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上篇:【新书释出试阅稿】五脏与情志.肝(三)
并不需要妥协的「五」与「六」
那,「六」是什么东西?
六,分成三阴三阳,可以说是「风暑湿燥寒火」六气,也可以说是人体的正六经。
姑且这么说好了:中国人推衍八卦,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照理说中国人习惯的表记法是是一种阳爻、阴爻、阳爻、阴爻……一种类似101010二进制的计算机表记法。
可是呢,当我们要把四象推成八卦的时候,发现:不对,人的身体,用八卦一路表记上去好像不对劲耶?也就是,人体做了一件八卦没有做的事情。然后在核对这件事情的时候,发现说:哦!原来,「阴、阳」是一正一反,一路「正反」、「正反」那样子分化下去,人会散掉。「正」跟「反」中间必需有一个正反相合的接点,要使「正力」和「反力」能协同运作,还要有一个「调和力」!所以呢,在四象变成八卦以前,就发现「太阳」跟「少阳」之外必需加一个「阳明」,然后「太阴」跟「少阴」之外要加一个「厥阴」,有「正力」(开)跟「反力」(阖)跟「调和力」(枢)三者,才能让这个结构稳固不散。
于是就发现:阳的世界,「正」、「反」、「调和」,有一个三角出现,在阴的世界,「正」、「反」、「调和」,又有一个三角出现。──对不起,我这不是在讲六腑,是在先讲六经──然后这两个三角,一阴一阳扣合在一起,人类的肉身才能稳固。这样子调整出来的六道能量结构,也就是我们的六经(十二正经,手经足经合算一条而言)。
曾经有人问我:「是不是学中医的人,也要学习《易经》,才能真的理解医术?」
我就说:「其实我学习中医到今天,可能是因为我只偏好方剂吧,目前不觉得和《易经》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可能学针灸学到「灵龟八法」之类的东西的时候,会需要用到《易经》的表记法;但是在我们开药的世界,所使用的阴阳、五行和六经的表记法,在理解和操作上,都是可以和《易经》脱勾的。」
人体有人体的基本设定,不一定是完全扣合《易经》的表记法的。
就好像西方医学是用另外一个视角在拆解人体,没有谁比较对比较错。
比如说我们的肾脏上面的肾上腺。那西方医学就说:肾是泌尿系统,肾上腺是内分泌系统,长得靠在在一起不用考虑。但是这样讲也对啊,没有什么好抗辩它的,每一个不同的角度都可以形成不同的分类方法。那我们东方用能量的属性来分类,这样也是一个方法。没有什么对错。我从来不觉得要跟西医打架啊,那西医用功能、细胞形质的属性来分类,所以胰岛腺跟肾上腺跟甲状腺跟胸腺都是内分泌系统。
但肾上腺跟脑下腺,我也可以觉得它们的功用很不一样啊,对我来说,会觉得脑下垂体是属于六经的少阳经,然后肾上腺是属于六经的少阴经,是天差地远的存在。大家各自用不同的分类法、表记法,所以没有关系,都可以。
而「六」的结晶,大家大概也不会觉得很陌生哦,因为在大自然之中,你看水的结晶就是六芒的,很多矿物的结晶也是六棱的。你会发现:一但进入「六」这个结构的时候,很多东西都会稳定下来。
所以一个人体要生生不息地运转,需要「五」,然后呢,这个生命体需要持久安稳,就需要「六」,这两个数字都是高等生命体不可或缺的。
所以五跟六的义意就在这里:像是重迭在一起的两个戏台,同样是那个器官,在五的舞台扮演一种角色,在六的舞台又扮演着另一种角色。
你看哦:在六经里面,凡是脏都在「阴」的地方对不对?比如说脾跟肺是「太阴」,心跟肾是「少阴」,心包跟肝是「厥阴」,因为脏属阴、腑属阳嘛。
所以六经的世界里面,六条阳经是腑,六条阴经是脏,也就是说,我们五行世界里面的那个表里关系,在这个六经的世界里面又给了它一个不同的属性,而这两种属性,都是对的。
我们看六经的分类,会看到「心包」跟「肝」是在一起的厥阴,「大肠」跟「胃」是在一起的阳明,「心」跟「肾」在一起成为少阴,「三焦」跟「胆」在一起是少阳……怎么跟我们五脏五行讲的什么「肝胆相表里」、「脾胃相表里」又不一样了呢?
这两样东西是不可以妥协的,都一定要存在才行。
古方派的中医诊病,其实有分类的,要把「五脏」和「六经」分割开来看:哪一种病比较存在于六经?
以五行而论,我们说肝胆相表里,属木,对不对?肺跟大肠相表里属金,心跟小肠相表里属火,脾胃相表里属土,肾跟膀胱相表里属水。
可是,在六经的世界,这些对应关系又会重新洗牌、重新安置:太阳寒水气是膀胱和小肠经,阳明燥金气是胃和大肠经,少阳相火气是胆和三焦经;太阴湿土气是脾和肺经,少阴君火气是肾和心经,厥阴风木气是肝和心包经。
这两个向度加到一起的时候,肺和胃就变成又带有土气又带有金气,胆、三焦、心包就又有木气又有火气,肾和小肠都是水火各半(所以人类关元和命门的能量同进退)……心、肝、脾、膀胱、大肠则是纯火、纯木、纯土、纯水、纯金气。
那,两者是不是都对呢?麻烦的就是:它们,都对!也因为它们都对,所以医疗的效果才会那么好,因为就是有这两个不同的系统,彼此呼应,人才能够活,少掉任何一个系统,人体都会失去平衡。
「六」的世界是如何在分类、运作的,如果学了《伤寒论》,感觉就会非常深刻,不过我们今天的主题是五行和五脏情志,就先知道「六」的存在就好了。
为什么不是「五脏七腑」?
可是,人体有十二条正经对不对?十二,是五加七,也是六加六,那么我们中国人说人有「五脏六腑」,那五脏跟六腑加起来才十一啊!没有补足「十二」这个数字,那这多出的一是怎么来的?
其实,在马王堆出土的古脉经里面,他们只算人体有十一条经脉,少掉一条今天说的「心包经」。
当然,你说「心包经」它存不存在?是存在的,人体是有「心包」这个东西的。可是为什么五脏跟六腑加起来是只有十一呢?而心包,是三阴经之一,不是阳经,所以说它是「脏」而不是「腑」啰?那,我们怎么不说人有六个脏呢?
这个问题,其实答案还蛮简单的喔。就是:中国人的五脏里面说的「心脏」这个东西不在肉体上。
中国人说的「心脏」是一个灵魂上面的器官,这个东西是没有肉身物质的部分的,那「心」在肉身的对应点呢,就是「心包」,也就是说,我们肉体中在搏动的这颗心脏,其实在中医比较古老的观点里面,有时会把它称为「心包」。
所以我们才会有一句笑话说:「中国人的心是正的,外国人的心是偏的。」因为,中国人的观点里面,「心脏」这「君主之官」是在正中间的。如果要把它画的更仔细,其实画得出来的。就是说人的灵魂上有个器官,那个器官就是我们英文说的「Mind」。
这个东西,如果假设你的灵魂体跟你的肉身是重迭的话,「那个东西」好像一个很大的倒放的柚子,它从前胸后背都凸出肉身之外。那,要怎么样跟身体找到它的对应点?你们在看针灸的穴道,人体上半身会有些叫作什么「灵台」啦、什么「神道」啦,就是「灵」什么、「神」什么那些穴,会把这个东西浮出肉身的交界点的那个圈圈勾勒出来。
那个东西才是中国人说的「心」。我们在喜极悲极、坠入情网、有强烈情绪的时候,你主观的身体感也会晓得,那个情绪的能量是从前胸凸出肉身之外的。
至于「心跳」,中国人的《黄帝内经》说那是:「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鬲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认为说人的胃气通往这边,然后才有这个跳动,可以感觉到它上面的衣服在震动。要是外国人看到这个说法,恐怕会觉得:「中国人实在太可笑了,怎么会明明一个心脏在跳动,你说是『胃』的大络?」
其实,这段话主要的意义是说,心脏跳动,要受到脾胃的后天之气的支持,「络」这个东西就是从脉上面分岔出来的东西。本来就不是说你的胃有一部份在跳动,不是的。那是指胃气、后天之气在支援着你心脏的跳动。在临床上,这是真实的:你把脉把到一个人脾胃脉不见了,胃气绝了,这个人就非死不可了。心脉、肾脉没了反而不见得会死。
像有一味药「麦门冬」,历代中医愈来愈发现它在治心肺方面的用途,它的药性就是专门补强这个「胃之络脉」的「虚里」。
那我们来看五脏对五腑:「心」跟「小肠」是相对的一表一里,对不对?「肝」「胆」相表里,「脾」「胃」相表里,「肺」「大肠」相表里,「肾」「膀胱」相表里……
那第六个腑,是什么呢?第六个腑到底是「三焦」腑还是「心包」腑?
十二经脉你扣掉五个脏之后,剩下来还有七个。那,七个,应该是「五脏七腑」啦?「三焦」也可以算一腑、「心包」也可以算一腑才对吧?
可是实际上,心包,因为是对应到肉身的这个心脏去,所以心包到底是要算腑还是要算脏,就不知道了。因为我们说凡是构造上两头通的就是腑,不通的就是脏:就像胃啊肠啊都是东西可以进去、出来,那你说一个人跳动的心脏,不是也有血进去有血出来吗?它也是通的啊,它也具有腑的性质啊。
可是,在说明了「心」是形而上的东西之后,我们就会知道:要把「心包」跟「心」合起来,才算一个完整的脏。
「Heart」这个东西,在灵魂的部分称之为「Mind」(中医说的『心』);在肉身的部分称之为「心包」也就是我们左胸里面在跳动的心。人的心是跨到两个不同次元的存在。
这个观念先有,你就不会觉得说怎么「五脏七腑」要说「五脏六腑」?因为「心包」代替了「心」在肉身之中虚悬的位子,可以狐假虎威一下,就不必算腑了。
清朝陈士铎的《外经微言》,里面有一篇说人有「六脏七腑」才对。它就说,人的第六个脏是什么?是「胞胎」,就是子宫。子宫能够孕育出下一代,难道不是很重要的脏吗?那它为什么不能算到五脏里面?
之前说过,人有五行相推的五的系统;六气稳定结构六的系统;上面还有奇经八脉「八」的系统,那是能量更升级的系统。那这个「胞胎」,你说它是什么气?说五行的话,是水火之气的交融,讲六经也可以说是心经跟什么经,但是「胞胎」在我们中国人的归类跟计算里面,胞胎属于奇经八脉里面的「冲脉」跟「任脉」。也就是「胞胎」这个看起来是「脏」的东西,它的能量来源是更高层的东西,子宫很伟大,能生出下一代,所以它的能量是从更高一层的灵魂体来的,所以所以它既不能算五脏也不能算六腑,也不算到六经,因为它是从更高层次的「八脉」现象化的东西,所以就超脱于这个五脏六腑的结构之外。
另外,《外经微言》说,「七腑」应该是有「心包腑」才对,那七腑,心包腑因为跟心重迭了,因为心包腑要在肉身代替「心」脏,所以大家不好意思把它当腑,就不去讲它闲话,故意不去为它下定义。所以心包和子宫都要扣掉。因此,即使人体有六脏七腑的形质,扣来扣去,还是只剩下五脏六腑──它里面有一篇是在讲这个东西。
刚刚讲到「心包」的问题,传统中医书常常都在讲啊,真正的「心脏」病,只要一发病人就死。因为如果那个邪气真的可以攻到「灵魂的心」的话,那立刻灵魂跟肉体会脱开,我们没有办法承受这个东西。可是现在有那么多人都在得心脏病,怎么都不死啊?什么风湿性心脏病,什么心脏瓣膜病,什么心室肥大有的没的……如果你不能够知道「灵魂的心」跟「肉身的心包」是两个层面的东西的话,你就会觉得中医的理论充满矛盾:「都说真心脏病一得就死,然后又有那么多心脏病得了人还不死!」你会觉得很奇怪。
这倒不必奇怪,因为它们说的是不一样的东西。
像这个问题,其实历代医家,在民国之前,没有很多人提出。为什么呢?因为民国以前没有西医说的「心脏病」这个词,也就是「心绞痛」这种病我们会把它称之为「胸痹」。那「胸痹」,在张仲景的书里面有很完整的医法,而那些医法呢,会让我们觉得:他在处理的是要把你心脏周围的很多痰水拔掉。也就是说,如果你肉身的心脏有某些病变,那个肉身的心脏本身不一定是源头,而是你肉身的心脏周围有太多邪气把它包住了,以至于它产生了病变。
经方派的人在用《金匮要略》治心脏病的时候,都有非常高的疗效,可是大部分在做的,反而是把心脏周围那些压到它的东西如何拔掉的事情。因为在临床上确实比西医医得好,不用动刀做支架、做人工瓣膜。所以,确确实实临床有疗效的事情,我们要承认它的价值。
而关于瓣膜病,还有另外一派的说法,会说:「心脏的瓣膜,其实是和脾胃同进退的。」西医方面我也不是很懂,但好像是说:心瓣膜的组织,以细胞分化而言,和消化器官的组织是归于同一类的,你要单单修那个瓣膜,就一点搞头也没有;要修就得把全身的这一类组织都一起补强、活化起来才行。而这么一种理论,在张仲景的〈胸痹篇〉也可以看得到它的具体实践,像桂枝生姜枳实汤或是枳实薤白桂枝汤,其中都有很明显的一路药是要让脾胃运动起来的。枳实薤白桂枝汤证,张仲景干脆就说「理中汤也能医」了。
现代说的心脏病,大部分都不是中医古书说的那个「心」得病。
那我现在再跳回「六经」的范畴来讲:人的足厥阴肝经、手厥阴心包经在六经结构是一对的东西,都是「厥阴」。
也就是,如果你的肝很不好的时候──我们先不走五脏来讲。如果走五脏来讲,就是郑曼青先生提出的:「喔,这个现在这些心脏病喔,得了好久都还没有死的,不应该叫作心脏病,应该叫作『心包络病』,因为这个心包络是五脏里面肝木生心火烧过来的。」这个是用五脏的想法来讲六经。──但是如果你用六经的讲法来讲的话,就是六经的每一条经,它都有管到人的身体的一个区块。比如说我们说感冒一开始是太阳病,太阳经最先受邪,那这个太阳经的区块可能是人的比较表面的区块,那其它的经的区块就更加地靠近里面,比如说阳明区块是肌肉和消化轴、少阳区块是淋巴和神经和下视丘、少阴是心肾和神志的功能……而六经里面最里面的,就是厥阴经,厥阴经就是「肝经」跟「心包经」,那当你的身体以六经掌管的区块拆解──说哪一条经的感冒会干扰到你的身体的哪一块──就把人当成一台车,这样一块一块拆下来,先拆车门再拆什么……那到最后剩下「厥阴区块」,剩下肝跟心包的时候,人体还剩下哪一块?咦,就是这个膈膜到心脏下面这一块,胸腔扣掉肺部剩下来的空间;也就是我们中医说的「膏肓(广义的)」区块,「病入膏肓」的「膏肓」。
所以,搞了半天,这个厥阴病,就是这个膏肓区块里面有一堆乱七八糟东西,把这个心脏弄到不能跳。我这样子讲,是在说,如果要治这个心脏病,从六经里面的厥阴下手也会有相当的治愈希望。就像美国汉唐中医网站说,用厥阴经的代表方「乌梅丸」:「『乌梅丸』的辨证点,你如果看到那个人的舌根有一块黄苔,老是不退掉,那就代表他肉体的心脏被一层热痰包住,在这种情况下,他就会同时具有糖尿病、心脏病、高血压。」因为厥阴膏肓有病的时候,这里面有痰。他说:「吃乌梅丸之后,这个人的心脏周围的痰会从大便里面排出来,然后这三个病都好了。」这就是六经的方子厉害的地方,从厥阴经打进去,就把膈膜之间的东西拿掉了。
我这里是讲一讲心的概念,因为这个概念,一直以来不很清楚。所谓「不很清楚」,就是有些老中医还是会说:「中医书讲过啊,心是君主之官,不会受邪,所以现在还有那么多心脏病,本来都是人类不应该有的,这些都是吃西药毒出来的,被西药毒了才有心脏病,不然的话君主之官怎么可能受邪?」这个话其实讲得有点偏掉,现在那些心脏病,汉朝的时候都有,就是《金匮要略》讲的「胸痹」,只是那个东西在传统的中医思考不可以称之为「心脏」病,如此而已,只能称之为「心包」病。
可是这个「形而上的心」的观念是比较传统、古老的中医有的,你要现在到街上随便抓一个中医来问:「中医说的『心』是什么?」「哦,就是心脏啊。」就这样。
因为,「心脏」是无形的、形而上的东西,而我们中国人不能开天眼看灵魂已经很久了,所以随着时代的流变,大家当然是比较定着于有形的物体上面,所以渐渐的,到底什么应该是心脏、什么应该是心包,就不会那么清楚了。
到了今天,等到西医学传进来了的时候,这个在跳动的东西,如果我们中医学根底很深厚的话,这个在跳的东西,这个英文叫作「Heart」的东西,我们的中译名词会叫作「虚里」,对不对?「其动应衣」的「胃之大络虚里」,就不应该叫作「心脏」。
可是,中医也早就都搞混了,所以,看到解剖学上的那个在跳动的东西,也就说这个是「心脏」。那也没办法,因为中医自己都搞混了嘛。
倒是日本人还很乖,你看日本人的小医圣永富凤写的医书,心跳很剧烈,他就写「虚里如奔马」,决不用「心」这个字。汉朝张仲景的《伤寒论》,辨证时说「心中」(肉体的食道的位置)如何如何、「心下」(肉体的胃的位置)如何如何……他的「心」的坐标也不是在胸腔左侧跳动的那一颗,张仲景用的也是形而上的心的概念。
那你说,在中医古代解剖学,那个跳动的东西是不是叫「心脏」?的确是叫「心脏」没有错啦。可能在很早的年代就已经渐渐混淆了啦。因为《黄帝内经》虽然讲得很完美,可是最惨的一点是没有附插图,插图都是后代的人补画的。那你在人体上挖来挖去挖不到「心」,就只好拿那个在跳的东西叫作心脏了嘛。于是观念就从形而上被打成形而下。
所以历代的医家,也有的把肉体的心脏叫作心,借《内经》里「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的说法,以膻中作为形而上的心;然后又把膻中和心包划上等号,把心包当作形而上的心了。就像《难经》里头,心包和心的义,就和我刚才讲的是相反的。
不过,听到这样,我们也不必怕,知道有这么回事,自己读医书的时候,能看得出某位作者要指的是什么,也就行了。
那,接下来我们要讲到五行的运化了。
我很想把五行教给同学,是因为外面有不少医术很厉害的医者,我觉得他们的五行观念,却停留在一个不太完整说法,也就是停留在我的私房话说的「次级象征物」的世界。
比如说有一位医术非常高的医生,他就说:「火的性子就是上升,水的性子就是下降,木的性子是扩张,金的性子就是收敛,土的性子就是稳定。」这你说他有没有错?是没有错啦,可是我总觉得这样子讲五行,有一点随便。
如果你要把五行跟五脏以及情志的关联性结合在一起的话,这个讲法还是不够完整的。
风木之气的调性与「魂」的定义
虽然古代中国人,象征物的选择,不能说是很「科学」,只能说「很文学」,但是这个象征物,其实还是蛮有意义的。
比如说,木的特质是「如果不把它用一个花盆或是围墙限制起来,它就会一直乱长」对不对?它的这个蔓延的特性,如果不给它一个「分位」的话,它就会捞过界。
一个人的木之气如果不受克制、捞过界的话,我们就会说这个人很「三八」对不对?三或者八都是风木之数,三是木的生数、八是木的成数。什么叫三八呢?就是对自己的老公也笑得很甜、别人的老公也笑得很甜;自己家的八卦要晓得、别人家的八卦也要去打听……这就叫作三八,一个人分位的感觉已经消失了。要说三八有多伤肝?其实很不伤,是非常微不足道的。
但从这样的一种形状,一种「不断复制它自己」的能量的状态、走法,其实人类的木之气,或者说肝藏的魂,就带有一种「调性」,这个调性,就好像是:我们心里面有一个愿景或是梦想,我们要把它做成一个成果;在我们想象、思考的世界有一个什么东西,我们要在这个物质的世界把它物质化成一个具体的成果。「梦想具象化」的过程,就是我们的风木之气在运作的,要说复制也对,在「现实的物质世界」里要复制出「我们心灵的、思考的世界里的愿景」。
比方说我是家里面的爸爸妈妈,那我就会希望家里面的小孩,想法、看法都要跟我一样,这也是一种风木之气的运作,向外控制、想要复制出另一个自己、希望别人相信我。
像昨天就有同学说:「老师啊,果然如你所说的,学中医,不能要求别人相信啊。」他会这样讲,其实可能就是在家里希望家人相信,可是复制失败、遭到反弹,我们的观念不容易复制到别人头脑里面的。
基本上是这样的一个调性。
我们说肝藏魂、肺藏魄,魂跟魄,我们中国人在定义上是非常混乱的,因为魂魄这两个字不是中医独有的字,玄学或是道家、神怪故事都有魂魄,所以定义得乱七八糟的,什么死了以后清阳升上天叫作魂、阴气掉到地下叫作魄……讲得天花乱坠的,这还搀杂了民间信仰认为人死了会去「地面之下」的「阴曹地府」的观念……把很多东西弄得不容易定义。
但是呢,在所有这些混乱的定义之中,彼此矛盾的观点我们都先暂时删除掉的话,其实到最后的最后,大概,「最大公约数正确的定义」是这样的:
一个人的精神能量,如果我们把它丢出来、用在身体之外的,叫作魂,比如说上班工作,花力气去做工作的那一份能量,就叫作「魂」;如果不丢出去、留在身体里的,把它收在身体里、等死了以后再用的,叫作「魄」,大概是这样。
留在身体里不动用的能量结晶,叫作「魄」;像云气一样,发出去用来具象化什么事物的能量,叫作「魂」。
刚刚讲的人体的风木之气,就是人的魂之气。
我们从前在出版社的时候,如果看到一个画漫画的人,一幅画画得特别传神,出版社的人就会说「这有『入魂』喔」,就是指他画这个画的时候有把能量灌注进去;或者像微风广场地下室有一家拉面店叫作「魂面」,就是号称他们面里面有灌注这个魂的能量。
像这样的东西,乍听起来可能会有一点虚玄,但这样一整套的象征物,还是有意义的。
我们人体放能量到身体外面,要做出些什么、具象化什么,比如说我们工作,花了力气得到的成果(可能是公司因此生产出商品拿来卖钱,我们也因此得到钞票),这样一个过程,在其中流动的能量,就是魂。
这个能量,如果流动得顺畅,长养得好,人的肝就会好;如果被伤到了,肝就会受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