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377|回复: 4

中医院管理X档案——西为中用“肠梗阻”调查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1/21 23: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作者:张利刚 桂克全


开篇:

  要想知道一家中医院被西医的操纵程度有多深,有一个简单的标准。

  拿到这家医院收入排名前5位(10位、20位,随便你)的科室名单,按图索骥,一一核对其身份。许多时候,你会发现,这些堪称中医院经济大梁的科室,竟然无一不是以西医诊疗为主导。在一些极端的例子里,“中医”的概念甚至已从中医院管理者的意识里消失。

  这正是当前我国中医院管理所面临的现实。据之前公布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在我国中医院中,大约只有10%的中医开汤药处方。与此相对的另外一组数据是湖南省桑植县中医院的收入账单。据说,2007年该院全年收入800万元,而中医药收入还不到200万元——即便这200万元中,也绝大部分都来自中药,中医操作性收入微乎其微——难怪业界有人惊呼:中国数千所中医院正在经历一场关乎传承的异化危机!

  其中的影响因素无疑是多方面的,比如师承教育与现代制度的摩擦,比如群众对中医信任度的降低,再比如政府中医西化的办院体制和管理体制等。针对这些“外部因素”,业界之前的讨论已足够多。

  但仅仅把中医异化的原罪归于这些方面,似乎还很难有说服力。于是,今年9月,本刊重新调整视角,将放大镜移向了中医院的内部管理领域,而最后得出的结论同样耐人寻味……

     
第一篇:中医院症候群

  

  引题:目前全国数千家中医院中,几乎没有一家是真正的传统中医医院,大多变身为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阵地不断缩小。一些中医从业人员的临床手段也与中医规律背道而驰。如此,问题到底出在哪儿?

正文:

  三个月过去,沸沸扬扬的江西崇仁中医院“10次CT事件”逐渐淡出公众视野,但业内因创收黑幕所引发的中医院管理弊端的讨论才刚刚开始。

  一件事情发生,背后总有一个逻辑。“10次CT事件”如此,越来越“不洋不土”的中医医院变化也一样。不过后者的逻辑至今仍存在分歧——很多专家将矛头直指中医院的管理者。可是中医院管理者们又委屈地将其归因于目前“逐利”的大环境。

不管原因何在,中医医院“西化”问题已经客观存在,并且不断地加速蔓延,滋生出了若干“梗阻”。其连锁反应主要表现在中医院财务状况、服务质量、人才培养、专科建设等方面。

  中医院没有义务独自担负“发展中医药”的伟大使命,但至少应在管理上为中医药发展提供一块自由成长的土壤。可是不少中医院连这点都没有做到。

  管理目标:以经济利益为纲

  我国经济体制转轨,管理理念不断更新,相关理论研究飞速发展。

  但万变不离其宗,“管理就得有目标,中医院也一样。”北京中医药大学管理学院原院长姚高升认为,“制定目标”是管理的第一步。“然而从现状看,我国很多中医院,尤其是比较偏远地区的中医院,根本就没意识到这点”。

  知情人士透露,一些县、市中医院的院长上任后,根本没有考虑医院如何长远发展,更谈不上有任何近期或远景规划。而是抱着“权力现在不用,过期作废”的思想,以提高医院诊疗水平为名,大肆贷款购买先进设备,从中获取利益。

  “一条腿长一条腿短走不远”,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苏宝锋坚决反对中医院追逐经济利益的单一目标。他告诉记者,中医院在活力、效率和效益方面还存在明显不足,中医院管理者应根据中医院内外环境的变化,不断调整管理目标。

  “中医院各自有别,管理目标也不可能完全照搬,但在几个大的方面是一致的。比如加强中医院内涵建设、坚持走科技兴医之路、加快培养和引进人才、积极适应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以及及时掌握医疗信息,加强中医特色建设等方面。”姚教授说,与之相应,中医院院长也需要具备6种观念:系统观念、改革观念、市场观念、竞争观念、风险观念和人才观念。

  就目前情况而言,除市场观念外,中医院院长的其他观念则往往被淡化。

  在全国政协十届四次会议上,有委员指出,大部分中医院一方面为赚钱,另一方面也为迎合病人的医疗需求,实际上是“打中医的牌子,走着西医的路子”。

  办院模式:西医领导中医

  之所以出现这种局面,一种较为普遍的解释是,西医技术进步迅速,中医发展则相对缓慢,西医把过去中医的优势抢占了,导致中医的阵地越来越小,而西医则占据了医疗市场的主流地位。

云南省玉溪市中医医院副院长吴勇称,市场总是有限的,医疗市场也不例外。同一市场里,必然存在此消彼长的规律。西医占领的市场份额越多,中医学能够生存的空间就会减少。

  为此,常听中医院抱怨,因为没有纯正中医,现在中医院的生存已越加艰难。

  可问题是,就算有纯正中医,依现在中医院的模式,用得了吗?一个无法回避的事实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医院正在复制西医的医疗模式。记者随意打开几家中医院的网站,首页介绍中,无一不在重点渲染“我院拥有世界先进的16层螺旋CT、放射数字化胃肠机、体内伽玛刀、体外高频热疗机……”具体有哪些中医特色专科或中医特色保健服务项目,反而成了次要。

  “西化”还反映在中医院的收入比例上。据记者了解,湖南省桑植县中医院2007年全年收入800万元,中医药收入却不到200万元。即便这200万元中,绝大部分还来自中药,中医操作性收入微乎其微。

  中医药发展思想家王世保认为,目前中医院管理方面最为国人所诟病的就是以西律中,导致中医院西化倾向严重,给就医者带来一种名不副实的感觉。中国的老百姓在中医院里没有得到应有的具有中医自身特色的有效治疗。中医院在这种西化的管理体制下,不能充分发挥中医自身的治疗优势,呈现给患者的实质上是三流的中西医诊疗技术。

  中医医院为了在市场经济不断推进和各个医疗主体竞争异常激烈的现实面前能够生存下去,就必须尽可能地寻觅被市场认可的医疗技术手段,才可能保住应有的医疗市场份额,维持必要的生存环境。这是中医医院“西化”最主要的社会原因。

  诊疗形态:“多面手”渐行渐远

  “随处可见的中医院其实是个新鲜事物”,姚高升教授说:“目前通行的中医院组织模式一定程度上不适合中医诊疗形态。在这样的模式下促进中医特色发展,确实也给中医院的管理者带来一个不小的难题。”

  中医自古都是以个体诊所的形式存在着。中医行医者往往就在自己的家里为周围乡邻看病,既能开具汤药,又能根据患者的病情自制丸散膏丹指导其服用。到了近代,随着中医院的兴起,这一切也随之被改变。

  现在,农村的中医已经很少,有的地区甚至已经绝迹,城市里的个体中医受到地方医政管理部门的压制,也是数量有限,所以中医院里的老医生们自然就成了当今中医家队伍的主流。

不过,这也仅是保留了中医的名份,究其诊疗模式,却早已今非昔比。知情者称,各级政府当初在依据西医的诊疗形态和管理体制来组建中医院时,并没有下功夫去分析二者之间的差异,只是作了简单的嫁接。这事实上也客观造成了中医院现在的扭曲生态。

  众所周知,西医完成对病人的诊疗需要多个专业相互配合,其诊断和治疗是分开的。开处方的临床医师不做检验,做检验的人员不能开处方,各个相关的专业技术人员配合完成对病人的诊疗。此外,西医因疾病分科太细,需要综合多个专科才能便于治病。西医的这种分工合作的诊疗方式和严格分科的特征自然成就了西医医院这种规模化的集中诊疗形态。然而,传统的中医诊断和治疗是由中医家独自一人完成,而且中医家往往是集内科、外科和妇科等于一身,单独进行诊疗。当中医效仿西医也以集中式的诊疗形态存在时,就为中医院的西医化倾向提供了体制基础。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单靠中医院闪转腾挪来化解中医的“西化危机”是远远不够的。作为始作俑者的政府部门,此时更要尽快转换思维,还中医院应有的价值定位。而中医院本身的作为空间在于,要更多地着眼于符合中医规律的科学管理,探索有价值的应对方略,以迟滞中医院的“西化进程”。

  政治明星吕日周曾经说过,只要一把手想解决的问题,没有解决不了的。此话放到中医院,虽有绝对之嫌,但却不无道理。

[ 本帖最后由 梁知行 于 2008/11/21 22:25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23: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二篇:  “特色”之痛


  引题:继承和发扬中医传统特色的呼声,由来已久,但每次总是雷声大雨点小。中医院离不开“特色”的道理,也是说者多,做者少。“特色”,关乎中医药的传承,紧连中医院的发展。病已如此,怎能不痛?

正文:

  “中医院失去特色,便失去市场,效益必然上不去,肯定也留不住好医生。没有好医生更形不成特色。”与众多中医院院长一样,广东省第二中医院院长涂瑶生同样认为“特色”是中医院的支柱。

  遗憾的是,随着“西化”管理思维的蔓延,“中医特色”渐渐淡出中医院,被喻为支柱的“特色”成了绝大部分中医院管理的最薄弱环节——很多中医院长期没有特色明显的专科,有的甚至连中医传统的“望、闻、问、切”诊病手段都不复存在。不少中医师用药也是首选西药,诊治疾病的手段与西医几乎没有区别。

这是中医院“西化”管理方式下的切肤之痛。

  砸钱拼设备

  “我们医院拥有世界先进的16层螺旋CT、放射数字化胃肠机、体外高频热疗机、血液透析机……”当记者以患者身份咨询医院的治疗能力时,襄樊市中医医院一位工作人员流畅回答。

  现在每每谈到中医院实力时,一一罗列高端西医检测仪器和诊疗设备,似乎已成医务人员的习惯。记者随意打开10家中医院的门户网站,首页介绍的重点无一不是与高端设备有关。

  川黔交界地区的某中医院,由于财政拨款不足、管理不善,激烈的医疗竞争正严重威胁着其生存与发展。2006年,医院新一届领导班子决定更新观念,拓宽收入渠道。

  他们更新了什么观念呢?据记者了解,医院领导经过多次商讨,一致决定加强和充实辅助科室,添置医疗设备和检测仪器。最终,在资金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医院挤出100余万元,先后修建几间医疗用房,添置了一批医疗设备……

  “活不好,死不了”

  河南省2008年中医药工作会议材料显示,河南省中医机构服务能力还不能满足群众需求,部分中医院功能不完善,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匮乏,特色不突出,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中医药服务需求。

  问题非河南一地独有。中医药发展青年思想家王世保认为,“活不好,死不了”是近几年来很多基层中医院的常态。中医治疗特色不明显和传统专科品牌不突出,是造成中医院冷冷清清、无人问津的主要症结所在。

  据记者了解,中医药学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虽然形成了众多的治疗手段,但流传至今的并不多,主要是内服药、外敷、熏洗、针灸、推拿、按摩、骨折手法复位等疗法。可就在这些本已为数不多的手段中,还有部分不被常用。目前中医院采用最多的疗法是内服药,针灸都用得不多,许多县级中医院甚至连针灸科室都没有开设。

  “面对市场经济大环境,中医院院长的主导思维已经变成如何拓宽医疗市场,增加收入,求得生存。”北京积水潭医院中药房主任翟胜利表现得忧心忡忡:“中医药治疗手段单一,收入有限,但相比较而言,西医药的治疗手段丰富,药品价差也大,检测化验、手术抢救的收费更是可以大幅提高医院收入。因此,效益意识逐渐压倒特色思维。”

  创收怪象迭出

缺乏特色,收入上不去,为了生存,千方百计创收。近几年来,全国很多中医院卷入“创收”怪圈。

  2008年6月被炒得沸沸扬扬的“10次CT事件”就是典型的中医院创收闹剧。医院领导班子制定年营业额计划,然后将计划分配给各个部门和医护人员,同时将个人收入与创收计划挂钩。如此管理制度,医生要想获得高收入,只能滥用高档检查设备、开大处方,甚至随意让患者住院。

  “为完成医院下达的创收任务,医生都快被逼疯了!”崇仁中医院事件背后的受害者,不单是病人,还有医生。江西省卫生厅针对此事进行调查后,将矛头直指“医院管理”。

  类似的还有河南省巩义市中医院,也曾一度被置于舆论的风口浪尖。该院为了创收,让每个员工推销10张价值300元的体检优惠“爱心卡”。一些职工为完成任务,只好借上班的时间向病人出售。

  形形色色的违规创收行动中,不乏有“自己打自己嘴巴”的。据报道,某中医院门诊大楼一楼墙上醒目挂着“对社会服务承诺书”,其中第一条就是“开药、化验检查及其他医学检查等,拒绝收取开单提成。”然而,该院给医生下发的《医院奖励实施办法》却明文规定,为了提高医院医疗收入,实行奖励机制,“具体提成办法是:医技方面,彩超医生9%,黑白超、心电图5%,科室1%;放射方面,医生5%,科室1%……”

  一种特色撑起一家医院

  中医院要生存,非“西化”不可?处在我国改革开放前沿地区的佛山中医院不这么认为。为提高收入,该院聚集一批代表岭南骨伤的中医专家,选择骨科作为医院自谋发展的突破点,坚持以岭南正骨手法、小夹板固定等传统的中医特色,使病人不用手术就能康复。近两年,该院每年出院病人中,骨伤科占了一半。

  佛山市中医医院骨伤科的品牌不仅吸引大量的病人,还为边缘学科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目前,佛山中医院骨伤科更加细化,有包括创伤骨科、上肢骨科、下肢骨科、髋关节专科、膝关节专科、脊柱专科、小儿骨科、软伤专科等14个病区。

  “名医、名科、名院”是国家发展中医药事业的战略,也是我国中医院发展的方向。在记者看来,三者之间关系非常密切——培养名医和建设名科是打造名院的前提。“名科”,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一家中医院的品牌所在。

与佛山中医院一样重视“特色”,并由此获得丰厚收入的还有山东省临邑县中医院。该院抓住“瘫痪”康复特色,设立鲁北偏瘫康复中心。以偏瘫、截瘫、小儿脑瘫、骨伤术后康复治疗为主。对一些致残性疾病或外伤而导致的肢体、语言、认知等功能受限或丧失的患者进行全面系统、科学地评估,设定康复计划,采用运动疗法、作业疗法、语言疗法、心理疗法等进行康复训练。该重点中医专科建设带动了医院全面发展,目前该院综合医疗水平明显提高,门诊人次、住院人次和业务收入分别比2007年同期增长33%、35%和78%。

  营销“特色”

  通常来讲,由于资金、人才等资源限制,县级中医院最难在特色上有所斩获。然而,陕西省扶风县中医院仍然趟出了一条路。近几年,扶风县中医院以创建全国农村中医工作先进县为契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不断调整办院思路和运作策略,以多元化的经营运作模式抢占市场,通过采取“三个突破”、“三个到位”促进医院快速发展。

  “中医院管理者不仅要懂得造就特色,还要懂得如何将已有的服务销售出去。”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苏宝锋认为, 中医院院长在从事管理中,需要具备市场观念和改革观念。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医疗所需有设备、材料、办公用品、药品以及交通、能源等,都要以等价交换的方式从社会市场中获取。中医院管理者需要根据社会环境变化,捕捉信息,把市场化营运理念贯彻到医院管理当中。

  扶风县中医院首先选择在医疗保健体系上实现新的突破,成立体检中心,做到服务质量到位。仅2008年高考、中考学生的体检收入就近12亿元。其次在拓展医院发展空间上实现新的突破,建立医药超市,做到服务功能到位。该院2007年10月投资100多万元,开办集医疗、预防、保健、康复为一体的全新社区服务中心,服务项目包括中药浴足、中医美容、按摩、中药桑拿等,率先在全省走出了一条社区中医医疗服务的新路子。然后是在强化便民利民就医途径上实现新的突破,成立三个医疗中心,做到服务措施到位。

  “随着我院有效提高医疗资源利用率,近几年来住院病人以每年13.6%、业务收入以每年18%、职工收入以每年17%的速度增长。”扶风县中医院院长郭岗亮显得得意洋洋。

  “打破传统,突出特色”

“中医院的管理者在开拓创新中,绝不能迷失在西医领域的方向里,举措需要体现中医的文化特征。”王世保始终坚持中医院依靠中医特色照样能过上好日子。他说,中医院可以尝试开拓新的服务领域,比如向病人提供保健、养生服务;满足便民的需求,在大中小城市的社区或者乡镇设立附属的小型的医疗站(所)等。

  王世保称,在现有政策环境和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医院突出中医药特色以及扩大中医药的收入比例,确实存在困难,但不是完全没有希望,不过需要相关政策扶持。

  他认为,中医院普遍拥有自己的特色,首先需要调整中医院现行的组织形态。为此他提出一种“院包所”的中医院组织模式。这种组织模式类似于过去的国医馆,就是一个中医院内包含多个独立的中医诊所。处在中医院里的中医诊所既能保持行医上的独立性,也能保持管理上的统一性。

  一旦采用“院包所”的组织形态,中医院将不再像西医院那样按着科室划分,而是依照聘请的中医家个人进行划分。这在一定程度上类似于开禁不久的“坐堂医”;改变过去一个科室几个中医家轮流看病的状况,每个诊所内的中医家要始终在里面看病,不是全日制的,而是全周制的,可方便患者能够在某一位医家处连续就医;中医家在诊所内独立行医,但是配药、医疗服务宣传以及医院管理是统一的,实行按劳分配的薪金机制;强调中医家的中医医疗水平,不再购置西医的诊断仪器和西药,对入住各个诊所的中医家实行淘汰制,定期清理中医技术水平低下、病人不愿就医的中医。

  只有中医院能够显著地突出中医文化的特征和特色,提高中医家的诊疗水平,满足那些倾向于中医治疗患者的需求,那么来中医院就诊的患者必然就会增加。患者数量的增加也必然带动中医院收入的增加。有了自己的高水平中医医疗服务,中医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也将不再处于下风。

  “当前很多中医院之所以不景气,恰恰是它们当初的‘西化’行为所致。”王世保认为,“西化”中医院既不能为患者提供一流的西医医疗服务,也不能名副其实地提供中医诊疗服务。那些倾向于就诊中医的患者在此就医后,会有一种受到欺骗的感觉。当他们再次生病时,就不会再来此就医。

  这就导致了大量患者的流失,因为他们情愿到一流的西医院里去接受西医师的治疗,而不愿再到中医院去接受只有三流西医技术水平的中医家治疗。疗效水平下降、名不副实最终导致的是患者减少,而患者的减少必然导致中医院的收益大大下降。没有了收益,其生存必然成问题。这是所有中医院的管理者需要警醒的。往中自觉注意品牌的打造与维护,使之蔚然成风。

医护人员在与求医者的互动过程中,除了诊疗之外,还要向求医者宣传疾病预防的措施,普及卫生知识。医院在为求医者提供全心全意的服务的同时,也自然会维护了品牌,获得声誉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23: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三篇:  中医院生存三宝:观念、文化、品牌


 引题:在各种复杂的影响因素中,管理者的观念、意识以及医院的品牌,是中医院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能否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

正文:

  影响中医院发展的因素可分为内部因素和外部因素两种。鉴于外部因素对中医院乃至中医界来说具有不可控性,中医院管理更应该重视其内部因素。在中医院的生存现状、功能、服务对象,中医科学发展的自身规律,中医人才成长的特殊规律,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等诸多内部因素中,中医院管理者最陌生的莫过于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了。

  强化市场经济观念

  作为东方文化的承载和体现者,中医在摆脱计划经济体制的速度上要远远慢于西医。记者了解到,目前很多中医院还停留在“医疗消费市场基本划定”和“以药养医”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办医模式阶段。

  主要靠政策财政支持来维持运作,造成了中医院管理上的被动局面。 “等、靠、要”对中医院来说并不是很鲜见的现象。想改变要等政府的帮扶政策,谋发展要政府的财政拔款,改变中医院的生存环境则需要等外部环境适合中医的发展再说。这种消极的应对态度,是不能改变中医院的现状的。市场经济是在竞争中求生存,在竞争中谋发展。中医院的管理在思维和观念上就偏离了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只有变被动为主动,自发的研究医疗消费者的需求,积极寻求医疗市场的空间,脚踏实地的从一事一物着手,才能逐渐改变现状,进而拓展服务领域。

  中国中医科学院门诊部主任丁京生认为,要做到这点,就要求中医院的管理者必须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学会用市场经济理论武装头脑,既要熟悉中医管理业务,更要懂经营,善管理,具有开拓精神,真正把医院办成既体现社会效益,又产生较好经济效益的服务性事业单位。

  中医院的发展需要资金,引进高级人才,进行科研和实验都需要资金。没有资金就谈不上改变现状,而靠中医院自身积累资金,短时间难以奏效;靠财政支持,则杯水车薪,难以解决主要问题。因此,中医院的管理者不妨借鉴企业经营者的观念和方法,采取向银行贷款,职工入股,或者向效益好的企业直接融资来筹集资金,从而解决中医院资金困难的问题。

确立经营健康的理念

  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在2008 年全国中医药工作会议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把满足人民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不断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作为中医药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完善中医医疗和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质量和水平。

  这就要求中医院要把以往以“治疗疾病”的经营理念,转变为以“维护健康”为主要业务的经营理念。进而中医院服务对象也不再是患有“疾病”的传统意义上的“患者”,而是有维护健康需要的所有人群。换而言之,中医院要以满足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而产生的身心健康需要为管理目的。

  西医因其更多的是重视“疾病”,也在治疗有病变的“病灶”方面更有优势。而中医古籍《黄帝内经》提出“上工治未病”的理论,其中包括“未病先防”、“已病早治”和“既病防变”等内容,在中医养生保健方面,同样有着完整的理论体系和丰富的经验。这种中医思想与以健康需要为中心的管理理念是一致的。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的改变,逐渐产生了各种未显现出“病灶”、却已影响人们生活的各种“潜在的疾病”。可以说,这些人是西医无法与中医竞争的服务对象。以经营健康为中心的中医院管理就是要把满足这些人的“基本健康需要”作为管理内容。这就确立了中医院在“疾病”和“健康”选择中角色定位和功能作用,也为中医医院管理范围与内容指明了方向。

  据记者了解,北京市中医院最近推出了3个“健康门诊”,就是以治未病为目的、以经营健康为主要业务的大胆尝试。而记者在这3个门诊看到其就诊量要远远超过其他的中医门诊。记者发现,来此就诊者都不是治疗“疾病”的,而是来解决失眠、厌食等“健康”问题的。

  经营健康的管理理念较为先进,符合中医自身的特点,也有西医难以与之相较的优势。通过经营理念的转变,把中医院的发展目标和社会需求以及“人”的需求结合在一起,中医院服务对象由“患者”变为国民的健康需要,中医院的预期发展目标更加容易实现。此外,经营健康的范围更加广泛,内容繁多,超出传统医疗服务范围,公共卫生取向鲜明,也符合国家卫生政策的发展趋势。

  树立风险意识


作为市场经济中的一分子,中医院经营也要求其管理者必须具备风险意识。对于中医院来说,这种风险意识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战略风险和经营风险。由于中医院的地理分布、规模、资源的非一致性,导致了中医院不可能制定统一的战略,因此战略风险有其差异性,需要区别对待。但对于经营风险,中医院还是存在共性的。

  目前的中医院大多是以诊治疾病为服务模式,单一的服务模式造成了中医院没有分担风险的可能性。要想规避经营风险,只有通过构建灵活多样的服务模式来达到目的。以县级中医医院为例,它们应该坚持“小综合、大专科”的发展思路。在提供中医特色比较突出、有较强的综合性服务的同时,要积极开展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在全科中医医生的继续教育基地与临床操作培训基地尚未建立起来之时,县级中医医院具有培训全科医生的资源优势,利用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有目的、有步骤地培训全科医生。为社区居民提供集预防、保健、康复、疾病诊疗、健康教育等六位一体的卫生服务,突出针灸、推拿、火罐、敷贴、食疗等中医特色,实现卫生服务的可及性和可得性。

  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中医院院长赵雨田认为,中医院还可以借鉴传统中医药的坐堂医、走方医和山林医等多种服务形式,让卫生服务的提供者走出医院大门,深入社区,步入家庭,开展全方位、多学科、生命全过程的综合型的卫生健康服务,来满足群众的卫生服务需要,提高群众的健康意识和科普知识水平,提高他们的满意度。这种服务模式可以改变现有的中医服务模式,强化预防保健。

  此外,在医院日常管理中,建章立制,细化环节也是中医院规避经营风险的有效途径。建章立制,体现医院管理的制度化。把严格的规章制度作为关爱人和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着力完善规范、高效、激励的管理制度,从严格标准、环节控制、细节管理、逐级落实等方面,形成严制度、严管理、严考核、严奖惩的管理机制,全面强化医疗质量管理。细化环节,体现医院管理的精细化。在探索实施医院精细化管理模式上,突出人本管理与环节管理紧密结合。在环节管理上抓好主诊医师是关键环节,加强科室的自我质控管理的能力。以规范用药、合理检查、科学治疗、诚信服务为准则,确立了常见病的检查、治疗、用药常规的临床路径,落实医疗安全规范也是规避经营风险的常用手段。

  确立品牌经营模式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外部环境因素变化不断,中医院要想活得好,必须注重建设医疗技术品牌和服务品牌。

品牌的作用就是让自己的产品在消费者心中成为同类产品中最佳的购买对象,进而促使已经购买过自己产品的消费者反复、持久地消费。塑造品牌,不仅仅是狂轰滥炸广告。更多的是依靠质量和服务使得品牌产品的销量能会长久并且稳定保持的效果。

  当然,必要的广告还是需要的,但不能出现广告一停,销售就大面积滑坡的情况。因此,中医院的管理者必须要记住,所谓的广告是让患者知道你的服务和产品,而不是弄个视觉广告、设计个广告语就算有“品牌”了。因为品牌的作用是使中医院有更大面积、更持久、更稳定、更具竞争力,而不是仅仅为了让别人知道,更不是为了所谓的名气。

  中医院打造品牌要依靠中医特色,而不与西医院比设备、拼名气。通过培养名医、研究名方名药、创建名科、创建特色服务进而打造出中医名院,是中医院形成自己独特品牌的王道。

  品牌是一个系统工程,在做好品牌定位,张扬品牌个性,突出品牌核心价值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品牌的维护和管理。中医院的管理者,要利用与社会接触交流机会的特点,适时推介宣传医院。医院的每一位职工要密切配合医院维护品牌的活动,在日常工作中,要从严要求自己,制止损害医院形象的不良行为,在特定或不特定场合,都要展示医院良好形象。

  维护品牌形象的另一部分内容是医院开展品牌教育,使全体干部职工认识到一个医院的形象信誉和品牌价值,创造一个维护医院良好形象和声誉的氛围。医护人员的医疗、服务质量问题,收费部门的服务态度问题,工作人员的仪态仪表等均涉及医院的整体形象,应使干部职工在内外交往中自觉注意品牌的打造与维护,使之蔚然成风。

  医护人员在与求医者的互动过程中,除了诊疗之外,还要向求医者宣传疾病预防的措施,普及卫生知识。医院在为求医者提供全心全意的服务的同时,也自然会维护了品牌,获得声誉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增长。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1 23:23:50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四篇:  突破人才培养的怪圈

 引题:人才始终是限制中医院乃至中医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中医院管理者要考虑的不仅仅是引进人才,更应该主动出击,通过各种方式积极培养人才,才能打破中医人才的怪圈,使中医院的人才发展走向良性循环。

正文:

  回顾多年来中医院走过的路程,我们不难发现,人才始终是限制中医发展的一个主要因素。在很多县级中医院中存在“科班出身少,带徒授业多,出外培训少,家族传带多”的现象。时至今日,缺乏中医人才还依然是中医和中医院发展的桎梏。

中医院管理者们常说,良才难觅,良才难留。已经被人誉为“良才”的,都是很抢手的,实力和等级差的中医院开不出更好的条件,自然竞争不过有实力的医院。而自己培养人才,则有太多的原因让中医院管理者难以下这个决心。首先,人才培养需要时间和金钱,很多管理者不愿意把有限的资金投放到自己培养人才上;其次,即便培养出人才来,能不能留住还是个未知数;再次,即便留住了人才,这些人才是否会成为自己潜在的竞争对手……似有意,似无意,管理者们忽略了自己发现和培养人才的职责,开始一味的埋怨人才难觅。

  中医人才怪圈

  我们不妨看看下面一则关于中医人才培养的文章。

  “为加速人才培养,必须采取四项措施:一是积极鼓励职工开展业余自学,倡导一种优良的学风;既可以参加业余函授学习,也可以参加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还可以参加各类短期学习班、培训班,最大限度地提高业务水平。二是要不惜代价多派在职人员出外进修、深造,并同他们签订责任状,促使他们带着疑问进修,带着压力深造,回来后能切实开展工作,业务水平登上新的台阶。三是要千方百计从上级医院引进资深专家、学者,请他们来院举办讲座,开展医疗咨询或医疗活动,不断丰富职工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及时掌握学科最新动态。四是要提倡中医院校毕业人员积极学习西医的诊疗理论和技术,真正做到互相学习、取长补短,从而促进业务水平的提高。”

  这是记者在浏览了很多中医人才培养的文章后,选出的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改变中医院人才困境的思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这一思路是正确的。但是,“积极鼓励、不惜代价、千方百计”、字里行间让人感觉更深的是对中医人才培养的渴望和无奈。

  良医难得,良医难留,导致的结果就是良医难造。缺少人才,却又造不出人才;培养出人才,却又留不住人才。这是中医院的人才怪圈。

  缺乏符合中医特色的人才培养方式,却又只能按照西医的方式培养中医人才;好不容易培养出了人才,却又不能依靠中医的技术吃饭,要靠用西医的方式来过活。这是中医行业的人才怪圈。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有社会环境因素,有人文环境因素,有思维管理因素……

  诚然,是太多的因素导致了中医人才的怪圈。而中医院管理者,最少应该突破其自身对中医人才培养的限制因素之后,才能有资格去指责和寻求突破其他的限制。一味的等待大环境改变后再改变自身,不是可取之道。

主动拓宽人才引进渠道

  青年中医药发展思想家王世保认为,人才是任何一个企业的第一要素,是决定着每一个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人才的重要性对于中医院而言同样如此,这就要求任何一位中医院的管理者都要能挖掘人才、任用人才以及培养人才。

  我们知道现代中医院校培养的学生多已西化,临证水平非常低下,而真正具有一技之长或者中医诊疗水平高的多在民间。就是那些民间医生,有的是师承的,有的是自学的,对于这些人他们一般在乡邻里都具有较高的声誉,也容易找到,我们的中医院管理者没有对他们进行歧视的任何理由,应充当慧眼伯乐,去挖掘他们,请他们到医院工作,开办具有特色专科的个人诊所,去为病人提供高水平的医疗服务。同时,要为他们配好徒弟,传承他们宝贵的医疗经验,储备医院的后备力量。

  此外,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研究员史欣德认为,对待这些挖掘来的人才,不仅仅要让他们的医术得以延续,更应该让他们继续进修。对这些已经有丰富临床和诊疗经验的民间医生来说,通过进修和深造获得知识的速度和容量都是远远超过那些还没走出校门的中医学生的。除了深造之外,广泛的交流也是迅速提高这些中医人才能力的有效途径之一。通过与水平相当的医生交流治疗经验和用药的心得来提高诊治效果,则不是通过在校学习的途径能获得的。

  事实上,我们的中医院管理者只有充分地挖掘中医人才、创造性地使用中医人才,才能大大地提高本院的医疗服务水平,而只有高水平的不失中医特色的医疗服务,才能赢得广大患者的信任,处于市场经济大潮下百舸争流之中的不败地位。

  改变教育方式

  西医的集体授课、短期成型的教育方式不适合中医,而传统“一对一”的中医授徒方式又不能满足中医院人才需要的数量,那么能否寻求一条既符合中医特点,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中医人才培养方式哪?

  记者曾多次到中国中医科学院采访,也曾多次在其门诊所看到一位老师带领几个学生参与诊断的现象。而据记者了解,每个学生并不是自始至终都跟随同一位老师实习的。也就是说,学生在校读书期间可以学习多位老师的诊断经验。作为中医界的权威院校,该院的授课方式还是有很多的可取之处的。

  无独有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日前启动了一个名为“北京新名中医培养战略工程”的创新课题。该课题首次提出“团队+团队”的传承新思路,打破了中医“一对一”旧的传承模式,目的是通过博采众长、多学科融合,为培养高起点、复合型中医临床人才寻求新途径,造就新一代名中医。

  该课题遴选、确定导师16人,学员31人,涉及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肿瘤、消化、针灸和中药等重点学科。学员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专业兴趣、发展目标跟师学习。医院在提供人才培养政策、学习环境和财力支持的基础上,采取集中授课、多选导师、外出听课、短期培训等综合方式进行培养,并根据有关指标组织专家考核以及滚动式竞争机制,优胜劣汰。

  在3年的培养周期里,医院将成立“中医特色病房”,建立“老专家工作室”。要求学员完成一定的临床实践,参与探讨“中医特色病房”医疗和管理模式,完成经典教学任务,组织中医疑难病例讨论;要求学员完成临床跟师学习任务,总结导师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掌握名老中医辨证思路及经验精髓,编辑、整理、出版导师的医话医案论著,争取科研课题立项和国内外学术交流的机会。3年后,力求学员建立自己的中医专台,逐步形成有特色的理法方药,中医治疗率达90%以上,争取在本市及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完成继承任务,发表一定数量的经验总结论文;负责培养1名以上青年后备人才,建立本学科学术梯队;开展院级以上中医临床科研工作,争取科研成果转化。

  不可否认的是,北京中医医院的做法是值得借鉴和学习的。虽然,对于大多数中医院来说,很难有北京中医院这么丰富的教师资源,但是在特定的学科范围内,一定水平上的、区域性院际“团队+团队”模式还是可以实现的。

  行之有效的中医培养途径,必须多临床、早临床,目前中医院本身正是一个良好的临床平台,中医院的管理者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资源。      


来源:《中国卫生产业》
发表于 2008/11/22 17: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提高中医收费,是拯救的一种方法!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11:52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