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皆着眼于肺病 肺病者 易耗母气 易被木气所反侮 故 治则当以:培土生金泻木{此等治则当细思,补充一句,易被温燥所刑克,易被子病所盗泻}
培土者: 理中汤 .{理中汤,治在己土,若戊土燥,可乎?,如此理中能生金么?}
生金者: 生脉饮 {器质之病,治重本脏,兼调其余,所谓隔治,多在功能.君之肺案,生脉饮,非能生金.此三药,达其一,未达其二三也,那如何是生金之二三呢?}
泻木者:【酸以泻木】五味子山楂山茱萸——共成加味生脉理中汤主干{有木亢,方可泻木,金有病而木不病,以意妄泻之,是画蛇添乱之举也.酸以泻木,若有木郁则反激乱势,五味皆可补木,五味亦皆可泻木,泻木以酸,胶柱鼓瑟也
此理当认可 所异见者 在于加味生脉理中汤之效 究竟是发散重还是收敛重?如何判别?有二:
1 在量 在比例 除去平性之药 再寒热之药【位数 总量】对比
平性药:炙甘草10克【实际偏略温】
热【温】性药:干姜10克 砂仁5克 肉桂粉6克 白术5
寒【凉】性药:党参9 克 麦冬8克
五味子3克 山楂8 山茱萸8 ——
三药虽性温 但是其性敛 俱内收下降之性 故单列开于温药之外 其实 温药也不意味者就上升发散 干姜守而不走 砂仁收脾气【收腹胀良药】 肉桂下沉【引火归元】 白术温中带苦 不降 但也不升 所以 全局观此方 俱以收敛下降为主导
再以其热寒对比:(10+5+6+5)/(9+8)=1.5(约等于) 比例: 2:1 药性比约等于6温3凉 体现了阳为主导 再加上上文实际药性走向来修正【炙甘草的粘滞 3味酸药的收敛】 发散与收敛之性对比 将接近于5:5
2 其实 最好的方法 就是自己服药 体会药效:如果药后立即神清气爽眼明 或者困乏欲眠 或饥肠辘辘 便意增加【程度不一的阳气收敛下降之象】 那就是此方下降收敛之效的明证!
但是,这里还有一个前提:试验者,不能是相火不位证 否则 上逆之气太重 收引不下 反会激发相火上逆 而生烦躁面红难眠更甚 再者 服药后 静坐半小时以上 无扰于神 就能够最大程度体会此方的疗效了
明了确认此方的真实作用方向 再谈其它的 才是有意义的
{明上,则君之言不足论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