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雪山来客

【原创】《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雪山来客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临床经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1/3/8 11: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兵贵神速——伤寒ABC之二】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3/9 11:15 编辑

【百病之急,无急于伤寒——兵贵神速——伤寒ABC之二】




能拒风寒于国门之外那当然是再好不过了,但,谁都保不定一年中遇上个几次吧。那中了风寒该作何处理呢?


下面还是先引用《伤寒论·伤寒例》中的经文说明之:




【凡人有疾不时即治。隐忍冀差。以成痼疾。小儿女子。益以滋甚。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藏。则难可制。此为家有患。备虑之要。




凡作汤药。不可避晨夜。觉病须臾。即宜便治。不等早晚。则易愈矣。如或差迟。病即传变。虽欲除治。必难为力。服药不如方法。纵意违师。不须治之。




凡伤寒之病。多从风寒得之。始表中风寒。入里则不消。然未有温覆而当不消散者。拟欲攻之。犹当先解表。乃可下之。】





上面这段文字的总体意思是:
“伤寒之后,如果忍着不说,又不去及时治疗,就会发展成痼疾。当风寒还在腠理之间时,及时地治疗,就很容易治愈。


若患者拖过几天后再去治疗,邪气就会入脏腑,就难以治愈了。这是居家度日的一个重要观念。看病取药后,立即煎服,否则伤寒就会传变,再服药治疗就麻烦了。




初中风寒,只要温覆得法,风寒就不可能不消散。”(温覆:指服用桂枝汤和麻黄汤时,需要覆盖被子以保持身体的温暖。“服药不如方法”,指既要正确辩证,服用对证的药方,按要求煎药,服后还得如法盖被适度发汗。)




用几句话来归结:“速速看病,速速服药,服后静卧,微微取汗,万勿耽搁。稍有耽搁,从经入藏,后患多多,居家度日,切切记牢!”(服药,指服伤寒经方药。)
发表于 2011/3/8 13:23:46 | 显示全部楼层
作者很有悟性
发表于 2011/3/9 10: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搬个凳子坐下好好跟楼主学习。
 楼主| 发表于 2011/3/10 17:33:42 | 显示全部楼层

【皮肤腠理细打量——伤寒ABC之三】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1/3/11 09:53 编辑

【皮肤腠理细打量——伤寒ABC之三】


腠理——围绕着这个“浅显中的深刻、平凡中的不平凡”该有多少说道?

在日常生活中,许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验,如果浑身汗出淋淋时,一不当心吹着了风,就很容易感冒。对此,一般人都会很自然地解释说,出汗时汗毛孔开着,风就很容易进来。还有,当天气非常闷热时,就能清楚地看到在额头上,胸前背后胳臂上,一颗颗的汗珠从皮肤下面暴出,一串串流下。那冒出汗珠的所在,也被人们认为是汗毛孔。寻常百姓的这个认识并不错,但是中医的认识却比百姓要深刻的多。

那俗称的“汗毛孔”,在中医就叫做“腠(cou)理”。毛孔大开的状态,就相当于“腠理”疏松;毛孔紧闭,就相当于“腠理”紧密。

中医认为“肺主皮毛”,就是说体表皮肤,也与肺脏一样,担负着与外界交换气息的作用,排出浊气,吸纳清气。而要顺利地进行这种交换,就必须得通过一个通道方能进行,这个通道在中医来说就叫做“腠理”。在一些中医书上被解释成“皮肤纹理”,而用当今的时髦话说,就相当于是人体的一个重要的“进出口口岸”。

除了交换气息,腠理还担负着与外界交换水分的功能。人与所有的高等哺乳动物一样,属于温血动物,得将体温维持在一个正常的范围之内,对于人,就是在37℃(正负0.5℃)上下波动而保持恒温。如果外界气温偏高时,就将腠理适当开大一点点,让水分是当地从体表蒸腾一些,以带走体内的热量,从而保持体温的正常。所以,腠理还相当于是人体的一台无形的“空调器”。

而像某些皮肤腠理功能偏差的动物,常见的像犬类,因其泌汗功能差,故在天气热的时候,就非得张开大嘴伸长舌头,呼呼地不停喘气来调节体温。科学家们就说,犬类的汗腺欠发达。而一些冷血动物,像蛇、蛙、蜥蜴等低等动物,它们的体温是随着外界变化而变化,当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就采取冬眠的办法来度过。

如果一个人的体温仅仅偏高了0.5℃,就是说到了37.5℃,就会稍稍感到不适。如果到了38℃,那就会明显地感觉不舒服,就想去看医生了。

而负责保持体温相对恒定的这个重要任务,也是由腠理来执行的(请留意,这个概念后面将会用到)。

还有一个与此密切相关的大问题,就是上面提到过的,从《素问》到《伤寒论》全都认为是中寒而引起发热,但中了寒为何反倒会发热?这也都与腠理功能失常有着密切的关系。

%%%%%%%%%%%%

上面提到了腠理担负着与外界交换气息的作用,能排出浊气,吸纳清气。

就科学家的认识,所谓的清气就是氧气,而浊气就是二氧化碳气体。受科学家的影响,读过一些书的学子,初中生以上的都会同意此说。

但是,在中医概念上的“清气”和“浊气”的概念,绝不是能用分子式能够描绘的。一些练过气功的人,会体验到一些麻麻刺刺的东西顺着经络,从脚底下或者手指尖排出去。比较敏感的,还可感受到别人体内排出的浊气。他们还能在医院的危重病区,感受到空气中悬浮着的那种麻麻刺刺的病气。某些比较敏感的患者,在服用中药对证或针灸之后,也能感受自身麻麻刺刺的浊气在排出。

而在外界的气息比较好的场合,如郊外、林区、公园、大的松柏树旁边,就能感受到明显的好气息,在这时腠理就会自动开放,欢畅地吸收外界的优良“生物能”,或称“灵能”。这时,人们就会觉得精神振奋,浑身轻松。而在人声嘈杂的街道、超市、影院、医院等地方,腠理就会自动尽量地关闭,以抵御外界的劣质生物能。在这些地方呆久了,会使人觉得精神萎靡,身体疲惫不堪。

人们往往会感觉到,在青山绿水之间攀行一天,不但不觉得累,反而会觉得精神越来越振奋。而逛街逛超市一两个小时,往往会觉得很累很累,甚至连脚都拖不动了。这说明了,人们在青山绿水活动时,腠理会自动开放吸收外界的清气(灵能)。而在街道医院人体不但没有收入,反而得消耗真气以抵御浊气的入侵。这时,腠理就会尽量紧闭。

从这个角度来看,腠理又像是当今傻瓜照相机的快门,能自动检测外界气息的优劣,从而决定其开阖的程度。

科学家意义上的清气与浊气,就是氧气与二氧化碳,是能用明确的分子式描绘的。氧气就是两个氧原子构成分子的气体,而浊气就是以一个碳原子加两个氧原子构成。虽然这两种气体都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毕竟还是能用分子原子这种物质的组成进行描述,所以说还是属于“唯物”的层次,或者说是一种“形而下”的存在。

中医意义上的那种清气,那种与“青山绿水共为邻”的存在;以及医院等地方使人感觉不适的生物能,又如何用科学的方式进行验证呢?那这种游离于科学家视线之外的无形生物能,那就只能认为它是一种“形而上”的存在,虽然是“形而上”的,但的的确确会影响并左右着人体健康的状态。当然,中医并不反对科学家们所发现的氧气与二氧化碳气的那种“形而下”的存在,但是中医却倾向于更加重视那种“形而上”存在的气息。实际上,中医的整个神圣殿堂,正是建立在对那种看不见的、“形而上”存在的探索与认识的基础之上,中医是“气一元论者”。

其实,不仅仅是中医,东方文明中所有的健身手段,包括佛、道与印度瑜伽中的所有修炼术,都是紧密地围绕着这种“形而上”的生物能(灵能)进行的。所以,每当人们按照科学的概念医治而山穷水尽疑无路时,而不得不转身投入到东方式的修炼,每每柳暗花明又一村,百病不药而愈!

腠理概念在这些场合运用,还仅仅是东方传统文化上对腠理最低限度的认识与运用。而像道家的胎息内丹术,佛家禅定“初禅念住,二禅息住,三禅脉住,四禅灭尽定”,印度瑜伽师能埋入地下几年出土后,醒来后一切生理功能正常。这些则是腠理功能的高级运用。这些修炼者都必须得进入到口鼻呼吸停止,毛孔(腠理)呼吸启动的状态。这才是腠理功能的高级开发与运用,这才叫做真正的“浅显中的深刻、平凡中的不凡”!

而“腠理”、“清气”、“浊气”等等概念,也与中医里面的其他许多概念一样,只可体察意会,而难以言传。因为它也是一个“形而上”的概念。

上面,我们曾以“口岸”、“空调器”、“快门”、“门卫”等对腠理进行了形象的比喻,但在道家功夫里面,被简捷地将它称为“毛窍”。要特别注意的是,在道家凡是被称作“窍”的,统统带有玄妙而难以言表的意思,如“玄关一窍”等。因而“毛窍”这个称呼,应当算是对腠理的最为恰当的描绘。正宗道家当代传人王立平先生,秉承了唐代钟吕派真传,他说:“毛窍是人体最大的一个窍。”

中医自古医道同修,中医博大精深的体系,正是由这样一批投身于修炼的伟大的智者群体所创立,就像扁鹊、华佗、葛洪、孙思邈等等……此起彼伏,连绵不绝。

而天热出汗、体温还能保持恒定这类问题,大众都会认为这是一个不是问题的问题,而中医恰恰就在这些不是问题的问题中发现了大问题。

上面我们提到了,“腠理”是一个执行者,那么操纵者又该是哪一位呢?

欲知营卫气血是那般,且听下回分解。


发表于 2011/3/10 19:50:16 | 显示全部楼层
慢慢领悟
发表于 2011/3/11 08:19:08 | 显示全部楼层
写的太好了
发表于 2011/3/11 13:24:04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主仁心拜读了。
发表于 2011/3/11 14:52:3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老师的分享,弟子正在网上学习《伤寒论》,以后还请老师多多指教。
发表于 2011/3/11 15:0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请教老师,有没有能增强记忆的方子?感觉自己记性特别差,听过的课,看过的书,过几天再看就象新的一样。这样的话,对于学习中医真是一个大大的绊脚石。还请老师能针对开个方(另外我有颈椎增生,不知道是不是和这有关)。
 楼主| 发表于 2011/3/11 15:5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林可心 的帖子

谢谢你的信任,但像你这样的情况,一般都得进行阴阳五行方面的综合调治才能获效,必须先得面诊方能确诊,因此十分抱歉!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01:5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