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不懂 转过来 大家看看
《黄帝内经》脏腑概念混乱之补说
清朝乾隆末年至嘉庆初年,王清任最早指出了《黄帝内经》中脏腑概念的荒
唐与混乱。其实,《黄帝内经》中脏腑概念的混乱状况,要比王清任先生所已经
指出的严重得多。王任清已经指明了的混乱,笔者不再赘述。这里,就笔者新发
现的概念混乱,在王前辈的基础上再作一个补说。
据笔者对《黄帝内经》语言特点的分析,《黄帝内经》这堆“故纸”,
至少是四个人瞎编滥造凑出来的。而且,编辑上没有什么逻辑顺序。该书所叙述
的“脏腑”概念的混乱,悉为其中一个人所为。
《黄帝内经》第一次出现“脏腑”概念是在《上古天真论篇第一》中:“肾
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故五脏盛,乃能泻。”且不说,此处“乃能泻”
(可以射精)并不需要五脏俱盛,就是“五脏六腑”究竟指什么,作者在此前也
没有作过任何交代。读过一些中医典籍的人大概很容易把“五脏”定义为心、肝、
脾、肺、肾。其实不然。脏腑究竟指什么,在《黄帝内经》中是相当混乱的。举
例如下:
——《金匮真言论篇第四》第一次出现五脏六腑的阴阳所指:“心、肝、脾、
肺、肾,五脏皆为阴,胆、胃、大肠、小肠、膀胱、三焦,六腑皆为阳。”
——作者写到《阴阳应象大论篇第五》,“五脏”的概念乱了。其中说:
“天气通于肺,地气通于嗌,风气通于肝,雷气通于心,谷气通于脾,雨气通于
肾。”这里,突然在“五脏”之外冒出个“嗌”。作者没有说它属于五脏,也没
有说明它不属于五脏。它究竟指什么,这个疑问只得留给那些热衷于“晦涩崇拜”
的人去考证了。
——到了《灵兰秘典论篇第八》,冒出一个“十二脏”的说法。这“十二脏”
是指:心、肺、肝、胆、膻中、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
——《六节脏象论篇第九》,按照所谓的“定数”(《黄帝内经》被凑成九
九八十一篇,《扁鹊难经》被凑成九九八十一难,也是按照这个“定数”做的),
作者又捏造了一个九脏:“三而成天,三而成地,三而成人,三而三之,合则为
九,九分为九野,九野为九脏,故形脏四,神脏五,合为九脏以应之也。”这里,
作者把“九脏”分为“形脏四”和“神脏五”,却没有任何进一步的解释。不知
这“形脏四”和“神脏五”究竟指什么?
——在同一篇,读不到40行,作者又列出了一个“十一脏”: 心、肺、肝、
胆、脾、胃、大肠、小肠、肾、三焦、膀胱。比“十二脏”少了一个“膻中”。
与“心主神明”不同,这个“十一脏”的说法,特别强调“胆”在十一脏的核心
作用。所谓“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
——再往下,读到《五脏别论篇第十一》,又出现一个“新的”五脏六腑: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为“六腑”;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为“五
脏”。至于原来那些脏腑概念,到这里为什么不说了,《黄帝内经》的作者,没
有交待。
这就是所谓“祖宗传下来的国粹”!
《黄帝内经》的作者成了我们的“祖宗”,黄帝往哪里摆?这个基本的宗教
学问题,至今没有人思考过!
难道我们的祖宗名份是可以随便冒用的吗?
难道我们的祖宗真的这样不智吗?
我们的“国粹”尚且混乱到了这样的地步,那些不是“国粹”的东西,还有
什么价值呢?
为什么总有那么一些人,对保守落后那么热心,对文化创新却总是那么耿耿
于怀呢?
穿凿地说来,那些把《黄帝内经》这堆故纸标榜为“国粹”的人,无非
是要保守住这一具文化僵死作为他们的“文化归宿”(应读者“谋生的饭碗”),
以便于他们继续骗取国家的财政支持,吞噬人民的血汗而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