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886|回复: 1

好一场《杏花雨》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9/1/6 13:11:2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孔 曦  


    2008年的最后一天,寒气逼人。应友人之邀,我赶到艺海剧场观看《杏花雨》。走进剧场之前,只知道这部话剧是讲中医的。

  情节一步步展开,冲突一个个引出,悬念也一个个推出——当年,江南名医柳咏春的正室究竟是怎么死的?她喝下的致命汤药到底是什么药?九年来,柳咏春唯一的儿子柳子淇去了哪里?学成归来的他,能原谅父亲和二娘吗?能放弃对中医药的偏见吗?

  剧情在民族危难和中医药面临危机的大背景下展开,结合一系列悬念,让中医和西医、传统与现代、行善与敛财、宽容与狭隘、恩情与背叛、亲情和大义等一对又一对矛盾生发激烈的冲突。

  江南名医柳咏春的形象,塑造得尤为成功,柳咏春不仅是妙手回春济世救人的名医,还有着传统士大夫的节操。亡妻的弟弟劝他乘难民大量来沪的机会,借咏春堂的名气开办西医院、售卖西药,大捞一笔,柳咏春严词拒绝:“行医不卖药、卖药不行医,咏春堂五代行医,这是祖宗传下来的规矩”!九年来音讯全无的独子学成归来,柳咏春高兴得难以自持。儿子以“你”相称,冷言相对,柳咏春不生气;但是,儿子贬低中医药,他高声怒喝:“无论是中医还是西医,只要能救人性命,都是功德无量!”平民医院的外国大夫请他协助医治染上瘟疫的患者,他欣然前往,送医送药。

  吕凉的表演收放自如,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一次次的“念药方”,演绎出名医的神韵和风采,体现出“士”的操守和风骨。最后一次的“念药方”,身染时疫的柳咏春全力喊出一味味中药名和剂量,极具艺术感染力,把剧情推向了高潮。

  朱茵演的秋蕙,分寸感掌握得很好;关栋天演的亡妻之弟、许榕真演的女儿、魏春光演的徒弟保根,也都很出色。滑稽演员钱程扮演的“吴科长”,为厚重的剧情增加了几分轻松,“俗而不庸”,恰到好处。唯一遗憾的是,儿子柳子淇的戏比较单薄,演员几乎没有发挥的空间,人物形象失之苍白。

  可以说,该剧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归功于导演和演员。

  在一片休闲、搞笑、山寨的风气之中,市工人文化宫敢于推出这部题材严肃的大戏,勇气可嘉。期待《杏花雨》再经打磨,成为一件文化精品。


来源:东方网
 楼主| 发表于 2009/2/5 13:04:58 | 显示全部楼层

话剧《杏花雨》为何反响热烈

新华网上海2月4日电(杨溢仁、肖春飞)岁末年初,由上海市工人文化宫推出的原创话剧《杏花雨》引发了热烈反响。究其原因,除了名角敬业演出、剧本精益求精外,话剧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针砭医药时弊并发出时代的呼喊,赢得观众共鸣。  

《杏花雨》由陈薪伊导演,吕凉、宋忆宁、朱茵、杨溢等话剧明星出演,塑造了一位执著于济世救人的“江南名医”柳咏春。整出话剧弘扬传统中医文化,大气厚重。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30年代的上海:拥有300多年历史的“咏春堂”堂主柳咏春,10年前在一场时疫中因一剂中药致使爱妻余伯澜惨死,使得其子柳子祺耿耿于怀。因痛恨中医且怀疑后母与父亲联手害死生母,柳子祺前往德国学医。10年后,时疫再次爆发,国民政府却以医药管制为由准备强行废除中医。就在“咏春堂”岌岌可危之际,柳咏春仍然不顾一切地运用中医中药舍命救人,并尝试将中西医结合扩大疗效。

    《杏花雨》以民族危难及中医发展面临的危机为背景,以父子两代人的冲突为主线,展开了一场时代背景下的“中西医之争”。话剧演出时座无虚席,尤其当剧中人物喊出“行医不卖药”的口号时,台下观众纷纷热烈鼓掌。可见,该剧对现实生活的人文关注掀起了台下观众内心的波澜,使大家对当下医疗现状感同身受。

    1978年,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原创话剧《于无声处》——新时期第一部“冲破禁区”的话剧上演,当时被称为“话剧人发出的思想惊雷”,它至今仍然是新中国话剧“演出团体最多、观众人次最多”的一部戏。

    从《于无声处》到《杏花雨》,“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既一脉相承,又推陈出新。

    如果说《于无声处》是一出追求改革开放的现实主义政治剧,那《杏花雨》无疑在继承其文化精髓的基础上有了更深层次的突破——进一步阐释了现代社会的价值观与审美观。业内专家认为,该剧在思想内容的深度上体现了时代的呼喊,它的出现让人深感欣慰。

    上海市工人文化宫的创作团队以《于无声处》为标志,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便不断推出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进步的原创话剧,如《屋外有热流》《血是热的》《中国制造》和《谁主沉浮》等。话剧《杏花雨》,不但沿袭了“坚持现实主义创作道路”的优秀传统,更在作品形式与内容方面不断力求创新和突破。在充分调动各种艺术元素的同时,努力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习惯,做到了思想性和观赏性的高度统一。

    一些文化界人士表示:《杏花雨》是一出好戏,它为上海话剧今后的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而话剧主创人员也充满信心地表示,《杏花雨》不会是创作的终点,它将成为上海市工人文化宫原创话剧30年发展历程的又一次“首航”。


来源:新华网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10:4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