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启玄子

汉字命运忧思录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4/3 17:37:5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雾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凡是时间法的东西,都不可能长久的
发表于 2006/4/5 01:00: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人自幼喜欢繁体。一直到大专,经常弄一些特殊异体字来唬弄人。后来由于实际工作中经常有人提意见,为了交流逐渐放弃了在日常书写上使用繁体的习惯。我并不反对简体字的使用。
其实,前面的汉服先生说得对,适当的简化是一个趋势。应该看到第一次简化实际上是文化迅速在中国普及的一个需要。这次简化是多年简化的一个成功积累。也是适度的一个范例。民间还有许多简化,如“那”字去掉右包耳目的“两”(这在传统中医应该是使用的,来源应该是草书“两”的一种写法)就没有收进去。相比之下80年代的第二次简化,就不行了,“圆蛋”和“元旦”都无法分清。显然妨碍了正常使用,因此也就溅生命力。
有人担心现代人无法阅读古籍,事实上简化后的字典仍然注明了多种异体字。只要需要或愿意,并不妨碍你学习。另方面,事实上中国文字演进过程早就将金甲篆等字体变成了专门人员的钻研对象。如果我们为了认大家能更好地了解这一部分文化,重新让文字回到金甲篆去,设想一下,将会是一种什么情形。
有人说XXX要消灭汉字。那是一个误解。不能否认,XXX自己就是传统文化大家。他是说过发展拼音文字“走世界文字大同的方向”。在这个思想指导下,新的“汉字拼音方案”出来了。不知大家觉得是这套拼音方便,还是我们传统的注音字母方便?或者一度使用的罗马拼音方便?或者你觉得反切加声韵部说明更方便准确?
一套适度的简体字,配一套以拉丁(英文?)字母作拼音,使一般群众和老外学起来用起来更方便一点,应该说是对对汉语言文字的普及发展做了一件功德无量的事。把这件事理解为要消灭汉字既没有事实根据,也不符合逻辑。退一万步,消灭了文字,能消灭口头语言吗?消灭一种文化就那么简单?
还在某处看到反白话文的文章。其实,白话与文言,应该是早就并存的。中国过去历史上,民间口头语言与少数人使用的书面语言呈分离状态。所谓“春秋笔法”体裁不会是一般人交谈的语言,甚至历代的诗歌也比同期的正规或官方文体要通俗得多。让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统一起来,对语言本身的推广发展,难道也不是一件好事?
来这里的朋友,都是热爱传统文化的。有一些担心,哪怕多余,也很正常——热爱之情嘛。但我们应该知道一点:集中反应我们民族哲学思维的《易》的精神,体现了大道不易条件下的变易——唯有变,才有生气,生生不息;易简——唯易简,方可行。

[ Last edited by 五丁 on 2006/4/5 at 01:05 ]
发表于 2006/4/5 08:14:32 | 显示全部楼层
語文分開好方法,真實智慧傳久遠。(净空法师)

文字是傳遞資訊的工具,我們中國的祖宗建立了文言文這個方法,因為他們知道言語會改變,如果文跟語合一,語改變了,文就改變了,千百年之後,古人的文字我們就看不懂了。外國就是這種情形,歐洲的古文拉丁文,文跟語是一樣的,所以現在沒有人懂得,只有極少數的考古學家在研究。中國的老祖宗聰明,把語跟文分開,語不管怎麼變,文不變。所以,我們今天讀《論語》、讀《孟子》,孔子、孟子是兩千五百年前的人,但我們現在讀他們的書就如同當面談話,意思我們完全能懂,這就是語跟文分開的好處。這是全世界找不到的,這是真實智慧,這是真正愛護後代子孫。
发表于 2006/4/5 12: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推荐短文一篇,品尝一下汉字的乐趣:)

当年赵元任先生为了证明有些文字是可意会而不可语读的,故写成此文。

施氏食狮史

  石室诗士施氏,嗜狮,誓食十狮,氏时时适市视狮,十时,适十狮适市。是时,适施氏适市,氏视是十狮,恃矢势,使是十狮逝世,氏拾是十狮尸,适石室,石室湿,氏使侍拭石室,石室拭,氏始试食十狮尸,食时,始识是十狮尸,实十石狮尸。试释是事。


我觉得此文一出,汉字拼音化的道路就已被证明是不可行的了。
发表于 2006/4/5 13:04:17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妙音居士 at 2006/4/5 08:14:
語文分開好方法,真實智慧傳久遠。(净空法师)

文字是傳遞資訊的工具,我們中國的祖宗建立了文言文這個方法,因為他們知道言語會改變,如果文跟語合一,語改變了,文就改變了,千百年之後,古人的文字我們就 ...


这个说法我在南怀瑾的《论语别裁》里也看到过。其实语和文分开的好处现在也有。我有次去潮汕地区,听当地人讲话就有如天书。但因为汉字是表意的,所以在广阔的大地上通用。如果是表音的,早就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了。曾有外国学者说中华民族就是靠汉字统一起来的。看看现在的欧洲到现在还小国林立,想建个欧共体都难上加难,就知道汉字的好处了。
发表于 2006/4/5 13:27:49 | 显示全部楼层
讨论一下。只是不熟悉佛教礼仪,不知如何称呼好些——不好意思了。
我们的祖宗为何会建立文言文这个方法,我以为主要是官方公文行文的简洁所致。理由应该同书法中章草的需要相近(即便是使用白话文的今天,公文的行文仍然力求简洁。实际上仍与口头语言存在一定区别)。这种简洁的文风官牒而史述而策论,逐渐推广。但魏晋之后也不断受民间口语言及士大夫日渐浮华风气影响,并随着科考应试的逐渐产生象冗八股(八股本身的格式并非不好)这样的反面典型。因此,我们会发现先秦的文言与后世的文言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这说明了一个问题:规范的上层语言始终会受到下层民间语言的影响。
拉丁文也是这样——首先是中古拉丁文已经与古典拉丁文渐行渐远,然后才有文艺复兴时期对拉丁文不规范的艾怨,当然它被抛弃也就成了早晚的事。
我们观察西方,会看到一个不同于中国的现象——似乎每个专门领域都由一个不同的语言作为权威语言。
这是由这些语言所代表的文明的成熟程度决定的。西方社会在近代前的动荡,注定了拉丁语、希腊语……法语、英语轮番充当主流语言。当不稳定的文明衰落,这些风靡一时的官方语言便迅速带着被改造的痕迹回退到出发前的小地域,只在个别领域留下一点在当时稍有特色的残骸。
中华文明则在民族相对稳定的凝聚中全面发展。这个大一统文明的高度与浓厚,足以使任何真正了解这个文明的其它文明仰视与趋附。因此它不会简单地被任何外来文明打垮或取代。任何外来文明只能被它合理的吸纳与改变。
这不是语文分离的功效。语文分离是不得已,它使得古代文明离大众越来越远,必须专家研究。且不说金甲篆几成活化石,就是一部讲述“百姓日用而不知”道理的易经,到了孔夫子这样的圣人面前,也还要假以时日、五十而读。象楼上那样能与孔孟亲切对话的,世上又有多少人呢?
语言是发展的。同中国的文言与语体一样,世界上各种语言几乎都有古典与现代的不同文体。只不过中国自成体系的高度文明在古代就积累甚丰,需要人们掌握古文化。而不是需要我们停留在古文化中。文以载道,而道是周流的。如果文明不能随道应变,那就是文而不明了。
一点浅见,不妥之处请予指正。
发表于 2006/4/5 13:3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哦,对不起——打字太慢,上面发出时,已经隔了两楼。我原来是想与妙音居士交流的。

另,汉服——没有汉字拼音化以取代之,而是汉字以拼音辅助之。否则,为什么还鼓励帮助发展如彝族等语言的文字?这不是相反的多样化吗?
发表于 2006/4/6 08:47:45 | 显示全部楼层
[quote]Originally posted by 五丁 at 2006/4/5 13:32:
哦,对不起——打字太慢,上面发出时,已经隔了两楼。我原来是想与妙音居士交流的。

在此跟贴,已是在交流了。交流切磋,正是此讨论区的目的,各抒己见,互相观摩,深思之,熟虑之,共同提高吧。如果中国的语言文字变化太快,恐怕我们现在就根本看不懂中医经典了,就像现在对于甲骨文已是属于考古学和语言文字专家的专利了。

[ Last edited by 妙音居士 on 2006/4/6 at 08:49 ]
发表于 2006/4/6 11:56:49 | 显示全部楼层
Originally posted by 五丁 at 2006/4/5 13:32:
另,汉服——没有汉字拼音化以取代之,而是汉字以拼音辅助之。否则,为什么还鼓励帮助发展如彝族等语言的文字?这不是相反的 ...


我觉得帮助少数民族发展语言是基于民族平等的考虑,而不是基于有利于交流的考虑。如果从有利于交流出发,全世界的人讲同一种语言才是最有利的。因为汉字是表意的,所以用拼音来辅助标注读音是必要的,但要想用拼音来代替汉字,就显然不敷实用了。

再说说欧洲,假设欧共体内有20个国家,操20种语言,所有的国家都平等,所有的语言都平等。假设他们要开一个20个国家都参加、要进行平等讨论的会议,假如要求任何一人操其母语发言,其他国家的与会者都有翻译译给他听,再假设任何一个翻译都只能完成两种语言之间的翻译,那么总共需要多少个翻译呢?用排列组合的知识,需要C(20,2)=20×19/2=190个。也就是说,他们随便召开一个包含所有国家的会议,与会者共20人,却需要翻译190人。老实说我觉得欧洲要想统一起来,很不容易啊。
发表于 2006/4/6 12:57:04 | 显示全部楼层
前几天看到一文章,联合国已经不再支持繁体中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19:4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