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此語出自《論語·顔淵》,是孔子教導顔淵之語。這裏首先涉及到的是對“禮”的認識:禮是違背人性的嗎?在儒學經典中,《禮記·樂記》中說:“樂者爲同,禮者爲異;同則相親,異則相敬;樂勝則流,禮勝則離。”因此,“禮”是根據一個人的德與位所形成的本分與職責的不同,是要求每個位置之上的人各敬其業,這是使一個團體和國家,乃至天下,能夠有條不紊的關鍵所在,所以,《樂記》中說:“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在孔子學說的“禮樂政刑”之中,“禮樂”兩方面都屬於道德層面上的,它不是強制性的接受,而是靠人們的自覺遵守和公衆輿論的監督,當自覺遵守和輿論監督無效的時候,才會動用“政刑”的手段予以制裁。孔子在提倡“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的時候,不是強制人們接受,因爲孔子既不是君王,也不是官長,孔子只是站在仁者的立場,告訴人們,怎樣才能使社會和諧穩定,從而使人們更能保障自己的安居樂業的正常生活。我們不會只要“法”而不要“禮”,等到人們犯法的時候就用法律加以制裁吧?孟子說,那叫做設置羅網陷阱讓百姓上當,不是仁者所爲。當一個社會不知道什麽該看、該聽、該說、該動的時候,不知道什麽不該看、不該聽、不該說、不該動的時候,也就必然是社會混亂腐敗的時候,可是,我們現在常見的是,該看的不看,不該看的偏看;該聽的不聽,不該聽的偏聽;該說的不說,不該說的亂說;該動的不動,不該動的也動。我們現在不正是需要複興“禮”的時候嗎?當“禮”複興起來的時候,也就是我們國家民族和平安定的“和諧社會”到來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