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4/2 02:42:20
|
显示全部楼层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2008-10-21 14:02:09 来源: 显示次数:38 编辑:转载 进入论坛
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
范中林医案整理小组
执笔者:谢永新 文伯伟 安迪光
范中林老先生简介
范中林 (1895——1989)四川郫县太和镇人,享年94岁,蜀中现代名医,曾师从潘竹均(音)等多人。多年来潜心于《伤寒论》的研究,善用经方,尤以舌诊见长,深受火神郑钦安思想影响。在掌握六经辩证规律治疗若干外感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是对于许多虚寒证,疑难病的疗效尤为显著。70年代末由范中林医案整理小组编写了《范中林六经辩证医案选》,部分医案曾以《范中林老中医六经辩证医案选》在1979年第十期的《中医杂志》p25--30上发表,后来由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年公开出版发行,选编了范氏应用六经辩证诊疗的69个病例,其中有以麻黄汤治愈三年低热的太阳证发热案,有以四逆汤治愈严重前列腺炎的少阴证淋病案,还有以理中汤辈治愈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血案。范氏用药悉本《伤寒论》,组方严谨,以味精量重为特点。从学者甚众,早期弟子唐步祺,是其突出的一位。
尚有大量的范氏后期医案待整理出版。向天清曾走访范氏晚年门人并收集到部分资料。
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4年8月第1版
序言
范中林老先生,潜心于医学,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善用经方,尤以舌诊见长。在掌握“六经”辨证的规律,治疗若干外感病和内伤杂病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特别对于许多虚寒证、疑难病疗效尤著。
范老积数十年的临床经验,经过初步整理,写成《范中林六经辨证医案选》一书。这本书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伤寒论》理论与实践的临床效果。有人说古方不能治今病,这是一种偏见。现在确实产生了一些不同于古代的疾病,但现在的外感病,很多很多的杂病,古代早已有之,至今并无什么变化,病还是这种病,不过现在不去探究,辨证不确切,经方不敢运用,对证下药甚鲜,不能起到六经辨证的效果,非《伤寒论》之过时也。
吕炳奎
一九八三年十一月
内容提要
本书选编了范中林医案69例。医案编排,以六经为序,即从太阳证病例开始,逐次按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和厥阴等六经证病例编排而成。每例医案,均包括概况、病史、初诊、辨证、复诊和按语等项内容。
本书可供从事中医临床和科研工作人员学习参考。
目 录
1 太阳证发热(长期低热)……………………………1
2太阳证偏头痛(三叉神经痛)………………………4
3太阳证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6
4太阳证咳嗽(支气管扩张)…………………………8
5太阳证咳嗽……………………………………………10
6太阳证哮喘……………………………………………12
7太阳证刚痉(临产麻疹)……………………………14
8太阳证柔痉……………………………………………16
9太阳证风湿……………………………………………18
10太阳证风湿……………………………………………19
11太阳证风寒湿痹(风湿)……………………………21
12太阳证历节病(风湿性关节炎)……………………24
13太阳证风寒湿痹(坐骨神经痛)……………………26
14太阳证风寒湿痹(周期性麻痹)……………………29
15太阳证水疝……………………………………………34
16阳明证呕吐(食管癌待查)…………………………36
17阳明证高热痿躄………………………………………38
18阳明证臌胀……………………………………………41
19太阳阳明证泄泻(过敏性结肠炎)…………………42
20太阳阳明证结胸………………………………………45
21少阳证发热……………………………………………47
22少阳证癫狂……………………………………………48
23太阳少阳证胁痛(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50
24太阳少阳证腰痛………………………………………53
25太阴证视歧(复视、双目动脉硬化性网膜病变)……56
26太阴证痰咳(慢性支气管炎)………………………60
27太阴证寒呃(胃神经官能症)………………………63
28太阴证胃脘痛…………………………………………64
29太阴证水肿……………………………………………66
30太阴证泄泻(慢性肠炎)……………………………68
31太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70
32太阴少阴证睑废(重症肌无力眼肌型)……………74
33太阴少阴证痉病………………………………………77
34太阴少阴证崩漏(功能性子宫出血并发失血性贫
血症)………………………………………………79
35太阴少阴证嘴眼畸形…………………………………84
36太阴少阴证虚劳(脑血管硬化、美尼’尔氏综合
症)…………………………………………………91
37太阳少阴证头痛………………………………………94
38太阳少阴证胸痹………………………………………96
39太阳少阴证瘿病(甲状腺左叶囊肿)………………98
40太阳少阴证咳喘并二便失禁(慢性气管炎、肠
炎、尿道萎缩)……………………………………99
41太阳少阴证鼻衄……………………………………103
42少阴证鼻衄…………………………………………105
43少阴证头痛…………………………………………106
44少阴证哮喘(支气管哮喘、肺气肿)……………109
45少阴证哮喘(支气管哮喘)………………………111
46少阴证虚喘(支气管哮喘)………………………114
47少阴证咳嗽(慢性支气管炎)……………………115
48少阴证喉痹(慢性喉炎、瘪肉)…………………118
49少阴证喉痹(慢性咽炎)…………………………122
50少阴证舌强…………………………………………124
51少阴证心悸(植物神经功能紊乱)………………127
52少阴证虚损…………………………………………129
53少阴证偏枯(脑血管意外)………………………132
54少阴证气厥…………………………………………134
55少阴证寒厥…………………………………………136
56少阴证真寒假热(高热)…………………………139
57少阴证下利虚脱(正伤寒)………………………142
58少阴证淋病(前列腺炎)…………………………145
59少阴证淋病…………………………………………150
60少阴证淋病…………………………………………152
61少阴证淋病(肾盂肾炎)…………………………153
62少阴证经闭…………………………………………155
63少阴证不孕…………………………………………157
64少阴证胎黄…………………………………………159
65厥阴证头痛眩晕(美尼尔氏综合症)……………162
66厥阴证肠*(急性痢疾)…………………………164
67厥阴证骨痹…………………………………………166
68厥阴证骨痹(坐骨神经痛)………………………171
69厥阴证寒痹(坐骨神经痛)………………………173
前言
为了贯彻执行中央(78)56号文件精神,认真落实卫生部关于整理范中林医案工作的指示,在中医研究院的领导下,我们从一九七九年三月,开始进行范老医案整理工作.现初步选编了北京和成都两地部分医案,作为征求意见之用.
范中林老中医,今年八十四岁,有六十余年临床经验.在祖传医术的基础上,宗张仲景<<伤寒论>>的学术思想,逐步形成了独特的诊疗风格.对舌诊很有研究,善用热药,用药精,配伍严.不仅以"六经"为辩证纲领,治疗外感热病,并扩展运用于内伤杂病,以及其他方面。
近代学者早已提出:《伤寒论》始仲景学说的总论,讲的是一切疾病辩证施治的原则。无论外感热病和内伤杂病,皆可按“六经”辩证施治。最近有人倡议,应以“六经”辩证为纲,将各种辩证方法统一起来,创造我国统一的中医诊断学。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将“六经”辩证具体运用于临证的医案总结,比较少见。范老医疗经验独到之处,正在于此。为此,我们在整理医案中,本着“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和“百家争鸣”的精神,力求反映范老严格按照:"六经“辩证,分证立法,善用经方,有胆有识,敢于突破的特点。故以”六经“为序,每经选编若干实例。总的说来,范老治疗各种虚寒病的经验较多,故本卷医案的编选,亦以太阳证的变证和三阴证的病例比重较大。同时,在望诊中,对黄苔并非仅属热象,以及突破常规重用附子等经验,虽涉及到历代医家之争论,医案中也如实选入,以供进一步研究之参考。
由于这项工作,目前刚刚起步,加之我们水平有限,对范老医术领会不深,医案的编选,缺点与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同志们批评指正。
中医研究院范中林医案整理小组
一九七九年九月二十五日
编后
为了继承和抢救老中医的学术经验,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的领导下,我们从一九七九年三月,开始进行范忠林老中医六经辩证医案整理工作。同年九月,编写完成第一卷。现医案第二卷亦如期付印,仍作征求意见之用。
我们在整理范老医案中,力求反映其学术上与实践上的独特专长,按六经分证的理论与体例,每经编选若干资料比较完整之病案,以资学习范老在长期医疗实践中,如何宗《伤寒论》之分经辩证,因证立法,以法系法,遵方遣药,亦即严谨灵活,有胆有识之诊治方法。综合观之,又可体现范老以六经辩证为纲,统治外感与杂病之梗概。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后世对《伤寒论》之研究,至明代已形成学派。方有执曾首倡:仲景之书,乃论伤寒杂病之说,六经应统伤寒与杂病。但后丗以六经兼论杂病之诊籍,历来少见。范老认为,根据我国自然环境与生活习惯,大部分杂病,其病因亦多伤于寒。并善用热药。尤对虚寒证之治验更为丰富。故医案之编选,以太阳变证与三阴证较多。如在第二卷中,编选少阴经杂病实例,约占一半。为此,本征求意见稿,以“六经辩证医案”名之,也即此意。
上述问题,实已涉及历代医家之争鸣。由于我们水平所限,对范老之学术与实践体会不深,错误在所难免,恳请同志们批评指导,以便进一步整理补正。
中医研究院范中林医案整理小组
一九八零年三月二十八日
.
1 太阴证胃脘痛
(急性胃炎)
邓某某 女 45岁 成都市金牛公社社员
病史:1971年夏,因感受风寒,过食生冷,觉胃脘不适,旋即发作剧烈胃痛,痛则呕吐清水.立即送至某某医院急诊,诊断为急性胃炎.住院八天,经输液,注射止痛剂,疼痛缓解.出院半月余,病复发.遂来就诊.
初诊:脘胃阵阵剧痛,频频泛吐清泫,纳呆,神疲,形体消瘦,手足不温.面色萎黄无华.舌淡苔白厚腻,脉沉.此为中阳不振,寒湿内阻,寒气凝滞于胃,故痛甚;脾虚失于运化,水饮停聚,格拒于中焦,故清泫上泛.
处方:蜀椒12克 干姜15克 党参12克 饴糖60克(兑服)
复诊:上方服三剂后,自觉胃脘发热,气串动,咕咕有声,疼痛缓解,泛泫停止.寒凝水聚虽已渐消,但脾胃虚寒未解,宜再进温中健脾之剂,扶正气,驱余邪,以竟全功.
处方:党参12克 白术12克 炙甘草6克 干姜15克 砂仁10克 法半夏15克
连服三剂,病愈.1979年追访,患者已五十三岁,身体一直健康,胃痛从未复发.
按语:"胃脘痛",为临床常见之症候.以部位言之,脾胃同处中焦,故腹满疼痛,为太阴,阳明所共有.
胃属阳明,多实热为患.太阴为阴中之阴,多寒湿为害,纵有热郁腹满口益干,实为热伤太阴之标,非太阴之本病也.故一般胃脘疼痛,但见胃家不实,则属太阴之病变.本例胃素寒,诱以冷饮寒气作痛,当属太阴证胃脘痛,而与阳明证胃痛显著不同.
2少阴证心悸
(风湿性心肌炎)
林某 , 女, 19岁 . 成都某厂工人
病史:1972年因患"风湿性心肌炎".在某某医院治疗两月.注射青霉素,内服强的松等,病势好转.1974年,因外感而复发.在某某医院服中药,效不显.同年五月来诊,按少阴热化症心悸论治,两月基愈.
初诊:心慌,心累,时觉胸部隐痛,身乏力,自汗出.入夜心烦,难以入睡,头痛,食欲不振,口干,不欲饮.舌尖边红,苔微黄,少津,脉沉数.此为邪入少阴从阳化热之证,法宜育阴泄热,清心除烦,以黄连阿胶汤加味主之.
处方:川黄连10克 淡黄芩10克 杭白芍15克 鸡子黄2枚(兑服) 真阿胶15克(烊服) 紫丹参12克
辨证:<<伤寒论>>云:"少阴病,,,,,,,,,,,,心中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主之".此例不仅有心烦不眠之象,且有心悸胸痛之候,仍用此方者,因仲景方义,安寐必当除烦,而欲除烦,关键在于滋肾阴,制心火.今本其意,佐以丹参之活血祛淤,养血安神,以起除心悸止胸痛之效.
复诊:上方进两剂,心烦心悸好转,胸前区隐痛消减,能入睡4----5小时,守原法再进.
处方:川黄连10克 淡黄芩6克 杭白芍12克 鸡子黄1枚(兑服) 真阿胶12克(烊服) 紫丹参15克
再诊:服两剂,基本正常,数日后即恢复上班.其后以上方出入加减,断续服药约两月,嘱其注意调理,以善其后.1979年7月追访,几年来一直坚持正常工作,未曾复发.
按语:本例病发于阴,而热于里.风伤阳,寒伤阴.少阴受病,得之于寒,寒极变热,热烦于心.仲景黄连阿胶汤,正为扶阳散热之剂,降火归元之方.即所谓以制壮火之食气耳.
3 厥阴证血痢
马某某,男,32岁,四川省某矿工人.
病史:1977年7月下旬,感受暑热,过食凉拌牛杂,腥辣不洁之物.某日晚,腹暴痛,如刀绞肠,满地乱滚.家中存有杜冷丁一支,急注射之,痛稍缓解,零时许,痛又阵阵发作,每痛一次,必泻下赤血脓便和腐臭物.十二小时内,约下痢十七,八次.遂邀之家中急诊.
初诊:形容消瘦,眼窝塌陷,精神萎靡.食不下,口渴贪凉饮.痛泻时汗出,泻后肛门灼痛,坠胀.所下皆臭秽污血泫液,红重白轻.舌质深红,满布白腻垢苔,脉滑数.此为厥阴热痢,法宜清热燥湿,解毒止痢,以白头翁汤主之.
处方:白头翁15克 黄连10克 黄柏10克 秦皮12克
辨证:经云:"暴注下迫,皆属于热".但此例与三阳之热证不同,而属厥阴热痢.厥阴之风,协中见少阳之火,风火相煽.盛暑多湿,火郁湿蒸,湿热之邪壅遏不解.既损伤肠道络脉,又阻滞肝木疏泄功能,故下痢赤白而又后重.<<伤寒论>>曰:"热利,下重者,白头翁汤主之".本例主证明显,为白头翁汤正治之法.
复诊:服两剂,痛利减轻,渴止,知饥,能稍进稀粥.仍日泻三四次,白重红轻.原方加利湿行气之品再服.
处方:白头翁12克 黄连10克 黄柏10克 秦皮12克 黄芩10克 赤石脂30克 槟榔12克 茯苓12克
连服两剂,痛泻止,饮食逐渐恢复正常.1979年7月18日追访,自病愈后未再复发.
按语:三阴皆有下利之证.太阴自利不渴.少阴自利而渴.惟厥阴下利,有寒热之分:其寒利者,厥而不渴;其热利者,消渴下重,便脓血;皆为并入厥阴,邪从热化之证.本例湿热之秽气郁遏广肠,而见暴注下迫,故投热利下重之宣剂,立效.
4阳明证发毒
苏某某,男,27岁,北京市某饭店职工
病史:从973年开始,面部生疮,发于面颊部,逐渐增多,时发时消.北京某某医院诊为"痤疮".除服西药外,中医曾以清热解毒,活血化淤,托毒消痈,驱风除湿等法论治,未效.1979年10月末,转来就诊.
初诊:满脸皆有脓疮,主要集中于双颊,两腮.疮形如豆,红肿,积脓,发痒,刺痛,时觉发热,面色紫红,疤痕残存.头痛,头晕,心烦,口干,腹胀,大便结燥.舌质红,苔老黄厚腻,干燥紧密.此为风热客于阳明,已成腑实,上攻而成"面发毒"之病.法宜泻热荡结,润燥软坚,以大承气汤主之.
处方:生大黄10克 芒硝10克 枳实10克 厚朴15克
辨证:患者心烦,发热,口干,腹胀,便结,舌质红,苔黄燥,显系阳明腑实证.从病史观之,乃风热交加,客于阳明,长期蕴积不解,面部生疮,发于双颊.正如<<医宗金鉴>>所指出"面发毒在颊车生,初少渐多赤豆形,肿硬焮疼津黄水,证属风热客阳明".足阳明胃经与手阳明大肠经,循行部位均入颊车,络于面.胃与大肠积热益深,必致肺气熏蒸.因肺与大肠相表里,肺气通调失畅,上攻于面,亦可使皮毛气血津液输布失职,热毒积聚,遂发为脓疮.本案病现于面,根在脏腑,属热,属里,属实,证属阳明,需苦寒峻下为治.
复诊:服上方后,泻稀便四次.发热,心烦,口干好转,面疮肿痛稍减,苔厚腻略退,余证同前.腑实之证解,但表里俱热盛之候未除,宜泻火解毒,以黄连解毒汤加减主之.
处方: 黄连6克 黄芩12克 黄柏 10克 桑皮15克 杏仁12克 荷叶10克 甘草3克
再诊:脓疮渐消,刺痛箸减,以不觉痒,面色紫红稍退,心烦,口干,舌燥已明显好转,大便正常.舌红苔腻俱减.拟荆防败毒散并连翘败毒散加渐,清风热,解余毒.
处方:荆芥10克 防风 10克 连翘10克 黄芩10克 银花15克 紫花地丁30克 土茯苓60克 木通10克 甘草 3克
服三剂,脓疮基本消退,诸证明显好转.少进清热除湿之品,并间服针砂散,清余邪以善其后.
按语:祖国医学外科之证论述,始于<<灵枢.痈疽>>,后世遂发展为外科.范老虽非疡医,但其循经论治,颇具匠心.今编选阳明个案,可见一般.
纵观中医外科之治疗,名医辈出,明代堪称全盛,清时各派专箸亦较多.莫不以<<内经>>基础理论为指导,在长期医疗实践中,推陈出新,有所发明.以<<外科正宗>>为首的"正宗派"而言,代表著作之一<<外科大成>>,"其法首列六脉,则邪正虚实若眉分;此列三因,则病源若犀照".清代集体编写之<<金鉴.外科心法>>,开卷首先阐明三阴三阳,概括为十二经循行部位歌.<<疡科心得集>>,尤其重视从内科角度处理外科疾病.可见大凡痈疽疮疡,虽发于表,而根在里.且局部外证,皆可循经传内.范老对此案面发毒之治疗,正是以六经辨证为纲,从内而治之又一实例.外治法虽为直接作用于疮疡之重要方法,但须局部与整体相结合,并根据患者病因病机等具体情况,以确定外治,内治,或两者兼用.
5太阴证水肿
沈某某 , 女, 8岁.四川灌县某校学生
病史:家长主诉:患儿自一岁起经常饮食不节.三岁以后,全身性水肿反复发作,饮食稍有不慎,即呕吐便稀.1974年2月,病情加重,头面浮肿,腹部及下肢尤甚.进食极少,稍食则胃脘胀满,时有呕吐,腹泻,完谷不化,小便白浊,量少.遂入四川省某某医院住院治疗一周,服用痢特灵,双氢克尿塞等,面部与四肢水肿消退大半,但仍尿少,腹泻.医院建议出院服用中药治疗.
初诊:1974年2月14日.面部及四肢轻度水肿,腹部肿胀如鼓,溺少白浊,时呕吐,食不下,便溏;面色黄滞,眼膛青暗,目珠转动不灵.舌淡红,苔白黄腻浊.此为积食伤脾,土虚不能制水,证属太阴证水肿.法宜健脾除湿,消食化积,以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
处方:
法夏15克 生姜30克 茯苓30克 苍术12克 草果12克 阿魏0.6克(用馒头皮包吞服)
两剂
复诊:2月17日.腹胀消,肿退,腹泻止,知饥欲食,嘱其注意饮食调养,遂停药.
1979年月2日追访:其母介绍,病愈后遵医嘱调理,五年来身体一直很好.
按语:小儿脏腑娇嫩,易虚易实,多伤于食.此例伤食已久,望其眼膛青暗,目珠转动不灵,小便白浊,舌苔浊腻,实为太阴脾虚湿困.故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和胃止呕健脾行水.加气香辛热之苍术,健脾运湿;另加草果,消痞去积;再以阿魏少许,消积治利.故服药两剂,诸证著减.
6太阳寒证痰结
(两肺广泛性支气管扩张)
罗某某,男,54岁.外贸部某公司干部
病史:1959年,吐大量粘稠脓痰,时咳血,北京某某医院诊断为"两肺广泛性支气管扩张".历经多年治疗,证未减,近年来病情加重,于1978年4月,入北京某某中医院住院治疗.此期间,每天咳吐黄绿脓痰约400至500毫升,虽采用中,西药多种方法,疗效不显,身体日益衰弱.1978年6月1日,医院邀范老诊治,单独服用中药而获显效.
初诊:频频咳嗽,胸微痛,昼夜吐黄绿色脓稠痰.全身消瘦,四肢乏力,眼睑及双矔浮肿,面色微黄,舌体肿胀,暗红,苔白厚腻微黄.宜清热解毒,化痰散结,降逆止咳为治.
处方:银花30克 连翘15克 夏苦花12克 紫花地丁30克 川贝母15克(冲服) 桑白皮12克
两剂
复诊:服药后,诸证如前,斟酌良久,细查此证之因,系多年寒湿入侵肺卫,郁久不解;寒邪与痰水互结,蕴结成实.虽兼有热象,但寒实痰实之证突出,法宜攻涤痰饮,峻下破结,以三物白散主之.
处方:桔梗10克 巴豆2粒 川贝母10克
一剂
川贝母研细末,巴豆去油.上二味用桔梗汤冲服之,日两次,必利;如利过不止,喝凉水一杯.
辨证:此例患者,长期感受寒湿,日积月累,邪渐入肺,寒痰成实,久积成脓.病程虽已多年,不具太阳病之表证,但属太阳变证.舌质暗红,表明淤滞日久化毒;舌体厚,肿胀,为病久寒痰结实之象.面色萎黄,眼睑及双颧浮肿,苔白厚腻,标志寒湿凝聚,肺气阻滞,水饮内停.
<<伤寒论>>云:"寒实结胸,无热证者,与三物白散".主证为寒邪与痰水互结于胸膈之间,故立温下寒实,涤痰破结之法.今本例主证已具,故不必拘于兼有热象;借温下破结之速,奏推墙倒壁之功,此用经方而不拘泥于古之意.
再诊:服上方一剂后,便水样粘液七次,恐利过不止,即喝凉水一杯泻止.次日,脓稠痰减少大半.为进一步消痰清热,降逆止咳以皂荚丸配合麻杏石甘汤加味主之.
处方一:
皂荚240克
一半生用,研细末;另一半烧灰存性,和匀.每日服一次,每次0.5克,大枣煎汤送服.
处方二:
麻黄12克 杏仁24克 石膏120克 甘草30克 川贝母30克 (研末冲服) 葶苈子10克 荷叶12克 黄芩15克 知母12克 桑皮30克 麦冬15克
处方二随证加减,共服50余剂.至1978年9月,咳嗽著减,脓痰由每日400至500毫升减至40至50毫升.遂要求出院,由范老继续治疗.面色逐渐转正常,舌肿厚渐消,舌质变淡红,苔厚腻亦减,胸痛愈,浮肿轻,四肢乏力显著好转.
按语:本例太阳证,与结胸相似,但有寒实与热实之异,遵仲景之旨:"知犯何经,随证治之".投三物白散者,峻逐寒实也.
后世对三物白散治疗寒结之痰饮,评价甚高.<<金鉴>>云:"是方也,治寒实结胸证,极峻之药也.君以巴豆,极辛极烈,攻寒逐水,斩关夺门.使以桔梗,为之舟楫,载巴豆搜胸邪,悉尽无余".惟对巴豆之用量,<<全生集>>谓:壮人用五分,弱人用两分半可也.李淄文曰:"秸载上,贝解热,巴豆辛热.凡寒积.......胸腹绞痛欲死者,每用三四厘,效如仙丹".其意用量宜更少.而此案一剂用桔梗,川贝各10克,巴豆用至二粒,嘱其日服两次.仅服一次,便后脓痰减少大半,全身症状亦著减.<<类聚方广义>>曾记载:三物白散尚可治所谓幽门痛,胃脘痛及胸膈中有玩痰而胸背挛痛者,咳家胶痰缠绕,咽喉不利,气息秽臭者,皆有效.此皆取其攻涤痰饮,推荡胸膈之功.验之本例,实为临床经验之谈.
7少阴证心痹
(风湿性心脏病)
廖某某 ,男,40岁.四川省某研究所技术人员
病史:十年前,常患扁桃体炎,经抗菌素类治疗后,症状基本控制;但常伴有四肢关节疼痛,受凉后加重.1966年11月,患急性风湿热,急入四川省某某医院,当即下病危通知.经40余日住院治疗,有所好转,并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出院.1967年1月,低热,心悸,气短,心率不齐,呼吸困难,食欲不振,四肢无力,某某医学院附院,初诊为"亚急性心内膜炎",后出院会诊,确诊为:'风湿性心脏病联合瓣膜损害".经治疗脱险出院,医嘱全休,又转四川省某某疗养院休养治疗约一年.1968年9月,转来求诊.
一诊:1968年9月4日.心悸,气短,动则喘息,晚间发作较长,大便稀薄.面色晦暗,两颧微紫,舌质淡,胖嫩,边缘齿痕明显,苔淡黄,根腻而紧,脉沉细,间有结代.此为少阴证心痹,兼有太阳表邪.以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温经,散寒,开痹,通脉为治.
处方:麻黄4克 制附片60克(久煎) 辽辛3克 桂枝10克 干姜30克 生姜120克 甘草30克
两剂
辨证:患者常罗外感,风寒湿邪入侵,反复缠绵不解,郁久日深,搏于血脉,内舍于心.渐使心脉痹阻,营血运行不畅,故现心悸,气短诸证,此所谓"心痹者,脉不通也".初诊观之,恶寒,头昏,体痛,无汗,参之舌润而苔淡黄,表明兼有太阳伤寒外邪.患者又现神靡,心悸,动则喘息,小便清长,大便稀薄,脉沉细,间有结代,显属少阴寒化,阳衰阴盛,心肾俱伤之重证.
综上病情,应为少阴兼太阳表证.亦即某些医家所称之少阴与太阳两感,或两经兼病.此例特点在于,少阴病已非始得,心阳虚衰尤甚,寒化之证已深,但又未离太阳.故治宜表里兼顾,救里为主.重用附子配细辛,专温少阴之经;加干姜配附子,增强益火消阴,通心助阳,去脏腑陈寒之力;再加生姜,既能温中,又长于发散,配麻黄附子,以增温散兼施之效;用桂枝者,取其和营,通阳,利水,下气,行淤,补中之功;重用甘草者,令诸药缓行,安中驱邪之意也.
郑钦安云:"按麻黄附子细辛汤一方,乃交阴阳之方,亦温经散寒之方也.夫附子辛热,能助太阳之阳,而内交于少阴.麻黄苦温,细辛辛温,能起少阴之精,而外交于太阳.中京取微发汗以散邪,实交阴阳也,邪自立解."
二诊:9月六号.心悸,气短,头昏,肢痛等,略有好转.但面浮肢肿,食欲不振,舌苔厚腻,仍较明显.脾失运化,水饮内停,亦可上犯凌心.正如<<伤寒明理论>>云:"其停饮者,由水停心下,心主火而恶水,水既内停,心自不安,则为心悸".故此证于扶阳驱阴同时,还须健脾化湿,培土宁心为治,以小半夏汤加减并自制针砂散续服.
处方一:
云茯苓18克 法夏18克 甘草6克
处方二:
针砂散(见前)
每日晨用米汤冲服3克,连服一周.服后,大便解出乌暗秽物为佳.
三诊:9月18日.服药后,大便解出不少秽物;面浮肢肿略减,食量稍增,苔腻亦渐退.余证同前.心阳亏虚,仍须从先后二天,培根固本,以四逆,理中加减,和而用之.
处方:
制附片60克(久煎) 干姜30克 炙甘草30克 白术12克 茯苓30克 桂枝10克 生姜60克
四诊:9月23日.心悸,气短,纳差,乏力,浮肿诸证,进一步减轻.原方再服五剂.
五诊:9月25日.病情稳步好转;但活动后仍觉心悸气短,尚感头昏,肢痛.此乃寒湿凝聚,心脉痹阻,积久病深;加之水饮内停难化,积于胃脘,溢于肌肤,上扰于心所致.再投麻黄附子细辛汤,重用附子,倍加干姜,桂枝,以增强壮阳逐阴,除痹化湿之力.
处方:
麻黄10克 制附片120克 (久煎) 辽辛6克 干姜120克 桂枝30克 生姜240克
两剂
六诊:9月29日.服后,吐出大量粘液泫涎,约时许,即觉身心轻松,舒畅.其后,心悸,心累,气短,浮肿,肢痛等证,显著减轻,再进大剂四逆汤,以巩固疗效.
处方:
制附片240克(久煎) 干姜120克 炙甘草120克 两剂
心脏功能明显改善,脉结代消失.遂改为间断服药,以四逆理中加减,姜附减至30至60克,续服数月.嘱其注意调养.
1979年4月10日追访:1969年下半年,由全休转为半休.1970年以后,恢复全日工作.身体康复,并出席了全国科学大会,及四川省,成都市科学大会.
按语:关于附子,国内外有不少报道,认为是较好之强心剂.有"增快心率,增强心音及心杂音,使舒张压下降,全身及面部发热等效应,与异丙基肾腺素对照作用十分相似"(<<中医药研究参考>>1979年1期).还认为附子"有中枢性强心作用,末梢性强心作用和氯仿不溶性物质的强心作用三种...........前两者是乌头硷系生物碱所引起的强心作用,后者是矢数氏发现的强心物质的药效.这些在心脏衰弱的情况下特别有效;但对热实证患者则易引起中毒"(<<东洋医学会志>>1975年26(1)期).本案如此严重之风心病,附子加至240克,这种来自实践的经验,的确值得以现代科学手段进一步研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