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新网西安2月22日电 (记者 冽玮)“秦地无闲草,自古多名医。举办此次民间医药交流会,旨在切磋医技、收集独具特色的民间验方,向社会推广并予以发扬光大,造福民众。”在今天举行的陕西省首届民间医药经验交流会上,西安神龙中医医院院长毛水龙如是说。
中医药是世界医学宝库中独具特色的财富和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发明之一,为世界文明作出了杰出贡献。据了解,目前中国的中药生产已从传统的“前店后厂”,发展成为现代化的中药产业,总产值占全国医药工业总产值的近三成。中药剂型也从传统的“丸、散、膏、丹”,发展到现在的40多种剂型。
陕西是中医药的发祥地之一,境内中草药资源丰富,达3600多种,“太白七药”是秦岭主峰太白山中草药特殊的地理标志;从远古的岐伯、神农尝百草,至享有“药王”美誉的唐朝医学家孙思邈,历代名医辈出。上世纪60年代,柞水县王家成善治骨病,名扬全国,受到国务院周总理的多次接见,被选为全国第五、六届人大代表。此次参加交流会的130多位陕西中医传人中,年龄最大的已经86岁,最小的大学毕业未几,耄耋老人、皓首穷经;阳光少年、执笔向学,谈笑间不乏真知灼见,组成了一幅幅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气息的温馨画面。
据陕西省中医药科技开发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杨世兴介绍,陕西中医药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阶段性、连续性,随着环境的不断演变,疾病谱的变化,科学实验的发展与临床实践的积累,不同时期派生出新的流派、学说,丰富并贯通了中医药智慧文化。他表示,民间医药属于“草根”阶层,是原生态的东西,生命力最为顽强。这次与会的代表可谓各怀绝技,在缺医少药的年代,他们凭借一根针、一把草即可行走乡间,对广大群众而言不可或缺。如今,医疗费用居高不下,民间医生采用简便廉价的土方治病,更是深受老百姓信赖。
在中医传承方面,郑怀林研究员认为,中医是一种个性化的治疗,每个病人的体质不同,治疗的中医方法就不同。虽然每年医科大学培养了大批中医,但由于教育模式的原因,现代学校培养出来的中医几乎都是“一个面孔”。 导致了虽有中医人,但缺中医才的现状。来自西安交大二附院中西医结合科的王志勇博士对此深表赞同,他说,“不为良相,便为良医”。但不少中医药大学毕业的学生因为收入等原因转而改行,导致传统综合治疗方法在中医内科、外科应用越来越少。
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不断加大对中医药事业的扶持,出台了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并加强中医基础理论研究、中药项目开发,推进中医临床诊断标准化等。“中医之道,贵在治病不分地域、不分贵贱,只有促进交流、共同融合,才能弘扬中华民族的‘国粹’!”在会上,毛水龙院长道出了众多同道的心声。同时,他向记者透露,此次陕西民间医药经验交流会共收到个人验方资料100余篇,经过整理后将编辑出版《民间验方集》。
来源:中国新闻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