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杏林箫客

《中医核心理论之一 -----脏腑理论实例讲解(下)》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00:57:52 | 显示全部楼层
肺门淋巴结核并右肺中叶肺不张

     患者因得重感冒,数日不愈而就医,当地医院诊为“支气管肺炎”,治疗20余日未见好转。咳嗽、气促、神疲乏力、盗汗,叠而见之,医者以“久病必虚”论治,改投百合固金汤,数剂后,诸症仍未见减轻,反见大口咯血,躯体日趋消瘦。转往某附属医院及某军医院摄胸片,诊断为“肺门淋巴结核并右肺中叶肺不张”,改用抗痨药1年余,诸症稍见好转。来诊时:咳嗽气促,痰中带血,心悸盗汗,食欲不振,纳后饱胀,失眠多梦,大便时常干结,形体消瘦,发不润泽、神疲乏力,脉来濡缓,舌质淡红,边缘不齐,苔薄而白,此乃肺病及脾,子盗母气,脾失健运,气血亏损,血不养心,肺、脾、心l司病。当以培土生金,益气养血,宁心安神,借用归脾汤治之。方药:西潞党10 g,炒白术10 g,云茯苓10 g,炙黄芪10 g,当归身10 g,炙远志6 g,炒枣仁10 g,煨木香3 g,龙眼肉15 g,焦六曲10 g,炙甘草6 g。连服上方15付,痰中带血已止,他症明显改善,舌脉同前,嘱其原方再进20剂。药后诸症稳定,脉舌平和,但诉牙齿松动、酸痛,部分脱落,此乃药症虽合,无奈肺金久病难复,母病及子,。肾亏矣。肾主骨,齿为骨之余,见症不怪也,故嘱再服前方30付,加用补-肾固牙汤,早晚各服1次,连服2周。枸杞子15 g,玉桔梗10 g,狗骨粉15 g。1975年5月1日,得知其药后1年,病未复发,体质康复良好,1978年10月26日追访,邀其来院复查,胸透:心肺正常。

浸润性肺结核

     潘某,女,39岁,工人。初诊日期:1975年6月5日。前年入冬,咳嗽气喘,反复发作,盗汗、手足心发烧,服药无效,后在某医院胸透,诊为“两上肺浸润型结核”,给予“抗痨药”治疗一年半,胸透复查,病情如前。近半年来,咯血加剧,遇寒更甚,伴胸闷,心悸,气短,动则汗出,难寐多梦,体瘦神疲,纳差,便溏,脉缓,舌体胖嫩,边见齿印,苔薄白,治用归脾汤:炙黄芪10 g,西潞党10 g,炒白术10 g,当归身10 g,云茯苓10 g,炙远志6 g,炒枣仁10 g,煨木香3 g,龙眼肉15 g,炙甘草6 g。复诊:服上方10付后,咯血及痰中带血止,再进本方,共计白‘余剂。多次胸片复查,病灶已钙化。1978年10月追访,疾病未见复发,并已恢复工作。 (《言庚孚医疗经验集》1980,17)

    【按语】此两例系虚痨病所致痰中带血,虚劳咯血,当辨有火、微火、无火。有火之证仍应投芩、连等清凉之品以折火,虽不可久用,但不可不用。火不甚者可不必投凉药,恐防寒凉之品伤脾胃之正气。虚痨咯血之因多见于阴虚火旺,故历代医家主张养阴清热以治痨、以治血。二例肺痨病人,均有心脾两虚之证,但无明显火热之症,投归脾汤治之,疗效颇佳,肺家之血何以治心脾?此血其标在肺,其本在心脾,脾不统血,心不主血之证也,咯血日久,气血俱虚,血不养心,心火犯肺,脾气虚损,土不生金,肺家经血不固,投归脾汤治心脾,而忌用辛燥之品,养心脾而止血,且归脾汤立方之时也治血证,借用治肺痨咯血是独到之处,可供参考。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00:58:27 | 显示全部楼层
六、肺与肝

    (一)肺与肝的生理关系

    肺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气机的升降方面。肺主降而肝主升,二者相互协调,对于全身气机的调畅足一个重要的环节。

    (二)肺与肝的病理关系

    肝升太过,或肺降不及,则多致气火上逆,可出现咳逆上气,甚则咯血等病理表现,称之为“肝火犯肺”。相反,肺失清肃,燥热内盛,亦可影响及肝,肝失条达,疏泄不利,则在咳嗽的同时,出现胸胁引痛胀满、头晕头痛、面红目赤等症。

    (三)肺肝关系临床应用举例

    支气管扩张咯血

    葛某,女,35岁,陕西省咸阳市郊区农民。1988年11月20日初诊“10天前突然发生大咯血,色鲜红,多则1次咯约200 ml,去西安某医院住院治疗,怀疑“支气管扩张”,经用多种止血药物,咯血不止。刻诊:咯血量多,色鲜红,精神不振,两胁胀满,心烦易怒,时有干咳,咽干,舌边尖红,少苔,脉弦数。辨证:肝肺郁火,灼伤肺络。治法:清肝泄肺,养阴止血。方药:黄芩10 g,山栀10 g,桑白皮10 g,玄参15 g,麦冬12 g,生地10 g,百合12 g,白及10 g,生甘草6 g,清水煎服。服上方6剂后咯血停止,精神好转。但仍感胁胀,咽干,心烦易怒,舌边尖红,脉弦略数。方已对证,继以上方加香附12 g、五味子10 g,6剂。1988年12月4日三诊:再未发咯血,心烦胁胀明显减轻,继用上方6剂,至12月11日再诊时,诸症痊愈,随访2年未发。(《疑难病证治)1996,212)

    【按语】本案支气管扩张咯血,病机为肝肺郁火,灼伤肺络。此证咯血而量多色红,伴烦躁易怒,舌边尖红,少苔,脉弦数,显系木火刑金,灼伤肺络,同时有肺经郁热,热盛伤阴症状,故用黄芩、山栀、桑白皮清泄肝热肺火,玄参、生地、麦冬、百合养阴清热,白及收敛止血以治标,生甘草清热泻炎而调药,故诊治4次服药20余剂而获根治。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00:58:59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气管扩张

     朱某,女,26岁,工人。初诊:1975年7月10日。去年9月咯血,约500 ml,约医生检查,诊断为“支气管扩张”。今年3月,再次咳嗽痰中带血,血色鲜红、紫暗相兼,迄今3月余。近日咳嗽痰中带血,胸痛,胁胀,情绪急躁易怒,腰疼痛,月经超前,经临腹痛,鼻干口燥欲饮。舌质红,苔薄腻,脉弦细数。肺有燥热,肝火亢盛,灼伤肺络,迫血妄行。治拟平肝清肺,宁络止血。方药:桑叶皮各9 g,地骨皮15 g,生甘草9 g,生地15 g,地榆15 g,枇杷叶(包)12 g,炙紫苑15 g,黄芩9 g,黛蛤散(包)15 g。6剂。痰中带血已减,胸脘闷痛,腰部酸楚,再守意。原方加郁金9 g,6剂。痰血止已多日,缠绵3月,今已见效,患者深感欣喜。但胸闷犹未消除。续守前法,巩固疗效。方药:桑叶皮各9 g,地骨皮15 g,生甘草6 g,郁金6 g,枳壳9 g,生地15 g,地榆15 g,枇杷叶12 g,炙紫苑15 g。6剂。(《老中医医案医话选》1977,16)

    【按语】本案支气管扩张,病机为肺燥肝旺,迫血妄行。本例为支气管扩张,中医称“咳血”。病史虽不到一年,近百日来咳血缠绵不止,精神负担甚重。患者素体肝旺肺热,由于咳血日久不愈,肺阴已虚而肝火更旺,病情恐有发展趋势。除急躁易怒属于肝火亢盛,鼻燥咳血属于肺热阴虚外,兼有腰部痿痛,乃肺阴亏耗,渐渐导致肾阴亦虚,所谓“肺肾同源”。因此,除用泻白散以清肺,黛蛤散以平肝,枇杷叶、紫苑、黄芩、地榆以肃肺、清热、止血外、重用生地以滋肾凉血。二三诊时血渐止而胸闷未除,故用郁金、枳壳以疏肝解郁。并向病员指出,今后应该引起注意的问题,除平时避免辛辣刺激食物外,如遇感冒咳嗽,必须及早治疗,以防复发。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00:59:35 | 显示全部楼层
陵性支气管炎咳血

    王某,女,35岁,工人。初诊:1975年8月1日。患者素有慢性支气管炎,10年来时常咳血。昨起略有咳嗽即痰中带血甚多,胸闷痛,上身热,大便干燥。苔薄,脉细弦而数。此为肝火犯肺,灼伤阳络。拟清肺平肝,和络止血,用泻白散合黛蛤散加味。方药:桑白皮12 g,地骨皮12 g,仙鹤草30 g,麦冬9 g,侧柏叶9 g,竹茹9 g,枇杷叶12 g(包),白茅根30 g,制川军9 g,黛蛤散(包)15 g。7剂。服药后咳血已止,胸闷痛、身热均减,大便亦转滋润。苔、脉如前。再守原意。前方去竹茹,加郁金9 g。7剂。(《黄文东医案》1977,22)

    【按语】本案慢性支气管炎咯血,病机为肝火犯肺,灼伤阳络。本例十年来反复咳血,肺阴已虚,气失清肃,素体肝火偏旺,阴虚火扰,灼伤肺络,烁液为痰,故常见咳痰带血,胸痛身热。方用泻白散清肺热,麦冬养肺阴。黛蛤散平肝火,佐以枇杷叶、竹茹润肺止咳化痰。因患者肺络损伤,此次咳血甚多,故方中又用仙鹤草、侧柏叶、白茅根凉血止血。黄医师善用活血化瘀之法,兼收止血之功,其中制川军功效显著,前已提及。二诊时咳血虽止而胸闷胸痛未除,故增郁金以解郁宽胸。肺燥咳血之证,黄医生认为常须清肺润燥与平肝降火两法同用方能见效,使火降而咳渐愈,肺气得清,络血不致外溢,则咳血可止。服药后病情虽然减轻,还须继续治疗一个时期,以防复发。患者在沪稍事逗留,即需返原地工作,故嘱回去后可参照原方继续调治,以收全功。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01:00: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七、肺与肾

     (一)肺与肾的生理关系

     肺与肾的关系,主要表现于水液的代谢和呼吸运动两个方面。肾为主水之脏,肺为“水之上源”,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有赖于肾阳的推动作用。反之,肾的主水功能,亦有赖于肺的宣发肃降和通调水道。肺主呼气,肾主纳气,肺的呼吸功能,主要是呼吸的深度需要t肾的纳气作用来维持。肾气充盛,吸入之气方能经肺之肃降而下纳于肾,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之说,此外,肺与肾之间的阴气也是相互资生的,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根本,古人称为金水相生。

     (二)肺与肾的病理关系

      肺肾在病理上的亦主要是水液代谢,呼吸吐纳,金水阴液三个方面。首先,肺失宣肃,通调水道失职,必累及于肾,而至尿少,甚则水肿。肾阳不足,关门不利,则水泛为肿,甚则上为喘呼,咳逆倚息而不得平卧。即如《素问·水热穴论篇》所说:“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其次,若肾的精气不足,摄纳无权,气浮于上;或肺气久虚,久病及肾,均可导致肾不纳气,呼吸浅表,出现动则气喘等症。最后,肺阴虚可损及肾阴。反之,肾虚亦不能上滋肺阴。故肺肾阴虚常同时并见,而出现两颧嫩红,骨蒸潮热,盗汗,干咳音哑,腰膝酸软等症。

    (三)肺肾关系临床应用举例

    哮喘

    南某,女,17岁,学生。门诊病历号278。初诊日期:1958年8月14日。问诊:主诉患喘息病已10年,今天又发作。于7岁时曾患过一次严重的哮喘病,此后每年秋、冬、初春,天气变化时则复发。近几个月频频发作。今天上午又感胸部憋闷,喉间发紧而喘,自觉又已发作,故赶紧来诊。现感劳累及走路时心慌心跳,睡眠不佳,夜间喘较重,口渴、思冷饮,怕热,吸气比呼气困难。食纳尚可,二便正常。因哮喘而停学已10个月。望诊:发育正常,营养一般,面色略暗,略带有着急惶恐的神情。舌苔薄白,根部厚腻。闻诊:有轻度喘息,呼吸稍短促,言语声音正常。心脏听诊正常,肺部听诊,两侧呼吸音均粗糙,并有喘鸣音。切诊:脉象滑略数,尺脉弱。腹部柔软无压痛,肝脾不大,四肢正常。体温36.6cC,心率80/min。血压95/50 mmHg。辨证:据其犯喘时恶热、口渴、思冷饮,知为肺热之证。吸气比呼气困难,尺脉弱,是为肾虚不能纳气之象。四诊合参,诊为肺热肾虚之喘病。治法:清肺除痰,兼佐益肾。方药:麻黄3 g,杏仁6 g,生石膏15 g(先煎),甘草4.5 g,知母9 g,黄芩9g,白前4.5 g,浙贝9 g,生牡蛎9 g(先煎),女贞子9 g,灵磁石12 g(先煎),桔梗4.5 g。2剂。药后症状完全消失,不喘亦不憋闷,无异常人。惟昨天又伤风感冒,现在鼻塞流涕、口渴引饮,舌润无苔,脉滑数稍浮。治拟辛凉解表。方药:银花9 g,连翘9 g,薄荷
3 g(后下),苦桔梗4.5 g,天花粉9 g,淡竹叶6 g,浙贝母9 g,鲜芦根24 g,生甘草3 g。2剂。伤风感冒已愈.未作喘,无不适症状。为了能制止哮喘复发,要求常服丸药,以除病根。 (《从病例谈辨证论治》1982,107)

    【按语】本案咳喘,病机为肺热肾虚。,哮喘发作时治肺,其缓解期宜治肾,重在纳气。本案为肺热肾虚之喘病,治宣肺肾同治。本方以麻黄宣通肺气以平喘,杏仁肃降肺气以平喘为主药。生石膏、知母、黄芩清肺热,止烦渴;浙贝母、白前降气逆,化痰热为辅药。女贞子补肾除热,灵磁石补肾纳气,生牡蛎益肾化痰为佐药。桔梗引药入肺,甘草调和百药为使药。诸药共成清肺除热,益肾化痰而平喘之剂。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01:00:45 | 显示全部楼层
膀胱咳

     李某,女,55岁,北京宣武区某四厂退休工人。初诊日期:1981年1月29日。问诊:主诉咳嗽尿裤已3个多月。自1976年地震时期,冬季受凉感冒而咳嗽1个多月。此后,每年冬季即发咳嗽,咳甚时则尿随咳出而尿裤,约咳一个多月则渐愈,每冬复发。1980年冬季又发咳嗽,日渐加重,至今未愈,咳吐白痰,气短,自觉无底气,吸气比呼气难,咳则尿出而尿裤,稍咳即尿出,尿后放屁多。两个多月来,即未上厕所排过尿,蹲在厕所等亦无点滴尿出,但一咳尿即出。裤中经常垫尿布,十分痛苦。曾服用中西药品,并且在某医院做脱敏注射1个月,均未见效。望诊:发育、营养均正常,略有焦急之情。舌质正常,舌苔薄白。闻诊:咳嗽声音不甚高亢,呼吸略快,言语正常。切诊:胸腹、四肢未见异常。脉象略滑,尺沉。辨证:四诊合参,诊为膀胱咳。治法:温肺祛寒,益肾固脬,佐以降气化痰。方药:炙麻黄6 g,杏仁10 g,桔梗6 g,紫苑15 g,桑螵蛸10 g,覆盆子10 g,乌药12 g,炒苏子10 g,炒莱菔子10 g,炒白芥子3 g,半夏10 g,化橘红12 g,五味子5 g,炒内金10 g。7剂。2月19日随访:咳嗽遗溺之病均已痊愈。服用7剂药时咳及遗尿即明显减轻,可去厕所排尿。服完第8剂时,咳嗽完全消失,遗尿也完全止住,数月痛苦全部解除。为了巩固疗效,又服用3剂,共服用ll剂,则与常人无异,即停药。至今未发生咳嗽,一切如正常。(《从病例谈辨证论治》1982,28)

    【按语】本案为膀胱咳。《素问·咳论篇》中说:“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又说:“人与天地相参,故五脏各以治时感于寒则受病,微则为咳,甚则为泄为痛。乘秋则肺先受邪,……乘冬则肾先受之。”此患者咳由冬季受寒引起,不但咳嗽气短,并且感觉无底气及吸气难,前人论呼吸有:“呼出心与肺,吸入肾与肝”及“肾主纳气”之说,再观其脉象尺脉沉,故知是为肾经受寒所致之咳嗽。“五脏之久咳,乃移于六腑,……肾咳不已,则膀胱受之,膀胱咳状,咳而遗溺。”此患者发病已有五冬,知。肾咳已波及膀胱,故咳则遗尿。方以麻杏二三汤(自拟方)合缩泉丸方加减变化而成。方用麻黄温肺祛寒,桑螵蛸补肾缩尿为主药。以杏仁降气利肺,紫苑温肺祛寒,覆盆子益肾缩小便,乌药温肾理气,五味子收肺肾之气为辅药。莱菔子、苏子、白芥子、半夏、化橘红降气化痰为使药。鸡内金固脬(指膀胱)气、止遗溺为使药。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01: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支气管哮喘

    例1  除某,女,6岁。哮喘发作3周,咳喘气急,喉间痰呜,不能平卧,甚则汗出淋漓,服氨茶碱、麻黄素等,效果不显。既往有哮喘病史。1964年10月9日入院检查:体温37.2℃,心率128次/分,呼吸28次/分。神志清楚,半卧位,咽部充血,两侧扁桃体肿大(+),轻度鸡胸。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并有少许湿哕音。肝肿大于肋下2指,质软,无压痛,脾未触及。血液化验:血红蛋白1 1 g;红细胞3.35×10。。/L;白细胞7.3×10。/L,中性36%,淋巴43%,嗜酸性20%。x射线胸透:二肺门阴影扩大模糊,心膈无异常。诊断:支气管哮喘。咳喘气急,痰鸣,夜间为甚,不得平卧,汗出淋漓,痰粘色白,面色咣,形体瘦。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濡。痰饮恋肺,肾不纳气。治拟温肺化痰佐以摄纳肾气。方药:炙麻黄5 g,杏仁9 g,细辛3 g,五味子3 g,干姜3 g,款冬花9 g,制半夏9 g,炙甘草3 g,二味黑锡丹(包煎)9 g。服上方1剂,症状见减,纳食与二便正常,予原方去五味子,加葶苈子9 g。第三天,哮喘渐得缓解,再服原方3剂,诸症霍然。

    例2陈某,女,2岁半。患孩于去年7月饮咸味食物而引起哮喘。近日罹患猩红热后,而致发热、咳喘、气促,且日见增剧。1964年8月5 Lt入院检查:体温38.6℃(肛),心率132 7欠/分,呼吸34次/分。神志清楚,发育、营养中等,气急,鼻煽,咽红。二肺哮呜音密布,并有少许湿哕音闻及。肝肿大于肋下1.5 cm,质软,无压痛,脾未触及。血液化验:血红蛋白9.8 g;红细胞3·51×lOl2/L;白细胞6.4×10。/L,中性0.54,淋巴0.46。诊断:支气管哮喘。初诊(1964年8月5日):身热,无汗,咳嗽阵作,气急痰鸣,烦躁不安,小便色深黄。舌苔薄白;脉浮滑数。外感风邪,痰热恋肺。治以清热宣肺、化痰平喘。方药:炙麻黄5 g,杏仁9 g,生石膏(打、先煎)15 g,生甘草3 g,淡黄芩5 g,桑白皮9 g,炙苏子9 g,葶苈子9 g,猴枣散(吞服)0.3 g。服药后,汗出颇多,身热已退;惟咳嗽阵作,脉苔同前。再宗原意出入治之。方药:炙麻黄5 g,象贝母9g,制半夏9 g,陈皮5 g,竹节白附子9 g,炙苏子9 g,桔梗5 g,白前9 g。上方2剂服后,咳嗽气急渐平,两肺哮呜音消失,湿哕音也减少。住院6 d,诸症消失而出院。

    【按语】此二例皆为支气管哮喘。例I病机为痰饮恋肺,肾不纳气。例2病机为外感风邪,痰热恋肺。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它属于中医哮喘的范畴。哮与喘是两种症状,哮是指喉问痰鸣,喘是指呼吸急促,甚至张口抬肩,但在临床上哮与喘往往同时并见,故可合称为哮喘。以上两例虽同为支气管哮喘,但由于病因不一,故临床见证有异,治法用药也各有不同。例一是因痰饮停肺,清肃无权,属于寒性哮喘,因而咳喘气急,不能平卧,痰白;哮喘日久,由肺及肾,故见形瘦、鸡胸、发时汗淋漓等症候。治用辛温宣肺,佐以温。肾纳气。方用小青龙汤合二味黑锡丹加减为治。例二是因风热挟痰犯肺,属于热性哮喘,故身热,咳喘,小便深黄色,咽红脉浮滑数。治法清热宣肺化痰。方用麻杏石甘汤加昧。二诊时,邪热虽清,而肺失治节,咳喘阵作,乃以肃肺化痰为主。所以虽然同为哮喘,而寒热异治,是必须辨别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01:01:49 | 显示全部楼层
失音

     王某,男,37岁,工人。1985年12月23日初诊。失音半年,原有白细胞减少症。六月间出现声音不扬,继则嘶哑不鸣,经西医多次治疗不效。经西医诊为“声带肥厚”。用宣肺解毒利咽之药15剂,症状加重。现喑哑需以耳贴近其嘴边方能勉强听到,伴咽干不适,干咳、心烦、失眠、舌红降、苔薄白、脉细数。证脉合参,属久痦,肺肾阴亏,宗气耗损,无力鼓动声门所致。治则:滋肺肾、辅疏畅。方药:熟地15 g,阿胶(冲服)、天冬、玄参、凤凰衣、玉蝴蝶各10 g,北沙参12g,制僵蚕、桔梗、生甘草各10 g。服5剂,咽干好转。咳嗽减,咽哑如前,前方加丹参、生地各15 g,7剂。来人代诉,夜寐已宁,咳嗽无,喑哑好转。嘱前方续服7剂。四诊发音清亮,心情愉快,上方加糯米一盅,继服7剂以巩固。随访半年未复发。[《新中医》1990;(8):17]

    【按语】本案失音,病机为肺肾阴亏,宗气耗损。本例为失音日久,肺肾阴亏,津液不布,故咽喉干燥;肾阴不足,水不上济,故心烦失眠。本案久病及肾,其标在肺,其本在肾。方中用阿胶、生、熟地滋养肺肾,使金水相生,源泉不竭;北沙参、天冬清肺金,益肺气,壮肾水,复津液;玄参滋阴清热利咽;僵蚕化痰散结利咽;桔梗利咽开音;凤凰衣、玉蝴蝶润肺开音;更加丹参一味养血活血、宁心安神;甘草伍桔梗,并利咽喉,全方配伍,使金水互生,水源不竭,宗气复盛,气道畅通,声音自开。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01:02:31 | 显示全部楼层
产后永满留

     朱某,女,24岁。1985年5月7日初诊。患者产后3小时小便不能自解,少腹胀急难忍,曾行针灸、热敷和肌内注射新斯的明等法无效。诊其面白少华,气短自汗,舌质淡红有瘀斑,舌苔薄白,根部微腻罩黄,脉象细弱。辨证属于肺虚不能通调水道,脾虚失却转输之能,兼挟湿热瘀阻下焦,膀胱气化失司乃至尿闭。治则:补益肺脾。佐以清热、活血、利水。方药:炙黄芪、生黄芪各10 g,党参15 g,茯苓、升麻、冬葵子、王不留行、炒白术各10 g,炒枳壳12 g,炒知母、炒黄柏、桔梗各5 g,琥珀2 g(冲服)。服上方1剂后小便即通,诸症随之缓解。『《辽宁中医杂志》1989;(1):9]

    【按语】本案产后尿潴留,病机为肺脾两虚,湿热瘀阻下焦。产后尿潴留属中医癃闭症,产后癃闭多由素体不足,产程过长,产时劳力过度,或出血过多,气随血耗,损伤肺脾之气,气化不及州都所致。此外,肾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而“胞脉者系于肾”(《素问·奇病论篇》)。唐容川亦认为,膀胱“位居下部,与胞相连,故血结亦病水,水结亦病血”(《血证论·脏腑病机论》)。故产后癃闭亦往往与产后血液阻滞胞宫,影响膀胱气化功能有关。据此,我们根据产后多虚多痰的病理特点,一方面重用黄芪配党参大补肺脾之气,俾肺气通调,脾气升运,水道自然通利;另一方面冬葵子、王不留行、琥珀等活血利水,促使子宫复旧,以利膀胱气化。如此,取得了满意疗效。
 楼主| 发表于 2008/12/7 01:03:09 | 显示全部楼层
八、肝与脾

    (一)肝与脾的生理关系

    肝藏血而主疏泄,脾统血、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肝脾两脏的关系,首先在于肝的疏泄功能和脾的运化功能之间的相互影响。脾的运化,有赖于肝的疏泄,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则脾的运化功能健旺。其次,肝与脾在血的生成、贮藏、运行和防止出血等方面亦有密切的联系。脾运健旺,生血有源,且血不逸出脉外,则肝有所藏。

    (二)肝与脾的病理关系

    若肝失疏泄,无以助脾之升散,从而引起“木不疏土”亦称之为“肝脾不和”的病理变化,可见精神抑郁,胸胁胀满,泄泻便溏等症。若脾虚气血生化无源,或脾不统血,失血过多,均可导致肝血不足。同时,肝藏血,脾统血,共同发挥防止出血的作用。若二脏受损,统藏失司,即可导致出血。此外,如脾胃湿热郁蒸肝胆,胆热液泄,则可形成黄疸。可见,在病理上肝病可以传脾,脾病也可以及肝,肝脾两脏的病变常常是互为影响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1: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