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hhbffq

【转帖】与中医大学学弟交流学习中医的若干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4:07:35 | 显示全部楼层
石筱山(1904~1964) 石幼山(1910~1981)

        石筱山,原名瑞昌,字熙候,江苏无锡人,生于上海,为石氏伤科第三代传人。石氏伤科始于道光年间,其祖父蓝田精武术,能理伤正骨,行医于乡里。父晓山自幼习武,在上海兼理医业,擅针灸、伤外科,善治跌打损伤及伤科杂病。石筱山早年就读于上海神州中医专门学校,后随父学医,继承家传经验,汲取各家之长,以独特的正骨复位手法和外伤内治法成为江南伤科之一大流派。
民国13年(1924年)石氏与其弟仰山设诊所于上海南市大东门外,周围住户多为码头、搬运、建筑等劳力工人,筋骨损伤居多,经石氏治疗,常应手而愈,医名不胫而走。民国22年迁至吕宋路(今连云路),诊所地处闹市,病人来自各方,四乡农民咸来诊治,门庭若市,驰名江、浙。1952年,参加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工作。历任上海中医学院伤科教研组主任,上海中医学会副主任委员、伤科分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卫生局及上海第一医学院伤科顾问。当选为全国第二、第三届政协委员。
石氏擅正骨复位手法,诸凡摸、接、端、提、按、摩、推、拿八法无所不精。“机触于外,巧生于内,心随手转,法从手出”,使伤骨、肌筋离者合,斜者正,陷者起,突者平,筋骨松弛,疼痛骤减。兼之以针灸、服药,内外兼治,对筋骨外伤、气血内损等伤科杂病,均获良效。临诊数十年总结整理出不少经验、良方:柴胡细辛汤治疗脑震荡,三色敷药治疗陈年损伤,消散膏治疗伤后瘀血、关节肿胀,小柴胡汤、复元活血汤疏肝胆、气血郁滞等。著述有《正骨疗法》、《伤科石筱山医案》、《祖国伤科内伤的研究》、《石氏伤科经验介绍》等。
石氏伤科学有所传,业有所继。弟幼山原名瑞?,字熙伯,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亦随父学医,设诊行医,与兄齐名。著有《伤科的辨证论治》、《石幼山医集》等。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4:11:33 | 显示全部楼层
余无言(1900~1963)

                
原名愚,字择明,江苏阜宁人。初读经史,后随父学医,勤读医经,深研仲景学说,18岁应诊,擅伤寒、杂病及中医外科。民国9年(1920年)来沪问学于西医俞凤宾,习外科于德医维都富尔。民国18年与张赞臣合设诊所,共编《世界医报》,以改进中医为夙志。民国21年应聘任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兼编审委员,并先后在上海中国医学院、中国医学专修馆、苏州国医研究院、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任教。民国26年又与友人另立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任教务长,兼授《伤寒论》、《金匮要略》及外科学等课程。为维护中医的合法权益和地位,曾对限制、消灭中医的言行进行论辩和抗争。
1956年,余氏应聘赴京,先后在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北京中医学院任职。在中医研究院主持编审工作,参与九种教材的编写与审订。在学术上主张“中医科学化,西医中国化”。尝谓“医分中西,系以国界限之。其实医为仁术,不应有所谓中西医之分,宜取长短补,熔冶一炉,以为人民司命”。临诊善用经方、时方,辨证明确,辨病精审,力治颇有胆识;对患者能不分贫富贵贱,向为同道和患者所称道。著有《伤寒论新义》、《金匮要略新义》、《实用混合外科学总论》、《实用混合外科学各论》、《湿温伤寒病篇》及《斑疹伤寒病篇》共六种,对医界颇具影响。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4:13:22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民权(1897~1960)

         
名复,四川成都人。少时就读于成都府中学堂、四川存古堂,课余从祖父、外祖习医。并从学于国学大师廖季平,对古(中)医学钻研颇深。民国15年(1926年)移居上海行医。民国26年创立中国古医学会,发展、交流古医学术经验。民国29年任教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刘氏行医40余年,精于内科,兼通妇、儿科。早年常投麻、桂、白虎、承气原方以治时症;晚年探索以中药治疗臌胀、肿瘤等疑难重症。治杂病以虚实为纲,治实重在攻邪,常施巴豆、甘遂、芫花、水蛭等峻烈之品;补虚重在养阳,每用大剂附桂、硫磺等。著有《鲁楼医案》、《伊尹汤液经》、《时疫解惑论》、《肿胀编》、《华阳医说》、《伤寒论霍乱训解》、《素问瘘论释难》。撰有《神农本草经逸文考》等。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9:22:0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问渠 张问渠,男,(1940—),江苏人。系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外宾、 高干病房 主任,教授。兼新加坡中医研究院客座教授、北京培黎大学针灸学院针灸教授。 从事医疗、科研、教学30余年,曾先后跟随著名老中医赵锡武教授及郭士魁研 究员学习。一直在科学院院士陈可冀教授指导下,从事心脑血管病的研究工作,参 加过冠心2号方、附 子1号硷、宽胸气雾剂、精制冠心片的研究工作, 获得科技成 果奖。曾负责七五攻关课题“肝郁气滞血瘀的临床与实验研究”获得部级成果奖。 曾先后多次赴东南亚讲学与诊病,博得好评。 80余篇论文于国、内外各种杂志发表,撰写过9部著作, 主要代表作《心脑血 管病的中医诊治》、《现代名老中医临床荟萃》、《活血化瘀》、《抗衰老妙方》 等 。还出了个人《中老年常见病的康复保健》录像带,向国内外发行。 擅长运用方药与针灸治疗冠心病、心肌梗塞、脑血管病、糖尿病、老年病、老 年性痴呆、肥胖及性功能减退等症。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9:36:40 | 显示全部楼层
冉雪峰Update time:2005-10-4  By admin    Form:本站收集  Views:19809  Comments:6             冉雪峰,名敬典,字剑虹,别号恨生,四川省巫山县人,生于1879年,卒于1963年。冉氏出生于医药世家,12岁起随父采药,同时习医。17岁开诊于故里,38岁悬壶于湖北武昌。1919年,当选为湖北省中西医会第一届正会长,并创办《湖北省中医杂志》,兼任编辑。1923年,他独资创办湖北私立中医专门学校,冀以“发扬国粹,造就真材”。1925年,北京政府教育部不许中医学校加入教育系统,他联合山西中医学校教育长扬百诚、赵意空二同道,亲自撰状,据理力争,斗争最终胜利。1929年2月,国民党中央卫生委员会企图强制消灭中医,冉雪峰与张锡纯结成南北同盟,反对国民党政府扼杀中医事业的反动行为。1950~1955年曾在重庆卫生工作者协会、重庆中医进修学校工作。1955年11月奉调入京,到中医研究院工作。曾任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高干外宾治疗室主任,中华医学会总会常务理事,第二届全国政协委员,享受卫技一级专家待遇。1963年1月29日,因患脑动脉栓塞病逝。著有《辨证中风问题之解决》、《大同药物学》、《大同方剂学》、《大同生理学》、《温病鼠疫问题解决》、《霍乱症与痧症鉴别及治疗法》、《麻疹商榷正续篇》、《新定救护药注解》、《健忘斋医案》、《国防中医学》、《冉雪峰医学丛书•方剂学》、《内经讲义》、《伤寒论讲义》、《冉雪峰医案》、《八法效方举隅》、《中风临证效方选注》、《冉注伤寒论》等。
冉氏一生虚怀若谷,勤学苦研,尊古不泥,学识渊博。其学术思想可以概括为“一融三合”。一融,即伤寒与温病相融汇;三合,即哲学与科学、中医与西医、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冉氏熟读经典,深明药性,故治医多立法精当,疗效确切。如汉剧名演员余某某,六十岁时,中风,口眼歪斜,半身不遂,卧床不起。不惟不能坐行,且不能转侧,面赤气粗(风犹未熄),痰声漉漉,神识半昏,时或晕瞀,食亦不下,非难吞即自落下。时历四月,中西方药无效。冉氏诊脉乍密乍疏,弦劲中带涩象,病机脉象均颇坏。为拟白薇、百合各9克,龙骨、牡蛎各12克,紫石英、灵磁石、赤石脂各9克,寒水石、滑石各18克,大黄4.5克,铁锈末9克,荆沥、竹沥各15克(冲服)。

方中白薇味咸走血,而平上逆之气血,戢其狂飙;百合收敛浮阳,宁谧心神;龙骨、牡蛎育阴以潜其阳;再加五石之重,以镇其热而清其血;益以大黄荡积、铁锈重坠,其降压之力更大;再借荆、竹二沥化痰涎以通窍,扭转病机。经治一周略安。二诊时,加琥珀定惊安神,牛膝降气消瘀。三诊,去大黄、铁锈,加生地、山萸,益阴滋液,敛阳熄风。后用菖蒲开窍祛痰,甘松清热,泽兰破积,橘络通络,木香导滞,前后加减变化,未越原定用药范围。六十日后,患者痊愈。真正做到了师法古人,方从已出,古今合参,圆机活法。
冉雪峰一生培养了不少优秀的医学人才,如郭士魁、陈可冀等都是他后期的得意门生。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9:42:47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锡纯  张锡纯(1860~1933)
  中国医学家。中西汇通派代表人物之一。字寿甫。河北盐山人。出身于书香之家,自幼读经书,习举子业,两次乡试未中,遵父命改学医学,上自《黄帝内经》、《伤寒论》,下至历代各家之说,无不披览。同时读了西医的一些著作。1911年曾应德州驻军统领之邀,任军医正,以后任过立达医院院长、直鲁联军军医处处长等职,1893年第二次参加秋试再次落弟后,张锡纯开始接触西医及其他西学。1904年,中国废科举,兴学校,张锡纯成为盐山县唯一可教代数和几何学的教员。此时张氏开始接触西医及其它西学。受时代思潮的影响,张氏萌发了衷中参西的思想,遂潜心于医学。1900年前后十余年的读书、应诊过程,使他的学术思想趋于成熟。1909年,完成《医学衷中参西录》前三期初稿,此时他年近50,医名渐著于国内。1912年,德州驻军统领聘张氏为军医正,从此他开始了专业行医的生涯。1918年,奉天设近代中国第一家中医院——立达医院,聘张氏为院长。1928年定居天津,创办国医函授学校。由于他有高明的医术和特殊的地位,医名显赫。代表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9:47:24 | 显示全部楼层
夏少农  夏少农(1918~1998年),教授、主任医师。浙江德清人。中医外科名家夏墨农之子。1938年毕业于上海市中国医学院。解放后任上海曙光医院中医外科主任,兼上海中医药大学(原上海中医学院)教授等职。享受政府特殊津贴。
  主要贡献:论文发表100余篇。《中医外科心得》、《中医皮肤科精要》获得优秀著作一等奖。1977年评为上海市先进科技工作者;1978年获全国医学科技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特等奖;1984年获上海市卫生局中医中西医结合科研成果二等奖;1997年授予从事教师工作50年荣誉证书;1994年上海中医药大学颁发业务专家荣誉证书;1992~1993年赴新加坡、香港讲学、会诊及专家门诊;1990年被确定全国五百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导师之一。1995年被评为上海市名中医获荣誉证书及铜牌。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9:50:53 | 显示全部楼层
陈达夫  陈达夫(1905~1979) 四川省西昌人,著名中医眼科学家。出身中医世家,自幼攻读《内》《难》《本草》《脉经》《伤寒》《金匮》等古籍。28岁时,承父业,专攻眼科。1956年6月调入成都中医学院,从事眼科教学与临床工作。1978年被授予我国第一批中医教授职称,担任眼科硕士导师。曾兼任中华医学会四川分会常务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四川分会理事、四川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四川省政协委员、四川省人大代表等职。
  主要贡献:
  1、他积多年心血,著成《中医眼科六经法要》一书。本书广泛汇集了历代中医眼科精华和他自己的临床经验,并适当采用了有关西医知识。
  2、他完成了祖传中医眼科诊疗经验和方法的整理,首创将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运用于眼科,该书突破了历代中医眼科以症命名的框架,体现了中医学整体观与辨证论治的基本观点,发展了中医眼科五轮八廓学说,在学术上是一大创新,具有学术上的独创性。
  3、他的名字和业绩已载入《中国科学家辞典》和《名老中医之路》;其生平事绩已载入科学家故事丛书《银海名师——陈达夫》;其学术经验被载入中国现代医学家丛书《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总结其临床经验的专著《陈达夫中医眼科临床经验》;当代名医临证精华《眼底病专辑》,以首篇的位置收载了他的学术经验;他写成“中西串通眼球内容观察论”。用《内经》理论作指导,结合其长期的临床体验,首次在眼科学术上提出了现代医学中眼的组织结构与中医学的六经分属具有共通的相应和对照关系的见解。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19:57:48 | 显示全部楼层
韦文贵目录
生平简介
学术思想
临床经验
后世影响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韦文贵,字霭堂,浙江省东阳人,生于1902年,卒于1980年。其父韦尚林以“御医”名扬江南。韦文贵随父学医,继承祖传“金针拨障术”。1955年奉调来京,任中医研究院外科研究所(后改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眼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常委、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
  生平著作
  韦文贵,字霭堂,浙江省东阳人,生于1902年,卒于1980年。出身世医家庭,其父韦尚林曾侍医于清宫贵胄,以“御医韦尚林”名扬江南。韦文贵随父学医,继承祖传“金针拨障术”。早年悬壶于西子湖畔,自立“复明眼科医院”,设简易病房。1955年奉调来京,任中医研究院外科研究所(后改称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眼科主任。曾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学会常委、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著有《韦文贵眼科临床经验选》、《医话医论荟要?韦文贵医话》等。
[编辑本段]学术思想
  韦文贵对眼病的诊治有其独到的见解和方法。如他认为外障眼病应以祛邪为先,佐以扶正,其病机多属风火痰湿、气滞血瘀为患,治疗切忌妄用辛散,或纯用大队苦寒之品,应佐以补益。具体可采用泻下通腑、清热解毒、祛风疏络、行气活血等法。内障眼病则多属肝肾不足所致,治疗当以补肝肾为主,但对兼有实邪者,不宜早补或纯补,而应佐以祛邪之品。韦文贵擅长使用“釜底抽薪”法治疗眼科疾病。他认为,目虽居于头面,但与脏腑经络有着密切的联系,胃肠积热,可直接通过经脉上干目窍,目有“火户”之称,所以眼科疾病,特别是外眼病,常常是由实火热毒所致。用寒下法荡涤实邪,上病下治,使热毒从下而出,则能直折其上炎之火势,犹如釜底抽薪,多可收到立竿见影之效,是治疗实热性眼病的重要方法之一。但本法应用适可而止,不宜久用,应“大毒治病,衰其半而已”,进而酌情调改治法,结合具体情况,权衡标本缓急,随证变通施治。
[编辑本段]临床经验
  韦文贵精通眼科,医术独到。如对角膜溃疡的治疗,提出病本风热无制、阴虚火旺或虚火上炎。肺肝风热壅盛者,治以祛风清热为主,滋阴活血、明目退翳为辅;肝胆火炽,风热邪毒上窜者,则以泻火解毒、清肝活血为主;里实结聚,腑实不通者,急以通腑导滞,引热下行;热毒已解,口干舌红,脉细而数,阴虚火旺者,则当滋阴降火,平补肝肾;病至后期,遗留翳障,改用退翳明目,或兼活血。至于“金针拨白内障”手术,古人早有记载。但是“针拨术”是精微的实际操作,单凭文献记载而无师承相传,难以施针。韦文贵强调手术时要精神集中,宜浮忌猛要三慢,即要用浮劲,忌粗暴猛进,进针要慢,转弯要慢,拨障要慢等。
  他师古不泥,持论客观。如对黄芪的使用,提出对于十岁以下的患儿要特别谨慎,因为黄芪以根入药,味甘性温,可益气升阳,固表止汗,蜜炙长于补气,生用功擅止汗利水、托里生肌,而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一生盛衰之基全在此时,故饮食宜调,药饵当慎,对于具有升阳、散发、补益作用的黄芪更当慎用。特别是外有表邪,内有积滞或阳盛阴虚者,更应注意。夏枯草,古人认为其有明目补肝的功效,韦文贵结合现代眼科器械检查,发现本药通过清肝明目而使眼压降低,可用于青光眼目珠痛、头痛入夜尤甚者。若属肝阳上亢而目痛,常配菊花、白蒺藜、香附、蔓荆子同用,止痛效果甚佳。
[编辑本段]后世影响
  韦文贵对培养后学训勉备至,其培养的研究生、进修生、西学中医师大多成为中医眼科界的专家、学者。他所公开的“金针拨障术”,誉贯南北,使许多因白内障失明者重见光明。上世纪50~80年代,他所捐献的“经验方”,很多被公开转载于各种中医眼科讲义及中医、西医眼科专著中,影响很大。
 楼主| 发表于 2009/3/18 20: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姚和清(1889~1972)
  字仁航,号承志,浙江宁波人。早年从舅父学习中医眼科。宣统元年(1909年)在宁波行医,因治愈一失明二十余年的患者,医名鹊起,求治者甚众。民国24年(1935年)来沪设诊,于眼科界颇有医名。1956年受聘于北京中国中医研究院,因水土不服1958年重返上海,就任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中医眼科主任,兼任华东医院、铁路中心医院眼科顾问。被选为上海市第二、三届政协委员。
  姚氏认为眼睛与脏腑息息相关,阴阳失调,脏腑偏胜,旁及自然界的变化,人事的变迁,外来影响等均为眼病之因。故临诊强调整体观,辨证论治,内外结合,表里兼施,每多奇效。姚氏兼善针拨白内障,一针复明者不可数计。所撰《针术治疗白内障初步小结》发表于《中医杂志》,并转载于第一版《中医学概论》内,引起眼科界重视,予以推广。还先后发表《中医对原发性青光眼的认识与治疗》、《球后视神经炎及其萎缩的认识与处理》、《中药治疗麻痹性斜视病例报告》、《中医对角膜软化症的治疗》、《沙眼简易疗法》等十数篇论文,其学术经验曾在《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海上医林(中医专辑)》介绍。由其子整理的《眼科证治经验》专著,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于1978年出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07:1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