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11月15日下午,北京市西颐小学一年级(2)班传出稚嫩的《三字经》诵读声。北大城市与环境学系2001级本科生潘峰华作为授课教师站在了讲台前。
西颐小学教学处一名刘姓主任介绍,目前一年级、二年级全部6个班都开设了传统文化课,每周一次。授课者均为北京高校的在校生,他们均来自公益组织———一耽学堂。
“致力于学习、体认和推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非盈利性民间公益组织。”2000年12月,北大哲学系硕士毕业生逄飞等北京高校学生倡导成立一耽学堂。
该学堂先后在中小学、社区义务开展传统文化普及,走进了40多所中小学课堂,并正向社区、大学校园扩展。
“传统文化”与应试教育的抗争
“小孩子学起来还可以,一开始要带着读,两周后就可以自己读了。”11月15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二年级研究生赵裕玮为西颐小学二年级(2)班学生讲授《弟子规》。
大约在开课的第二三周左右,7岁的方俊杰就问老师“冬则温,夏则清”是什么意思,班上另外一个学生举手“我知道”,然后主动讲解。“他还真知道”,赵裕玮说。
方俊杰15日下午也知道那句话的含义了,“冬天要关心父母问他们是否暖和,夏天要问他们是不是凉快。”
在小学,一耽学堂的授课以诵读为主,辅以讲解,在中学则开设专题课如文学史、思想史之类,主要是利用选修课时间。
“这些提高学生素质的课程,大学生们却没有一分钱课时费,真是很让我们感动。”西颐小学教学处刘主任说。
但即使是一分钱不要,逄飞在最开始联系小学时,其路程还是“碰上的各种钉子连接起来”的。
成府小学校长张重雪曾这样告诉记者:“这项活动对孩子有好处,没有增加他们的学习负担,看到这帮年轻人也执着,我们就同意了,刚开始是不知道他们的目的。”
但逄飞遇到更多的是质疑和嘲讽,“你是干什么的?”“想干什么?”和一些学校的不理解。有一所小学跑了20趟也没有合作成。
2001年春季,有9所中小学与一耽学堂进行了合作。但这学期合作的学校只有5所了。 一耽学堂的前途令人担忧。
“校方认为讲授传统文化课肯定是件好事,但现有体制下,学校无法排课进去。”
某小学教学处刘主任介绍,学校现在一二年级占用的是品德与生活课,高年级因为课程紧无法开设传统文化课。
更广的普及
“将来我们的义工是要直接进入社区和家庭的,可以当免费家教。”逄飞说,对于中小学,今后要改善授课方式,可以免费帮他们培训师资。“如果说我们只是传授传统文化知识,那不全面,我们其实是在做一项文化建设,更注重一种情感的培养,建立对生活的信心和自信,对人的心灵的净化。”
逄飞说,当初之所以选择传统文化为切口是这种东西说出去比较容易让人接受。
2001年7月13日,学堂在清华社区进行了首次社区授课,先后在北大承泽园、朗润园、人民大学社区的老年学校讲授蒙学课程。
71岁的罗翠和退休前是北京交通大学附中的政治老师,1991年退休后住在北大承泽园内,现在每个星期日上午都准时听一耽学堂义工郝光明讲授《朱子治家格言》。
罗翠和与老同志一起学习时“越来越觉得古人说的很多话有道理”。比如古人提到如何教育子女,提到兄弟、妯娌间要讲和气,在当下社会就很有借鉴意义。
罗翠和讲了一个例子,有些老人有时会发点牢骚,说退休了还在家里带孙子、带外孙子,感觉自己就像个老保姆一样,特别以一个女儿在国外的退休老教师牢骚最多。但通过学习传统文化知识,学习如何对待自己,对待生活,这个老教师的看法改变了,现在在家里很安心带外孙了,而且还很讲究教育孩子的方法。
她说这就像《三字经》里讲的一样:“人不学,不如物”嘛。
一耽学堂梦
今年6月,共青团广州市委副书记折志林在报纸上看到关于一耽学堂的报道,随后他到网上搜索了相关资料,觉得“这是很有价值的事情”,在广州拷贝一个一耽学堂的想法出现在了他的脑中。
折志林觉得在广州成立这样一个学堂至少有两点意义,一是传统文化对增强民族的认同感有很大的作用,另一个意义就是目前社会比较浮躁,通过弘扬传统文化进行文化建设对人心会起到教化作用。团市委学校部部长到北京实际考察后,逄飞也到广州与其进行了商谈,双方本月进入了实质性磋商阶段。按照广州团市委的想法,“广州一耽学堂”将成为团市委主管的独立的民间法人组织,业务上受北京一耽学堂指导。
“我们团组织在各级各地都有网络,有了团组织的参与,今后工作开展起来可能会更方便一些。”折志林说,现在团市委正在做的工作就是先把学堂的框架定下来。
对于广州,逄飞也有他的想法:可能要比北京的起点高,有可能是起点时就面向社会。
11月份,逄飞在广州已经开始拜访中山大学、华南师范大学、社科院等单位的专家学者,探讨广州一耽学堂筹建之事。
他的希望是今后能将学堂办成全国连锁的学堂。
希望成为一个合法的组织
目前,一耽学堂没有任何资金支持,全靠社会捐助支撑纸张、电话、邮寄等费用。“学堂创办之初,我们也怀疑到底能维持多久。”学堂的第一批义工王秀江5年后这样说,但学堂还是走过来了。
一耽学堂至今收到了30多万元社会捐款,逄飞说,“尚不能满足运转需要,学堂现在还在支撑着,并且这些捐款的收支情况是定期公开的。”
今年12月,一耽学堂将迎来5周年的生日,学堂计划在11月底举行义演活动,目前正在落实演出场地。
一个困扰至今的问题是,学堂至今没有注册,没有自己的银行账号,不能通过账户给付场地费用,逄飞目前已经通过私人关系联系上北京青年志愿者协会,到时候将借用他们的账户给付费用。
从学堂成立之初,逄飞就在努力注册一个社团,以便拥有合法的身份,但至今没有找到一个主管单位。
北京市民政局社团办主任李明利今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逄飞,了解了一耽学堂,之后就一直在积极为社团的注册问题奔走。
11月16日下午,李明利说,社团要到民政局注册,必须要找到一个主管部门。
他已经主动与北京市几个局联系,希望能作为学堂的主管部门,但不是说不对口,就是没回音。
“百度”一下“一耽学堂”,共找到相关网页约3470篇。北大哲学硕士逄飞创办一耽学堂,5年间组织千余高校学生传播传统文化的高校志愿者,他们还能走多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