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76 太阴病,脉浮者,可发汗,宜桂枝汤。
解读 本来就有慢性消化功能障碍的病人患感冒后,如果出现桂枝汤证的表现,可以用桂枝汤治疗。或者正常人患感冒后出现了轻度的消化功能障碍如食欲不振、轻度的腹痛、腹泻兼有头痛、发热、出汗等,也可用桂枝汤治疗。具有不同体质的病人,患感冒后会有不同的表现,治疗应当因人而异。同样,不同体质的病人,具有不同基础病的病人,被各种不同的病原体感染后其临床表现不同于正常人,会出现非常多的临床类型,治疗方法应当有所区别。《伤寒论》是把所有的外感热病(感染病)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的,以正常人的各种感染病作为一般规律(六经传变),以不同体质的病人患感冒作为特殊规律,分列于六经提纲之后,以示“具有不同基础病的病人,被各种不同的病原体感染后”出现的千变万化的临床类型,必须辨证论治。
277 自利不渴者,属太阴,以其脏有寒故也,当温之,宜四逆辈。
词解
脏有寒:指太阴脾脏虚寒。
自利不渴:腹泻而口不渴。
语释 自利不渴是太阴病的主证。其病机是脾脏里虚寒症,应当用四逆汤一类方剂包括理中汤治疗。
解读 四逆汤的现代研究大多集中在救治休克方面,实际上四逆汤还有治疗消化系统功能低下的作用。
278 伤寒脉浮而缓,手足自温者,系在太阴。太阴身当发黄;若小便自利者,不能发黄。至七八日,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
系在太阴:指病证与太阴相关联。“系”是关联的意思。
暴烦下利:突然心烦而腹泻。
脾家实:此处“实”不是指邪实,而是脾阳恢复的意思。
腐秽:指肠中腐败秽浊的物质。
解读 中医的身黄、黄瘅、黄疸与西医的黄疸是一个概念,都是指血清胆红素高出正常范围而言,表现为巩膜、皮肤、黏膜黄染征象。如血清含量高出正常而临床上没有发现黄疸者,称为隐性黄疸。
胆红素为血红素的最终产物,来源之血红蛋白、肌球蛋白以及一些呼吸酶。正常情况下,衰老的红细胞由肝、脾、骨髓等组织中的单核巨噬细胞系统破坏后,释放出血红蛋白,复经组织蛋白酶作用分离出亚铁血红素与珠蛋白。亚铁血红素中的朴啉经酶的作用形成胆绿素,再形成胆红素。这一部分约占总胆红素的70%,另外30%来源于肝、脾、骨髓,因为来自红细胞以外的途径,故称为“旁路性”胆红素。这些胆红素是游离性或非结合型胆红素(UCB),进入血液后与血浆白蛋白紧密结合,与白蛋白紧密结合的非结合型胆红素不能通过肾小球血管膜,不为肾小球所滤过。胆红素经过血液循环进入肝细胞,经过一系列化学变化,形成胆红素葡萄糖醛酸酯即结合型胆红素(CB),可经肾小球滤过,当其血清中浓度超过25微摩尔/升时,尿中即可出现胆红素。当患溶血性疾病时,红细胞迅速破坏形成大量非结合型胆红素,如果超过了肝细胞的摄取、结合、排泌能力,胆红素便在血液中潴留而产生黄疸,因为这种非结合型胆红素不能通过肾小球血管膜,不为肾小球所滤过,尿中没有胆红素,所以尿色无明显改变,黄疸与尿量无关,黄疸皮肤色泽较浅,呈柠檬色;当急性大量溶血时,因血红蛋白尿,而使尿液呈酱油色。病毒性肝炎或者感染中毒性肝细胞损伤时,黄疸以结合型胆红素为主,但同时非结合型胆红素也可明显增高,黄疸的发展缓慢而持续。胆汁淤积性黄疸血清中增高的胆红素以结合型胆红素为主。结合型胆红素(CB),可经肾小球滤过,当其血清中浓度超过25微摩尔/升时,尿中即可出现胆红素,尿色加深如浓茶样,而且与尿量有关,当尿量多时皮肤、尿的色泽浅,血浓缩、尿量少时皮肤及尿的黄疸则深; 皮肤呈橘黄色。持久的胆汁淤积皮肤呈黄绿色或者褐绿色,由于胆道梗阻,肠道因缺乏胆盐,影响脂肪的消化、吸收,以及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引起腹胀、脂肪泻以及出血倾向等。黄疸伴有柏油样便者,见于壶腹癌侵入十二指肠,或者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黄疸伴有右上腹剧痛或者绞痛者,须考虑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病。肝脓肿及个别重症肝炎病人也可以有相当严重的上腹痛。
中医认为,湿热熏蒸黄疸如橘子色,小便黄而且浑浊,伴有发热,小便不利,符合肝细胞性黄疸。三阳合病发黄伴有腹满、肋下痛等,符合急性胆管炎黄疸。太阴发黄的特点是病程长,色晦暗(黄绿色或者褐绿色甚至黑色),大便溏(脂肪痢),时腹自痛(反复发作的腹痛),不发热,符合慢性胆汁淤积型黄疸。其最常见的原因是胆结石、肿瘤、胆管狭窄,这时用下法也可能引起胆管破裂,导致局限性上腹部腹膜炎(结胸证)。一般情况下结石引起的梗阻不长久,梗阻缓解后,黄疸及脂肪痢都会减轻,278 条“虽暴烦下利,日十余行,必自止。以脾家实,腐秽当去故也”就是这个意思。太阴发黄与晚期梗阻性黄疸是一个证态。
蓄血黄疸:太阳病蓄血黄疸与宫外孕破裂血管外溶血性黄疸一致;阳明病蓄血黄疸与肝硬化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一致。阳明病湿热黄疸与肝细胞黄疸一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