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者 鲁雁南 特约通讯员 张琪)
抢救“中医遗珍”,广征民间名医名方,正在打造全国中医药改革综合示范区的浦东新区计划今明两年内,将散落在民间的偏方、验方集中梳理、保护。但“征集计划”启动2个多月了,收到的名医名方还是寥寥无几,负责收集的浦东新区医学会工作人员有点着急:一些有名的民间老中医不在医院供职,就靠老百姓“口口相传”,要把“中医遗珍”串起来,还要靠众人齐参与!
应者寥寥是因民间“遗珍”本来就少?答案是否定的。金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负责人、同时也是一名老中医的施鸿瑞说,浦东有一批已经从医30年左右的民间老中医,“他们都是跟着本地名医学出来的,手里掌握的方子又融入多年经验,留下来就是一份宝贵的中医遗产!”川沙有名的老中医储亚庚家是中医世家:祖父是浦东第一个出版中医书籍的名医,父亲则是解放初期上海155位名中医之一。“但现在我的小辈都不学中医,老方子传给谁去?”
今年初新区两会期间,施鸿瑞、储亚庚等8名浦东老中医联名发出“赶紧抢救浦东老中医偏方”的呼吁得到相关部门重视,新区社发局拨专款,委托新区医学会开展为期2年的“征集计划”,总结民间名医的学术思想、诊疗特点和临床经验,为中医药新发展打基础。新区医学会工作人员说,要让更多名方得以科学地保护、传承,一方面需要民间名医主动“走上前台”,另一方面也需要广大热爱中医的市民多多“报料”。
业内人士分析,对知识产权保护的担忧也是“征集计划”进展较慢的一大原因。中医名方不少是“祖传秘方”,怎样才能放心地交出来?据了解,对那些不愿公开的“秘方”,“征集计划”仅作抢救性保护,不会“泄密”。有专家建议,申请专利也是一个解“后顾之忧”的办法。川沙地区一位老中医治老胃病“有一套”,他的“胃气通胶囊”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专利获批后,所有使用者都要付专利费。
来源:新民晚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