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235|回复: 6

妙文共享-------由五运六气推断仲景宗族遇疫时间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7 14:1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由五运六气推断仲景宗族遇疫时间



作者:蔡坤坐
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北京,100029)
【摘要】   《伤寒论序》中所云,在东汉末年张仲景宗族遇大疫流行,这也成为张仲景发奋著书的原因之一,然而其遇疫具体时间史家众说纷纭。本文以历史文献记载的大疫流行时间、仲景遇王仲宣的历史记载、日本文献记载等史料为佐证,重点从五运六气的理论出发,仲景所遇为太阳寒水疫病的事实以及所述霍乱的病理等问题逐层展开分析,得出结论:《伤寒论》之编集,完全是根据仲景治疗所遇太阳寒水的疫病经验,所以《序》云“伤寒十居其七”,此“伤寒”指的是太阳寒水的疫病。而仲景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此次的疫病时间,必是太阳寒水司天的疫病,亦即在建宁年间,而非建安年间。
【关键词】 五运六气 《伤寒论》 疫病 大司天
  建安与建宁年间的大疫
   张仲景《伤寒论序》云:“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安(笔者注:196~220年)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一时之间,死亡人数如此之多,除了传染病,即瘟疫之外,是不可能的。而考《后汉书·五行志·献帝纪·刘表传》、《三国志·魏书五帝纪·刘表传》及其《醒阶传》、《蜀书·先主传》、《吴书·孙权传》、《晋书·食货志》、《资治通鉴·卷六十二·献帝建安元年》及《建安二年》、《建安三年》、《卷六十三·建安五年》、《卷六十四·建安八年》等得知,汉献帝自建安元年到十年,并无大疫的记载。只有《后汉书·袁术传》记载:“初平三年,术据南阳,建安二年(笔者注:197年)僭号自称仲家,时天旱岁饥,士民冻馁,江淮间相食殆尽”一事,死亡较多,然非大疫。
   至于灵帝建宁元年以来9年中,即从公元168年到公元179年,就有3次大疫。《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建宁四年(171年)三月大疫,“人大疫,使中谒者巡行致医药。”熹平二年(173年)正月大疫,“人大疫,传使者巡行致医药。”光和二年(179年)春大疫,“人大疫,使常侍、中谒者致医药”,合乎仲景《序》所云“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之瘟疫流行状况。所以,洪贯之《张仲景郡望生卒之推测》一文,直云:“建安之‘安’字,应据医史作‘宁’字之误。”
   仲景见王仲宣的时间
   王粲(字仲宣)生于东汉熹平六年丁巳(177年),卒于建安二十二年(217年)丁酉,卒年41岁,各书均同。至于仲景见王粲,并为其开五石汤一事的时间有二说。
   (1)《太平御览·七二二卷》引《何?别传》云:“王仲宣年十七(笔者注:194年)常遇仲景,仲景曰:‘君有病,宜服五石汤,不治且成;后三十(笔者注:224年,黄初五年)当眉落。’仲宣以其长也,远,不治。后至三十,病果成,竟眉落。其精如此,仲景之方术,今传于世。”若据此说,仲宣死年为四十七岁,与史实不符。
   (2)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服五石汤可免。’……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
   若《甲乙经序》所言为确,则仲景见仲宣之年为建安二年(197年),时仲宣年二十一。此时之仲景既能诊知仲宣将死于二十年后,并开立五石汤治疗,则知仲景此时之医术已是才高识妙,对于人之五脏五常,经络府俞,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已能探其理致。亦即:仲景此时的医术,当已成熟到可以治疗大疫,并乘此经验著作《伤寒论》。
   然而今本《伤寒论序》云:“建安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意谓:建安初年,天生大疫,仲景自伤无能救治。若建安二年即能预知仲宣将死于20年后,并立五石汤以为救治,却又无法救治宗族之大疫,岂非矛盾?
   若建安二年仲景已医术精熟,著《伤寒论》,则“感往昔之沦丧”,此“往昔”必是数十年前尚未精通医术之时。依前论,仲景宗族之逢大疫,若果为建宁元年以后,即公元168年以后,则是建安二年的30年前。30年前的仲景自然尚未精熟医术,只能“伤横夭之莫救”。再者,仲景总角(笔者注:《礼记·内则》:“男女未冠笄者,拂发总角。”既冠为二十,故总角尚未二十)造访何?时,何?已称其“君用思精而韵不高,后将为良医”(见《太平御览·卷七二二》引《何?别传》),可知仲景在近20岁时,虽尚未精通医术,即对大疫之凌虐,有志救治,言谈之间,救世之心溢于言表,何?才会称赞他“后将为良医”。
   再依史实,仲宣年21岁,建安二年时正居荆州依刘表,此时仲景既常与见面,则仲景此时亦必居荆州附近。而据郭象升《张仲景姓名事迹考》一文考张羡即张仲景,曾于建安三年任长沙太守。长沙与荆州有水路可通,见面不难。《后汉书》记张羡于建安三年叛表。又记太祖与袁绍连年战争,“军未得南,而袁急攻羡,羡病死。”而袁绍在建安七年死,则张羡当死于建安七年以前。若果如此,则建安二年仲景见仲宣时已晚年,必距著《伤寒论》的时间十分接近,绝非不通医术的幼年。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4: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日本医史文献的佐证
   日本南丰秋吉氏于公元1849年,孝明天皇嘉永二年(即中国道光二十九年)著《温疫论私评》[1],于《原病》条下按云:“长沙《伤寒论》自叙曰:‘卒然遭邪风之气,婴非常之疾。’又曰:‘余宗族素多,向余二百,建宁纪年以来,犹未十稔,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若其不流行,不传染者,何为死者之甚多也?”可见秋吉氏所见之《伤寒论》版本,其中《序》“建安”即作“建宁”,而且断定仲景宗族死于流行病。他并引史实证明云:“按《后汉书·五行志》曰:自建宁四年,至光和二年,相云仅九年,大疫三流行,与仲景自序相应。”
   从五运六气之理来看
   由大司天的理论来说,公元184年,运交厥阴风木,公元183年以前60年为太阳寒水。即: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到光和二年(179年),9年间的3次大疫,其性质均为太阳寒水之气。故《伤寒论序》才说:“其死亡者三分有二,伤寒十居其七。”《伤寒例》也说:“其伤于四时之气,皆能为病。以伤寒为毒者,以其最成杀厉之气也。”此当为其所经验之事实。
   若依此论,则知仲景宗族所受之病为太阳寒水的时行之病。《伤寒例》云:“凡时行者,春应暖而反大寒,此非其时而有其气。是以一岁之中,长幼之病多相似者,此则时行之气也。夫欲候知四时正气为病,及时行疫气之法,皆按斗历占之。”
   若依斗历占之,从建宁四年以来的3次大疫,其运气的性质如下。
   辛亥年三月之疫:辛亥年的司天为厥阴风木,正化太过,中运为水。中运生司天为小逆。风木更盛,故克己所不胜,湿土流行。故整年之气机为寒湿流行。三月主气为少阴君火,本当火热之令,然其客气为太阳寒水,寒气更重,故夏应热而反寒。再加上大司天的寒水之气,天地之间,一片寒湿之气,火热潜水,民病太阳寒水与太阴湿土之气。
   癸丑年春正月之疫:司天为太阴湿土,丑为对化,土不及,木来克,中运为火不及,水来克,寒气反胜,故风寒行令。中运生司天,亦为小逆。然大司天为寒水,司天克大司天,以下克上,乃天刑之岁,岁气不相得,故生大疫。正月为初之气,主客之气皆为为风木之气,故生风寒之疫。
   光和二年己未年之疫:己未的司天为太阴湿土太过之年,中运土运不及,为天符岁会之年,春天初之气主客皆为厥阴风木之气,加上大司天之太阳寒水,故形成风寒湿土之令。
   由上之推算可以了解:仲景宗族所遇之大疫,气以太阳寒水为主,风木湿土之气夹杂。为此,形成仲景著作《伤寒论》的特色。
 楼主| 发表于 2009/8/7 14:17:32 | 显示全部楼层
仲景所遇为太阳寒水疫病的事实
   《素问·天元纪大论》:“夫五运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意谓人身五脏六腑运化变化之规则,疾病生死的关键,都受阴阳的规范。阴阳即三阴三阳。此阴阳的道理,依据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道理,“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素问·五运行大论》)故云:“寒暑燥湿风火,天之阴阳也,三阴三阳上奉之。”天的阴阳之气就是寒暑燥湿风火,推在人身,就是三阴三阳的六气,与三阴三阳的六经。用此推之,所以太阳经即上应太阳寒水之气。若是太阳寒水的大司天或司天,以及太阳经所生之病,即称为太阳病。阳明司天所生之病为阳明病,少阳司天所生之病即为少阳病,以此类推。假若仲景著作《伤寒论》的时间是在建安二年(197年)左右,由建宁四年到建安二年,共发生5次大疫:建宁四年(171年),熹平二年(173年),光和二年(179年),光和五年(182年),中平二年(185年)。而自公元124年到184年为太阳寒水司天,故共有4次属于太阳寒水之气。因此,虽然《伤寒论》中六经病均有,但太阳病最多,共178条,占47%。另一次,中平二年的疫病,公元185年为阳明燥金司天的疫病,所以仲景对阳明疫病也有一年的经验,而且是最近的经验,是未来60年中的主要病状,需特别加以说明,故阳明病的内容居第二,共84条。再由于阳明司天即少阴在泉,仲景尚未遇上,然在后30年,即17年之后将遇到,故少阴病的内容居第三,共45条。至于太阳寒水司天即太阴湿土在泉,为何太阴病只有8条?因为,仲景认为寒湿同气,难以区分,所以并入太阳经。在太阳经中与湿土有关的条文共有32条,约占五分之一。
   可见,《伤寒论》之编集,完全是根据仲景治疗所遇太阳寒水的疫病经验,所以《序》云“伤寒十居其七”,此“伤寒”指的是太阳寒水的疫病。而仲景所遇的疫病时间,必是太阳寒水司天的疫病,亦即在建宁年间,而非建安年间。
   从《伤寒论》所述霍乱的病理来看
   《伤寒论》之“伤寒”二字乃广义之伤寒,所有六气所伤之时行与非时行(疫病)诸病皆包括在内。此承《素问·热论篇》所谓:“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亦即所有会发热的病,无论时行的四季寒热所伤,或当寒反热、当热反寒的时行疫病,乃至霍乱、痹病、痰饮等杂病,都是六气所伤。
   兹以霍乱而论:有太阳寒水之气所伤的霍乱,有阳明燥金之气所伤的霍乱,有少阳相火之气所伤的霍乱,有少阴君火之气所伤的霍乱,有太阴湿土之气所伤的霍乱,有厥阴风木之气所伤的霍乱,并非专属于寒。
   以《伤寒论·辨霍乱病脉证并治》而言,篇中所用的方剂,四逆加人参汤乃治太阳寒水所伤之霍乱痊愈后调理之方,理中丸与五苓散乃治太阳寒水霍乱下焦有寒饮之方,桂枝汤乃治太阳寒水霍乱愈后,调理荣卫之方。“吐利汗出,发热恶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之四逆汤证乃太阳寒水中经络,表寒之霍乱。“既吐且利,小便复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内寒外热,脉微欲绝者”之四逆汤为太阳寒水中脏腑,内寒之霍乱。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乃阴盛格阳之霍乱。总之,《伤寒论》所记之霍乱,乃太阳寒水所伤之霍乱,亦即王孟英所谓之寒霍乱。由此可以证明:《伤寒论》乃著作于太阳寒水司天之时,此霍乱即建宁纪元以来10余年间的霍乱疫病。
【参考文献】
  1 日·南丰秋吉.温疫论私评.见:皇汉医学丛书第8册[M].台湾:台北新文丰出版社公司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3:38:10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谢各位的声援与支持!


此贴中蕴有中医真谛,请勿忽视。  下面再转一些相关论述--------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3:3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4/28 14:27  资料 短消息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论 大中医观


先从火神派说起,   火神派论点  确比其它各学派显得高明.    特别是治杂症,但其主旨仍不出四逆 白通方方义.     愚以为火神派学说是仲圣医学的一个分枝而已.有丰富,发展仲圣医学的功绩.  其它温病派,攻下派等  同样是.  学医者,师任一学派太过,都易成偏执.   然各医家为何观点迥然不同,缘由地球上气化恒几十年一个变化,几十年又一个变化.五运六气循环往复<此大周期>,如同四时六气之推移更替,各医家所处时代不同,因而观点不同,用药风格迥异.   叶霖 在评吴鞠通时  曾谈到过这个问题,   历代诸贤中,   除各大学派代表人物外,  当以孙真人,黄坤载,雷丰,张锡纯等学术最具中和之道.愚曾列出数十医家,查找其生活年代,得以明白:叶霖当属中医史上名气不著成就却极高的医学家.其所论天体大周期是为至理.      王东海不才籍此抛砖.


--------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15781&extra=&page=1
 楼主| 发表于 2009/8/8 13:43: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6/4/28 18:07  资料 短消息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大中医观 续论



<伤寒论>分六经治病,   启万世法程.   其言曰: 一日太阳, 二日阳明, 三日少阳,四日太阴, 五日少阴, 六日厥阴.   其义深矣, 太阳为寒水之经, 于时为冬, 主藏之令.太阳经主人身之表.次之者,阳明经者也  <生水者金,  由阳明燥金生太阳寒水,从内往外生, 自然之性也, 后效此. >   故二日传阳明,阳明为燥金,于时为秋,主收之令.  三日传少阳者,  因土为四象之母,  位中央,   寄位于西南.   少阳为相火,代君火行事.  四日太阴,  太阴为湿土,  于时为长夏,  主化,  五日少阴,    少阴为君火, 于时为夏, 主长, 六日厥阴,  厥阴为风木,  于时为春,  主生.   自内而外,内生长而外收藏,  天地自然之理也.  外邪之入,多自外而内,一层渐进一层,此其常也,知其常方可通其变,   经言: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因某经气虚可见反常之传变.> 祝味菊言  抵抗之五阶段亦妙.   正不大虚,邪多在经,不在脏腑.   脏腑之气虚,   邪循经传入,  其治也,<伤寒论>中全备.     <伤寒论>原名<卒病论>.



叶霖论五运六气


叶霖在评注吴鞠通《温病条辨》时讲天时之大周期:三十年为一纪,一百八十年为一个小周天,三千六百年为一个大周天等。愚查阅历代名医数十,见其用药,果真如同叶霖所讲,呈现出大周期循环应有的趋势。从而得出:公元1984---2044年为相火风木主气之年代。360年前的傅青主之用药风格大有参考价值。   〈可详考叶霖原话。〉   医坛后进王东海又及。





黄元御与张锡纯


忆先君曾训愚学医,其言曰:当先读内经伤寒等经典,再涉及各家,然各家之书不可尽信,而又不可不读也。  可以师法者,黄坤载全书,雷丰之时病论,张锡纯全书,叶吴温病派〈湿温〉名家之书;另唐容川治血治痢,戴粼郊治疫,何廉臣编著之全国名医验案等, 尤其是黄坤载张锡纯何廉臣为最。  然后贤诸子之书,又远不及先圣著作〈内经〉〈难经〉〈本草经〉〈伤寒〉〈金匮〉矣。      清末曹禾著《医学读书志》一书,曾较客观地评价过黄坤载。张锡纯在《衷中参西录》中曾言“独有黄氏论:太阴脾当升,阳明胃当降,是为至理。”诚如斯言,黄氏系统地阐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仲圣之后,除孙真人外,唯一〈姑且这么说,以引人重视〉能洞悉四圣全豹的医坛巨匠,远比火神派观点更系统,更全面。〈叶霖之书,愚未多见〉而在张氏的医案中,体现出来的医法灵活多样,究竟而言,其用清润似稍多于温补,师其意取其法而又不照章执行,此大师之所以为大师也。推而广之,叶天士〈1666---1745〉行医于君火燥金主气之“甲子”;黄元御〈1705---1758〉行医较晚,活跃于湿土寒水主气之“ 甲子”;傅青主生于1607年及其行医时为风木相火主气,其法以滋肝柔肝健脾强胃为主,白芍当归白术常以两计。张锡纯逝于1934年,由此前推59年,正为君火燥金主气之时,故纵观其用药,与叶天士法类同者比重占多。何廉臣为温学名家,正与其生活年代密不可分。其佘如丹溪,祝味菊等等,大致类似。但又不可拘泥,例如郑钦安就不是这种情况。天时之外尚有地理,人事也。   王东海又及








发表于 2006/5/11 22:09  资料 短消息   
  字号 7pt 8pt 9pt 10pt 12pt 15pt 18pt 20pt 25pt 30pt  
医论


天体大宇宙,人身小宇宙。吴鞠通言草木各得一太极也。漫长的时空中,演变成的最高级生物  人  其气化息息与大自然相关。天以正气养人,以不正之气害人。然必究人之本气衰旺而定。正气亦可以使人病,但必因其人触冒。邪气病人,不因其人触冒而亦病。    病有轻而微者,有暴而危者,亦是此理。 六邪之入,易从其类。初病时,其病遵循如下规则:少阳之上,相火主之,中见厥阴......少阳太阴从本......《其义详见经》。及其传变或因经次或因乘侮视其秉赋而定。        仲圣之《伤寒论》,原名《卒病论》。仲圣之法为百世之师。何后世医家师自用者多。医坛后进王东海
发表于 2009/8/17 08: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乃深不可测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1 08: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