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0/6/17 18:11:30
|
显示全部楼层
陆以莹和刺络拔罐疗法
陆以莹老师原是上海市针灸研究所的针灸医师,现已八十高龄,在五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她曾先后从事针灸治疗视神经萎缩、坐骨神经痛、哮喘、耳聋等疾病的研究,并参加过针刺麻醉肺切除手术。特别是近三十多年来她对“刺络拔罐疗法”进行了深入的探索,颇有成效。
1962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陆师发现用七星针叩刺穴位,是很好的治疗手段。首例病人是她的一个邻居,因患关节痛6年,前来求治,但畏惧打针,因此陆师就用七星针叩刺其局部,再加拔罐,吸出不少黄水,次日病人告知关节酸痛骤减。于是陆师对此大感兴趣,以后和用方法又治疗了不少关节和软组织疾病,均获得良好疗效,如颈椎病、腰椎增生、腰椎间盘突出、腰椎滑脱、急性腰扭伤、肩周炎、网球肘,等等。
之后,一位肝硬化腹水的病人,身腹肿大,病情十分危重,陆师尝试用“刺络拔罐疗法”为其治疗,三个月后病人各种症状均得减轻,各项化验指标亦恢复正常,再治三个月,病人更觉好转,化验指标亦正常。此后,该病人不但生活自理,还能胜任较重的体力工作。由此开始,陆师尝试治疗了许多内外科的疑难杂症,并获得了相当的成功。治疗的病种有:中风急性期(如脑溢血昏迷等)及后遗症、高血压病、血管性头痛、哮喘、肺炎、气管炎、房颤、早搏、胃窦炎、肝炎、高热、长期低热、白塞氏综合征、药物中毒、白血病、丹毒、多种皮肤病、骨折等等。
治疗的方法是,根据中医理论和患者的病情,选取胸腹背部的俞募穴以及病变局部的穴位,并辨证选用一些四肢穴位,先进行针刺,起针后,在该穴上用七星针叩刺数分钟,直到皮肤出血,再加拔火罐吸出瘀血。拔罐的数目和每罐的出血量,当根据病人病情和体质而定,一般可取3~5穴,多者可至10~20穴;出血量少则几毫升,多则10~20毫升。有些部位拔罐易漏气,则可用湿面粉封闭罐口,有毛发的则要剃除毛发。少数病人开始治疗时罐中出血量较少,甚至不出血,这是瘀血阻塞严重的表现,随着叩刺次数的增加,瘀血才能渐渐被吸出,出血量渐多,随着病情的好转,出血量又会渐渐减少,直至吸不出血。有些病人拔罐时或拔罐后两三天内极易出水泡,甚至水泡成串,这是正常现象,在夏天尤为多见,随着病情好转,水泡逐步减少,直到拔不出水泡为止。
陆师认为吸出的瘀血和水泡中的液体均属体内的代谢废物,犹如人体中的“垃圾”,“刺络拔罐”即是清除体内“垃圾”,就象“大扫除”一样,也就是《内经》中“去宛陈浦”之意。拔罐吸出的液体是各式各样的,表现出不同的病情,其中鲜血显示病情较轻,黑血或血块显示瘀阻较重,黄水显示湿热,清水显示寒湿,血水往往出现在治疗的开始阶段或疾病即将痊愈的阶段,白色或绿色毛状物质,如“霉点”一般,则显示病程久远等等。在治疗过程中,随着出血量的增多,病情会出现阶段性的反复,这是因为治疗部位表皮络脉的瘀血被拔出后,深部经脉的瘀血又流向表皮来,再次造成瘀阻所致。此时当坚持治疗,继续吸拔瘀血,直到全身瘀血消除,症状才会日益好转。多数病人都有这一反复过程,病情严重者还要反复多次。一般来讲,整个疗程最好要持续到拔不出血为止,这样可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健康,有些慢性病甚至可保持一二十年不复发。刺络拔罐对恶寒病人疗效尤为显著。有些病人体质羸弱,但用本法治疗后亦获良效,推其机理当是瘀血去而新血生,故本法亦有补虚之功。金代医家张子和曰:“先论攻其邪,邪去而元气自复”,即是此意。下面举一些病例以说明之。
例一:血管痉挛性头痛
陆××,女,50岁,1986年10月11日初诊。
患者自幼即有头痛一症,经中西医治疗而得缓解。自1981年起头痛频繁发作,至今已先后大发作3次,小发作114次,发作与时令节气有关。西医检查后认为是脑血管痉挛所致,用麦角胺、咖啡因、卡马西平、泰必乐乃至强的松等治疗。最近一次大发作至今已有半年,虽用上述药物,疗效不显著,经人介绍来此就诊。
诊断:血管痉挛性头痛。
治疗经过:取风池、印堂、太阳、头维、攒竹、翳风、肝俞、心俞、大椎、筋缩等穴,每周三次,每次选数穴,作“刺络拔罐疗法”,并配合针睛明、合谷等穴,灸肾俞等强壮穴。最初阶段症状改善不明显,随着治疗次数的增加,火罐吸出的瘀血血块越来越多。在治疗5个月后,甚至还吸出了绿色毛状物质,如“霉点”一般,自这些“霉点”排除后头痛明显减轻。治疗6个月后病情进一步好转,连续五十天未曾发作过,甚至连小痛也没有,病人自认为是从未出现过的“奇迹”。治疗一年后,症状已基本上得到了控制。
按:陆师用本法治疗头痛颇为得手,每每有良好效果。因为此类头痛多由邪气壅塞、瘀血阻滞所致,亦即现代医学所谓的“微循环障碍”,采用本法则可逐瘀排邪,疏通经络,改善微循环。本病案因为病程日久,邪瘀壅滞十分严重,决非寥寥数次所能奏效,故开始时疗效不着,此时必须持以恒,不可有松懈之心,否则会半途而废,前功尽弃。该病人在吸出了绿色毛状“霉点”后症状明显好转,可见这些异物与本病的发生有着某种内在联系,具体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例二:心房纤维颤动
寿××,女,80岁。1993年4月19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史10年,一般血压在180/100mmHg左右。近10年来又发现患有心肌炎,心脏扩大,时有阵发性心动过速,房颤,并伴有恶心、纳呆、不能入睡、四肢无力、咳嗽、羸瘦等症。经常要送急诊及住院治疗。曾用多种西药,但疗效不佳。刻下自感无望,正准备后事。
治疗经过:取心俞、肝俞、膈俞、至阳、神道、膻中、中府、内关等穴,作刺络拔罐。治疗一周后自感诸症好转,饮食转佳,睡眠安稳,咳嗽减少;治疗三个月后,房颤已基本得到控制,体重增加,饮食正常,面色好转,感觉良好,能进行正常活动。后又巩固治疗了一段时间,情况良好。
按:对于本症,中西医均感棘手,虽用强心药物可控制一时,但终难根治,而陆师用“刺络拔罐”治之,则屡屡应手。推其机理,盖是“心主血脉”,血脉中若有瘀邪阻滞,必然影响心脏功能,导致本病的发生。而本疗法有“去宛陈浦”之功,故治疗本症可谓是釜底抽薪,对症下药。
例三:高血压
刘××,女,63岁,1996年5月6日初诊。
患者有高血压史30年,血压一般在220/120mmHg左右,近年来自感心悸、乏力,伴有浮肿,经本市某医院检查,诊断为冠心病。化验结果显示,血脂较高:全血粘度,高切4.96,低切19.00;血象纤维蛋白原5.8;血浆粘度1.86;红细胞压积43。服用中西药物后效果不理想,故来本所求治。
治疗经过:取风池、肩井、大椎、神道、筋缩、心俞、膈俞、肝俞、肾俞、天突、膻中、中极、中府、章门、期门等穴。每周两次,每次选数穴,予以“刺络拔罐疗法”,有时配合灸关元、足三里。治疗三个月后,自感诸症好转,血压降至150/90mmHg,化验报告显示:全血粘度,高切4.51,低切8.05;血象纤维蛋白原5.7;血浆粘度1.63;红细胞压积37。
按:现代医学认为,高血压病的发生机理尚不十分清楚,但往往与血流动力学有关。该例病人治疗前的血粘度指标较高,而采用本法治疗后,指标各均得以下降,血压亦降至正常,可见本法确有活血化瘀之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