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雪山来客

【原创】《伤寒玩家攻关秘籍手册》·雪山来客学习伤寒论的体会与临床经验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6/5/28 12: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无量山人B 于 2016/5/30 12:35 编辑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9/13 22:20
我对甲流没有研究,不敢乱说。如果实际情况如同你所述,则寒咳汤可能有用。你的联想很有意义,值得赞叹!
...

前年的什么禽流感,西医医疗体系,一个病人如果不死,要花费几十万元。还要有后遗症,中医药呢,有没有经验可寻。。。。。
不改变当前体制,医疗改革徒有虚名。
发表于 2016/5/28 12:37:28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9/14 08:35
你是老江湖啦,还用得着别人啰嗦什么啊,这个就是以前少阴伏寒伺机造反的标志啊,里应外合。
吃一点试试看 ...

这就是当前中医队伍的现状。lol你的夫人也是老中医。。。
发表于 2016/5/28 12:4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雪山来客 发表于 2009/9/14 10:21
谢谢你所提供的“SARS六年祭”的相关报道线索,搜到了,贴出部分,供欣赏吧:
http://bbs.anquan.com.cn/r ...

可是,现在的医疗体系依然如故。中医靠边站。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18:4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期咳嗽不愈都起源于风寒反复入侵因误治而潜伏——伤寒论把咳嗽归入少阴证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6:20 编辑

长期咳嗽不愈都起源于风寒反复入侵因误治而潜伏——伤寒论把咳嗽归入少阴证

严格地说,咳嗽就是一个伤寒失治误治所引发的后遗症!在《伤寒论》里面称之为“伤寒坏症”!其起因都是因为没有及时地服用《伤寒论》经方祛除外感风寒,导致了风寒逐步深入肺气管而且长期滞留潜伏所造成的!所以根本的对策应该是通过《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体系,精准地加以辨证对治,同样可以迅速地根治的!先不谈伤寒失治方面的因素,下面就伤寒误治进行讨论:

长期咳嗽不愈的患者,其中绝大部分都起源于多次反复感冒发烧后,没有按照《伤寒论》辩证服用麻黄汤、桂枝汤等温热药祛除风寒,反而去吊水注射抗生素,或者是马马虎虎地吃一点VC银翘片、板蓝根、清开灵等治疗风热感冒的寒凉药[1],固然发烧可以被一时压制,咳嗽嗓子痛等等似乎也一时缓解了,但是寒气也就因此被引导滞留在体内了。如此多次反复寒气更是一次次地反复叠加,并深入到《伤寒论》六经辨证里面所说的少阴证、太阴证而长期潜伏了[2]

由于“肺主皮毛”,皮毛属表,所以太阳经的风寒通过表里传的关系,很容易进入肺太阴经这个体系,即:鼻腔、咽喉、气管、支气管、肺叶等等。于是由“风寒束表”又进一步导致了“肺气不宣”,所谓的“肺气不宣”就是呼吸功能被风寒约束了,所以就导致了“咳嗽”这个特殊而普遍的症状了。咳嗽一方面是肺气不得宣发所表现出的一个症状,另一方面也是正气为了突破“肺气不宣”的一种合理的应激反应!一般社会的药物都是从如何压制咳嗽这个症状入手的,往往会采用寒凉药压制正气而压制症状,这明显的是错误的。虽然症状可以暂时被压制了,但是因为服用寒凉药肺系统进入了更多的寒气了!

咳嗽和肺太阴系统的关系是比较显而易见的,但是和少阴经的关系就难以为医家和患者所觉察了!下面重点地从少阴经方面分析一下!

按照《伤寒论》的观点,太阳主表,所以最初感冒发烧往往是属于太阳证表证,如果太阳表证阶段没有及时通过辛温解表法正确地对治,反而误治或失治了,就很容易进入少阴经。因为太阳和少阴互为表里,一旦服用了寒凉药压制了风寒,寒气无法通过太阳经发散了,就会通过表里相传的关系,太阳表证就很容易转化为少阴里证而潜伏,而少阴里证一般是不会发烧的。所以表面上看似乎感冒发烧被治愈了,然而按照《伤寒论》的观念看,实际上是被转化为“伤寒坏证”了!

寒气才是罪魁祸首,如果按照西医观点用寒凉中药通过消炎来治疗咳嗽,这种中西医结合的中药西用,也会助纣为虐!体内的寒气被越治越重,这已经是司空见惯的事情了。

《伤寒论》里面,其实有许多许多隐台词,显台词是关于战术性的棋谱,而隐台词往往是关于战略性棋谱布局的指导性意见。《伤寒论》一书,实在应当被称为医家之绝唱,微言大义啊!

如咳嗽一门,在《伤寒论》里面是列入少阴证篇章里面的,是故咳嗽的本质理所应当地列入“少阴证”而加以认识,这就是《伤寒论》的一个弦外之音和战略布局。而麻黄附子细辛汤是少阴证的专方,按照少阴证里对治咽痛的方法,加上了桔梗、炙甘草。而痰饮,就是吐出带有许多粘性白色泡泡的痰液,那就寒湿积聚所致,《伤寒论》是用小青龙汤对治的。故将《伤寒论》三方合用,故每显奇效。

“足少阴之脉,循喉咙,挟舌本”。感冒一旦发展到咳嗽咽喉痛,则意味着寒气进入足少阴之脉。故往往感冒表证已愈,而咳嗽却长期迁延不愈,其原因盖出于此也!咽喉之患看似简单,其涉及的医道可谓是至幽至深!

笔者有一位三十多年以前的友人,前年被西医开刀切去了咽喉,说是“咽喉癌”,其实就是长期反复地寒气聚集,气血运行不畅所导致。一次我去拜访了他,还是让他吃了若干副寒咳汤祛除寒气,并告诉他说,晚来了一步,如果再早上两年,你的喉完全可以免去了这一刀!

还有寒气积累在上焦肺系统,会造成的系列问题,如气喘、哮喘。呼吸道顽固性炎症:鼻炎、鼻窦炎、咽炎、扁桃体发炎、气管炎、老慢支、长期吐清痰甚至于黄绿色的脓痰(意味着出现了顽固性化脓性病灶),其治疗方法仿此,恕不详叙,到底这不是这方面的专著,仅提供一个正确思路而已。


[1] “清开灵颗粒”的成分:
【功能主治】清热解毒镇静安神 本品用于外感风热时毒 火毒内盛所致高热不退 烦躁不安 咽喉肿痛 舌质红绛 苔黄 脉数 上呼吸道感染 病毒性感冒 急性扁桃体炎 急性咽炎 急性气管炎 高热等症属上述证候者。
【主要成分】胆酸 珍珠母猪去氧胆酸 栀子 牛角 板蓝根 黄苷 金银花。(百分之百的一个寒性药,是按照西医概念开发的清热解毒的感冒药!)

[2] 太阴证部分见下文:风寒咳嗽属于肺太阴和足少阴同病。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22:20 | 显示全部楼层
○少阴咳嗽的特点
所以从《伤寒论》的观念出发,把风寒咳嗽归入“少阴咳嗽”是一个明确而合理的定位,这个定位有助于认识风寒咳嗽的本质,指导拟定正确的治疗方案。
少阴咳嗽的特点,难以辩证反复发作,长期潜伏极其阴险!它在正气旺盛时潜伏,正气亏损时发作,天气温暖时潜伏,稍有受寒时又发作。咳嗽可从儿时开始,一直咳嗽到老死。无数的老慢支均属此列,反反复复,百药无效!
它有一个特点,就是咽喉部的天突穴直到膻中穴一带寒气聚积,“有寒如一掌大”,自觉这一区域很冷,而且这个部位特怕见风受寒,一旦此处稍稍受寒,就很容易诱发咳嗽,甚至于再次感冒了!
从足少阴同一经而言,从咽喉部沿着经络下传,会进入到肾脏引发肾炎。再从手太阴肺经而言,也可以逐步地深入,从气管到支气管,进而侵犯肺叶。阴寒反复在肺部沉积的结果,影响了肺部的气血循环机制,进而会产生阴影等,长此以往,就可能引发肺癌。这个演变过程,往往会有十年到二十年的过程。当患者真正的被了之后,又有谁能拿得出真凭实据,就能认定是西医惹的祸?
从同名经而言,可以传变到手少阴心经。伏寒侵犯到心肌,引起西医所谓的病毒性心肌炎。据笔者的临床观察,阴寒侵犯到心肌的绝不在少数人!而金银花、连翘二药,就进心经,故感受风寒,马马虎虎服用Vc银翘片,就会将寒气引狼入室,引进到心脏呢!按西医理论治病就是这样的后果。
先用抗菌素不断地治标,使患者乃至整个社会全部产生错觉,还以为抗菌素真的有效。然而在消炎之后,阴寒趁机得以潜伏。当阴寒累次叠加并深深地潜伏之后,过得了初一,过不了十五,总会有爆发的一天。从而很明显的可以看出,如果将寒气比作为地雷,则抗菌素的作用就是埋地雷,并且将一个个地雷深深地埋下去,再加以伪装!
有朝一日地雷爆炸,发展成了癌症,而这个正是西医所希望看到的,进而就放疗化疗一通,最后把你送上了断头台,巨额费用还得让你乖乖地买单!
事实说明,阴寒沿着少阴一路悄悄地潜伏以求一逞,是伤寒系列疾病之中最最阴险不容易发现,而且不容易对证下药的大敌。
自从西医与抗菌素占据国民医疗主流体系之后,《伤寒论》是老革命遇到了新问题,仲景翁时代闻所未闻的一切,现在天天上演。如果仲景翁再世,看到了两千年之后的徒子徒孙们居然也效仿起西医的吊针天下,会作何感想呢?
为了奋起反击,吾人还是要老老实实地向老祖宗讨教,踏踏实实地体会《伤寒论》里面的微言大义,仲景翁的397法、113方,给出了立法立方的大原则,但是绝对没有限制后人,只能用这一些方与法。(不曾限人以方法,仅仅示人以方法。)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寒咳汤(散)——对治少阴咳嗽的有效方(附:祛寒散)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7:11 编辑

○寒咳汤(散)——对治少阴咳嗽的有效方(附:祛寒散)
寒咳汤(散)——对治少阴咳嗽的有效方:《伤寒论》的麻黄附子细辛汤、四逆汤、小青龙汤等方的合剂,是笔者精心设计的伤寒寒性咳嗽通用方:

麻黄 制附片 炙甘草 桔梗 白芥子(打碎)杏仁(去皮打碎)各6 细辛 五味子 干姜 各3 黄芪12  (单位:克)

水煎服,日一剂。儿童酌减,十岁左右两天一副,五岁左右的四天一副。或打粉服用散剂,建议尽量服用散剂。

[方解]:此方为《伤寒论》对治少阴证的“麻黄附子细辛汤”、“甘草桔梗汤”(专治咽痛方)、“四逆汤”,以及治痰饮的“小青龙汤”合剂。当感冒发展到咳嗽咽痛,邪已入少阴矣!盖咽喉为“众阴之会”!区区咽喉乃兵家必争之地,。

[功效]:升阳散风,祛寒解表,消咳化痰。

[加减]:口咽干燥,口中津液缺乏者,加麦冬生地6克,百合6-12克。夏季多汗,麻黄酌减到2-3克,服药毋使大汗淋漓为要,若大汗淋漓,则必不愈。余毋加。

[适应症]

⑴初感受风寒邪在肤表,还未发展成感冒发烧时,当即少量服用0.5克散剂(九克丸服1/4丸),即可迅速祛除风寒,避免发展为感冒,殊效。

⑵风寒侵入较深,发展成咳嗽,吐白痰流清鼻涕,头不痛时。即少阴、太阴合证。(少阴太阴合证的概念见后篇。)

⑶受寒感冒后迁延不愈,转为急、慢性气管炎,肺寒吐白痰,老慢支等。对于寒气积累形成的哮喘也有一定的疗效。

⑷适用于膻中穴至咽喉部有一掌大区域有寒气,该部位特怕受风寒,一受风寒感冒咳嗽反复发作者。

⑸加白芷、辛荑各2克可治急慢性鼻炎、鼻窦炎,殊效!

⑹本方对感风寒所致的流感,经临床考验证明具有特殊之疗效。一年春季雪域高原流感大流行,吊水、各种国产进口感冒药使用无效后,凡使用该方之患者,一剂好转,三剂痊愈。

⑺对多年反复感冒咳嗽引发的所谓“肺癌”,或可尝试使用。(笔者郑重声明在先:癌症乃世界性医学难题,在此仅提供某种解决思路,而非成熟之法,若有患者愿意尝试,当持此方与当地中医师共同切磋,望闻问切辨证之后再行试用方保无虞。至于若有无效,甚至出现某种副作用者,笔者概不负责!)

⑻不适用于头痛、身痛、发烧、脉浮紧类型之热症。此时应按《伤寒论》太阳脉症之桂枝、麻黄汤证等辨证论治。

⑼用于风寒引起的气管炎一类疾病的冬病夏治,凡是风寒积累所引发的,在夏季三伏天连服数剂,初伏服用一剂,中伏服用两剂(每隔十天服一剂),末伏服用一剂。盖夏季毛孔疏松,寒邪易于驱除。

⑽对于幼童,往往要照顾其特点才可能根治。幼童脾胃稚嫩,小学功课太重,思伤脾。嗜好冷饮,寒伤脾。大人批评太多、唠叨病,引发小儿肝郁,木乘土而伤脾胃。过食油煎等不易消化之垃圾食品,“饮食自倍,脾胃乃伤”等等……故伤寒证愈后,必须重点治理脾胃,方保无虞!服用六君子汤培土生金,扶金克木为要。

⑾或为丸散,一次性做三至五剂,一受风寒,立即取服1-2克,即可迅速祛除风寒,防止发展为咳嗽。这个已为大量临床使用所验证。

[禁忌]:禁忌一切生冷、冷饮,及寒性食物(如海带、黄瓜、绿豆、西红柿、冬瓜等)。夏季慎用空调器。阴虚阳亢者慎用。(不是不可用,注意控制用量即可,或配合滋阴降火药服用。)

至于没有明显的咳嗽,而清鼻涕很多的情况,建议服用祛寒散:

【附方】
【祛寒散方】:麻黄 制附片 炙甘草 干姜 各6克 细辛3克。

打粉制成散剂。每服1-2克,即可获得极佳之祛里寒效果。这也是寒咳汤中祛除里寒的核心部分。其中制附片、干姜、炙甘草是《伤寒论》中的四逆汤,是回阳祛寒要方,麻黄、附子、细辛是《伤寒论》中少阴证要方,两者之复方可将深处之寒引出,则祛寒效果极佳。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45:09 | 显示全部楼层

服用寒咳汤(丸散)剂量的建议——“过犹不及”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7:10 编辑

○服用寒咳汤(丸散)剂量的建议——“过犹不及”
①由于寒咳汤是一个高效方剂,故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来说,一般并无必要服用汤剂,小剂量服用散剂或丸剂即可。

也有人打粉后,买来空心胶囊自己装胶囊服用,一般每克散剂可装5个胶囊,也就相当于每粒胶囊含药量0.2克。胶囊服用方便,可准确掌握服用剂量。胶囊在西医的医疗器械商店有卖。

对于16岁以上的患者,重症每服5克散剂,轻症每服2-3克,日1-2次。以清晨5点左右肺经开时服用为佳,或者是刚刚起床后立即空腹服用亦可。

        对于儿童尤其要注意掌握剂量:
        2-3岁,每服0.2克,日1-2次。
        3-5岁,每服0.4克,日1-2次。
        5-10岁,每服1克,日1-2次。
        10-15岁,每服2克,日1-2次。
        重症儿童可适当增加。

        (注:一粒阿莫西林胶囊的剂量约为0.2克。)

目前在国内大中城市的中药房普遍有代客加工丸散的业务,加工丸散很容易实现。

散剂的计量:可乐瓶或者是农夫山泉的瓶盖,每1平瓶盖散剂约相当于5克。

丸剂的计量:每一粒标准丸药的重量是9-10克。由于丸药中蜂蜜与药料的比例是一比一,故10克量丸药的实际含药量是5克。也就是说,每服一粒10克量的丸药,就相当于服散剂5克。

②建议采用丸散的理由:

1、感冒咳嗽是一个常见病多发病,几乎每个人每年都会发生多次。而丸散便于保存及携带,一旦出现情况可立即服用。

2、便于严格掌握计量,尤其是对于儿童更须严格掌握计量!以前曾说过,对于3岁左右的儿童,每副汤剂可以服用3-5天。后来发现这个剂量偏大了,小孩在服用几副之后不同程度地出现阳亢症状,例如夜间难以入睡等。

3、对于小儿,可采用蜜丸,或者是散剂用蜂蜜调服,起到了矫味作用,小儿乐于接受。

4、或将寒咳汤打成散剂(即粉末),装玻璃瓶后加蜂蜜搅拌成稀糊状,再用微波炉加热到刚刚烧开即可。冷却后加盖保存备用,也很方便。

③寒咳丸散应用范围——从治疗到预防:

不仅限于咳嗽。对于刚刚感受风寒者,也就是邪在腠理之间时,立即少量服用祛除寒邪,即可防止感冒的发生。

在使用过程中,患者往往会发明出寒咳丸的新用途。例如前几年一位来自北京的女性高原修行者,在春节后参加为期15天的八关斋戒。每天清晨5点多就需去经堂受戒,高原的清晨非常之冷,达到零下20℃,第一次参加就受寒感冒了,她及时服用了寒咳丸而痊愈。此后每天清晨,她就在去经堂之前就将寒咳丸少量服下作为预防,此后就再没有受寒感冒。后来她高兴地告诉我,幸亏了寒咳丸伴随着她,顺利地完成了闭关修行任务。

另一位来自舟山普陀山的男性修行者,每清早起来到院子上厕所稍稍感到冷一点时总会引发咳嗽,他的办法是每到起床就先将寒咳丸少量服下作为预防,效果非常好。

我自己每当出门上路在外,必带寒咳丸以防万一,就算是自己没发生情况,若路遇患者也可以及时进行布施,且每获意想不到的效果。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45:54 | 显示全部楼层

孩子服用寒咳汤(散)问题——“过犹不及”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7:08 编辑

发表于 2010/4/2 12:03:55

○孩子服用寒咳汤(散)问题——“过犹不及”
孩子的体质属纯阴纯阳,一拨就动,往往用轻剂即可获效。

而寒咳汤当属于伤寒重剂,其中的附子、细辛、干姜等药性燥烈,本不适合孩子们服用。但当前的一个特殊情况,孩子们都普遍地超量超品种注射疫苗,还有一旦感冒咳嗽发烧咽痛就跑医院吊抗菌素,结果呢,烧退了,炎消了,从西医角度来说,一切的化验测试的硬指标都正常了,但是从中医来说,导致孩子长期咳嗽的根本因素,风寒却留在了孩子体内,而且还越来越深。

所以,目前普遍的情况是,孩子们被越治越麻烦。一点点小小的感冒,往往被治成了气管炎,越咳越厉害,缠满难愈。按中医的说法,本来是个很简单的伤风感冒,或者是“太阳表证”(桂枝汤证或麻黄汤证),演变成了“伤寒坏证”(难治难愈的少阴证)。风寒侵犯到咽喉,就会咽红肿痛,而咽喉是少阴经循行的部位,如果不以伤寒少阴方作对治,就很难好彻底。再进一步,往往还可以发展成小儿肺炎。结果呢,悲剧反复重演,而这种问题从小一直带到老,最后演变成了“老慢支”。甚至于会被西医诊断成“肺癌”的,也绝非少数!

还有一些孩子吃了“名老庸医”的寒凉药,小病被治成了大病。老庸医往往喜欢用麻杏甘石汤,有的还喜欢加上金银花、薄荷等,将风寒感冒当成了风热感冒治疗,辩证完全错误!吃了反药,寒气越来越深。

故对三岁以上的小儿,遇到长期咳嗽难愈时不妨一试。但要特别注意控制剂量,对于5岁以下的孩子,每天服用累积量总共不要超过1克。否则很容易造成孩子阳亢的情况,就是到了晚间,甚至于半夜,孩子一直很兴奋不睡觉。还要注意辩证,寒咳汤仅仅适用于风寒咳嗽感冒。

某年春节前,孙女4-5岁时感冒了一次,发烧咳嗽,孩子的爸妈将她送医院打吊针,烧退了,但一直咳嗽。我老伴是科班老中医,给她服用麻杏甘石汤,总算是不咳了。春节后,我出远门回到家,发现她还是一直流清鼻涕,两只小手冰凉冰凉的。孩子也特别怕冷,老喜欢捂被窝。这就是风寒还在体内的标志,一家人还是为她提心吊胆的。我就做了寒咳散,关照孩子爸妈让她服用寒咳散(就是上面说的,装瓶用微波炉加热过的那个粘稠物)。服用两三天后观察,发现她清鼻涕不流了,两只小手也总是暖暖的了,也不再捂被窝,喜欢下地玩了,总算是彻底地治愈了。

后来有一次天气一直下雨,有一天突然放晴了,我带着孙女到湖边去玩,没料到湖边的风特别大,玩了一阵子,孙女回家后就又开始流清鼻涕,我就又给她吃了一天,后来清鼻涕就没有了。寒咳丸一点也不苦,加入蜂蜜后,以甜味道为主,孩子很乐意接受。用勺子尖尖挑上一点,放到她嘴里,她自己就含服了,用不着开水送服。

而我自己到了晚上也是清鼻涕流得稀里哗啦的,就赶快吃寒咳丸,大概也就是1-2克的样子,次晨,清鼻涕也没有了。我服下寒咳丸的感觉是,寒气从后背,小肚子往外直冒。说明风寒已经侵犯到了很深处,如果不是赶快服用寒咳丸,很可能就会发展到感冒。奇怪的是当时我们在湖边,吹来的风,一点也不觉得冷意,反而觉得迎面吹来的是暖暖的春风啊?而我自己和孙女的衣服一点也没有少穿啊?所以风寒袭人可怕之处就在于不知不觉间,风寒就打了进来了。

至于大人们,可以散剂为主,用小号的自封袋封装。我出远门时,总要带上一些,不小心受凉的事情总会有的,一旦发现受凉,立刻服用一点点将寒气祛除,就不会发展成感冒了。从我根据《伤寒论》弄出寒咳汤的方子后,自己就再也没有感冒咳嗽过。还有的人,每早一出门就立刻会咳嗽,他就在出门前将寒咳丸稍许吃上一点点,出门后就不咳嗽了。患者们创造性地运用寒咳丸,往往出乎我意料之外,让我长了见识。

对于一岁以下的新生儿,我没有任何经验,故无法对家长们提出参考意见。并建议慎重抉择,或敬请到“妇幼课堂”版面参考我发的彭子益治疗小儿咳嗽的帖子,里面有很系统的说法,虽然不一定很满意: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06193)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4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寒咳嗽属于肺太阴和足少阴同病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7:05 编辑

雪山来客 于 2015/3/8 18:13 编辑

【注:这两个带有△标志标题的内容属于较深内容,读者可以在阅读后续相关的《伤寒论》六经辨证体系内容之后再回来阅读这两个内容】

笔者关于风寒咳嗽这个贴发布后引起较多关注,经常会有询问出现,现结合近两年笔者结合研究《黄帝内经》和《伤寒论》的心得,和使用寒咳汤的经验积累,并集中了各方互动所反映的问题,现综合答复如下:

为啥现在的西医也好,中医也好,对一个小小的咳嗽就是没啥好办法呢?西医那套路就别提了,纯属忽悠人的。但是国内的伤寒大家那么多,为啥对风寒咳嗽拿不出一个究竟的说法呢?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的理论基础是出自于《黄帝内经》的“热论篇•第三十一”,其核心思想就是“六经辩证”体系:“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厥阴”,风寒是经过“六经”渐次传经而逐步深入人体的。但这都是指的足六经,而忽略了手六经,这从《伤寒论》六经辩证体系一看便知了。而且《伤寒论》是以太阳经的热证为主线展开的,太阳证两篇就占据了整个篇幅的四分之三了,对于其它五经基本上都是相对简略地带过的!但是目前风寒外邪从呼吸道入侵的比例非常大,呼吸道感染所引发的问题那么多,那么完全照搬《伤寒论》原有的六经辩证体系就显得不够用了,是故需要开拓创新,让中医有能力应战新问题!

而呼吸道在《黄帝内经》的概念里面称之为“息道”,是从鼻窍开始,到咽喉、气管、支气管,最后是两叶肺部,但这正是《黄帝内经》里手太阴肺经的循行部位!并且足少阴肾经循行也经过肺部和咽喉部。

笔者对于风寒咳嗽的辩证定位就是“太阴少阴合证”,这儿的“太阴”是指“手太阴肺经”,而“少阴”是指“足少阴肾经”,那这个定位就超出了传统《伤寒论》的理论框架了,但在临床经受住考验了!用一点点药就能轻易获效了,坚持服药即可彻底治愈风寒咳嗽顽疾了。

《黄帝内经》里“热论篇”是“第三十一篇”,而《黄帝内经》的“第六篇•阴阳离合篇”里指出了,“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紧接着又说“太阴为开,少阴为枢,厥阴为阖。”这就意味着三阴经体系和三阳经体系完全是并列的两个体系!所以风寒外邪是完全可以首先从手太阴肺经入侵的,也就是说从呼吸道入侵体内的!寒咳散这个方子就是从这个思路进行开拓设计的,所以疗效神奇!
【楼主】 发表于 2011/2/1 13:18:09

○关于清鼻涕与咳嗽的辨证与对治

长期流清鼻涕和长期咳嗽,都属于非常常见的伤寒后遗症,这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因此很有必要对此作一个细致的对比分析,找到其各自的有效对治方法。据我长期的观察分析:

①流清鼻涕是寒气中足少阴经为主,邪在经,而病位在下焦,应以祛寒散对治之,治则是引少阴寒邪从阴出阳,从太阳解。

②而咳嗽是以寒气聚积气管、咽喉和膻中穴等部位为主,这些部位是肺经和足少阴经共同的循行部位,邪在手太阴和足少阴肾经,两经共病,病位是以上焦为主,故以寒咳散祛除上焦以膻中穴为核心地带的寒气。炙甘草和桔梗属于引经药定位药,能将祛寒散的药力定位于膻中穴到咽喉部位,使药力不但能“投递到”特定的“街道”,甚至于精确地定位到相应的“门牌号码”,那当然容易获效了!注意到寒咳散的核心成分就是祛寒散!

③如果清鼻涕和咳嗽吐清痰同时发生,那当然就应当是两种情况的组合,以上午服用寒咳散为主对治之即可。但若清鼻涕很严重,那就在下午5-7点钟增加一次祛寒散,每服1克以专门对治下焦少阴经之寒邪,那效果就更加突出了。

现在全社会性的咳嗽几乎成了千难万难的不治之症了,问题就是辨证、定位严重的缺乏准确性,是没有精研《伤寒论》造成的!

 楼主| 发表于 2016/5/28 16:48:02 | 显示全部楼层

△风寒咳嗽理论的深入—膻中穴和宗气

本帖最后由 雪山来客 于 2016/5/28 17:02 编辑

△风寒咳嗽理论的深入—膻中穴和宗气
随着对咳嗽这一常见病临床长期观察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发现这一问题比原来想象的要深刻得多。我们还是从《黄帝内经•素问•灵枢》出发进行探讨。

首先注意到《素问•邪客论》说:“五谷入于胃也,其糟粕津液宗气,分为三隧,故宗气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而行呼吸焉。”而咳嗽则意味着宗气的运行被某种因素所制约,而出现了不顺畅的表现。

《灵枢•海论》说:“膻中者为气之海,其腧上在柱骨之上下,前在于人迎……黄帝曰:凡此四海者,何利何害,何生何败。岐伯曰:得顺者生,得逆者败,知调者利,不知调者害。”这儿所指的“气之海”的“气”应当就是上文《邪客论》所指的“宗气”。故在有的中医基础书中就顺理成章地直接将“膻中”称作“宗气之海”。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基础理论》(p133人民卫生出版社)说到宗气的主要功能有:“①走息道而行呼吸……;②贯心脉而行气血……”

所谓的“息道”,是指从肺到支气管、气管、咽喉乃至于鼻腔的整个呼吸系统,一旦风寒外邪入侵了“息道”,宗气运行就必然会被风寒所抑制,则整个呼吸系统都会出现种种不适的症状,轻则咳嗽气喘,重则鼻炎、鼻窦炎、咽炎、气管炎等等。

而宗气被入侵的风寒外邪抑制而削弱后,上焦抵御风寒外邪的能力受损,就给以后外邪的入侵提供机会了。而此后继续入侵的风寒外邪又会反复削弱宗气,而造成宗气的进一步亏损,从而陷入了恶性循环,风寒外邪累次反复入侵,体质越来越虚弱,寒气在呼吸道就会不断地积累,最后就形成了“老慢支”、哮喘,甚至于癌症之类的重证!

以前曾提到过,笔者在2003年春患过一次严重的咳嗽,经其他中医治疗及西医注射抗菌素均无效。当时西医用两三种当时高档的抗菌素配合输液(俗称“打吊瓶”),每天花费80多元,一连吊了三天,不但没啥效果,反而导致寒邪顺着呼吸道逐步深入,发现咳嗽时不仅仅是气管咽喉不适,而在膻中位置的胸骨内也出现了疼痛,而这就意味着寒邪侵犯了膻中穴了!

前年(2007年)初春,也就是在春节前后,我两岁的孙女患感冒吊水注射抗生素后转成了严重的咳嗽,她用手不断地抓着膻中穴部位说“肚子痛”!实际上是诉说在膻中部位疼痛。在此前后还发现很多例咳嗽患者也会诉说膻中位置有疼痛感。这些临床证据,都为深入认识《灵枢》、《素问》提供了依据。我自己也再次为缔造炎黄文明的先圣所深深折服!

很明显,寒邪侵犯“息道”之后,就会进一步侵犯作为宗气之海的膻中穴,一旦出现了膻中穴疼痛的症状,就意味着膻中穴被寒气所“闭锁”,就会严重破坏宗气的正常代谢和运行机制。

笔者也是通过服用寒咳汤才彻底祛除了入侵膻中穴的寒气,解除了膻中穴的疼痛和膻中穴的闭锁。

从上文②可知,宗气运行出现了障碍,还可以影响到心脏的气血供应,造成心脏功能障碍。严重时心脏功能会极度衰竭,而心脏体积却极度膨胀。故对于西医所称的“肺心病”这种严重的疾病,中医却可以归结为“宗气”而加以认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9 03:5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