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桂亮邮箱

金针探秘修改版

 关闭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5 21:03:37 | 显示全部楼层
整体系统针法之补充先天元气针法问答录
自从笔者的补充先天元气针法文章刊登以来,在这期间网友们在补元同时也提出了一些问题,这也表明了大家对补元针法的关注和重视,笔者在此整理成文以供大家参考。
1请问桂先生针法属于哪家针灸医学流派?
答:医学流派的形成是与当时社会文化大背景有密切的联系,以及和医家个人不同的文化思想基础有关,它们是医学流派形成的社会文化因素。例如:在宋金元时期,出现了赫赫有名的金元四大家。他们是寒凉派的刘完素刘河间,攻邪派的张从正张子和,补土派的李杲李东垣和滋阴派的朱震亨朱丹溪。刘完素生活在宋末金初,正值金人进攻中原大兵之后,必有凶年,当时天灾横行,疫病横生,根据北方环境的特点以及人民的体质,提出了使用寒凉药物来治疗当时横行肆虐的传染性热病的主张,疗效惊人。李东恒内伤脾胃学说的产生,亦是适应时代环境的需要,他行医的当时,正是金元之交,战乱频仍,饥困劳役,人们怒忿悲思恐惧,损伤元气,所以脾胃受困,内伤之病特多,亦从而造就了他对这方面的技术专长。而张子和认为天下太平之时,人多静逸,静属阴,用温药解表发汗,有些效果。但像他所处的天下大乱之时,战争、饥荒、赋役迭相扰动,动属阳,诸病从火化,再用辛温就不行了,应该用刘河间的辛凉之剂。鉴于当时某些医生好补成风、滥用香燥,张子和旗帜鲜明地提出治病必先攻邪,邪去则元气自复。他的攻邪思想落实在发展和丰富了汗、吐、下三种治疗大法上,故后世将他称作"攻下派"代表者。汉张仲景师事同郡名医张伯祖。建安初,军阀混战,扰攘不休,中土人民死亡流徙,“疫疠数起”,“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举族而丧”。仅在建安十年(205年)前,张仲景宗族二百余口,死亡即达三分之二,其中死于伤寒病者占百分之七十。这种惨病情况,在这种大环境下使张仲景对于医术钻研更勤,写出了《伤寒杂病论》巨著。所以我们认为无论针灸或用药,要因人而异,要视病人的身体状况、所处环境和疾病的实际情况来选择用针药,不可一成不变。这些观点在后来发展成为了中医三因制宜的治疗原则,即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和中医非常重视运用的体质学说。所以笔者以为每一个医学流派的形成必定有其社会文化生活大背景,也就是这个时代需要这样的医学流派的出现。
笔者的整体系统针法应该归属于温补学派,在中医学术发展史上,明代温补学派颇为盛行,其中薛立斋、孙一奎、赵献可、张景岳、李中梓等大抵俱重视脾肾,善于温补。笔者所研究的针法结合藏象经络六经辨证理论,更注重中医气化元气理论。笔者认为当今社会更需要的是温补学派,在《内经》中岐伯曰:“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只此一段与当今社会何其相像?当前社会人们不善劳作工作紧张压力大节奏快酒色过度,使肾中元气极大的损耗,所以对于当今人们健康来说当务之急就是尽快的培养和补充元气,因此扶正祛邪培养元气是笔者的整体系统针法所贯穿的总思路。(待续)
 楼主| 发表于 2009/4/16 21:09:20 | 显示全部楼层
2什么是元气论?补充培养元气能达到怎样的疗效和目的?
答:  “元气”,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概念,指产生和构成天地万物的原始物质。元,通“原”,“始也”(《说文》),指天地万物之本原。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元气学说是人们认识自然的世界观,其产生可追溯至老子之“道”,其后又提出“精气说”(即“气一元论”),发展于东汉末年王充的“元气自然论”及北宋张载所倡之“元气本体论”。元气学说以元气作为构成世界的基本物质,以元气的运动变化来解释宇宙万物的生成、发展、变化、消亡等现象。这种朴素的唯物主义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占有极重要的地位,并对门然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元气学说作为一种自然观,是对整个物质世界的总体认识。因为人的生命活动是物质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故元气学说在对人地万物的生成和各种自然现象作唯物主义解释的同时,还对人类生命的起源以及有关生理现象提出了朴素的见解。基于元气学说的对人类生命的认识,即是“元气论”。
元气论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大人生厂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元气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生命活动过程,即是元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人之生此由乎气”(景岳全书》),“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元气论对中医学、气功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都产生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在中医学上,《内经》只言真气,不言元气。元气、原气,首见于《难经》:“诸十二经脉者,皆系于生气之原。所谓生气之原者,谓十二经之根本也,谓肾间动气也,此五脏六腑之本,十二经脉之根,呼吸之门,三焦之原”(《难经•八难》)。“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难经•六十六难》)“脉有根本,人有元气,故不死”(《难经•十四难》)。“原,本作源”,“原,本也”(《释文》)。“元,本也”(《正字通》)。“元,犹原也。”“元者为万物之本原,而人之元在焉”(《易,彖》)。谓“乾元”、“坤元”分别为万物所“资始”、 “资生”。“要之,元、原同义,本始之意”(《春秋繁露》)。原气又称元气。
(一)元气
1.基本含义:据元、原的本始之意,元气、原气为生命本始之气。在胚胎中已经形成,秘藏于肾中,与命门有密切联系,为先天之气。所以,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原始,源于先天而根于肾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包括元阴、元阳之气。故曰:“元气是生来便有,此气渐长渐消,为一生盛衰之本”(《医学读书记•通一子杂论》)。因元气来源于先天,故又称先天之气。
2.生成与分布
(1)生成:元气根于肾,其组成以肾所藏的精气为主,依赖于肾中精气所化生。“命门者……原气之所系也”(《难经•三十六难》)。“命门为元气之根”(《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肾中精气,虽以先天之精为基础,又赖后天水谷精气的培育。所以李东垣说:“元气之充足,皆由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若胃气之本弱,饮食自倍,则脾胃之气即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脾胃论,脾胃虚实传变论》)。
总之,元气根源于肾,由先天之精所化生,并赖后天之精以充养而成。所谓“先天真一之气,自下而上,与后天胃气相接而出,而为人身之至宝”(《医原》)。但元气之盛衰,并非完全取决于先天禀赋,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功能密切相关。所以说:“人之自生至老,凡先天之有不足者,但得后天培养之力,则补天之功,亦可居其强半,此脾胃之气所关乎人生者不小”(《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
(2)分布:元气发于肾间(命门),通过三焦,沿经络系统和腠理间隙循行全身,内而五脏六腑,外而肌肤腠理,无处不到,以作用于机体各部分。“命门为元气之根,为水火之宅”(《景岳全书•传忠录•命门余义》)。“人身血肉之躯皆阴也,父母构精时,一点真阳,先身而生,藏于两肾之中,而一身之元气由之以生,故谓生气之原”(《医门法律•阴病论》)。可见,肾为元气之根。元气从肾发出,经三焦循经脉而行。
      元气藏之于肾而化生元精,系于命门而为肾间动气,其变化为用,一分为二而为元阴、元阳,实为性命之本、造化之机。元气虽藏之于下,而其用则布护周身,脏腑之机能全赖此气之运转,故徐灵胎说:“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劳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末亡,皆赖此也”(《医学源流论》)。元气之所行,与任督二脉关系至密。元气根之于肾而行于任督,故李时珍说:任督二脉,人身之子午也,此元气之所由生,真息之所由起”(《奇经八脉考》)。元气虽化生于先天父母之精,但必须有赖于后天水谷精气的充养,所以与脾胃又密切相关,故李东垣说:“脾胃之气无所伤,而后能滋养元气”;“脾胃之气既伤,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脾胃既损,是真气元气败坏,促人之寿”(《内外伤辨惑论》)。
由此可见,元气的盛衰聚散及运行正常与否,直接关系着人的生老病死。元气充足、运行正常。是人体健康的保障;元气不足或气机失调,则为致病之因,故有“百病皆生于气”、“元气虚为致病之本”之说。因此防病治病也应以调护元气为本,善养生者更应正视护养此气。故张介宾说:“盖天地万物皆由气化,气存数亦存,气尽数亦尽,所以生者由乎此,所以死者亦由乎此。此气不可不宝,能宝其气,则延年之道也”(《类经.运气类》)。
    [清]徐大椿:《医学源流论》提出:至所谓元气者,何所寄耶?五脏有五脏之真精,此元气之分体者也。而其根本所在,即道经所谓丹田,难经所谓命门,《内经》所谓“七节之旁,中有小心”,阴阳阖辟存乎此,呼吸出入系乎此,无火而能令百体皆温,无水而能令五脏皆润。此中一线未绝,则生气一线未亡,皆赖此也。 若夫有疾病,而保全之法何如?盖元气虽自有所在,然实与脏腑相连属者也。寒热攻补不得其道,则实其实而虚其虚,必有一脏大受其害。邪入于中,而精不能续,则元气无所附而伤矣。故人之一身,无处不宜谨护,而药不可轻试也。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
徐灵胎对《内经》先天学说有着系统的阐发,他着重论述元气的生理,病理及其保养等内容,从而提出元气存亡论。其次由于对元气理论深入的研究,特别强调注重保护元气,还突出治未病预防元气损伤。因而他说“若夫预防之道,惟上工能虑在病前,不使其势已横而莫救,使元气克全,则自能托邪于外;若邪盛为害,则乘元气未动,与之背城而一决,勿使后事生悔,此神而明之之术也。”这与上工治未病同出一辙。所以他认为,人的寿命长短决定于元气的盛衰存亡。他还特别强调要“谨护元气”,以为这既是人们养生的根本之道,也是医者用药的根本之道。只要有一丝元气,便有一丝生命。他的这一见解笔者认为极有见地,对于养生和治病均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发表于 2009/4/17 09:16:50 | 显示全部楼层
很象李红痔的宇宙第一理论,连经络在运行都不承认的人在这里大谈针灸理论,好象每一个人都是死人一样,桂亮不要再用你的理论来毒害众人了,你的丹道周天理论不能代表正常的生命规律,只要生命在运行,再厉害的道也是宇宙规律.人的气血就在运行,你的丹道老师可能看你居心叵测所以没有教你这个.
发表于 2009/4/17 17:50: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论浩繁,何如内经精简?
要言不繁。
期待楼主有“精简版”早日问世。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23:19:12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金谷子 于 2009/4/17 16:50 发表
大论浩繁,何如内经精简?
要言不繁。
期待楼主有“精简版”早日问世。

的确大道至简,但简单的背后确是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就好比针灸一样,虽然只针刺几个穴位,但为什么要配这几个穴位,却可以写上一大堆理论依据了,呵呵。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23:2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飞龙 于 2009/4/17 08:16 发表
很象李红痔的宇宙第一理论,连经络在运行都不承认的人在这里大谈针灸理论,好象每一个人都是死人一样,桂亮不要再用你的理论来毒害众人了,你的丹道周天理论不能代表正常的生命规律,只要生命在运行,再厉害的道也是宇 ...


针道乃至精至微之学,岂是你至俗至下之人能领悟?笔者对于学术上的问题已经都说得很明白了,对于口舌之争笔者也已经厌倦,你这样至俗至下之人当然是看不明白的!
 楼主| 发表于 2009/4/17 23:33:47 | 显示全部楼层
3请教整体系统针法之特点?
答:整体系统针法是以扶正祛邪培养元气为核心,更创造出命门太极“函三为一”的组织结构。它是以中间命门为肾间动气,氤氲消息,圆融而不碍滞,具有生生不息之机,创造出命门太极理论的整体气化功能的新模式的针法,即整体系统针法。当前外界所流传周天针法然究其本质都是从命门中调动出元气,恐怕是"拔苗助长"了,并没有从根源上解决问题。笔者研究的整体系统针法结合明代温补学派理论,提出了先后天并重,肾为先后天之枢纽的理论:肾藏先天之精之所以生生不息,全在于其他脏腑的后天活动化生精气进行培育,才得以不断滋生,二者是互相依赖,相互为用的辩证关系。先后天之精的关系即是如此,肾脏与其他脏腑的关系也是如此。在整体系统针法的运用上先后天同养,以后天养先天,补后天以实先天,补先天以长后天为整体系统针法的治疗总纲领。在针刺过程中,补元者均能够感受到二肾发热一气流转之体验,从而从根本意义上补足水源也就是补足了先天元气,再融合命门肾间动气其氤氲消息,圆融而不碍滞,具有生生不息之机能,继而从子午流注及六经辨证模式入手,以整体元气之力量去疏通局部经络之堵塞,必将事半功倍。当先天元气完全补足,自然气满任督自开水道渠成,真正做到真一之气穿骨道而上,走金液还丹有不期然而然之神功。
发表于 2009/4/18 16:4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以前有一些作家很会写的,写了几个气功大师之后,自己也出山成为了气功大师.
希望桂亮尽快出桂亮编创的宇宙第一针法的DAILYSNAP版,ALPHA版,BETA版.
然后我也会为了大家了解桂亮的创意把各大论坛上修真人士对桂亮的意见贴出来.

 楼主| 发表于 2009/4/18 21:03:32 | 显示全部楼层
笔者不会与你一般见识,所以也不会与你进行口舌之争,该说的笔者已经说得很清楚了,相信大家自然会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发表于 2009/4/18 23:16:49 | 显示全部楼层
我怕人类的气血从此结束正常的大小周天运行,所以要与桂亮先生论个清楚.
我怕从此桂亮先生没有见到过的东西就不存在了,所以要与桂亮先论个清楚.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5:1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