搜一下,有不少这方面的资料呢。我没有经验。蔡长福老中医的经验,可供参考。你也可以搜到的,他在新浪网有博客。
发表于 2012/3/30 07:41:27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雪山来客 的帖子

谢谢雪山老师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3/30 08:49:43 | 显示全部楼层

《内经》说:“膝为筋会”,又说:“肝主筋”。故肝郁的将直接影响到膝关节的气血循环。肝郁患者除了普遍的有四逆证(即手脚冰冷)外,另一个重要症状就是膝关节出奇的冷。
其他的症状,如你所说的:肩周炎、劲椎病等等,我觉得很可能与伤寒对治失误,造成的后遗症。如《伤寒论》对太阳证的描述,普遍地有”项背强几几“的典型症状。如果患了太阳证,没有按照经方对治,就会终身落下“项强几几”的症状,就是西医所谓的颈椎病。

蔡长福中医太阳经六十七穴歌诀(一)
http://blog.sina.com.cn/s/blog_606ce689010109eb.html

对太阳经的疾病有系统的描述,可供参考。他是经方派大师。

总之,对百病的认识,当依照《内经》、《伤寒论》等古圣经典,才会有正确的思路。
发表于 2012/3/30 12: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雪山来客 的帖子

多谢老师指点,临床上用葛根汤治疗颈椎病,辩证得当有奇效
发表于 2012/3/31 14:2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eeryy 的帖子

你太没有文化了,而且是无聊的文盲,中国几千年的传承,怎么就像你说的那样无用,那如何传承几千年?好学习在说话,无知没有关系,出来给人嗤笑,就是你的错了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11:20:03 | 显示全部楼层

▲小儿伤寒故事连载——四岁以后到目前(2011——2012.03)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2/4/1 11:23 编辑

回复 雪山来客 的帖子


这回的故事发生在今年的春节后,我从雪域回家,就发现孙女舌苔异常,舌面中部和根部极厚的白腻苔(临床多年还没有见到过这么厚的白苔),提示中焦、下焦寒湿严重绞结,是吃了那个黑心中医的黑心药留下的!于是就让她吃健脾化湿祛寒的中成药,但是舌面的白腻并没有明显地消退。结果,内有寒湿,外中风寒,里外呼应,内外夹攻,孙女就再次发烧病倒了。

这次起因是亲家她们在星期六(2012-03-10)带着孙女到儿童乐园去玩。今年冬天气候异常的冷(准确是2010年冬),春天又逢连阴雨,好容易盼来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孙女玩得尽兴,出了身汗,后来又上了大转盘上,猛转了一通,又受了风,次日下午就发烧了。(39℃多一点。)

发烧无汗,39℃左右,明显的麻黄汤证。参考舌苔中部根部白腻,那下焦肯定有寒。同时咳嗽吐清痰。按照我以往经验,属于太阳麻黄证与少阴证的合证(太少同病),开方,麻黄汤与麻黄附子细辛汤合剂:

麻黄、桂枝、杏仁(去皮打碎)、制附片各2克,炙甘草、细辛各1克。一剂。煎一次,分两次服。

(按:太少合病,一般用麻附辛三味即可,但这里还伴有咳嗽,故与麻黄汤合剂为妥。)
服后午睡,微微见汗。下午热度略降。晚睡前再服。儿子说,稍微出了一点汗,但是后来又缩回去了。此后体温又升高到39℃以上,儿媳妇忍不住了,夜里十点多给孙女服用了西药退烧(托恩布洛芬悬浮液,一种目前广泛用于小儿退烧的西药)。不料服后孙女出现强烈的喷射式呕吐,一夜竟吐了十几次。(中焦有寒湿,无法以解表祛除,服用退烧药强制退烧后,以呕吐方式排出一部分。)热度倒是退下一些了(假象!!!布洛芬是造假冠军!)。

次晨,我去儿子家探望,儿媳妇怀疑可能是病毒性脑炎,她说此病会发生喷射式呕吐,而亲家母则怀疑是支原体感染,想送到医院去检查(可见西医之深入人心,老百姓一个个都成了西医专家了)。亲家母还说,她老两口子急得一夜都没睡着!(一个孩子发烧,两家六个大人全部不得安宁。)

因服用西药退烧药后,改变了单纯性伤寒本来应当出现的症状,故此时我也无法一下确诊病证。就提议带去让我老伴会诊下,亲家母女两倒也同意了。

8点,社区医院刚上班。老伴是上海中医学院1969届科班生,原任某三甲医院中医科主任,退休后返聘社区医院开中医专家门诊。她斟酌一下孙女病情,目前发烧不高,伴有呕吐,似应少阳证,应服小柴胡颗粒。但我问了孙女几个少阳证的症状,胁下痛、咽喉干燥、寒热往来等,都没有,觉得也不太像是少阳证,但一时也无法提出更好的确诊根据来,也就同意这个方案(服西药退烧,制造了假象,严重干扰确证)。

抱回家后,给服小柴胡颗粒半包,日两次。体温一时没有升高,但是也没有退干净(这个最伤脑筋)。但咳嗽继续,痰的颜色渐渐变成了淡黄绿色,说明了寒气没能祛除,久郁化火,而且往深里发展。更说明了按少阳证辩证不靠谱。就这样拖了了两天,终于一天夜里孩子的体温又猛升到了39℃以上。儿媳妇一看体温升高,就再次给孩子服用了退烧药(托恩布洛芬悬浮液),当时热度退下了,但次晨体温还是再次轰轰烈烈地攀升到39℃以上(不超过39.5℃)。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11:28: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雪山来客 的帖子

其实这几天,我一直在观察思考孙女应当确诊为伤寒的哪种类型?几经思考后,时不我待,终于给老伴提出我的看法(民间经方爷爷斗胆挑战科班时方奶奶):

1、发烧到39℃以上,但是不超过39.5℃,这个体温,加上无汗,当属太阳表实证的麻黄证(伤寒太阳实证)。肯定是还有表证在,没有太阳表实证,就不会有高烧。这应当是好事,说明孩子的正气(抵抗力)还可以,能够将寒邪抵御在体表。

【注:太阳表证还有桂枝汤证,但桂枝汤证应当是汗已出,而且体温不应超过39℃,属于表虚证。这里,孙女虽然已经汗出,但因是服用退烧药所致,而非自汗。而太阳表证也可以与阳明证合证,这时体温就会高达或略超过40℃,就得用葛根汤或葛根加半夏汤。而少阳证,即小柴胡证的体温一般不高,在38℃上下晃动,且有寒热往来,就是一会儿发热,一会儿发冷。在伤寒里面,只有三阳证会发烧。当寒气侵入身体深处后,转成三阴证,就不会出现发烧。这就是根据体温辨别小儿伤寒三阳证,以及三阳证与三阴证区别的简单确切的方法,百灵百验!】

2、舌苔中部和根部白苔出奇的厚腻,说明中焦下焦久有寒湿积聚滞留。是整整两年吃了那个黑心中医的虎狼药,将大量的寒湿埋入身体的深处所致。法当理中汤健脾化湿,祛中焦之寒湿,再以四逆汤(附子、干姜、炙甘草)合麻黄附子细辛汤祛下焦之寒(加起来共五味药:附子、干姜、炙甘草、细辛、麻黄)。中医认为,“湿会恋邪”,意思是说,如果体内有湿,这个体内的湿气,就会将风寒等外邪捆绑住,很不容易祛除,故在祛风寒解表的同时,必须同时祛湿。

3、我回家后不久,就发现孙女一上饭桌,望着饭碗就是一声长叹,有时候还会嗝气,觉得很奇怪,刚四岁的孩子就会叹气嗝气了,这是什么事儿啊!后据亲家母“揭露”,连续两年来孩子没胃口吃不下饭(一肚子寒湿,那儿还有胃口!)儿子和儿媳妇每到吃饭时就对孙女又打又骂,以至于孙女一上饭桌就哭。至于没胃口的根源,就是服用了黑中医极其寒凉的虎狼药,严重损伤了脾胃。经常挨打骂,造成孙女严重的肝郁,肝气犯脾胃。这样,就更没有胃口了。叹气和嗝气就是肝气犯脾胃的症状,再加上孙女手脚冰冷,有明显的四逆证,故应以四逆散疏肝。【本人的不共的发现,肝气和寒气两种邪气,也会“捆绑”在一起,形成难解难分的“气结”,难以祛除。故在解表祛寒的同时,必须疏肝解郁。这是外感风寒,内伤七情,两病同治的重要诀窍!】

综合考虑以上几个方面:
1、伤寒表证太阳证与少阴证里证合病(太少同病);
2、清理以前吃虎狼药进入中焦脾胃和下焦的寒湿;
3、再加上肝郁需要疏肝。

合起来就是麻黄汤、理中汤、四逆汤、四逆散与麻黄附子细辛汤的合方,呵呵!一个经方大拼盘!

我给老伴讲了我的想法,老伴立即反驳:“你那个不行,理中汤是治太阴证腹泻的方子(这话不算错,《伤寒论》里面将理中汤理中丸放在“辨霍乱病脉证第十三”,老伴的背功可以啊!),不是用来治伤寒的。现在当务之急是先退烧!再说现在春天,一般感冒都夹有病毒、细菌感染,故还需要考虑抗细菌病毒等因素,还是我来吧!”【呵呵!动不动西医学和温病学说就冒出来了。现在的中医就这味儿,中西合璧!】

老伴坚持,我也不好把她硬挡下来。她出一道方子,是荆芥、防风、加上香苏散(紫苏、香附等,是《医学心悟》的方子),既解表,又能抗病毒的方子。【按:可谓面面俱到,既解表,又抗病毒!中西医,温病都能沾到边。但理论是否对头,那还得看疗效,疗效才是硬道理!】
 楼主| 发表于 2012/4/1 11:35:36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雪山来客 的帖子

上午我去把药抓回来吃了两次,可是第二天早晨依然顽强地发烧到39℃以上。同时,这两天孙女咳嗽依旧,可痰却由白色清痰变成带有黄绿色,是寒邪久郁化火之像。老伴一看也没辙了,就说那你来吧!这样来来去去不觉间孙女这次发烧已经折腾六天了(217日),时不我待,跃马横刀,背水一战!于是我就按我的套路开方:

白术6 茯苓3 干姜2 炙甘草2 柴胡2 白芍3 枳壳2 麻黄3 制附片1 细辛1 杏仁6(去皮打碎)
桂枝3(共12味药。单位:克)
一副,煎一次分两次服用。才2元钱。

上午煎汤服下,午睡微微见汗,午睡后体温就降到了37.5℃。晚再一服,夜睡微见汗,次晨体温降至37℃,表证已去。观其舌苔,中部和根部仍然厚腻白苔,表证虽解,内部寒湿与肝郁仍在,表证易解,内伤难除,不可大意,故再疏一方。上方其它内容不变,继续健脾疏肝祛湿,仅将麻黄汤易为桂枝汤(桂枝汤之功,重在调和荣卫),以善后:

白术3 茯苓3 干姜1 炙甘草2 陈皮1 半夏1 柴胡2 白芍2 枳壳2 麻黄2 制附片1 细辛1 桂枝2 大枣一枚
生姜两片
(共15味药。单位:克)一剂,水煎服。

服完,次日观舌苔,舌苔中部根部还是厚白腻苔,上方加苍术、厚朴各6克,以加强去寒湿的力量,打粉加蜜,在微波炉加热至微微沸腾,做成蜜膏样,长期服用,继续祛中焦下焦寒湿,方保无恙。

这次民间经方爷爷干脆利落地将孙女的伤寒摆平,亲家母最终评语是:怪事了!

经方速效反倒怪事,住院吊水常住不愈,属正常。嘿嘿!这就是时下人们的“正常思维逻辑”!
(●未完待续。)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04:4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