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痰休治痰,见血休治血,
无汗不发汗,有热莫攻热;
喘生毋耗气,精遗勿涩泄,
明得个中趣,方为医中杰。
上面这段话出自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引王应震语,是流传于中医界很久很著名的一段话。它形象地揭示了中医治病的一条重要原则,即“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治病讲究辨证求因,审因论治,也就是找出致病的根本原因并针对其进行治疗,绝非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对症疗法。以痰症为例,痰可由多种原因形成,寒、热、湿、虚皆可酿之,因于寒者当以温药和之,因于热者当以凉药清之,因于湿者当燥之,因于虚者当补之,总之要审其生痰之源,杜其生痰之因,才是治本之道。若一味见痰治痰,不治其生痰之因,难免随治随生,永无宁日。其余血证、热症、无汗,喘促、遗精等病莫不如此。总之,审因论治,见病治源,治病求本,不可见一症治一症,明白这个道理方称得上是医中俊杰。
那么用这段话的精神来套用于肿瘤的治疗,我们很容易顺理成章地得出一个结论:“见瘤不治瘤”。中医治瘤治什么呢?治的是产生肿瘤的虚弱机体,治的是肿瘤产生的证候,前者称为整体观,后者称为辨证论治,这正是中医抗癌治瘤的主体思路,也是区别于西医的独到特色。
在肿瘤的病因学中,西医强调的是B超、CT、磁共振等影象学证据和细胞生物学的微观认识,而忽略病人的体质、正气状况。?幸郊瓤吹桨┲渍庖弧安⌒啊钡拇嬖冢?部吹饺颂逶喔???跹粽庖弧罢??钡氖⑺ァR灾幸教氐愣?裕?幸礁?厥尤颂逭???衔???槿跏切纬苫?壑卓榈哪谠诟?荨!锻庵ひ奖唷匪担骸罢??樵虺裳摇保徽沤喙旁蛉衔?骸白橙宋藁??槿嗽蛴兄?保弧兑阶诒囟痢分赋觯骸盎??烧撸???蛔悖??笮捌?嶂?薄H颂迨且桓鐾骋坏恼?澹?琢鍪侨?硇圆”涞木植勘硐帧H酥??阅骋痪植炕岱⑸??壑卓榈牟±肀浠??饕?且蛭??灞旧砟骋痪?缁蚰骋辉喔?δ苁?チ讼喽缘钠胶猓?簿褪侵幸剿?降牧??С#?咔楣晕ィ??巢坏鳎????停?拘澳谇旨罢??餍椋??堑贾禄?蹇剐澳芰?跬恕U庥胂执?窖?衔?庖吖δ芗跬耍?乇鹗窍赴?庖吆吞逡好庖吣芰ο陆担??宥跃植肯赴?耐槐涫?チ恕懊庖呒喽健保?迥诘恼?O赴?荒芩媸苯?槐涞陌┫赴??穑?拱┲追⑸?⒎⒄沟幕?揪?裣辔呛稀O执?窖г诠?ヒ话俣嗄曛校??智康髁讼赴?槐湓诎┲⒎⑸?械淖饔茫??雎粤巳说拿庖吖δ堋S⒐?晃恢??窖Ъ宜倒?骸拔颐窃凇?恢制鹨颉?⒁恢至品ǖ母拍钪猩?畹氖奔涮?ち耍?灾劣诓蝗菀装谕阉?5?鞘导噬霞膊《疾皇恰?恢制鹨颉??乇鹗窍癜┲⒄庵直溆π约膊【透?皇钦庋?薄7ü?目死偷?#8226;伯纳德医生说:“疾病在空中飘浮,它们的种子随风吹散,但只有在土壤合适时才能生根”。现代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临终时说过:“伯纳德说得对,细菌很小,问题全在于土壤”。这就是著名的“细菌加土壤”的观点,对于现代医学只考虑癌症的特定病因学说是一种突破,强调了土壤——人的因素在肿瘤发病中的作用。很多西医已经开始认识到“肿瘤的发生是多因素参与的过程”,开始重视肿瘤发病机制的整体性、综合性研究,并在体质以及“宿主的防御功能”方面取得研究进展,出现了与中医相近的思路。
从整体与局部,也即正与邪关系看,中医认为正气是本,邪气是标;整体为本,局部为标;肿瘤是在正气虚弱的基础上产生的。扶助正气,铲除肿瘤产生的“土壤”,才是中医抗癌的治本之道,这就是中医抗癌的整体观,区别于西医的独到特色。西医的手术切除和放疗均属局部治疗。严格地说,化学药物治疗,其目的是杀伤癌细胞和抑制肿瘤生长,也可以认为是一种局部治疗,这就难免产生局限性了。典型的如化疗,最大的缺欠是“敌我不分”,在杀灭癌细胞的同时,也杀伤了人体正常细胞,这就使治疗过程中出现严重的毒副作用。还由于化疗药物对人体免疫系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因此不少癌症患者最终不是死于癌症本身,而是死于机体正常防御功能衰退,也即中医所称“正气”衰竭。
在中医防治肿瘤的研究工作中,寻找安全、有效的抗癌药物固然重要,但这只能是其中之一。按照整体观念,更应重视调动机体的内在因素,此亦即“见瘤不治瘤”,因为肿瘤的发生发展是整个机体防御功能衰退的结果,或者说正气虚弱所致。因此中医治疗肿瘤注重分析邪正双方力量的对比。当病人体质强时,可以攻邪为主,扶正为辅;体质弱时,就应该以补为主,以攻为辅。如若单纯着眼于局部肿瘤,一味使用抗癌药物,结果病灶可能缩小,但病人正气大衰,再要恢复就难上加难了。据临床观察,一些晚期患者,即使应用化疗使局部肿瘤缩小,但是并不能延长生命,一些人不是死于肿瘤而是死于放、化疗的毒性。中医整体疗法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调整机体平衡,靠自身的抗病能力与疾病斗争。一方面使肿瘤生长缓慢甚至缩小,另一方面使机体适应新的环境,减少肿瘤给机体带来的损伤。临床常见经过整体治疗的患者,尽管肿瘤发展较严重,但自觉症状并不明显,生存质量一直较高。可见重视整体是中医抗癌治瘤的特点。采用扶正祛邪,或攻补兼施,无疑比手术、化疗和放疗单纯着眼于“肿瘤”,着眼于“攻瘤”要优越得多。
国内外大量临床资料都证实,中药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杀灭和抑制癌细胞的作用。一些中药本身并不一定具有抗癌活性,但是通过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可以达到抗癌的目的。如促进白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数量的增加,吞噬功能增强,促进淋巴细胞转化,促进抗体生成从而达到抑制癌细胞、控制癌瘤的目的,这也表现出整体疗法的优势。
中医治疗肿瘤已有几千年的历史,解放后对癌症的治疗更进行了大规模的临床探索,如对民间单方、验方和秘方广泛地进行临床验证,对某些药物作了抗癌筛选实验。但是多年的实践证明,在筛选中虽然找到一些有抗癌活性的中药,由于只是按照西医的治疗思路套搬,结果难免重蹈化疗的旧辙,迄今难以获得较理想的疗效。甚至可以这样说,目前的全部研究成果,不过是为化疗筛选了新的药源。其原因就在于没有考虑到中医治病的根本特点和传统优势,背离了中医治病的主体思路。
那么中医治病的根本特点和主体思路是什么呢?是辨证论治。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治疗疾病的核心和关键,是中医诊断学、治疗学的精髓。所谓辨证论治,就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综合、归纳、分析有关患者发病、特别是临床表现在内的各种证候,并据此作出判断和治疗。在癌症的治疗上,中医是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将肿瘤对机体损害的表现即症状加以分析归纳,同时联系与之相关的既往病史、体质特点、心理因素、生活习惯、社会环境、自然气候等因素,对患者机体生理和病理状态作出的总判断。虽然中医看不到肿瘤发病时体内器官、细胞、分子变化的微观细节,但按照“有诸内必形诸外”的观点,中医都可以从对病人的神色脉证的分析中把握患者的阴阳消长,邪正盛衰,脏腑虚实等综合病理机制。如果把癌症的全过程比作一根链条,那么证候就是链条上的一个个环节。在病程上由于邪正盛衰、阴阳消长的情况千变万化,故同一病人表现的证候也因人而异千差万别。以肝癌为例,本病除有不同程度的肝脾肿大、面色晦暗、舌质紫斑、肝掌等血瘀表现外,临床还可以表现为肝胆湿热、肝气郁结、脾胃虚弱、气阴两虚等多种证型。且病期不同,证型亦异,如早期病人多以实证为主,晚期病人多以虚证为主。根据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上就应分别对待,才能显示出较强的针对性,疗效也才能提高。显然,在肝癌的治疗上应该分别采用清利湿热、疏肝理气、健脾养胃、滋补肝肾或益气养阴的原则。实践证明,按照上述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肝癌其疗效十分可观,其一、三、五年生存率分别可达到67%、24%、8%,并不低于国内外先进水平。再以鼻咽癌为例,由于病因病机的不同,患者个体的差异,正气的盛衰,患者可出现不同证候,其临床表现或头痛,或鼻衄,或复视,或口眼歪斜,或颈淋巴结肿大等等。究其病机或为阴虚,或为阳亢,或为热毒炽盛,或为气滞血瘀,或为脾肺虚弱。病同证异,错综复杂,均是由于病人的个体差异和病理损害不同而产生的。根据同病异治的原则,治疗时就必须分别采用滋阴潜阳、清热解毒、理气活血、健脾益气等不同治法,使得治疗上的针对性加强,因而疗效得以提高,这就是辨证论治的优越性。应该指出的是,由于患者年龄、体质、合并症等情况的不同,因而病情发展变化也是不同的,治疗上也必须依据这些变化而灵活用药,药随证转,这也是辨证论治的特点,显示了高度的应变性和灵活性。我们并不反对寻求特效方药的尝试,但从整体出发,坚持辨证论治,才符合中医理论和临床实际,才能充分体现中医治病的优势。实践证明,想用一张方子或几味抗癌药物就解决所有癌症的想法是不现实的。著名肿瘤专家钱伯文教授的一个案例可以给我们启示。
患者系胃癌患者,本来已经神疲肢倦胸闷纳呆,一派脾胃虚弱证候。但是某医生抛开辨证论治原则,一味地给予服用龙葵、蛇舌草、半边莲、蜀羊泉等所谓抗癌药物。由于一派苦寒药物,服了七帖后,病毒情反而加重,出现了畏寒、腹泻等证。医生不加理会,再投七帖,病人几乎不能支持。钱氏在会诊时,根据病人证状,开了健脾益气的很普通的方子。当时就有人认为是与肿瘤治疗没有关系的方子。但服了七帖后,病人胃口、精神都好转了,病情有了明显转机。这个例子充分说明目前对药物抗癌作用还未完全了解、疗效还不确切的情况下,辨证论治是获得较好疗效的关键。辨证论治,起初似乎仅仅改善症状,但实际上是调整恢复病人机体功能的第一步,许多病人通过改善症状,体质逐步增强,获得长期的缓解。通过辨证论治,调节整体阴阳,舒达局部气机,肿瘤逐渐消退了。这种治疗机制也许尚不能为现代医学理解,但可以认为这是对癌症的根本治疗。中医辨证论治改善了局部的循环障碍,纠正了产生癌症的内环境,铲除了产生癌症的“土壤”,结果肿瘤得以缩小乃至消失。
虽然中医不像西医那样在影象学、细胞生物学水平上把握肿瘤的微观实质,但是它却在整体层次上真实、客观地把握了疾病的总体机理。这一点也为肿瘤的综合防治提供了优于西医的思路和可能。事实上以整体观为基础的辨证论治方法体现了1982年日内瓦自然医学国际会议上提出的自然医学的宗旨:平衡人体;促进机体的自然防卫和自发的自我调节机制,借此帮助病人而不是取代病人的机体功能;不是旨在取消病人的症状,而是重在改善病人的健康状况。
很显然,“见瘤不治瘤”,意在强调中医辨证论治的重要性,中医防治肿瘤的主体思路和基本特点是“治证以治瘤”。与西医的切除病灶、以肿瘤细胞为“靶点”的“攻击”思路相比,中医的“治证以治瘤”着重于消除肿瘤产生的内在与外在因素。这种针对肿瘤产生的因素而采取的整体综合性调节,应该说是更积极、更彻底、更灵活的防治思路。这也正是中医治疗肿瘤的特色和优势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