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hhbffq

【转帖】与中医大学学弟交流学习中医的若干心得体会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03:45:06 | 显示全部楼层
陈大年
相关图片 编辑词条 参与讨论  
所属分类: 中医 中国中医学家 中国经济人物 医学
  

妇科
陈大年(1900~1975年),上海市人,系沪上妇科名家陈筱宝次子。1918年中法学校毕业后随父侍诊,秉承家学,又受业于儒医苏列侯。1925年开业行医,病家日盈门庭,沪上颇负盛名。建国后历任上海市公费医疗第五门诊部医师、上海中医学院妇科教研组组长、附属龙华医院妇科主任,1958年任上海市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妇科分组副组长、全国计划生育委员会委员。
目录
•        • 主要著作
•        • 学术观点
•        • 个人经验
•        • 行医医案
•        • 经验验方
[显示全部]
陈大年-主要著作
   
陈氏曾和先后发表《妇科陈筱宝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简介》、《痛经》、《中医中药治疗月经病》、《大补元丸治疗子宫脱垂的疗效初步观察》、《如圣汤治疗痛经》等论文。
陈大年-学术观点
   
陈氏治学极力推崇宋代陈素庵,明代王肯堂、傅青主和清代叶天士,
  

学术观点
尤其赞赏明代陈文昭所著的《陈素庵妇科补解》一书。陈氏擅长妇产科疾病的诊治,尤对月经病、不孕症、产后病更是得心应手;又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宫外孕、子宫功能性出血、子宫肌瘤、子宫脱垂等病,均取得较好疗效。在诊断方面,陈氏指出治病关键在于识病明理,认为只有病识理明,才能中肯用药。临床识病主张四诊合参,特别强调望诊,尤重察目。对舌苔的望诊也颇有研究,撰有“舌苔学讲稿”,文中曾调“信而有征有,莫过于舌苔,况症有真假,苔无虚伪,求诸色脉而不得者辨之于苔,则无或少误,然舌苔有多种,舌质之复杂,苟不详辨,亦有千里之误”。并认为舌苔之有根与无根可反映肾、胃两天之功能,尤对年老、久病、体虚之患者可测知预后之吉凶。在问诊时,善于掌握患者之心理及隐曲所在。陈氏指出,女子以肝为先天,多易气郁,应审其偶,察其遇,有的放矢给予安慰譬解,做到药治与心解结合,常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其于闻诊,认为须听其言,闻其气,语言低微,多有气郁或气虚;声宏嗓粗,多属火属实。其于切脉部位,则认为妊娠者重左寸,不孕或闭经者重两尺,肝气郁结者重左关,脾胃病变重右关,经停两尺弦滑者为有孕之脉。
陈氏治病在继承其父陈筱宝经验(以调养病人元气为本,以调治血分为旨,妇科杂病以调肝为中心)的基础上,结合平生临床所见,又提出治病几个要点。(1)注重脾胃后天之本。认为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亡,故苦寒败胃之品不宜多用、久用,以免损伤脾胃升降功能。(2)调经勿忘气药。女子月经失调,治疗奇经八脉固为常法,但调肝也至关重要,尤对中年妇女,因女子以肝为先天,以血用事,气滞多肝郁,则血凝,气行肝气舒,则血行,故调经必疏肝,疏肝须理气。陈氏应用气药主张宜用行气开郁之品,切忌破气以伤正气。(3)带下分清湿热。女子带下虽有白、黄、赤、青、黑之分,析其病因,陈氏认为不出湿与热两邪,辨证论治须分清湿重于热。还是热重于湿,前者治疗健脾化湿为主,兼以清热止带;后者应清热为主,兼以化湿止带。
陈大年-个人经验
   
一、月经病
  

个人经验

陈氏治疗月经病,特别注重“调”字。认为先期、后期、先后无定期、过多、过少或闭经等,均因冲任失调所致,治疗时,对热者清而调之,寒者温而调之,瘀者行而调之,主张多用和营养血,疏调气机,以冀使肝脏功能正常,冲任得以通盛,临床上常以八制香附丸(香附、当归、熟地、白芍、川芎、红花、川黄连、半夏、秦艽、丹皮、青皮等)为主方,随证加减之。此外,陈氏又强调,当行经时宜情绪舒畅,劳逸结合,避冒雨涉水,勿食生冷酸收及辛辣之物;医者切忌过用g伐之品。
月经先期先期固以血热者居多,但又因冲海有热,及肝胆气火内盛所致者亦不少,故治疗上有清热调经和养营平肝正经之别。陈氏用生地、黄柏、丹皮、秦艽、青蒿梗以养营清热;用柴胡、山栀、白芍、香附等以平肝正经,然先期往往与月经过多并见,因而常加用墨旱莲、炒荆芥、乌贼骨等调经止血。
月经后期本病常与量少并见,或常为闭经之前驱病症。除因气营两虚、冲海虚弱所致者外,亦有因气滞所致的夹实症。陈氏用调气和营法,以四物汤加鸡血藤、丹参等养血和营调经,并参以香附、陈皮等调气。对于奇经失利,冲海虚弱者,用温养肝肾之法以治其本,防其日久迁延成血枯之症。
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周期紊乱,无一定规律,属经行失调的一种。一般由于脾阴不足、肝郁有余、气机逆乱所致。陈氏常用加味逍遥散以养营和血、舒肝解郁。
崩漏盖有因劳顿有热,迫血妄行,有因气虚冲任束固无权,有因心、肝、脾三脏约束无权,更有年老奇经失调所致。陈氏常以“黑蒲黄散”(炒黑蒲黄、炒黑棕皮、川芎、丹皮、香附、白芍、阿胶、当归、地榆炭、熟地、荆芥、血余炭等)为主方,根据寒、热、虚、实随症加减。热者以养营清热固经,加用丹皮、知母、黄芩、黄柏、连翘等味,气虚者治以健脾益气,固摄冲任,常以党参、黄芪、白术为主,对于年老经水复行者,以魏玉璜不补补之法(熟地、甘枸杞、白芍、枣仁、黄连)治之。
闭经闭经总属不足,但亦有夹实之证。陈氏将经闭分为四种证型:(1)由于痰浊阻塞,气机行失宣所致。治疗上以蠲化痰浊,调气和络,经用二陈汤、竹沥达痰丸等以化痰,再用丹参、益母草、当归、白芍或四物汤以养血。(2)气血两虚,冲海亏损。治宜益气养血调经,以八珍汤加阿胶、鸡血藤等养血,兼用香附、木香等理气,并以牛膝引经血下行。(3)因心气不能达于肾而致。常治以交通心肾,善用柏子仁合泽兰汤为主方。(4)由于奇经失利所致。治以调补八脉,药用鹿角、巴戟、益智仁、紫石英等,再兼用理气之品。此种证型,常见于闭经日久或青春发育欠佳者。临床上对病因病情错综复杂的患者,陈氏常以香草汤(香附子、益母草、鸡血藤、当归、泽兰叶、川芎、柏子仁、赤砂糖。有养血、活血、行气、化滞的作用)为主方随证加减。如见体质坚而兼有腹痞、腹痛拒按者,可以本方加牛膝、莪术、红花等行血化瘀。
痛经陈氏曰:痛经一病,乃因经血运行不畅所致。经血运行不畅者又因气滞、瘀阻,或营亏气虚、运行乏力引起。治疗应以理气、养营、活血、温通为治则,根据不同证型,施治有所侧重。对气滞不调,冲任失和者,治以调气和络而调冲任,药用香附、延胡、木香等理气,当归、丹参、泽兰、月季花以活血,桂枝、艾叶、吴茱萸温通,白芍柔肝缓急止痛。对营虚气滞者,以养营调气,重用黄芪、当归益气养血。对由血虚所致的虚痛者,以调补为主,用黄芪建中汤养营温补以止痛。
经前期紧张症是指经前或经行时所出现的一系列症状,常见的如性情改变,烦躁易怒,头晕头痛,心悸失寐等。陈氏辨证属心肝两经之病,一是因营血不足,肝阳上越,治以养营平肝;二是因心血不足,心用有余,治以养心脾,安神定志,如见挟痰浊者,以兼化痰浊。
经前乳胀本病为经前紧张症的一种表现,以乳胀为其主症,故作为单独一个病来辨证论治。陈氏认为本病主要因肝气有余,胃失和降所致。因乳头属肝,故以疏肝理气为治;又因乳房属胃,故参以白芷、瓜蒌等阳阴经药,以加强疗效。常用荔枝核、橘核、山楂核、青皮等疏肝理气;穿山甲、王不留行、路路通、甘草节以通络。偏热者用连翘壳、蒲公英等。对此类患者,陈氏又喜用济生橘核丸常服,而取得更好的疗效。
经行泄泻陈氏认为本病是由于脾失健运、冲海衰弱或肝脾失协所致,故采用温肾健脾或理气和中。
二、带下病
湿浊下注,带脉失司则成带下。如脾失健运,湿聚下注带脉成白带,质稀;湿蕴成热则黄带,质稠粘,且有秽味;带下色赤者,常见肝肾两亏,奇经失利所致。陈氏常用黄柏、黄芩、丹皮等清热,赤苓、车前子、泽泻、萆xie以利湿,椿根皮、乌贼骨、莲须、鸡冠花以固摄止带。根据湿热之轻重,清热与化湿药则有所侧重。对肝肾两亏、奇经失利者,以养肝肾,和脾胃,兼固摄,常用熟地、山茱萸肉、枸杞子等补肝肾外,往往配合旱莲草、牡蛎、阿胶、藕节等止血固摄之品。
陈大年-行医医案
   
案一、月经后期
  

行医医案

王×。冲任督带空虚,气痹营亏,血海少贮,经事惯常数月一行,形寒祛冷,腰酸肢楚,气机日钝,苔前半薄中根腻。治拟温养八脉,调其气机。鹿角霜、菟丝子、补骨脂、煨益智、全当归、鸡血藤、紫丹参、制香附各9g,熟地炭12g,巴戟肉、春砂壳、白参片(吞)各3g,新会皮4.5g,藏红花1.5g。
案二、月经先后无定期
程×。受气于谷,脾阴乏于灌溉,经脉势难营泽,而又营虚血少,肝木失养,中脘气滞,肝脾失谐,经来或先或后,眩晕惊悸,平时带下,纳谷作胀,嗳气则舒。拟以加味逍遥散养血舒气调之。当归身、杭白芍、制香附、云茯苓、炒枣仁、焦建曲(包)各9g,炒柴胡、广木香各3g,生姜2片,大枣5个。
案三、崩漏
秦×。出血断续,遭劳则甚,色淡,夜卧梦忧,小溲勤解,舌淡苔薄。心、肝、脾三脏失职,慎防狂行,拟补益心脾,引血归经,仿归脾法调之。生地熟地炭各12g,党参、黄芪、云茯苓、白术、当归、炒阿胶、炒枣仁各9g,炒远志、春砂壳各3g,煅牡蛎15g(先煎),十灰丸12g(包煎)。
案四、闭经
邹×。冲气不调,任脉闭塞,经停三月余,中脘窒塞不畅,苔白腻,脉濡缓。拟调气和络,蠲化痰浊。新会皮、姜半夏、紫苏梗各4.5g,制香附、炒白芍、大丹参、泽兰叶、益母草各9g,煨木香3g。平时早服大菟丝丸,晚服竹沥达痰丸。
陈大年-经验验方
   
一、开二汤
  

经验验方

[组成]姜半夏4.5g陈皮6g茯苓12g苍术6g香附9g川芎9g青皮6g莪术6g槟榔6g生姜3片木香6g生甘草6。水煎服。
[功效]蠲化痰浊,调气和络。
[临床应用]主治痰湿阻于胞宫的闭经。方中姜半夏、陈皮、茯苓、苍术健脾燥湿以化其痰:香附、青皮归入肝经,能疏肝理气,化滞调经;木香、槟榔行气止痛,佐入一味莪术破血通经。全方宗旨为温化痰浊,调气和络,以冀痰除脾振,气行经通。
二、柏兰汤
[组成]柏子仁9g泽兰9g卷柏6g牛膝9g川续断9g,熟地9g当归9g白芍10g炙甘草6g。水煎服。
[功效]交通心肾,养血调经。
[临床应用]主治因心肝火旺,心气不得下通所致的闭经。症见经闭不行、心烦不寐、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舌红、脉细数等。本方是由柏子仁丸合泽兰汤化裁而成,方以柏子仁、泽兰两味为君,均能归入肝经,味辛能散,前者滋养阴血,养心润肾;后者舒肝和营,活血通经,心肝得养,火旺自消。熟地、当归、白芍养血柔肝,牛膝、川续断补肾通经,配入卷柏苦寒清热,归入肾经,引药下行。
三、大安营煎
[组成]当归9g川芎9g白芍9g生地12g丹皮6g山栀6g黄芩9g川续断12g秦艽6g茯苓9g生甘草6g薄荷(后下)4.5g。水煎服。
[功效]养血清热,安定营血。
[临床应用]主治人流或输卵管结扎后月经过多。本方出自宋代《素庵医要》,原治妇人经水先期,或因血热,或因郁火,或因营分受风所致。陈氏扩充应用于上述病症。方用四物汤养血;丹皮、山栀、黄芩清热;秦艽、薄荷祛风,茯苓健脾和中,以生气血,川续断补肾养肝,可治崩漏。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04:00:30 | 显示全部楼层
贺普仁 相关图片 编辑词条专家发言消歧义 参与讨论  所属分类: 中医 中国中医学家 医学

贺普仁
贺普仁教授,字师牛,号空水,河北省涞水县人。14岁从师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深得老师真传。八年后,以精湛的医术独立应诊,解放后声名鹊起。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达26年之久。现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中国针灸协会高级顾问、北京针灸学会会长、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原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副主任。




目录
• 主要背景
• 主要荣誉
• 主要业绩
• 誉为“神针”
• 人生经历
• 主要背景
• 主要荣誉
• 主要业绩
• 誉为“神针”
• 人生经历
• 相关词条
• 参考资料
[显示全部]
贺普仁-主要背景    贺普仁教授临证之余,精心研究理论,著书立说,曾经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论火针疗法”获北京学术年会优秀论文奖;“针刺治疗输卵管结石”获北京市科技进步奖。目前正在筹备撰写自秦至民国集针灸文献大成的巨著《中国针灸医学宝库》。

他曾先后赴丹麦、日本、瑞典、澳大利亚等10多个国家进行访问、工作和学术交流。1976年在上沃尔特工作期间,为大量患者解除了病痛,为此获得了总统颁发的金质“骑士勋章”,为国家争得了荣誉。1990年,被定为北京市名老中医,并由市政府承认选定学生、徒弟继承其学术经验;1991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市卫生局指定为国家500名名老中医之一,并为其配备国家级徒弟,现贺老的各级徒弟已近十人,他还曾先后带教研究生3名。目前,中医医院又在为其配置2名徒弟,以求更好更全面地继承他的针灸经验。几十年来,贺教授培养了大批优秀子弟。他认为针灸医生的培养应医德、医术、医功三位一体。他每年都应各地医疗单位的邀请,不辞劳苦地前往授教,以求深入广泛地弘扬和传播针灸技艺。

贺教授酷爱收藏,且藏品丰厚,可谓“室无升斗储,而座满书城”。他收集历代中医典籍、文献、文物,甚至一些专业图书目录上标有“未见到、暂缺”的人体十四经图像及古代医疗器具等世间罕物也被其罗致珍藏,不仅从中总结经验,吸取精华,也为保护华夏医学宝库做出了贡献。

贺老坚持练气功,每日练习八卦掌,并经常操练兵器,家中有大枪、刀等器械,动作娴熟,功力不俗。他说:“健身养生,是积极地防病于未然。我现在每天还能看百十来个病人,就得力于几十年来不仅习武,而且还坚持练气功。”至今,贺老虽年逾古稀,但仍思维敏捷,肌肉发达,精力旺盛。  
贺普仁
练功习武不仅使他自身身体强壮,也为他治病救人储存了内在功力,除了普通的针刺手法之外,他还带功针刺,大幅度提高了疗效。

贺教授医德高尚,他坚持业余时间无偿地为患者治病,几十年如一日,并多次参加义诊活动。其精湛的医术、完美的医德,在杏林、乃至海内外传为佳话。贺普仁教授从医五十周年纪念活动之际,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也宣告成立,并亲任会长。在人民大会堂举办了隆重的纪念活动,党和国家许多领导如余秋里、王光英、王平、崔月犁、何界生等出席了会议,会上热烈表彰了贺老的从医业绩,也充分肯定了“贺氏针灸三通法”。很多领导为大会题词,全国政协副主席马文瑞:“运用祖国独特的针灸医术为中外人民服务,作出卓越的贡献”;文化部常务副市长高占祥:“神针”;中顾委委员、原卫生部部长、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名誉会长钱信忠:“大医精诚,有求必应”时任国家主席的李先念题词:“银针寓深情,拳拳爱人心”,这也正是贺教授医学生涯的真实写照。

北京中医医院是北京市唯一的一所市属综合性中医医院,承担着北京市中医医疗、教学、科研和预防等任务。曾被卫生部授予“全国卫生系统先进集体”称号,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全国示范中医医院”称号。针灸科为北京市中医针灸医疗重点专科,共有医护人员70余名,病床80张,日平均门诊量长期保持在300余人次,共设八个专台门诊,治疗病种达100多种,就诊患者遍布国内外。近五年来发表论文60余篇,十年来出版专著9部。全科设备总值600万元。该科针灸教研室是北京中医药大学和中医药学院的临床教学基地,颇具规模的针灸病房和大量门诊病人为临床教学提供了良好的条件。该科近期完成的“网上中风病教学”为国家中医局网络继续教育示范样板。该科是北京市国际针灸培训中心所在地,多年来为世界各国培训了1000多名针灸医师。拥有现代化的针灸教学设置和自行制作的针灸临床课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教师队伍整齐,课余里进行英、日、法语临床教学。现每年在欧洲、北美、日本等国家举办数期国际针灸班。

在长达五十余年的从医生涯中,贺普仁教授精研《内经》、《难经》、 熟读《针灸甲乙经》、《针灸大成》,他博采众家之长,用全新的治疗学思想,创立了“贺氏针灸三通法”。即微通法、温通法、强通法。“病多气滞,法则三通”的独特学术思想,集中地反映了他的学术观点。在临床工作中,他总结了毫针、放血、火针疗法的应用,在针灸治疗高血压、白癜风、风湿性关节炎、发烧、儿童弱智、子宫肌瘤、外阴白斑、慢性小腿溃疡、下肢静脉曲张、静脉炎等病上均有显著疗效。用火针治疗中风后遗症为其疗效的一大特色。 贺普仁-主要荣誉    贺教授1985年被聘为中华武术医疗研究所顾问、疾病中医华侨咨询部理事会理事;1987年任培黎大学针灸学院名誉院长、培黎职业大学中医分校中医针灸高级顾问、中华针灸气功推拿研究联谊研究中心副董事长;1988年任北京针灸学会第一届理事会会长;1989任北京中医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理事、国际针灸医师水平考核委员会会员;1991年被聘为香港针灸协会顾问;1991年任第一届北京市中医科技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第四届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第四届委员会委员、中国七大古都针灸学会联谊会常务顾问、中国民间中医医药研究开发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1992年美国道教学院特邀顾问、中国中医急症杂志顾问、卫生部麻醉品专家委员会委员;1993年被聘为香港中医师公会名誉顾问、香港耳针学会第一界学术顾问、国际中医中药研究学院名誉院长。

北京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医师、教授。贺普仁教授自幼从师京城名医牛泽华,深得老师器重,22岁悬壶应诊。1956年被评为区级先进工作者。《针灸治疗小儿弱智》一文被评为98年香港中医药暨中西医结合学术交流大会优秀论文奖,并获世界知名医家金奖。作为中国医疗队成员,荣获前上沃尔特总统亲授“骑士勋章”,国家授予“全国名老中医”称号。

贺普仁教授精研“内难”,通览“甲乙”,通过50多年的临床医疗实践,博采众长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说,进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学术体系。

贺普仁教授14岁从师于京城针灸名家牛泽华,深得老师真传。八年后,以精湛的医技独立应诊。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任针灸科主任达26年之久。为全国名老中医,担任中国科协全国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北京针灸学会会长,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会长,中国国际针灸考试中心副主任。

名医荟萃,流派云集是该科的一大特点。其中金针王乐亭不仅善用金针治疗淋巴结核而闻名于世,他创立的“中风十三治”一直沿用至今;管针贺惠吾以治疗胃下垂而著称;夏寿人教授学问渊博,医理精深,善治三叉神经痛,田稔民主任医师专攻小儿麻痹后遗症;于书庄主任医师重视手法研究,发现隐性循经感传现象“气至病所”的治疗方法贺教授目前为该科学术带头人,他创立的“针灸三通法”影响深远广泛,促进了针灸学术水平的提高,堪称中国当代针灸大师。

贺普仁教授临证之余,著书立说。先后发表论文20余篇,著有《针灸治痛》、《针具针法》、《针灸歌赋的临床应用》、《毫针疗法图解》、《火针疗法图解》、《三极针疗法图解》贺普仁教授曾先后赴丹麦、瑞典、日本、澳大利亚等十多个国家进行访问、工作和学术交流。他精湛的针灸技术使国外医学界的同仁们惊叹不已。

1976年在上沃尔特工作期间,为许多患者解除了病痛,为此获得了总统颁发的金质“骑士勋章”,为医学争得了崇高的荣誉。

贺普仁-主要业绩    贺普仁教授精研内难,通览甲乙,在50多年的医疗实践中, 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针灸病机学学说和独具特色的针灸治疗体系一贺氏三通法。著有《针灸治痛》、《针具针法》、《针灸歌赋临床应用》、《毫针疗法图解》、《火针疗法图解》、《三棱针疗法图解》等书、并担任针灸学研究生导师。他提出的医德、医术、医功三位一体的针灸医生培养方针,见解独到,高屋建瓴。非常重视学术交流工作,先后赴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交流、讲学,精湛的医术使国内外医学界同仁惊叹不已,被誉为针灸泰斗。美国等国家先后成立了“针灸三通法研究会”贺氏针灸三通法享誉海内外。

在临床工作中,他总结了毫针、放血、火针疗法的应用,在针灸治疗高血压、白癜风、风湿性关节炎、发烧、儿童弱智、子宫肌瘤、外阴白斑、慢性小腿溃疡、下肢静脉曲张、静脉炎等病上均有显著疗效。

贺普仁所创建的针灸诊所成立于2002年10月份,由中国著名的针灸大师、被誉为“神针”的贺普仁教授亲自创建。其时贺老已从医院退休,但仍有很多患者慕名而来,有问诊求医的,也有前来讨教学习的,为了方便患者求医,并宏扬针灸医术,培养后学,贺老不顾年迈,投入大量的精力和心血,创办了这间诊所。如今这间诊所还是贺老及其弟子们对疑难杂症的攻关、科研的小基地,在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方面都进行着大量的探索。诊所主要采用针灸、刺络放血拨罐等治疗手法,接治各种疑难杂症,并且在治疗儿童弱智、帮助青少年增高等领域均有独特建树。

贺普仁-誉为“神针”    贺普仁教授,60年如一日坚持工作在针灸临床第一线。他用手中一根根普通的银针,为无数患者解除了病痛的折磨,被人们亲切地誉为“神针”。

贺普仁教授是中国著名针灸专家。他注重继承,勇于创新,为针灸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91年他被中国授予“全国名老中医”称号。现在,他担任着中国科协委员、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北京针灸学会会长等众多职务。

1926年,贺普仁出生在河北省涞水县一个农民家庭,14岁时来到北京,在京城有名的针灸大夫牛泽华的诊所学医,深得老师真传。1948年,学有所成的他开办了自己的诊  
贺普仁
所。1956年,他来到了刚刚成立的北京中医医院。在临床工作中,贺普仁教授一面努力工作,一面继续研习针灸理论。他精读《内经》、《难经》,吸收历代医家思想之精华,并融入自己的学术思想,形成了独到的辨证选穴规律,在针灸治疗高血压、白癜风、风湿性关节炎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疗效。近年来,他又突破针灸经典中的禁区,在治疗下肢静脉曲张、儿童弱智、子宫肌瘤等疑难病方面取得显著疗效。在治疗时,他选穴少,配穴精,进针不痛,深受患者欢迎。

他根据中医理论中人体喜温热、厌寒邪的道理,挖掘了几近失传的火针疗法。他依照古籍中的记载自制针具,并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终于使火针在临床上得到广泛应用和满意的疗效,特别是在治疗乳腺癌、帕金森氏综合征、运动神经元损伤等疑难病方面显示出较好的功效。为了让更多的人掌握火针疗法,造福于患者,他把自己的研究心得倾囊而出,培育后人,使火针疗法在全国得到广泛应用。

贺普仁教授对针灸医学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创立了“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中医病机学说和针灸治疗体系“贺氏针灸三通法”。他根据针灸调节气血运行治病的原理,对中国古人发明的9种针具针法进行了发掘和研究,根据不同的病症,先用毫针进行微通,再用火针进行温通,最后用锋针进行强通的“三通法”,创建了全新的针灸治疗学说,被命名为“贺氏针灸三通法”。2001年,“贺氏针灸三通法”治疗中风、颈椎病,被中国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世界卫生组织“中医适宜诊疗技术研究”专项科研课题之一,美国、日本以及一些东南亚国家都相继成立了针灸三通法研究会,对针灸医学在世界各地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贺普仁教授喜读书,也爱集书,他从年轻时代就开始收集各种中医针灸类书籍,只要听说哪里有针灸文献,他就千方百计买到手中,购书占去了他个人收入的很大一部分,但他心甘情愿,至今仍乐此不疲。现在,他的收藏无数,家里到处都是各种古籍图册。

贺普仁教授也写书,他撰写的《针灸治痛》、《针具针法》、《火针疗法图解》、《针灸三通法的临床应用》等已成为针灸医学的宝贵财富。目前,贺普仁教授正带领着他的学生们编纂一本巨著——《中国针灸宝库》,准备将他多年收集的从先秦至建国前的针灸文献整理、点评、编纂成册,流传后人。

西非上沃尔特共和国总统拉米纳之子默罕默德·拉米扎纳患一种怪病,随地便溺,总统府兽皮地毯,华贵光洁,默罕默德却象狸猫似的爬来爬去,东拉西尿,还不时地冲周围的达官贵人傻兮兮痴笑。逢雨天,瓢泼大雨急骤之时,这位帝王之子却偏要赤条条淋雨玩耍,害得卫兵们也只得当落汤鸡。默罕默德患的是小儿脑病,属大脑发育不全。

1976年,中国医疗队邀请北京中医院针灸科主任贺普仁同行,级成名医班子,进府治疗。由贺主任主治。经四诊合参,他已对病人症结所在了然在胸,于是,取几根银针,朝病儿脚端、囱顶及尾骨等穴,且贺氏独家“三通”手法,远近配伍,补泻迎随,3次针后,默罕默德竟一改怪癖,吃喝知礼;又针5次,大小便自理,共针25次后,病人大小便完全正常,也不再嗜雨成癖,遂成为正常健康之人。

鉴此,贺普仁夫夫被上沃尔特政府特聘2年,并被总统府内外誉为“贺神针”。

贺普仁-人生经历    杂科大家

针灸能冶百病,实际是407种病,内外儿妇,脏腑百骸,可谓无所不包,甚至临床急症,诸痛瘫萎,均有疗效。

贺普仁主任是京城的针灸名家,从医50年来,通晓百余种针刺手法,主治泌尿系统结石,风湿性关节炎以及颜面神经麻痹。

一位产妇,月子中过早用自来水洗尿布,三天后上肢诸关节红肿热痛,无法屈伸,服西药不见效,特前来求诊,被贺主任诊断为虚症寒痹,血凝气滞所致。他凝神屏气,持一根粗黑乌亮的火针,将针具烧红,然后,朝局部病灶快速刺入,几针之后,那位产妇顿时能伸肘屈指,活动自如,后经巩固治疗,大愈。

李老太太,60开外,体态臃肿,患风湿热,全身关节剧痛,高烧40度,血沉40MM/小时,用担架抬来时,已是四肢肿胀,动弹不得。贺主任取出三棱针,点刺放血,然后,重灸中脘。针治几次,患者可以持拐下床;两月后,肿消痛减,各种化验指标均为正常,痊愈而归。

经临床464例风湿性关节炎病案总结,采用贺氏放血,火针,灸治及外敷4种方法疗治,显效率达80%以上。

法学家张友渔博士苏联归来,积寒成痹,患坐骨神经根炎,彻夜难眠。贺普仁主任送医上门,4次针后,张老患足登地,10次针毕,便又可活跃在网球场地上了。张老称赞:“针到病除,妙手回春”。他将一个从苏联带回的仿日本玻璃拨火罐,赠给贺主任,以示谢意。贺主任经研究考察后,将此罐造型改造成为中国后来广泛用于临床的标准火罐,为中国医学又辟开一条新路。

技惊四座

名师高徒,贺普仁的高超技艺,得益于他的泰山丈翁,  
贺普仁针灸治疗
针术名盖京华的“四大天王”之一。

1940年,14岁的贺普仁从距周口店几里地外的老家涞水县,来到北京前门牛氏诊所,拜师求艺。大医家牛泽华慧眼独识,扶起单薄瘦弱的贺普仁,收他为徒。8年学徒生涯之后,贺普仁对医书条辨,经穴手法,通背如流,遂在天桥附年自立门户。

1955年合作化运动,公私合营,北京地面自立门户的私人诊所,全部并转到市经医院,普仁诊所也摘牌歇业,贺普仁则被分配到北京中医医院。

不久,医院建科定职,年轻的贺普仁在这针灸名字云集的地方竟被选为主任。有人不服,贺普仁并不计较,行与不行,临床上见。

机会来了,文化名人徐懋庸,鲁迅当年批评过的红学家,他患原发性高血压病,耳鸣目浊,行动失衡,头昏心热。贺普仁搭脉悬丝,查颜观苔,稍做判断,当即点刺井穴,针毕,徐老病症去半,几经治疗,效果颇佳。

老红军程子华,长期患眩晕症,请贺普仁治疗,几针之后,耳聪目明,脑窍豁朗。

诸多妙手回春的病例,终令同行们心悦诚服,一致认为贺普仁为针灸科主任当之无愧。后来贺普仁又兼高干保健大夫,给许多国家领导人、文化名人治疗,名声大震。

排石圣手

“文革”中,贺普仁被定为反动学术权威,回诊室为普通大夫,这倒因祸得福,摆脱了行政业务的纠缠,医术更加精益求精。

1980年,恢复声誉后的贺老因病人陡增,积劳成疾,突发心梗,险些死在患者的病榻前。

病愈后,贺普仁仍坚持照常上班,不少患有泌尿结石的病人,听说贺大夫是神针圣手,都慕名而来,盼着用针灸解除这种给人以极大痛苦的顽疾。对于结石,西医除手术外,鲜有良策,而贺普仁根据前人经验与自己的临床体会总结出几套根治泌尿系统结石的治疗方案,几乎针到病除。

现役军人冯某,58岁,师级,输尿管结石(1.5X2.0),其状如龟,来治时疼痛如煎。针5次石落膀胱,再后,粉状排尿,痊愈。

华北油田工程师徐某,患肾及输尿管结石,尿闭,腰腹胀痛如折,坐卧不宁。经贺大夫两次针灸治疗,病人汗出淋漓,后结石从泌尿器官自行排出体外,形如棱花,大愈10年未再复发。

迄今,贺老共收治泌尿系结石病人500例,其撰著《针治泌尿系结石500例临床观察》获北京市卫生局科研一等奖。

在国外,贺主任的排石名气,不胫而走,不少国家的名人大家都受益于他魔棒一般的排灸之术,所以在新加坡,他获得“排石圣手”的尊号。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04:35:34 | 显示全部楼层
史济柱 相关图片 编辑词条专家发言消歧义 参与讨论  所属分类: 中国中医学家 医生 名医

内科治疗
史济柱(1918年-),男,汉族,浙江余姚人。出身于中医世家,随祖父史腾蛟学医,家学渊源,深得真传,1940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特别对于骨关节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脓胸、强直性脊柱炎、急性胰腺炎等有独特经验。







目录
• 人物简介
• 个人荣誉
• 科研成果
• 学术观点
• 治疗骨关节结核经验
• 人物简介
• 个人荣誉
• 科研成果
• 学术观点
• 治疗骨关节结核经验
• 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经验
• 相关词条
• 参考资料
[显示全部]
史济柱-人物简介   
史济柱任北站医院中医科主任,主任医师,上海市中医学会理事及外科学委会副主委, 上海市卫生局高级技术职称评审委员,《上海市中医药杂志》及《中医年鉴》编委,上海市闸北区科协副主席及医学会副理事长,退休后任上海市中医药学会理事会顾问,上海市中医医院顾问委员会委员,上海市北站医院顾问,上海市闸北区中医院名誉院长,1979、1981年二次被评为上海市劳动模范,1984年被评为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1991年起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95年上海市卫生局评为“上海市名中医”,1997上海市闸北区政府授予“卫生工作突出贡献奖”。是上海市继承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班指导老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五十六年,擅内外科,早年熟读《内经》、《伤寒》、《金匮》等经文,而又广泛涉猎历代名家著作,勤求古训,博采众长,既承祖传外科经验,又对内科疑难杂症悉心钻研,治学务求广博,而致力于专攻,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从临床实践对“五体痹”“五脏痹的认识”》一文,阐发了《内经》痹论奥旨,探讨了“五体痹”“五脏痹”和现代医学风湿病及一些结缔组织病的关系,在1996年首届国际中医风湿病学术研究会上被评为优秀论文,进行了大会交流,同年选入大型国际交流系列丛书《世界优秀医学论文选要大全》(中华卷),“类风湿性关节炎医案医话”及“筋骨痹的用药心得”分别被收入《上海老中医经验选编》和《当代名医临床精华》史济柱精于辨证,善用经方,旨谓:“临证处方务须辨证审因,胆大心细,医操人生命,非同儿戏”,认为经方药简效宏,若辨证正确,奏效迅速。

史济柱-个人荣誉   
为了建立北站医院中医病房,史济柱曾经立下汗马功劳,62年通过市肝硬化腹水疗效的交流,使该病房成为上海市中医学会内科学委会研究肝硬化腹水的学术活动基地,由当年该会学委会委员,名医夏仲芳、夏理彬、姜春华、张耀卿等每月一次来院参加学术讨论,1985年中医病房光荣被评为“上海市集体劳动模范”,市卫生局中医处曾在该院召开综合性医院中医病房工作现场会议,交流介绍经验。为了弘扬祖国医学,使后继有人,不辞辛苦带教和培养了中医和西学中医师数百名,史济柱还奔走于市驻沪部队医疗机构西学中班进行讲课。史济柱先后被推选为上海市闸北区人民代表、政协委员、人民委员、政协常委、人大常委、上海市第七、八届人民代表等。

史济柱-科研成果   
《中医内外结合治疗各种原因瘘管72例疗效分析》在1987年中医国际学术会议专题交流基础上,1996年获得《世界传统医学突出贡献国际优秀成果金杯奖》。

史济柱-学术观点    一、史济柱讲治外疡重整体,治病求本。
史济柱医术精湛,学验俱富,平素推崇清代医学徐灵胎既精通内科杂症, 又擅治外科难症,故临证不避内外,通治两科,认为形之于外,必根于内,治外而不求之于内,是舍本逐末,外科专家陈实功亦曾说:“痈疽虽属外科,用药即同内伤。”因此强调要做到精于内而专于外,认为二者结合有利于疮疡和疾病的诊治,故每以汤药为主,结合外治,外疡病人经其处治莫不见效,如郑姓8岁男孩,患左下颔骨髓炎,局部肿胀,左颔下瘘口脓脂外渗,屡治未效,X线摄片提示:左下颔骨骨体破坏,伴有0.7×1cm死骨二块,实因惧手术,请史老诊治,投以生黄芪、潞党参、大熟地、升翘、白蘝、生甘草等扶正败毒之剂内服,外掺推骨散,治疗2,先后排出死骨二块,瘘口随之而愈。
史济柱对骨与关节结核的治疗积有丰富经验,骨结核中医称之为流痰,但流痰只是局部的表现,实际上它是一种全身性疾病,故又称之为骨痨,其辨证必须局部结合整体,治疗时多以益肾温经为主,兼顾脾胃的方法,常重用大熟地、角胶之属益肾壮骨,补精填髓,为扶正气,而培其本,以治其根,使肾充骨密易于化痰败毒,消瘀散结。在阳和汤基础上自创骨痨汤、痨起瘫汤,与外用的消散膏、肿散等结合应用,疗效满意。如何××,女,39岁,上海手表厂职工患胸腰椎结核,于1996年7月至97年5月期间,在医院住院进行病灶清除 融合术及用利福平、异烟肼等抗痨治疗,好转后出院,但冷脓疡连续发生,再次住院冷脓疡切开排脓后瘘管形成,胸椎外凸畸形,于1997年5月中旬来市中医院专家门诊就诊,诊得患者第11、12胸椎部椎骨明显外凸,外院X线片显示胸10、11、12、腰1,骨质破坏,左髋外侧瘘口脓水清稀,形容消瘦,胃纳不振,脉濡,舌质淡,舌苔薄腻,辨证为痨毒深入,骨骼受损,肾督二亏,脾胃失运,与骨痨汤为主随证加减内服,外用黄连纱条等换药,经治9个月11天瘘口收敛,体力恢复正常,X线复查病灶稳定,胸椎外凸畸型略有改善,血沉在正常范围,继续康复治疗,随访一年多,情况良好。

史济柱认为,治病必求于本,是中医传统经典教导,证之临床确有其深刻意义,特别是一些疑难重症,更须重视脾肾先后天之本,古人比之如水之有源,树之有根,澄其源则流自清,灌其根而枝乃茂,治病而重视脾肾有同样的意义。数十年来对于一些疑难重症,如脓胸、肝硬化腹水、骨结核、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脊髓空洞症等,都是在治病求本的思想指导下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二、无湿不成痹,湿去痹自通。
“无湿不成痹”是史济柱数十年来从临床实践中的心得,认为湿为粘腻重浊阴邪,其性着而难移,无论内外各种疾病,凡与湿有关者,每多缠绵难愈,一些顽固痹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强直脊柱炎等,常缠绵多年未愈者,与湿关系很大,虽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湿实为主,风寒风热无湿不成痹,风寒热可以速去,但湿很难快除,《内经》云:“地之湿气感则害人皮肉筋脉”,湿与风寒相结,走窜全身,涩滞筋骨关节,酸痛重着难忍,蕴而化热,或感风热湿,使关节红肿疼痛。《金匮》“湿病篇”云:“太阳病关节疼痛而烦,脉沉而细者,此名湿痹,湿痹之候,小便不利,大便是反快,但当利其小便”。从上段文字来看,由于湿的原因,可以单独命名为湿痹,其他如麻黄加术汤的治疗寒湿,麻杏苡甘汤的治疗风湿,防己黄芪汤及桂枝附子汤的治疗风湿表虚和表阳虚,白术附子汤的治疗风湿里阳虚,都是以湿为主的,故治痹要重视治湿,湿去风寒自除。但湿有内湿外湿之分,内湿为脾虚失运,水湿内停引起,外湿则是外感六淫之湿引起,多由阴雨或潮湿所致,而内湿外湿可相互影响,如脾虚失运内湿盛的人易感外湿,感受外湿以影响脾的运化功能,治湿之法甚多,如健脾、宣肺、温肾、发汗、利小便等,但脾的运化是基本的。脾失健运易使水湿内停,外湿也就易侵,尤在泾云:土德不及,湿动于中,气化不速,湿侵于外,脾健则气血生化有源,水湿有所归。


  史济柱-治疗骨关节结核经验    骨关节结核老中医经验史济柱
史济柱主任医师是上海市名老中医之,他年已八十,积累了数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以他精湛的医技治愈了大量病人,尤其在治疗骨关节结核方面,更是疗效显著。有幸师从史老2年,  
内科治疗
学习其治疗方法,得其教诲,受益非浅,现将史老治疗骨关节结核的经验作一介绍。

骨关节结核是发生于骨与关节间的结核性化脓性疾病,因其成脓之后,可流窜到病变附近或较远的空隙处形成脓肿,破损后脓液稀薄如痰,夹有豆腐花样物质,形成漏管后,迁延不愈,易损坏筋骨,轻者致残,重则危及生命,而且治愈率低,预后较差。此病中医称为流痰。流痰的发生一方面是由于肾亏髓空,儿童多为先天不足,骨髓不充;成人则多由后天失调,肾精亏损,以至骨骼空虚。另一方面是由于痰浊凝聚,风寒侵袭而致血脉被阻,痨毒阴邪深入关节之间而成。史老治疗骨关节结核病人主要以下从四个方面着手。

1.扶正药物的运用

1.1补肾药物的运用

流痰的生成最根本的原因是肾亏髓空。肾主骨生髓,肾藏精,精生髓,髓养骨,骨的生长、发育、修复均有赖于肾脏精气的滋养和肾阳的温煦、推动。所以史老在治疗骨关节结核时,最注重补益肝肾,以促进骨髓的充盛和骨质的修复。常用药有熟地、川断、补骨脂、骨碎补、牛膝、鹿角类药、杜仲、功劳叶、龟版,其中最常用的为鹿角类药、补骨脂、骨碎补。流痰的形成是外因风寒湿邪乘隙而入,寒痰阻于筋骨关节之间而成。此几味药均为大温之药,都具有温补肾阳之功,常用于虚寒疮疡之症。如患者舌质偏红,则不用鹿角类药物,以免伤阴。肾阳虚者常用鹿角类药、肉桂、菟丝子、桂枝、补骨脂、骨碎补。如出现阴虚火旺之症,史老常选用熟地、山萸肉、天麦冬、龟版、鳖甲之类药物。

1.2补益气血药物的应用

“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流痰生成的病因之一即气血不和,而使风寒湿痰之邪乘隙而入。因此,气血旺盛则不易受邪致病,而且疮疡也易于起发,破溃,易于生肌长肉,促进愈合。况且此病为慢性消耗性疾病,日久耗伤气血,脓血泄后,气血更伤。所以说:“气血是疮疡之本”。史老在治疗流痰溃后很注意气血的调养,给予大剂量的黄芪、党参、当归、黄精等补养气血。由于长期服用中药,史老也很注意顾护胃气,在处方中酌情的给予健脾和胃药,如:白术、茯苓、佛手、陈皮,使病人在治疗的过程中食欲旺盛,口味正常,有充足的食物营养全身,促进伤口愈合。

2.清热解毒药的应用

此病的形成,现代医学认为是结核杆菌侵犯骨关节间所致,而中医认为是感受外邪所致。因此,史老在治疗流痰的过程中,始终有葎草和泽漆两味药。史老认为此两味药物有抗结核作用。其中葎草性味苦寒,有清热解毒,清虚热利尿的作用。现代医学药理报道葎草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抗菌作用。泽漆性微寒,有清热利尿,化痰散结之功,常用于瘰疬结核与肺结核的治疗,史老将此药引申到流痰的治疗,两味药的用量均为30g。

3.祛痰化湿药的应用

由于本病的形成原因之一是寒痰注于筋骨关节之间,因此化湿祛痰药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史老常选用白芥子、白芷、胆星、白僵蚕、米仁、茯苓等。其中最常用的是白芷和白芥子。白芷性温,有消肿排脓,化湿止痛之功,白芷治疗疮疡,初起能消散,溃后能排脓,是外科的一味常用药。白芥子性温,具有祛痰散结消肿之功,治疗痰注肢体、流注、阴疽等症,两药均为辛温之药,对于寒痰具有良功。

4.外用药物的使用

因前来就诊的患者,多是脓肿已溃,并已形成漏管,所以史老给予白降丹化痰拔毒,轻者用红升丹或黄升丹祛腐,或做成药线插入漏管,再根据不同情况,分别应用五五丹、七三丹、八二丹等抹疮口以拔毒生肌,待脓将尽时用生肌散外抹或玉红膏外搽,以生肌敛口。

史济柱-治疗胸腰椎结核的经验    胸腰椎结核在脊柱结核中发病率最高,病变出现寒性脓肿(以后称脓肿)压迫椎管内脊髓或胸、腰神经根时并发截瘫。沪上名医史济柱用中医补肾化痰方法消除脓肿,防止截瘫并发,有很丰富的经验。

1.病因病机,肾虚寒痰内蕴化热成脓中医对本病称为流痰、龟版痰、穿骨流疽等,属于“骨疽”“虚损”范围,肾气虚弱,或外受损伤诱发该病,多发于青壮年。此乃肾水耗损,骨骼失于滋养,阴寒之邪乘虚而入,久之化痰,痰浊凝聚隧道骨缝,使气血流行不畅,痰浊内蕴,暗耗肾气,肾阳虚弱,难以温化痰浊,日久化热,热则肉腐,肉腐化脓,骨质日益侵蚀破坏,正气虚弱则正不胜邪。邪盛深及正元,如此循环终致虚证,故病变中见虚实挟杂,但以虚证为本,实证为标的病症。

2.治疗原则,补肾化痰,扶正败毒本病属虚,病在骨,宜扶正补肾,寒痰内蕴阻络,宜温化寒痰败毒,自拟“骨痨汤”主治,由熟地、补骨脂、骨碎补、生黄芪、全当归、黄精(各)15g皂角刺、川芎、生甘草(各)10g葎草、泽漆(各)30g组成。综合此方具有补肾扶正,化痰败毒之功。根据临床出现肾阴、肾阳偏衰之候,以骨痨汤加减,肾阴虚者加龟版、生地;潮红明显加知母;肾阳虚者加鹿角胶(或霜或片)、附子、肉桂等;脓肿未溃者重用黄精、皂角刺;脓肿溃破者外用八二丹、五五丹药线插入引脓液外流,促进伤口闭合。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23:17: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moni 于 2011/9/3 02:53 编辑

孟澍江(19212003

1921
年出生,汉族,江苏高邮人,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曾从师江都名医王少江,1955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留校任教,历任温病教研室主任,图书馆馆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对近代温病学学科的形成有重要建树。曾为全国首期中医研究生任教。遂名振全国。主编了全国中医学院15版教材《温病学》,编著有《中医学》等9种著作,约150万字。撰有温病卫气营血学说若干问题的探讨20余篇论文,约11万字。



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政府特殊津贴。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及中医专家组成员、卫生部全国中医药教材编审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江苏省中医学会温病学组主任委员等职。曾获省优秀研究生导师等光荣称号,先后培养了30余名硕、博士研究生,主持了8届全国温病学师资进修班。主编《温病学新编》、《温病学讲义》、《温病学》等全国高等中医院校统一教材,另外又编写了10余部医学专著,发表了30余篇学术论文。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23:27:11 | 显示全部楼层
【样本】 《武汉市志》  卫生志   中医   中医学术继承和发展
〖点评〗  该类目分学术流派、古籍整理与著述、继承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学术研究四个条目组成。从结构上看,类目下属条目设置合理、归类记述、内容完备、线索清楚;从内容上看,虽记述时间跨度大、范围广,但文字精炼、不繁杂。每个条目文字都控制在1000字左右,记述突出要点、重点,做到了要而不繁、精而不杂。
〖意义〗  该类目对于志书条目规模控制有参考价值。
       
中医学术继承与发展

学术流派

中医学术源远流长,素以歧黄、仲景之学为基础,分流别派始自金元。
武汉三镇中医沿袭传统从师授业。学术观点和治疗方法均各遵所师,虽不存门户之争,但沉派自成。在学术思想和临床实践上深有影响的流派,可分为经方、时方、温热、寒凉、攻下、滋阴、补土、综合等。能继承各流派学术精髓,且在治疗上显现特色的代表人物,经方派有清代的杨世泰,民国时的王和安、陆梦班、刘贡三、蒋玉伯等,他们用药精炼、法宗《伤寒》、《金匮》时方派有清代的杨燮、杨恭甫,民国时期的冉雪峰,范筱村、谢汇东、毛鹤峰、胡书城、宋之祯、熊济川、杨树干、徐相恒、艾达珊、魏玉泉、李慕融等,其立方轻灵,随症加减,主次兼顾,疗效颇佳‘温热派在清末民初以杨闻川、汪尚池、许慕韩著称,民国以后有陆真翘、陆继韩、戴中和、邹平阶、骆晴晖、叶小秋、黄坚白、洪和生、杨彤荪等,他们多崇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王盂英诸家之学,长于治疗春瘟、伤暑、湿温、冬瘟及麻疹等病;寒凉派代表人物有民国时的谢子年、吴厄平、他们据河间学派病机多火的理沦,常用寒凉方药;攻下派有当代的黄纯古等,系据张子和的“邪不去则正不复”的理论,以攻下为法,方药多用大黄,攻积泻火,解毒去瘀;滋阴派以汪左泉、黄寿人为代表,按朱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理论,用滋阴益肾的方法,药多清润;补土派有李好生等,皆据李东垣“土乃后天之奉”的学说,多以调理脾胃为治疗法则,综合派有张梦侬、熊雨农、蒋洁尘、许晴喧等,他们善取各家之长,师古而不泥古,随病应变,综合运用.
此外,针灸医师魏廷兰、杨济生、刘止安、陈铎、王瑞卿及擅长梅花针疗法的孙惠卿、骨伤专科徐占奎、按摩推拿科赵泽民医师等亦皆医技精湛,自成一家。
解放后,武汉中医药学术的继承、传授以国家统一编写的中医院校教材为基准,在中医药学会的指导下,各学术流派交流切磋,取长补短,把中医学术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古籍整理与著述

历代医家素重校注经典,探奥发微,阐释引述,使古籍不断地丰富发展,切合时用。对此,武汉中医有过较卓越的贡献。消代,江夏名医胥秉哲著《诊法精微》,熊廷燕著《全生篇》;汉阳唐裔潢著《保幼新书》、《痘疹慈航》,叶志诜著《神农本草经赞》,夏口张尚朴著《医学觉梦》,方昌瀛著《寄寰生笔记》,以及后来李兰生著(温病粹言》等,这些都是他们毕生学术钻研的心得和临床经验的总成,由于历经战乱原著尽失,只有书目可查。
民国初年,医籍整理和著述日趋寂寥,到1921年始见陆继韩在《中西医药杂志》上连续发表《温病概论》、《叶氏伏气篇释》、《温病分类及证治9等论文。继而冉雪峰刊出《温病鼠疫问题解决》、《霍乱与痧症鉴别及疗法》、《麻疹商榷正续篇》。此后,王和安著有《伤寒论注》,黄云樵著有《妇科辑要》。1935年,蒋五伯编有《中国药物学集成》。1947年,张梦侬著有《诊断学纲要》。
解放后,人民政府对中医医籍整理工作十分关注,一时著述纷呈,目类繁多。
继承传授类著术(教材、讲义)有蒋玉伯编著的《内科学讲义》、《妇科学讲义》,陆真翘参与编纂的全国中医学院(五院)试用教材,蒋树人主编、杨百茆、盛贯一参加编著的《金匮要略讲义》,陆真翘、曾少达、高省身合编的《中医护理概要》;武汉中医学院集体编著的《医经新编》,市卫生局编印的《医学三宇经讲义》、《西医学习中医试用教材》,徐宜厚编著的《中医皮肤科诊疗学》,湖北中医学院参加的全国统编教材25种(其中担任主编的有《伤寒论》、《伤寒论讲义》、《中医妇科学》、《中医学概论》、《中医心理学》、《金匮要略讲义》,还有供中药专业用的《有机化学》、《制剂学》等)。
整理和研究类著述(泽注,专著)有黄绳武撰著的《傅青主女科评论》,蒋玉伯撰著的《中医学术理沦阐微》、《针灸疗法经穴证治备考》,李培生撰著的《柯氏伤寒论翼笺证》、《柯氏伤寒沦附翼笺证》,李今庸撰著的《谈医心得》、《谈古医书随笔》和主编的《中医学辨证法简论》、《新编黄帝内经纲目》,杨百茀编著的《金匮集释》,钱远铭撰著的《李时珍研究》,叶国芝撰著的《柳选四家医案选评》,周选堂撰著的《时方歌括》;章真如撰著的《滋阴论》、《调气论》、《风火痰瘀论》、《肝胆论》、《中医养老论》,徐升阳撰著的《妇科析症举例》、《月经前后诸症》,熊魁梧撰著的《热病学》,朱曾柏撰著的《论中医痰病学》、《论中医内伤热病学》、《中医治疗慢性病毒性肝炎》,湖北中医学院编著的《金匮要略释义》、《中医控制学l《医论医案荟萃》、《古今名方发微》、《养生保健集》、《李时珍和他的科学贡献》、《中医急诊手册》、《医古文评注》等。
临床验案类著述有蒋玉伯编著的《辨证论治概述》、《蒋玉伯医案》,张梦依编著的《临证会要》,万济肪编著的《万济肪临证辑要》,徐宜厚编著的《单苍挂外科经验集》,潘新平编著的《推拿治疗颈、肩、腰、腿痛》,桂晓云编著的《中医临床案例》,武汉市卫生局主持编著的《黄寿人医镜》、《老中医临床经验选编》、《老中医医药经验学术选编》、《武汉中药制甩规范》、《武汉中药制用成方集》,湖北中医学院编著的《中医内科证治精要》、《中医耳鼻喉科》、《临床药理学》等。中医工具书有黄青萍编著的《怎样查找中医文献》,黄绳武编著的《医学百科全书•中医妇科分册》,樊润泉编著的《中医自学晋升考试指南》等。
1950——1985年,全市经出版局审定出版的中医专著(包括讲义)共143部。其中列为全国优秀书目展出的有9部,获奖4部,参加香港书展的20部,中西医结合专著8部。

继承名老中医(药)师学术经验

民国时期,中医人员历遭排斥打击,到武汉解放时大都年迈体衰。50年代后期,中医已青黄不接,后继乏人。1960年,武汉市卫生局为抢救名老中医学术经验,对50岁以上的中医按年龄分组登记,据健康状况和学术造诣深浅排队,确定急需继承的名老中医(药)师名单,以两种方式对其学术经验进行抢救整理和继承。一是选派医学基础素质好,有临床经验的中、西医帮助老中医著书立说,整理病案,总结经验,并采用报告、座谈等形式介绍、交流。二是遴选年轻中、西医师拜老中医为师,采取“一师一徒”,“一师多徒”或“多师一徒”方式,跟临床、跟教学、跟写作、跟科研,进行学习继承;对个体开业的名老中医则动员其子女或门人与其订立师徒合同,制定教学规程,定时保质,包教保学,继承学术经验。
1962年,市卫生局决定急待继承的名老中医师有曾少达、熊济川、彭松波、鲁介民、黄慧慈、邵森林、黄寿人、单苍挂、刘达夫、王瑞卿、吴礼堂、洪和生、徐相恒、李敬恒、林聚五、黄平安、廖玉书、郭勉斋、涂云舫、陈铎、徐占奎、刘止安等22人,中药师有张高安、张琴楼、陈铨堂、黄协卿、吴润生、万启元、欧阳厚光、张仙臣、陈松山、陈仪琴、李润生、张芸卿、王树东、张大炎、吴洪、杨树堂、程海洲等17人。武汉医学院确定其急待继承的第一附属医院(今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中医师有朱师墨、夏幼周、李幼安、喻廉澄、刘伯衡、朱季霖、余策青等7人;第二附属医院(今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中医师有蒋洁尘、黄云樵、宋之祯等3人。经确定师徒关系正式订立传授继承的,中医内科有市中医院黄寿人—彭启华、刘启哲,武汉市医学专科学校(原武汉中医学院)熊济川—余青萍,曾少达—聂天敏;针灸科有市中医医院王瑞卿—王永生;骨科有市中医医院刘达夫—沈银春、吴艳霞;中药有江汉区的万启元—李延铃、叶远铭、张美桂,黄协卿—张锡山、刘立民、范家照,吴润生—张水金、姚时秀;青山区的张仙臣—张才至;蹻口区的陈松山—吴德政,欧阳厚光—耿绍敬;汉阳区的李润生—李统汉、杜春菊,张芸卿—朱本忠、刘南樵。
1963年12月,市卫生局由副局长陆真翘主持,组织名老中医分期分批(每批3——5人)集中在武汉市中医医院进行临床经验整理工作。第一批由陆真翘带徒何彩照、管竟环,曾少达带徒赖文礼、曾庆春,黄慧慈带徒明方甫、姚康义,涂云肪带徒曹继新、蒋孝泽,李敬恒带徒谢韵权。(表58)
表581963年武汉市5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整理成果表
姓名        医案        医话        论文        验案
回忆        学术
简介        证治
歌诀        字数
(万)
涂云舫
李敬恒
黄从慈
陆真蛔
曾少达        56
60
91

109        5


9
4        5
l


3        —

1l

4        —



1        —
4


—        2
3.2
5.1
7
10
合计        316        18        9        15        1        4        28.3
1974年,市卫生局再次确定黄寿人、章真如、张家声、邵森林、单苍挂、闵仲儒、张高安、桂梦熊、彭于五、龚雪轩、许晴喧、黄纯古、周显堂、张介安等68名老中医(药)师的学术经验急需整理继承,责成各所在单位为其配备助手或学徒.当时正值“文化大革命”时期,许多名老中医(药)师心力不济,助手、学徒亦不安于位,致使此项工作收效甚微。

学术研究

《内经》是中国传统医学宝库中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最早的典籍之一,研究《内经》索为历代医家所重视.清末、民国时,武汉中医对其研究的情况无史料考索。建国后,湖北省中医进修学校蒋五伯主编的《内经要旨》和武汉市中医进修学校高省身编写的《内经讲义》虽然作为教材,对《内经》原文作了择要注释,但缺乏探奥发微和系统研究。
1981年11月3日,市卫生局主持成立的“武汉《内经》研究会”是武汉有史以来规模较大的中医学术组织。该会理事长王伯谦(市卫生局副局长),会员84人,学员48人,均是武汉城乡近50个医疗、教学、科研单位的骨干,其中有年逾古稀、技湛望重的名中医,也有好学求进的中、青年医师,他们历时4年,研读了《素问》、《灵枢》162篇的全部内容,定期举行学术研讨会162次,交流研读《内经》心得的文章180余篇;参加学术活动的计有9720人次,专题学术讲座18次,还分别对阴阳五行、五运六气、河图洛书、八卦、太极图以及预防医学、老年医学、物候学、天文学进行了研究。与此同时,市卫生局还组织全市名老中医、学者、专家每两个月举行一次“争鸣”座谈;对有一定学术水严的发言稿和讨论发育选登于内部刊物《中医学术争鸣》杂志。该杂志主编章真如,副主编余青萍、李浚川。内容除学术争鸣外,辟有、专著、专论、临床体会、方药经验、案例选登等栏目,每年出版一卷。1988年出版《内经研究》(增刊),1984年出版《中西医结合》(增刊)。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23:45:30 | 显示全部楼层
魏指薪 相关图片 编辑词条专家发言消歧义 参与讨论  所属分类: 中医 中国中医学家 医学

魏指薪
魏指薪(1896~1984年),山东省曹县人。出生于世医之家,为第21代伤科传人。幼年就读于私塾,年青时随父魏西山学习中医骨伤科医术,后与胞兄魏从龙、堂兄魏从先等一起行医。








目录
• 人生经历
• 主要成就
• 学术观点
• 证治经验
• 相关词条
• 人生经历
• 主要成就
• 学术观点
• 证治经验
• 相关词条
• 参考资料
[显示全部]
魏指薪-人生经历    1925年抵沪,设诊所于南市。1955年参加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广慈医院、仁济医院工作。1958年上海市伤科研究所成立,和著名骨科专家叶衍庆教授开展中医、中西医结合伤骨科研究工作。曾任上海市伤科研究所副所长、名誉所长,上海第二医科大学祖国医学教研组主任、教授,附属瑞金医院中医伤科、中医教研室主任,中华全国中医学会第一届理事,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上海分会副理事长。
魏指薪-主要成就    魏氏勤于著述和研究,编写或指导完成了《关节复位法》、《伤科常见疾病治疗法》、《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等论文或专著。1984年上海市伤科研究所为纪念他90寿辰编印了《伤科论文汇编第六辑》一书,共收集有关魏氏伤科学术论文70余篇,1979年~1982年,在魏氏指导下开展总结魏氏伤科经验的课题,如“祖国医学治疗软组织损伤的理论探索”、“理气活血剂在骨折愈合过程中的生物力学观察”、“魏氏伤科手法临床运用”等分别受到中央卫生部和上海市卫生局的奖励。
魏指薪-学术观点    一、魏氏伤科的含义  
魏指薪著作

魏氏伤科不是如一般人所认为的,仅仅包括诸如骨折、脱位、错骨缝(魏氏所谓硬伤),以及关节扭伤、软组织损伤、筋出槽(软伤)等,还包括各种创伤出血(外伤)以及脏腑气血内伤、水火烫伤等伤科疑难杂症。对这些魏氏都有一套独特的治疗法则,往往收到立竿见影之功效。例如曾有一患者长期打呃逆,属伤气——气逆,久治不愈,影响到病人的身心健康,经魏氏辨证施治,柿蒂散加减三服而愈。由此可推知,魏氏对中医知识的广博及临床经验之丰富。

二、魏氏伤科的整体观

(一)内治与外治相结合

外治(包括外用药,骨折用的夹板,手法导引等)是魏氏伤科的精华所在,但内治也是魏氏伤科的有机组成部分,并且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部分。如对肋骨骨折的患者,魏氏先采用“捧、晃、按、挤”手法,使肋骨复位,再外敷碎骨丹,并用宽软布条包扎固定,继以中药内服。

魏氏经常提到“肢体损于外,气血伤于内,筋骨若有外伤,必涉气血之内伤”,“气伤则痛,血伤则肿,通则不痛,不通则痛”,所以魏氏在内治方面除按中医的辨证施治原则外,还特别重视“活血化瘀”、“疏肝理气”、“壮筋续骨”三大治则。这实施这三大治则,必须以“健脾”为先导,脾胃健运则能更好地吸收药物。落实三大治则,也有利于营养物质能更好地吸收,从而有利于损伤的恢复。以“补肾”为后续,损伤后期应用补肾益气的方药,促进机体的康复。外治与内治有机地结合,相辅相成,使损伤及早获愈。

魏氏在平时内治中,常配以成药万应丹。万应丹有活血、通十二经等功效,将它与其他药合用,可起到引药归经,使药物能更好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在外用药方面,魏氏也同样辨证用药,魏氏伤科原有许多外用药,诸如三圣散、消瘀散、断骨丹、碎骨丹等,魏氏在用这些药时往往不是单纯用,而是根据损伤局部的情况,新伤还是老伤,是红肿灼热,还是积血成瘀……搭配用药。这种搭配的方法,不仅表现在种类上,如三圣散加断骨丹,或三圣散加碎骨丹,还表现在量的方面,如1/3三圣散加2/3碎骨丹或1/2三圣散加1/2断骨丹等等。魏氏在用这些成药时能起到药到病除的功效。

(二)手法与导引相结合

对手法与导引相结合这一经验,已有专著《魏指薪治伤手法与导引》。魏氏手法既用于骨折的整复,也用于脱臼的复位;既用于错骨缝(如骶髂关节)的正缝,也用于筋出槽(如肱二头肌肌腱、腓骨肌肌腱滑脱等)的恢复常度。魏氏的手法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应用于软组织的手法,另一类是用于关节部位的手法(还有骨折整复、关节脱位复位的手法等)。但在临床应用时,两者却又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根本不能截然分开。

就软组织损伤手法而言,魏氏基于不同筋(有些部位可以理解为肌肉、韧带等)的损伤而施行各种不同的手法,如咸叉筋(此筋的,相当于该部位的斜方肌、大小菱形肌等相符合)劳损,魏氏是采用点揉弹拨结合按揉等手法,以解除该筋的痉挛消除疼痛。如厢筋,位于大腿内侧,与大腿内侧的肌群相应,该处就用按揉与提捏相结合的手法。魏氏对“筋”均有其专用名称,而这些筋又常与该解剖部位的肌肉、肌腱及韧带相符合。魏氏对关节部位的手法更是丰富多采,如错骨缝整复手法,腰椎小关节滑膜嵌顿,通过背法v患者不仅临床症状立即消除,而且在X线正位片上下小关节的“S”曲线也恢复正常。再如筋出槽(肱二头肌肌腱长头滑脱、腓骨肌肌腱滑脱等)复位手法等。

魏氏认为,手法作用在于能触摸其外,测知其内;能拨乱反正,正骨入,能使经筋恢复常度,能开气窍,引血归经。对于急性损,应一次手法成功,在操作时要求做到稳、准、妥。稳则操作仔细,不因手法而引起其他损伤,准则在作手法时,必须轻快有力,恰到好处,妥则术者必须估计到所施对象(肌腱、关节)的生理运动范围,手法时必须达到该范围而不得超过。对于慢性损伤则应多次手法,操作时要求由轻而重,由表及里,部位准确,轻重适度,渗透有力,并要配以导引,两者结合,相辅相成,彼此促进,迅速发挥疗效并巩固之。

三、魏氏伤科检查与诊断的主要手段

望、比、摸三法结合是魏氏伤科检查与诊断的主要手段。“望”,强调要望病家全身的动静姿态,以及局部损伤引起的病理表现;“比”,是将患肢患侧与健肢健侧作比较,特别是在有微小的病理变化时尤为重要;“摸”,除了通常的切诊外,主要是指对伤情的揣摸。魏氏摸诊有一套规范,手触于外,法须灵活,测知其内,细析症状,心灵手巧,法随病至,全赖功夫”。此中“摸”是核心,轻摸皮,重摸骨,不轻不重摸筋肌,”可以说是魏氏在60余年临床检查病人过程中所获经验的高度概括,是魏氏的独特的经验总结。有几例骶髂关节疼痛的病人,除局部有压痛及骶髂关节试验阳性外,X线摄片以及有关化验均为阴性,但经魏氏用手指仔细揣摸后,确诊为骶髂关节“骨错缝”。通过手法,听到“喀喀”声,骨缝正,病人症状全部消失。骶髂关节的活动度确实存在,且女性大于男性,特别是妊娠晚期或产后早期,而老年人则逐步下降。骶髂关节的旋转度平均小于4度,但最大可达20度,其后移范畴为0.5~7mm,平均为3mm。魏氏通仔细的揣摸能精确地判断骶髂关节1~3mm的后移或1度~3度的旋转度。又如魏氏称腰椎间盘为“垫膜”,而对腰椎间盘突出症,魏氏的摸诊检查也有其独到之处。经过摸诊后,他可以测知病变的部位,而与西医骨科的临床检查诊断理论是一致的。魏氏在注意揣摸的过程中,还注意望、比,与健侧对比,这样才能使摸诊更有成效。现在,虽然诊断手段先进了,但望、比、摸,仍极为重要,不可忽视,应视为伤骨科医师的一门基本功。

魏氏经常说,伤科病人除了局部症状外,还会引起全身症状,所以在临证时,既要重视局症状,也不能忽视全身症,必须要两者结合起来。

魏氏对舌诊非常重视,在实践中积有丰富的经验。魏氏常说:“舌为心之苗,心主全身之血脉,心气通于舌,人体气血盛衰,可以从舌上得到反映”,又说:“舌为脾胃之外候,脾胃等内脏的变化,也易从舌上反映出来”,这与魏氏的“健脾”为先导的思想是一致的。

此外,魏氏还认为,切脉在中医伤科辨证上是不可缺少的,切脉不是可有可无。依靠切脉,可知全身虚实,伤之深浅的推断预后。魏氏认为将舌诊与切脉弃之,就无法进行内治。


魏指薪-证治经验    健脾法运用经验  
魏指薪著作

一、早期健脾理气、活血化瘀

损伤初期皮肉筋脉受损,筋伤骨断,临床症状除局部肿胀疼痛,瘀斑青紫,关节活动受限外,尚具有精神萎靡,脘闷不舒,纳谷欠佳,腹胀便秘等全身症状。《正体类要》指出:“肢体损于外,则气血伤于内,营卫有所不贯,脏腑由之不和。”魏氏认为:经络有内联脏腑、外络肢节,运行气血的作用。“脾主肌肉”,又“主四肢”,脾胃通过经络与四肢、肌肉相联系。损伤之症,肌肤皮肉首当其冲,皮开肉绽,气血外溢,瘀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功能因之失调;又调在志为思,“思则伤脾”,损伤之初,剧烈而持续性疼痛,可导致思绪紊乱。故精神不振,神思恍惚,纳谷不馨,腹胀便秘等症均为损伤初期的常见临床表现。魏氏在治疗上多以健脾理气,活血化瘀为主。选方用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疗效甚为满意。

魏氏认为,患者系脑力劳动者,平时劳倦伤用,刻下损伤肢体,气血瘀滞,累及脏腑。初诊医生见伤治伤,而未重视脾胃是否受累,且活血化瘀之品多辛温苦燥,易耗伤胃气,故来诊时,证见头晕,胸脘痞闷,肢倦乏力,当责之脾气虚弱,痰湿中阻。治疗以二陈汤健脾理气,佐以苍术、枳壳、香附燥湿化痰和中之力,合桃红四物,再加地鳖虫活血化瘀,从而使脾土复运,胃气得和,气血运行正常,为损伤愈合奠定基础。

二、中期补脾益胃,和营活络

魏氏认为损伤骨折经早期治疗,瘀血肿胀吸收,原始骨痂开始形成,如损伤初期情志和用药等方面的影响,脾胃运化功能低下,体虚而纳谷减少,或医者只重视消肿止痛,忽视调理脾胃,补充营养,往往会导致骨组织生长缓慢和骨不愈合。魏氏主张中期以参苓白术散、归脾汤补脾益胃和营活络之品为主予以治疗。

魏氏认为“胃气强则五脏俱盛”。所以在骨伤科疾病引起脏腑不和多以健脾和胃来调理他脏,取其“脾旺四季”之间。据周慎斋云:“诸病不愈,必寻到脾胃之中,万无一失”,概“万物从土而生,亦从土而归”。脾胃虚弱,经补脾益胃,脾得健运,食欲正常,化源充足,血盈经脉,四肢百骸得养,肌肉壮实,活运有力,骨折易于康复。

三、后期补肝益肾,醒脾和中

损伤后期为坚骨壮筋期。魏氏认为“肾主骨”、“肝主筋”,骨主强筋,筋主束骨而利关节。补肝益肾实为本期治疗之大法。然补肝益肾主方归芍地黄汤中熟地含高糖多脂甙,多食令人中满,轻则不思饮食,重则嗳腐吞酸。龟鹿二胶乃高脂、血肉有情之品,常服易碍胃,症见腹胀,泛酸,不思饮食。故魏氏主张方中再加砂仁、佩兰、薏苡仁以制其滋腻,醒脾健胃。炒山楂、炒麦芽、陈皮以消积和中,促进脾胃运化。

魏氏认为,骨的生长营养功能与肝肾的强弱有着直接的关系,但肾又依靠脾胃运化水谷精气的不断充养,先天与后天是相互补充和相互促进的。脾为燥土,喜燥恶湿,油腻、肥美之品易生痰湿,阻碍脾阳。方中加用砂仁、佩兰可抑制熟地滋腻之性,且又能醒脾开胃,投以焦楂曲、陈皮消积导滞、行气和中.

[ 本帖最后由 hhbffq 于 2009/4/6 22:49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23:53:25 | 显示全部楼层
费绳甫 相关图片 编辑词条专家发言消歧义 参与讨论  所属分类: 中医 中国中医学家 医学

孟河六家
费绳甫(1851~1914年)字承祖,禀承家学,和每有独到之处,治病能兼取东垣、丹溪二家之长,治虚劳主清润平稳,养胃阴则主气味甘淡,独树一帜,成为宗派,有“近代一大宗”之称。求诊者日以百计,中年迁沪,以善治危、大、奇、急诸病享誉于时,因忙于业务,无暇著述,仅于诊余之暇,口授经验。费氏子孙辈皆伟其业。





目录
• 个人简介
• 学术观点
• 用药之道
• 清胃热配方
• 祛寒配方
• 个人简介
• 学术观点
• 用药之道
• 清胃热配方
• 祛寒配方
• 治伤寒配方
• 相关词条
• 参考资料
[显示全部]
费绳甫-个人简介    孟河费氏,数世业医,代有传人,迄今已14世。费氏原籍江西锴北,因战乱几经迁移,后定居孟河。九世祖云庵公与镇江名医王九峰先生为莫逆交,时相切磋。云庵公常济困扶危,美德彰著,乡里至今称颂。十世祖伯雄公,以擅治疑难杂证著名,登门求治者甚众,名噪大江南北。著有《医醇》24卷,兵燹后失散颇多,现所存者仅《医醇义》4卷、《医方论》4卷。立论以“和缓”为宗,认为在平淡之中可获取神奇之效。不尚矜奇炫异而违反轨度,不事迫切求效而反速危亡。尝说疾病虽多,不越内伤外感,不足者补之以复其正,有余者去之以求其平,毒药治病,十去其五,良药治病,十去其七,师古人之意而不泥古人之方,方是善学古人,执古方以治今病,往往有凿柄之相入者。所传加味竹沥汤之治中风,豢龙汤之治鼻血,琥珀导赤汤之治小肠火,玉环煎之治肺热咳嗽,和营双解散之治间日疟等方剂,都有确实的疗效。伯雄公对医德非常重视,曾说:“欲救人而学医者可,欲谋利而学医者不可,我若有疾,望医之救我者何如,我之父母妻子有疾,望医之相救者何如,易地以观,则利心自淡矣。” 费绳甫-学术观点    费氏擅治内科杂病,尤以虚劳、调理最具心得。 费氏宗李东垣与朱丹溪两家。认为东垣补阳、丹溪补阴是治病两大法门,然东垣未尝偏废阴面,丹溪也多顾及阳分,故吸取两家之长,  
主要研究内科
宗其法而不泥其方。例如对于虚劳的诊治,虽宗丹溪“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但苦寒之品则尽量避免,恐伤阳也。遇脾胃弱者,则着重脾胃而用培土生金之法,实宗东垣学说。但除宗气下陷者外,升提之品不可用,燥烈之品更当禁忌,恐伤阴也。两者兼筹并顾,有相得益彰之美。绳甫公认为:东垣虽重脾胃,但偏于阳。近代吴澄的补脾阴法,实补东垣之未备。丹溪之补阴,尤着重于肾阴,但弊在苦寒滋腻。绳甫公主张脾虚补脾、肾虚补肾,并宜兼事调和胃气,若胃气不和,则滋补肾阴,徒令凝滞,温补脾阳反动胃阴,以致饮食日减,则虚何由能复。说:“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又说:“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之大源。”足见一生气血皆从胃中水谷生化而来。所以不论何脏虚而关系于胃的,必从胃治。倘胃气有权,则五脏之虚皆可恢复。因此胃之关系于一身,实在是最重要的。其治疗原则是,胃阴虚者,当养胃阴,胃阴、胃气并虚者,当养胃阴而兼胃气;此法每多应手。他生平治虚证之所以别心得者在此。

绳甫公尝谓:“诊断有四要,一曰明辨见证,二曰探讨病,三曰省察气候,四曰考核体质,盖见证有表里、气血、虚实、寒热之分,病源有六淫、七情、痰、食、劳、逸之异,气候有南北高卑寒暑燥湿之别,体质有阴阳、强弱、老少、勇怯之殊,情况各有不同。必须诊断确实,而后随机应变,则轻重缓急大小先后之法,因之而定。”

他对论治的原则方面,立论也很精辟,主要在于明辨补泻寒温。他认为,病有宜补而以泻为补之道,有宜泻而以补为泻之道。有宜寒剂者,以寒剂为类之引。病在上者治其下,病在下者治其上。病同而药异,病异而药同,其义至微,非心细如发者不能辨。药与病合,虽一药可以瘳疾,盖功专而效速。若不识病源,不辨病症,药品数多,攻补杂施,寒温乱投,失其专力,则病未有不加者,欲求有功,难矣。假令一药可以中病,他味相制,功力不著,作用不显。药有当用则用,抵当、承气,不嫌其猛;附、桂、理中,不嫌其温,参、芪不嫌其补,知柏不嫌其寒。病有外假热而内真寒,有内真热而外假寒,有至虚而有盛候假实,有大实而有羸赢状之假虚,非胆大细心者不能辩证用药。用药如用兵,稍误则成败生死系之。故治疗不辨寒热,不察虚实,孟浪将事,鲜有不偾事者。专于攻伐者,执邪退则正安之成见,正气不复,而邪气愈炽矣。故古人说“药贵当病,法当应变,得其当,马头可经活命,不得其当,人参足以杀人”。孙真人所谓“随时增损,物无定方。”

费绳甫-用药之道    至于用药之道,他主张贵于切合病机。轻病用轻药而轻不离题,重病用重药而重不偾事。轻病固然不可用生药,但如病重药轻,则姑息养奸,贻误病机。重病投重剂,也要慎重将事,须知“遣有节之师而收制胜之功”之妙。总之,贵在“胆欲大而心欲细”罢了。

费绳甫-清胃热配方    胸脘觉冷,口多痰沫, 医用二陈、平胃不应,用附子理中,其冷更甚,即饮滚水尚不觉热,粒米不进,已经6,势濒于危。求治于余,诊其脉沉细而弦,此胃有蕴热,煎前熬津液,化为痰涎,误认胸脘觉冷、口多冷沫为虚寒,用辛热通阳,反助火劫阴,胃阴将涸,故粒米不能不咽。治必清胃热、养胃阴,令热去津生,胃气宣布,涎沫自消。

费绳甫研制处方:天花粉9g川石斛9g北沙参12g大麦冬9g大白芍6g生甘草3g。 费绳甫-祛寒配方    泄泻无度,肢冷如冰,头重难起,人事昏沉,舌苔中黄前白,脉来沉细弦缓。此暑湿内伏,寒中少阴,真阳有上越之势,幸头面无汗,尚可挽回,治必先通阳祛寒,令真阳归窟后,再清理伏邪,是一不易之法。

费绳甫研制处方,制附子9g炮姜炭9g别直参6g荆芥穗6g粉甘草3g。进2剂,泻止,肢温,神气清爽,寒去阳回,而伏邪外发,壮热口干,红疹满布,改用:牛蒡子6g薄荷叶3g冬桑叶6g净银花9g蝉衣3g冬瓜子12g生甘草3g鲜竹叶9g。进3剂,热退疹消;唯口干不止,心悸不寐。此伏邪清而胃阴虚也,法宜养胃,药用:西洋参6g大麦冬9g大竹叶9g川石斛9g大白芍6g生甘草3g。

费绳甫-治伤寒配方    患伤寒,恶寒发热,头痛项强,腰痛无汗,苔白,烦躁,脉来浮紧,此风寒两伤营卫,里热无从外泄,非发汗不可,方用大青龙汤。

费绳甫研制处方:麻黄3g桂枝4.5g杏仁9g甘草3g石膏9g。
 楼主| 发表于 2009/4/6 23:5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顾渭川
相关图片 编辑词条 参与讨论  
所属分类: 中医 中国中医学家 医学 医生
  

顾渭川
顾渭川(1885~1966)字梦熊,号渭庐,浙江嘉善人。得叔父中医名家顾兆麟亲授,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在上海开业行医。





目录
•        • 擅长领域
•        • 人生经历
•        • 主要著作
•        • 证治经验
•        • 从医医案
[显示全部]
顾渭川-擅长领域
   
善治内、妇、儿科,擅针灸,以内科见长,对温病学研索尤精。临证精于辨证,用药洗练清淡。治消渴病有独到见解,认为消渴病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应依据人体营卫气血运行机理,各用相适的方法和药物治之。治疗血症、热伤等病,则运用活血化瘀、清热解毒要则,用药随症加减,对症施治。被誉为江南医林一杰。著有《顾氏详注印机草》、《顾评温病条辨》、《渭庐医案醇?》等。
顾渭川-人生经历
   
顾氏生平,除精心应诊外,热心社会公益,为维护和发扬中医事业,
  

顾渭川
不辞劳累,不怕强暴,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抗战时期,怀着满腔爱国热忱,亲任红十字会救护队长,在战火中救死扶伤,活者甚多。被推选为神州医药会会长期间,适值民国政府中央卫生委员会悍然通过《废止旧医,以扫除卫生事业障碍案》,教育部规定医学课程,独取西医,偏废中医,中医中药面临灭绝危机,中医界人士义愤填膺,奋起抗争。顾氏被推为上海代表,会同全国各地代表,至南京请愿,与国民党当局据理辩驳,取得斗争胜利。
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顾氏心情舒畅,积极性更高。他曾先后担任上海市人民代表、中医文献研究馆馆长,又被华东医院、静安区中心医院聘为医学顾问。
数十年来,顾氏谆谆教诲,培养后学不遗余力。门生数十人,其中高足弟子行医海内外,多有较高声誉。
顾渭川-主要著作
   
顾氏自幼好学,对《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温病》等医著,以及金、元、明、清各家学说,靡不刻苦钻研,对温病治疗尤有独到见解。晚年在诊务之余,废寝忘食,著书立说,先后完成《顾氏详注印机草》、《顾评温病条辨》等著作,尤其《渭庐医案醇》一书,集数十年临床心得,着重辨证论治,其法其方足为后学典范。
顾渭川-证治经验
   
顾氏在临床方面,一贯主张辨证重精,用药则贵在轻清,否则有伤胃气。
  

顾渭川
他强调先精辨证,后思用药,且需顾及胃气,从病人之整体考虑,方能得心应手。
他认为消渴症“三消”,有上消、中消、下消之分。上消由肺经实火或心火刑金,多饮而渴不止,中消由脾经实火或伏肠蒸胃,善饥能食而瘦,下消由肾阴虚损或火伏下,饮一溲二,其浊如膏。其中上消心移热于肺而金受火刑,有降无升,致高源之水合外饮之水,兼并而下,所以饮一溲二,不但不能消外水,且并素蕴水精竭绝而尽输于下,较大肠之暴泄为尤甚者,故死。中消胃阳独旺,脾阴困败,下利而厥,食已善饥者,故死。下消肾阴枯涸,邪火煎熬,精溺时泄,如油如脂者,故死。顾氏认为,三消之脉,多洪数无力,洪数由于气血虚,若沉实滑数有力,乃可用刘张寒泻之法,大率数大者生,小而不至于悬坚者,用肾气丸尚可生,若脉实而坚大者死,细而浮短者死,因俱无胃气。
在治法上,顾氏认为赵献可言治三消之症,不必分上中下,此有可取之处,但用药太偏,不如《金鉴》载云,若便硬能食,脉来强大,宜用调胃承气汤或栀子金花汤斟酌;若不食而渴,已属胃虚,兼之泄泻,胃虚无热,宜用七味白术散治之;若食而渴亦不泻,虽是虚而犹有燥热,宜用竹叶黄耆汤治之;若气虚胃热盛,宜用洋参白虎汤治之;若下焦虚寒,饮一溲二,宜用肾气汤治之。以上诸说,是他历年所遵循的法则。
顾氏对血症的辨治,有不少独到之处。他认为,血藏于脏而行于脉中,躯壳之间不可得见,非有故不能为病。凡失血之症,大抵阳逆乘阴,血为所迫,不能安于脉中,而妄行气分,不能回归经络。若血病损及于腑,则血渗入肠胃浊道,上从咽出,下从二便而出。若血病伤于脏,则血溢出胸中清道,上从喉出,下从精窍而出。顾氏认为血症热伤之症最多,应以清热止血法治疗,药用犀角,地黄,寒水石,磁石之类,能起损阳扶阴之功。若胸膈满痛,是兼瘀血内阻,络脉受损之故。若见瘀者,当重破瘀,瘀不去则血不止,痛不解,脉络不通,新血不生,故见瘀者当先治瘀,用药以桃仁,大黄,参三七之类为主,不能偏及见血止血。若吐血热盛,加黄连,黄芩,膏之类,兼清上中焦之热。因怒致吐血者,加解郁引走肝经之药,如郁金,黑山栀之类,唾血加玄参,黄柏,知母,咯血加天冬,麦冬,嗽血加知母,川贝,蚕豆花。若涎壅气促,阵阵争嗽,伤其络脉出血者,宜用加味救肺饮增郁金,竹三七。若气血虚弱而乏流摄不见火者,宜补虚止血,用人参养营汤加旱莲草,女贞子,郁金,麦冬,仙鹤草之类。若吐血不已,宜用参地煎加童便治之。溺血用牛膝四物汤,甚者用珀珠散治之。淋血者用八正散加木通,生地,郁金治之,肠红用槐花散,脏毒加川楝子。便血日久,凉药不应效者,宜升阳去湿和血汤治之。
顾氏在治血症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临床上治出血症抓住清热止血、化瘀止血、补虚止血等要则,对具体见症精心辨证施治,用药随症加减,进退自如。
顾氏对肝病的治疗也独具心得,认为慢性肝炎患者,有两种最为痛苦,而直接影响疾病恢复的自觉症状,一是胁部胀痛,二是不得安眠。两种症状互为因果,引起恶性循环。这是因为心肾失济、阴阳违和所致。在此情况下,多用热药并非善策,当以清润之品为正治。
顾渭川-从医医案
   
案1、吴××,男。
  

顾渭川

初诊:1961年1月8日。头晕恶心,心跳微微,夜不安寐,腰酸力乏,病延年余。苔薄隐灰,脉细弦滑。明是虚阳中有肝阳,痰热辗转。治宜固本,佐以清理,寓镇阳意。
移山参2.1g真人参叶2.1g磁朱丸9g(包)生珍珠母30g(先煎)夜交藤24g甜味石莲4.5g莲子心1.5g宋半夏4.5g橘白、橘络各6g竹茹4.5g料豆衣4.5g南烛子9g香谷芽30g炒香枇杷叶18g(去毛包),茯神木9g青果4枚(去尖)2剂。
二诊:1月10日。头晕、心跳好些,恶心止,腰酸,口淡微觉干,纳少,睡安。脉左弱弦,右细滑。显见肾阴久亏,腰部尚乖,水不涵肝,肝阳难藏。有时头胀,虚火熬液成痰,痰热余留,舌苔干糙。法当养阴平阳,佐以清化痰热。原皮西洋参4.5g台参须2.1g枫霍斛4.5g盐水炒知母、黄柏各4.5克g青龙齿9g(先煎),茯神木9g旱莲草6g女贞子12g生牡蛎、煅牡蛎各30g夏枯草9g杞菊地黄丸18g磁朱丸12g(包)赤芍、白芍各4.5g半贝丸6g(包),冬瓜子3g冬瓜皮12g阿胶珠3g(蛤粉炒)赤豆皮12g生龟版18g5帖。
三诊:1月21日。头晕等症均靖,睡安,腰酸微微。水不涵木,肝阳难藏,痰热留恋。脉左弱弦,右部弦滑。冬令少雪,证易枝节。拟再养阴以平阳,清热以化痰。台参须2.1g枫霍斛4.5g原皮西洋参4.5g(三味同另煎冲)旱莲草6g冬青子18g(2味同炒),生牡蛎、煅牡蛎各30g磁朱丸12g(包)血余炭1.5g(蛤粉拌炒)生龟版,炙龟版各15g(原枸杞子4.5g(盐水炒)阿胶珠4.5g赤豆皮12g知柏八味丸9g(红米3g同包)赤芍、白芍各4.5g冬瓜子、冬瓜皮各9g甜川贝母3g橘白6g(竹茹钱半同炒)真人参叶2.1g鱼脑石6g可连服10帖。
案2、耿××,男,40岁。
初诊:半年来迭受惊恐思虑,以致三阴俱伤,痰火郁结。因而神情恍惚,不能自立,不觉饥饱,渐成怔忡健忘。脉左寸虚滑,右关沉迟。当心脾两调之。
丹参6g朱茯神9g青龙齿6g(先煎)制远志肉2.1g朱拌石菖蒲0.6g宋半夏4.5g陈皮3g(盐水炒)生甘草1.5g合欢皮9g血琥珀末1.5g(冲)2帖。
二诊:脉象渐见好转,常觉膈中不快。膈中为心胞地位,痰火为惊气所结,自应宣豁治之。
朱茯神9g青龙齿3g(先煎)生珍珠母18g(先煎)广郁金4.5g朱拌石菖蒲0.6g川贝3g连翘心9g(鸭血拌)栝蒌皮4.5g清水炙甘草0.9g建兰叶2片合欢皮9g3帖。
三诊:各恙虽减没,心中尚闷,便带紫血。此瘀积下达,趁此再为清疏咸降。
大生地(紫降香末0.6g拌打)12g朱茯神9g蜜炙旋覆花3g(包)连翘心(鸭血拌)6g川贝3g瓜蒌皮9g盆秋石0.6g(冲)金针菜15g4帖。
按此症起于情志,似虚非虚,似实非实。补之则痰火愈结,攻之则气血益亏,用温燥则动火,用寒凉则遏气,惟宣郁安神,庶几无弊。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02:36:39 | 显示全部楼层
1        董建华
         董建华,上海市青浦县人,生于1918年,卒于2001年。幼读私塾,16岁时从学于上海名医严二陵。七年后,回乡开业。1941~1955年间,边实践边学习,参加了秦伯未举办的中医函授学校。1955年,到江苏省中医师资进修学校深造1年。1957年,调入北京中医学院任教。曾任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主任、副院长,中华全国中医学会常务理事,国家科委中医专业组成员,卫生部科委委员,北京中医学院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医协和医科大学第三届学术委员会委员,全国政协第五届委员,全国人大第六、七届常委等。著有《董建华医案选》、《温热病论治》、《中医内科学》、《中医内科急症医案辑要》、《中国现代名医医案精华》、《实用中医心理学》等。   
    董建华注重辨证论治,调和气血。他对现代医学诊断明确的疾病,既不主张专病专药,也不停留在西医诊断、中医辨证分型的框架内,而是运用娴熟的中医理论,实行辨证论治。比如,胃脘痛历来多从脾胃虚寒论治,但时下胃病患者不少是由恣食厚味、过度饮酒而至舌苔黄腻、胃黏膜红肿糜烂等表现,显属胃热使然。因此,他适时地提出了胃热学说,主张清热或温清并用。再如,糖尿病(消渴)病本阴亏燥热,而水谷精微转输失常,气阴两伤更为普遍。他在治疗上主张气阴双补,药用黄芪、生地、玄参、天花粉、麦冬等合用,再审其有无兼症,或化瘀,或清火,或滋肾,或助阳,更切中病机,疗效显著。他对痛证的辨治亦体现出他的辨证思想,如治胃痛,以理气化瘀、和胃通降为主;治胁痛,以疏肝理气、祛瘀通络为主;治痛经,以理气和血、调和冲任为主等。董建华在论治胃痛的过程中善用气血辨证,并以理气化瘀、和胃通降为基本治则。再如,他把温病分成表证期、表里证期和里证期,以示温病发生发展的不同阶段,用二十一个证型,来指导温病的治疗和辨证。此外,他认为气机理论是中医独具特色的理论之一。古谓百病皆生于气,概指气病之广。他调畅气机的特点有三:一是谙熟脏腑气机特点。如肺之宣发肃降,用药宜轻;肝之升发疏泄,务使条达。二是注重调肝。在生理条件下,气机升降,脾胃为枢;在病理条件下,气机怫郁,肝气为首。如肝郁化火犯肺、扰心,肝郁胆失疏泄,肝气横逆犯胃,脾虚肝木乘之,肝郁膀胱气化不利等,均宜疏肝气,调气机。三是调气不忘和血。气之与血,如影随形,气有所阻,血有所郁。故尔,调气不忘和血是董建华的学术思想之一。
    董建华治病非常注重调气和血。如以治胃病为例,他认为调气以和血,主要用于气滞型胃痛证的治疗,通过调气(包括理气、行气等)达到和血的目的。药用香苏饮(香附、苏梗、桔皮)治疗胃痛,药少量轻,不燥不腻,不寒不热,既能理气导滞,又能疏肝解郁。以此方为基础,适当加入通降之品,如枳壳、大腹皮、香橼皮、佛手等,即成加味香苏饮,作为治疗气滞型胃痛的主方,具有行气和胃、通降舒肝、理气止痛的作用,效果很好。气行血亦行,胃气运行正常,血行自然也就畅通无阻了。调血以和气,主要用于血瘀型胃痛的治疗。气滞日久,必然会导致血瘀,表现为胃脘又痛又胀而以痛为主。通过调血行气,达到活血止痛、行气宽胀的作用。药用其自己配制的经验方金延香附汤(金铃子、延胡索、香附、陈皮、枳壳、大腹皮),对于又痛又胀、以痛为主的血瘀轻型胃痛疗效较好。   
    董建华一生致力于中医临床及教学工作,为国家培养了大批硕士、博士研究生,西医学习中医人才以及外国留学生、进修生等,为中医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  

        注:董老著作已汇编为(董建华医文集)一书。
 楼主| 发表于 2009/4/9 02:50:18 | 显示全部楼层
董建华治痹十法
王长洪
  摘要 名医董建华治疗痹证,经验丰富,根据辨证,采用辛温散寒法、健脾燥湿法、祛风通络法、清热凉血法、温清并用法、清热利湿法、舒筋活络法、活血通络法、滋补肝肾法、温补督脉法,疗效显著。
  关键词 痹症 董建华 名老中医经验
  北京中医药大学董建华院士从医60余年,治验丰富,以治温病著称,亦擅内科杂病,对于痹证的治疗,学贯寒温两门而不拘门户,经验独步,特整理归纳治痹十法。
1 辛温散寒法
  痹证虽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但人体素质不同,感邪亦各有偏胜。如《素问*痹论》指出:“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董师认为治痹既不可偏执一端,亦不可主次不明。凡见疼痛较剧,遇寒更甚,局部不温,舌黯不红者,为寒痹,用辛温散寒法,善用乌头、麻黄,力能疏通痼阴冱寒。常用处方:川乌5g,麻黄10g,桂枝5g,白芍10g,当归10g,地龙10g,苍术10g,甘草5g。方以乌头除寒开痹,善入经络,力能疏通痼阴冱寒,配伍麻黄宣透皮毛腠理,一表一里,内外搜散,止痛甚捷;桂枝通阳;地龙活络;苍术燥湿;当归、白芍开血痹以通血脉;甘草以甘缓急。
2 健脾燥湿法
  痹证以湿邪偏胜者,由于湿性重着粘滞,阳气被遏,湿浊不化,留滞关节。症见肢体、关节酸痛,活动不便,或下肢肿胀,或便溏饮食无味,苔腻,脉濡。董师认为,痹证虽为感受外邪,但脾胃受困,又是湿邪滞留,病程缠绵的原因,因此治疗用健脾燥湿法,善用苍术、薏苡仁。常用处方:苍术10g,薏苡仁10g,白术10g,桑枝20g,羌活10g,独活10g,防风10g,木瓜10g,五加皮10g。方以苍术燥湿健脾,又善于散除经络肢体的风湿之邪,配桑枝利关节,除湿痹;意苡仁健脾燥湿,又善于去除湿滞皮肉、筋脉所致的痹痛,配白术健脾除湿;羌活、独活、防风祛风胜湿;五加皮、木瓜专治湿痹膝痛。全方轻灵流畅,无重浊粘滞之弊。
3 祛风通络法
  痹证风邪偏胜者,风性善行、流窜,故痛点游走不定。风寒湿邪阻滞经络,筋脉关节气血流行不畅,此时用祛风通络法。董师善用威灵仙、防风。常用处方:威灵仙10g,防风10g,羌活10g,独活10g,海风藤10g,桑枝10g,鸡血藤10g,川芎10g。方以威灵仙搜逐诸风、宣通五脏,防风祛风除湿、善走肌表,两药合用,一表一里,祛风之力更强;羌活、独活、桑枝祛风除湿;鸡血藤、海风藤、川芎行血通络。
4 清热凉血法
  素体阴虚,内有蕴热,与风湿相搏;或直接感受风湿热毒所致热痹。症见关节红肿蔲热、疼痛,痛不可触,口渴烦热,小便黄赤,舌红苔黄,脉数,用清热凉血法。董师善用水牛角清热凉血。常用处方:水牛角15g,赤芍10g,石膏15g,知母10g,黄柏10g,萆?10g,蚕砂10g,忍冬藤10g,牡丹皮10g,苍术10g,防风10g,地龙10g。方以水牛角配赤芍、牡丹皮凉血解毒、散瘀通痹;石膏、知母、黄柏、忍冬藤清热解肌;萆?、蚕砂、苍术、防风宣痹祛风湿;地龙活血通络。
5 温清并用法
  素有蕴热,复感风寒湿邪,寒热互相搏结,或风寒束表,卫阳被遏,郁而化热,形成里热外寒之证。
  此类痹证局部并无红肿,外观与风寒湿痹无甚差别,局部亦喜温熨,但有舌红,苔黄,溲黄便干,脉象有力等内热之象。此时若套用祛风寒湿痹之剂,则以热助热。用散外寒、清里热,温清并用之法。董师善用川乌、石膏。常用处方:川乌6g,生石膏15g,桂枝6g,知母10g,黄柏10g,生地黄10g,苍术10g,秦艽10g,威灵仙10g,川芎10g。方以川乌驱逐外寒,以解内热被郁之势;石膏清解里热,以除寒热互结之机;桂枝、威灵仙、苍术、秦艽疏风散寒燥湿,以助川乌疏散之力;生地黄、知母、黄柏清热凉血以资石膏内清之功;赤芍、川芎活血通络,使外寒解,血脉和,内热清。
6 清热利湿法
  风湿热痹,湿聚热蒸,蕴于经脉而拘急痹痛。症见全身痹痛难以转侧,肢体拘挛重着,或遍身顽麻,或见皮下结节,皮肤瘙痒,尿黄,舌红,苔黄腻,脉濡,治以清热利湿法。董师认为,湿热痹,湿热互结,宜湿热分消,用药轻清宣化,流动渗利之品,使经气宣通,切忌重浊沉凝。善用萆?、蚕砂。常用处方:萆?10g,蚕砂10g,桑枝20g,薏苡仁20g,滑石10g。黄柏10g,苍术10g,防己10g,牛膝10g,木瓜10g。方以萆?、蚕砂祛湿毒、利关节;薏苡仁、滑石淡渗利湿;黄柏、防己清热除湿;苍术、木瓜健脾燥湿;桑枝、牛膝舒筋活络。
7 舒筋活络法
  痹证日久,风寒湿邪阻滞经络,气血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症见筋脉拘急,肌肉酸痛,屈伸不利,寒热之象均不明显,治以舒筋活络法。董师擅用桑枝、木瓜,两药功专祛风湿拘挛。常用处方:桑枝20g,木瓜10g,海风藤10g,鸡血藤10g,络石藤10g,丝瓜络5g,海桐皮10g,五加皮10g,議莶草10g,路路通10g。全方集藤类药于一方之中,以桑枝、木瓜、海风藤、络石藤、海桐皮祛风通络、缓急舒筋;議莶草、五加皮强筋利湿;鸡血藤、丝瓜络、路路通养血通络柔筋。全方既无大寒之品,亦无燥热之药,对于寒热不著,筋脉失养的痹证最为适宜。
8 活血通络法
  痹证日久,脉络痹阻,外邪与瘀血痰浊互相搏结,使痹证经久不愈,称之为顽痹。症见痛有定处,或关节变形,舌质紫黯,治以活血通络法。只有开通瘀痹,使气行血畅,外邪始得外解之机,董师常以黄酒、麝香为引导。常用处方:鸡血藤20g,赤芍10g,桃仁10g,红花10g,川芎10g,香附10g,姜黄10g,路路通10g,制乳香、制没药各1.5g,当归10g,桂枝5g,麝香0.15g(绢包),黄酒60g(同煎)。方以麝香通络散瘀,开关通窍,外达肌肤,内入骨髓,配黄酒通血脉以行药势;当归、红花、赤芍、川芎、鸡血藤养血活血;桂枝温通血脉;姜黄、乳香、没药、桃仁、香附、路路通行气活血、通络止痛。
9 滋补肝肾法
  痹证久病伤肾,邪深至骨;或精血内亏,肝肾不足之人,骨弱血亏,抗邪无力,痹证伤及肝肾。症见身体羸瘦,皮肤枯涩,疼痛掣骨,不得屈伸,痿弱履艰,舌红少苔脉细,用滋补肝肾法。董师认为,痹证至此,精血内枯,骨乏濡养,非血肉有情之品,难以收功。每用猪脊髓、熟地黄等填精补髓。常用处方:猪脊髓1条(洗净),熟地黄10g,枸杞子10g,狗脊10g,酒当归10g,黄柏10g,苍术10g,白芍10g,牛膝10g,砂仁3g,甘草10g。方以猪脊髓、熟地黄填精补髓,配当归、枸杞子滋补肝肾;狗脊、牛膝补肝肾、强筋骨;芍药、甘草缓急止痛;黄柏、苍术清热燥湿;砂仁芳香醒脾,并能解猪脊髓之腥,使全方补而不腻,以奏扶正祛痹之功。
10 温补督脉法
  肾为水脏而寓元阳,督脉总督一身之阳气,若肾阳不足,督脉失固,风寒湿邪乘虚入侵经络,阻遏阳气运行。症见腰膝酸软冷痛,畏寒,甚至疼痛不能屈伸转侧,遇天时阴雨,气候寒冷痛剧,舌苔白,脉沉,此为阳虚邪恋,虚实互见之痹,用温补督脉之法。董师习用生鹿角、杜仲。生鹿角壮元阳补督脉,行气辟邪,杜仲为之使。《本草汇草》云:“凡下焦之虚,非杜仲不补;下焦之湿,非杜仲不利;足胫之酸,非杜仲不去;腰膝之疼,非杜仲不除”。常用处方:生鹿角10g,杜仲10g,肉桂3g,仙茅10g,淫羊藿10g,桑寄生10g,续断10g,牛膝10g,独活10g,熟地黄10g,枸杞子10g。方以鹿角、杜仲、肉桂、仙茅、淫羊藿壮元阳补督脉,鼓动阳气;熟地黄、枸杞子滋补肾阴,以刚柔相济;桑寄生、续断、独活、牛膝祛风胜湿、强健筋骨,合为扶正祛邪之剂。
王长洪(沈阳军区总医院 沈阳 110015)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22 18: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