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09/4/15 19: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哈荔田
哈荔田(1912--1989年),河北保定人,回族,中共党员,出身于中医世家,少年侍医于父亲哈振冈,被当地群众称为“小哈先生”。1931年考入华北国医学院,师承施今墨、周介儒等名医,于1935年毕业,即悬壶津门。1954年在天津市中医门诊部(今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前身),1955年3月调往天津市卫生局任副局长,1958年任天津中医学院院长。
哈氏自幼喜读经书,对黄帝《内经》、《素问》、《金匮翼》、《伤寒贯珠集》、《千金翼方》、《本草从新》尤其对内科《千金翼方》、《赤水玄珠》、《广瘟疫治》,妇科《付青主女科》、《济阴纲目》、《沈氏妇科拜要》以及《本草从新》、《本草经疏》、《中医临床方剂》等书颇有研究。哈氏学术造诣高深,治学严谨,善于博采众长,重视临床实践,教书育人,早年的学生有吴咸中、陶甫、石学敏、赵藕善等知名专家,近年所带研究生也都在教学、临床发挥了骨干作用。
学术思想
哈氏认为凡从医者,不读《内经》,不参悟经旨,则学无根本,基础不固。《内经》系中医理论之渊源,后世医家虽然在理论上多所创见,各成一家之言,但就其学术思想的继承而言,无不发自《内经》。而仲景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乃临床医家之圭臬,辨证论治之大法。医者不读仲景之书,则临床治无法度,依无准绳。注家之中应首推尤氏之《伤寒贯珠集》、《金匮心典》,其注简明精当,剀切详明,不浮不隘。倡读中医经典著作,非为崇古,亦非守残抱缺,而是为更好地发掘、整理祖国医学,古为今用。不了解中医学术之源流,既无从分辨其精华糟粕,所谓中医现代化也将是遥遥无期矣,对于中医学术,应当尊古而不泥古,继承是为了发扬,博采众长务求融会贯通。在临床中务求圆机活法,即守其常,又达其变,庶能获桴鼓之效。
(一)治重脾胃
在临床辨认脏腑功能时,要“以胃气为本”,用温补、清养二法,常相得益彰。易水学派通过60余年临床经验认识到“胃气乃是脾胃功能之概括”,脾胃处于中焦,为气血生化之源泉,人体气机之升降出入无不以脾胃为枢纽,脾胃升降失常,则五脏受病,变证丛生。故在治疗中,各脏腑之疾患,凡与脾胃有直接或间接关系者,皆可调治脾胃以助胃气,俟脾胃有权则脏损可复。至于脾胃之治法,李东垣言之虽详,但偏于温补升阳,所谓“详治于脾,而略治于胃。”迨叶天士创清养胃阴之法,适足以补李氏之未逮,而为调理脾胃之两大法门。医者当取两者之长,兼筹并顾,斯能相得益彰。
(二)佐用调气
气在人体内沿着经络血脉运行不息,循环往复,若有一毫壅塞,则气机不畅,脏腑失和,气血不调,百病丛生。因此,在疾病治疗大法确立前提下,每喜佐用适当之气分药,以调畅气机,运行气血,调和脏腑。
气分药是以理气解郁为目的的理气类药物,其应用重点在疏肝、调肝、理气解郁,从而斡旋脏腑气机,调畅气血运行,以达病愈目的。在补益气血,破瘀化滞等治法中,每多应用它,常起到补而不滞,行而不涩的作用。
气分药的应用,当区别病之在气、在血,孰为轻重,以病情演变之不同,兼挟因素之各异,分别选用适当药物。凡属脏腑气郁,升降失司,而病情较轻者,常选用苏梗、桔叶、天仙藤、砂仁、香橼、代代花等舒理气机;体壮邪实,胸肋腹胀满,病情较重者,多选用甘松、青皮、香附、乌药等重于理气,以杀病势;气滞初入血分者,可选用柴胡、川芎、郁金、元胡等以理气为主,通络为辅,血瘀兼气滞者,可选用泽兰、乳香、没药、三棱、莪术等,重于通络化瘀,兼能行气;夹寒可选丁香、荜拔;兼热可选川楝、竹茹等;夹痰选旋复花、苏子等;兼湿选藿香、菖蒲、佩兰等;虚证病人,阴虚者用绿萼梅、合欢花、香橼,取其理气而不伤阴;血虚者用小量柴胡、荆芥等清芳流动之品,以舒发肝气,气虚者用砂仁、佛手,理气和胃,取其补而不滞。上述气分药物皆为临床所习用。
用药最重要的是灵动,没有气分药就难以做到灵动。凡属香窜药物都有气分药作用。临床只有随机而用,方能收到效验。一些虽不属于气分药如藁本、细辛等,有时也可作气分药用。
总之,对于疾病的治疗,总的精神在于补不足,泻有余,以补偏救弊,调和阴阳。而药效的发挥,总要借助于气机的流畅,方能达到补虚而无留滞之弊,荡邪而无窠臼之余。因此,理气药的应用是很广泛的。但理气药总属香窜耗散之品,临床运用务要随机以处,用当其时,选药恰当,始能取得桴鼓之效。
(三)妇科重肝脾肾
妇女以血为本,以气为用,然气血的化生、运行、敷布均与脏腑尤其是肝脾肾三脏功能活动有关,因此调治妇女病需要重视肝脾肾三脏作用,并应注意三者之间关系。
1、补肾:补肾包括滋补肾阴、温补肾阳两个方面。补肾阴兼益肝涩精,肝肾同源故补肾每兼益肝,常以二至丸加杜仲、枸杞、首乌等;肾阴亏损,封藏失职,精易走泄,常加五味子、菟丝子、山萸肉等药。凡由肝肾阴虚所致之闭经、崩漏、不孕、带下、滑胎等多以上药为主;若伴有阴虚潮热之证,可以二至丸加生地、丹皮、地骨皮、麦冬等滋阴凉营,或加介类潜降之品,忌用苦寒损阳之知母、黄柏之品。
补肾阳需填精益气,在补肾阳同时喜用温润填精之品,如鹿角胶、紫河车、菟丝子等,兼见肾气虚寒加二仙汤、破故纸、吴萸等,而辛热劫津之姜附、肉桂一般少用,若必须用时亦不可重用久用。
2、调肝:肝为女子先天,肝病用药,肝郁宜芳香辛散,肝燥宜甘润柔缓,在治疗月经不调、痛经闭经、产后腹痛等症,多以柴胡疏肝散为主,兼寒加乌药、小茴香等暖肝散寒,肝热去川芎加丹皮、白蒺藜等凉肝清热。这里应强调,肝为刚脏,易化燥生热,故舒肝解郁不可一味仗持香燥劫阴,当佐以肝经血分之药如当归、杭芍等以缓肝急。由于肝血不足或肝肾阴虚所致月经涩少、闭经、更年期综合征等,可于养血柔肝、益肾填精药中,佐以香附、川楝、柴胡等舒肝之品,以助其升发之机。
3、健脾和胃:妇女胎产经带诸证无不与脾胃有关。补脾和胃,用药应顺其性。治脾用药常以炮姜、艾叶温阳,人参、黄芩、白术、扁豆益气,升麻、葛根升清,苍术、厚朴、佩兰以化湿。治胃多以和降逆,清热养津为主,前者用清半夏、竹菇、佛手、苏梗,后者用沙参、麦冬、石斛、川黄连等。
哈荔田(1911~1989)
哈荔田,男,回族,河北保定人,其父哈振冈长于妇科。
出身中医世家,早年师从国医泰斗施今墨,三四十年代便享誉津门,在中医诊治和理论研究上造诣颇深,尤擅长妇科。
中医妇科专家,天津中医学院教授。
1935年,毕业于北平华北国医学院。
195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历任天津市卫生局副局长,天津中医学院院长、教育,天津中医研究所所长。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副会长、妇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卫生部医学科学委员会委员。
天津市第六届政协副主席。
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
天津回民文化协进会主任。
长期在天津行医,专长内科、妇科,有《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
1989年9月逝世。
长期从事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医疗工作。
深究医理,博采众长,衷中参西,中西结合,医术精湛,在学术研究上和医疗实践中颇有建树,在全国中医界享有盛誉。为天津中医事业的恢复、创建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
1951年,创建了全国第一个中医联合诊所。
1954年,筹办了天津市第一个中医门诊部。
1955年,成立了天津市第一所正规的中医医院。
1957年,创办了天津中医学院前身的天津中医学校。分别主持创办和恢复重建了天津中医学院。
开办了全国首创西医学习中医班,培养了一大批中西医结合的高级医生。
研究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骨折等病症,为我国中西医结合事业作出卓越贡献。
提出了“气血动静”的理论,临床上擅用气分药并扩大了用药范围,丰富了中医学理论。
在临床中主张通常达变,机圆法活,常收奇效。
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崩漏、子痫症、不孕症等疾病取得了很大成就。
主持了宫血、子宫肌瘤等疾病的研究课题,一些项目通过鉴定。
出版或主编《哈荔田妇科医案医话选》、《中医妇科验方》、《扶正固本与临床》等近10部著作,发表40余篇学术论文。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