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雪山来客

【原创】《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雪山来客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临床经验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咳汤(散)——对治少阴咳嗽的有效方(附:祛寒散)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7:11 编辑

○寒咳汤(散)——对治少阴咳嗽的有效方(附:祛寒散)
寒咳汤(散)——对治少阴咳嗽的有效方:《伤寒论》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小青龙汤等方的合剂,是笔者精心设计的伤寒寒性咳嗽通用方:

麻黄 制附片 炙甘草 桔梗 白芥子(打碎)杏仁(去皮打碎)各6 细辛 五味子 干姜 各3 黄芪12  (单位:克)

水煎服,日一剂。儿童酌减,十岁左右两天一副,五岁左右的四天一副。或打粉服用散剂,建议尽量服用散剂。

[方解]:此方为《伤寒论》对治少阴证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桔梗汤”(专治咽痛方)、“四逆汤”,以及治痰饮的“小青龙汤”合剂。当感冒发展到咳嗽咽痛,邪已入少阴矣!盖咽喉为“众阴之会”!区区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

[功效]:升阳散风,祛寒解表,消咳化痰。

[加减]:口咽干燥,口中津液缺乏者,加麦冬生地6克,百合6-12克。夏季多汗,麻黄酌减到2-3克,服药毋使大汗淋漓为要,若大汗淋漓,则必不愈。余毋加。

[适应症]

⑴初感受风寒邪在肤表,还未发展成感冒发烧时,当即少量服用0.5克散剂(九克丸服1/4丸),即可迅速祛除风寒,避免发展为感冒,殊效。

⑵风寒侵入较深,发展成咳嗽,吐白痰流清鼻涕,头不痛时。即少阴、太阴合证。(少阴太阴合证的概念见后篇。)

⑶受寒感冒后迁延不愈,转为急、慢性气管炎,肺寒吐白痰,老慢支等。对于寒气积累形成的哮喘也有一定的疗效。

⑷适用于膻中穴至咽喉部有一掌大区域有寒气,该部位特怕受风寒,一受风寒感冒咳嗽反复发作者。

⑸加白芷、辛荑各2克可治急慢性鼻炎、鼻窦炎,殊效!

⑹本方对感风寒所致的流感,经临床考验证明具有特殊之疗效。一年春季雪域高原流感大流行,吊水、各种国产进口感冒药使用无效后,凡使用该方之患者,一剂好转,三剂痊愈。

⑺对多年反复感冒咳嗽引发的所谓“肺癌”,或可尝试使用。(笔者郑重声明在先:癌症乃世界性医学难题,在此仅提供某种解决思路,而非成熟之法,若有患者愿意尝试,当持此方与当地中医师共同切磋,望闻问切辨证之后再行试用方保无虞。至于若有无效,甚至出现某种副作用者,笔者概不负责!)

⑻不适用于头痛、身痛、发烧、脉浮紧类型之热症。此时应按《伤寒论》太阳脉症之桂枝、麻黄汤证等辨证论治。

⑼用于风寒引起的气管炎一类疾病的冬病夏治,凡是风寒积累所引发的,在夏季三伏天连服数剂,初伏服用一剂,中伏服用两剂(每隔十天服一剂),末伏服用一剂。盖夏季毛孔疏松,寒邪易于驱除。

⑽对于幼童,往往要照顾其特点才可能根治。幼童脾胃稚嫩,小学功课太重,思伤脾。嗜好冷饮,寒伤脾。大人批评太多、唠叨病,引发小儿肝郁,木乘土而伤脾胃。过食油煎等不易消化之垃圾食品,“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等等……故伤寒证愈后,必须重点治理脾胃,方保无虞!服用六君子汤培土生金,扶金克木为要。

⑾或为丸散,一次性做三至五剂,一受风寒,立即取服1-2克,即可迅速祛除风寒,防止发展为咳嗽。这个已为大量临床使用所验证。

[禁忌]:禁忌一切生冷、冷饮,及寒性食物(如海带、黄瓜、绿豆、西红柿、冬瓜等)。夏季慎用空调器。阴虚阳亢者慎用。(不是不可用,注意控制用量即可,或配合滋阴降火药服用。)

至于没有明显的咳嗽,而清鼻涕很多的情况,建议服用祛寒散:

【附方】
【祛寒散方】:麻黄 制附片 炙甘草 干姜 各6克 细辛3克。

打粉制成散剂。每服1-2克,即可获得极佳之祛里寒效果。这也是寒咳汤中祛除里寒的核心部分。其中制附片、干姜、炙甘草是《伤寒论》中的四逆汤,是回阳祛寒要方,麻黄、附子、细辛是《伤寒论》中少阴证要方,两者之复方可将深处之寒引出,则祛寒效果极佳。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服用寒咳汤(丸散)剂量的建议——“过犹不及”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7:10 编辑

○服用寒咳汤(丸散)剂量的建议——“过犹不及”
①由于寒咳汤是一个高效方剂,故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一般并无必要服用汤剂,小剂量服用散剂或丸剂即可。

也有人打粉后,买来空心胶囊自己装胶囊服用,一般每克散剂可装5个胶囊,也就相当于每粒胶囊含药量0.2克。胶囊服用方便,可准确掌握服用剂量。胶囊在西医的医疗器械商店有卖。

对于16岁以上的患者,重症每服5克散剂,轻症每服2-3克,日1-2次。以清晨5点左右肺经开时服用为佳,或者是刚刚起床后立即空腹服用亦可。

        对于儿童尤其要注意掌握剂量:
        2-3岁,每服0.2克,日1-2次。
        3-5岁,每服0.4克,日1-2次。
        5-10岁,每服1克,日1-2次。
        10-15岁,每服2克,日1-2次。
        重症儿童可适当增加。

        (注:一粒阿莫西林胶囊的剂量约为0.2克。)

目前在国内大中城市的中药房普遍有代客加工丸散的业务,加工丸散很容易实现。

散剂的计量:可乐瓶或者是农夫山泉的瓶盖,每1平瓶盖散剂约相当于5克。

丸剂的计量:每一粒标准丸药的重量是9-10克。由于丸药中蜂蜜与药料的比例是一比一,故10克量丸药的实际含药量是5克。也就是说,每服一粒10克量的丸药,就相当于服散剂5克。

②建议采用丸散的理由:

1、感冒咳嗽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几乎每个人每年都会发生多次。而丸散便于保存及携带,一旦出现情况可立即服用。

2、便于严格掌握计量,尤其是对于儿童更须严格掌握计量!以前曾说过,对于3岁左右的儿童,每副汤剂可以服用3-5天。后来发现这个剂量偏大了,小孩在服用几副之后不同程度地出现阳亢症状,例如夜间难以入睡等。

3、对于小儿,可采用蜜丸,或者是散剂用蜂蜜调服,起到了矫味作用,小儿乐于接受。

4、或将寒咳汤打成散剂(即粉末),装玻璃瓶后加蜂蜜搅拌成稀糊状,再用微波炉加热到刚刚烧开即可。冷却后加盖保存备用,也很方便。

③寒咳丸散应用范围——从治疗到预防:

不仅限于咳嗽。对于刚刚感受风寒者,也就是邪在腠理之间时,立即少量服用祛除寒邪,即可防止感冒的发生。

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发明出寒咳丸的新用途。例如前几年一位来自北京的女性高原修行者,在春节后参加为期15天的八关斋戒。每天清晨5点多就需去经堂受戒,高原的清晨非常之冷,达到零下20℃,第一次参加就受寒感冒了,她及时服用了寒咳丸而痊愈。此后每天清晨,她就在去经堂之前就将寒咳丸少量服下作为预防,此后就再没有受寒感冒。后来她高兴地告诉我,幸亏了寒咳丸伴随着她,顺利地完成了闭关修行任务。

另一位来自舟山普陀山的男性修行者,每清早起来到院子上厕所稍稍感到冷一点时总会引发咳嗽,他的办法是每到起床就先将寒咳丸少量服下作为预防,效果非常好。

我自己每当出门上路在外,必带寒咳丸以防万一,就算是自己没发生情况,若路遇患者也可以及时进行布施,且每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服用寒咳汤(散)问题——“过犹不及”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7:08 编辑

发表于 2010/4/2 12:03:55

○孩子服用寒咳汤(散)问题——“过犹不及”
孩子的体质属纯阴纯阳,一拨就动,往往用轻剂即可获效。

而寒咳汤当属于伤寒重剂,其中的附子、细辛、干姜等药性燥烈,本不适合孩子们服用。但当前的一个特殊情况,孩子们都普遍地超量超品种注射疫苗,还有一旦感冒咳嗽发烧咽痛就跑医院吊抗菌素,结果呢,烧退了,炎消了,从西医角度来说,一切的化验测试的硬指标都正常了,但是从中医来说,导致孩子长期咳嗽的根本因素,风寒却留在了孩子体内,而且还越来越深。

所以,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孩子们被越治越麻烦。一点点小小的感冒,往往被治成了气管炎,越咳越厉害,缠满难愈。按中医的说法,本来是个很简单的伤风感冒,或者是“太阳表证”(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演变成了“伤寒坏证”(难治难愈的少阴证)。风寒侵犯到咽喉,就会咽红肿痛,而咽喉是少阴经循行的部位,如果不以伤寒少阴方作对治,就很难好彻底。再进一步,往往还可以发展成小儿肺炎。结果呢,悲剧反复重演,而这种问题从小一直带到老,最后演变成了“老慢支”。甚至于会被西医诊断成“肺癌”的,也绝非少数!

还有一些孩子吃了“名老庸医”的寒凉药,小病被治成了大病。老庸医往往喜欢用麻杏甘石汤,有的还喜欢加上金银花、薄荷等,将风寒感冒当成了风热感冒治疗,辩证完全错误!吃了反药,寒气越来越深。

故对三岁以上的小儿,遇到长期咳嗽难愈时不妨一试。但要特别注意控制剂量,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每天服用累积量总共不要超过1克。否则很容易造成孩子阳亢的情况,就是到了晚间,甚至于半夜,孩子一直很兴奋不睡觉。还要注意辩证,寒咳汤仅仅适用于风寒咳嗽感冒。

某年春节前,孙女4-5岁时感冒了一次,发烧咳嗽,孩子的爸妈将她送医院打吊针,烧退了,但一直咳嗽。我老伴是科班老中医,给她服用麻杏甘石汤,总算是不咳了。春节后,我出远门回到家,发现她还是一直流清鼻涕,两只小手冰凉冰凉的。孩子也特别怕冷,老喜欢捂被窝。这就是风寒还在体内的标志,一家人还是为她提心吊胆的。我就做了寒咳散,关照孩子爸妈让她服用寒咳散(就是上面说的,装瓶用微波炉加热过的那个粘稠物)。服用两三天后观察,发现她清鼻涕不流了,两只小手也总是暖暖的了,也不再捂被窝,喜欢下地玩了,总算是彻底地治愈了。

后来有一次天气一直下雨,有一天突然放晴了,我带着孙女到湖边去玩,没料到湖边的风特别大,玩了一阵子,孙女回家后就又开始流清鼻涕,我就又给她吃了一天,后来清鼻涕就没有了。寒咳丸一点也不苦,加入蜂蜜后,以甜味道为主,孩子很乐意接受。用勺子尖尖挑上一点,放到她嘴里,她自己就含服了,用不着开水送服。

而我自己到了晚上也是清鼻涕流得稀里哗啦的,就赶快吃寒咳丸,大概也就是1-2克的样子,次晨,清鼻涕也没有了。我服下寒咳丸的感觉是,寒气从后背,小肚子往外直冒。说明风寒已经侵犯到了很深处,如果不是赶快服用寒咳丸,很可能就会发展到感冒。奇怪的是当时我们在湖边,吹来的风,一点也不觉得冷意,反而觉得迎面吹来的是暖暖的春风啊?而我自己和孙女的衣服一点也没有少穿啊?所以风寒袭人可怕之处就在于不知不觉间,风寒就打了进来了。

至于大人们,可以散剂为主,用小号的自封袋封装。我出远门时,总要带上一些,不小心受凉的事情总会有的,一旦发现受凉,立刻服用一点点将寒气祛除,就不会发展成感冒了。从我根据《伤寒论》弄出寒咳汤的方子后,自己就再也没有感冒咳嗽过。还有的人,每早一出门就立刻会咳嗽,他就在出门前将寒咳丸稍许吃上一点点,出门后就不咳嗽了。患者们创造性地运用寒咳丸,往往出乎我意料之外,让我长了见识。

对于一岁以下的新生儿,我没有任何经验,故无法对家长们提出参考意见。并建议慎重抉择,或敬请到“妇幼课堂”版面参考我发的彭子益治疗小儿咳嗽的帖子,里面有很系统的说法,虽然不一定很满意: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6193)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寒咳嗽属于肺太阴和足少阴同病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7:05 编辑

雪山来客 于 2015/3/8 18:13 编辑

【注:这两个带有△标志标题的内容属于较深内容,读者可以在阅读后续相关的《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内容之后再回来阅读这两个内容】

笔者关于风寒咳嗽这个贴发布后引起较多关注,经常会有询问出现,现结合近两年笔者结合研究《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心得,和使用寒咳汤的经验积累,并集中了各方互动所反映的问题,现综合答复如下:

为啥现在的西医也好,中医也好,对一个小小的咳嗽就是没啥好办法呢?西医那套路就别提了,纯属忽悠人的。但是国内的伤寒大家那么多,为啥对风寒咳嗽拿不出一个究竟的说法呢?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的理论基础是出自于《黄帝内经》的“热论篇•第三十一”,其核心思想就是“六经辩证”体系:“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风寒是经过“六经”渐次传经而逐步深入人体的。但这都是指的足六经,而忽略了手六经,这从《伤寒论》六经辩证体系一看便知了。而且《伤寒论》是以太阳经的热证为主线展开的,太阳证两篇就占据了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三了,对于其它五经基本上都是相对简略地带过的!但是目前风寒外邪从呼吸道入侵的比例非常大,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问题那么多,那么完全照搬《伤寒论》原有的六经辩证体系就显得不够用了,是故需要开拓创新,让中医有能力应战新问题!

而呼吸道在《黄帝内经》的概念里面称之为“息道”,是从鼻窍开始,到咽喉、气管、支气管,最后是两叶肺部,但这正是《黄帝内经》里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并且足少阴肾经循行也经过肺部和咽喉部。

笔者对于风寒咳嗽的辩证定位就是“太阴少阴合证”,这儿的“太阴”是指“手太阴肺经”,而“少阴”是指“足少阴肾经”,那这个定位就超出了传统《伤寒论》的理论框架了,但在临床经受住考验了!用一点点药就能轻易获效了,坚持服药即可彻底治愈风寒咳嗽顽疾了。

《黄帝内经》里“热论篇”是“第三十一篇”,而《黄帝内经》的“第六篇•阴阳离合篇”里指出了,“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紧接着又说“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这就意味着三阴经体系和三阳经体系完全是并列的两个体系!所以风寒外邪是完全可以首先从手太阴肺经入侵的,也就是说从呼吸道入侵体内的!寒咳散这个方子就是从这个思路进行开拓设计的,所以疗效神奇!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18:09

○关于清鼻涕与咳嗽的辨证与对治

长期流清鼻涕和长期咳嗽,都属于非常常见的伤寒后遗症,这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因此很有必要对此作一个细致的对比分析,找到其各自的有效对治方法。据我长期的观察分析:

①流清鼻涕是寒气中足少阴经为主,邪在经,而病位在下焦,应以祛寒散对治之,治则是引少阴寒邪从阴出阳,从太阳解。

②而咳嗽是以寒气聚积气管、咽喉和膻中穴等部位为主,这些部位是肺经和足少阴经共同的循行部位,邪在手太阴和足少阴肾经,两经共病,病位是以上焦为主,故以寒咳散祛除上焦以膻中穴为核心地带的寒气。炙甘草和桔梗属于引经药定位药,能将祛寒散的药力定位于膻中穴到咽喉部位,使药力不但能“投递到”特定的“街道”,甚至于精确地定位到相应的“门牌号码”,那当然容易获效了!注意到寒咳散的核心成分就是祛寒散!

③如果清鼻涕和咳嗽吐清痰同时发生,那当然就应当是两种情况的组合,以上午服用寒咳散为主对治之即可。但若清鼻涕很严重,那就在下午5-7点钟增加一次祛寒散,每服1克以专门对治下焦少阴经之寒邪,那效果就更加突出了。

现在全社会性的咳嗽几乎成了千难万难的不治之症了,问题就是辨证、定位严重的缺乏准确性,是没有精研《伤寒论》造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寒咳嗽理论的深入—膻中穴和宗气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7:02 编辑

△风寒咳嗽理论的深入—膻中穴和宗气
随着对咳嗽这一常见病临床长期观察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一问题比原来想象的要深刻得多。我们还是从《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出发进行探讨。

首先注意到《素问•邪客论》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而咳嗽则意味着宗气的运行被某种因素所制约,而出现了不顺畅的表现。

《灵枢•海论》说:“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腧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这儿所指的“气之海”的“气”应当就是上文《邪客论》所指的“宗气”。故在有的中医基础书中就顺理成章地直接将“膻中”称作“宗气之海”。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p133人民卫生出版社)说到宗气的主要功能有:“①走息道而行呼吸……;②贯心脉而行气血……”

所谓的“息道”,是指从肺到支气管、气管、咽喉乃至于鼻腔的整个呼吸系统,一旦风寒外邪入侵了“息道”,宗气运行就必然会被风寒所抑制,则整个呼吸系统都会出现种种不适的症状,轻则咳嗽气喘,重则鼻炎、鼻窦炎、咽炎、气管炎等等。

而宗气被入侵的风寒外邪抑制而削弱后,上焦抵御风寒外邪的能力受损,就给以后外邪的入侵提供机会了。而此后继续入侵的风寒外邪又会反复削弱宗气,而造成宗气的进一步亏损,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风寒外邪累次反复入侵,体质越来越虚弱,寒气在呼吸道就会不断地积累,最后就形成了“老慢支”、哮喘,甚至于癌症之类的重证!

以前曾提到过,笔者在2003年春患过一次严重的咳嗽,经其他中医治疗及西医注射抗菌素均无效。当时西医用两三种当时高档的抗菌素配合输液(俗称“打吊瓶”),每天花费80多元,一连吊了三天,不但没啥效果,反而导致寒邪顺着呼吸道逐步深入,发现咳嗽时不仅仅是气管咽喉不适,而在膻中位置的胸骨内也出现了疼痛,而这就意味着寒邪侵犯了膻中穴了!

前年(2007年)初春,也就是在春节前后,我两岁的孙女患感冒吊水注射抗生素后转成了严重的咳嗽,她用手不断地抓着膻中穴部位说“肚子痛”!实际上是诉说在膻中部位疼痛。在此前后还发现很多例咳嗽患者也会诉说膻中位置有疼痛感。这些临床证据,都为深入认识《灵枢》、《素问》提供了依据。我自己也再次为缔造炎黄文明的先圣所深深折服!

很明显,寒邪侵犯“息道”之后,就会进一步侵犯作为宗气之海的膻中穴,一旦出现了膻中穴疼痛的症状,就意味着膻中穴被寒气所“闭锁”,就会严重破坏宗气的正常代谢和运行机制。

笔者也是通过服用寒咳汤才彻底祛除了入侵膻中穴的寒气,解除了膻中穴的疼痛和膻中穴的闭锁。

从上文②可知,宗气运行出现了障碍,还可以影响到心脏的气血供应,造成心脏功能障碍。严重时心脏功能会极度衰竭,而心脏体积却极度膨胀。故对于西医所称的“肺心病”这种严重的疾病,中医却可以归结为“宗气”而加以认识。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48:31 | 显示全部楼层

○浅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7:01 编辑

○浅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

而中医“肺脏”的概念,绝不同于西医解剖意义上的概念,而属于一个系统性概念,涵盖了整个呼吸道的概念和功能。从解剖部位上看,包括了肺脏、气管和支气管、咽喉,一直到鼻腔,全部都属于中医“脏腑理论”中“肺”所涵盖的部位。

而从功能上看,“肺主宣发、肃降”,太阳证毛孔被寒气所抑,同时肺脏的宣发肃降功能也遭到了破坏,咳嗽实际上就是肺“宣发肃降”功能被抑制的结果!肺气得不到“宣发”,故机体就以咳嗽的形式企图打通宣发的途径。而咳嗽还属于气逆,正是肺“肃降”功能被抑的表现!

“宣发肃降”功能下降到了一定的程度,患者就会出现气喘,以急促而短促的呼吸对空气摄入量不足进行补偿。

肺气不宣在微观上看,其实就是肺泡的表皮粘膜细胞的通透性降低,造成了肺泡在气体的交换上出现了障碍,于是气体的交换效率大大地缩水!结果就会出现气喘之类的症状。

肺气不宣长期发展的结果,会造成“肺泡不张症”,肺泡的开阖功能失却,发展到最后还会形成肺脏的“纤维化”!

“肺气不宣”的另一个症状,有时候会集中表现为所谓的“鼻炎”!用西医的器械观察鼻腔,明明没有出现任何物理上所能观察到的堵塞,但是患者的主观的感受却是鼻孔不通气!这令西医百思不得其解!这从中医理论才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其实是整个肺系统出现了“肺气不宣”的情况,而症状却集中投射了鼻腔了,非得从调整整个肺系统的功能出发,才能解决鼻孔不通气的问题!

其实这些严重威胁健康的疾病,全部是太阳证误治失治造成的!所以伤寒无小事!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49:00 | 显示全部楼层

浅析上焦—膻中穴—宗气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7:12 编辑

○浅析上焦—膻中穴—宗气
这时患者所表现出的症状从表面上看,全部都是集中在上焦的肺部。但根据上面的分析实际上和下焦的肾少阴的关系极为密切,所以我们有必要简单复习一下《黄帝内经》里面“三焦”的概念。

三焦是中医学所特有的一个概念,出自于《黄帝内经•营卫生会第十八》:

【黄帝曰:愿闻营卫之所行,皆何道从来?
岐伯答曰:营出于中焦,卫出于下焦。
黄帝曰:愿闻三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上焦出于胃上口,并咽以上,贯膈而布胸中,走腋,循太阴之分而行,还至阳明,上至舌,下足阳明,常与营俱行于阳二十五度,行于阴亦二十五度,一周也,故五十度而复大会于手太阴矣。

黄帝曰:愿闻中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中焦亦并胃中,出上焦之后,此所受气者,泌糟粕,蒸津液,化其精微,上注于肺脉,乃化而为血,以奉生身,莫贵于此,故独得行于经隧,命曰营气。
黄帝曰:愿闻下焦之所出。
岐伯答曰:下焦者,别回肠,注于膀胱而渗入焉。故水谷者,常并居于胃中,成糟粕,而俱下于大肠,而成下焦,渗而俱下,济泌别汁,循下焦而渗入膀胱焉。

黄帝曰:善。余闻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此之谓也。】


以笔者看法,三焦实际上是三个气化中心,上焦的气化中心在膻中穴,中焦脾胃的气化中心在中脘穴,下焦肾阴肾阳的气化中心在下丹田位置,也就是在脐下的气海穴位置。先放下中焦、下焦不提,和伤风感冒发烧有直接关系的是上焦肺脏和膻中穴。

《黄帝内经》说膻中为上气海,藏宗气,而宗气“司息道”,就是说宗气统辖着呼吸道,从肺部到气管,咽喉、鼻孔,全部都是宗气统辖的范围。

八会穴首载于《难经》,膻中为气之会穴,因其为宗气之所聚,为心包之募穴。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49: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临床案例】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7:01 编辑

○【临床案例】
○寒气致膻中闭锁•某尼
印慧比丘尼的多汗症将在下面“非典型桂枝汤证”部分介绍,这儿是她的第二个严重症状,她晚上睡觉时总觉得气透不上来,在膻中穴的部位堵了。每过几分钟、十几分钟就堵醒了,不得不坐起来使劲喘会儿气,然后才能接着再睡觉,然而不一会就再次被憋醒。这样的过程一晚上反复地重复,严重地影响了睡眠休息。在白天也会时不时地叹息一下子。

分析这实际上是伤寒证没有进行及时地用《伤寒论》的经方进行对治,服用抗生素或者是寒凉的解表药,导致了风寒内陷,沉积在膻中穴。而肝郁所形成的肝气郁结,从内部中脘穴上犯膻中穴,寒气和肝气郁结证形成的郁结,这两股气在膻中穴汇合并相互绞结,形成了一个顽固的气结,封闭了膻中穴。

而按照《黄帝内经》,膻中穴是“宗气之海”,是贮藏“宗气”的关键性穴位。而“宗气”的功能是“司息道”,也就是说,呼吸道的功能是由“宗气”所主持的。一旦膻中穴被封闭,呼吸就会出现障碍。而寒气属于阴寒性质,所以到了晚上症状就会表现得特别地突出。

知道了病情的来龙去脉,就可以对症下药了:给服寒咳散和疏肝药,同时服用,当晚就纠正了堵气影响到呼吸的症状,睡眠问题也就解决了。

她的两个症状,一个是表虚形成的出汗症,一个是阴寒深陷呼吸道堵塞膻中穴证(也可能造成 “哮喘”),都是和伤寒误治、失治所造成的后遗症。

如果阴寒深陷于膻中穴部位,更为严重的是还可以演化为癌症!阴寒属于阴证,它可以在完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在你完全不知不觉的状况下,悄悄地就发展成为癌症!按照西医的说法,就是在肺门的部位形成一个瘤肿。而按照中医的定位,就是在膻中穴部位的气血运行被寒气长期地堵塞,形成了气血瘀阻,久而生变,形成了癌症!这个过程是需要经过若干年,甚至于十几、二十年以上,等到患者自己出现了感觉,癌症往往已经发展到了后期!

所以,我总是说“伤寒无小事”,小小的伤寒证,如果不按照《伤寒论》经方进行辩证对治,彻底地将风寒外邪祛除,其后果将是非常严重的!甚至于是致命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51:01 | 显示全部楼层

○某哮喘男患者调整资料——寒咳散、祛寒散综合疗法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7:18 编辑

○某哮喘男患者调整资料——寒咳散、祛寒散综合疗法
【患者基本情况陈述(2011-04-21)】


患者男性,1972年出生在内蒙古集宁市,因地处阴山山脉的山脊部位,风沙很大,温度比呼和浩特、包头还要低,冬天最低温度零下30度。大学和硕士期间,都在呼和浩特度过,冬天宿舍很冷。从小身体就比较弱,营养也不好。那个时候为了调整身体,晚上常在晚自习后锻炼,研究生期间,为了做课题,晚上通常在实验室工作到深夜,睡眠也不够。

工作以后,患者1996年去深圳外企做销售工作,压力很大,常常晚上陪客户到很晚,工作导致他经常喝酒,但他一喝酒身体就出现大片出红斑的过敏现象。那时他经常过敏,鼻子眼睛很难受,牙龈出血。而且从上大学开始早上起来就要咳痰干呕,现在也是;如果睡不好觉,会更严重。现在刚刚40岁,头发已经白了一半。

2007年后晚上稍微着凉就开始喘,吃一点扑尔敏好一点,能睡个好觉,不吃就难受的很厉害——呼吸不顺畅、咳嗽、嗓子不利,白痰,有时有痰块。晚上睡觉打呼噜很严重,还会呼吸暂停,刚睡着时呼吸暂停的频率很高,早醒加睡觉呼吸不畅,很影响精力的恢复。(雪山按:这几个证状都是肺气不宣,膻中穴被寒气封闭的证状。)

舌体稍胖大,苔白,淡薄,有齿痕。患者的父母都有老年性支气管哮喘的毛病,所以先天和后天因素都是虚寒的。

最近半个月患者吃寒咳丸,早晚各一丸有很好的效果,这几天北京停暖了,晚上家里17度,他基本不喘。这种情况应该如何着手治疗?

【批复和问询】
整个呼吸系统,也就是中医所说的"息道"有久寒,首先得祛除息道的寒气。

他主要是自幼以来多次寒气侵入并潜伏,封闭了膻中穴;加上脾气大,肝气上犯膻中,两个因素的合成,抑制了膻中的功能。中医认为,膻中是宗气之海,而宗气司息道,且负责心脏供血功能。膻中被封闭后,心肺功能统统受到了抑制,就会发生西医所说的心肺病,老慢支,或者呼吸暂停、哮喘等等。

要解决这个问题最好是双管齐下,祛除膻中的久寒,同时还得祛除侵犯膻中的肝气,效果才好。我的临床经验,将两者兼顾效果就特别好,能打开膻中穴的闭锁,并将整个呼吸道的寒气和陈旧的痰湿一起祛除。

明显觉得你先生整个膻中穴那块地方有明显的老病灶,甚至隐隐作痛。一定注意不能发脾气!!!


【患者】从前天开始早上吃两次寒咳散,第一天晚上睡觉凌晨时觉得冻得很(雪山:这是寒气被祛除出来的标志),但手脚是温热的,昨天上午在电脑前工作时觉得两臂到小指簌簌然似有风往外刮,晚上睡觉和前一日感觉一样。他昨夜一整夜,上半身都在向外面排出寒气。这几天北京变天,先热后冷,但晚上没哮喘,一夜安睡!

【批复和问询】
患者服用效果非常好!看来他是个敏感体质,效果来的很快。以我的临床经验判断,他是从小进寒太多,主要的治疗方案就是祛寒!寒咳散主要是祛除上焦肺部的寒气。他感到非常冷,是因为寒气被祛除到了体表皮肤,是个好现象!同时感到向外吹冷风,就是寒气被祛除出了体外!以前有人服药也出现过这类现象,但是你先生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样的话,他的身体可以很快有明显起色!

【患者】这段时间基本上晚上22点-22点30分熄灯睡觉,早上5-6点之间醒来,醒来后即开始喘,喘的程度较以前为轻,微咳,咳痰很容易,痰为白色小痰块,量也不多;5点醒来即服寒咳散,服后在被子里有一个上身寒冷、额头寒冷的过程,1.5-2小时后身上暖起来就不喘了。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服药后晚上睡前不喘,早上一醒来就喘,以前晚上睡前喘,吃扑尔敏后可控制,早上可能延续扑尔敏的药效而不喘。


【批复和问询】
痰为白色小痰块,就是以前的陈旧性积痰,能逐渐排出就非常好!
【5点醒来即服寒咳散,服后在被子里有一个上身寒冷、额头寒冷的过程,1.5-2小时后身上暖起来就不喘了。"】觉得寒冷,就是体内的寒气在排出,非常好。积寒太多,得逐步排出。
【和以前不同的是,现在服药后晚上睡前不喘,早上一醒来就喘,以前晚上睡前喘,吃扑尔敏后可控制,早上可能延续扑尔敏的药效而不喘。 】喘的时间向早晨移,也是好事。晚上喘,反映正气阳气不足,邪气发动,故喘。现在是正气足了起来,向邪气攻击,也会导致喘。
【早上9点寒咳散服用后,除了手感到先凉后温外,身体变化不明显,但明显感觉他有耐性了,脾气好了很多。】将肝气疏解,脾气自然会好起来,不可思议吧!
【以前没注意他的身体温度,昨日下午15点左右,摸到他的大椎一线很凉。】很可能也是排寒。
像他这样服药的效果,应当恢复能比较快。耐心地、一点点地调整,不要反复,就会较快地出效果。还按这个方案继续服用,目前不需要改变方案。其实真正能对证的话,服用药的量不需要很多就会有非常理想的效果!注意观察一下患者的舌苔变化!

【患者回复】
昨天是服药的第五天,今天是第六天,一觉睡到早上6:20,赶紧起床吃寒咳散,吃完后和衣盖被躺在床上,一会儿寒冷如期而至一直到7:50才感觉暖和了起床。
最近这几天服药的方法和剂量一直没有进行调整,一则感觉在好转,二则感觉还没有内热的现象,故依最初的方法在服药。


【患者回复】
服药第六天(4月13日)下午——第七天(4月14日)上午的服药和既往类似,下午服药后上颚凉,但发生的程度减轻了一些,发生的时间延后,过去一吃完祛寒散后20分钟左右即可感觉到上颚发凉,津液哗哗充满口腔,现在基本要拖到半个小时以上才会发生,津液也没有过去那么多,但还是比过去未服药要多。


第六日晚上给患者继续拔罐子,出现一个比较困惑的现象:这几天他的皮肤特别的敏感,塑料抽真空罐子,往皮肤上一碰他就凉的龇牙咧嘴,一个罐子刚抽几下他就痛的不行了,这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我感觉他的感知寒冷和疼痛的神经阈值下降了很多。这一天晚上看舌苔和以前的薄白基本一样。


服药第七日早上只是微喘(这一天北京的气温最高28度,是入春来最热的一天),早5点服药后基本没有感到上身冷的现象,但摸他的大椎附近感到凉,他自己倒没觉得;9点服药后反应也没再出现以前感到凉、风的样子,打电脑键盘感觉手温温的,摸后背还是感到凉。


服药第七日下午由于他一直在开会,没时间出来吃5点那顿祛寒散,一直到晚上9点半回到家里才吃。


服药第八日(今天)因工作的原因他的心情一时不太舒畅,第七日晚上近11:00睡着,第八日早上5:50醒来赶紧吃药。这天早上和以往不同的是,一醒来没有喘,披衣下床、吃药、上洗手间、回到床上(有10几分钟)后他才感觉微喘。早上9点吃药后反映没感到冷,手、脚都温呼呼的,还有一点毛毛汗。感觉很舒服。上午舌苔和以前的薄白比有了一点变化,感觉苔厚了一点。


【批复和问询】
非常好,继续!整个治疗过程非常理想,比所能想象的都要好得多!
医患双方需要彼此磨合,有一个磨合的过程。彼此还得密切地配合与信任,这样才能获得理想的疗效。
我是把《伤寒论》的治疗思想,与扁鹊《难经》三焦统调的思想结合起来,并且加以灵活运用,才能有如此理想的效果。中医的内核其实非常简单,抓住了这个简单的内核,调整了起来就这么简单和容易。你们想想,中医就是这么不可思议!
祝贺你们正在逐步走向成功!但是还不能掉以轻心!

【患者回复】
先生的批语很让我们高兴!北京这两天很热,一下子就热了,最高温度28度,患者感到有些燥热了,将晚上的祛寒散改成一次对吗?


【患者回复】
明白了,谢谢先生!
患者从服药第八日(4月15日)下午开始就将祛寒散改为一次了,第九日(4月16日)开始到第12日(4月19日)一直手足温,早上微喘或不喘,原来嗓子不利,说话老要清嗓子,现在这个毛病减轻了许多。咳痰也少了,有一点点痰块,很容易就咳出。


这几天内蒙的沙尘一直刮到北京,昨天天简直就是灰黄色的,以前出现这样的天气必喘,现在只是早上五点醒来吃寒咳散排寒的那一个多小时微喘(在被窝里裹得很紧也感觉冷),其他时间均不喘了。


这几天下午吃祛寒散后口内津液不像以前那么多,但上颚还是凉凉的,会持续二个小时左右。


舌苔的情况,依以前舌苔的情况做标准,早上稍微比以前厚了一点,但还是白色的,谈不上厚;到了下午5点左右就又恢复到原来的薄白了。


大便现在很畅快,没吃多少东西,但感觉排泄一次很多,但还是软便(没有达到便溏的标准),有一点成型,也就是说,能感觉到的改变就是排便畅快,排泄量大,其他变化不大。食欲尚可。


服药第11天(4月18日)晚饭患者自己煮了白粥,但很热的粥很快就吃了二碗,也没感觉特别烫,这是不是还是说明他体内的寒很重?他反映上颚好像厚了,有异样的感觉。


服药以来,他牙床出血的问题改善了很多,这可能也与这段时间坚持22:30之前睡觉,早上5-6点起床有关。今日是第12日(4月19日)。这几日北京天气转变过来后,他一直再没有出现燥热的现象,舌象也看不出内热,您看我是否把他晚上21点那次祛寒散加上?

【批复和问询】
看过了,情况在稳定地好转,但是不要操之过急,慢一点没关系。
肺经是晨3-5点开,故寒咳散最好是在3-4点服用。觉得寒咳散是否应当增加点量,3点、5-6点各服用一次,每次3-4克?你们再考虑一下。肺部的寒气还是很重。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患者】
我先生第12日下午、晚上的情况同11日,不再赘述。

服药第13日是农历三月十八,谷雨。早上五点起来服药即开始喘,这一日喘的特点是很快达到峰值,也就是说从醒来、披衣下床到厨房倒水冲药这短短几分钟,哮喘一下子就达到出气丝丝的样子,但是服药后很快就减弱,回到床上躺了大约半小时,身体热起来就又迷迷糊糊睡着了。这一日上午和下午以及晚上没有太多和以前服药不同的感觉。


第14日开始凌晨3点、5点各服药一次寒咳散4g。这一晚可能是惦记着要起床吃药,睡得不太踏实。3点醒来吃药,和以前5点起来吃药发生的喘一样,但是持续的时间很长,吃完药后,平卧感到很憋气,就起来盘坐,有一点毛毛汗,微咳、有痰、嗓子又出现“吭吭”不利的现象,一直到4点30左右喘才消除,但嗓子不利还在。继续盘坐到5点下床吃药,没有哮喘,上床后也没有再感觉冷(是因为北京气温升高了?),躺下就又睡着了。现在反馈手脚热乎乎的,有一点小毛毛汗。




【说明:那些年还没有QQ和微信等等,都是通过email联系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山按:下面是一个非常典型而完整的肺气不宣、营卫不和证导致的膻中穴堵塞引发咳嗽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7:29 编辑

【雪山按:下面是一个非常典型而完整的肺气不宣、营卫不和证导致的膻中穴堵塞引发咳嗽、气喘和荨麻疹的案例。一方面风寒束表导致了皮肤表面的荨麻疹,另一方面肺气不宣导致了膻中穴闭锁而引发咳嗽哮喘,通过了为期半个月的持续而艰苦的祛除寒气的调整过程,但是各方面证状在稳步而明显的好转!仅仅是每天少量的服用寒咳散加上祛寒散就基本上搞定了,而且长期地跟踪此患者效果稳定!请注意患者服药后出现了排痰和“小毛毛汗”这样两方面的效果,排痰就意味着肺部的寒气和痰湿被祛除了,膻中穴的闭锁被打开了。“小毛毛汗”就意味着原来风寒束表造成的“营卫不和证”,通过了“小毛毛汗”的微微发汗得到了调整了。相信此案例可以给广大的患者提供参考!】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8 10:3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