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5159|回复: 14

特大好消息:《王凤仪讲人生》出版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8/5 20: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特大好消息:《王凤仪讲人生》出版
《王凤仪讲人生》
作  者: 王凤仪 著
出 版 社: 中国华侨
出版时间: 2009-6-1 字  数: 版  次: 1 页  数: 332 印刷时间: 开  本: 16开
印  次: 纸  张: I S B N : 9787802229204 包  装: 平装
所属分类: 图书 >> 自我实现/励志 >> 个人修养 >> 人生哲学/智慧

编辑推荐
原香港凤凰卫视的主持人梁冬在介绍王凤仪时,称他为“儒家的慧能”。
近代一位著名智者王凤仪先生曾经说过:道在低处,处低方能得道。道在低处,尤其中医的道在低处,你不处低,你高高在上,你怎么可能得着这个道呢?
——畅销书《思考中医》作者 刘力红
王凤仪是我国清末民初东北的一位普通农民,他没有念过书,却成了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虽然在历史上不太知名,但我认为他对于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还是很有帮助的。
——著名心理学家 许金声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每一个关心自身命运的人应该好好品读的书,这是一本由一个普通农民用乡音俚语娓娓道来的书,这是一本启发人们状况心信用心让人幸福一生的书,民国奇人,儒家慧能,传奇的民间教育家。
一位未曾读书的农民,因为笃行忠、孝,自诚而明。大彻大悟,讲病化世,普度群伦,成为近代著名的道德教育家。他告诉世人:人生的富贵贫贱、否泰苦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欲窥全貌,敬请阅读本书。

作者简介
王凤仪老善人(1864~1937年)是位农村长工,未曾读书,因笃行忠、孝,自诚而明。 三十五岁,往救友人杨柏,行至中途,天垂异象,黑夜见白日,遂明道。 三十八岁,父逝世,守墓至百日,大彻大悟,发明性理疗病法,讲病化世,普度群伦。 王善人讲道,语似俚俗,而意境深远,均由自性中所流露,不拘经教,权宜说法,活泼自然,不仅足为圭臬,且为经天纬地之大经大法。其要旨在教人尽忠孝之道而化性立命。 王凤仪告诉我们: 人生的富贵贫贱、否泰苦乐,都掌握在自己手中。 欲窥全貌,敬请阅读本书。

目录
第一篇 王凤仪嘉言景
第一节 善恶
第二节 学圣
第三节 学佛
第四节 天道
第五节 破迷
第六节 不怨人
第七节 不生气不上火
第八节 找好处认不是
第九节 五行性
第十节 讲病
第十一节 讲道
第十二节 慈道
第十三节 孝道
第十四节 妇女道
第十五节 姑娘道、媳妇道、老太太道
第十六节 夫妇道
第十七节 立业结婚
第十八节 因果
第十九节 三界
第二十节 三性
第二十一节 三命
第二十二节 性命
第二十三节 立命
第二十四节 化性
第二十五节 学道
第二十六节 悟道
第二十七节 道德会
第二十八节 行道做德
第二十九节 四大界
第三十节 立志
第二篇 十二字薪传
第一节 十二字薪传
第二节 三界是人来踪
第三节 三界分清
第四节 清三界
第五节 三界和三教
第六节 三性
第七节 三命
第八节 三身
第九节 横超三界
第十节 五行性
第十一节 五行性识别法
第十二节 心界五行
第十三节 身界五行
第十四节 五行相生
第十五节 五行相克
第十六节 五行逆运
第十七节 五行圆转
第十八节 家庭五行定位
第十九节 四大界
第二十节 一串之道
第三篇 行道实录
第一节 童年
第二节 佣工
第三节 实行
第四节 明道
第五节 讲病齐家
第六节 守墓
第七节 度世化人
第八节 倡办女学
第九节 兴学受挫
第四篇 讲道兴学录
第十节 讲病兴学
第十一节 吉林省兴学
第十二节 黑龙江省兴学
第十三节 兴学大会
第十四节 游行讲演团
第十五节 贮金立业
第十六节 家庭教育研究大会
第十七节 崇俭结婚
第五篇 有关活动简述
第十八节 北平万国道德总会
第十九节 教人行道(1930~1932丰)
第二十节 东北立会
第二十一节 游行讲道
第二十二节 高级班
第二十三节 圣春仪范

书摘插图
第一篇 王凤仪嘉言景
第一节 善恶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恶;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坏就是恶;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恶。
世上有三大恶人,盗贼不算在内。讲道不行道、知过不改过,是第一等恶人;吃点亏心里就难过,占点便宜心里就高兴,是第二等恶人;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非法的事,知道不可做却偷偷地去做,是第三等恶人。引外,有人夸奖,心里就高兴,受人批评,心里就不快,都是不善的人。
占便宜就乐,吃亏就生气,都不是好人。某人跟我学道,也算是个善人,他存的粮多,天旱粮涨价,他就乐啦;下雨粮价落,他就愁啦,哪有一点善心呢?
要想当好人非常容易,你看别人做的事,良心上过不去,自己不那样做就是啦。
把自己修治好,天下就好了。因为我好了,走到哪儿就好到哪儿。
一个冬便是一个世界,我好了就是好了一个世界,佛成了就成了个西方极乐世界,耶稣成了就成了个天国。今人都等世界好了再去当好人,岂不知,真到世界好的时候,你再想好也来不及啦!
第二节 掌圣
人念古人书,要学古人才对。现在的人光念不学,把书都念“输”啦!圣人要把书收回去,不叫人念啦!你若立志学古(圣贤)人,将来世人就得念你。给后人做个榜样,到了大同世界,人人都跟你学,那就是念你。念书学道贵乎实行,身子要低,志向要大,和古人接碴(灵),你也就是古人。
人只知念书要多要熟,不知照书去实行,这像看熟了地图,知道各地的方位,没能亲临其境,又怎能看见真风景呢?又像念熟了菜谱,没有实际吃过,又哪能尝到真滋味呢?
今人念了许多书,知道很多古人,可是一位也没有看上,一位也没合心意,所以一位也没有去学。那就是看起自己啦,可自己又常耍脾气,不知足,这又使自己看不起自己。我看也太愚啦!
我从小没念过书,也不识字。听说哪位古人好,我就学哪位古人。若见今人好,我就不离开他,看他怎么行。多知一个人就多知一条道。我初学“羊角哀舍命全交”去救杨柏,次学“杨一守坟”给我爹守坟三年。我做一宗事就学一位古人,那古人的灵就来助我。这就是我的“学而实习之”,正和圣人的道相合。可惜世人信不真,不肯去学,遇见好人也不注意,那是空学没习。
念书不如念人,念人不如念我,念我不如念天。古时念书,每人一本,会念不会用,书是书,人是人,那是“一本散为万殊”。现在我们不用书,光讲道,叫做“念我”。念明白了再去实行,这是“万殊仍归一本”。一是天道,这是念天。
念书不如念人,把一个人当作一个字,把一家当作一句,把一村当作一章,把一县当作一本,把—省当作一部。一个字有许多讲,一个人也有许多事,这就叫念人。
有一位前清考中的秀才对我说:“古人说书内有黄金,我已中秀才,还是受穷,古人把我骗啦!”我说:“你读了很多书,实行了几句呢?你若不照书行,不是古人骗了你,是你把古人骗啦!”
有人问:“我早年读书,不敢希圣希贤,今日学道,又不敢学佛学仙。听善人说,立地可以成佛,不知我能不能成?”我告诉他:“念书的人,叫圣人给吓住了,不敢去学;学道的人,被佛给吓住了,不敢迈步。古时的圣贤仙佛都是人成的,你也是人,要能学他,也就是他,有什么可疑的呢?”
圣人所以为圣人,就是劝人学道。我们要想学圣人,劝人就是了,有什么难呢?古时圣人是教书成的道,现今的教师也是教书,为什么没成呢?圣人教人学道,不管有钱没有钱,是以教J,-蔓S主。现今的教员,只知赚钱,不管人成不成。我说圣人凡人的区别,就在这一点。
我们认识一个人,也不过认识他面貌的大概,就知道他是谁,又哪能把他的肢体毛发,处处辨认清楚呢?明道也是这样,读书也是这样。能把《大学》头一章念明白,一切人道都知道了。把《中庸》的头一章念明白,天道就都明白了,成神成佛、为圣为贤都用不了,可惜人都是务广而荒啊!
孔子老年和群弟子言志,他愿“老安少怀”,光(只)说没有做到。我立了许多安老院和怀少园,是替孔子还了大愿。孔子传道,光(只)教男子,没教女子,我办女学是补孔子的漏。
第三节 掌佛
存佛心、说佛话、行佛事,当体成真就是佛了。现今学佛的人,大都从“欲明明德于天下”上去用力,不知从“修身、正心、诚意、致知、格物”上入手,所以不能成佛。
人都不知顾名思义,不知“我佛”,就是我自己。偏向外求,越求越远。所以古人说:“佛在灵山莫远求,灵山只在汝心头,人人有个灵山塔,好向灵山塔下修。”
现今的人都被大帽子扣住了,学佛的人便以为佛是独一无二的,谁也不能学。若有人说要学佛,就以为狂妄,认为是侮慢佛。其实这样人是把佛看小啦!如果人人行佛道,人人是佛,那该有多么好!佛是愿意人人都能成佛,不是自己成佛就完了。
佛的心里,不但愿意人人都能成佛,并且愿意能比佛更高几等。人也必须把人教得比自己高,才算对得起人。
普通人以为别人的事与自己没有关系,所以不注意。不知人就是我,我就是人,人我本是一体。把人我一体做到了才是佛界人。
人说佛国里一人有饭吃,大家都有饭吃,一人有物用,大家都有物用。为什么呢?因为没有人我的分别。所以没有人我的分别才是佛国人。
学“好”是学“好”,学“道”是学“道”,分不清可不行。某人开口就是佛,我专讲我。佛是人的榜样,照佛说的去做,才能成佛。天天讲佛,日日说佛,显示自己知道的多,那是学“好”,不是学“道”,像开个谎花,不能结果。
人都念已成的佛,我念未成的佛,使他成佛,才是真念佛。谁是未成的佛呢?世上人都是。我劝他尽人道,就是念他成佛呢。岂不知佛不是空念成的,是由争贪里漏下来的,我不争贪也劝人不争不贪,惬人还不信,真招笑。
佛是人成的,今天不求人道,先求佛道,真是舍近求远。我是从扛活(佣工)上得的道,人都轻视我。有一年某人士向我说禅机语:“芥子能藏须弥山。”我说:“是我。”他说:“请解释。”我说:“我这个人活在世上,真像一粒芥子那么藐小,可是我的心里藏着佛国、天堂、苦海、地狱,四个大世界。不正是说我吗?”
八德是八个门,都能进入佛国。不过人应当从哪个门进,就由哪个门进,这就是“素位而行”的意思。我是由忠、孝两个门进来的,给人放牛、扛活全部抱定一个“忠”字;对老人抱定一个“孝”字,这是我敢自信的。
人不得道是由于性、心、身未能合一。身子做事,心里想别的,是心和身不合一;遇着逆境受不了,生气上火,是性和心不合一。必须三合一,才能得道。要想成佛,还得四大界合一。今人只用心念佛,身口与佛相违,怎能成佛呢?
我早年劝世,不敢带书,怕人问我是什么教?我遇着什么教就是什么教。那年我到朝阳基督教会,有人问我是什么教?我说没教。他把我好损(讽刺讥笑)说:“你没教还没父母教吗?”其实理是一个,人若不真也难成道。
第四节 天道
人做事要先听听天的口气,惬人赞成的就合天心,惬人反对的,便违天意,谁说天不会说话。
做事不可亏人,亏人就是亏天;做事不可欺人,欺人就是欺天;做事不可疑人,疑人就是疑天。你不信天,天就不保佑你。
想见天心先看惬人的心,想闻天言先听惬人的话,想知天意先察惬人的意,惬人就是天。
惬人就是天,所以说话要凭天理,人若循私就是违天,人若养性就是事天,
小人做事好欺天,因为他背着人,了天。欺不了心,就是欺不了地。做事要顺人心。人若抱屈就是怨天,这叫天人一致。准恐人毒口,终归瞒不了人,就是瞒不
如果有一个忤逆不孝的儿子,打他自己的爹妈,并没有打别人的爹妈,可是人都恨他,这正是天恨他。再如有一孝子,孝顺自己的爹妈,并没有孝顺别人的爹妈,可是人全敬他,这是天敬他。
骂人的人,打人的人,惬人必定不愿意他。被骂的人,被打的人,惬人一定可怜他。这正是天心发见处。
人和天是通着的,合乎人道就合天道。顺天天就应,逆天就降灾。若以为天道不可靠,是不知天。
……
http://product.dangdang.com/product.aspx?product_id=20598226

[ 本帖最后由 志行 于 2009/8/5 20:28 编辑 ]

封面

封面

版权页

版权页
发表于 2009/8/6 08:25:21 | 显示全部楼层
好书!对学中医的人会有帮助的!
发表于 2009/8/6 11:16:10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
发表于 2009/8/9 12:31:18 | 显示全部楼层

把那个叫王凤仪的老善人从历史中托起来

把那个叫王凤仪的老善人从历史中托起来
2009-07-13 来源:新商报

    新商报记者对话《王凤仪讲人生》的策划编辑,解读发掘“民国奇人”王凤仪的内幕
  文/关军

  提起王凤仪这个人,我相信肯定没有几个读者能说出个子丑寅卯来。但从今年六月开始,一本名叫《王凤仪讲人生》的书却悄然摆上了全国各大书店的显要位置。这年头出版“讲人生”、“谈心得”之类的书虽然不少,看名头多是南怀瑾、太虚大师之类的,最不济也得是于丹这个级别的明星学者。王凤仪到底是何方神圣?他有什么资格“讲人生”?那就翻开书看看他的简历吧:王凤仪老善人是位农村长工,未曾读书。看到这里也许绝大多数读者都要哑然失笑了。然而耐着性子看下去,却不免被他的博学与睿智所深深吸引,言语虽似俚俗,实则意境深远,且均由天性中所流露,读后内心觉得分外宁静。一个从大山沟里走出来的农民,何以会有如此大的学问呢?又何以在人才辈出的清末民初年间被称为“奇人”呢?带着这些疑问,日前记者对《王凤仪讲人生》一书的策划编辑肖卫先生进行了专访。

   1 为王凤仪出书是出版社的“正业”

  记者:对王凤仪这个人可能很多读者都比较陌生,出版社为什么要为他出这本书?作为本书的策划编辑,他身上的什么品质打动了你?

  肖卫:王凤仪这个人大字不识,没有受到过什么教育,但却能够语惊四座,让人万分敬佩,自愧不如,这本身就是一个奇点。王凤仪一天医术也没学过,更没有经过什么名师指点,也不是自学成才,但为人治病,药到病除,如同扁鹊华佗再生,这更是一大奇点。观察王凤仪的言行,都是劝人行善,让人存好心,说好话,做好人,这对于现代社会人们道德素质的提高大有裨益,能为这样的人出书,实在是非常幸福的事情。能够出这样的书,就是古人所说的“正业”,这比修桥补路、建塔盖庙强多了。对王凤仪大家很陌生,很多读者不熟悉,这是事实。但出版社不能只为名人出书,出版社不是名人的出版社。况且,有哪一个名人一开始就是名人,都是一回生二回熟,一步一步走过来的。

  记者:在清末民国期间,中国确实出现了不少饱学之士,但这些人大部分都受过很好的传统教育或西式教育,王凤仪作为一个没有受过多少教育的农民,他为什么能成就如此大的学问?

  肖卫:我们知道,孔子是没有老师的,也没有写过书,但孔子被称为“万世师表”,他不仅道德高尚,而且学问非常之高,被人们尊称为“圣人”。原因何在?因为孔子的道德学问是从心性当中自然流露出来的,符合宇宙自然规律,是自己的真实体会,所以他能够做到“随心所欲而不逾矩”。我们为什么做不到呢?我们是从书本上看来的,是听别人说的,根本没有亲身去验证。再举一个例子来说吧,稍有点文学常识或佛教知识的人都知道唐代的慧能,至少听说过他的一首很有名气的偈子: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我们读了也觉得不错,于是跟着作,也舞文弄墨模仿他。想了半天写出了一首诗,倒也排比押韵,自己也觉得不错。但有个问题,我们必须要回答:难道我们的佛学修为比被公推为禅宗六祖的慧能还高吗?难道仿写这样的词句只有现代人能写出,唐代的文学家都写不出吗?都不是!因为慧能也是从心性当中流露出的,其他人根本不知道这种“本来无一物”的境界是什么。值得我们注意的是,慧能也是一个不怎么识字的人,也没有受到过传统教育,但就是有这么大的道德学问。

  王凤仪的道德学问也是从心性当中流露出的,这没什么奇怪的。这个“心性”不是指我们的心脏,而是佛家所说的“自性”,道家所说的“大道”,儒家所说的“本性”。不要说是受过传统教育和西式教育的留学生跟不上王凤仪,即使是毕生研究国学的大师、文学家,与王凤仪的道德学问比起来也相差甚远。王凤仪虽然没有受到过传统教育,也没有受到过西式教育,但因为心地清净,众善奉行,对儒释道三家宗旨均有很深的领悟,这不是我们一般人所能想象的。

   2 他的教育方式影响了一代人

  记者:王凤仪在民国期间就去世了,从资料上看他在世时的名气应该是很大,你觉得他被埋没这么多年的原因是什么?

  肖卫:王凤仪属于民间的传奇人物,他不是什么政要巨商,只是一个普通的农村长工,因此给他做传记或是记录他的文章就会相对少一些。中国自古皆然,王侯将相往往有史官做传记,但平民百姓就少了,这是他被大家遗忘的主要原因。另外,王凤仪不属于儒释道任何一家,所以也引不起任何宗教团体的重视,这是另一方面的原因。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压力和精神压力越来越大,更多人渴望寻求内心安宁和精神寄托,因此近年来大家对王凤仪的关注也在不断增加。

  记者:我在网上也看到一些网友对王凤仪的评价,有人对他评价很高,甚至把他当成传奇人物来神化他;也有人对他评价不高,甚至认为他只是个逞口舌之能的“骗子”。通过策划编辑《王凤仪讲人生》,你对他的了解肯定更全面一些,你如何评价他?你觉得他的主要贡献是什么?

  肖卫:很简单,王凤仪是个大好人,是个教育家。王凤仪的言行都是劝人行善,让人断恶,所以王凤仪又被称为“王善人”,这是大家都普遍认可的。王凤仪用自己的言行举止教育当时的人,让人提升自己的道德,提升自己的灵性,通过身教的方式影响了一代人,让众多的人改过向善,成为了一个没有受过任何教育的教育家,一个朴实厚道而又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教育家。今天,我们出王凤仪的书,也正是为了继续王老先生未尽的事业,弘扬中华正气,让民风变得更加淳朴,让国民精神变得更加高尚。至于说王凤仪的主要贡献,很简单,那就是:让坏人变好,让好人变得更好。

    3 没对王凤仪的思想 进行任何删改

  记者:王凤仪的思想中也有一些糟粕,当初在策划出版这本书时,你们是否考虑到风险?

  肖卫:糟粕是人给定义的,第一个人说它是糟粕,第二个人说它不是,那它到底是不是呢?人们常说“人无完人”,就是说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的,人本身就是优点和缺点的统一体。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在出书时对王凤仪的思想进行取舍,那么呈现给读者的一定不是一个完整的王凤仪,读者也看不到真实的王凤仪。本着为读者负责的态度,我们并没有进行任何的取舍删改,是黑是白只有读者说了算。

  记者:王凤仪被称为“民国奇人”,儒家慧能,但他也主张“道在低处,处低方能得道”,从中不难看出道家思想对他的影响,是不是可以认为他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都挺大的?

  肖卫:王凤仪既然生长在中国,他不可避免地要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是什么呢?儒释道!不仅仅王凤仪受儒释道三家的影响很大,我们每一个人受儒释道三家文化的影响都很大。因为你处在一个以儒释道为文化底蕴的环境中,想不受影响都不行。王凤仪对儒释道三家深有悟入,正所谓“圆人说法,无法不圆”。但王凤仪既不属于儒家,也不属于道家,更不是佛家,而能于此三家有深刻的领悟,这的确非我们一般人所能想象,也是王善人最为奇特的地方。

  记者:王凤仪毕竟生活在七十多年前,时代和社会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你觉得他的思想和人生故事对现代读者有什么借鉴意义?

  肖卫:王凤仪老先生的言传身教,对现代的人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教育意义。王凤仪虽然不属于儒释道任何一家,没有上过学,但是为人忠厚老实,孝敬父母,尊敬师长,努力为善,而这正是儒释道三家的根本。因此,虽然王凤仪不属于儒释道任何一家,但其言行举止却暗合三家根本,所以他能悟道,这是事之必然。民国时期已经过去了,王凤仪也已经成为了古人,时代和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我们做人的大根大本不能丢。难道当今社会就可以不孝顺父母了吗?就可以不尊敬老师了吗?就可以奸猾欺诈了吗?不是!我们应该学王凤仪,即使我们不能像他那样悟道,但至少也要做一个像他那样的好人,这就是我们最应该借鉴的地方。

  4 图书既要“赏心” 也要“悦目”

  记者:作为图书策划编辑,你觉得在图书策划中首先要考虑什么问题?

  肖卫:在图书策划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很多,里面的学问也很大,但归纳起来最根本的有两点:首先,对读者没用的书不编。如果编写一本微积分的高等数学书给学前班的孩子看,结果会怎样?不说也知道,没有任何作用,因为这些孩子看不懂;其次,对读者有毒害的书不编。人们常说“开卷有益”,要是“开卷有害”还编它干什么。

  记者:你如何判断一本书是否具有畅销潜质?

  肖卫:判断一本书是否会畅销,可谓见仁见智,有些书走红甚至有不小的偶然性。但如果深究起来,畅销书还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根据我自己的经验主要有三点:第一,这本书的内容是不是真的很棒。如果内容非常低劣,没有思想,错别字到处都是,很难想象这样的书会畅销;第二,这本书是不是符合读者的口味,是不是踏准了市场热点。即使你有司马迁的才学,但你今天如果非要编出一本《史记》来,也未必畅销。原因很简单,时代不一样了,很少有读者喜欢看文言文,“之乎者也”远远没有现代的白话文受欢迎;第三,还要看书的包装是否精美。现代读者对书的各方面要求都很高,仅仅“赏心”还不够,还要“悦目”。即使是极品五粮液,如果不进行任何包装,直接拿到地摊上去卖,那肯定卖不出好价钱。俗话说:“人靠衣装”,做书也是同样的道理。

  记者:你觉得《王凤仪讲人生》符合你所说的畅销标准吗?这本书的销售情况如何?

  肖卫:现在的书讲大道理的很多,但像王凤仪这样身体力行的还不多,《王凤仪讲人生》为大家提供了“养心”的另一种方法,我觉得这一点还是符合不少读者的阅读需求的。这本书是今年6月上市的,我们也没有期待它一定要多么畅销,我们就是觉得这本书内容很好,值得介绍给读者。在北京这边我有个朋友是搞传统文化培训的,前几天他拿了些书过去,一天就卖出了一百多本,比我们预想的要好得多。

  一位普通农民的开放性




《王凤仪讲人生》王凤仪著中国华侨出版社2009年6月出版定价:32.00元

   王凤仪是我国清末民初东北的一位普通农民,他没有念过书,却成了一位有影响的教育家。他虽然在历史上不太知名,但我认为他对于认识我们中华民族的特点还是很有帮助的。

  由于偶然原因,认识了王凤仪的后裔王元午女士。王元午女士原来是一名普通的职工,为了研究和宣传王凤仪的思想,她提前退休。她送我了好几本王凤仪的书。读了这些书,感到自己的内心有一种隐隐的触动。

  王凤仪在信仰问题上,没有偏见。他不批驳任何宗教,也不专信奉某一宗教。他说:“真理唯一,但其道路非一。”所谓“条条道路通罗马”,这个道理许多人都会说,但是一位普通的农民通过自己切身的体验说出这样的话,就很不简单。

  善恶

  什么是善?什么是恶?做事合乎道理就是善,悖乎道理就是恶;把事做好就是善,把事做坏就是恶;存心公就是善,存心私就是恶。

  世上有三大恶人,盗贼不算在内。讲道不行道、知过不改过,是第一等恶人;吃点亏心里就难过,占点便宜心里就高兴,是第二等恶人;非分的事,知道不可得而念念不忘,非法的事,知道不可做却偷偷地去做,是第三等恶人。有人夸奖,心里就高兴,受人批评,心里就不快,都是不善的人。

  占便宜就乐,吃亏就生气,都不是好人。某人跟我学道,也算是个善人,他存的粮多,天旱粮涨价,他就乐啦;下雨粮价落,他就愁啦,哪有一点善心呢?

  要想当好人非常容易,你看别人做的事,良心上过不去,自己不那样做就是啦。

  把自己修治好,天下就好了。因为我好了,走到哪儿就好到哪儿。

  一个冬便是一个世界,我好了就是好了一个世界。今人都等世界好了再去当好人,岂不知,真到世界好的时候,你再想好也来不及啦!

  掌圣

  人念古人书,要学古人才对。现在的人光念不学,把书都念“输”啦!圣人要把书收回去,不叫人念啦!你若立志学古(圣贤)人,将来世人就得念你。给后人做个榜样,人人都跟你学,那就是念你。念书学道贵乎实行,身子要低,志向要大,和古人接碴(灵),你也就是古人。

  人只知念书要多要熟,不知照书去实行,这像看熟了地图,知道各地的方位,没能亲临其境,又怎能看见真风景呢?又像念熟了菜谱,没有实际吃过,又哪能尝到真滋味呢?

  今人念了许多书,知道很多古人,可是一位也没有看上,一位也没合心意,所以一位也没有去学。那就是看起自己啦,可自己又常耍脾气,不知足,这又使自己看不起自己。我看也太愚啦!

  我从小没念过书,也不识字。听说哪位古人好,我就学哪位古人。若见今人好,我就不离开他,看他怎么行。多知一个人就多知一条道。我初学“羊角哀舍命全交”去救杨柏,次学“杨一守坟”给我爹守坟三年。我做一宗事就学一位古人,那古人的灵就来助我。这就是我的“学而实习之”,正和圣人的道相合。可惜世人信不真,不肯去学,遇见好人也不注意,那是空学没习。

  念书不如念人,念人不如念我,念我不如念天。古时念书,每人一本,会念不会用,书是书,人是人,那是“一本散为万殊”。现在我们不用书,光讲道,叫做“念我”。念明白了再去实行,这是“万殊仍归一本”。一是天道,这是念天。

  念书不如念人,把一个人当作一个字,把一家当作一句,把一村当作一章,把一县当作一本,把—省当作一部。一个字有许多讲,一个人也有许多事,这就叫念人。

  有一位前清考中的秀才对我说:“古人说书内有黄金,我已中秀才,还是受穷,古人把我骗啦!”我说:“你读了很多书,实行了几句呢?你若不照书行,不是古人骗了你,是你把古人骗啦!”

  我们认识一个人,也不过认识他面貌的大概,就知道他是谁,又哪能把他的肢体毛发,处处辨认清楚呢?明道也是这样,读书也是这样。能把《大学》头一章念明白,一切人道都知道了。把《中庸》的头一章念明白,天道就都明白了,成神成佛、为圣为贤都用不了,可惜人都是务广而荒啊!

  孔子老年和群弟子言志,他愿“老安少怀”,光(只)说没有做到。我立了许多安老院和怀少园,是替孔子还了大愿。孔子传道,光(只)教男子,没教女子,我办女学是补孔子的漏。

  不怨人

  我常研究,怨人是苦海。越怨人,心里越难过,以致不是生病,就是招祸,不是苦海是什么?管人是地狱,管一分,别人恨一分;管十分,别人恨十分,不是地狱是什么?

  君子求己,小人求人。君子无德怨自修,小人有过怨他人。嘴里不怨心里怨,越怨心里越难过,怨气有毒,存在心里,不但难受,还会生病,等于是自己服毒药。人若能反省,找着自己的不是,自然不往外怨。你能,不怨不能的;你会,不怨不会的,明白对面的人的道,就不怨人了。

  现今的人,都因为别人看不起自己,就不乐。其实我这个人,好就是好,歹就是歹,管别人看得起看不起呢!现在的精明人,都好算账,算起来,不是后悔,就是抱屈,哪能不病呢?“不怨人”三个字,妙到极点啦!

  不生气,不上火

  我常研究,火逆的多吐血,气逆的多吐食。要能行道、明道,气火就都消了。

  上火是“龙吟”,生气是“虎啸”,人能降伏住气火,才能成道。

  有人惹你,你别生气,若是生气,气往下行变成寒;有事逼你,你别着急,若是着急,火往上行变为热。寒热都会伤人。修行人,遇好事不喜,遇坏事不愁,气火自然不生,就是“降龙伏虎”。能降伏住,它就为我用;降伏不住,它就是妖孽了。

  禀性(怒、恨、怨、恼、烦,又称气禀性)用事,鬼来当家。因为生气、上火一定害病,生病就是被鬼给打倒了!正念一生,神就来;邪念一起,鬼就到。可惜人都不肯当神,甘愿做鬼。

  火是由心里生的,人心一动就生火。一着急,火往上升;一动念,火向外散。若能定住心,火自然下降。不守本分的人,额外的贪求,火就妄动。若能把心放下,不替人着急,就不起火,该有多么轻快!

  动性(耍脾气)是火,心里生气才是气。佛说“七处心灯”,我说不如掐死一头。人心一死,道心自生;人心一动,道心自灭,争贪的念头就生出来了。因争生气,因贪上火,气火攻心,整天烦恼,就是富贵,也没乐趣。所以古人治心,如同治病。我说把心掐死,多么省事!

  找好处,认不是

  修好的人多,得好的人少,是因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心里存的,都是别人的不好,又怎能得好呢?

  找人好处是“聚灵”,看人毛病是“收藏”。“聚灵”是收阳光,心里温暖,能够养心;“收藏”是存阴气,心里阴沉,就会伤身。人人都有好处,就是恶人,也有好处,正面找不着,从反面上找。所以我说,找好处是“暖心丸”,到处有缘,永无苦恼。找好处是真金,要想找好处,就得以志为根,在没有丝毫的好处里,找出真好处来;在忍无可忍时,还能忍得住,就是“大义参天”。

  认不是生智慧水,水能调五味、合五色,随方就圆。人的性子,要能炼得像水一样,就成道了。所以古人说“上善若水”。

  人和天地是一体,天下的事都是自己分内的事,世界没好,咱们哪能没有不是?不是到处都有,低头也是、抬头也是、睁眼也是、闭眼也是。看妻子不好是低头不是,看老人不对是抬头不是,看别人不对是睁眼不是,心里寻思别人不对是闭眼不是。依我说,有不明白的道、不会做的事,都是不是。人要能找着本分,才知道不是。人把天理丢了、道理迷了、情理亏了,才知道认不是。要能把不是认真了,自然神清气爽、心平气和。

  认不是生智慧水,找好处生响亮金;认不是胜服“清凉散”,找好处胜用“暖心丸”。

  “民国奇人”曾把女义学办到大连





   发明“性理疗病法”、办义学、创办“新农村”,王凤仪一生堪称传奇:

  在中国近代宗教史上,王凤仪是一位非常奇特的宗教理论家和实践者。他祖籍在河北省密云县石匣镇,于1864年(清同治三年)11月1日出生于热河省(现辽宁省)朝阳县云蒙山前王家营子村树林子屯的一个蒙古族家庭里,他在兄弟四人中排行老二。王凤仪本是一个农民,家里非常贫穷,自幼不曾读书,生平讲道,全是由实践得来的。“三界”、“五行”、“四大界”,是其学说的主体。伦理家道,死心化性,是其学说的重点。他倡导女学,在东北各地先后建立六百多所女子义学。晚年,他又提出“储金立业”,创办“新农村”。他还独创“性理疗病法”,医好无数人的病,也教许多人同样用“讲病”的方法,为人治病。

  自幼喜欢琢磨别人的心理

  王凤仪从14岁时给族人王树德放牛,便显露出善良的天性,放牛三年从未损伤一牛。对病弱之牛还进行单独放养,母牛在严冬产犊时,他常将牛置于伙房喂养,以求“母子平安”。他一边放牛,一边观察人生,对那些常人看来是“正常”的琐事也加以深思。一次叔伯姐姐吵骂祖母,伯父在一旁观战,不管教女儿,也不安慰母亲,别人却没有把这当成大事。幼小的王凤仪见此情景,心里很不是滋味。

  从17岁开始,王凤仪随父耕田,学做各种农活,从19岁开始给人扛活,一直干到二十八岁。从给人扛活时间开始,王凤仪就注意留心考查东家的心理和活计的做法。这种善于观察别人、琢磨别人心理的习惯,为以后从事社会活动打下了良好基础。

  1898年,王凤仪35岁。这一年发生一件对他后来的事业以及他的整个学说体系的完成都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月初二,王凤仪借寻牛的机会,在二道沟内弟白勤家,听杨柏、白勤、白俭等人讲《双受诰封》一篇。当听到三娘教子夜读一节时,王凤仪恍然大悟:“啊!古代贤人争的是过,今世愚人争的是理,越争越生气,怪不得我成愚人了。”他觉得心里亮堂了,立刻跪到院子里,喊着自己的名字,大声呵呼道:“王树桐,就是兄弟耍钱不对,那么你生气就算对吗?兄弟耍钱,你可劲生气,气出病来了,他们就不耍了吗?”因而顿悟“贤人争罪,愚人争理”的道理,而沉痛后悔自己的过错,觉得心平气爽,患了十二年的疮痨,竟在一夜之间,霍然痊愈。从此,他知道去病的根源了,这便是他后来发明性理疗病的根源。

  发明“性理疗病法”

   1901年10月,王凤仪的父亲病逝,为了实行守孝三年的封建古礼,搭草棚于墓侧,饭时必祭、祭而后食。每次外出或归来,必到坟前叩拜。在背山面水、环境清幽的山林旁,开始了恬淡虚无、凝神静思的生活。他曾自述当时的情景道:“我守墓时,在山的阴坡,冬天很冷,我在那里住着,人都替我愁,我却很坦然地日日寂然悟道,我感到我的小屋真温暖如春。经过守墓时期的具体实践,王凤仪的“性理疗病法”愈臻成熟。通过多年的实践与观察,发现人们的疾病,多数是由于心性中的阴浊之气的积累而未得发泄的结果。所谓阴浊之气,就是日常生活中所积累的气火。由于气火长时间在人体内作乱,便使人产生疾病。“病是吃气活着,疮是吃火活着。”王凤仪认为,这种气火主要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表现出来的。

  王凤仪发现,人的个性不同,主要表现为五种不同的气质。以金、木、水、火、土五个字作为代表,来说明人个性的阴阳顺逆、生克变化,及其与病理的关系。一般人不是单纯一种性,而是数种性兼有,不过有所偏重而已。后来为巩固和扩大性理疗病的成果,彻底解除人们精神之痛苦,王凤仪又发明了“性命”学说。其核心内容是:性、心、身为三界;金、木、水、火、土为五行;志、意、心、身为四大界。而这三界、五行、四大界的关系不是平行的,而是相互交织在一起。“性命”学说是王凤仪学说的主体,社会上的每个人无不是生活在一个家庭里,而一个家庭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下一代人的质量问题。所以,王凤仪又将“性命”学说应用到家庭上,深入研究和探讨了家道伦理问题,也就是大家应该如何做人的问题。

  让“女义学”遍布东北

  通过实践与观察,王凤仪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欲社会好,必须有好的国民;欲有好的国民,必须有良好的教育。但是家庭教育是人生全部教育中最初的,也是最关键的教育。良好的家庭教育,必须有良好的母亲。但良母的形成,又必须从姑娘时期做起。所以他常说:“女子是齐家之本,清国之源。”

  但对一个目不识丁的农民来说,创办女义学难受之大可想而知,首要的问题便是解决师资问题。1905年春,王凤仪便四处打听哪里有女学。听说义县杂木林子宣讲堂有一位宋督讲,他有两个寡妇儿媳。

  督讲招收十几名女生,督讲先教会儿媳,然后儿媳再教学生。王凤仪听说后,便托邱老伯劝妻子白守坤去念书,她不允。后来连劝几次,守坤方知丈夫主意已定,不去不行,才答应了下来。当时,家里人谁也不赞成王凤仪的主张,儿子也反对。这年九月初一,王凤仪送年已三十八岁的妻子上学。守坤骑毛驴,他步行,村人都出来送别,问什么时候能回来。王凤仪从旁答道:“不出息,不用想回来!”

  1906年2月,王凤仪开始在锦县十里台张士俊家办女学,白守坤教女学,其子王国华教男学。两校只隔一壁,守坤于有不明白的字义,王国华负责为她解释,有时写在纸上,通过墙缝传过去。白守坤因教学相长,学业日益进步,王凤仪办女学的宿愿,迈出了可喜第一步。1908年王凤仪已办学三年了,共有女学七处,学生三百名左右。1910年,白守坤在朝阳府立女学校任教。她深感自己学力不足,又入江屯高等学校念书三个月。朝阳府设立女学校,没有女教师,白守坤被请去任教。这时候王国华考入奉天省立两级师范,有母亲的薪金供才得以入学。在两千多名考生中,他名列第三。后来,王国华为女学的发展起了不小的作用。

  1927年,复县(瓦房店)的于仙舟经营苹果园致富后,很想做慈善事业,听说海城县女义学盛兴,学生品行端正,淑贤贞静。于仙舟便赴淑贞母校考察,确属名符其实。于仙舟回家后便独资创办复县女义学,请阎海川任主任,并逐渐向熊岳、大石桥、普兰店、金州一带扩展。到王凤仪1937年去世时,在他的影响下,女义学已有760余处,托老所(敬老院)60余处,幼儿园144所,识字班650处。他自己也被称为“大善人”。

  王凤仪去世后,儿子王国华继承父亲的遗志办了朝阳凤仪女子师范18年,自任校长,自立教育教学规章制度,鄙视日伪推行的奴化教育。日本人给凤仪女师施加压力,设置障碍,王国华冲破重重困难办学。在日伪的官场,王国华从不穿日式“和服”。他的做法引起了日本人的忌恨,1942年,王国华不幸遭日寇暗算,年仅55岁。  

http://shushantang.5d6d.com/thread-524-1-1.html
发表于 2009/8/9 19:44:08 | 显示全部楼层
赞叹王善人!顶礼王善人!
发表于 2009/8/20 17:30:46 | 显示全部楼层
王凤仪讲人生 下列连接有售
http://search.book.dangdang.com/ ... amp;SearchFromTop=1
发表于 2012/1/10 16:13:10 | 显示全部楼层
伪时期,有个盛极一时的“道德会”组织。1936年在鞍山建立的道德会,是“满洲帝国道德会”的分支,会址在今铁西南六道街。1942年前后,鞍山又设立两处道德会支会。人道德会的共有600余人。
    “满洲帝国道德会”的前身万国道德会,创办于1918年,其宗旨是提倡尊孔读经,维护封建伦理道德。1929年,朝阳人王凤仪参加万国道德会并为东北分会的头目。此前,王为迎合统治者的意图,首先在海城县腾鳌堡办起一所义务女学,宣扬“姑娘经”、“媳妇经”和“老太太经”等与当时新文化运动大力倡导的“女权运动”相背离的封建伦理道德。开始,由于“女子无才便是德”、“牝鸡不司晨”等封建思想的束缚,一些人反对女学。后来看到他们宣传的还是“贤妻良母”哪一套到建道理,对他们的利益并无妨碍,也就允许家人参加了。于是,女学也就逐步发展起来,成为封建卫道士王凤仪的一大政治资本。
    “九.一八”事变后,万国道德会东北分会与在关内的总会断绝了往来,王凤仪将东北分会改名为“满洲帝国道德会”,公开投靠日伪政权,在宣扬封建道德的同时,积极宣传 “建国精神”,并配合日伪政权征兵、出荷、献铜铁等的宣传工作,甚得日本侵略者的青睬。日伪初期,满德会在东北兴旺一时。极盛时,设市县分会208处,乡镇分会529处,办 “义务小学、安老所、怀少园”600余处,民众讲习所650余处,节孝讲习班和初、中、高讲习班6000余处。这些名称好听的“学”、“所”、“园”、“班”,万变不离其宗,都是为日本在东北建设“王道乐土”的目的服务。
    道德会会员有一般会员和终身会员之分。终身会员要遵守所谓“五戒条”、“十信条”。所谓“五戒条”,即“戒不良嗜好、戒特殊禀性、戒虚妄言语、戒矫伪行为、戒违离信仰”。所谓“十信条”,即节饮食、慎起居、励精勤、尚节俭、尽职能、兴公益、尊圣哲、勤会务。如此戒条,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教人修身养性,实际上在当时日本殖民统治下,只不过是叫人们做一个循规蹈矩、安分守己的亡国顺民罢了!这是对东北人民施行精神奴化的又一把软刀子。
    但是,日本侵略者对这样一个恭顺于他们的组织,因发展庞大,在群众中的联系较广泛,而产生戒心。在后期,也采取一些限制措施。日伪政权垮台后,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重新挂起万国道德会的招牌。直到东北解放后,这个曾投靠敌人、腐朽落后的组织,和其他反动会道门一起均归于灭亡。
发表于 2012/3/11 11: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感觉 一些满清的遗老遗少在 美化了康乾这些年后, 又开始为 伪满国 正名。 其次, 此人与李洪志有些类似。 劝人向善是对的,

但是在国破家亡之时,教导群众不上火,不生气, 就有问题了 :)。。。。如王老先生所说的, 顺应天理为善,在日寇占领之

时,为奴为善乎?

请各位老师为我解惑。
发表于 2012/3/11 16:41:0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心中,王凤仪先生和佛教的祖师大德是一样的,拜托各位好好体验一下王凤仪先生的学问在发表看法。
发表于 2012/3/12 02:39:09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毛头小子 的帖子

王老先生劝人向善,身体力行, 是值得人尊敬的。 但是, 任何事情行为都要放到历史的大环境中, 不是孤立的, 您还没有回答我的疑问, 在国破家亡之际, 何为至善? 在这方面, 虚云法师和弘一法师,大医曹颖甫等许多先辈都为我们的表率。当然, 人无完人,过于拔高和贬低都有不妥之处。 谢谢指正。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5 15:5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