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雪山来客

【原创】《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雪山来客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临床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1/3/11 19:04:13 | 显示全部楼层
虽然很遗憾,但还是很感谢老师的回复。能请问一下老师是哪里人吗?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21:00:03 | 显示全部楼层

【营卫气血慢捉摸——伤寒ABC之四】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3/12 21:19 编辑

【营卫气血慢捉摸——伤寒ABC之四】


1、中医的“营卫气血”概念
要想捉摸清楚人体的防卫系统,就先得简介一下中医的“营卫气血”理论。
【营气】——又称荣气,中医认为,营气是运行在脉内的一种气态精微物质,因其富有营养,能滋养全身五脏六腑、形体百骸,故称为营气。营气出于中焦,由饮食物精微所化生,营气运行于脉内。


【卫气】——卫气也是一种气态精微物质,担负着人体全身内外一身上下的护卫任务。卫气发自下焦,由来自上焦的宗气与来自命门的肾间动气在下焦相汇合后,经过进一步的气化而成。由于它是由营气再经过上焦膻中及下焦气海两次气化的提纯,故其比营气更为精纯,更具有温度与活力,一般用“慓悍疾利”四个字来描述它。卫气运行在脉外。


【气血】——【气】:中医是“气一元论者”,认为“气”运行于全身上下,无处不到。但因其分布部位的不同,各有其名。如下焦元气、中焦胃气、上焦宗气,这是从上中下三焦而言。若从五脏而言,则有肝气、心气、脾气、肺气、肾气等。再从经络而言,又分为十二经络之气,奇经八脉之气。气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发挥着各自不同的功用。卫气是人体各种“气”之中的一种,由于它主要侧重于“护卫”作用,故称其为卫气。
【血】:就是我们平常所见的“血液”,血液行于脉内。但是中医概念上的“血”,又与平常我们认为的,或西医概念上的血大为不同。中医概念上的“血”,还与“汗液”、“津液”、“痰”等等密切相关。


【气与血的关系】气生血,血载气。但是血不能生气,故气比血更为重要,比血的层面更高一些。气还能温暖,并推动血液在脉道中运行。


【营气与血的关系】营气比血液为精微,也是由血载而运行于脉道之内,营气与血液共同担任着营养机体的任务。而卫气比营气更为精微,更具有活力。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21:06:12 | 显示全部楼层

2、营卫的概念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3/12 21:10 编辑

2、营卫的概念:



但当在讨论抵御外邪入侵时,中医就更着重地强调“营卫”这一对概念,而不广泛地强调“气血”的概念。虽然,营卫二气同样运行于人体内外周身上下,无处不到,而不仅仅运行于体表。


营卫二气是人体抵御外邪入侵的第一道屏障。在正常情况下,营卫二气运行在皮肤腠理分肉之间,营气行于脉内属阴,而卫气行于脉外属阳。卫气主发散,营气主收敛,二者的发散与收敛作用相互协同,处于动态平衡的状态。


具体地说,卫气虽然运行于脉外,但由于营气在脉内收敛着卫气,故卫气不至于过度地发散而散失,或变得稀疏而出现一些危险的“空挡”。是故卫气能够在人体表形成一层致密的气体保护层,来护卫着我们。
反之,如果仅仅只有营气的收敛作用,而没有卫气的发散作用,则卫气必然会被营气完全收敛而落入到脉内,人体体表就会失去了这层无形的保护层。


营卫二气收敛与发散两种作用相互平衡,相互协同,构筑成人体表面的一层无形的“铠甲”,抵御着各种外邪的入侵。


营卫二气运行机制,颇似地球与大气层的关系。我们现在知道,大气层对于生活在地球表面的各种生物有多么重要!但如果没有地球引力的吸引(收敛)作用,大气层就会很快地散失到太空中。同时,又由于太阳的光辉照耀着地球表面,同时带来了热量,使得地球表面发热,进而这些热量传递到了大气层,使大气层的温度升高,于是就产生了向上的升力(发散力),在正常情况下,这种引力(收敛)与升力(发散)保持动态的平衡态,故而能在地球表面形成一层致密的大气保护层,护佑着生活在地球上面的芸芸众生,得以正常地生存、繁育和发展。我们很难想象,如果地球一旦失去了大气层这道无形铠甲的护卫,地球上面的生物会是一个什么下场?


大家还会在电视上面看到过热气球,热气球之所以能够升空,就是因为人们在热气球的下方,不断地向气球里面注入炽热的热空气,这就产生了向上的浮力,因此热空气得以升空。但如果气球上升的高度太高,就适当减少热空气注入的量。在气球正常飞行时,气球里面热空气所产生的浮力,与地球的引力保持着平衡态,故气球既不会升向太高的高空而失控,也不会落到了地面。


给大气层与热气球提供引力的,都是处于下方的地球。而提供升力的,都是由于自身的热力。
由于营气运行于脉内而属阴,卫气运行于脉外而属阳,是故营卫二气的平衡,还涉及到中医“阴阳平衡”的概念。


桂枝汤、麻黄汤的妙用,正是建筑在“营卫”这对概念上的。
所以《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是一个小宇宙。


有上述概念铺垫之后,下次我们就可以进而讨论营卫二气是怎么调控那个微妙的“快门”——“腠理”了。
 楼主| 发表于 2011/3/12 21:13:37 | 显示全部楼层
【相关经文摘录】

对于爱好研究经典的读者们,特摘录了《黄帝内经》中的相关经文,仅供参阅。

【《灵枢•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又曰: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黄帝曰:夫血之与气,异名同类,何谓也?岐伯答曰:营卫者精气也,血者神气也,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故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故人生有两死而无两生。”】


【《素问•卫气第五十二》:黄帝曰:五藏者,所以藏精神魂魄者也。六府者,所以受水谷而化行物者也。其气内干五藏,而外络支节。其浮气之不循经者,为卫气。其精气之行于经者,为荥气。阴阳相随,外内相贯,如环之无端,亭亭淳淳乎,孰能穷之。然其分别阴阳,皆有标本虚实所离之处。能别阴阳十二经者,知病之所生。候虚实之所在者,能得病之高下。知六府之气街者,能知解结契绍于门户。能知虚实坚软者,知补泻之所在。能知六经标本者,可以无惑于天下。】


【《灵枢•邪客第七十一》:伯高曰: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荥气者,泌其津液,注之于脉,化以为血,以态四末,内注五藏六府,以应刻数焉。卫气者,出其悍气之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昼日行于阳,夜行于阴,常从足少阴之分间,行于五藏六府。今厥气客于五藏六府,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
发表于 2011/3/13 16: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学习中,期待老师的下篇文章。
发表于 2011/3/14 17: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加入奶粉中服用效果应该不xin
 楼主| 发表于 2011/3/15 12:07:1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3/15 16:41 编辑

【营卫二气与“快门”调控——再探“腠理”深浅:伤寒ABC之五】

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
我们先来考察在人体第一道防线——“腠理毛窍”保卫战中,“敌我”双方的特点。

【敌方——风与寒】:中医认为外邪有“风寒暑湿燥火”六淫,寒、湿两个属于阴邪;风、暑、燥、火四个属阳邪。但这里只讨论伤寒系列疾病,故暂时只讨论风寒两者,一阴一阳。

“风为百病之长”、“避风如避箭”、“神仙也怕脑后风”、“冷天冷在风里”,有等等对风邪的描述。

而对寒邪,则说:“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有几分寒,便有几分病。”

风邪具有动能,有强烈的运动性,还有运载性能,故风邪能运载寒邪攻击人体。而寒邪具有强烈的收敛与凝固性能,故有“热胀冷缩”的说法。风寒二邪,相互勾结,狼狈为奸,风邪裹挟着寒气,向人体表面第一道防线“腠理”发动攻击。一般人们的感受是“寒风凛冽”。

【我方——营卫二气与腠理毛窍】

卫气行于脉外属阳,营气行于脉内属阴。而对处于人体表面的皮肤腠理来说,“行脉外”,就相当于运行在腠理之外,“行脉内”,就相当运行在腠理之内。而腠理毛窍正好就处在营卫阴阳二气两者之间。

【遭受风寒袭击时,腠理毛窍动作机制】

虽说应当是“虚贼邪风避之有时”,但寒冬腊月外出工作运动的情况总会发生,因而“汗出当风”自然也在所难免。这时因人、因场合而异,将会发生以下两种情况:

①第一种情况——对应于“麻黄证”:这时风寒二邪以寒邪为主,同时人体正气相对旺盛。当寒风袭来,掠人而过,在风寒掠过腠理的第一时间,就已经被运行于脉外的卫气所感知,并将其大部分抵挡于腠理之外。同时,卫气将风寒侵袭的警报同步传递到了脉内的营气,于是营气随即采取行动,关闭毛窍,防止风寒侵入!但是很不幸,动作稍稍晚了一点点!还是被极少量的寒气抢占先机,钻进了毛窍。这极少量的寒气就被关在了腠理毛窍之内,形成“关门留寇”的局面。


由于毛窍为寒邪所束,故“无汗”; 肺主皮毛,肺卫相通,毛窍闭塞不通,故“气喘”;寒邪击中毛窍,而腠理毛窍居体表,故脉浮;寒气具有收敛作用,故脉象“紧”。营卫二气周流一身,风寒束表,卫闭营涩,营卫二气周流营养全身的作用均被制约,故反映“身痛骨痛”,全身难以名状的痛苦。这就是麻黄证里面“无汗而喘,脉浮紧,身痛”产生的机制。


同时身体体表还会感到非常寒冷,就算是盖上几条被子还是觉得很冷,但是一量体温,却发现体温往往在39℃以上。这就是世俗所谓的“发高烧”了,而发“高烧”往往被世俗人和西医认为是一个不好的,甚至是极其严重的症状!


而从中医角度分析,“高烧”产生的机制有二:
其一是,毛窍被风寒锁闭,机体代谢所产生的热量无法正常地向外界散发,被郁闭在体内;其二是,处于体表的卫气是发自于下焦,卫气会向下焦元气求援,于是应激机制被激发,由处于下气海的元气发力,发出了大量的热量,由里向外鼓动,将寒邪抵御在体表以防进一步入侵,并尽可能将其驱除。两种机制的合力,就导致了体温急剧的升高。


这种“发高烧”的伤寒疾病,看似凶猛,其实按中医辨证当属于实证的范围,此时患者的“正气内存”,只要对证服用一剂麻黄汤即可及时搞定。


按中医的荣卫理论,是荣卫的正常协同运行状态被风寒所干扰,此时只要发越腠理毛窍(用麻黄),加强并温通营气的运行(用桂枝),宣发肺气并适当敛表,散中有收,避免麻、桂之发汗无度(用杏仁),营气发中焦,故用炙甘草入中焦补益营气,增强营气造化之源。全方攻补兼施,攻邪而不伤正,扶正而不留邪,组合严谨,实为治疗伤寒实证的无上妙方!


同时采用“温覆取汗”之法,即蒙被大睡一个时辰(两小时),汗出荣气和,毛窍开则卫气和,风寒亦被驱除,而荣卫二气运行亦得调和,恢复到了风寒侵袭之前的正常状态,“方法”并用得当,诸证皆除!
这就是伤寒经方应对伤寒实证的一整套“组合拳”!


值得注意的是,观麻黄汤全方组合,宣降肺气其治在上焦,补益中气其治在中焦,下焦元气尚足无须兼顾,实际上是考虑了上中下三焦的综合调整。


第二种情况是伤寒虚证,即对应于“桂枝证”,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于 2011/3/16 09:47:00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指点迷津,抓紧学习。
和别人不太一样,我感冒时从来都不发烧,很少咳嗽,也不会有身痛的感觉,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我体内的寒邪太多了,已经进到里面了,体现不出来了。
发表于 2011/3/16 10:59:38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
 楼主| 发表于 2011/3/16 18:21:10 | 显示全部楼层
②第二种情况——对应于“桂枝证”:风寒二邪以风邪为主,而人体营气相对虚弱。

此时,寒邪所占比例较小,故寒邪对毛窍的收敛作用不明显。营气相对虚弱,则营气对卫气的收敛力不足,故卫气处于散漫状态,而对外邪的抵御力不足,同时对腠理毛窍的收敛无力。当遭到外邪侵袭时,风邪携带着少量寒气易于透过卫气的保护层及毛窍而进入营分。此时的证状是“发热汗出恶风,脉缓者,名为中风。”


风邪属于阳邪,具有运动性、通透性、散漫性,而不具有收敛性,故风邪透过毛窍而侵入营分之后,毛窍并不关闭。“荣弱卫强”,则荣气对毛窍的收敛力降低,而卫气的发散力占优势,故毛窍开而汗出。必同时恶风(中寒则畏寒,中风则畏风)。“脉缓”与“脉紧”相对应。即脉道的形象呈横向舒缓状(缓),而不同于伤寒时呈横向收敛状(紧)。同时必现“浮脉”,故曰“脉浮紧”。机体欲排除风寒二邪,故发热。


“大阳病。发热汗出者。此荣弱卫强。故使汗出。欲救邪风者。宜桂枝汤。”桂枝、白芍、炙甘草、生姜、大枣。


桂枝,君药,性温发散属阳,温经通脉,发汗解肌,行于营血,发散风寒二邪;白芍,臣药,味酸性凉属阴,主收敛,行血分,以制约桂枝之发散。君臣一阴一阳相合,营血风寒发散而营血畅行,白芍之收敛(阴)制约桂枝之发散(阳),并补血分之不足。二者一阴一阳,散中有收,收中有散,辅以微微发汗,故阴阳平衡而营卫调和。大枣甘平,益气和中,滋脾生津。生姜辛温,助桂枝解肌散邪。姜枣相合,可升腾中焦脾胃之气津而益营血。炙甘草甘温,走中焦脾胃,补益中气以助营血。


纵观全方,其治以调整营、血为主,散邪为辅,侧重点在于补益营血,辅以白芍之收敛,以增强营气之收敛,汗发之后,毛窍将会处于适度开阖态,同时卫气也因适度收敛而致密。营血畅通,卫气固密,毛窍开合适度,营卫气血之阴平阳秘状态得到恢复。“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故所有不适症状一扫而空,健康得以恢复。对于伤寒之虚证,桂枝汤实在是一副补益剂,补中有散,而不像麻黄汤,以攻为主。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7 03: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