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3/20 10:11 编辑
【经方-从微观到宏观——伤寒ABC之六】
一、从微观看经方——微观模式
上面啰嗦了一些,下面简要地将营卫腠理毛窍微观机制梳理一下。
1、正常健康态:
卫气行于脉(及腠理)外属阳,主发散;营气行于脉(及腠理)内属阴,主收敛。二者的发散与收敛作用相互协同,处于动态平衡状态。营卫一身上下保持各种生理功能正常进行.
运行脉外的卫气因受到脉内营气的收敛,故卫气不至于因过度地发散而散失,或变得稀疏而形成外邪的可乘之机。是故卫气能在体表形成致密的正气保护层。
反之,如果仅有营气的收敛作用,而没有卫气的发散作用,则卫气必然会被营气完全收敛而落入到脉内,人体体表也会失去保护层。
营卫二气收敛与发散两种作用相互平衡,相互协同,构筑成人体表面的无形“铠甲”,抵御着各种外邪的入侵。
而腠理毛窍正好介于卫阳与营阴之间,是营气之收敛与卫气之发散调控着毛窍的适度开阖。毛窍是执行者,由营卫二气控制着。
2、非正常态(病态):
①伤寒实证——对应于“麻黄证”:风寒二邪以寒邪为主,同时人体正气相对旺盛。
寒邪侵入毛窍后,毛窍反应迅速收敛有力,寒邪被关闭在腠理之内,同时毛窍也因寒气的收敛作用封闭,形成“风寒束表,关门留寇”局面。此后,先因寒邪滞留而感觉冷,又因正气足而发烧,出现“外寒里热,假寒真热,寒热夹杂”证状。此时患者“正气内存”,对证服麻黄汤,药力随顺着机体正气的发力,发汗开表散寒一鼓作气,邪去而阴阳平复,属泻法。故传统疗法又被称为“顺势疗法”。而“科学”的西医的治疗思想,被称为“对抗疗法”,这在下面将做进一步对比介绍。
②第二种情况——对应于“桂枝证”:风寒二邪以风邪为主,而人体营气相对虚弱。
寒少,则不足以束表。营气弱,则营气对卫气的收敛力不足,故卫气处于弥散状态,因而对外邪的抵御力不足。同时因营气对腠理毛窍的收敛无力,动作失灵。当遭遇外邪侵袭时,风邪携带着少量寒气,易于透过弥散的卫气及失灵的毛窍蒙混过关而进入营分。此时的证状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其治以调补营血为主,散邪为辅,以增强营气之收敛,汗发而营血畅通,卫气固密,毛窍开合适度,营卫气血之阴平阳秘得到恢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桂枝汤是以补为主,补中有散的补益剂。
上述的微观分析与解释,是笔者根据《内经》及《伤寒论》的营卫气血理论,全面综合了营卫及腠理的动态性过程而得出。避免了历史上相关解释的片面、割裂、静态的缺点,具有全面、动态、综合性的特点。在这种分析与理解的基础上,比较容易全面理解《伤寒论》太阳证体系的实质,这在下面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将会看到。
3、历代伤寒注家的营卫观
在《伤寒论》的第一个注本,成无己《注解伤寒论》中(人民卫生出版社1972年版),多处均以“风伤卫,寒伤荣”作注。例如,在p54“太阳病”条下注曰:“风则伤卫,寒则伤荣。卫虚者恶风,荣虚者恶寒。”并在p69大青龙汤条,p74桂枝汤条下又多次重复这样的注解,后世治伤寒者多从此说。
直到清乾隆·吴谦整理《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伤寒论注》时(1742年),在太阳病开篇总纲中说:“卫,阳也。荣,阴也。风,阳邪也。寒,阴邪也。邪之害人,各从其类,故中风则卫受之,伤寒则荣受之。卫分受邪,则有汗为虚邪,桂枝证也。荣分受邪,则无汗为实邪,麻黄证也。荣卫俱受邪,均无汗,皆为实邪,大青龙证也。大纲三法,用之得当,其邪立解,用违其法,变病百出。缘风为百病之长,故以风中卫列为上篇,寒伤荣与风寒两伤,列为中、下二篇。其条目俱详于本篇之下,俾读者开卷了然,有所遵循也。”
成无己与吴谦的注解,认为“风伤卫,寒伤荣”的谬误首先在于,将风邪与寒邪割裂开了。实际上风邪与寒邪总是相伴相随,不可能单独为害。其次,吴谦说“卫分受邪,则有汗为虚邪……荣分受邪,则无汗为实邪……”而实际情况恰恰相反,应当是寒主收敛,寒束肺卫,毛窍紧闭则无汗,麻黄证是也。风性疏散,致毛窍开而汗出,桂枝证是也。寒属阴邪与卫阳相配,风属阳邪与营阴相合,各从阴阳而致配合。故吴谦之高论,实不敢苟同。
而与吴谦同时代之尤怡(字在泾,?-1749)所著之《伤寒贯珠集》对成无己之说表示了不同意见(中医古籍出版社p6),他在桂枝汤条下注云:“然仲景营弱卫强之说,不过发明所以发热汗出之故。后人不察,遂有风并于卫,卫实而营虚;寒中于营,营实而卫虚之说。不知邪气之来,自皮毛而入肌肉,无论中风伤寒,未有不及卫者,其甚者,乃并伤于营耳。郭白云所谓涉卫中营者是也。是以寒之浅者,仅伤于卫;风而甚者,并及于营。卫之实者,风亦难泄;卫之虚者,寒犹不固。无汗必发其汗,麻黄汤所以去表实而发邪气;有汗不可更发汗,桂枝汤所以助表气而逐邪气。学者但当分病证之有汗无汗,以严麻黄、桂枝之辨;不必执营卫之孰虚孰实,以证伤寒、中风之殊。且无汗为表实,何云卫虚?麻黄之去实,宁独遗卫?能不胶于俗说,斯为豪杰之士。”
成无己的注解,将营卫的阴阳双方这个统一体强行割裂开来,这对于正确把握《伤寒论》正确的思想是不利的。实际上,即使从微观角度看一个小小的毛窍,“一阴一阳之谓道”,营卫阴阳双方也应当是密切地相互维系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的统一有机体。
当然,历代注家在注解《伤寒论》时,必然要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如抄写、刻版、印刷方面的种种困难,而力求简明地给出解释,这也无可厚非。但是,当今有着空前优越的电脑网络环境,人们可以轻松地在无有任何限制的版面上自由写作,并方便地发表与交流。因此,我们不妨借助此优越条件,对《伤寒论》这部经典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探讨,中医当与时俱进!
二、从宏观看经方——宏观模式
麻黄汤:麻黄、桂枝、炙甘草、杏仁。 麻黄:升而发散,归肺、膀胱经; 桂枝:升而发散,归肺、心、膀胱经; 杏仁:归肺、大肠经,宣降肺气,并能破郁气; 甘草:味甘性平,入中焦脾胃,中焦药也。并能调和诸药,通行十二经。
麻桂并用,从下焦升卫气经由膀胱经,走后背阳面,以散发头项之寒,并升发肺气。麻黄行脉外卫分,桂枝行脉内营分。
杏仁能破营卫肺气中寒之凝结,并宣降并收敛肺气。 炙甘草入中焦脾胃,补益营气。
四药相配,升中有降,降中有升;从背后阳面膀胱经升,中焦脾土受甘草之扶助升注于上焦肺脏,肺金之气受杏仁之助力而降归下焦。
升是从背面阳经升,降是走三焦气街阴分而降。
而炙甘草走中焦助益调动脾胃之土气,以为枢纽,从中斡旋,通行十二经,最有妙用!一般理解,仅将甘草作调和诸药解,实与经方之奥妙差远矣!
纵观全方,升降有序,开阖出入有度。人一身之气机,唯“升降开阖”四字而已。 君不见《素问·六微旨大论篇》曰:“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故曰无形无患,此之谓也。” 而长期打坐修炼者,对这种升降开阖最能体验。笔者曾给一位从7-8岁就开始打坐修炼的活佛用麻黄汤解表,他服用后就说:“该升的升上来了,该降的降下去了。” 此仅从《伤寒论》麻黄汤一方,从宏观角度赏析,经方得天地造化之妙用无穷矣!岂时方家能窥其浅深乎?更毋论西医! 上面从微观与宏观两个角度对经方进行了讨论,从微观毛窍模式讨论,容易弄清桂枝证“有汗”与麻黄证“无汗”辩证区分之机理,重在把握气机的开阖;而从经脉三焦宏观模式讨论,则易于认识到人体气机以三焦为枢纽的升降过程,重在把握气机的升降。二者各有其运用的场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