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hhbffq

【转帖】与中医大学学弟交流学习中医的若干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4:21:25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幼波  关幼波,中共党员,北京市人,1913年4月出生,2005年5月在京逝世。主任医师,教授。16岁始师从其父关月波学习中医,27岁独立行医。1950年参加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1979年晋升为北京第二医学院教授。曾任内科主任、北京中医医院副院长,崇文区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逝世前任全国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名誉会长、中华医学会内科分会理事、中国中医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在国内外数十个医疗学术组织中任职,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全国继承老中医药专家经验师承制导师,为当代著名中医学家。
  著作有《关幼波临床经验选》、《关幼波肝病杂病论》等书,发表论文数十篇。
  学术上关老以“治病必求其本”为主导思想,强调辨证首先分清因虚而病、因病而虚,从气血人手辨明邪正盛衰,倡导以阴阳为总纲,下设气血、表里、寒热、虚实成十纲辨证。他以十纲结合脏腑辨证,涵盖其他具体辨证方法,阐明了痰一气(血)一淤的病理生理关系,拓展了“痰淤学说”的内涵与外延,并提出了完整系统的治疗法则,具有广泛的临床意义,尤其对疑难杂重证更为重大。他在国内率先把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中医治疗中,研究出肝病和胃脘痛治疗专家系统,均获市科技奖。
  临床擅长治疗内、外、妇、儿等各科疑难杂重证,对肝胆系统疾病治疗尤为突出,总结出“治肝十法”和以“化痰活血解毒”贯穿始终的治黄经验。
  培养人才上,关老从全国第一届西学中班到中医研究生班他都曾亲临讲学、指导。作为国家级指导老师,正式带徒三人。拜其门下的海内外弟子己近百人,不少已成为中医界的中坚力量,可谓桃李满天下。关老兴趣广泛,琴棋书画无所不能,国画牡丹为其所长。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4:24:5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镜人  张镜人(1923~ ),名存鉴,男,汉族,上海市人,主任医师,终身教授,全国著名中医理论家、中医临床学家,首届上海市名中医。
  历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暨中医气血理论研究室主任、上海医科大学教授、上海市卫生局副局长、顾问。全国中医药学会副会长、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委员、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长、顾问。上海中医药大学、上海市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顾问;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上海市中医药情报研究所顾问等职。曾任全国政协第七、八届委员会委员、政协上海市第六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民主同盟中央委员会委员,民盟上海市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先生出生于名医世家,其曾叔祖张骧云,以擅治伤寒,医德高尚而称誉社会,口碑极佳。先生幼承庭训,立志杏林,为第十二代传人。年未及冠,既学习古典文学,又攻读《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神农本草经》等中医经典著作及历代名著。18岁开始单独应诊,虽属初出茅芦,但已显露头角,脱颖而出。1946年应国民党政府考试院举行的中医师考试,一榜成名。建国初期,先生率先关闭私人诊所,参加上海市卫生局工作,曾任中医科副科长、中医处正、副处长等职。筹建上海中医学院及中医医疗机构,为推动中医事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先生一直潜心钻研医术,精益求精,对中医理论有深邃的造诣,且能集思广益,博采众长,吸取新知,甚有建树。在临床上有着丰富独到的经验与用药特色,颇多创新。如对急性感染性疾病、慢性萎缩性胃炎、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冠心病、慢性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系统性红斑狼疮等,均有深入研究,疗效卓著,出了不少成果。建国以来,先生不仅在国内讲学,还十余度应邀赴日本、澳大利亚等地讲学,交流中医药学术思想与临床经验,载誉而归。热忱培养中医新生力量,桃李满天下。先生急病人所急,经常奔赴全国各地及外域地区,悉心为病人解除苦痛,博得各界人士及广大患者的信任与称颂,在海内外享有盛誉,深受中医同道的爱戴与尊重,被香港报刊誉为“沪上中医第一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中医理论家,中医学家。
  1991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待遇,1994年荣获首届上海市医学荣誉奖。1996年荣获中央保健委员会优秀保健奖。1990年经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认为全国首届继承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工作指导老师。1995年获首届“上海市名中医”称号。
  发表科研论文108篇,主编及参编著作有《中华名中医治病囊秘张镜人》及《辞海?中医学科》等20部著作。曾获多项国家级重大科研成果奖。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4:51:30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廷瑶,字德斌,号幼幼庐主,(1903~2000)。出生于浙江鄞县中医世家。幼承庭训,得父祖亲授,勤诵经史子集,唐宋范文,进而能文作赋。15岁起严父亲自督教医经典籍及汉唐方书,精读《素问》、《灵枢》、仲景学说,继而各家学说。又遍访名师,博采众长。弱冠之年,家父病逝,即继祖业,独立应诊,以其家学渊源,医术精湛,名闻江浙。抗战避难迁沪,悬壶上海,专擅幼科,名噪遐迩,享誉海内外。1959年晋升为沪上首批主任医师之一。历任静安区中心医院中医科主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馆长、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中华全国医学会上海分会中医儿科学会顾问、历上海市届中医研究班主任,以及静安区第三至第七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上海市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市委委员等职。现任上海市中医文献馆名誉馆长、上海中医药大学客座教授、上海中医药研究院专家委员会名誉委员、中国中医儿科学会顾问、上海市中医门诊部顾问、农工民主党市委顾问委员。从事中医工作70余年,以其学识渊博,医术精湛,医德高尚,救治危重病儿无数,被尊为当代中医儿科泰斗。1990年被聘为全国首批500位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导师之一。1991年荣获国务院颁发表彰特殊津贴及荣誉证书。1995年评为上海市名中医。1996年市卫生局拍摄录像片《儿科泰斗》,以志业绩。著有《幼科刍言》及《幼科撷要》专著两本,前者获上海中医药研究院科研成果二等奖,后者获1993年上海市卫生局中医药科技进步三等奖。已发表论文近百篇。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4:56:09 | 显示全部楼层
章次公章次公
[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章次公(1903~1959)
  名成之,号之庵,江苏镇江人。民国8年(1919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师事孟河名医丁甘仁及经方大家曹颖甫,又问学于国学大师章太炎,学业兼优。民国14年毕业后,在上海开业行医,并任职于广益中医院,一度兼任上海市红十字会医院中医部主任。章氏热心为贫苦病人看病,用药以验、便、廉为主,深夜出诊常不取酬,有“贫民医生”之誉。民国19年参与创办上海国医学院,并先后在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中国医学院及苏州国医学校任教。解放后任上海市中医门诊部特约医师兼中医师进修班教师。1955年应邀赴京任卫生部中医顾问、中国医学科学院院务委员。1958年兼任北京医院中医科主任,被选为全国第三届政协委员。
[编辑本段]学术成就
  章氏精研医书经典及诸家学说,于伤寒学造诣尤深。认为仲景之书确系大经大法,为医者不可不读,而明、清温病学说则是《伤寒论》之发展,应汲取两家之长。又认为发扬中医须参合现代医学理论,打破中西医间的界限,力求两者的沟通。临诊主张运用中医之四诊、八纲、辨证论治,兼采现代科学诊断手段,“双重诊断,一重治疗”,提高疗效。用药则博采众方,无论经方、单方、验方乃至草药,兼收并蓄,机动灵活,注重实效。剂量或轻或重,突出重点,击中要害。尤其善用虫类药物,如蜈蚣、全蝎用于头风痛;蜂房、蕲蛇用于风痹;蟋蟀、蝼蛄、虫用于积聚、肿胀等,对症下药,每收显效。
  章氏对本草深有研究,早年讲授药物学,编有《药物学》四卷,大部分资料收入《中国医药大辞典》,撰有《诊余抄》、《道少集》、《立行集》、《杂病医案》、《中国医学史话》及医学论著数十篇。另与徐衡之合辑《章太炎先生论医集》。晚年拟修订《历代医籍考》和校勘《内经》,未竟病逝。1980年,门人整理出版《章次公医案》一书。1999年,门人朱良春等汇集其遗著、医案等出版《章次公医术经验集》。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5: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黄文东  黄文东(1902~1981)
  字蔚春,江苏吴江人。14岁即考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受业于丁甘仁门下,民国10年(1921年)毕业后回故里行医。民国20年,应母校校长丁济万之邀,返校任教务长,主讲《本草》、《伤寒论》、《金匮要略》、《名著选辑》及中医妇、儿科学等课程。解放后,主办上海市中医进修班、中医师资训练班,历任市第十一人民医院内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中医内科教研组主任、附属龙华医院中医内科主任,1978年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曾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上海分会理事长,中华医学会上海分会副会长,上海市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等职。1978年出席全国科学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
  黄氏对《内经》、《难经》和仲景学说深有研究,强调调整脏腑间升降清浊之功,把握阴阳五行相互制约和依存关系。临证则以调理脾胃为先,认为脾胃乃后天之本,为气血生化之源,久病不愈,体质亏虚,治理外感内伤各类杂病,均应脾胃兼顾,以治其本。治疗慢性肠胃炎、胃溃疡、胃痛、慢性胃炎、再生障碍性贫血等症,善取各家之长,以灵轻之方、平淡之剂,屡见显效,为同道和学生所称颂。黄氏忠诚中医教育事业,精心培育中医人才。教学深入浅出,联系临证,生动易懂,强调重点要突出,难点要攻破,疑点要剖析,深受学生爱戴。辛勤执教50年,学生遍及海内外,为前辈中医家所罕见。
  黄氏素以书法蜚声医林,力摹右军,临池奔放,意境高雅。生平著述颇多,撰有《丁氏学派的形成和学术上的成就》、《近代中医流派经验选集》、《黄文东医案》等;主编高等中医院校《中医内科学》和《著名中医学家的学术经验——中国现代医学丛书之一》;发表有临床调理脾胃、活血化瘀用药配伍及李东垣学说探讨等论文。另由学生整理出版《黄文东教授运用调气法治疗胃痛的经验》、《黄文东教授治疗慢性泄泻的经验》。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5:13: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刘树农  刘树农(1895~1985)江苏淮安人。世代为医,于民国28年(1939年)到沪开业行医。1956年上海中医学院建立,担任院务委员、《金匮》教研组主任,负责编写和讲授《金匮经略》、《内经》等。著有《刘树农医论选》。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5:15:43 | 显示全部楼层
张伯臾  张伯臾(1901~1987)
  字湘涛,号志浩,江苏川沙人。民国7年(1918年)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毕业后随业师丁甘仁侍诊一年,初悬壶于川沙张江栅,民国26年举家移居市区,曾在八仙桥中医疗养院设诊行医。1956年后历任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中医内科、妇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教授等职。
  张氏深研中医伤寒和温病学说,分析异同,比较短长,扬长避短,融两说于一体。临证取张子和、李东垣治法,善用《千金方》,掌握表里、寒热、补泻、升降等药性,治疗肠炎、肝、胆、胰等疾病和寒热杂症有特长。主要著作有《张伯臾医案》、《张伯臾验案选集》等。主编全国高等医学院校教材《中医内科学》。发表论文有《多寐、厥证、腹痛治验》、《淋症治验》、《败血症治验》、《中医中药治疗急性心肌梗塞的医验》等。其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摄入《杏林春色——上海老中医荟萃》影片中。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5:1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张赞臣  张赞臣(1904~1993)
  字继勋,晚年自号壶叟,江苏武进人。祖育铭、父伯熙精于外、喉科。张氏幼承家学,16岁随父来沪,入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转读于上海中医大学,师从谢利恒、曹颖甫、包识生诸名家。民国15年(1926年)毕业后,悬壶沪上。精内、外、妇、儿、五官各科,尤以外、喉科见长。执教于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并与同学杨志一、朱振声等创办《医界春秋》杂志,担任主编,刊行11年。还先后创办上海国医讲习所、中国医药研究所等。民国18年春,国民政府卫生部中央卫生委员会通过废止中医案,张氏联合上海中医药界奋起抗争,3月17日全国中医药学界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推举谢利恒等5人赴京请愿,张氏任随团秘书。
  张氏提倡弘扬中医传统特点,汲取现代医学之长,临床治疗参用现代医学诊断手段,总结临床经验采用现代认识和方法,医道益精。首创“舌下经脉诊察法”,创制“金灯山根汤”、“养阴利喉汤”、“前胡玉屏汤”及外用“喉科牛黄散”、“银硼嗽口液”等多种喉科验方。
  解放后,历任上海市中医门诊部副主任,市卫生局中医处副处长,上海市中医文献研究馆副馆长,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中医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中医学院耳鼻喉科教研组主任、教授。被选为上海市中医学会副理事长,上海市第五、七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一、二、四、六届政协委员。晚年主编《中医喉科集成》巨著。撰有《中国历代医学史略》、《中国诊断学纲要》、《张赞臣临床经验选编》、《咽喉病新镜》等专著10余种及医话、养生、临床总结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5:44:26 | 显示全部楼层
陆渊雷  陆渊雷(1894~1955)
  名彭年,江苏川沙人。民国元年(1912年)就读于江苏省立第一师范学校,从朴学大师姚孟醺学习经学、小学,于诸子百家、史、地、物理、算学等书无所不读。毕业后先后在武昌高等师范学校、江苏省立师范学校、国学专修馆、暨南大学、持志大学、中国医学院等处任教。授课之余阅读大量医书,研究中医各家学说。民国14年恽铁樵创办医学函授学校,陆渊雷拜恽为师,协助办校。又师事章太炎学习古文学及中医基础,深得两名家之教益。
  陆氏受近代医学科学影响,提倡中西医汇通,主张治中医宜积极吸收西学。民国18年与徐衡之、章次公创办上海国医学院,以“发皇古义,融会新知”为办校宗旨。聘章太炎为校长,自任教务长,亲自制订教学大纲并任课。编写《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教材,成书出版,是书以近代医学评述医经,独具见解,虽褒贬不一,但对中医理论不失为有价值之作。民国21年起陆氏在上海开业行医,临证以西医方法诊断,运用经方治疗,擅治伤寒等流行性热病、慢性肝炎、肿瘤等病。还应各地学者之请创设“遥从部”,函授中医理论,报名参加者甚众。并创办《新生命杂志》。陆氏学识广博,蜚声医界,曾被中央国医馆聘为学术整理委员会委员。
  解放后,陆氏历任上海市医学科学研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上海中医门诊所所长等职。当选为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一生著作甚丰,除《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外,尚有《陆氏医论集》、《中医生理术语解》、《中医病理术语解》、《流行病须知》、《伤寒论概要》、《脉学新论》、《舌诊要旨》等著述。
  陆渊雷
  近现代医家(1894-1955年)。字彭年,江苏川沙县人。自幼聪颖,攻习经学、小学、天文、历算,于医学亦多所涉猎,尝师事恽铁樵,并协助其举办函授学校,又执教于上海多所中医院校。后又与徐衡之、章次公等人创办上海国医学校,任教务长。后又任学术整理委员,并创刊《中医新生命》及“遥从”(即函授)部。1949年后,又历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顾问、中医学会主任委员等。陆氏在学术上参汇中西两种医学,为近代中西医汇通学派之代表人物之一,以中西汇通之观点研究《伤寒论》及《金匮要略》,所著有《伤寒论今释》、《金匮要略今释》,常以现代西医之观点解释中医传统观点,有时对古代医经持否定观点,招致甚多非议。
  治病思想:认为《伤寒杂病论》乃经方之冠首,治疗之极则,学医所必由也。仲景之三阳,皆视其抗病力所在而为之界说,太阳为在表在上,阳明为在里在下,而少阳自昔称为半表半里。
  认为近世温热学所谓温邪犯肺,逆传心包者,其病即所谓大叶性肺炎。遇此等症,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方麻杏甘石、小青龙、麻黄等汤,不过三五日即愈。
  瘀血之病,西医所谓血栓栓塞者,于此等病,每视其证候,投以仲景桃核承气汤、抵当汤丸、桂枝茯苓丸、大黄牡丹皮汤、当归芍药散、下瘀血汤、大黄蔗虫丸等剂,取效亦速。
  肠痈为杂病之一,亦有显明之证候。肠痈始起未成脓可下,大黄牡丹汤主之,近于急性,脓已成不可下,薏苡附子败酱散所主近于慢性。马齿苋、红藤,为肠痈特效药,即用二物加薏苡败酱散等治之。
 楼主| 发表于 2009/3/17 15:46:34 | 显示全部楼层
杨永璇  杨永璇(1901~1981)
  号静斋,江苏南汇人。17岁受业于浦东针灸名家王诵愚,三年学成返周浦镇,以“针灸疯科方脉”悬壶应诊,为上海杨氏针灸疯科流派创始人。民国26年(1937年)迁居市区八仙桥行医,特设济贫号免费为穷苦人施诊给药,颇有医名。1952年放弃开业后,历任上海市第十一人民医院、曙光医院针灸科主任,上海中医学院针灸教研组副主任、针灸系副主任,上海市针灸研究所副所长,上海市针灸学会主任委员,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曾被选为上海市第三、四、五届政协委员。
  杨氏善以四诊合参,尤重脉舌,并运用穴位压痛等方法辅助诊断,形成独有的“针灸经络诊断法”。处方选穴则重视调理脾胃,扶佐正气,治病求本,对肝、心、肺、肾等脏腑疾病用不同的健脾方法治疗,疗效显著。对疑难病治疗常以针罐齐施,针药并用,内外同治,刺罐结合,获得最佳疗效。积数十年的经验,总结针灸疗法十二句口诀:“针灸疗法,重在得气,得气方法,提插捻转,提插结合,捻转相联,指头变化,大同小异,虚实分清,补泻适宜,纯熟之后,精神合一”。著有《针灸治验录》、《杨永璇中医针灸经验选》,撰有《针刺配合药物治疗58例类中风》、《絮刺火罐疗法治脊椎肥大症》等论文10余篇。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2 20: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