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452|回复: 1

中医学术流派散论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6/6 20:48:4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摘要:本文阐述了中医学术流派的几个基本概念,提出判断中医学术流派的标准是:第一要有代表性人物,第二要有代表性观点,第三要有传承其学说的代表性著作。认为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不必强求一致,不一致则反映了多样性。比较规范的应是《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提法。文章还介绍了浙江历代的中医学术流派,即南宋时期以温州人氏陈无择为师祖,以陈氏子弟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等为学术骨干的“永嘉医派”;金元时期以义乌朱震亨为鼻祖,以戴元礼、赵氏兄弟、王履、徐用试等为传承弟子的“养阴派”;明末清初以钱塘人氏张卿子为开山祖,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人物,并由高世?与仲学辂为传承代表的“钱塘医派”;以及明万历年间以宁波人氏赵献可为代表的“温补派”和清末绍兴人氏俞根初为代表的“绍派伤寒”。
    正文:
    学派众多,流派林立,是我国中医学发展史上鲜明的一种文化现象。中医历代学术流派既互相争鸣,又互相渗透与取长补短,从而深化了对中医药理论的认识,补充与完善了中医理论体系,提高了中医药的学术水平和临床疗效,因而也促进了历代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中医学术流派的概念
    学术流派是“学派”与“流派”的泛称。中医界在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著述中有称××学派的,有称××流派的,也有称××医派(医学流派之简称)和××学说的,大多并无严格的区别,直到最近才有了不同的看法。其实,它们之间既有密切联系又有一定区别。《辞海》对“学派”解释为:“一门学问中由于学说师承不同而形成的派别”;“流派”是“指学术、文艺方面的派别”。[1]所谓“学说”,是指学术上自成体系的理论与见解,如中医的各家学说。但同一学说之中,由于观点不一,又形成了不同的派别。如河间学派中的火热论、攻邪论与养阴论派,《伤寒论》文献整理中的错简论与维护旧论派。关于中医的学派,孟庆云认为,“在中医学理论体系中,由于学术主旨不同,学说、观点之异,其学术队伍中一批有较大影响的医学家发展承传的群体称为学派”。[2]汪沪双等认为“流派”的概念比“学派”的概念涉及的范围要广,如“‘新安医学’属广义上的‘流派范畴’”。[3]
    中医学术流派的成因与判断标准
    我国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固然有其社会背景与学术背景,但还有本身的条件与因素,这也就是后人探讨的学术流派成因或标准问题。对此,我国中医界历来的认识与观点不尽统一,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执一说。有的认为,学说与师承是基本条件;有的认为,学说才是根本标准,师承关系只能作为参考;还有的认为,除了学说和师承外,还必须要有传世之作以影响后人,等等。其实,这些专家学者所提出的标准基本点还是一致的,只是角度不同与详略不一而异。综合各种论点,全面地分析中医发展史上著名学术流派的成因,可以这样认识形成中医学术流派的主要条件,或者说判断标准,即,第一,首先要有代表人物。这个或这些人物可以是宗师,也可以是其继承者。但这个或这些人物必须是其鲜明学术观点的提出者,是一个或一些有影响的学术带头人。第二,要有一批传承和发展其学说的人物。因为学术流派要“流”,不“流”则何谈对后世影响;再说,既是“派”,总得有几个人物,个人何以成派。但这些传承者不必非是亲炙或私淑的师承关系。第三,在学术上要有创新,在理论或方法上标新立异,旗帜鲜明。或者在一门学问之中创立了新的学说,或者提出了该学说中不同的学术观点,或者治学上有独特的风格与方法。第四,要有一些代表著作。这些著作要能记载和反映该学术流派的学术思想与治学方法。如果简单归纳,只有三条标准,即代表性人物、代表性观点与代表性著作。
    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
    我国历史上的各个中医学术流派,都是历经一段相当长的时期,在学术活动中自然而然形成的。其鲜明的学术观点与主张,往往由某学术流派成员自己提出,但又为历代医家所公认。但对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则往往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正因如此,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不尽统一。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温补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命名的,如易水派、新安派、绍派伤寒,等等。不统一反映了多样性,故不必强求一致。
    中医学术流派的类别
    在中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学术流派灿若群星。一般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为代表的四大家,其依据是清·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近代中医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中说:“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大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古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但也有学者认为,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由于受当时百家争鸣学术氛围的影响,医家在临床中就有偏重针灸、主用方药和强调切脉的三个流派。任应秋先生认为,汉代已有“医经”和“经方”学派。[4]《汉书·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量疾病之浅深,假药味之滋,因气感之宜,辩五苦六辛,致水火之剂,以通闭解结,反之于平。”
    至于中国古代究竟有多少中医学术流派,可谓说法纷纭。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提出有刘河间学派、李东垣学派、张景岳学派、薛立斋学派、赵献可学派、李士材学派等;范行准先生在《中国医学史略》提出有河间学派、易水学派、东垣学派、丹溪学派、折衷学派、服古学派、叛经学派等;《中医各家学说》二版教材提出有河间、易水、伤寒温病四大学派,四版教材提出医经、经方、河间、易水、伤寒、温热、汇通七大医学流派;而《中医各家学说》五、六版教材则提出了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七个医学流派。
    查阅近几年发表的论述中医学术流派的文献,基本上还是沿袭五、六版《中医各家学说》教材的说法。仔细分析起来,这些说法都有其依据,只是没有严格区分“学派”与“流派”。如“丹溪”学派,其实是河间学派中的一个流派。正如任应秋先生所说:“传刘完素之学的,有两大医家。一为张从正,一为朱震亨。……河间之学到了朱震亨又为之一变,而为河间学派之滋阴论者。”[4]
    浙江历代的主要中医学术流派
    浙江中医源远流长,以其名医辈出、医著宏富、世医众多与学术流派林立等特色在我国中医学历史长河中留下了辉煌一页。尤其是高举“养阴”大旗的以浙江义乌人氏朱震亨为开山祖的“丹溪派”,不仅在金元时期成为中医学术流派四大家之一,在我国历代医家中影响久远,且极早影响了日本的汉方医家,致使日本在公元14世纪即成立了传承其学说的“丹溪学社”,对此,史料有着重彩浓墨的阐述。再如淋漓发挥薛立斋温补学说的明代万历天启年间浙江宁波人氏赵献可为代表的“温补派”,以及以清末名医绍兴人氏俞根初为鼻祖的具有江南地方特色的“绍派伤寒”,医史文献也多有记载。但尚有“永嘉医派”和“钱塘医派”两大医学流派,由于论及不多,必须推介一番。
    南宋淳熙至淳?,大约公元1174~1244年间,正相当于北方刘完素、张子和、张元素、李东垣学术活动进入高潮,河间、易水两大学派形成之时,南方的浙江温州地区形成了以陈无择为龙头,以陈氏弟子王硕、孙志宁、施发、卢祖常、王?为骨干的“永嘉医派”。这一医学流派,以《三因方》为理论基石,围绕编著、增修、校正、评述、批评《易简方》,开展了热烈的学术研究和论争。共同开创了宋金元时期医学流派争鸣、学术繁荣的局面。(详见刘时觉编著的《永嘉医派研究》,中医古籍出版社2000版)。
    “钱塘医派”指的是明末清初,以钱塘医家(今杭州)张卿子为开山祖,以张志聪、张锡驹为中坚人物,并由高世?与仲学辂为传承代表的,以侣山堂为主要活动场所,集讲学、研经与诊疗活动为一体的,以维护旧论为学术主张的医学流派。最早提及“钱塘医派”的,当为清中叶后期名医陈念祖。因为极其推崇张志聪及其门人高世?等编撰的《伤寒论集注》与《本草崇原》,故在所撰《医学三字经》中称赞“大作者,推钱塘”,并注曰:“张志聪,号隐庵;高世?,号士宗,俱浙江钱塘人也……各出手眼,以发前人所未发,为后汉第一书。”清末及近现代中医学者,大多称之为“钱塘二张”或“钱塘三张”。任应秋先生指出:“钱塘张卿子、张志聪师弟,以及长乐陈念祖等都是这一派的代表人物,这可以说是维护旧论最有力的一派。”[4]又如张志斌、张祥序在《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论及清代伤寒学派主张维护原有编次医家时指出:“(1)钱塘‘二张’:指张志聪与张锡驹二人。此二人同乡,又同出一师(张遂辰),学术观点亦颇有相同之处,治伤寒学,均主张维护原有编次。”张遂辰(即张卿子)是明末钱塘名医,系明代伤寒学派维护原有编次的发端者,他的主张为其学生张志聪、张锡驹继承并发扬,故合称“钱塘三张”顺理成章。也有以张志聪等医家讲学与诊疗场所——侣山堂为称谓来论及“钱塘医派”的,如张瑞贤在《中国医学通史·古代卷》阐述清代药物学研究概况时提出:“《本草崇原》为张志聪的未完稿,经其门人高世?继续完成,可说是侣山堂学派对药物理论研究的代表作。”竹剑平等比较全面地论述了该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医事活动与学术思想。[5]之后,又有陈春圃将“钱塘学派”与“丹溪学派”、“温补学派”、“绍派伤寒”作为浙江四大主要中医学术流派予以介绍。[6]
    笔者以为“钱塘学派”改称“钱塘医派”为妥。因为,称“钱塘学派”不能从名称上反映中医药学科属性,不易与其他学科区别;二者“钱塘三张”及其传人,都未能在中医学上构建起独树一帜的学说体系,他们够不上一个学派。但他们在《内经》、《伤寒论》与《本草经》等中医药经典著作整理与基础理论研究方面,一以贯之地提出了自己“维护旧论”的学术主张,并且首开集体研究之先河,有着自己的治学特色。故视其为“医经”学派中的一个流派则比较合适,“医派”是“医学流派”的简称。
    总之,开展与加强对我国医学流派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与认识各个医学流派产生与发展的历史规律,不仅仅是为了科学地评价他们在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作用与地位,更重要的是以史为鉴、古为今用,推进中医药理论的创新,促进当代中医药学术的繁荣与提高。
发表于 2009/6/7 00:52:44 | 显示全部楼层
研究中医一定要研究中医流派.........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1 06: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