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81247|回复: 138

大千老师讲《气道中医》录音文字整理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4/28 12:12: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课 20071102-大千老师介绍气道中医

由紫蔓菁整理

所有的五脏六腑的后缀都用气来结束,比如心气、肺气、肾气、小肠气、肝胆之气、三焦之气。唐宋以前还不断的把气字附之于书,而明清之后对气字的记录显然就越来越少了,包括在教材里,五脏六腑几乎不谈气了,气最终缩短到与气血的血相对应的这个气。在这里正一下名,我与很多朋友交流过,他们问气道为什么只谈气不谈血呢,当时告诉他我们谈的气是广义的气,不是气血的气。《内经》上有 “故血之与气,异名同类焉”,《内经》上只说肺气、肝气、心气,从来不说肺血、肝血、心血、肾血,可见对气的描述是广义的大气,而不是狭义的气血的小气,这是两个概念,我们气道中医谈的是广义的大气而非狭义的小气。大气包括气血津液和一切形态,气道中医把人和其他一切事物不管活的、死的都理解是一团气,气包括一切万象,大到宇宙小到一个细胞。人身水火一团气,气就是一个太极,但是太极太抽象了,而气容易理解,就像蒸笼蒸出的气,天上的云气,水中蒸腾的水蒸气,气球中的气,这些都可以让我们对气有一个形象的认识。为什么气字一直很微妙玄通呢,气界于两个层次,向上通于玄而又玄的生命存在,往下接于有形的物质,气在中间是一个媒介。也就是说气道中医分三个层次:神、气、形。西医走的是形,从解剖开始做,血脉细胞组织包括分子都是形的层面;中医则建立在气道而非形道层次,所以中医自古不重视解剖,因为形道是形而下之。上医守气下医守形,中医立足点远远高于形的层次,或者说指导着形的层次。形气是同一的,气依附于形,形受气的指挥,气化而成形,任何东西有气才会成形,不然就是死尸,死尸也有死尸之气,人活着就是因为里面有一个神气在,神气去则人身亡,气是主人,主人在则人能动能言能笑,主人去则生机断。但气并不是最高的层次,因为医是世间学,所以只有用气的层次来指导中医,指导人们养生治病,再往上是神的层次,神统气,气化形;神依气,气托形,这是三者之间的关系。关于神的层次就不多说什么,只就气的层次来展开。

四部经典(《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都是前人在清楚理解气机的基础上写出来的,看得很明白很透彻,后人如果读不懂就越来越读不懂。后世对经典的注解汗牛充栋,且越解越偏,道理即源于此,因为他们没有很好的观察到气之所舍以及运行规律,抛开了气而从形的层次来讲四部经典就不切题也就不可能入室。(目前的环境不适合气道中医的发展和推广)

这样来说大概比较抽象,大家可以结合伤寒来理解。我把伤寒的太阳病简单串一下大家就可以很好的理解了,就会明白气道的观点在伤寒的太阳病中是怎么发挥作用的。想象有一团生机勃勃的气,里面充满了生机和变化,所谓一气之流行,一气之赢缩,这团气不是死的,而是和外面的气相互交通,同时里面的气也是相交通的。“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这句话很好的解释了气的生生不息,流演无穷,内外交通和上下相应。比如一个人过来,我们首先看到的不是这个人,就是一团气,一团运动的气,这个人不断的呼吸吐纳,气就不断的盈缩变化:心肾之气相交,肝气上腾,肺气下降,心气布于表,肾气至于里,脾胃为中转流运之气;下面的气重浊,重浊和轻浊之气二者相交,这就是气道中医整个的理解方式。

张仲景写《伤寒论》时天气很冷,人们穿的也少,容易得伤寒(大寒),现在得伤寒的很少,因为人们没有触寒的机会。人得伤寒是因为穿的衣服单薄,为寒风所吹拂,这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人有一定的适应外在环境的能力,但是外在环境的突然改变会使这种能力消减,当没有能力适应外在环境的时候人就会得病,整团气就会失调。《伤寒论》开篇就讲人伤于寒,伤于风,一个是伤寒,一个是中风,古人理解就是伤于寒邪,中了风邪。现代人解释这些词语都不是直译,其实它们都是可以直译的,古人从气的角度来理解就这样直说了。伤寒的寒不是风,不是寒冷,而是寒气糊上人身之后,人的皮毛毛孔本能收缩(因为要保护体内所有的热气不能散失掉),所有的毛窍突然紧闭,或者没有来得及紧闭,被风冷之气闭住了,如果寒气去,那么所有的毛孔可以很快打开,但由于中寒严重或者久久中寒(因为人不可能出去中轻微的寒就得伤寒,很重的寒气袭于身人才会得伤寒),毛窍都闭住了,而且不能及时打开,为寒气所侵蚀,失去了控制,打不开了,这时会产生一种什么变化呢?人的体温内外相交通,原来三十七度,外面温度低,人体通过毛窍不断地向外辐射热量和生气,如果所有的毛孔突然闭住了,热气无从散失,那么就会聚在里面发热,正像《素问·热论》上所说:“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就像一个屋子一样,突然门窗紧闭,里面点一个火炉子,温度马上就升上来了,这时候人就会发烧,这就是发烧的最原始解释理论:毛窍为寒邪所闭,郁里发热。无汗是麻黄汤证,麻黄有解表的功效,喝了麻黄汤人发汗,通过麻黄汤的药力冲开体表郁闭的寒邪,使毛窍重新打开,通过汗液的方式把体内郁热排出去,同时解了肌表的寒邪,人就豁然而解了。这就是伤寒者麻黄汤,无汗麻黄有汗桂枝。(下面马上讲桂枝的道理)                     

现在很多病,人一发烧就退热就吃清热的药,这肯定是错的,这要看情况。如果是寒邪在表,郁者发热,当然是发汗,就是《内经》上说的撤衣解惑,就像人一下脱了衣服一样凉快了,如果不解表热邪就无从散失。中风为什么一般都说有汗呢?其实中风都是中风寒的风不是风热的风,和伤寒很相似,只不过没有毛孔闭合,风邪大于寒邪,风邪吹的肌表之气丧失了调节能力,毛孔来不及闭,那(人体之气)就不会严重郁闭住,所以无汗是高热,有汗一般热度不会很高。只是风寒邪气把体表的机能一下瓦解了,人处于失控的状态,就出现了不自主地有汗。为什么用桂枝汤而不用麻黄汤来解(表邪)呢?麻黄汤也可以解,只不过有汗,人是体虚的,用麻黄汤担心身体消耗过大,没有必要用麻黄汤,毕竟麻黄汤有伤正的嫌疑。桂枝汤很简单,桂枝辛甘而热,行经脉之中。桂枝汤又叫做复脉汤、阳旦汤,行于十二经脉(走一圈),带着人身的正气和药气走一圈之后把全身所有不适的地方全都恢复正常。让卫气不共营气,营气不共卫气,营卫不和的局面消失,用桂枝汤打了一圈,营卫一下就通了。就像两个人不和,有人做一个和事佬一调和,两人相视一笑,这事好了。桂枝汤与和事佬的道理是一样的,喝桂枝汤还要啜热粥,热粥是食气,饮食之气,药食之气,包括人身的正气被桂枝汤带着温暖一圈,凡是不适的地方都适了,所有的毛窍恢复正常,正气恢复了邪气就散掉了。这就是有表邪的两个典型汤证:桂枝汤、麻黄汤。

如果邪气没有解或者出现其他情况,假如闭得很厉害,使人身极度郁闭,马上就高热起来了,出现了烦躁等症状,这就是大青龙汤证。大青龙汤和麻黄汤就是程度的问题,普通的表闭用麻黄汤一解就开了,闭的很严重麻黄汤解不开就必须用大青龙汤去解,大青龙汤都有危症了嘛,人都出现了意识上的问题。但是这种寒邪袭击人身,几乎把所有的毛窍都闭住了并且里面迅速化热的情况现在极少见。还有小青龙汤证,里面还有寒邪引动,内外寒邪都要去所以用小青龙汤。

邪气袭击人表无非是袭击的深浅,进不进去,如果一旦进去了那马上就到太阳篇的中篇了,就是陷胸汤证了。什么叫陷胸呢?就是邪气陷于胸中,邪气结于胸中就叫结胸,水饮互结、水热互结都是后人加的,不是直接的理解。大小陷胸汤证呢,就是寒气袭击于表,从表进去之后,首先面临的是肺、胸廓,邪气在胸中结住了,就是结胸;如果结不住,结得不是很硬就是痞证;结得稍微硬就是小陷胸汤证;结得很硬就是大陷胸汤证,结得不硬而是很软就是气证,就是痞,就是泻心汤证,泻心泻在心下;如果邪气结得很高那是吐证,瓜蒂散可以吐出去;如果结得不是气痞,是散漫的,就是栀子豉汤证,心中懊恼反复颠倒,邪气很散漫的结在胸中,用栀子豉汤吐一下;如果邪气进去后入里化热,邪气散漫开来了,不仅局限在了胸中,那就是白虎汤证;如果并不是很散漫,而是有一种郁闭,有向血分走的趋势,那是茵陈蒿证,发黄;如果这时经血时来,结在血分了,结得轻是大承气汤证,结的很厉害就是抵挡汤证,整个太阳篇从气道角度就是这样来理解的。

柴胡证、阳明证道理都是一样的,只不过是走了少阳经和阳明经。其实气的形态就这几种:第一,邪气入的深浅,是表是里是半表半里;第二,进去之后存在的程度,是散漫还是结成实了、聚集了。如果是聚集那就是从痞到小陷胸到大陷胸,如果是阳明经那就是小承气大承气;如果邪气进入后是散漫的,一般的散漫不得郁闭的那可能发黄,如果很散漫一下化热了,那就是?(22:25)还有一点是化热化寒,这很好理解,为什么邪气进去能化热,就是邪气进去与正气相争,正气不弱,打得热闹,这就是化热了---气之所聚则变热,气聚则热,气散则寒;如果邪气进去后正气很弱,不能进行正面的交锋,那就很容易化寒。对于正气弱化寒《伤寒论》主张加附子,所有加附子的都是寒,加一些补气血的药恢复正气,顶一下寒邪,《伤寒论》的举例子就说这些。有机会可以把《伤寒论》的经文串讲一下,每一个经都可以直译的,并没有曲解、穿凿附会的意思。

《伤寒论》开篇讲脉浮,什么是脉浮?就是气浮。什么叫气紧?什么情况下气紧呢?肚子绞痛的情况下肯定气紧,正气和寒气相争里面的气很紧张,打起来了嘛,寒气要往里攻,正气不让攻,双方在交战,拧绞在一起,非常紧张,摸脉就是紧脉,整个人身都是很紧张。脉浮就是气浮在表,邪气在表,正气往外托托不出去,邪气往里攻攻不进去,所有的交争都发生在表面,一摸就是气浮,一搭手就有。同理脉沉是气沉,气沉在里,在里面打不在外面打,或者说阳气出不来都沉下去了。以上方方面面都是用气来解释的,而且直接明白,对经典可以很好的理解。

有句话:“太阳病,下之后,其气上冲者,可与桂枝汤”气往上冲就是往上顶,有时候感觉不行了,有一股气往外出,这就是对气很好的理解。气道中医是一种体验的医学,可以说直指人心,比如呕则气逆,为什么叫呕逆不叫呕吐呢?逆就是逆气,呕而逆气叫呕逆;再比如《内经》里:“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为什么大陷胸证有燥屎要心下硬脉沉紧才能下,不然不能下呢?就像气结聚在一起,扔一颗炮弹啪能炸死,要散开了那扔一颗炮弹徒伤正气,人都散了就像空气一样。“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都是在讲气机的道理,四部经典如果从气机来理解就可以很好的可以串讲下来,离开了气机气的层次来理解就很麻烦、不直接(《本草》、《难经》用气机都是很好理解的)。

“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泽毛,若雾露之溉,是谓气”(《灵枢·决气》),人身之气如雾露之溉,上焦如雾,中焦如呕,下焦如渎,这都是气,不要认为只上焦才是气,只不过上焦容易变成无形的东西,下焦容易变成有形的东西。没有气就没有形,形气相和、相依,形也是由气变化而来,只是有一个偏向,《周易》讲气再成像,像者建立星辰日月,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东西放在一起理解。古人讲“夫一,万事之本也;能守一者,可以治天下”,万事万物的道理变幻莫测,很多人是倾尽一生甚至几生都在悟这个道理。以后讲一下气的特点来引导大家加深对中医的学习。
发表于 2009/4/28 15:28:46 | 显示全部楼层
怎么好的帖,怎么没人顶!
发表于 2009/4/28 16:16:06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也顶一下。
 楼主| 发表于 2009/4/28 16:42:0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课 20071106-气道八大原则及《难经》四难

由紫蔓菁整理

上次对气道中医做了一些介绍,我也在考虑怎样来讲气道中医让大家能够听懂。我认为首先得有一个前提,在这里参与的朋友应该是对儒释道任何一家或几家比较感兴趣,这样我才可能继续讲下去。因为气道中医和儒释道关系非常密切,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如果从物质层面来解释有悖气道中医的基本原则。上次听讲大家已经知道,今天再简单重复下,道理有三个层次:一是形道,物的层次;二是气道,气的层次;还有一个是神道,神的层次。神、气、形三者构成了整个的世界存在。世界存在在今天的课堂上不予讨论,但希望大家在下面交流。

气道中医从气道这个中间层次出发来解释万事万象,包括整个身体的奥秘,所以说气道是一个总体的认识方法或者说是一种世界观,如果应用于中医就是气道中医。《周易》里有句话:“远取诸物,近取诸身”,研究中医就是近取诸身,研究其他身外之物就是远取诸物。所以今天只和大家谈气道在人身上的应用,但也会涉及到一些基本的气道的立意和认识观点。下面就介绍下气道的几个基本概念:



第一;气道中医包括气道学者认为万事万物都是由气组成的。组成气的包括事和物,所谓物指有形的存在,比如大到山河大地,小到细胞组织、一草一木,任何看得到的、摸得着的或者说能够感知到的叫做物;另一个叫事,就是整个事情的发展经历,不管是气还是物都是由气组成的。举个简单的例子:人是由一团气组成的,这是有生命的;花草树木也是由气组成的,这是植物;还有包括土石泥沙、河流山川也是由气组成的,这当然是非生物了。在事上比如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到结束,这也是由气组成的,还有包括一个王朝或者一段个人经历同样是气。大家可以集思广益,大可以无穷大,小可以无穷小,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嘛!所有万事万象都是由气组成的,这是气道中医的第一条原则,必须用这个认识观点来认识世上的一切万事万物。


第二;所有的气都有生老病死。不管是生物还是非生物,有机物还是无机物,所有的事和物都有它的生命历程,从生到死。这个不用所说,大家都可以很好的理解。佛教上讲“成住坏空”也是这个道理,只要存在就会灭亡,这也是气道中医的一个概念。


第三;任何气都是可分的。比如人身之气可以分为头气、胸腹之气、四肢之气;头上的气又可以分为眼气、鼻气、嘴气、口气。物质的层面可分,气道的层面也可分,比如一个历史事件的开始之气、中间之气、结束之气,这些都非常好理解,但是大家都必须牢固地树立这种观念。


第四;所有的气都是融合的。可分是气的外在表现,融合是其内在本质。这里大家一定要注意,所有的万事万物都是内在联系的嘛!气道上讲所有的气都是融合的,只不过呈现的外观、形态、性状有所区别罢了。比如人身是一个整体,头和胸腹是融合的,胸腹和四肢是融合的,眼气鼻气是融合的。这也就像一条河流一样,我们人为分成上游、中游、下游,但河流其实是一个完整的整体,大家以后要经常用融合这种观念来理解气的有机结合。再举个简单的例子,比如水,烧开了变水蒸气,凝结成冰,这三种形态是融合的,本身都是水,都具有水的某些性质,但由于处在某个状态和进程当中会表现出不同的形态。如果没有仔细研究过可能会惑于它们的形态而误以为是三样不同的东西,只有经过不断的训练、锻炼,我们用气道的融合的观点来理解,任何的事物都是融合的,所以避免了单独割裂的弊病。


第五;所有气都是吐故纳新的。气有新陈代谢,在任何一个时期,任何一点上都在吐故纳新。所有的生物都有呼吸,呼吸本身就是吐故纳新,新陈代谢比如吃东西、排泄,这在生物上表现得很明白,而在非生物上大家可能有些迷惑,但实际上所有的事物都在吐故纳新,没有吐故纳新就没有了发展的进程,也就没有了生老病死,这是一脉相承的,这是一点。今天这些暂不展开来讲,接下来会以《难经》为基础带大家把气道串一下。


第六;所有气内部都是运动的。既然吐故纳新那就要运动,运动的实质就是升降开合,这里面没有沉浮也没有其他。所有气可升可降,在升降的过程中体现开和合,这以后是所有建模的基础,我们就是这样来理解人身。《内经》上讲“肝升于左,肺降于右,心开于表,肾至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是”,这说的就是升降开合的具体表现。


第七;所有气都是有感受的。这一点对于生物好说,植物可能就不好说了,当然现代医学在不断的发展进步,大家也看到了很多植物也是有感受的。推而广之,所有生物和非生物,所有事和所有物也都是有感受的(大家不明白以后可以找时间给大家讲一讲)。比如一个历史事件本身就是有感受的,可以说它是有生命的嘛,有生命就有感受、有感知。


第八;气之间都是有感应的。大到山河大地,小到细胞组织,事件与事件之间,物与物之间,不管是大是小是隐是显,所有气之间都是有感应的。


以上八点就是气道中医对于气道的基本观点和立足点。大家可以有不同意见,现在我只是把气道中医的观点陈述一下,然后我们看一下在实践中如何具体运用。


《庄子》中有一个经典的典故,大致就是鱼游在水里而不知水,那么我们人就是游在道里而不知道,游在气里而不知气,习以为常反而不见。今天借此机会,以以上八个观点带大家重新认识我们身边(周围)处处存在着气这个道理。下面言归正传,开始讲《难经》。


大家可以有不同意见,也可以觉得我所说的无一是处,我们身处在这个百家争鸣的讲堂,希望大家多一些包容。


《难经》上卷开篇主要讲脉学,然后讲经络,下卷则比较杂,从情趣而言下卷要更丰富一些。《难经》里有几点可能会掠过:第一,具体的经络细节;第二,似是而非的内容;第三,气道中医的保密内容,除此之外我会尽量直接来讲。因为讲的机会可能不是很多,所以我会简洁概要得从气道的层次来讲,不从其他层次来讲,避免混淆视听或者陷于无端的纠纷之中。


从第一难开始吧!《难经》从气道习文角度来讲肯定不是秦越人写的,可能后世的很多考证也证明了这个观点,但我们不是从考证出发作出的这个结论而是从本身对气道的理解。另外这本书从理论层次讲得更多一些,实践很少,对整个的临床应用可能指导不够。条文以脉开篇可能有其深切含义,但从第一难开始讲可能就会陷入分歧当中,下面看详细条文:   

  
一难曰:十二经皆有动脉,独取寸口,以决五脏六腑死生吉凶之法,何谓也?  

然:寸口者,脉之大会,手太阴之脉动也。人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

这里就不随文解意了,那样会更枯燥,我会举一些例子或者说从气道的角度来串讲。开篇讲寸口,这是脉法,望闻问切的切诊,所谓的“十二经脉皆有动脉”当然指各步动脉,比如颈动脉、踝动脉,就是三部九候中的上部、中部、下部都有脉气,那独取寸口是因为什么?


人是一团气,只有测这团气才能知道病人气的形态和盛衰。第一步是望,望而知气。一看这团气怎么样大概心里就有数了,比如是气盛、气衰还是气弱、气燥、气滞、气动,这些可以一些看出来;第二步是闻,闻者听声音也,再问一问情况,最后切脉。切脉是比较切实的,感触人身一团气的整个的动向和状态,这是切脉的整个的由来。


为什么要切脉呢?其实切其他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比如摸肌肤,摸骨胳,只要手能搭到的地方都可以作为测气的依凭处。或者可以隔衣而摸,还可以不接触去感知气团都是可以的。对于平常的医生来说还是比较切近的摸一下动脉来得更准确。


为什么要摸动脉呢?动则吉凶可见,不动很多事情看不出来,就像接触一个人一样,坐那不动就不知道对方的脾气秉性,只要一开口说话,一办事,和你有接触,那对他就会有一个大致的了解:什么性情,人是否和善、随和,有没有心机,所以说处人才能知人。摸动脉也一样, 就是体会脉搏搏动过程中气团的状态,所以取动脉,动才机见,其生机才能体会到。


取寸口的原因就很简单了,三部九候上取颈动脉,中间取寸口,下部取踝动脉,三部脉相比中间的脉比较均衡,也比较反映整体的情况,从气的合和角度考虑应该取手腕的寸口;第二,从方便程度来讲,不能上来就摸患者的脖子或者脚踝,手是最容易搭到的,所以后来慢慢的就都取寸口了;
第三,就像《难经》上说的荣卫在经脉中循行,“行阳二十五度,行阴二十五度,为一周也……复会于手太阴……五脏六腑之所终始……”其实任何一处都是一个终始,不独寸口是五脏六腑、营卫的终始,所以这一点只是做一个托词而已,并不能把这句话看实了,认为寸口就是所有的脉气的终始。就像一个环形跑道一样,任何一点作为起点那肯定也是终点;还有一点,第四,手太阴肺经之气蓬勃而出沿着肺经就到了寸口,此处的气比较滑利,比较能够体现气态,搏动的节奏及各种变动比较适合医者去感受。所以一难主要在强调医者如何去评测这团气,最简单的办法就是取寸口的动脉。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那么我们不呼不吸的时候脉行不行?“呼吸定息,脉行六寸”,也就是从呼到吸、从吸到呼、呼吸转换的过程中脉再行六寸。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内经》有句话:“呼吸者,脉之头”,就是说呼吸是带动整个人身之脉运行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呼吸是吐纳的一种形式,并不是所有形式)人呼吸过程中带动整个人身之气、营卫之气的运行是确实的。可以想象一个气团,一呼一吸,脉在不断有节律的运动,像心脏泵血一样,血液沿动脉泵出,再沿静脉收回。呼吸也一样,决定了营卫行始的急和迟,和潮涨潮汐受月亮引力的影响一样,如果一憋气脉的运行马上缓慢下来,如果急速呼吸会加速整个营卫之气的运行。


“人一日一夜,凡一万三千五百息”这个没有什么好解释的,只是大概举这么一个例子,告诉人们营卫在人身之中循环不已,关于营卫循环下面还有介绍,这里不再详细展开。


解经必须跳出经典之外,考虑到很多问题才能把经典解释出来,不要局限在经典里。像“独取寸口”就是一个评测气团的方式,还有更多的方式可以采用。


气道中医一直在民间流行,没有写出什么书来,也没有对经典作注解,因为很多观点在经典里面已经论述很清楚,大家初听可能觉得比较陌生,对这种解释方法可能也觉得比较陌生,但大家不妨继续地听下去,我尽量带大家把气道讲解清楚。


关于“各行二十五度” 这一块下面会有涉及,如果有时间会和大家沟通一下,《内经》里也有行阴行阳二十五度分昼夜的说法,这涉及到整个的脉气与营卫之气运行规律,比较复杂,不建议在此展开。因为可能不同的学派会有不同的认识,这样说起来就没有完了,并且《内经》本身就是错综矛盾的,关于营气、卫气如何运行,一个行脉中一个行脉外,如何错行、循经,这涉及到很多细节。我们现在主要是从气团的角度来讲解基本的方向和概念,待我们对气机有一定了解之后才可能深入。


气机的运行是非常复杂深奥的,而且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气机的运行。脉也不仅是所理解的十二经和奇经八脉,随着认识的不断深入还会看到有一些内脉和其他层次的脉,所以现在不打算深入的来讲整个的脉气的运行。


关于“独取寸口”刚才也讲了还有更多的方式可以采用,如果从佛家的角度来讲,眼、耳、鼻、舌、身、意,我们这些感官都可以用来对气进行测度,切脉的方式可以理解是用了触感。而如果独说触感的话,我们还可以不接触而触,或者隔衣而触,或者触肌肤、触表皮,只要体察精微都可以对气团有一定的认识。不过来的比较实在和大家能够接受的还是切脉。


大家一定要慢慢把思路打开,不要被固有的认识所局限,这样我们才能自由的发挥我们的想象和运用整个的意识去思考世界,不然我们无法理解气道在气的层次是如何运动变化的。就和翻滚的云气一样,蒸腾变化,莫之能以。现在西医在形的层次上不断研究深入,但是越研究越繁复,找不到一个统摄的方法。我们直接高屋建瓴的从气的层次来体会,慢慢大家就会知道其实所有的变化都来源于一个很简单的形式道理。

“漏水下百刻”,所谓漏有沙漏、水漏,此处应该是水漏;刻是刻度,百刻表示一个时间,水不断地往下流,流到一定的时间是一刻,水下百刻就是一个时间的表示方法。《内经》上也有很多关于“刻”的说法,一刻应该是三十分钟,一个时辰的四分之一。

这里大家不要局限于经文,我今天不是想单独讲《难经》,而是想通过《难经》告诉大家气道的道理,只要知道了气道的道理,那不管解《难经》、《内经》就有一个努力的方向。我尽量把经文给大家串一下,但是很多不涉及到气道的细节、需要考证处,讲第一遍的时候就可以忽略,以后有机会可以再讲。


  
二难曰:脉有尺寸,何谓也?然:尺寸者,脉之大要会也。
从关至尺,是尺内,阴之所治也;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阳之所治也。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
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
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

这主要在讲尺寸开始分了,刚才讲过一条原则,任何气都是可分的,我们人身之气也是不断可分的,寸口这一块当然也是可分的。既然要评测那就要进行分析,这就涉及到各个部分,本着所有气是相互融合、相互感应、可分这三条原则,我们可以对寸口进行分,并且可以凭寸口感应全身之气,这也就是关键所在。寸口中间叫做关,就像我们的地平线一样,地上是寸,地下是尺,尺寸中间是关。尺内就是所说的阴之所治,寸内就是阳之所治。古人经常用阴阳混淆视听,因为古人的理解是建立在阴阳的基础上的,但是我们没有阴阳的基础,所以一听阴阳往往很糊涂,古人一般把表作为阳,里作为阴;阳气作为阳,阴气作为阴;上作为阳,下作为阴;热作为阳,冷作为阴,古人可以随处把阴阳作为代词来表示阴阳的状态,所以我们不要只理解表面而对背后的含义不了解。这里所说的“阴之所治”就是内部之所治,人分表里嘛,就是里之所治,不能说是寒之所治或其他的阴之属性的所治,只代表里之所治。从关至鱼际是寸口内,就是外之所治, 这里的阴阳是内外表里的意思。


“故分寸为尺,分尺为寸。故阴得尺内一寸,阳得寸内九分。尺寸终始,一寸九分,故曰尺寸也。”这里可能是把一寸当成一尺来看,一分当成一寸来看,这样来解释尺和寸的意思吧,这一处无助于理解气道,只是一个由来,没有必要作详细的解释,如果想了解可以看一下训诂或者更好的考证。为什么寸是表尺是里呢?很简单,越到末梢、越接近于表的地方阳气越足嘛,越往身体中心部位走得越接近于里,寸在外而尺在内,所以一个治表一个治里,这样就把寸口这团气分成表里了,因为有感应存在,所以反应人身的表里。


今晚的课可以说不是在正解《难经》,而是从气道的角度来讲《难经》,前面提到的八点原则大家都要仔细思考。


“阴之所治”的“治”是管辖、反映的意思,“阴之所治”指里气管辖的范围;“阳之所治”指表管辖的范围或表的体现范围,“治”在这里不能解释为“治理”。古人用词很含糊,而且气是不定的,只是很抽象的指示到某一个意向而不是把事情说明白。就像工笔画和写意派一样,写意是把神气体现出来就可以了,不在乎形体是如何表现的,中国的古代文字也一样,言简而意赅,意味深长!因为翻来覆去就是想把背后的东西指示给读者,而不是全盘托出来,所以说中国的古文非常有深蕴。


《难经》上卷的确很抽象,并不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我尽量给大家作一些形象解释吧!


  
三难曰:脉有太过,有不及,有阴阳相乘,有覆有溢,有关有格,何谓也?  然:关之前者,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上鱼为溢,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
关之后者,阴之动也,脉当见一寸而沉。过者,法曰太过;减者,法曰不及。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
故曰覆溢。
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

第三难开始反映这一团气的状态。这处的文字很绕口, 在理解上有些困难,我先给大家简单捋一下再详细陈述意思。


取位寸口就相当于取了一团气,人身取了一团气作为化验的一个标准,然后分出了寸关尺,量出了各个部位以感应人身是何种气,然后现在是开始体会寸关尺上的特点了。上来就说有太过和不及,气盛则太过气弱则不及,都在寸口动脉中体现了,所谓“阴阳相乘”嘛!所说的阴阳无非就是尺上和寸上的较量,因为一个是里气一个是表气,一个是阴气一个是阳气。“有覆有溢,有关有格”,“覆”是覆盖的意思“溢”就是流溢出来,侵占到对方的领地,“覆”是从上到下,“溢”是从下到上。“有关有格”关格产生了冲突,如何理解再继续向下看。


“关之前者,阳之动也”关之前是寸,卫气(表气)行于表,动能强的气有防御卫外的功能,这种气更体现在表气上,所以说关之前者是寸,是阳之所治,阳之动也。“脉当见九分而浮”指寸口气应当是浮,“九分”是讲一个表示距离的概念(这里没有祥加考证)可以理解为八分饱的程度,人应该八分饱,吃多了就过了,没吃八分饱叫不及;也可以理解为向鱼际方向走,上了鱼际就太过了,离鱼际很远气很弱就是不及,这是大家对寸脉的体会。摸过很多病人的脉直接上了鱼际,但有时候并不是完全的过,而是阳气浮于表,收摄不回来上了鱼际,大家不要死板的认为上了鱼际就是阳气充盛。


“遂上鱼为溢”从寸往上,到鱼际以上叫做“溢”,古人用词很讲究,这里不说“过”、“强”,而说“溢”,因为气团是流溢的,象水流一样水满了溢到河岸上来。古人还喜欢用“濡”,濡腠理、濡分肉,“濡”当湿润讲,气慢慢的濡化湿润腠理、分肉,下面会接触到这个词。所以古人是从气的层面考虑用词的,而不是从物质这个生硬的角度出发。“为外关内格,此阴乘之脉也”这里有些争议,前面提到关之前者为动,遂上鱼际为溢,阳气上了鱼际,这里又说阴乘之脉,显然是指尺脉的脉象侵入了阳分,这里就不好理解了,我持保留态度。“关格”就是阴阳格拒,但这里并没有表现出阴阳格拒的架势,可能有另一种解释。


“关以后者,阴之动也”说的是尺脉,“脉当见一寸而沉”,寸脉当见九分,尺脉当见一寸,所以说“一寸而沉”,一寸以后就没有脉了,感觉不到脉的跳动,一寸之外还有脉还能感觉到跳动就叫太过,如果一寸不足就是尺脉不及,整个的气机弱。


“遂入尺为覆,为内关外格,此阳乘之脉也。故曰覆溢。”按本意来讲,“溢”就是阴气上了鱼际,阴乘;阳气向下走覆了尺脉叫阳乘,这里也有些问题。下文马上又说“是其真脏之脉,人不病而死也”,这里和“关格”处都没有完全解释清楚,可能包含更多的隐文或者当时作者有出于自身的考虑。


第三难想要说的道理很简单,就是想表达尺寸这团气上部下部相乘相衰的道理,但“覆”和“溢”包括“关格”并没有解释清楚。乘者复衰或者说乘者亦衰,这样来把握阴阳相乘之理。


《难经》这部经典存在一定争议,从气道角度来讲,《难经》是对《内经》的解释和发挥,可以作为《内经》的笔记,下面就要涉及到很多关于《内经》的条文,作为对《内经》条文的回答和引申,但会发现很多引申莫名其妙,有些从气道中医角度来讲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而且《难经》有其语言习惯和用词方法,所谓解经不会按照经义本身的行文方式来讲,但是要按照气道的原则来讲。《难经》前三十一难都比较抽象,如果不踏实的看经文和深刻地理解可能不会有很深的印象。


  
四难曰:脉有阴阳之法,何谓也?然: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浮者阳也,滑者阳也,长者阳也;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也;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

“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前面提到气团的吐纳,吐故纳新一部分通过呼吸来完成,所以这里用“呼”和“吸”来表示吐和纳。凡是一团气完成吐纳功能的分成两部分,一个是吐,心和肺完成吐的功能,肝和肾完成纳的功能,但是大家注意,绝不是“呼”是心肺,“吸”是肝肾,这里用呼吸来代替吐纳。任何一个气团不可能只纳不吐,也不可能只吐不纳,在吐纳的过程中完成新陈代谢。《内经》上说“心布于表,肾布于里”以心肾来对待,来表示二者立极,一个立的是表极,一个立的是里极;一个立的是吐极,一个立的是纳极,就像任何人身有男女一样,男主外,女主内,分清浊。“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这里也是有争议的,肝肾同源,从形式上言肝肾主纳,但从功用上言肝吐,肺纳,这里涉及到了五脏吐纳、体用的关系。从体上来讲肝肾是纳,心肺是吐;而从用来讲心肝是吐,肺肾是纳。


这里我们就必须引入体用的概念,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两个人,一个在楼下一个在楼上,楼下的人望着楼上的人,楼下的人望着楼下的人,那么哪个是体哪个是用?哪个是吐哪个是纳?楼下的人位置低,“体”是低的,叫纳(把吐纳理解成高低)但他要看着上面的人,向往往上看嘛,是抬头的,抬头是“用”;同理,上面的人位置是高的,但是俯着的,头是往下看的,这一点对于理解五脏生成和五脏体用的关系至关重要。这也就是“性”和“情”的关系,本性处下,而其情向上;上面的人则是其性处上,其情在下。心肾好理解,这里单说肝肺,肝体在下,其用在上,它往上走嘛!肺其体在上,其用在下,它往下行,处高原之上而往下行,处高原之上肯定就是“吐”,往下行就是“纳”,体用的吐纳。心肾就不用详细说了,肾其体其用都是纳,心其体其用都是吐。用四时来理解少阴少阳和老阴老阳:少阴少阳是肝肺,老阴老阳是心肾,用刚才楼上楼下的小孩互相对视的例子最容易理解体用的概念。肝体阴而用阳,体柔而用刚;肺也一样,体阳而用阴,体刚而用柔。所以说任何事情都有性情,我们讲过任何一团气都有感受,有感受就有性情,有性情就有体用,有体用就有动静,所有东西都是内在联系的,不可分割的。


下面有对心肺浮沉的讲解,关于煮熟了又浮,没煮熟又沉,就是想说明白体用的关系。当然心肾之间有真阴真阳,又是另外一个层次的表现了。大家要明白任何气团当中都是多层组合的,分阴分阳,迭用柔刚(《易经》),任何一团阳气中都有阴气,任何一团阴气中都有阳气,阴阳是融合的,不可能重阳,也不可能重阴,出现重阳重阴可以说是刹那型的,几乎不可能或者说只是相对性的。举个最简单例子,男中要有女,女中要有男,男男女女组成了整个社会,兵只是暂时的,里面也有文艺兵嘛!所以这里的“呼”、“吸”不要理解成真正的呼吸,而要理解成吐纳,这里说的呼吸心肺和肝肾是从体上来讲的没从用上讲,我们补上用来理解。


“脾受谷味也,其脉在中”就是说脾胃斡旋在中,就像《灵枢·营卫生会》上说的“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沤”就是发酵)脾升清,胃降浊,脾胃斡旋升降,因为有吐纳就会有升降。升降在中可以看作和事佬,像戊和己就是和事佬,在中间起调和的作用,甘草就是这样,起到调和诸药、缓和诸药、解百毒的作用。“其脉在中”,脾胃既然起到调和的作用,那么在脉中肯定是发挥作用的,“其脉在中”其实不是脉字而是中字,可以说“脾受谷味也,其气中也”,这里只是随上文“脉有阴阳之法”的“脉”,所以说“其脉在中”。脾胃之中气在脉中流行,既不是呼也不是吸,是呼吸的斡旋。平常说这人脾气很好,遇什么事也不发脾气,和每个人处的都很和善,这里就可以看出古人用词的讲究,“脾气”就是“脾”气。“脾”气好那么气中和,浑和,不过激,不过阳也不过阴,不过刚也不过柔处中道,有升有降能够斡旋,所以说这人“脾气”好。另外说这人胆子好,胆子大,什么事都敢干;这人胆小如鼠,说这些话已成为语言习惯,其实包含了中医道理。《内经》讲:“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胆者,中正之官”,是肝气精华所化,为肝所包裹,处在人身体比较中间的位置分泌胆汁。“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并不是说胆是司令员,所有人都得听它的,并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指十一藏的气机都要胆来盖章,付诸于行动。心是大主,想做这件事情,发布命令十一藏都答应了,这时候需要胆来盖章。胆气不足那人就没有决断力,想做而不敢做,犹犹豫豫,只有胆气足的人才可以当机立断,果敢执行。所以说“凡十一藏,取决于胆也”,“胆者,中正之官”。胆就是炮仗鸟,里面装满了火药,外面打火机靠这个炮仗鸟啪把这件事做成,也就是道家讲的天罡之气,在人身上讲这点天罡之气在胆中存在一部分,所以说古人的言语都是有继承的。“脾受谷味也”,“谷味”是五谷调和之味,入于脾由脾的升清作用输布于全身,濡养肌肉四末,“其气在中也”,没有卫气没有脾气,如果真脏脉现,那人就气机不调,离大病不远了。


“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刚才说了这一团气升降开合四个字,气升上来之后就浮于表,降下去就沉于里了,所以说“浮”是阳气上蒸的一种状态,“沉”是整个气机下降的一种状态,这里说的阴阳就是想讲明升降开合气机之后的表现层次。为什么没有把“浮沉”作为气团内部运行的机理呢?因为浮沉是状态是结果,不是气机,气蒸腾向上而变成浮,气沉郁下降而变成沉;开合也一样,气开于表就浮出来了,气闭于里就沉进去了。


这里一定要想象有一个气团,里面有两股气在不断的升降开合,从而产生了沉浮,你沉我浮,这就是整个的阴阳气机变化的道理和表现形式。大家可以体会一下气开于表,人吸气的时候气怎么运动?大家吸一口气看气作什么运动,是不是感觉气往上提?我们平常会说提提气,精神精神,这就是吸一口气,一下气提起来了,明显气机是升的运动;垂头丧气、哀叹一声,气就沉下去了。很简单的道理:人高兴气在表,不高兴气往下沉,像我们日常生活中说的看你弯腰塌背、垂头丧气的,一点精神打不起来,气都去哪了?都沉下去了。所以说气由人的情致和呼吸、运动所调节,一高兴、一运动、一吸气马上就提上来了,腹肌一收,胸脯一下就鼓起来了,这时人就感觉很舒服。这是升降,开闭也很好理解,举个例子:喝一碗热面汤之后很快出汗,什么是出汗呢?人所有的毛窍都开开了,汗液往外排,如果是冬天,那一团蒸气往外蒸腾,连额头上都浸出汗珠,头发都湿了,头发中的热气往上蒸发,这就可以说气开了;气正开着呢,为风寒之气所击,所有毛窍为抵御外寒的侵蚀迅速关闭,汗一下就止住了,浑身鸡皮疙瘩起来了,只打冷战,汗也不出了,毛窍也不开了,人缩成一团了,这叫气闭。气闭是主动防御,如果防御不及时为寒气所击,寒气藏于腠理,那这时的闭就是病理上的关闭了,气闭在表,里面蒸蒸然发热,这就是人感冒发烧的病机所在。人气开合升降、吐故纳新,里气为寒气所闭出不来所以化热,人的体温马上就升上来了,对治之法就是“气闭者开之,气开者收之”。人的气开合有度、升降有节,人才会四气调和、百病不生,如果气机的一处环节出现问题,人就马上得病。比如大小便失禁或者腹泻,这就是下部的气开而不闭,人二阴一般情况下是闭的,排泄的时候要开,开合不利就导致气机错乱,下面闭不起来,腹中的气就升不上来,也就是俗话说的“好汉架不住三泡稀”,拉了三泡稀后,下面的气开得很敞都漏了,哪还有气升上来呢?气升不上来就开不了,开不了人就没有办法做事,气升上来再开开才会肌肉精神都有劲,事情才可以做。下面气泄了,升不上来,就无气可开,人就四肢乏力,精神困倦,什么事也做不了了。同理,下面气闭上了也不行,比如承气汤证,阳明腑实腹中有燥屎,解不下大便,气要开合有度,升降有节,如果气闭而不开,那该降的气降不下来,该收的气收不回来,里面气闭住了,要开开之后才能再闭,无开则无闭,要闭的气闭不上,人就寻衣摸床弃衣而走,狂妄谵语,出现了一些精神上的问题,有阳明燥屎在里嘛!


所以说开合要有度,升降要有节,大家临床治病的时候不要见虚就补,见实就泄,一定要认清升降开合四气哪出了问题,然后引而调之。比如气闭在里,下之则闭气开,之后气才能收摄回来,升降开合四气才能周转运行;如果是泄那要收,当然首先要明白泄的原因,是有邪客之还是本身有寒或者里虚。看病第一点要认清整个气团的状态和里面升降开合四气的不调是哪出了问题,然后引而治之,这就是气道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


关于气的升降开合、沉浮下面再举个例子,比如气升得太快太猛,使人薄厥就是昏倒:儿子没考上大学,还在外面交上了黑社会,老爹一生气,气直接顶到脑门子上了,脸色涨得通红,脑溢血一病不起,这就是气升而不降,升得过于急速,所有气蒸腾向上,径直的就顶出脑溢血了;所以说该降的气要降,该升的气要升,而很多愁苦烦闷的人气升不起来,都降下去了,胸中无气,说话说不了,唱歌唱不动。


“新学大使”朋友刚才问冬天易发忧郁症的原因是什么,咱们前面提到一条理论叫气气相感,所有气都是相互感应的,它悲伤我也跟着悲伤,它高兴我也跟着高兴,都是互相影响的。那么四时是不是也是一团气呢?春夏秋冬也是一团气也有升降开合:春天气升,夏天气开,秋天气降,冬天气合,和人身是一模一样的,只不过有时空的问题。根据气气相感的理论,秋天气降,冬天气合,感应到人身上,人身之气也会相应的配合而降、合,因为人生活在四时之中,四时对人影响非常巨大,所以秋、冬二季人身之气也是肃降、合。为什么人喜欢悲秋呢?看到秋天的落叶,凉风一发,人开始悲秋,没有悲春的,气气相感的道理即在此。所谓的抑郁无非是气闭了气降了,闭就是合,什么是抑郁呢?什么事都闷者,不爱跟人沟通、交流,抑郁症的人没有几个多气的,抑郁发展到极致就是“癫”,(“狂”是太升、太开,有癫狂一词)抑郁是“癫”的早期表现形式,抑郁症又叫自闭症,闭就是气闭,气当然不愿意和别人沟通了,气都降下去了,有时候唉声叹气的。因为现在社会生活压力大,方方面面的不尽如人意,人生的选择有时候不由自己控制,再加上社会大变当中人无所适从,失去了前途和目标,没有希望,没有奔头,气就升不上来,人就高兴不了,气就无从开,不做事气就开不了,慢慢的气不升也不开了,反而都去下降、闭合,也就不愿意接触人,得了忧郁症。到了冬天气合了,忧郁症就加重了,看到草木枯萎一点欣欣向荣的意思没有,就开始悲秋、伤冬,这就是抑郁症冬天易发的一个原因吧!


还有朋友“明月几时有”问:《内经》里的升降出入和气道中医的升降开合有什么关系?前面八条其中有两条:升降开合、吐故纳新,《内经》是把这两条合在一起讲了:吐故纳新简称吐纳,吐纳就是出入;升降开合就是升降,升的极致就是开了,不可能永远往上升,升到一定程度就开,就像树木生长一样,长到一定程度就要开花结果。人身是一团气,也不能一味的往下降,降到极点就合了,闭合住了,就像种子一样,结的果实去降,里面的种子掉到地上去合,重新开始一个新的生命。所以《内经》讲的升降出入就是这里讲的升降开合加上吐纳,出就是吐,入就是纳。我们要把整个的关系捋顺了,加上所有气都是融合的、感应的,我们可以说升降开合吐纳都是一体的。


我不会讲过多的有形有质的东西,这里讲的是气道中医,就是给大家打开一扇门,让大家看到无处不在的气的状态和运行规律,好,接下来往下讲。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这里问得很巧妙,先把心肺和肝肾分开,再讲心肺的区别。“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是阴阳之法也。”这里涉及到整个的五脏生成和五脏状态的根本问题。前面提到肝肾体上是吸,心肺体上是呼,这里强调心肺体都是浮在上面的,就像那两个一个楼上一个楼下的小孩一样,心肺之体都在上面,所以浮;肝肾都在下面,所以沉,只是从体上讲,没有从用上讲。从脉象上讲,“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前面说了,心是开的,开的气都是向外扩散和延展的,“浮而大散者”是说气浮在外而向外大散,所以说是心气的代表,开气的代表,已经脱离了整个脉气的束缚,不仅是在说脉的体验,是在讲向外开的心气是一种什么状态。肺气是“浮而短涩”,肺气是降的,开到了极点就开始降了,“大散”是向外扩散,散开,心气还是开的状态,肺气就开始收了,收而降之。秋天铺散一地的豆子、苞米棒子都晾在自家的屋顶了,这是心,到了秋天该收了,(还在房顶上呢,浮在外面)收回来就变成了“短涩”。“涩”是短的意思,不是脉涩涩无取那种涩,(关于“涩”字,《内经》有“肺者,涩脉也”,“涩”是“短涩”的涩,不是长大而散的状态)可以理解气是收的,浮而收之,所以叫做肺脉,体是浮的用是收涩的,短涩的。


有些分歧大、层次过于复杂或者《难经》本身就存在问题的地方会跳过,我就不多费口舌了。但是上面的八点原则大家一定要记住,尤其第一点原则最重要,大家必须建立观想的能力。“观想”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透过形体看气质,如果碍于形体还去量动脉、组织、关节,让形体束缚了,那永远也挣脱不出形体,只有跳出形体才能看到气的存在,同样跳出气才能看到气的真正含义,就像有句诗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老在山里呆着,见树见木(见骨骼见肌肉)那永远也不可能看到后面的东西。大家研习上面的八点,默记于心,(我当时就是这样来学的,所有事物都这样来看,像一个梦观成就大法一样,把世间一切事物看作如梦幻泡影的梦境)把任何事物看作一团气,久而久之(不出一年),就会有所感应,三年一小成,十年一大成。气机的运化道理就是水流的运化道理。


有朋友问:易发抑郁症是气浮出了问题还是气降出了问题?抑郁症的人气过于沉降,对症应该升提让他高兴起来,气上来之后就有劲了,有劲了就爱说话,爱说话气慢慢就开了,气开了人就开朗了,所以是气的状态出了问题,浮得少降得多就产生了抑郁症,气都沉到下面了升不上来。八大原则里讲到所有气都是融合的,任何事物都是一团气,这团气整个的都在下面,提不上来,因为有一个形体的束缚嘛!人因气力行,按理说气是均匀分布在人身体里的,由于情志或其他原因导致整团气的分布出现了问题,下面多上面少,都沉下去了,这样升的气、开的气没有,而人做事言笑沟通都需要开的气,开的气没有人马上就抑郁了。也可以说是郁,但不建议大家用郁来解释,在很好的理解气机之后可以引入郁,有句话“无病不是郁”嘛!还有“无病不是虚、无病不是痰”很多林林总总的观点都冒出来了,其实说白了就是这团气太消沉了导致了郁结。


我始终没有引入五行的道理,五行也是在说气机,但从气团的升降开合来讲要比五行学说来的直接,只要气机了解了,五行就能运用纯熟。可以说金克木,但什么是金克木呢?后人如果不知道气机那就无法解释金克木,金就是降气,木就是升气,金克木就是降气大于升气了。


不止一个五运六气的形态存在于宇宙之中(或者说地球系统当中),单凭五运六气治不了病,五运六气只是告诉我们世间有这个现象,就像影响我们的不只是电磁波,各种频段的波都会对我们产生影响,而且几千年来五运六气没有发生过变化吗?五运六气也是对气机的解释,就像经脉一样,表皮有动脉静脉循环系统,再精微的有神经、淋巴,再往里有经脉,再往里就没有吗?一样是有的。人身的奥秘可以让人无穷尽的探索下去,不断的探索就会有更精微的发现和更深层次的理解,其实向外求索和向内求索是一个道理,为什么有外丹和内丹呢?外丹和内丹都是有的,都可以让人达到修炼的一个很高的层次。单凭讲五运六气就和单凭讲子午流注、灵龟八法是一样的,如果对气机没有深刻的认识,那很难去捕捉气,而如果见气了,那五运六气、灵龟八法就都可以抛弃了,就像指月,指的不是月亮,指的方向才是月亮,所以我直接从气机的角度来讲。一我不讲五行,二初期很少讲经脉,因为经脉是气机所化,就像肌肉骨骼一样都是气机所化,只不过经脉的气机所化比肌肉骨骼来得更靠近气机或者层次更深,但大家千万不要把经脉看实了。


“水下一刻”前面就有人问过,水下一刻开始子时,一刻是半小时,这里就不多说了,下去可以查一下古代计时的方式。


大家学气机一定要加个气字,不要说阳气不升,就是气不升,没有阳气阴气,前面提到所有气都是融合的,如果上来就分阳气阴气就是在割裂气机了。想想看阳气升阴气就不升了吗?阴气一样升,阴阳相和谐的嘛!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俱升,所以不要说阳气升阴气升,直接就说气升。就像大军开拔,炮兵、装甲兵,后勤补给都要往前进;自然界中单元素的物质很少,所有东西基本都是复合的。所以我们要直接说气升气降,因为有气升,所以把升上来的气叫阳气,降下去的气叫阴气。气不升有两种原因:一,气受阻而不升;二,气不足而不升,就像军队前行一样,前面遇到了阻碍,过不去了所以升不了了,或者说部队太少,疲于奔命没有力气了走不动了。大家想象一下,一团气要升腾变化没劲就升不上来,就像一壶要烧开的水一样,火力不足水不开;把壶嘴堵上气喷不出来,气受阻而不升。大家这样来理解临床疾病就会觉得很简单了。气只分四种状态:升、降、(升降开合)吐、纳,(浮沉可以不必考虑)没有更多的,不要上来就想脏腑,也不要想气血、阴阳,就理解成气的四种状态就可以了。


人高兴气在上面,气高在上;《伤寒》里邪气居于胸中就是指邪气高, “其高者,因而越之” 邪气高要直接吐之,一呕吐邪气就随人体气机喷涌而出,人胸中之邪就解了;“其下者,引而竭之”一些邪气在下的疾病,比如结肠炎或者一些腹部疾病就可以直接用下法。这些是急症的治疗原则,慢性病就不能用汗吐下三法了,因为慢性病邪气和正气结聚在一起,缠绕不散,如油入面,二者浑合敌我不分,所以不能上来就用汗吐下三法。张从正的攻法对于现代人来说是要考虑的,除非一些急性病。


上面八点原则大家可以反复思考玩味,暂时抛去脏腑、阴阳、气血这些或者抽象或者具体的概念,初期也不要引入十二经脉,因为十二经脉是气机的体现,气机了解清楚了,自然就知道十二经脉是怎么回事了。《内经》中关于十二经脉的循行也没有讲清楚,不是那么简单的,不是有很多练过气功的朋友所说的十二经脉循行和《内经》有所出入吗?《内经》所反映的也只是其认识的层次,并不一定是实像的层次,但是已经是站在很高的理论层次来俯视人体生理和疾病了。


气是有感知的,有感知就有性情,任何一团气都有,包括一个细胞,人兴奋细胞就兴奋,所有细胞都兴奋了人就兴奋,一定要把气理解为活物,这样才能灵活运用,不然又陷于机械理论中去了。世界是由生命组成的,气抑郁了人就抑郁了,气都沉下去了人也消沉了。肝脏脾脏…这都是气机外化出来的,《周易》里有句话: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星星、太阳、月亮、地上的河流、山川都是气机所化。


气道中医没有书,因为书已经太多了,没有必要再写了,《黄帝内经》就是在说气道,和《伤寒论》是对气道最好的理论解释和临床描述。气道中医一直在民间流行,没有成于书,也没有在历史上有所记载的大的医家,因为并不是书上看到的就是仅有的有水平的人,有修出世间法的人就会知道,不同的层面有不同的体现。


在这里是要做一个普及工作,但气道中医能不能流传下来就不好说了。因为气道中医是本于道门,这和佛教有很大的区别,很多道门的东西不需要致力于广,只要能流传下来就可以,道种不绝故嘛!薪火如缕不绝,只要能传下来就可以,并不需要非常发扬光大。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德经》)地是母亲,天是父亲,整个道生天地,道又来源于自然,这是很抽象的。“崇校天,卑法地”(《易传》)崇高广大要法天,卑微诚重要法地,天地是阴阳的立极,所以说“仰则观于天文,俯则察于地理”(《周易·系辞下》),就是观天地日月星辰、山川变化,而知气道之所在,就是知大道的道理在哪,也符合“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系辞·下》)的意思。


希望学过中医的朋友也从气道角度来考虑问题,尽量不要有一些明象和以前所学中医知识的羁绊,这样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气道中医,气道中医是圆融并通、简单直接的,像《易经》(《周易·系辞下》)里说的“易简而天下之理得矣”,我们也可以说“气简而天下之理得矣”,当然我们还不能说气就是整个天下的道理,只能说气是流行于天下的存在。因为上面还有存在。


既然任何事情是一团气,那么石膏也是一团气,石膏有石膏的气,麻黄有麻黄的气,我们怎么认识这团气呢?只有认识这团气才知道互相对治。关于中药治病有几点,并不是说升气升不上来就用升气的药,降气降不下去就用降气的药,用药其实是在调整气机,并不是在补泻,补泻是很简单的层次,只要气能升上来,气机打通了就可以了。人有一个自行的运行系统,而且能够自我修复,该升自然会升,该降自然会降,一般都是堵住了,把堵住的地方的气开开,那气自然该升的就升该降的就降。


所以说用药涉及到几法,就是调气机的升降开合,以麻黄汤为例,麻黄这味药喝下去之后有明显的兴奋和解表的作用,有人出汗有人不出汗,这是由于体质的原因。上次讲过感冒发烧的机理,就是寒气郁闭于表表气不开,产生气闭于内郁而发热的症状,解决方法就是把毛窍打开,邪气解散,郁气得解则热气得散,病就好了。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用清热的药,反而越清越热,热势绵绵总也降不下来,表闭无汗嘛!这和现在的病毒性感冒还是有出入的,现在纯伤寒的很少,这里只是举这个模型来说明这个道理。凡是可以让人汗出蒸蒸而解的方子都可以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直接灌热水就行了,八九十度的热水不断的喝,热势在身体里不断的抑郁蒸腾,到一定程度邪气不胜这种蒸腾之气的时候,表窍自然打开,这是一瞬间的事情,这就是《内经》上所说的“撤衣”。外寒袭击于人使人毛窍闭塞就像给人加了一层棉衣一样,使人热势不解,汗无从排出,只要用外力或本身气血之力加上热水的蒸腾热气一起鼓动外邪,使毛窍复开,人的病就好了。有时候光喝热水药力不够,蒸腾流溢宣散之气不够,所以就要加上能够使表阳外出,人气加速蒸腾的药,首选就是麻黄、荆芥、桂枝,还有羌活、独活,这些药都可以起到这个作用,大家闻闻羌活的味,雄壮有散。其实加一些辣椒都可以,只要能够起到这个作用就行。随着人们不断地总结,发现具有宣散之性的药自然界里有很多,但不能提供很合适的宣散,正好达到效果,所以产生了配伍,配伍就是让各种药调和在一起,让各种药气配合最后产生符合宣散畅达之气的药气,所以药物的冷服热服、浓煎稀煎都会有明显的差别,因为直接表现出的药气就不一样:浓煎则气聚,稀煎则气散; 总煎和散煎也是不一样的,比如鸡整炖和切碎了炖只炖脑袋
气肯定不一样,理论层面是这样说,实际运用还需要后人不断地总结和体验。

总结一下刚才所说的:所有的药都有药气,这一点毋庸置疑,就是根据第一条原则:任何事和物都是气团;还有气都有性情,有感知则有性情,有性情则有喜好,比如很多药喜水,生活在水边,所以走水道;很多药善窜善爬,比如蝼蛄,蚯蚓还有一些藤类药,根据气气相感的原则,人服下去之后就会有相应的性情在人体内的反应。


《本经》罗列了三百六十味药,分上中下三品,上品养性,中品疗疾,下品制毒,这个分类非常好,不了解性情、正邪优劣就无法用药,比如现在妇女的产后风,本身是虚证,而见到风湿内侵的症状就用蜈蚣、全蝎,蛇类药去攻冲,有的还加附子、马钱子,这就完全违背了气机的基本原则,犯了虚虚实实的大忌。很多得产后风的妇女,生了孩子后气虚,气陷于内,(气的动作和表现层次非常多,不仅是一个升降开合,升降开合只是最基本的四个原则)气馁于内而表气虚,表现出怕风、怕寒、怕冷、肢体麻木的症状,这时如果用通经络通散的下品疗毒药去攻冲就会适得其反。还有一点,现在很多慢性病不是仅药食可以治疗的,也不是针灸可以的,很多病不是一经之病,而是整个气团很多经脉的病,不是扎几个穴位就可以好的,尤其城市里的人。


刚才讲了很多理论,大家先有一个方向,路首先走对了,往东往西往南往北走,路确定了,细节的东西太多了,所以说一年有感觉,三年有小成,十年有大成嘛!没有十年的功夫不可能把所有的物象、气机研究透的,因为所有的气团都需要去亲身体验,气与气之间的相互碰撞、相互感应都得去学习,基本的配套原则都知道后还需要不断的实践,这样才能在做菜过程中做出美味来。如果基本配套原则都不了解那就不可能做出好菜了。另外大家不要满足于只要一技在身,能扎几个穴位治疗几个病,而不对整个的气机进行探索,好多病不是那么简单的,也就是人的精神状态决定疾病的特点。


好的,今天就到这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4/29 12:46:01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课 20071113-《难经》五难到十三难

由紫蔓菁整理

下面接着讲难经吧!上次讲到四难没有讲完,四难是论脉有阴阳之法:“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呼吸之间,脾也其脉在中。浮者阳也,沉者阴也,故曰阴阳也。”“浮者阳也,沉者阴也”这句话非常有深味,大家要形象理解,不能只是看表面文字意思。浊者下沉,清者上蒸(蒸发的蒸),因为有清浊所以产生了变化,清气轻浊气重,由于惯性产生了上下的对待,在清气上升浊气下降的过程中产生了上下的交流,这就是四象。在脏腑就是心肾肝肺,在四季就是春夏秋冬,春天清气上蒸;夏天清气直接蒸腾而上,万物华实,阳气在上就产生了夏天;万物不可以终极嘛!到了秋天蒸气将尽,肃杀之气开始盛行,草木悲秋,落叶纷纷就产生了降;降而不已沉而下坠最终就产生了沉,沉潜之意,这就是万物收藏的冬天,草木黄落,只剩下枝干,看不到一点生意,候鸟南飞,四季分明。所以说浮沉阴阳要放到自然环境中在整个大环境运化规律中去体现。浮沉于生长之门,或浮或沉,从而产生了所有的变化,这里大家可以去细细体味自己的生活、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举个简单例子,比如每个人的职业都有浮有沉,没有一辈子完全风顺的,同样没有一辈子完全逆境的,总是顺逆相交替,这几年比较顺,那几年比较逆,产生了人生的际遇,这在人生就是浮沉的表现。顺境的时候属阳,逆境的时候属阴,是不是浮就好沉就不好呢?当然是对待的来看,手伸出来一个手心一个手背,主要看怎么来看了。顺境使人做事,但使人松懈和骄傲,必然会转向逆境,逆境使人反思奋起或者精神上发生很大的变化,如果能抗的过来都能化不利为有利,所以说整个的顺逆都是对待的,这也是古代处世哲学的总体思想。有得有失,失得互用嘛!大家在现实生活中可以不断体验,尽量不要让自己产生过多的执着上的烦恼。浮沉大矣!可以说概念很大,浮浮沉沉用在各个方面都是能够说的通的,它代表阴阳的总化,因为有了浮沉就有了变化。

“心肺俱浮,何以别之?然:浮而大散者心也浮而短涩者肺也。肾肝俱沉,何以别之?”浮而大散者就是万物开花嘛,浮大而散是心气的象征,“浮而短涩”,浮到极致,气开始收涩,就变成短涩的肺气的象征。

“肾肝俱沉,何以别之?然: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就是说肝肾从体上讲都是沉的,为什么牢而长者是肝并且按之濡,举指来实者是肾呢?这都是从气机上来考虑的,不是从外在形体就能琢磨透的。肾气可以说是牢固的,肾脉主实嘛!什么叫实呢?“实脉大而长,微强,按之隐指愊愊然。”(《脉经》)实就是沉,使劲按下去才能感觉到脉的有力。牢和实是一个意思,“牢而长者肝也,按之濡,举指来实者肾也。”“长”指肝气在下面沉着,沉到一定程度就向上发越伸长,就像树干生长一样,树干要藏起来之后才能生长。所有的脉都是在讲脉气而不是普通的形体或者分类,所以说牢讲的是体,长讲的是用。牢而长,摸脉就感觉绵绵而长,是这种气感,如果不建立在气机的角度上那就很难理解牢而长,会想牢是长度还是时间长,都不能这样理解的。就像观人面像一样,不能说以圆方大小高矮胖瘦来判断一个人的气机,气机的微妙就在这里,需要感而悟之,如果不感而拿尺子去丈量,就失之大矣!完全是南辕北辙,缘木求鱼了。这里先给大家捋一遍,关于具体的运作就要神而明之,去不断体悟了。“举指来实者肾也”肾气主封藏,气收起来之后就变成实了,散则为虚聚则为实,肾者气聚气藏,所以说肾者举指来实,实指气实,大家可以仔细体验。用气道中医的方式来理解难经就是在所有的概念前加一个气字,并且对气字有一个感官的认识,慢慢的就能够融会贯通。


“脾者中州,故其脉在中”有了四象,春夏秋冬,心肾肝肺,还缺一个和事佬来调和诸位(在中药上来讲就是甘草),就像媒人一样,如果没有媒人,那么交流的时候就会出现障碍,容易产生割裂,有脾在中州运化产生了四象之间的交流。“故其脉在中”,在哪个中呢?在气之中!不要理解为身体或脉道的中,而要理解为气之中,气之上者心也,气之下者肾也,气之左为肝气之右为肺。左右不是位置的左右而是气场的左右,不是左边肝右边肺,这样理解浅显没有体会到气机的深层含义。如果从位置上言,那气左边升右边也升,左边降右边也降,不可能左边升右边降,否则形体上就会发生很大的改变,左边和右边就是两回事了。只是无法用言语来准确形容气机升腾和下降的方式,所以简而言之左升右降,这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不是实指。


“脉有一阴一阳,一阴二阳,一阴三阳;有一阳一阴,一阳二阴,一阳三阴。如此之言,寸口有六脉俱动邪?然:此言者,非有六脉俱动也,谓浮、沉、长、短、滑、涩也。”六种脉象可以理解为六种气象。下面具体来讲浮、沉、长、短、滑、涩如何相配来导致一阳一阴,几阳几阴的特点。这里讲一下六种脉,首先分阴阳,浮、滑、长都是阳,沉短涩都是阴。很多人问脉怎么体会,有的指下明了但不能很好的表达出来或者指下不了了,很多年都不明白脉象什么意思,只是看过脉经生搬硬套。以前讲过,脉象就是气象就是气的表示,接触象的任何部分目的都是把握气机的状态,摸脉方便而且脉是跳动的,在动中容易体察气机,所以用摸脉的方式来体察气机是方便直接的。“浮”和“沉”相对,“浮”脉就是气浮于表,“浮”有外感的浮,有体质好的浮或者虚浮。比如外感的“浮”是邪气浮于表,里气鼓荡于表与邪气相争,表气非常激烈与热闹,气机在表上动就表现出浮脉来,气浮泛搭指而有而且很浮数,很多发烧感冒的病人都会有该症状。如果表邪盛往里一攻,里气陷那马上就不是浮脉了,直接转里了。所以伤寒论上讲只要浮脉有表证不论多久,总是桂枝汤麻黄汤主之,因为邪在表嘛!邪在里(风邪、寒邪也好,攻进去了,不在边疆打仗了,打到里面去了,打到胸中或者腹中,血分、气分,就要查其邪气所在而攻之,在上吐在中间下,搏血分下血,这是总的原则,所以说脉浮就是气浮于表。


还有很多人虚浮发热,比如体虚之人总觉得身体一阵阵热,而且自汗乏力,很多人是脾虚发热,补中益气汤主之,甘温除大热嘛!虚浮的病人用甘温除热法为什么能起作用,其实用气机的道理很简单,以前说过气机的八大条,有一条是:气机是有感应的,当身体很虚的时候,虚而不摄,就像一个国家君主昏庸,四方诸侯不安分了;从身体而言就是收气不足,四肢收不住了,气收不回来,权力控制不了,这就产生了呼呼发热或吁吁发热的感觉。这也表现出浮脉,但这是虚浮,里气不收而表现出的外在的浮相,所以用补中益气汤或甘温的小建中汤,里气壮了就有收摄之权了,就能把发散于表的阳气控制住,慢慢收摄回来,浮脉就慢慢的可以消失,这样的病人很多。所以说“浮者阳也”,这是浮脉就是气浮。


“滑”脉按指很滑润,很有劲(气血盛而现滑脉),很滑利和涩相对。涩是无血里面没有多少血了,涩涩的很难形状,没有血的濡润气很难走,有血的濡润,气血充盛但过头了就是滑脉,往往表现是热症,气聚成热嘛!


“长”和“短”相对,脉来绵绵若长,跳动的时间很充沛,可以说是粮草供应很充足或者是意味很深长。

浮、滑、长这三种脉象都是一种实证,浮可以理解为浮于表的浮(先不用理解为虚浮),气血充盛,或者是热象的一种表现,就像白天一样。


沉者阴也,短者阴也,涩者阴也,沉短涩这都是气血收聚在里,气血亏少的表现。像短气不足以息,就是气不够了,粮草供应不上,脉就短没有后劲。涩脉亡血也,血不足了,涩涩然。沉和浮相对,虚而现沉,阳气不能鼓荡周身运营,就往里收涩,就像兵力不够,不能再向外分散了,聚集在一起不能开拓疆土,就沉在里了;第二种郁闭的现沉像,比如阳气被郁,邪气攻于表,陷于里,人的正气不能争而出外,在里面藏着出不来了,就是被别人打到家门口了,而自己的部队让别人截住了出不去,一个是自身不足一个是被对方所遏表现出沉脉,所以沉者气沉,沉在里。因此沉短涩都是不足,邪气来干正气之不足。


“所谓一阴一阳者,谓脉来沉而滑也”,气沉在里并且现滑象,也就是滑在里。滑在里指什么呢?如果有邪气攻在里和正气在里相搏,所以沉而现滑。手一搭没有脉,往里一按滑溜溜的,是气血在滚动,就可以判断是肠胃有热(一般首先就是攻在肠胃,不可能是首先攻在五脏)比如痢疾或者小结胸或者是还未完全形成承气汤的证,正邪相争争在里就是沉而滑,这就是一阴一阳。


“一阴二阳者,谓脉来沉滑而长也”邪气争在里,里气盛变热像,这就是沉而滑,并且热像争得很有劲,这就是沉滑而长。


“一阴三阳者,谓脉来浮滑而长”,时一沉,大部分情况下浮滑而长,阳气鼓动在表,又浮又滑又长,所有的正邪相争都在表。“时一沉”指有时候正气好像是间歇性的,比如疟症,突然一下子阳气陷到里了马上又出来了,这种情况大部分都表现在阳证。


同理,“所谓一阳一阴者,谓脉来浮而涩也”也是如是的解释。阳气滚动在表,突然血不足了或者粮草供应不足了,比如葛根汤证项背强紧紧。


“一阳二阴者,谓脉来长而沉涩也”沉涩意味深长,长指气韧劲很长,这是抽象地来说,和临床还是有一定距离的。


“一阳三阴者,谓脉来沉涩而短,时一浮也。”又在里又缺血又短气,这样的气机表现的病会很多。“时一浮”突然上浮一下又沉下不动了。《难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内经》的发挥和解释,只是理论上的建筑,并没有很好的应用到现实疾病中来,所以只是从气机上串一下。


“各以其经所在,名病顺逆也”也就是在何经而现何气象,十二正经的浮沉滑数,邪气之所在都会表现在不同的部位。


五  难
五难曰:脉有轻重,何谓也?然:初持脉,如三菽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菽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菽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菽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

这里讲气怎么取,人身气分表里内外深浅,取何部而探何部之气,摸手部的脉探中气,摸颈部的脉探上部之气,摸脚踝或扶阳脉探下部之气,这是三部气,表里气也是这样来摸的。


“菽”,豆类之总称也,可以理解为黄豆,往手腕上搭三个黄豆粒,体会下三个豆子的分量,六菽九菽往下按越来越重,最外面的是肺脉。前面寸关尺代表由里入深,这里从肌肤的由浅入深来体会里面的沉浅气机所在的部位。肺部就像是毛脉,很轻微的,肺为相傅之官,把所有的气运布于表,所以通过最体表的气就能体验肺脉之有无。再往里走心脉,然后脾脉,脾脉在中间,越往里走证明气机越深,然后是肝脉,最后按到骨了,骨气就是肾脉之气所发,一层层按下去就可以体会整个的气机的强弱。比如越往里按气越弱而一搭就有,说明气机在表而不在里;一搭没有越往里按越有说明气机在里不在表,所以说轻重是体察气机的一种方式。


《难经》、《内经》、《伤寒》所用的言辞都是从气机而非形体的角度出发,有时候会比较抽象,背后都是对气机的描述,不要把这些话落实到形体这个实在的东西上,否则就失去了中医的韵味。就像画画一样,不能和西方的油画相比,西方油画强调的是形上的逼真,而中国强调的是神上也就是气上的逼真。中医也一样,是神气的医学而不是形体的医学,古代文字也同样是神气而非形体的文字。有人说象形文字是糟粕,阻碍文明的发展,其实恰恰相反,象形文字尤其中国的方块字可以无限的组合,可以很好的模拟整个气场的特点与状态。而英文字母只有那么多个,可以不断的组合,就落实在了,因为只有这么多个,定死了,所以就没有太多的生命力。但是汉字可以不断的组合,可以龙飞凤舞,草书、行书都好,得其天然。当然东西方文明各有其灿烂的地方,不能偏颇。


六  难
六难曰:脉有阴盛阳虚,阳盛阴虚,何谓也?然:浮之损小,沉之实大,故曰阴盛阳虚。沉之损小,浮之实大,故曰阳盛阴虚。是阴阳虚实之意也。

这里说的就是阴阳和浮沉的关系,浮就是阳,沉就是阴。“浮之损小,沉之实大”就是浮少而沉多,气在里就是阴盛;沉少而浮多,气都浮在表就是阳盛。理解了气机就知道整句话的大概含义了,没有必要死守章句,一个字一个字的去考证、训诂、穿凿附会就都舍了。


七  难
 七难曰: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敦。此六者,是平脉邪?将病脉耶?然:皆旺脉也。
其气以何月,各旺几日?然:冬至之后,初得甲子少阳王,复得甲子阳明王,复得甲子太阳王,复得甲子少阴王,复得甲子太阴王,复得甲子厥阴王。王各六十日,六六三百六十日,以成一岁。此三阳三阴之王时日大要也。

“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太阳之至,洪大而长;少阴之至,紧大而长;太阴之至,紧细而长;厥阴之至,沉短而紧。此六者,是平脉那?将病脉耶?然:皆王脉也。”这里就要说一下六经三阴三阳的关系,首先有一个大前提,《内经》上讲的三阴三阳是有矛盾的,三阴三阳作为一种方法来讲气机之变化,把气机分成六段,有时候用在不同的地方三阴三阳的解释是不同的。很多人研究三阴三阳,但没有一个很好的定论。其实三阴三阳有时候只是一个介质,而并不代表实际的存在,就像一条河流一样,我们人为分成上中下游,其实河流是一个整体。我们只要理解河流是一个整体,并且知道水流和水纹的变化就可以了,然后就自然理解了三阴三阳指什么意思,没有必要死抠三阴三阳的具体含义。因为《内经》之中也是经常偷换概念的,比如阴阳,里面大量的提阴阳,但有的所指的只是表里、寒热或者其他,如果直接理解为阴阳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阴阳。同样,如果只理解为三阴三阳也就永远不知道什么是三阴三阳,但大致有规律可循。下面用一年四季来表示,一年四季三百六十天,正好三阴三阳是六处,相除各得六十天,六十一甲子嘛!一年三百六十天有六个甲子,每一个甲子配三阴三阳中的其一。气之生者为少阳,气之长者为阳明,气之盛者为太阳;气之降者为太阴,气之沉者为少阴,沉到家了要向上返了是厥阴(厥者逆也,物极必反,逆而要向上了就是厥阴的代表),大致是这样分段的。如果以人生来说,则少阳指少年,阳明指盛年,太阳指壮年;太阴指四五十岁这个由盛转衰之年,少阴指晚年,厥阴指人之将终之年,就是这样的循环。


这样讲一下大家对三阴三阳可以有一个大体的认识。“经言少阳之至,乍大乍小,乍短乍长;阳明之至,浮大而短”就是少阳生气来的时候在脉上体现为乍大乍小,乍短乍长,也可以不理解为在脉上,在任何一点都是这样。为什么是乍大乍小,乍短乍长?少阳主肝,也可以说主胆,就是生气之阳,在卦上是震卦。突然大突然小突然短突然长,这里就不好理解了,摸脉怎么可能乍大乍小乍短乍长呢?讲的肯定不是纯粹的脉象,这里讲的是气机的感受。小苗从泥土中生长出来禀少阳之气,卷缩着风吹着,一会卷一会伸,一会卷一会伸,慢慢的长起来,一曲一伸就长大了。钱已《小儿药证直诀》里说小儿是一蒸一蒸长大的,一蒸怎么样,二蒸怎么样,三蒸怎么样。小儿不是平均生长的,而是一窜一窜的,突然就长高了好几厘米,慢慢停下来,然后过一段时间又开始长,就像迈步一样一左一右阶段性的!元气(生长之机)在里面运化,运化到一定程度就“啪”拔到一定高度,然后再积攒再拔,就像竹节一样一节一节的,这就形象说明了少阳之气生长过程是乍大乍小乍短乍长,如果不从这里来理解就不知道什么是乍大乍小乍短乍长,脉怎么能摸出乍大乍小乍短乍长呢?少阳之脉是什么脉,能摸出胆脉乍大乍小乍短乍长吗?这是不可能的事情,这里说的所有的事情都是气机。所谓取类比像,周围的事务去不断的琢磨就会发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易经》有句话:“尺蠖之屈,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都是在屈伸相感的过程中人不断的前进,做事也一样,做买卖也一样,赔赔挣挣就发展壮大了。


“阳明之至,浮大而短”由少阳初生之气以乍大乍小乍短乍长的方式长到了气血方盛,已经有一定规模了,已经浮大开来了,像气球一样吹起来了,又浮又大(浮大是脉象起来了,好理解),但为什么是短呢?有说阳明主降,有说爆发力,有说在里,都基本正确。阳明主合说的比较接近,因为气浮大起来之后,虽然很盛大,但还没有开疆扩土,还是在积聚,所以现短象,合(阳明主合)嘛!还没有完全的延展开来,相当于粮草兵马已经集结了,这是一个集结的过程非常壮观,但还没有开拔。“短”可以说是距离短,也可以说是规模短,都聚着呢没动,所以说浮大代表规模,短代表集聚的一种状态。这样来理解《难经》、《内经》的每一个字每一个条文都是暗合气机的,这就马上明白了古圣先贤字里字外的意思了,对人是一种享受,读到这时候就发现读书是一种天大的乐趣。就像看电影一样,脑子里都有一部气机电影,和所有的文字暗合,怎么解释怎么通了。


“太阳之至,洪大而长”的时候,部队已经集结开拔了,四散的开拓疆土,又洪又大,洪比浮要大,宏伟了嘛!长是指队伍绵延数千里争战不休,元气也一样都蒸发到表上去了,太阳经脉嘛!都贴到表上去了,表是展开面积最大的嘛!所以说叫洪大而长,也可以叫浮大而长,气都到表了也是浮大而长嘛!


这样来讲气机生长的三种状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一点一点地不断受到挫折,成功,挫折成功,壮大了,然后有一定的资金积累了,最后把这个资金投放出去做事。从乍大乍小到大而短再到洪大而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但摸脉能摸出来吗?肯定不是那么回事,上哪去摸太阳之脉洪大而长呢?很难去体会。   


“太阴之至,紧大而长;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厥阴之至,沉短而紧。”同样用前面的道理来解释后面的现象。“太阴之至”,物极必反,由升转降的一个转折枢纽这叫太阴。太阳之至,所有的部队都布散开来了,再无征伐之力了,停顿在这个状态就是“紧大而长”,开始收紧了嘛!银子也花光了,粮草也用光了,开始紧缩银根了,但目前还是大和长的状态,只不过要收紧,所以叫“紧大而长”,这话多么生动啊,而且贴切入微,入木三分。


“少阴之至,紧细而微”帝国土崩瓦解了,紧缩银根,部队粮草供应不上,各方面都吃紧,往回缩了,元气分崩离析,帝国的疆土开始崩裂。“细而微”代表物资和人气的缺乏和匮乏。“紧”还在收紧,帝国还没有完全灭亡,还有一个中心在,如果没有这个中心那“紧”也没有了,如果“细微而浮”那一下亡阳亡阴了,就完蛋了,所以还是往回收的,仅亡失周围的一些土地。“细”就是整个运输线管道很细,“微”是整个的形势很微,细微并且很紧缩,什么东西都没有了嘛!只能不断地往中心收。很多病人身体极度虚弱,到了晚年就是“紧细而微”。


“厥阴之至,沉短而敦。”就剩种子了,什么东西都丧掉了,没了。“短”是已经逃避到最里面去了,气就是神气,主宰之气跑到最里面去了。“敦”就是不动了,敦敦实实的挺不起来了,即将覆灭。但这只是最终的一种状态,接下去是敦,然后马上生机又起来了,因为物不可以终绝嘛!由生到死都是互相接续的,马上少阳之气就升起来了,带着厥阴之气一起起来了,这里说的厥阴之气是指厥阴之气的前半部分,没有说后半部分,厥阴主肝,肝脉能是沉短而敦吗?不可能,如果是敦那生机就绝了,所以说整个的气机是流运不停的,无环无端的,一个环不断的转来转去的,没有转到头的时候,“沉短而敦”就马上现肝脉的条达而出了。


这里讲了六经的所有的正脉,叫王脉,就是当盛之脉,少阳、阳明执政的时候是什么脉(执政就是王)。


下面刚才讲了,把一年分成六块,按顺序来分,用四季来解释六经更形象,而且容易把握能够感觉,光讲六经没有比照理解不透。《系辞》上:“法象莫大乎天地,通变莫大乎四时”,观象观的是气象,观四时之象就能够充分理解人体各方面的气机变化。  


八  难
八难曰:寸口脉平而死者,何谓也,然: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一名守邪之神。故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

这是《难经》首次揭示肾间动气确立了生命之源,这也是《内经》中所没有的,所有的十二经脉,气机运化都是秉生气之源,生气之原在哪呢?就在两肾之间,这是五脏的根本,十二经脉的根本,呼吸的根本,三焦循行运化的根本,又叫守邪之神,但不知道是有错误还是另有所指,受正守真之神都可以不能讲守邪之神,怎么讲也讲不通。《难经》后面有论左为命门右为肾,这里又说肾间动气,如果叫真来说是有矛盾的。关于生命之根,气道讲越是源头越是根越是无象的,不可体察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没有位置的。有人(民国时候)说肾间动气指肾间的油膜,这都是到了形体的层次上了。有形的东西都是粗的浅的,不能说有形的东西摆在那说是生命之门,这样就是滑天下之大稽过于执着了。所有的生命之根都是无形无象的,只不过借肾间动气来表示一下生命之根这个形象而已,左为命门右为肾是对形体的执着,可以权宜理解为左边阳气多一点右边阴气多一点。生气之源从里面发出,肾的确是一个根本,肾间有东西但不能说是绝对的根本。五脏六腑十二经脉皆是气机所化,五脏六腑十二经脉之根就是气机之根,气指之根是无形无象的,暂寄寓肾间动气。


三焦者,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焦”是平原的意思,也可以理解成道路的意思,上中下三焦嘛!“故气者,人之根本也”,这里的气就是我们讲的气机的气,所以说经典都是在论述气道的概念。


“根绝则茎叶枯矣。寸口脉平而死者,生气独绝于内也。”就是说一个人外面好却死了,一定是里面先绝于内了,祸起萧墙,皇帝先驾崩了或者大臣内争了,一下子突然绝灭。


这一难要理解两个问题:一,气的根本不是那么容易琢磨的;生命之本决定所有气机的变化,所有气机的变化化成了十二经脉,五脏六腑。


九  难
九难曰:何以别知脏腑之病耶?然:数者腑也,迟者脏也。数则为热,迟则为寒。诸阳为热,诸阴为寒。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

寥寥数语蕴含的东西却不少,直接指导对气机的理解和以后的临证。下面讲一下脏腑,藏精而不泄者是脏,运化而不停者是腑;脏是体,腑是用;脏藏精,精是精微之气,精微之气都藏在脏腑,气分五,心肝脾肺肾,五种气的状态化而为精藏于五腑,气无形不托嘛!形是依于气的,气是托于形的,形气是不能分离的,没有了形气就容易散失,形体一毁灭气马上就散掉了,必须有结结实实的形在那,就像有房子人才能住进去,没了房子人就走了。同样,形体要靠气来充养,就像房子没人住就很容易坏,人在里面修修补补形体才能存在。我们讲气道,但绝对不鄙视形体,没有形体气无以立啊!物质和精神(或者说气)是相互关联的。同样脏腑也一样,五脏之精藏于五脏,运化之精化为六腑去运化,运化什么呢,吐纳嘛,吃了吐吐了吃,我们可以把二便的排泄叫吐。所以说腑外在一些,脏更在里面一些,腑就是工厂,脏就是办公室,工厂很热闹,气血充沛,必须要做呀,所以说“数”,“数”就是气血运行加快,不断地运化,让气机旺起来,阳明脉很容易变数。用脑子去思考的却主宰着腑的运化所以说脉是“迟”,藏精藏在那里。理解迟数的关系就好说,搭脉感觉出五脏的脉是迟,六腑的脉是数很困难啊,这里只是讲这么一个关系,生机旺,表面旺就是数,就是腑;生机藏在里表面静就是脏,脏者藏也。


“数则为热”,很热闹,气血充盛,有那么多气血,那么多体力劳动者能干活就是热像;“迟则为寒”,里面相对来说是寒,是脏腑的寒热,气安静就是寒,气动就是热,很多人跑一圈浑身就热了,生气也热,呆着就寒,这就是气之动者为热,气之静者为寒。就像分子碰撞越快就越热,寒热其实就是气机动静的表现。


“诸阳为热,诸阴为寒。”可以说诸阳是腑,诸阴是脏,也可以说这是一个虚指,可以说诸阳是代表运化,热闹的,都是热;所有安静的,静止的,藏在里面的都是寒,这里气机用阴阳来解释。“故以别知脏腑之病也。”前面交待了脏腑,以后就可以推断脏腑致病的特点了。就像“少火生气、壮火食气”一样,“少火生气”气机徐徐然而生,气就能不断地产生,太壮盛了反而会使气机耗散得过于剧烈,气机就容易虚乏下去。


十  难
十难曰:一脉为十变者,何谓也?然:五邪刚柔相逢之意也。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于小肠也;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五脏各有刚柔邪,故令一脉辄变为十也。

这一难论一脉十变。这里用心脉来代表其他四脏之脉,其实就是说的就是气,用心气代表了。前面在气道八大原则中讲过一团气的流转变化是升降开合的,应在五脏,(肝脉就是升的)心脉就是开的,肺脉就是降的,肾脉就是闭的,这里是心脉,就理解是开气。正常的开气当然是开的很和畅的,开气中也有升降沉浮和开闭,就是一脉十变嘛!也就是张景岳说过的“五脏之中另有五脏”,五五二十五脏,二分之法嘛!任何一点都是一个太极,那就有升降开合,心脉本身也有升降开合,这一难就是在讲心脉的升降开合会怎么样。这一点至关重要,一定要理解这一点。心脉开太盛就是心之开;心脉开得不及叫心之闭;心脉开中带升这叫心之升;心脉开而降开得不及叫心之降,整个的气机就更加丰富多彩。小人中有君子,君子中有小人,小人中的君子还是君子中的小人,有小人之小人有小人之君子,有君子之小人有君子之君子,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这一难绕来绕去无非是想说明这个道理。


“假令心脉急甚者,肝邪干心也”,什么叫急呢?急气多了,本身心脉是开脉,中间又加了些急气,谁急呢?肝主急嘛!所以说肝邪干之。“心脉微急者,胆邪干小肠也”,“微急”不是生气中的精微之气去影响了心脏,而是外表之气干到了心脏,微急嘛!“胆邪干小肠也”不知道说的是不是小肠干于心,也可以说是胆干于心,只不过用对小肠来比喻这是外来的,其实也可以说是腑里,腑里就是肝侵心,外在的微急就是肝侵小肠,这是外围出现的混乱。就是副将跟副将之间的问题,不是主将跟主将之间的问题。主将对主将就是肝对心,副将对副将就是胆对小肠,肝胆之气都是生气,生气中带有急这种性质,就像脾气急一般就是肝气盛所导致。“急者,肝气之总现也”。


“心脉大甚者,心邪自干心也;心脉微大者,小肠邪自干小肠也”心脉是开的,如果开而再开就是心上加心了。微开就是副将之间的,小肠干小肠。就是又分阴阳内外嘛!


“心脉缓甚者,脾邪干心也;心脉微缓者,胃邪于小肠也”同理,缓气是从脾气中发出来的,心开中过缓就是脾气干的,微缓就是胃对小肠,小肠者,心之腑嘛!小肠和心是相为表里的,关于心和小肠为什么相为表里后面还有涉及,到时候再展开陈述。


“心脉涩甚者,肺邪干心也;心脉微涩者,大肠邪干小肠也”涩是肺,涩和短相对,前面说过,肺到极致了,不再向前延展了,往回收了,一收就短了。肺分两个阶段,一个是宣布的,二是收摄的,就像前面提到的肝,敦是前面部分,后面部分是浑而长往上挺的。肺也是,先是浮长,浮而大,然后短,又收回来了,先是开然后收,这是肺的特点,“涩”这是后一阶段的,“微涩”是副将对副将,大肠干小肠,“涩甚”是主将对主将,肺对心。


“心脉沉甚者,肾邪干心也;心脉微沉者,膀胱邪干小肠也。”同理,沉是闭嘛,沉在下,主将对主将就是肾对心,副将对副将就是膀胱对小肠。


这里说的就是某一气之中的过与不及。明白了气机,知道了谁对谁,触类而旁通一下就都明白了。


十一  难
十一难曰: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

“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一脏无气者,何脏也?”说“一脏无气”没有说肾脏无气。摸脉不可能说搭上脉就知道气机之所变化,肯定要搭一会,里头有一些变,比如有间歇性的跳动啊只能摸时间长了才能体会出来,带脉结脉就是这样的脉。“经言脉不满五十动而一止”这可能是结脉了,结代之脉是脏腑无气,但哪个无气不好说,这里说是肾气先尽,但是不是肾气先结呢?目前我还不能下结论。


“然:人吸者随阴入,呼者因阳出。今吸不能至肾,至肝而还,故知一脏无气者,肾气先尽也。”这句话讲的就是前面的吐纳,呼吸是整个气机的动因,呼吸存则生机立,呼吸不存则生机废,人所有的生机都是通过呼吸来完成的,脉搏整个十二经的循行(走)得迟和急也都是根据呼吸,呼吸的速度快就走得快,呼吸慢就走得慢,憋住气脉气就缓慢的往前动,所以说“道在呼吸间”嘛!仔细体会呼吸就体会了阴阳的转换和出入。有人问“为什么阴极而生阳,阳极而生阴呢?”仔细体会下呼吸,什么时候呼到极致就要吸,吸到极致就要呼,怎么体会呼吸的转换呢?如果体会出来那对理解医道和气道有很大的帮助。吸未尽而呼未出或者呼之尽而吸未出,那一点精微的阶段正是真气或者说真阴真阳不通的阶段。一口气吸进去可以感受那个点,那个点就是一个转折点,可以叫极点,那一点之后发生明显的变化。


这一难告诉我们两点:一,气机的运动是因呼吸而出入,以前讲过出入不单指呼吸的出入,或者说呼吸可以理解成广义的呼吸,不仅有口鼻的呼吸还有皮肤的呼吸或者说整个身体和外在气场的交换这都叫呼吸,只不过主要以口鼻呼吸的形式来体现;二,脉如果“五十动而一止”,出现这种结代脉说明一脏无气或者说真气不相接续,脉跳动要所有的脉互相联通,如果中间断了那肯定是中间气机出现很大问题了,出现结代脉是身体非常不好的象征。


十二  难
十二难曰: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五脏脉已绝于外,用针者反实其内。内外之绝,何以别之?然:五脏脉已绝于内者,肾肝气已绝于内也,而医反补其心肺;五脏脉已绝于外者,心肺气已绝于外也,而医反补其肾肝。阳绝补阴,阴绝补阳,是谓实实虚虚,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

最后这句话“损不足而益有余。如此死者,医杀之耳。”太多了,就相当于不查气机之虚实,犯了虚虚实实之过。在教科书上也提到过,这种情况不胜枚举,气在里而治表,气在表而治里,《伤寒论》也一再提到脉浮者不能下,脉沉者不能发汗也不管用,气聚在里不成实不能下,成实才能下。所有的体察不到气机都可以理解为实实虚虚,治不到贼反杀良民,使真气损耗嘛!


讲一下“针”,所谓用针之法呀绝对不是西医打针的针,“针以决死生”,扎针其实就是扎气机,根本不是扎人的形体。通过解剖学来找穴位,那样找就像《内经》上说的如游空巷,只是伤到了皮肤骨骼组织却没有找到气机的根本。举个例子:比如飞机从空中向下扫射,如果要消灭的是敌人有生力量那就不要关心敌人的大厦,看到汽车在跑那其实是里面的人在开,找到了人就找到了根本,炸多少建筑物但只要人还在就没有解决根本问题。用针之道贵在能够得气,迎随补泻呀,以经调之都是在调气机,而不是在扎某一个部位,那就失去针道的意义了。进针怎么进,出镇怎么出,怎么补气,怎么泄气都从气机上来考虑。


“经言五脏脉已绝于内,用针者反实其外”本身就治反了,绝在内应该是补在内不能是治其外。下面肝肾是内,心肺是外。医生不能治反了,但现在治反了的不胜枚举。


十三 难
十三难曰: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
然: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色白,其脉浮涩而短;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

“经言见其色而不得其脉,反得相胜之脉者即死,得相生之脉者,病即自己。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为之奈何?”也就是说色脉是否相应,按理说气机表现出来应该是色脉相应的,因为气机是一样的,气机旺那色也旺脉也旺,气机衰那色也衰脉也衰,但有时候色偏于表,因为气机表里是有一个过程的或者说有一个区别的,有时候就会现相反之脉。比如亡阳证(戴阳)面色是红的,赤面,微脉,色与脉是表里的关系,里虚了气都跑到表上来了,当然色脉不相符了嘛!色脉不符一般都是很危重的病。


“五脏有五色,皆见于面,亦当与寸口、尺内相应。”色与脉应该是相符的。“假令色青,其脉当弦而急”青是肝之象,(为什么肝主青呢?这里不多作介绍,因为里面涉及到很多纠纷问题)弦急也是肝气的特征,人有肝病,则脉弦急色青。“色赤,其脉浮大而散”这是心气起来了。“色黄,其脉中缓而大”,脾气是脉缓的,色是黄的,和合的状态。“色白,其脉浮涩而短”涩就是短短就是涩。“色黑,其脉沉濡而滑。”“濡”者,濡润,由上往下的濡润,不是沉而实,那就是病脉了。“滑”再往里就是实,实发出来就是滑。所以说“此所谓五色之与脉,当参相应也。”见了这些脉都是轻病不会是重病。


“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脉急,尺之皮肤亦急;脉缓,尺之皮肤亦缓;脉涩,尺之皮肤亦涩;脉滑,尺之皮肤亦滑。”《内经》里有一段关于腕关节和肘关节之间的寒温粗糙的论述,就是告诉大家象法是多种多样的,皮肤的光滑度,寒热也是一个参照。搭脉的时候一搭腕部冰凉,那肯定是趋于寒证。“脉数,尺之皮肤亦数”这里的皮肤是虚指,可以说是脉数,尺脉亦数或者说尺脉皮肤亦热,只是用数来表示气机很盛。“脉急,尺之皮肤亦急”是说皮肤起鸡皮疙瘩或者说皮肤感觉不和缓很绷急,这些都是从气机来考虑的。“脉缓,尺之皮肤亦缓”,皮肤很松散,没有很崩紧。“脉涩,尺之皮肤亦涩”皮肤粗糙起毛刺或者皴裂。“脉滑,尺之皮肤亦滑”皮肤滑利,毛孔也张大,手感不错。


所以说象法无处不在,可以说眼象,手象,声音等所有东西都可以作象法,去了解气机的特点和状态。

“五脏各有声、色、臭、味,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内经》上说什么脏什么“声”音,通过声音去体察。“色”五脏之色见于面,里面有气,外面就可以通过声色很好的表现出来。“臭”讲气味,比如很腥,腐臭,就是肾脏出了问题,同理其他几脏以理类推。“味”是味“臭”是气,所以舌头是尝味的,鼻子是嗅气的,这是形和气的关系,也就是清和浊的关系。清气是臭,浊气是味。比如木香闻着很香,就是气很大,地黄闻着没有味,但味道是甘甜的,所以说形足而气不足,有滋阴的作用。这是从声色臭味来体察气机的状态,不光是人的气机可以体察,草药的气机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来体察。

“当与寸口、尺内相应,其不应者病也。”寸口尺内脉相符,所有都是反映气机,不相符肯定里面出问题了,内外出现了不一致的情况。


“假令色青,其脉浮涩而短,若大而缓为相胜;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若”古代当或讲,就是脉浮涩而短或者大而缓是相胜;浮大而散或小而滑是相生。前面讲过,相胜就是死,相生就是生,病就能好。这里是说浮涩而短就是肺气,大而缓是脾气,色青是肝气,肝和肺是相克的,肝和脾也是相克的,如果内外表里的气是相克的那病就重了,相克嘛!都是仇人,你是我的仇人我是你的仇人或者互相为仇人,气机在身体里面像仇人一样互相征伐克制那病就很严重了。相盛之脉皆死,死只是不会好的代名词,不一定完全死掉。


同理,“浮大而散,若小而滑为相生也。”浮大而散是心气的代表,小而滑是肾气的代表,和色青的肝气都是相生的关系,色青一变就变成了心气,肾气一变就变成了肝气,都是循环相生的。这种不一致是相生的关系是朋友不是仇人的关系,那就有扭转的可能互换的可能,病就不重。朋友相见气氛非常和畅慢慢的融为一体,那么就是相生。


这一难主要讲气机出现了错乱,错乱严重就互相争斗,如果气机错乱不严重只是不调就是人民内部矛盾,调一下就能解决了;相胜是敌我矛盾是不可调和的,所以一个是死一个是自已(自已就是好了)。比如桂枝汤治疗营气不共卫气和谐,卫气不共营气和谐,营卫不相和谐,用桂枝汤荡而调之,营卫就握手言欢变得融洽了病就好了。


“经言知一为下工,知二为中工,知三为上工。上工者十全九,中工者十全七,下工者十全六。此之谓也。”这些道理明白得越多临床治愈率就越高。


《难经》主要是讲理论,可能会很枯燥,大家只有钻进去之后才能体会出乐趣来,如果钻不进去只是听讲那很难有收获,讲完了哈哈一乐,或者当时觉得有道理随后就忘了。大家之前最好看一下原文,不然可能跟不上。那样还不如讲一些健康知识,讲一些日常生活中喜闻乐见的事情,比如讲办公室一族的常见疾病还有情绪对身体有哪些影响或者亚健康。


以脉为主,以色为主,因为色是在表,脉是在里。色分几层,有表气之色,有里气之色,没有经过训练的人只能察出浮泛的表色,所以有时候色不准,以脉为准。因为脉为动中之动,传递的是里气的信息。


如果大家没有很好的准备,那《难经》听完后就感觉像白水一样,健康知识倒是不用准备,还可以引人入胜,再配合一些病人的案例来讲有可能气氛会更好。大家对《难经》的了解不如《内经》、《伤寒》,而且《难经》更抽象,《内经》有抽象的也有具体的,而且文字很优美,大家对《难经》应该提前有一个认识,可以配合华寿的《难经本义》来理解。上一讲讲了一些表面的东西,随着对《难经》的深入大家肯定会增加对气道的理解。(华寿的《难经本义》是最权威的,是学习《难经》的必读书)《难经》上篇理论浓缩得非常厉害,如果不按理论条文来讲那就不是在讲《难经》,按条文来讲字字都得抠,这就涉及到很多根本性的理论,不建议大家从《难经》开始学习气道。


说一个简单的道理,《内经》对哈欠的“欠”有非常精辟的分析,人想睡觉了,阴阳相争,阳气要努力往外出,阴气往回拉,阴阳相引就产生了“欠”,比如晚上打牌,会一边打牌一边打哈欠,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首先拒绝睡觉,但是身体本能的要睡觉,拒绝和要睡觉之间产生了分歧互相牵引,通过哈欠的方式阳气出来一些身体能继续工作。还有对喷嚏、振颤等都有精辟的描述。

下面几次可以给大家安排中医之外的内容,只讲中医可能大家会被局限住了,很多东西都可以用气道来解释。大家小的时候学过看云识天气吗?看到什么云彩就知道会有什么天气,“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这句话其实很好理解:早晨太阳初升是少阳之气,长上来之后如果有霞也就是云把朝阳之气给挡住了,也就是朝阳之气被遏了浮不起来了,阳气不足那就容易下雨;晚上霞光万丈,证明阳气很足,到了快落山的时候还很足,阳气足当然就不下雨了。很多古代的谚语都有帮助于我们理解气道,不仅人身中有气道,整个大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整个宇宙都有气道。

古代有望气学,就是看云彩的变化,白天主要看云还有特殊的光气,晚上看星星然后就能看出大的气场有什么变动。大家有机会也可以看看《麻衣神相》。下次讲气道养生吧!只有知道养生才能懂得治病。我常常和别人说也和自己说,走路都是左脚迈出了再迈右脚,讲讲《难经》再讲讲其他的,然后再回来讲《难经》,大家就可以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光讲理论不讲故事很枯燥,光讲故事不讲理论又失去了方向,阴阳循环嘛!阴完了阳,阳完了阴,不断的圈的循环,大圈套小圈,大圈外面还有更大的圈,小圈里面还有更小的圈,不断地去突破一层一层的。不管《难经》、《内经》都不建议从头到尾地毯式讲一遍,《难经》上篇很枯燥的,几千年的东西了,其实大家只要知道气道的道理就行,学习经典不用随文解字的,点到为止。


大家要理解气道那脑子里首先要有一团气,这一点至关重要,没有这团气那就失去了理解的根本。想象的中医嘛!不能揣摸到,但能想象到这团气发生什么变化,就像炼丹炉一样,怎么炼丹呢?不是按水火立极吗?所以脑子里要有一团气,生气的时候气会怎么样,悲伤的时候怎么样,外面的邪气赶到了这团气里会怎么样,这团气热会呈现什么像,冷会呈现什么像,其实就和炼丹一样。

这就是所说的观象,《系辞》下里说:“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大家对整个的像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后,以后学习《周易》就会知道《周易》也是用气道来解释的。有像才有卦辞,没有像就没有了卦辞,同样没有像也就没有了经文,像可以叫做气象,我们无时无刻不生活在像之中,无时无刻不生活在气之中,养我浩然之气嘛!

《黄庭经》里有一句话:“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什么意思呢?就是什么事情都要付出代价的,无用而用,积精累气最后成了一个真人,而如果把这些东西都娱乐了消耗了放纵了,那就不会成为仙人,一个真人,也不会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只有把这些东西保存下来慢慢的去酝酿,去化就能化成一个很不错的身体,再往上就能化出很多精微的东西。这就是“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累气乃成真”。

所有的事物都是一团气,就看怎么把握。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又想有身体上的娱乐,又想拥有好的身体这是没有可能的。整天忙于工作疲于奔命就不可能有好身体,想有好身体就不应涸泽而渔,拼了命的尔虞我诈。所以就要看大家的取和舍,没有兼得的,世界不存在兼得的东西,一个手伸出来手心朝上,手背就在下面,同理,手背朝上,手心就在下面。养生大亦!孔子在《周易》中说:“象曰,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首先,熄灭自己身体不和谐的东西,第二,制止自己欲望的膨胀,这样才能使阴阳之气和谐,在周身形成比较和畅的气场,这样人才能泰然处之,寿终正寝。但现在有多少人真能寡欲呢?这寡欲不能遏,而是自然而然的,最终的无为而无不为嘛!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这是一个很高的境界,首先名利要淡泊,少思寡欲,绝学无忧嘛!这都是古圣先贤说烂了的一些话,我们不能只是说而是要实际做,只有真正来做才能达到健康的身体,身心两派嘛!养生无非就是讲的养心,心不养身无以养。


那就这样吧!下次就讲气道养生吧!
 楼主| 发表于 2009/5/3 11:19:57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课 20071120-养生背景

由紫蔓菁整理

养生的话题非常广泛,从各个角度都可以讲养生,古今中外讲养生的书籍或者专题也是不胜枚举。今天主要从气道的角度来讲一些养生的知识及当下养生急需注意的几个问题。听过上两次讲课的人会有印象,所谓气道就是把整个世界理解成是气的世界,我们徜徉在气的海洋中就像鱼儿游在水中一样。由于我们身处气当中,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嘛!所以我们与气相接处但对气的了解却少之又少,除非受过专门训练的,就像鱼在水中不知水一样,这是古人打得一个很经典的比喻。


上次讲过,不仅物是气,事也是气,事物皆是气,大到宇宙日月山川,小到草芥人身包括人身中的组织细胞乃至分子原子皆是由气所组成。气所体现的层次介于精神和物质之间,气道中医认为整个世界由神气形三个层次组成,肉眼可以看到,可以度量的是物质的层次(包括我们的肉体);不可以度量也不可以反复验证,只能揣摩感受的是精神的层次,但这是可以感知的,因为大脑无时无刻不在思维,人与人之间无时不存在感情,物质和精神这两个世界不可偏废,夹在中间的就是气的世界,气的世界由精神的世界所决定,并且向下化作整个的物质的世界,这也是传统中医从某一个角度的立足点。


今天不讲《难经》以及其它经典,也不讨论一些深奥晦涩的原理或者规律,今天我们主要强调下人生活在世间如何养生。养生,顾名思义就是养我之生,我既然出生在天地之间游行百年内就要知道如何摄生如何养生。孟子说“养我浩然之气”嘛!这也在气的基础上强调一下。讲养生就不能不提一下一生是如何经历的,在这里和大家简单沟通一下,可以持不同意见也可以说是宗教或者迷信,但是气道中医与中国传统以及与西方一些固有的观念是一脉相承的。


人生而为人就面临一个生死的问题,不知生焉知死呢?这是孔夫子所言教的。人的一生可以说是气的一生,万事万物都由气组成,上次强调了气的八大原则,其中有一点是气有生长壮老已的过程,就是从生到长到强壮到衰弱到死亡这不是一个圆圈从终点到起点或者说从起点到终点就结束了而是循环不已。《内经》有句话说:“气之不得无行也,如水之流,如日月之行不休,如环之无端,莫知其纪,终而复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循环论,而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生死轮回的规律,大家可以说这是一种宗教的理论也可以说这是一种不可知的理论。有生就有死,有死就有生,生生死死死生如昼夜嘛!古人一直在强调嘛!大家不要贪生也不要畏死。老子有句话说“人之轻死,以其生生之厚,是以轻死。”“生生之厚”就是过于看重生的状态或者生的追求,厚重嘛!“以其生生之厚”可以从两方面来理解,第一,对生的追求和对死的恐惧;第二,过于看重表面的生而忘记了之所以生的道理,也就是只注意表面浮在水面的而没有看到水面以下是如何让我们产生这样一种生的状态。


这次讲气道养生之前要把人的从生到死捋一下。人首先要受胎,男女媾精也就是房事之后精卵结合,阴阳二气相合开始产生生命之始,这种生命之始不是实验室里能够做出来的。目前整个的科学可以说已经达到了非常昌明的程度,但是仍然不能制造生命,为什么不能制造生命呢?这从气道中医上来考虑就是精神和肉体结合才能产生生命,缺一不可,如果没有精神只有肉体可以说是行尸,没有肉体只有精神可以说是游魂,所以说不可能从物质世界产生生命,这是要强调的一点。因此人之所以有生是精神和肉体的结合,其间充斥着生命之气,生命之气的精华叫精,所以所谓的精就是气之浓缩也,向上由精神所统治,向下化生所有的气,并且由气再化生所有有形的肉体,所以男女媾精为精神和肉体的结合创造了先天的条件,这叫做受胎。

受胎之后胎儿在母体中渐渐长大,这叫筑胎,受胎之后不能很好的筑胎就会导致流产或者其他一些变异使胎儿不能筑于母体。人筑胎之后不断的成长就要出胎,母亲怀孕十月分娩出胎之后人的一生就不断地成长起来,成长的过程就是由少年到青年到壮年到老年然后身体衰弱最终步入死亡。死亡就是佛教上所讲的四大解散,道教上讲的阴极而灭阳,《内经》上讲“人四十而阴气自半”四十岁并不是说的人身体的阴气和阳气,而是指人的盛气和衰气的一个比例,人年轻的时候阳气充足就是生命之气充足,慢慢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生命之气开始不断的衰弱,而死亡之气不断地笼罩而来,慢慢的人就开始步入衰老,从人出胎到一直衰老的过程大家可见,一会作为重点来讲解,同时告诉大家如何摄生也就是如何养生,但不可见的部分也就是人如何生,包括人如何死,如何从死而复生这个过程要简单的讲一下,不作重点但必须要讲,如果没有这一块那大家只看到了十分之七的生命历程而没有看到十分之三的生命轨迹,就像只看到了白天从早晨开始睁眼到晚上开始闭眼这个过程,而并没有看到闭眼之后到早上睁眼这个过程。


由于几百年来物质世界的不断地昌盛,慢慢的人们淡忘了另一个世界的存在或者另一个世界对我们有多么重要。《易经》上讲“远取诸物,近取诸身,法则天地”这是通过天地日月山川整个的运行规律来反思我们的生命规律或者说我们生活的规律,所以说无处不在阴阳无处不在气道,万事万物都是相感相通相应的,如果抓住这个本质的东西那就可以允执厥中(《尚书》:“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允执厥中”这是《尚书》上的一句话,也就是说一定要抓住事物的根本,规律的根本,因为末节的规律千变万化,不可胜数,为了探索人们研究范围越来越广,但是接触到的越来越是细枝末节而没有涉及到核心,只有理解核心的事情才能允执厥中,《易·系辞》:“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简简单单就明白了道理了,如果不断寻求追求细枝末节那就永远走不出规律的泥团。老子有句话“其出弥远,其知弥少”,也就是对物质文明或者说只执着于细枝末节的规律的探索,那就走得越来越远,但我们知道的越来越远,因为我们知道的只是细枝末节,提纲而挈领嘛!如果不提一件衣服的衣领那就不可能把一件衣服拿起来,拿袖子衣角也好,终究不是一件衣服的形状。所以说如果大家想学气道,想学中医或者说想探讨自然、人文的哲学,那么希望大家可以允执厥中。还有句话说“见微而能知著”,见到一些微小的变化而知道这些微小的变化将来能带来什么显著的影响,而不要只见到很显然的东西而忽略了微小的变化或者很幽微的一些现象。


下面我们来谈生死的问题。人的从生到死都可以看到,但从死到生很少有人能看到,可以把生到死叫做“著”,显而易见的东西;从死到生叫做“微”,幽微不明的规律。如果大家读过佛教或道教方面的书籍,哪怕一些其他一些宗教的都谈到过这个问题,也是不可避讳的。所有人有生必有死,有死必有生,生生死死,不断在生死循环中沉沉浮浮,这样的例子太多了,这里只是把道理清楚明白的告诉大家。大家可以注意一下刚出生的小孩,小孩出生之后就禀赋了自己的一些特点个性,比如哭声,有的哭声如豺狼,有的哭声时断时续,有的或大或小,有的朗朗而清楚,还有的小孩有一些举动,比如抓挠,翻身或者一些表情,所有小孩都有自己固有的一些特点,我们只说人类的生和死,这些固有的特点绝非是工厂里生产出的产品带有的。看过很多科幻电影,人从工厂中生产出来就像生产的大豆或者说肉鸡肉鸽之类的都是这样生产出来的,现在暂且不谈会产生什么影响,只是说一下每个人都会带着自己的特点而出生,从基因学角度来讲可以讲通一些,但不能讲通所有,大家要注意观察,有一点,大家的精神力量不要被物质的力量所局限住,因为精神物质是对等的,不可以偏废于一端。现在对物质的了解越来越丰富而对精神的探索却越来越乏味。小孩从出生开始很多固有的性格不知道也不知道是怎么产生的,即便生活在同一个家庭的老大和老二之间的性格也会有明显的差异,这种个性如果用简单的方式是解释不通的。很多孩子从小有很强的自闭症,或者说有某方面的天才,比如说数学、物理、音乐,自然而天成嘛!人的性格不是一生一世养成的,而是累世养成的,这可以叫做固有的性格,有句话说得难听“狗改不了吃屎”嘛!人的性格是从小养成也一辈子不会丢失不会改变的,非常根深蒂固。从这方面来说,人之生是很长远的,不是简单的从母亲的子宫里产生的。这是从生之头大致说明一下。


我们再看一下死之头,这个话题就非常大了,今天就不展开来讲了。人之所以有死是因为人之有生,这是古人说得很明确的一个道理。人作为一团气而存在,从生而有气到死而绝气这个过程是经历的一个过程。人之绝气《内经》上讲阴阳离绝嘛!道家上讲是阳气已尽,阴极,生命之火即将熄灭。古人说生有时死有地,按气道来讲,人生的轨迹有一半是靠气机的力量来推动的,如果按佛家道理来讲是由业力所推动的,所谓生有时死有地不是命定的,就是说不是一定确立的而是有一个大概的气势,这种气势有时候能够把握有时候又不能把握,因为我们整个的的气势是由我们固有的性格所决定的。现在流行的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可以说很有道理,当我们这团气势用尽之时也就是我们命终之时,所谓命终就是阴阳离体,人就死掉了,死掉之后是不是化为乌有呢?


现在的西医也开始正视这个问题,又对灵魂的探索,对死亡之后肉体的称量,结果发现少了多少克,就认为少的多少克是灵魂的重量,这个可能有些人会看到过,但是这仍然是在物质的世界打圈圈,没有进入气道的世界更没有进入精神的世界。人在健康的时候这团气是发光的,如果大家有练过气功的可能会感觉到人身周围覆盖着薄薄的一层叫做薄雾之气,也叫做人身之气,这团人身之气在暗夜的时候是微微有光亮的,其实在白天也是,只不过不易发觉。有一个朋友练一种功夫,用意念引导手掌之气不断地向外发散外气,久久两掌之间可以形成冥冥的光亮。任何气团都是发光的,而这个光不是可见光,而是气道之光,它存在于中间的层次不在两边,不在精神也不在物质的层次而是在气道的层次产生的那种光。头顶上也是有光的,就像所说的头顶上顶一个大锅盖还是有一定的理论依据的,我们只要知道人身周围覆盖了一层薄薄的气,可以叫做卫气,卫行脉外嘛!人身体强的时候这团气厚,身体弱的时候这团气薄,人身体雄壮的时候这团气也是雄烈的,怯懦的时候这团气是抖动的,尤其人害怕的时候这团气可能是乱颤的,当人身体渐渐衰微的时候这团气也开始衰微并且往里面收摄,人皮肤开始衰老,头发开始干枯,眼睛无神,神气往里收敛,人的眼珠也往里凹陷,整个的生命之火慢慢的往里回首,人身之气不再像原先一样开展和向外有很大的光彩,而是不断向里收最终要做好走的准备,所以大家有时候观察老人身体的一些情况和举止言谈,多少可以感觉到一些信息。


人去世前都会多多少少有感觉,因为人去世前首先是外脉先绝,(人的十二经脉再加上几条奇经八经脉或气道经脉)由于气不够用,神识向里收摄,外脉先绝内脉仍通,这时候人可能还没有出现很多的病变,但整个的气机已经开始出现很大的变化。比如饮食、脾气、生活习惯,发生了很典型的改变或者言语会出现一些预示性的话语,学过中医或周易或其他一些传统经典的人应该有所感觉。人身之气和身边的亲人、周围的环境形成了息息相关的感应和关照,当人身之气一辈子哺育着后代,或者使房屋充满了自己的信息或者气光也好,气场也好,这些都是相感应的,自己气场强的时候房子的气场也强,因为自己是主人嘛!所以当人身外脉先绝还没有绝,里脉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的时候,人神向里收摄,气场向里塌陷,整个房子的气场和自己相互感应,也会做出相应的调整。凡是接触时间长的物件,比如手表项链或者住的老的房子也好都要善待它,因为它已经与自己的气场融合相洽,很融合了,不要轻易丢弃或者损毁,这时候都是有很大的关系的。武侠小说上讲剑人合一,所谓剑人合一说的无非是自己的心与剑的心相感相通了。前面讲过气与气都是相感相通的,万物是有灵的,整个气团都是有灵的,不管是事还是物都把它叫做精神存在,可以叫做灵也可以叫做整个的气团,剑人合一这种最高的境界假设是存在的。

乐府《古艳歌》:“茕茕(孤独无依貌)白兔,东走西顾。衣不如新,人不如故。”,这句话说对了一半,人越老的朋友感应的越充分,同样,越老的物件也感应越充分。前段时间看《千金方》有一个养儿篇,说孩子生下来之后,父母给孩子穿棉衣或者穿夹衣应该怎么穿。如果生男孩应该用父亲穿过的衣服改成小孩的衣服给小孩穿,比如棉花,应该用父亲的棉袄中的棉花;女孩应该穿母亲改了之后的衣服。这是为什么呢,有没有什么科学道理?师承好说是灵气,其实也就是灵气的问题,父亲穿了很长时间的衣服沾濡了父亲的气团之气,把这个衣服裁减之后给男孩穿相对来说就保护了男孩的身体,同样母亲的衣服沾濡了母亲的气,给女孩穿就保护了女孩的身体。为什么男的给男孩穿,女的给女孩穿呢?因为母亲的阴性之气或者说母性之气濡润她的女儿,男性的阳刚之气或者说父亲之气濡润男孩子,所以说古人非常注重通过这种方式用父母的气去呵护自己的子女。有的小男孩就喜欢蹭到爸爸身上闻爸爸的烟味,说好闻,有的女孩也一样,这就是小孩对父母之气的依恋。通过把父母的旧的衣服给孩子穿间接实现了父母之气对孩子的呵护和传递。

如果从气道的基础上来理解就能很好的运用到我们的现实生活中。但现在不是,小孩的衣服惟恐是旧的都换新衣服。关于穿衣多说两句,其实衣服应该穿旧而不要轻易穿新,穿的时间长了,整个的衣服形成一个气场,不管放哪都有自己的人身之气长时间的去感染濡润,把这衣服丢了再穿一件新的那么还需要调动自己整个的气场去重新濡润这件新衣服,就相当于多做了很多工,穿一件旧衣服虽然很破但很合体,慢慢的对自己也是一种保护。古人玩玉,人养玉,玉养人,这是相互的,任何气场不管是大还是小都是互相感应互相帮助的,自己和衣服的关系也是如此。就像和朋友的关系一样,有人走马灯的换朋友,换了几十年下来没有几个真心的朋友道理是一样的。很多事情从气道的角度来讲会发现我们生活中很多应该注意或者避免的问题。


接着上面的话题来讲,当老人身体衰弱的时候那么身边接触时间久的,沾濡过老人之气的很多物件、房子,亲人、朋友这些气都会相应的衰弱,这就是气道八大原则中物物相感的原则。比如一个杯子经常用它喝水,用了十年了,杯子已经和自己形成了某种共鸣或者说共振,这个杯子就相当于自己气的一个代表,因为杯有杯气和使用人之气,还有杯里倒的是什么东西,比如茶,经常地喝某种东西,那么杯子就具有三种气,一是品茶人的人气,二是杯子固有的杯气,三是所饮茶的茶气。身体衰弱之后相应的杯中的人气也开始衰弱,如果自己和茶杯建立很长的信任关系或使用关系,比如二十年或者说更长的年头,当身体之气突然衰弱的时候那么杯中的人气也突然衰弱,会变什么情况呢?不知道有没有听过老人说过,如果家中无故打碗,碗无故破裂,突然碎了,这是有很大的预兆的,这个碗不是新买的碗而是用了时间很长的碗,古代有很多碗用一辈子或者半辈子嘛!不像现在这样轻易更新,而且碗是无故而破,不是一下推桌子碗掉地下突然破了,而是某种不显眼的原因,比如碰了一下,碗咔嚓裂成两半,这样情况是有的。碗无故破裂,以后大家不要说随便打个碗就是有事啊!可能会有事,但可能不是很要命的事,唯独比如老人使了十年的碗无故破裂就要小心了,首先老人身体衰弱,杯中的气衰弱,这时候这个碗或这个杯已经很多年了,里面所盛物件之气和碗本身之气已经融合在一起了,有一方出现问题都会造成这个碗的损失,不仅如此,房子也是这样,亲人也是这样,比如在远方的亲人无故产生心痛或者心慌或者悲从心来,希望给自己的父亲或者母亲打一个电话,这时候大家要注意了。


之前说过,一个家庭出生一小孩是一件大事,人出生生气往起顶的时候就像树要发芽,有足够的能量才能顶开,所以整个家族之气必需充足的时候才会产生下一代,如果一个家族很长时间没有孩子,挣了很多钱就是怀不上孩子,那要小心了,整个家族之气可能不是处在很旺盛的状态。如果家里要生孩子也会有种种的预兆出现,这不是从迷信的角度来讲,而是气见微而知著嘛,气要开花生长的时候必然要从某些方面产生感应,比如喜鹊叫,家里无故得开了花或者父亲母亲有什么梦境上的表现,这都是气机相感,不是什么神秘或者迷信。如果大家理解所有的东西都是气,不管是物还是事都是气,不管是梦境还是周围的环境都是气,以至于言谈说笑,朋友相处都是气,所有的气都是互相感应,互相融通的,如果有一点要突破的时候,其它的点都会相应的感应到并且有自己的表现。


下面直接说人去世前或者有种种的表象,也就是人身之气向里收摄,外脉不通,里脉产生了很大的变化。人去世的时候,所有的气脉向里收摄,外在的形体开始没有反应,这叫人的闷绝,人一下闷绝了,闷绝的时间有长有短,但并不是人一死掉就完全的没有任何知觉,反而会产生很多意想不到的自身的体验。人死掉之后,所有的外脉都绝了,气机向里收摄,神识向里收摄,并且发生了微妙的改变,这时候只有里脉是通的,所有的外脉都失掉了。就像改朝换代一样所有的疆土丢掉了,只有京城了,这时候人的精神是存在的,不要认为人没有精神,而且这时候精神更加清明,耳根通利,人因为失去了肉体之爱嘛!反而变得非常自由,还没有涉及到阴阳离体的过程,只是外在的阳气全部丧失,比如说人最后一口气啊,或者说出现了瞪眼蹬腿,这就是外脉之气向外绝散,绝离而散失,里脉之气迅速向里收紧,可以说是收到了中脉之中,或者可以理解是收到了气道之中,对于亲人来说看到的景象是这人已经过去了,所有的仪器检测都检测不到生命体征,不要认为这人已经烟消云散了,其实恰恰相反,正是步入了从死到生的过程。做了比喻,就是这人已经在旅馆收拾了行囊,开了门已经出去了,这个旅馆就是肉体,这个人就是精神,中间所有的变化是通过气道完成的。之后这个人如何走者可能涉及到宗教方面或者不同的流派,今天就不再探讨这个话题。


讲这些主要是想表达一个意思,就是要想很好的看待生就要知道是如何死,并且生死是相续的,不是死而绝灭,死是生之机,生生死死就是在这样一个自然规律中体现出来的。有机会可以介绍大家看一些书或者搞一个专题,专门讲某一阶段的的现象或者整个过程。好,关于生死的话题就暂告一段落,生死大矣嘛!涉及到的事情太多而且这是很敏感的话题,下面谈一下如何养生。


回答两个人的提问。先回答后者,刚才说的是不是取象比类呀,这句话不知道是从什么时候说起的,可能是明朝,明朝之前应该没有这样的说法,后来写入了教科书,这种说法感觉不是很挈入实际。所谓取象比类,比的是一个什么呢?怎么来比,如果不建立在气机的基础上那很难去比这个类。所谓的象又是什么象,是外在的物质之象还是里面的气道之象或者里面的精神之象,离开了精神和气道,这个比类就像是一个比喻,没有任何理论的基础,很容易被推翻的。所说的中医的整体辨证,难道中医不讲整体辨证吗?一个神经外影响到哪,肾脏分泌的各种腺体影响到全身,这样说目前教课书上所写的一些所谓的中医能够站住脚的理论基础其实都是站不住的。辩证施治,难道西医不这样做吗?肚子疼敲敲西医也能知道是什么病症啊,比如说阑尾点压,难道那地方疼就知道是那地方出了问题呀!所以说辩证施治和整体治疗和三因治宜都不是中医的实质,中医的层次就是上升到气的层次开始研究人身的规律,脱离了物质的层次。所以中医解剖学没有发展,主要原因就是不想从很低的层次来研究生命的形态和疾病的产生,所以大家要建立一些更高的认识事物的方法,从这方面下手应该是一条比较便捷、正确的道路,但也还有其他的方法。


前面提到可以从各个层次看这个问题,但是更希望高屋建瓴的看问题,不要从下面往上面看。并不反对从物质层面来研究上面两个层面,但如果三个层面能够结合得来看可能有一个全面的把握。《内经》反复强调上医是守气的,下医是守形的,形气的关系是缺一不可的,不要只守形而忽略了气,也不要只守气而忽略了形,形气相依才能气力如故嘛!人才能活生生的展现在我们面前。


下一个问题是意外之死,比如车祸会出现什么情况。这属于无妄之灾,或属于横死,这种死突然阻断了生机之升,就是整个气团突然被冲散了,在最快的时间内去解体,整个的气机不是自然衰弱而走向解散,而是由于外因突然解散。这样的情况会使人的精神在一定时间内不能接受。产生了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如果这个人意志力非常顽强那么可能很晚的进入从死到生的过程,而中间会有一定的停留,或者会在出事现场停留,或者会进入某种境象当中停留;第二,这人意志力很薄弱或者昏昏蒙蒙出现车祸,那么也会进入另一种境象,也会有一段很意外的情景出现,但是会很快的扭转到整个的生死相续的过程当中,不会长期滞留,这由一个人的精神力强弱所决定。


下面进入正题,如何养生,如何摄生。大家应该大多数都是生活在城市里的,可能也有农村的,现在以城市为核心,年龄和大家相仿的三十岁上下来讲城市养生的道理和目前的现状。养生就是养我们这团气,这团气在一定时间内必须保证自己的完好和充盈。“充盈”就是丰沛的意思,比如体力充沛,就是精力“充沛”,“充”就是充满的意思,是周身的人气、生气、精气充满于体内,叫做“充”。古人讲沛然而下雨,“沛”就是云行雨施最终降下来,可以说是倾盆大雨,或者说大雨沛然如珠,沛然而下。什么叫“充沛”呢?就是人身的生气、精气充满于身而沛然用于做事。比如沛然而能视,能看电视,看二十四小时眼睛不干涩;沛然而能运动,跑了两三个小时不气喘;上八楼心不跳;跟别人讲话四个小时不用喝一口水,这就是充沛的体力和精力。对于常人来说都希望有充沛的精力和体力,但是现实却往往和愿望相违。十七八的小孩、上学的孩子体力非常充沛,但工作,结婚生孩子之后就明显感觉到体力不够充盈了,也不能沛然的去做事。往往在办公室里一坐眼睛干涩,腰背酸疼,两腿无力,上四楼心脏就跳动不止,没有劲再往上爬了,家里带孩子和老公或老婆拌嘴,还有上面的长辈,这都是要面对和处理的。显然,充沛之气慢慢的就由于周围的家庭琐事或工作而慢慢耗散了,不再有充沛的体力来应付这些事情。现在很多年轻人尤其大城市里的,大家首先看一下他们的精神面貌,可以说是阳光灿烂,(精力充沛的人可以说是阳刚灿烂,不是萎靡不振)大家可以看一下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是不是阳光灿烂,现在绝大多数人已经不是阳光灿烂,反而表现为一种乏惫之气,乏力疲惫。如果长期是以这种气的状态存在的话,那么我们的生机是不旺的,生机旺就像蜡烛点燃之后,火光很充足,荧荧而照于全室,蜡油充足,捻长,光也亮,现在是生命之光不能亮起来了,开始衰弱。表现为几点:头发不光亮了,渐渐枯槁;头发不茂盛了,渐渐开始脱发;头发不黑亮了,慢慢出现白发;头发不结实了,慢慢的易脆易折。都说头发应肾气,其实应全身之气,只不过相对来说更应肾气。


一个人如果脸上无光,面色如土,很多人是这样的。如果气是充沛的,那么面色红润,不是泛红光,泛红光就有问题了,从里面向外透着一股生命之力。人分五色,有人皮肤黑、白、黄、青、赤,由于五色而现了外面有一层生气,现了五色,《内经》上说如果是黄色是“罗裹雄黄”,“罗”就是布料的一种,青罗罗珊,很薄很轻,裹住雄黄,表现得隐隐的而有黄色,这就是生气之黄,如果是死气之黄,那就像枳实一样,枳实就是缺乏生气的土黄。看一个人有没有生气从五官面色上可以很清楚的看出来,看颜面是否有光泽,这种光是隐隐的有光彩不是光亮照人像镜子一样,这就是福光外漏了,应该是隐含着光气同时眼中有神气。眼神是神气的代表,眼睛有一种神采奕奕的感觉,眼中有神而安定这就是一个人身体状态的集中表现。


五官有一种整体的关象的方法,也很精深玄妙,有机会大家可以读一下相关的书籍,比如《麻衣神相》这本书就很不错。人的精神状态如果是充沛的话,那么胸廓是向外扩张而不是塌瘪的,很多女性二三十岁了但乳房没有发育,更喜欢去美容院用丰乳的产品,这就是在走一种舍本的路子,因为只有身体充盈而丰沛的情况下才有充足的气血使乳房发育起来,不然的话精神乏惫,气血衰少,不可能有这种能量或者物质使乳房充分发育。所以告诫在座的女士,希望大家整体的建立气机,使气血充沛之后乳房自然可以发育。很多男性身体衰弱之后,气机不畅,胸廓中无气导致垂肩,胸部塌陷不能挺拔,胸中短气善太息,说话时间不长,往往是需要深呼吸蓄积气力才能继续谈话,像这种情况都是气机不通的表现。所以说胸廓中藏宗气嘛!什么是宗气呢?可以理解为气之所宗,因为使身体成为一种开达的的气要从胸廓中布散到全身,胸廓就像天上的行云一样,把身体的物质水分能量通过胸廓的二肺和心脏的搏动把气机和营养物质输布到全身,所以说《内经》讲“肺者,相傅之官”,肺又称“华盖”,就是给仪仗队的盖子的撑开,华美而覆盖,可以这样理解,华章于外而覆盖于下,正好是肺气的典型的特点。男人的胸廓应该充盈,发出的声音像鼓一样洪亮,从声音来听就能知道这个人气血是否充盈旺盛。相反,如果身体塌陷像破鼓、干瘪的茄子一样,所有的地方体现出气机乏力的状况。大家可以不断地去观察周围的人,胸挺,面部红润,两眼有神,那没有几个身体不好的。

接着往下走,走到了胃,腑部和腰腹之间,就是人身之轴嘛!所谓人身之轴就是从腰间发出,“肾者,封藏之官”,肾主于里而心布于表,心布于表相当于主朝廷,肾之于里可以理解为后勤或者说根基,可以理解是百姓,也可以理解是后宫,还可以理解是根基。用一个炉灶和来笼屉表示的话,肾就是炉子,脾胃就是人的灶,心胸和肺就是笼屉,就是蒸馒头用的,蒸出馒头里面都是气,这一套就代表人身之机。《内经》上讲“腰者,肾之府”,肾气的充盈与否直接关系到腰的好坏,这是确凿无误的。肾衰则腰为之不利嘛!腰疼腰酸不能转侧不能来回晃,更不能做大的运动,往往都是肾气的衰竭间接的反映到腰和脊柱,这时候做推拿也好,动手术也好,哪怕吃一些利尿的药,都是治标而不治本的。因为炉火衰微的时候气机整个的下降,并且腰如轴,轴出现了问题,上面如云如雾,下面如沤如渎,下面是封藏精气的地方,下面是开演神气的地方,精神二气相混相交,上下蒸腾变换就产生了整个气机的运动。可以把腰腹比作大地,把两肺心胸比作天上的云气和整个的天空。左边的肝右边的肺,左右不是位置的左右而是对待的左右,我们理解水气的上蒸和云气上而成雨的过程,如果肾气充盈,那么首先几点有保证:

第一,生命之基是完整的;很多人禀先天之厚一生很长命,都由于生命之基是牢固的。很多人先天肾气充足,可能会给一生带来很好的身体,也有人先天肾气不充盈,本来肾气就不好,有可能一生都与疾病相伴,可以说种子的好与坏就藏在肾气当中,两个肾像豌豆一样嘛。肾中藏精,精是气的浓缩,精化成气,精是深层的,气是浅层次的。精化成气,再通过气的推动运行到全身,完成了整个的生命历程,这是第一。肾者,气之基,肾好则基好,肾不好则基不好,基础没打好,基好能盖十层楼二十层楼,基不好可能就盖二三层楼。

第二,如果肾气好则能推动整个气机的流转,顺畅而周备。肾之气从肾中发出到达肝,肝气如果调达的话能够很顺畅的推到心,从心推到肺,从肺再推下来,脾胃斡旋当中。很多人体衰乏力秃顶神昏气短,很多都是由于肾气不充盈导致气机减弱造成的。比如秃发抹乌发灵或张光101之类的东西百无一效,尤其对于现代人来说。如果局部脱发用之有效,如果是气机推动不畅肾精肾气衰惫不能把其推达至头顶导致的秃发,用外在的涂法抹法百无一效。还有肾气往上推动,由于肾气衰微推不到面部上导致的面部黄褐斑、皱纹用化妆品也是没有效果的。大家现在在美容上花的钱都是花钱多而建功少,美容行业整个是一个商业行为。培本护元才能生机旺盛,上达于面使面部有光彩。反之,可以说就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就像一盆花一样,根部培好了枝叶怎么可能不茂盛,如果因为枝叶的枯萎选择用假花来代替,那么所有植株上的叶片可能最终都用假花来代替,生命之机就要结束了。


现在广告媒体铺天盖地,简直一半的广告都是关于化妆品的。找一些身体不错面部光鲜的放上去,说用了某某产品效果不错,下面的人就开始跟风。想一想身体不好面部怎么可能好,不断地往脸上抹涂画,气机慢慢的往里退缩,气的收缩带来了不可逆的皱褶和神气的内敛。让生机好了才能充沛开来像甘露一样滋润面部和整个身体,这样才能是由里到外的光彩,如果不断地去涂些东西只能导致越涂越假,一看就看出来是不健康的脸色。首先不反对不健康的脸色是有作用的,但是不能代替根本性的作用。小孩、学生的皮肤好,为什么呢,气血充沛自然好。为什么有好的方法不用而取用只能达到一部分效果的方法呢?这个有人说这个方法简单方便涂上抹上就可以了,花点钱事就办了。但是很多事情不是简单方便就可以去走,要想以后怎么办。如果气血充沛,生命之机深厚的话,那可能四十岁五十岁不用任何化妆品都脸色很好,如果舍本逐末的话那可能花了很多钱还是追回不了一个很好的面色。这是一个大一个小的问题,不会有作用。应该考虑根本的好还是从细枝末节上着手好,这是第二点,就是生命之基(肾气的有无)对人身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包括外在的皮肤和内在的五脏六腑,这是第二个。


第三就是肾气有生殖、养育后代的功能。肾司二阴嘛,大小便、前后二阴直接管,直接决定人是否有生殖能力和生殖能力的衰和旺。这就涉及到一些很敏感的话题了,现在男性朋友们也遇到了很多的苦恼,生殖能力的下降还有女性朋友的不孕不育,这些直接导致很多尤其生活在大城市的人们怀孕成了问题,现在男科、妇科包括不孕不育的广告铺天盖地。现在由于人们各方面的生机的下降导致肾气的迅速衰微或不调,直接影响到我们传宗接代的问题,这个问题已经发展到很严重的程度。看过很多病人,听他们说了很多苦恼,女性能怀孕的时候没有怀都流掉了,想怀孕的时候怀不上。男性朋友各方面的能力都开始下降,男人各方面的特点都不能发挥出来。这一切可以归结为两点:第一,气机出了问题,整个的气机不旺。男女都一样,都是一团气,都是气机所化生;第二,肾气出了很严重的问题,但不一定是肾虚,可以说是肾不调,有人说是阳虚、阴虚或者是阴阳两虚,这只是抓住了事物的一面,没有从气道的层面来讲清楚。腰腹是根本嘛!道家讲整个的下丹田就在这,丹者,至宝也;田者,利基也。丹田嘛,田地里产丹,理解成丹田(气道不讲丹田,只要知道这块非常重要)。有句话说为腹不为目,就是把所有的重心都放在腹部,而不放在眼耳鼻舌声色犬马上,目是眼睛的意思,代表声色。真正聪明的人不把声色作为考虑的重点而是把培养根基这个腹部作为重点来考虑。从这些地方可以使气机充沛还有其他地方可以做到,含蓄安雅使身体条达气机充盈而丰沛。


接着往下讲,到两腿了,有句话说,寒从腿起,人身阳气能否健运(健康的运动)都是通过两腿来决定的。有人说腿凉腿酸腿沉腿胀腿麻,刚坐了一会腿麻了,这就是气机不能很好的下达于双腿使双腿不能健运的表现。古人也讲嘛!腰腿不利,如果腰腿不好,那这人废了一半了,只有腰好腿好,那才有生命之基,从腰中有基础;二是能够应用,主要应用在双腿上,腿能走,能步,能走多远而不乏力,双腿有力,上楼很轻健,轻是感觉身体轻,健是感觉身体强健。很多人很沉,拖着双腿走路,大家在马路上可以看到,上楼上两步就拖不动腿了,两腿像灌了铅一样,这就是生命之机衰弱的表现,只有步履轻健的人生命力才充沛,所以说腿的作用非常关键。腿如轮啊,轮子不好车没法跑,腿不好估计生命力就不强了,腿不在粗也不在细,不在短也不在长而在于是否轻健,它驼着你到处走啊!如果腿出了问题那后果多么可怕,但现在很多人腿出了问题,腿凉、脚凉、膝盖凉、膝盖响,刚才讲了腿沉像灌铅一样,很多病大病一来腿浮肿,腿拉不开,所有这些都表现在腿的气机出现了问题。


腿讲完了,向上就是双手了,双手是气机在上运用的一种表现,腿是根植于下的,双手可以理解成是运用于上,不要求多么健壮,但一定要伸展而条达。双臂是和胸廓紧紧相连的,前面讲过一团气的运行分四种,开合升降四种,手和胸廓属于开,所以这团气机一定要开达而调畅,比如体操里的伸展运动,就是伸展双臂,高兴的时候喜欢伸展双臂向上或者是高歌一曲或者是非常的愉悦,不会说是紧缩双臂的。如果说人一旦紧缩双臂,缩手缩脚嘛!这人就是气机向里收缩而不能很好的伸展。一个人不能很好的达成开气的话,伸展之气不能充分体现,那么这个人的气机也不会健旺。像很多下积,腹中气很足,但上肢不能开展,胸廓不能挺拔,整个气机不能完全的打开,整个气道也是闭塞而不通的。比如很多人受了多年的挫折,最终导致这个人垂头丧气,不能说这个人根基不强,但这人就是没有精神,整个的胸廓塌瘪,背也直不起来,两眼也无神,受了多年的挫折,双臂也不会伸展了,整个气机向下沉,这样的人的生机就是不能很好的开。开合升降都是要有度的,过也不行,不及也不行,人过度消沉了,上面的气机打不开,就是开气不足,直接影响了整个升降开合的态势,中医上讲就是肝郁嘛!或者叫中气下陷,为什么叫中气下陷,为什么叫肝郁呢?其实所有这些表现都是开这种势态、运动(四种运动嘛)没有很好的展开。就像花一样没有开放提前的凋谢了或者叶片没有条达分散向四周伸展,所以说双臂是主开气的代表。大家有愁苦或悲伤的,有抑郁,常年不顺的就去锻炼这种开气,不断地做伸展运动,上举运动或者是上臂的舞蹈健身,去做这方面的努力和尝试,对大家开这种生命之气是非常有帮助的。很多民族舞比如蒙古舞,新疆舞或其他少数民族的跳的舞,甩屁股的也好,或者左右双手不断地向外开展,缓和而有力,心情舒畅的去做这些动作都是在配合胸廓之气向外舒展而开阔。这样人身气机就能慢慢的调畅健运,使人生机生生不息的在体内流转。


今天从气机的角度大致给大家讲了人身气机的充盈或者乏力疲惫的种种表现和特征,从头发开始讲面部,讲胸,讲腰腹,讲下肢,再讲双臂,这样对我们讲以后的养生从气和形的角度做了一个铺垫。大家应该可以理解养生就是养我们人身这团气,包括发气,面气,头气,胸廓之气,腰腹之气,双足之气和双臂之气。养生如果不着手从这方面来讲的话很难把一些养生道理的原因说清楚。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提一下。


现在的舆论受媒体导向,还有现在对传统文化和传统养生的普及力度非常不够,导致人们盲目崇信媒体的报道和西方物质文明的观点。举个简单的例子,体育的目的是增强人们的体魄,使人们有一个强壮的身体,但现在很多体育运动员过了体育年龄之后身体都非常差,像打排球,打篮球,练长跑短跑的下来之后伤病不断,这首先就违背了体育精神。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在某种意义上是对的,但也是不对的,因为人最终追求的是一个良好的身体而不一定能跑多快,是一个自我感受精力是否充沛是否有。如果更高更快更强导致了身体很差,外伤频频,那么追求也就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如果知道了气道,养好了气在身体充沛之后去锻炼,一张一弛,文武之道,这样才能有一个好的身体,可能会有更好的表现。美容也一样,气血充沛了外在才可能光鲜。很多抹过化妆品的或者做过面膜或其他护理也好,抹皮肤是光的非常嫩也非常光,但如果身体不好的话,远远瞅去面色一定不健康也不可能健康。

很多人问了怎么养气,怎么护养肾气,其实今天主要是在讲什么是健康,下次主要讲什么是养气,今天可以简单说两句。既然我们知道人身一团气,这团气充盈丰沛的时候我们的身体才能根本性好转,不然其他方法都是舍本逐末,见效甚微的,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面色不好不能往脸上贴金,腰腿不好不能换假肢假臂做手术,这样不仅是有危险的,同时不能达到应有的效果。只有使体内精气充沛,气机顺畅流转才会有一个强壮的体魄。养气无非几点:第一,气有自己的生长状态。为什么叫养不叫治呢,如果气很衰的话,不是一天两天三天四天能把气养起来的。这一点非常关键,很多人急于求成想三两天就养起来,没有这么回事,没有半年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气是不可能养起来的。今天大致说一下作为下次讲气道养生的主要内容;第二,(所谓的养气)要掌握养气的规律,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一张一弛都是养气的过程,不是永远的运动叫养气,也不是永远的休息就叫养气,休息和劳作结合,四时要调顺掌握了养气的规律才能养气。是不是运动就是养气呢,不对!是不是睡觉就是养气,也不对!什么东西都是一张一弛文武之道嘛!养气的规律就在于各种方式的有效结合,这是第二点;第三点,养气是内养和外养,所谓内养气就是通过身心的安定和舒畅以及锻炼和适度修养达到养气的目的。外养气就是根据周围的环境和我们工作生活的方式使我们处于一种适于养气的环境当中;第四,我们必须学会舍而不是得,这样我们才能有一个良好的养气的环境,这也是我们的重点。如果整天只知道获得,不断地消耗自己的气机、精华去得到这个那个名色财力的话,我们不可能有一个很好的气机,也不可能通过上面几点就达到养气的目的,那就是南辕北辙了;第四点,也是最后一点了,养气是一辈子的事情,不是一年两年三年五载的事情,人活一辈子都处于不断养气的过程当中。下次我们重点通过这五个方面来谈一下我们应该如何具体的来养气,卓有成效持之以恒的使我们的气机充盈而丰沛,可以用于我们的工作生活,青年壮年直到老年各个阶段,同时随机解答大家的问题。所谓护养肾气也是五脏六腑中的一个护养,下次会在上面五点的基础上着重讲一下肾气护养的办法,如果大家想听一下如何美容健身都可以提,我们可以根据现实的环境和大家直接沟通,不致于泛泛的讲也不至于隔靴搔痒。


好的,那今天就到这吧!
发表于 2009/5/3 11:59:01 | 显示全部楼层
顶了,太好了,我正在学习听录音
发表于 2009/5/3 22:08:1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09/5/4 06:48: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不敢苟同:      张仲景写《伤寒论》时天气很冷,人们穿的也少,容易得伤寒(大寒),现在得伤寒的很少,因为人们没有触寒的机会。人得伤寒是因为穿的衣服单薄,为寒风所吹拂,这时候会出现什么情况呢?

请问什么叫伤寒?

现在的伤寒的很多,到处都是,门诊患者天天都有。
发表于 2009/5/4 06:59:4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桂枝新加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
..............................
.....................................
..................................................
...............................................................
..........................................................................
......................................................................................
...................................................................................................
..............................................................................................................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0:4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