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733|回复: 5

新视角,新观点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7/9 07:27:0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侵犯人体的规律就是乘其所虚,不虚则不易被邪侵,这时疾病发病的规律,伤寒温病也不例外。虚即正虚,正虚则邪蕴,邪蕴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就强,故平素机体的正虚邪蕴为疾病的发生创造了内在条件。  历代医家在伤寒和温病上都是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直至今日,在理论和治法上大家的观点还是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寒温一统,伤寒和文本始异而终同;有的认为伤寒和文本经纬分明,水火不容,决不可混而论之;有的认为温病的治疗应注重疏表,透热转气应贯穿始终,治疗上不可用大量的清热解毒药,寒则涩而不流;有人认为温病应用扭转截断疗法,重用清热解毒药以驱邪。都是温病,为何观点如此对立哪?我们应认同谁哪?他们都是临床大家,治病都有显著的疗效,就请看看我对此事的看法。                                                                                                                                                                                                                                                                                         中医的发展经历了坎坷几千年,总是带着神秘的面纱,许多地方大有天机不可泄露之势,再加上文字之医的“锦上添花",好多地方模棱两可,远远的偏离了实践。历朝历代,名家辈出,他们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使得中医事业得到了推动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对内经理论的曲解也使得某些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所以许多医家给病人治好了病,却在理论解释上牵强附会,凭心而论,他们真的不知道确切的治好病的理论。                                                                                                                                                                                                                                                               人是一个小宇宙,是由阴阳相互作用形成的小 天地。人体的阴阳有在一定范围自我调节的机制,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升降出入和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即人体阴阳平衡的稳态,这就是健康状态,即所谓的”常“。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胃为水谷之海。此二者与外界接触最频繁,故容易受外邪的损伤。常常出现阴或阳的损伤,然后自我修复,再损伤再修复,正邪之争时时发生,由于饮食不节、寒暑不避等原因,受损就会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了自我修复能力局部的阴阳平衡状态就会被轻度破坏,就造成了正弱邪强,邪气就会在这里聚集,蕴藏【邪气包裹寒热痰湿食等】当局部的阴阳平衡状态轻度破坏时,邪气聚集蕴藏,人体不一定发病或症状不显著,这就相当于现在医学的亚健康状态,此时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很差,对疾病的易感性则很强,这就为人体感受发病创造了初步的内在的条件。                                                                                                                                                                                                                    太阳主一身之表,是人体卫外的门户。人体感受外邪时,太阳首当其冲,奋起抗御。若卫外之力不足或邪气过盛,人体卫外的门户就被打破,邪气便进一步向人体脏腑侵入。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入侵脏腑的规律是乘其所虚,而不是按营卫气血或六经顺序传变。哪一脏腑平素蕴藏邪气,那一个脏腑就虚,就容易被邪气所侵入。因为外邪侵入太阳和入侵的邪气进一步侵入脏腑没有显著的时间差别,所以平素蕴邪的脏腑就会与太阳先后被邪气侵入而致病,而症状几乎是同时出现,也就是太阳病的症状与平素的蕴邪脏腑的症状几乎同时出现。肺胃平素最容易受损伤,故临床常见太阳合并肺或胃一同受邪致病    ,如在出现太阳恶寒,头疼,项强的同时出现肺的鼻塞喷嚏,流清涕,咳嗽,或胃的呕恶,口干渴,纳差等,这就是我所阐述的外感病是表里同病,它包裹了伤寒和温病,之势由于平素脏腑蕴藏邪气【寒热痰湿食等】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类型的温病或不同类型的伤寒罢了。医家在解释太阳病时候,把伴有的鼻塞,流涕,喷嚏,咳痰稀白认为就是寒邪束肺,肺失宣降,可为什么鱼太阳病搅在一起哪,没人去解释。其实此乃肺平素蕴藏了寒邪,有逢侵入太阳的邪气的触动激发而发病,表里同病,所以治疗上也是一方面疏散表邪,一方面宣肺散寒,表里同治。有的说着是因为肺主皮毛,皮毛感寒而引起寒邪束肺,那么太阳恶寒,头疼伴有咳黄痰难道是太阳感受寒邪,难道是皮毛感受热邪吗?真理放在那里都应该行的通。                                                                                                              如果平素肺蕴藏了热邪,在人体感受外邪发病后,出现太阳病症状的同时有鼻干,流浊涕如果平素肺蕴藏了热邪,在人体感受外邪发病后,出现太阳病症状的同时有鼻干,流浊涕,咽痛,咳稠痰,舌苔黄等,宜疏散表邪,宣肺清热;如果平素肺蕴藏热邪较盛,发病时除太阳症状外可能有壮热,咳黄痰胸痛,喘促,脉浮滑数等,治宜清热泄肺兼疏散表邪;如果平素肺蕴藏痰饮,发病则除太阳症状外,还有痰湿阻肺或痰热郁肺的症状,治疗上也应斟酌病情,表邪重的以疏表为主兼治里邪。里邪重的以治里邪为主兼治表邪。。其实,外感病就是人体脏腑平素的蕴邪遇外受六淫邪气触动而发病,既有外感症状,也有蕴邪的里证表现。从这个角度去解释伤寒与温病,就再也没有理论上的冲突。                                                                                                                                                                                                                                                                                 清代名医叶香岩云:‘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否则前后不循缓急,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我们应客观的去理解他的观点,把他说的理论理解为针对一个独立的疾病的治则,不能看作是一个疾病的传变过程。不是卫气营血的次第传变,叶氏在温热论重说:伤寒多有变证,温热则在一经部移,以此为辨。卫气营血依次传变之说大谬矣。邪气只会乘虚袭之,绝无依次传变之理。当代的温病大家赵邵琴先生认为温病应注重脉,舌,色,治疗过程突出透热转气和疏表。他的透热转气就是祛除阻遏气机邪气即:寒、热、痰、食、湿。其实就是在疏表的同时兼治患者平素脏腑的蕴邪。

                                我们本古训而不拘泥,采新知而不狂挬。伤寒论的六经传变也纯属子虚乌有的空洞理论,他把学者带进了一个迷魂阵,用无形的框框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的所谓经典之作,没有人敢质疑它,只能在错误的理论中东闯西撞。六经病证确实存在,而且常见,除了病久或误治化寒化热外,真正的六经传变鲜也。总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虚决不被邪侵,虚亦即正虚邪蕴。从古至今,中医名宿在外感病的观点上颇多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同一病症,为什么观点却有天壤之别,而临床都有著效。这种现象难道同道们谁不清楚?谁又能说明白哪?他们用的方药是对的,但是所阐述的理论压根就是错的。他们所治疗的是外感病中由于病人平素脏腑蕴藏邪气不同以及所感受外邪不同所致的不同证型 而已。却都冠以伤寒温病之名,有内因也有外因,所以病是治好了,理却说不清。 大家仔细品味一下,欢迎同道们提出自己的高见,藏在肚里不如交流一下,对中医事业发展有益无害。
发表于 2009/7/9 09:02:50 | 显示全部楼层
好文章,只可惜好多字看不见
发表于 2009/7/9 09:28:02 | 显示全部楼层
请版主看看怎么那么多的字看不到?
发表于 2009/7/9 10:18:32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本文的“内因”侧重于从外因导致的内因的视角阐释“内因”,内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禀赋”------天生不足之内因。“种子”有优有劣,西医只阐明了一些显著的遗传病,却未阐明众多潜在的遗传因素,中医对此概括得很好----叫做“禀赋”不足。禀赋不同,决定了个体的差异,也就是内因各不相同,进而影响了不同的人体的“传变”的不同。

是故,气血营卫抑或六经“传变”在临床上只是一个“活的定律”。
发表于 2009/7/9 10:19: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有道理。本文的“内因”侧重于从外因导致的内因的视角阐释“内因”,内因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禀赋”------天生不足之内因。“种子”有优有劣,西医只阐明了一些显著的遗传病,却未阐明众多潜在的遗传因素,中医对此概括得很好----叫做“禀赋”不足。禀赋不同,决定了个体的差异,也就是内因各不相同,进而影响了不同的人体的“传变”的不同。

是故,气血营卫抑或六经“传变”在临床上只是一个“活的定律”。
发表于 2009/7/19 16: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看能否都看到‘新视角,新观点’全文

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侵犯人体的规律就是乘其所虚,不虚则不易被邪侵,这时疾病发病的规律,伤寒温病也不例外。虚即正虚,正虚则邪蕴,邪蕴机体对疾病的易感性就强,故平素机体的正虚邪蕴为疾病的发生创造了内在条件。  历代医家在伤寒和温病上都是各持己见,争论不休。直至今日,在理论和治法上大家的观点还是各不相同。有人认为寒温一统,伤寒和文本始异而终同;有的认为伤寒和文本经纬分明,水火不容,决不可混而论之;有的认为温病的治疗应注重疏表,透热转气应贯穿始终,治疗上不可用大量的清热解毒药,寒则涩而不流;有人认为温病应用扭转截断疗法,重用清热解毒药以驱邪。都是温病,为何观点如此对立哪?我们应认同谁哪?他们都是临床大家,治病都有显著的疗效,就请看看我对此事的看法。
                                                                                                                                                                                                                                                                                         中医的发展经历了坎坷几千年,总是带着神秘的面纱,许多地方大有天机不可泄露之势,再加上文字之医的“锦上添花",好多地方模棱两可,远远的偏离了实践。历朝历代,名家辈出,他们总结自己的临床经验,使得中医事业得到了推动发展,另一方面他们对内经理论的曲解也使得某些理论严重脱离实际。所以许多医家给病人治好了病,却在理论解释上牵强附会,凭心而论,他们真的不知道确切的治好病的理论。
                                                                                                                                                                                                                                                              人是一个小宇宙,是由阴阳相互作用形成的小 天地。人体的阴阳有在一定范围自我调节的机制,从而保持人体正常的升降出入和脏腑阴阳的相对平衡,即人体阴阳平衡的稳态,这就是健康状态,即所谓的”常“。
                                                                                                                             肺主皮毛,开窍于鼻,胃为水谷之海。此二者与外界接触最频繁,故容易受外邪的损伤。常常出现阴或阳的损伤,然后自我修复,再损伤再修复,正邪之争时时发生,由于饮食不节、寒暑不避等原因,受损就会达到一定程度,超过了自我修复能力局部的阴阳平衡状态就会被轻度破坏,就造成了正弱邪强,邪气就会在这里聚集,蕴藏【邪气包裹寒热痰湿食等】当局部的阴阳平衡状态轻度破坏时,邪气聚集蕴藏,人体不一定发病或症状不显著,这就相当于现在医学的亚健康状态,此时人体抵御外邪的能力很差,对疾病的易感性则很强,这就为人体感受发病创造了初步的内在的条件。  
                                                                                                                                                                                                                  太阳主一身之表,是人体卫外的门户。人体感受外邪时,太阳首当其冲,奋起抗御。若卫外之力不足或邪气过盛,人体卫外的门户就被打破,邪气便进一步向人体脏腑侵入。内经云:“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气入侵脏腑的规律是乘其所虚,而不是按营卫气血或六经顺序传变。哪一脏腑平素蕴藏邪气,那一个脏腑就虚,就容易被邪气所侵入。因为外邪侵入太阳和入侵的邪气进一步侵入脏腑没有显著的时间差别,所以平素蕴邪的脏腑就会与太阳先后被邪气侵入而致病,而症状几乎是同时出现,也就是太阳病的症状与平素的蕴邪脏腑的症状几乎同时出现。肺胃平素最容易受损伤,故临床常见太阳合并肺或胃一同受邪致病    ,如在出现太阳恶寒,头疼,项强的同时出现肺的鼻塞喷嚏,流清涕,咳嗽,或胃的呕恶,口干渴,纳差等,这就是我所阐述的外感病是表里同病,它包裹了伤寒和温病,之势由于平素脏腑蕴藏邪气【寒热痰湿食等】的不同而表现为不同类型的温病或不同类型的伤寒罢了。医家在解释太阳病时候,把伴有的鼻塞,流涕,喷嚏,咳痰稀白认为就是寒邪束肺,肺失宣降,可为什么鱼太阳病搅在一起哪,没人去解释。其实此乃肺平素蕴藏了寒邪,有逢侵入太阳的邪气的触动激发而发病,表里同病,所以治疗上也是一方面疏散表邪,一方面宣肺散寒,表里同治。有的说着是因为肺主皮毛,皮毛感寒而引起寒邪束肺,那么太阳恶寒,头疼伴有咳黄痰难道是太阳感受寒邪,难道是皮毛感受热邪吗?真理放在那里都应该行的通。
                                                                                                              如果平素肺蕴藏了热邪,在人体感受外邪发病后,出现太阳病症状的同时有鼻干,流浊涕如果平素肺蕴藏了热邪,在人体感受外邪发病后,出现太阳病症状的同时有鼻干,流浊涕,咽痛,咳稠痰,舌苔黄等,宜疏散表邪,宣肺清热;如果平素肺蕴藏热邪较盛,发病时除太阳症状外可能有壮热,咳黄痰胸痛,喘促,脉浮滑数等,治宜清热泄肺兼疏散表邪;如果平素肺蕴藏痰饮,发病则除太阳症状外,还有痰湿阻肺或痰热郁肺的症状,治疗上也应斟酌病情,表邪重的以疏表为主兼治里邪。里邪重的以治里邪为主兼治表邪。。其实,外感病就是人体脏腑平素的蕴邪遇外受六淫邪气触动而发病,既有外感症状,也有蕴邪的里证表现。从这个角度去解释伤寒与温病,就再也没有理论上的冲突。                                                                                                                                                                                                                                                                                 清代名医叶香岩云:‘大凡看法,卫之后方言气,营之后方言血。。。。。。否则前后不循缓急,虑其动手便错,反致慌张”。我们应客观的去理解他的观点,把他说的理论理解为针对一个独立的疾病的治则,不能看作是一个疾病的传变过程。不是卫气营血的次第传变,叶氏在温热论重说:伤寒多有变证,温热则在一经部移,以此为辨。卫气营血依次传变之说大谬矣。邪气只会乘虚袭之,绝无依次传变之理。当代的温病大家赵邵琴先生认为温病应注重脉,舌,色,治疗过程突出透热转气和疏表。他的透热转气就是祛除阻遏气机邪气即:寒、热、痰、食、湿。其实就是在疏表的同时兼治患者平素脏腑的蕴邪。

                                我们本古训而不拘泥,采新知而不狂挬。伤寒论的六经传变也纯属子虚乌有的空洞理论,他把学者带进了一个迷魂阵,用无形的框框束缚着我们的思想,因为它是古往今来的所谓经典之作,没有人敢质疑它,只能在错误的理论中东闯西撞。六经病证确实存在,而且常见,除了病久或误治化寒化热外,真正的六经传变鲜也。总之,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不虚决不被邪侵,虚亦即正虚邪蕴。从古至今,中医名宿在外感病的观点上颇多不同,甚至大相径庭。同一病症,为什么观点却有天壤之别,而临床都有著效。这种现象难道同道们谁不清楚?谁又能说明白哪?他们用的方药是对的,但是所阐述的理论压根就是错的。他们所治疗的是外感病中由于病人平素脏腑蕴藏邪气不同以及所感受外邪不同所致的不同证型 而已。却都冠以伤寒温病之名,有内因也有外因,所以病是治好了,理却说不清。 大家仔细品味一下,欢迎同道们提出自己的高见,藏在肚里不如交流一下,对中医事业发展有益无害。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1 07:1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