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发表于 2009/4/7 14:38:37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命空間理論在臨床上的應用
主持人:如果這種理論應用到人體上,會給我們疾病的診斷帶來一些什麼新的觀點和新的思維方式呢?
張克鎮:對於疾病的診斷而言,實際上我們以前所採用的診斷方法,都與我們對空間及其原理的應用密不可分。例如比較原始的診斷方法,中醫的望、聞、問、切,西醫的視、觸、叩、聽等,都與空間的利用密不可分。比如叩診時,清音、濁音、鼓音的產生,都與叩診的器官組織的部位中實體和空間的比例多少相關,叩診就是利用了空間和實體的比例不同,產生的聲音也會有區別。聽診就更不用說了,聽診是直接通過空間,由病人的身體上的組織器官通過聽診器中的空間傳到我們耳朵裡。
中醫也是這樣,號脈就是通過病人的血管波動的空間,通過我們的指頭,感覺到患者內臟各種功能情況。
即便是現代一些先進的科學診斷方法,也離不開對空間利用,例如內窺鏡,就是直接通過人體中的空間通道插進一根導管,對人體有關的內臟中的情況起到診斷或治療作用。
再如像某些較先進的診斷設備,CT、核磁等也與空間的利用密不可分。CT就是利用了X線穿過組織之后,由於組織的空間與實體中的密度不同,X線穿透的量就會有區別,檢測器上接收到的射線就會有差別,這種不同的信號轉變成圖像信號,就是我們現在看到CT的片子。這裡一個關鍵的問題也是利用了器官組織中的空間與實體的比例的區別形成的。磁共振也是如此,它的原理是把人體放在一個強磁場裡面,使人體中所含的氫原子產生磁共振,由於器官裡面空間與實體的比例不同,一個實體多的,含氫原子肯定多,空間多的,含氫原子的比例會相對少,這樣的話,其磁共振所產生的信號也必然會有區別,這些信號經過空間編碼技術處理后的圖像,就是我們看到的診斷圖片。
在診斷過程中,通過空間來判斷疾病在古代就有很多的案例,例如利用經絡學說的一些診治方法。在我的生命空間理論裡面,經絡就是人體當中存在的一種空間,隻不過這種空間是相對穩定的、有序的,是在不斷變化的。也是人體內外溝通的渠道。通過這個渠道,我們可以在體表,反映出內臟的變化。例如某些穴位可以通過外表連接到內臟,如果這個穴位或者這個穴位區域附近發生變化了,它就會提示與之相關的內臟很可能有了問題,或者即將發生問題。這種診斷甚至可以起到提前診斷的作用,這種提前,是從空間開始發生異常變化就會引起我們的重視。開始的時候,往往空間先發生變化而器質性的疾病還沒有形成。這對我們提前預防疾病極為重要。
我在臨床過程中體會到,通過空間或穴位的診斷,還可以配合臨床的一些相關檢查來判斷疾病,避免漏診誤診。我在臨床上經常碰到不少患者,如有胸悶、心慌、氣短甚至心前區絞痛的感覺,但是做心電圖還是正常的,這時候如果我們單憑一些檢查的結果來判斷疾病,往往會漏診,這類的病人,如果症狀是由心臟引起的,與心臟相關穴位會發生一些變化,例如有的會在內關等穴位周圍靜脈血管突出的現象,就是靜脈充血的現象,還有的在穴位處會產生凹陷,這類變化都是通過與心臟相連的空間通道來表現出來的。(圖一,圖二)與心臟相關的穴位還有諸如在厥陰俞、心俞穴等,其位置在第四、第五胸椎旁開約兩指的位置,會出現非常敏感的壓痛,有的甚至會產生出一些硬結,(圖三)如果我們利用這個規律,通過這些穴位,可以能內臟器官做出相應的判斷及相應的預防措施。這也可以避免或減少一些“不明原因”的猝死的發生。這些穴位或穴位附近區域的變化,也可以通過一些儀器檢測出一些相應的變化,如穴位的變化可以通過電生理變化、體表溫度變化等方法測出其變化的程度,這些數值的變化,也可以對內臟起到相應的診斷的作用。
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可以利用人體內外相通的空間,通過體表對人體內臟組織器官起到相應的診斷作用。目前,我們在臨床上做的工作還比較少,實際上這種方法既實用,又很簡單,甚至我教給大家,大家都可以做到。還有什麼好處呢?它還可以提前對一些疾病做出診斷。生命空間理論認為,在器質性疾病還沒有發生以前,絕大多數的疾病可以通過空間的異常變化提前表現出來。所以,在我這個生命空間理論裡面,有一個基本的觀念就是,任何器質性的疾病,或者慢性疾病的產生,不可能是一下子產生了,例如腫瘤的形成、動脈粥樣硬化的產生、骨刺的形成等,都有一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這個從無到有,從小到大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從空間向實體的過渡而已。因此,通過生命空間理論,不僅可以對已經形成的疾病起到相應的診斷作用,還可以通過空間的變化來提前預防疾病的產生,並且方法並不復雜。
主持人:隻是平時沒有被我們發現,是吧?
張克鎮:對。很多情況下是沒被我們發現。另外是前人發現這個規律,但我們沒有去關注它。例如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形成的經絡學說裡面,有些規律早已經總結出來了,隻是現在的人們感覺現代化的儀器更可靠一些,把這些寶貴的經驗置於度外了。
當然,現代化的儀器也的確為我們在臨床上診治疾病過程中提供了很多方便,但我們不能因為現代科學的存在而忽略了同樣對我們十分有益的一些傳統的經驗。
主持人:您能給我們舉一些這樣的例子,比如什麼現象是幾千年前以來已經被發現的,但是被我們忽視了。
張克鎮:這個就很多了。例如胃病的患者,他們的中脘穴、上脘穴或這些穴位周圍的區域會隨著疾病的產生而發生相應的變化﹔心臟病出現時多數人的內關、心俞穴等也會發生異常變化。另外,腎臟如果有問題的話,腎俞穴會發生異常變化。甚至根據中醫原理,當與“腎”相關的一些組織器官發生異常變化時,也會在腎俞穴上出現相應的表現。例如中醫理論中有一個基本理論叫腎主骨,如果有骨折的病人,腎俞穴上的壓痛會比正常時更敏感,這也說明腎俞穴與骨骼系統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穴位與內臟及其它的組織之間的相關性,也是通過空間來實現的。
主持人:你的意思是,腎在骨折之前就已經衰弱了或者有問題了,所以才容易骨折。
張克鎮:這隻是一個方面。如果一個腎氣非常虛的病人,比常人更容易產生像骨質疏鬆之類的疾病,這是一層意思﹔另一個意思是,如果與腎相關的組織例如骨骼發生了異常之后,也會反過來在腎俞穴上出現相應的效應。說到這裡,可能話多一些。有一些老年人,腎氣退化的比較明顯,這部分人大部分都會伴有骨質退化的現象。
主持人:從什麼年齡開始有這種退化?
張克鎮:這個不能一概而定,根據體質不同,有些體質比較強的人可能會好一些,他們的年齡會延長一些。而有些腎氣比較虛弱的人,可能從30、40歲就會出現一些骨質疏鬆的症狀,這個和個體的差異有密切關系。
一旦遇到骨質退化的情況,首先要找對原因,如果光針對骨骼去做文章是沒有用的。我在臨床上的經驗,就是很大一部分可以通過對腎經的調補達到更理想的治療效果。因為從生命空間理論的角度來看,某一種組織或某一個器官的退化,從空間理論的角度來看,退化器官的空間容量肯定會變得相對狹小。這樣,到達它的血液循環的供應量也會相應下降,它對與之相關的一些組織的調控也會下降。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在治療時可以借鑒中醫理論的一些精華,還可以產生一個更好的理念,什麼理念呢?就是我們要有一個“主動性預防疾病”的理念。
例如當某個器官在某個人的身體當中,我們知道它是比較弱的,平時就要去主動地培補它、養護它,強化它的功能,因為器官本身也是在不斷進行新陳代謝的,隨著新陳代謝的進行,它最終會變得與其它器官一樣強壯。說到這裡,我和大家多說兩句。談一下中醫和西醫在調補身體方面的區別,我個人認為,西醫在調補方面,其思維模式基本上是從實體的角度出發來對人體進行培補,它針對的是某些可以量化的實體,比如你缺乏某一種微量元素,缺乏某一種物質,例如鈣、鋅或者某一種維生素等,缺什麼我就會給你吃什麼,從這種直接補充上達到“補”的目的。中醫的理念和這個不完全一樣,中醫的理念注重從空間的角度,從功能的角度出發,更強調補某一個器官的強弱,例如每一個人體質不一樣,這就意味著內臟器官的強弱不一樣,對你來講,很可能脾胃是弱的,但對他來講,可能腎是偏弱的,有些人一生下來,某個器官就會比平常人弱一些,這和遺傳有一定的關系,那麼中醫在調補時,就要針對這些器官,用一些可以培補這些器官,提高這些器官功能的食物或藥物對它進行培補,這種方法更符合“木桶原理”或“短板原理”,即一個木桶盛水的多少,是由最短的木板決定的,如果把組成木桶的木板中最短的那塊木板補高了,這隻水桶盛水的量也會明顯增加了。中醫學理論對人體的弱勢器官的調補也是這樣,當把人體中最弱的器官調補達到正常的程度之后,人體的整體功能也就相應提高了。因此,從這個意義上看,這些人體中弱勢的器官,從中醫這個角度是可以改變的。
主持人:所謂的先天不足。是吧?
張克鎮:對,先天不足是可以改變的,例如我在臨床上遇到有的病人消化系統非常弱,父母親也很弱,到了他這裡也很弱,就診時有醫生告訴他說這是遺傳的,沒有什麼好的辦法。當來我這兒治療時,我會給他服一些強化消化系統的藥物,再通過對與消化系統相關的經絡空間進行調節,通過對這些空間通道的疏通,增加流經它的各種營養物質,使它的組織得到更多的營養物質,隨著新陳代謝的不斷進行,它會得到強化,時間長了以后,它的功能也會得到相應的強化,器官本身也會得到強化,最終他吃東西也就容易消化吸收了。從這個意義上來講,我們可以主動來做到。
在這裡我再多談二句我在臨床治療時對部分遺傳性疾病的新的認識,現在患者就診時,很多疾病會被醫生追溯到其父一代甚至祖一代,如果其家族都有這種疾病,便會被認為是遺傳性的疾病。我個人認為,對某些疾病而言,所謂的遺傳,並不是把某個疾病遺傳給了子一代,而是由於父母哪個器官弱,他們會把這個弱勢的器官遺傳給子代,在新陳代謝的過程中,由於這個器官較其它的器官弱,平時或許不會出事,但是一旦有應激情況的發生或者是機體所承載的負擔過重時,或者當機體整體素質下降時,應該說這是最容易發生疾病的部位,但這並不能說不能避免,這種疾病的發生如果我們平時注意正確的對待地,是可以避免的,這當然得有一個正確的調理治療的方式。我在調治這類的疾病時,主要針對這個器官來進行有針對性的“補”,或者像老百姓說的食補,或者用一些藥物來進行培補,如像脾胃弱的人,可以讓其吃一些人參健脾丸之類的對脾胃功能有強化作用的藥物等,腎氣弱的人,可以根據情況辨証給予六味地黃丸或金匱腎氣丸之類的。當然也可以直接利用對經絡穴位和空間的調節來達到效果,隻要這個弱勢器官隨著我們的治療調補正常了,它便在新陳代謝及應激狀態下不會再處於弱勢,也就避免了一些疾病的發生。
[ 本帖最后由 董氏針灸 于 2009/4/7 13:51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