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354|回复: 0

魏长春:追忆旧迹寄奉后学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6/1/11 11:53: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简介】魏长春(1098~),字文耀,浙江宁波慈城人。闻业于江渐名医张禾菜入室弟子颜芝馨,曾辑录颜师"温病条辨歌括"载于"中国医学大成洚第六集《增补评注温病条辨》之中。一九三五年编写出版了《慈溪魏氏验案类编初集》,得到海内医家好评。一九五六年调杭工作,翌年任浙江省中医院副院酬长至今。临证六十条年,早年擅长于外感时病的治疗,后又专攻内伤疾病的调治,在浙江省内享有盛眷,被选为省政协常务委员。近著有《魏长春医案》,《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中医实践经验录》等。

    步入医林我生于光绪二十三年。其时,父亲在北京东四牌楼恒源银号当雇员。一九00年因八目联军入侵之乱,父亲带着年幼的我返回故籍--宁波旧慈菇县西乡魏家桥。四年之后,即我七岁时,父亲病逝。

    父亲患病时,百医未效,这使我从小就萌发了长大学医的念头。于是,在学了十年私塾之后,来到桐乡石门湾天生堂药店当学徒。当时,药店里有一位善用经方的姚精深中医师,他对我热心指点,并借医书给我读。三年满师后,我除掌握了药工的技术外,通过自学亦有了一定的中医基础,回乡后经友人介绍到宁波鼓楼前富春堂药店当职工。由于接方配药的方便,又使我得以了解宁波市不少有名中医的处方用药规律。当时,我虽然有了可以赖以为生的固定职业,但学医的念头始终非常强烈。所以一直没有间断自学,并试着为一些取药的病人开一些柜头方。

    一九一七年,使我真正迈入医林的机会偶然降临。名中医张禾蔡的入室弟子、负有盛名的颜芝馨医师悬壶于鼎新街,因其弟子张志济得准自行开业,失去助手,而颜师由于右手风瘫,写字不便,急欲觅寻一个能懂得医药的人协助抄方。我闻讯后立即托人推荐,得以免费学业。颜师通文精医,学验俱丰,尤长于温热,平日诊务繁忙,门庭若市。因此我在短短的二年中,长进很快。但因家境所追,见得提前结束,而予一九一八年我二十一岁时】口l家开业。

    开始挂牌行医时,由于年轻,不为人们所熟知,来诊人数甚少。后得慈城卫生堂药店店主冯少农先生聘请,在该店定期坐堂为农工义务诊治。我根据姚,颜两师经验,-^定农工所患以外感实证居多,冶以解表、和中为主,化痰、利湿为佐,屡获良效。此后商界与妇女亦有人请我出诊。我深知当时医家、病员有动辄进补之习俗,小恙重药,粘滞留邪,易致病情缠绵难解。凶此,在诊视时常以理气开郁,化湿和胃为法,选用二陈、越鞠、平胃等方,出入调理,果获显效。这一年,有一杨姓五十余岁药业职工患暑热下利,曾先后服过三仁汤、清脾饮、四兽饮不效。患者又自拟方药,用姜、附、柴、枳,芍、桂、木香、藿香等洽之。服后半日,忽觉胸中灼热如焚,目赤神昏,冷汗如雨,四肢厥逆。吾审证求因,认为系暑热误用辛温,邪热内迫夹姨上蒙清窍之坏证。乃仿徐灵胎之法,急嘱其家属挖掘新鲜芦根数两捣汁灌服以养阴生津、清解药毒。须臾之际,患者吐出胶痰甚多,继而发出长声太息,神志渐清。遂以栀、豉、芩、连、竹叶、连翘、天水敬、杏仁、贝母等清暑达邪,化痰泄热,病即转机。继以上法出入调治四日而愈。由于初出茅庐之人能够治愈前辈未效之重证,病家及同邑都为之赞赏。此后就诊病人日益增多。我不计较诊费,并经常步行出诊,谦逊负责,因此几年后即在当地取得了声誉。

勾中医生存抗争

    一九二。年,宁波伪警察厅下令中医界人士集中考试,企图用考试的方法取缔中医。对此中医同人十分愤慨,考场里众声哗然。宁被名中医范文虎拍亲而起,带头与之抗争,他责问反动当局举行考试居心何在?并点明试题谬误,他指出:试题""金匮))论痰饮有四,其主治何在?"是文义不通。当为"《金匮》论饮有四,其痰饮之主治何在?"试官朱某见群情激昂、言之有理,只得退帘作罢。在取得考场初战告捷之后,范文虎先生又抓紧时机在报上加以批判揭露。竭力主张各县中燕界同人联合起来共同斗争,并发起成立了宁渡中医学研究会作为抵制当局非难、互相激励、交流学术经验的社会团体。在群众公推之下范氏担任会长。他不辞辛劳,出面交涉,呐喊呼号,千方百计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为了启迪后学,培育人材,中医学研究会定期举行学术话动,由当时学验俱丰的前辈名医轮流讲学,评考论文试题。范文虎先生亦身体力行,经常讲学,乐于此道。

    继宁波中医研究学会成立之后,本县亦由张生甫、严鸿志等名中医组织成立了慈豁中医学研究会。

    本人通过参加二会的活动,不仅树立了团结同志、奋起战斗的激情,而且通过聆听前辈的讲述和同道之问的,口互交流,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提高了学术修莽与医疗水平。

    一九二九年国民党反动派发布取缔中医的条例,全国中医界奋起抗争。宁波、慈黏的中医学研究会也积极响应;在各界人士的支持下终于迫使反动政府收回成令。

    熟读经典汇通诸家

    学好经典著作是学好中医的关键。历代医著汗牛充栋,后世诸家均有阐述发明,但流出由源,不论那种学术流派,均是以《内经*、《难经》、《伤寒》、《金匮》、《本草经》等经典著作为基础。因此在理解的基础上,反复背诵、熟记经典著作中的原文是十分必要的。如《灵枢·口问篇》曾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临证时每逢类似之症,回想起此段经文,对于病因、病机、治则就有了清晰的概念,即能为选用方药作出重要启示。义如治疗毕姓男子,苦暖气、呃逆,曾先后用半夏泻心、丁香柿蒂、橘皮竹茹等方治疗未效。后想到《金匮》有言{"哕而腹满,视其前后,知何部不利,利之即愈。"而改用大承气汤加味治之,药后便解,气畅、腹宽,呃逆、嗳气印止,一荆而愈。

    学有根底,见多讽广,才能博采众长,汇通诸家,化裁创新。因此,在熟读精思经典著作的基础上,广泛地学习前人的著作和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特别是金元四大家及温病学派叶、薛、吴、王的著作,更应反复研读。但在学习时必须择善而从、摒斥门户派别之偏见。

在学习各家学说时应着眼于心得发明之处,对各家之特长叉应探本求源,追踪其渊源,剖昕其发明依据,而对各书陈陈援引,互相雨复的内容,则不必深究。

    如吐血、便血,仲景有黄土,泻心等法,用于虚寒、实热之证其效甚彰,但对阴虚郁热之证则末予论述。一九六一年本院病房收治一胃溃疡并上消化道出皿的患者,曾用止血药及移山参治之未效。我根据患者略有低热、左脉沉弦不扬及少腹有痞气走窜,以陈远公壮水汤(生熟地、参三七、荆芥炭)合芍药甘草汤加竹茹治之,一剂获效。又如大叶性肺炎,一般按风温论治,以麻杏石甘汤加减多能收效,但对阴虚体弱患者则不甚适宜。我根据温病学派轻清宣透、甘寒润燥之法,以千金苇茎汤、钱乙泻白敬、喻昌清燥救肺汤、吴塘桑菊饮化裁变通,自订六二清肺汤(桑叶、枇杷叶、桑白皮、地骨皮、昔杏仁、冬瓜仁、贝母、知母、空沙参、北沙参,鲜芦根、白茅根)随证加减,屡获良效。重温祖国医学的发展史,我亦感到博采众长,灵活运用、敢于创新,是促进中医学术发展的重要因素。

    质疑磋商取长补短

    "学贵于疑"。学习中凡遇似懂非惴之处,部应质疑推敲,直至彻底搞清为止。对于反复思考仍感含糊之处,应虚心向人求教。本人在开业行医之时,遵照颜师关:r"读书要留札记,处方要留方底"的I晦行所嘱,每读一书都做笔录及心得,每诊一病均留方底。

    在诊余之后,则根据治疗效果随时总结,寻找短处,细心研究,反复推敲,据此制订下一步的治疗措施,并定期将治学、临证情况向颜师n头或书面汇报,请求再予教诲。同时,我还随时利用聚会及幽件来往之机,恳请前辈给予辅导教正。在宁波名医范文虎等人束慈出诊之时,我常常主动随诊.留心观察,将其所论之言认真记录。如目前我常用的小青龙汤泡汁饮服治疗支饮咳喘,乌梅安蛔九捣碎加白蜜用滚开水泡后连渣饮服治疗蛔厥证,就是当年从范文虎先生那里学得的经验。义如昔日麻垮经常流行,不少病人常因治疗、护理不当,而致麻毒内陷而成凶险之证。本人虽曾治愈多人,但自思韩愈《师说》"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之论,就上门向本地儿科医家舒绅斋求教。他热情指点说:洽痦(瘩为宁波地区麻疹之俗称)要诀在"升降"两字。韧起之时麻疹未遗,宜用升约,并注意温复避风;麻疹回后,宜用降药。若升降治法不误则不会出现险证。他又说;叶天士漂明《内经》同时制宜之旨,在治麻疹时着眼于气候的变化,按时令用药。而"吴医汇讲>)中载录陈元益之论,认为今昔气候不同,麻疹治法亦应各异。颧为瘩门,若面颧麻疹红话显明者多吉,若面色苍白黯滞,疹点不遗或全无者则凶。寥寥数言,得益匪浅。

多实践常总结

    俗话说:"熟读王叔和,不如临证多。"'多诊识脉,屡用达药。"所以,先师昔日曾反复教导我除善于向书本学习外,更要特别注意"在病人身上多用功夫"。

    要仔细观察分析病状,然后从症寻书,从理定法,据法处方,按方遣药。某年夏天我曾治一少年昏厥之证,当时因患者不能自言,吾按其脉证处以清解开窍之剂。

    返家后,我自觉问诊欠详,于是重新赶往病家,仔细询问其家属,得知病因露天看戏叉食肉包子所致。遂改按中暑挟食之痧胀症论治,急取一汤匙蘸麻油在患者背部刮之,即见局部呈紫黯之色。片刻后患者知痛大喊,继用盐汤灌眼,吐出臭秽积食后神志渐清,胸字转舒。当时若不重新审察,改换治法,必致误人匪浅。回想此事倍感慎思明辨、反复实践的重要。

    医生在临证时必须胆大心细,做到重证不惊慌,轻证不怠慢,用药则务求精当,切忌庞杂。先哲日;

    24:

    "兵贵精而不在多,将在谋而不在勇。用药如用兵,其理则一。"处方精要,药力专一,既利于治疗,亦利于总结。若用药面面俱到,则药技相互牵制,既不能迅速奏效,亦难以分析总结。在用古人成方时,首先要弄懂古人组方意图,从病人整体着眼,结合具体情况,同中求异,异呻求同,因人、因地、因时制宜,善于化裁加减,审慎用药,取利避弊,以使每味药物都能适台病情,恰到好处。

    如,一般肿、泻之证大多以燥湿利水之法治之。

    但常中育变,不能执泥不化。吾曾遇__商人之妻因水土不服而致湿困中州。前医处表敞之剂后,叉嘱忌口。儿旬之后胃纳益差,体胂、腹泻,转我诊治。我详询病情经过,认为与忌口太过、脾胃受损有关。病久体虚,不胜重药,乃以芳香花类拨动气机,并嘱其选择喜食之品以馨其胃,病即转机,体渐复康。

    又如盗汗多属阴虚内热之证,但详加审察仍有差件。一九匕一年遇一盗汗患者,虽服养阴敛汗之剂已久,但均未见效。我细究病因,知为素体表虚,睡卧草地,感受风湿所致。选用桑枝、桂枝、防己、防风、大豆卷、懦稻根行卫气,祛风湿。药后,盗汗即减,继以原法调治而愈。

    患者服药后的病情变化是榆验医生立法处方的明镜。固此,对于治疗效果,应及时审核。尤其是典型粕例,必须追踪随访,周密调查,详尽记录,经常总结,从中摸索规律。只有通过这样反复的实践,不断地总结,才能将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使自己的医疗技术不断提高,渐趋纯熟。

    早在一九三五年我就将自己临证十八年的部分治案,结合个人的治疗体会,分门别类予以整理,并寄请近代名医曹炳章先生评按,付印出版,分赠医界同人,以资交流。以后又陆续编写了医话、医案数册,撰写论文多篇。整理编写著作,对个人来说既有温故知新、总结提高的意义,又是一个抛砖引玉、寻求别人教正的过程。此举对己、对人均属有益,至今我仍保持录存医案,随时总结的习惯。 (本人口述,魏睦森记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7 04:57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