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赤那

《伤寒论现代解读》(转帖)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8:32:07 | 显示全部楼层
151  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
    词解
    紧反入里:指原来的浮紧脉象变得相对沉紧,用脉的变化说明表邪因误下而陷入里。
    痞:症候名。闭塞不通的意思。
    濡:柔软的意思。
    气痞:气滞闭塞不通的意思。
154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大黄黄连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右二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分温再服。
   词解
  濡:柔软。按之濡,是指用手按压腹部时,腹部呈现柔软状态,没有腹肌紧张和抵抗感。
   麻沸汤:即刚刚烧开的沸水。水沸时,水面上气泡密密麻麻浮动,故名。
渍:浸、泡之义。
   须臾:很短的时间。
   解读   心下痞:孙固祖在“75例心下痞胃镜分析”一文中,75例心下痞中73例为胃炎,由此推论,心下痞多由胃部炎症引起,其中以浅表性胃炎居多。心下痞偏寒者,多为局部贫血,缺血,微循环障碍的慢性炎症;偏热者为组织充血、水肿、局部代谢增强的急性炎症,或慢性炎症的急性发作。日本学者的研究认为:心下痞硬与消化系统症状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心下痞硬的发生与交感神经功能有关。以上科学实验结论可供参考,心下痞是病人的一种感觉,感觉到胃脘部痞塞不通、满闷不适,可能有形态学变化,也可能没有形态学变化,而只是消化道的功能性变化。149条“但满而不痛”。本条“心下痞,按之濡”是痞证的特点,是与热实结胸证的鉴别要点。
    现代研究:大黄黄连泻心汤是一个治疗急性消化道感染的有效方剂,已被现代医学所承认。
   (1) 抗菌作用:能明显抑制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杆菌、大肠杆菌及变形杆菌;
   (2) 导泻作用;
   (3) 抗消化性溃疡作用;
   (4) 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5) 解热作用;
   (6) 镇静抗惊厥作用;
   (7) 抗血小板聚集作用;
   (8) 抗凝血作用;
   (9) 抗缺氧作用。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8:32:39 | 显示全部楼层
155  心下痞,而复恶寒、汗出者,附子泻心汤主之。
    大黄二两     黄连一两   黄芩一两    附子炮,去皮,破,别煮取汁,一枚
     右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汤二升渍之,,须臾绞去滓,内附子汁,分温再服。
解读  附子泻心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加附子而成,有学者认为大黄黄连泻心汤中应当有黄芩。随着现代医学对于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研究以及对于大黄、大承气汤的研究,大黄具有防治应激性消化道溃疡作用;具有防治消化道细菌、内毒素移位的作用;具有防治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作用。大黄、大承气汤还具有防治呼吸窘迫综合证的作用。大黄、黄芩、黄连合用具有广谱抗菌素的作用,大黄黄连泻心汤作为一个基本方,在防治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中的作用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同样附子泻心汤作为一个基本方,在防治早期感染性休克中的作用也是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
附子泻心汤除了具有大黄黄连泻心汤的作用之外,还有以下两方面的突出作用:
  (1) 抗缺氧作用。
  (2) 抗凝血作用。
  156  本以下之,故 心下痞;与泻心汤,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一方云,忍之一日愈。
   解读   五苓散证也可以出现心下痞,当“下之”引起“ 心下痞,其人渴而口燥烦、小便不利者”这一组症状时,这是由于水电解质紊乱引起的消化道功能性障碍,而不是消化道感染,是五苓散的适应症,而不是泻心汤的适应症。泻心汤痞证与消化道感染是一个证态。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8:33:17 | 显示全部楼层
157  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生姜切,四两   甘草炙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一两    黄芩三两    半夏洗,半升   黄连一两
大枣擘,十二枚
  右八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附子泻心汤,本云加附子,半夏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同体别名耳。生姜泻心汤,本云理中人参黄芩汤,去桂枝、术,加黄连,并泻肝法。
   词解
   干噫食臭:干噫,指嗳气;食臭,指食物的馊腐气味。干噫食臭:是指嗳气时有食物的馊腐气味。      
   腹中雷鸣:指肠鸣音亢进,不用听诊器都可以听到。
   158   伤寒中风,医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数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鸣,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医见心下痞,谓病不尽,复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热结,但以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硬也。甘草泻心汤主之。
   甘草炙四两   黄芩三两   干姜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黄连一两
   右六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词解
   谷不化:食物不消化。
   热结:指实热之邪聚结。
   客气上逆:指邪气上逆。
   解读   甘草泻心汤为半夏泻心汤重用甘草而成,现代药理研究证实甘草所含甘草甜素有解毒和吸附作用,可用于抗炎抗过敏反应。甘草流浸膏具有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抑制组织胺所引起的胃酸分泌作用。用于溃疡病时,对于溃疡面还能形成薄膜起到保护作用。并能保护发炎的咽喉和气管的黏膜。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急慢性胃肠炎、白塞氏综合征都有较好的效果。29条“咽中干、烦躁吐逆者,作甘草干姜汤与之”。现代药理研究,甘草干姜汤这一配伍,具有调节植物神经,缓解平滑肌痉挛,增强胃肠吸收功能,增强血液循环功能。所以甘草干姜汤能够解除烦躁吐逆等胃肠道症状,胃肠道功能的改善,促进了胃肠道的吸收功能,纠正了低血容量状态。甘草干姜汤用甘草炙四两、 干姜二两,加之半夏泻心汤的抗菌等作用,甘草泻心汤除了治疗急性胃肠炎外还能纠正水电解质紊乱。甘草泻心汤治疗腹泻引起的低血钾有良好的效果与方中的大枣、甘草含有丰富的钾、钙有关。
   半夏泻心汤证,甘草泻心汤证,生姜泻心汤证均属脾胃不和,寒热互结,气机痞塞之证,临床表现为,心下痞,呕吐、肠鸣下利等共同症状。其不同处在于:半夏泻心汤证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吐出物多无食臭,下利多为稀便;生姜泻心汤证以嗳气有酸腐食臭味,下利如清水样便为特征;甘草泻心汤证则以下利一日几十次,水样便,带有未消化的食物,呕吐没有呕吐物,心烦不安为特点。以上临床表现符合现代的急性胃肠炎的诊断,半夏泻心汤证偏重于急性胃炎;生姜泻心汤证偏重于急性肠炎;甘草泻心汤证偏重于急性胃肠炎,而伴有水电解质紊乱者。
   大黄黄连泻心汤证属于热痞,以“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为主证,这一组主证是痞证的共同性,没有特殊性,其它痞证都是在热痞的基础上扩展起来的。所以 大黄黄连泻心汤也是其它泻心汤的基础,其它泻心汤 都是在大黄黄连泻心汤的基础上,根据症状的不同变化加减而成。大黄黄连泻心汤的适应症是发热,消化道的症状不典型为特点。
附子泻心汤证是在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基础上具有恶寒、汗出的症状,其含义与20条“ 太阳病,发汗,遂漏不止,其人恶风,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汤主之。”类似,只是程度比较轻,因为没有遂漏不止,所以没有小便难,四肢微急,难以屈伸的表现,但是表阳不固的病机是一样的。中医认为附子具有固表作用;西医认为 附子具有扩张皮肤、内脏毛细血管的作用,具有兴奋副交感神经的作用,因而可以抑制汗腺的分泌,与中医的病机浑然一体。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8:34:01 | 显示全部楼层
159  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医以理中与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余粮汤主之。复不止者当利其小便。赤石脂禹余粮汤。
   赤石脂碎,一斤      太一 禹余粮碎,一斤
   右二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词解
   赤石脂:其主要成分是水化硅酸铝,尚含相当多的氧化铁等物质。其药理作用主要是吸附作用,内服能吸附消化道内的毒物,如磷、汞、细菌毒素及食物异常发酵的产物。为吸着性止泻药,能吸着肠内毒素、细菌及其代谢物,减少对肠道黏膜的刺激,而呈止泻作用。对胃肠黏膜有保护作用。尚有制止胃肠道出血的作用。
禹余粮:为氢氧化物类矿物褐铁矿,主要含碱式氧化铁,还常常含多量的磷酸盐,以及铝钙锰钾钠磷酸根、硅酸根和黏土杂质。
    解读  赤石脂与禹余粮均为矿物药,常相须为用,都具有涩肠止泻、收敛止血、固崩止带作用。它们的作用与西药活性炭、鞣酸蛋白一样,起到吸附和收敛的作用。因为它们没有抗菌作用,对于胃肠道感染性疾病,必须在使用抗菌素之后才能使用,如果使用过早或者单独使用,往往造成胃肠道感染加重。本条“伤寒服汤药,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泻心汤已,复以他药下之,利不止”反复使用泻下药和泻心汤,感染已经消除,这时使用固涩止泻药赤石脂禹余粮汤是正确的。如果下利仍然没有改善,那就不是一般的胃肠道感染的问题,可能是霍乱病如386条五苓散证,当利其小便。因为“心下痞硬,下利”一证不仅痞证有之,结胸证、五苓散证、真武汤证、协热利等都有之,所以应当全面分析,辨证施治。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8:34:43 | 显示全部楼层
152  太阳中风,下利,呕逆,表解者,乃可攻之。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 、汗出不恶寒者,此表解里未和也,十枣汤主之。
    芫花熬   甘遂   大戟
    右三味,等分,各别捣为散,以水一升半,先煮大枣肥者十枚,取八合,去滓,内药末。强人服一钱,羸人服半钱。平旦服。若下少病不除者,明日更服,加半钱;得快下利后,糜粥自养。
    解读  中医认为,本条是在 太阳中风的病程中续发水邪凝结,水饮结聚于胁下,外有表邪、里有水饮,表里同病。在这种情况下必须先解表,表证解除之后才能用攻下法,“表解里未和”的临床表现是“其人(絷絷)汗出,发作有时,头痛、心下痞硬满、引胁下痛、干呕、短气 、汗出不恶寒”,这一组临床表现是悬饮证。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相似,应当鉴别。大结胸证为水热互结于胸膈,其临床表现为心下痛,按之石硬,甚则从心下至少腹硬痛,手不可近,伴潮热、烦渴、舌苔黄燥等热象;痞证为寒热互结,阻塞于中焦,其临床表现以心下痞,按之柔软为特点;悬饮证为水邪结聚于胸胁之间,其临床表现不仅有心下痞硬满,更有转侧动身、或咳嗽、呼吸、说话等都可以牵引胸胁疼痛,即文中所谓“引胁下痛”,此为悬饮证的辨证要点。同时伴有头痛、呕逆、咳嗽等症。
   十枣汤现代用来治疗胸腔积液、腹腔积液、肾性水肿等第三体腔积液。药理实验证明芫花、甘遂、大戟均有不同程度的导泻作用,芫花的芫花黄碱素,甘遂、大戟所含的大戟乳脂等有效成分对肠黏膜有强烈的刺激,引起炎症性的充血,使肠蠕动增加造成严重的腹泻。动物药理实验证实,此类药物的有效成分难溶于水,所以不入汤剂而采用药末冲服的方法。大枣,中医认为是为了减轻副作用。大枣含枣酸及大量环磷酸腺苷(CAMP)样活性物质,具有解瘙、镇静、健胃、利尿、旺盛血行,缓痛等作用。每100g可食部分含糖61.6g,钾524mg。15枚大枣大约100克,可食部分大约为80克,可补充钾约300mg~400mg,另含钙、镁等。不仅补充了部分能量,且补充一定量的钾、钙、镁。十枣汤引起严重的腹泻,剧烈的腹泻引起机体水电解质紊乱以钾盐损失为主,所以重用大枣可以减轻十枣汤的副作用。
    悬饮证与大结胸证、痞证都与水电解质紊乱有关,痞证下利为炎症渗出物在肠道内形成并排出体外;大结胸证为化脓性渗出物聚集在腹腔并有胸腔反应性渗出;悬饮证则为炎症渗出液(非脓性)或漏出液聚积于第三体腔,当以大结胸证为参考系时,悬饮证的热象明则不显。五苓散证也与第三体腔积液有关,它更偏重于漏出液。还要根据病人的全身情况、病情的缓急、积液量的多少等情况选用五苓散或者十枣汤。
1    53  太阳病,医发汗,遂发热、恶寒;因复下之,心下痞。表里俱虚,阴阳气并竭,无阳则阴独。复加烧针,因胸烦、面色青黄、肤(润)者,难治;今色微黄,手足温者,易愈。
   词解
   遂发热:即继续发热。
   阴阳气并竭:此处之阴,指里;阳,指表;竭乃虚乏之义。“医发汗”伤其表,“复下之”又伤其里,与上句表里俱虚同义。
   无阳则阴独:此处阳指表证,阴指里证。无阳,即表证已罢;阴独,即只有里证。就是表邪内陷,表证已罢,只有里证的意思。
   肤(润):皮肤肌肉跳动。
    解读  本条主要阐述痞证的成因和误治后的变证及其预后。痞证的病因,误用下法只是其中之一,在临床上饮食所伤,肝胃不和,情志不畅,中焦不足,复感外邪等多种因素都能导致痞证。“下之”“汗之”可以认为是误用汗法、下法;也可以认为是病人本身出汗太多,腹泻严重,成为疾病的一个诱因;甚至于出汗、腹泻就是疾病本身的一个症状。对于疾病预后的判断要全面考虑。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8:35:20 | 显示全部楼层
160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
词解
眩冒:头昏重而且眼前发黑发花的症状。
痿:证候名称,主要表现是两足软弱无力,不能行走。
解读   本条与67条、82条关系密切。
                           67条、160条、82条脉证比较表
    脉象            症状
160  甚微      虚烦   心下痞硬  胁下痛   气上冲咽喉    眩冒      经脉动惕   久而成痿。
67   沉紧            心下逆满           气上冲胸      起则头眩  身振振摇
82                   心下悸                           头眩      身润动     振振欲擗地
中医认为67条苓桂术甘汤证与真武汤证的病机都是阳虚而水饮停蓄,前者为脾阳不足,后者为肾阳虚弱。67条“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就是误汗转属真武汤证的确切证据。160条 “伤寒吐下后,发汗,虚烦,脉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胁下痛、气上冲咽喉、眩冒、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与67条 “ 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相比较,明显可以看出67条苓桂术甘汤证误用“发汗”之后“则动经,身为振振摇”与160条“经脉动惕者,久而成痿。”相衔接。“动经,身为振振摇” 、“身润动”、“ 经脉动惕”都是水电解质紊乱,例如低血钾、低血钙引起的肌肉不自主运动。“ 久而成痿,……两足必先痿废”(喻嘉言)与低血钾引起的肌肉痿软一致。(参考温阳化水法与水电解质紊乱)
161  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硬,噫气不除者,旋复代赭汤主之。
旋复花三两   人参二两   生姜五两   代赭一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半升  大枣擘,十二枚
右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解读  应当与生姜泻心汤鉴别。
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旋复花主要成分含有黄酮类化合物及菊糖等。代赭石主要成分含三氧化二铁,以及镁铝钙等元素,对中枢神经有镇静作用,在肠道能收敛畅壁,保护黏膜。半夏在本方主要起健胃镇咳作用。 生姜具有降逆止呕、促进循环、健胃止泻、抗菌消炎、祛痰镇咳等作用。人参、甘草、大枣具有调整胃肠的功能,滋补身体的作用。本方主要作用是调整胃肠的功能,解除膈肌痉挛,止呕吐等。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8:36:02 | 显示全部楼层
162  下后,不可更行桂枝汤;若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子甘草石膏汤。
   163  太阳病,外证未除而数下之,遂协热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里不解者, 桂枝人参汤主之。
   桂枝别切四两     甘草炙四两    白术三两    人参三两    干姜三两
   右五味,以水九升,先煮四味,去五升;内桂,更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再夜一服。
   解读  本证主要是胃肠道功能障碍引起的痞利证,尽管也有发热,但是与其它以胃肠道感染为主的痞利证不同。桂枝人参汤的适应症是以胃肠道功能紊乱为主要病机的腹泻,一般找不到感染的原因,抗菌素无效,例如胃肠道型感冒,秋季腹泻等。现代认为这些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所以使用苦寒药抗菌素无效。本方特别适宜于老年体弱病人,外感风寒引起的轻度腹泻。
    165  伤寒发热,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呕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汤主之。
   解读   大柴胡汤证与桂枝人参汤证都有发热、心中痞硬、下利等,以呕吐一症作为两者的鉴别,显然省略了许多具有鉴别意义的临床表现。中医认为,大柴胡汤证属于热实证,桂枝人参汤证属于虚寒证,是病机完全不同的疾病。呕而发热是小柴胡汤的主证;心中痞硬、呕而发热是大柴胡汤证的主证。大柴胡汤证与小柴胡汤证、桂枝人参汤证应当鉴别。前已证明:大柴胡汤证主要是与肝、胆、胰急性炎症状态是一个证态;小柴胡汤证与肝、胆、胰也涉及到胃、十二指肠的亚急性、慢性炎症是一个证态;桂枝人参汤证与由病毒引起的、以胃肠道功能紊乱为主要病机的腹泻是一个证态。运用证态体系很容易鉴别。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8:36:36 | 显示全部楼层
164  伤寒,大下后,复发汗,心下痞,恶汗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当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
   解读  任何治疗方法都有其副作用,对于病情复杂的病例要进行分析,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体质的强壮虚弱,制订正确的治疗方案。当表里同病时,通常里证不急、身体强壮者首先解表,里证危急、身体虚弱时先里后表,如果表里均不甚急、身体状况良好时,可以表里同时治疗。解表用什么方剂,治里用什么方剂要根据病情而定,解表宜桂枝汤,攻痞宜大黄黄连泻心汤只是举例而已。
   166  病如桂枝证,头不痛、项不强、寸脉微浮、胸中痞硬、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者,此为胸有寒也。当吐之,宜瓜蒂散。
   瓜蒂熬黄,一分    赤小豆一分
   右二味,各别捣筛,为散已,合治之。取一钱匕,以香豉一合,用热汤七合煮作稀糜,去滓,取汁和散,温顿服之。不吐者,少少加;得快吐乃止。诸亡血虚家,不可与瓜蒂散。
   词解
   不得息:形容呼吸困难、不通畅。
   解读   355条,324条及本条属于痰食阻滞证,如果伴有手足逆冷则为痰厥证。痰厥与上消化道感染是一个证态, 临床表现有饮食入口则吐、心中温愠欲吐而不能吐,饥不能食(指吞咽困难,吞咽后呕吐),久病成窠囊等。金匮要略云,宿食在上脘,当吐之,宜瓜蒂散。这里的上脘是指胃以上消化道而言 。瓜蒂散为涌吐剂,可将积于上脘(上消化道)的有害物质,未消化及发酵的食物等吐出体外,相当于现代的洗胃,所以痰厥与现代医学的幽门梗阻、急性胃炎、食物中毒、上消化道憩室并感染(窠囊)相一致。由于现代胃肠减压术无需服药,副作用少等优点,涌吐法现已基本不用。
    急性胃炎、食物中毒、暴饮暴食引起的急性胃扩张等,都可能出现恶寒发热等类似于感冒的表现,由于感染在胃内,所以头不痛、项不强,而是胸中痞硬;由于胃内积聚的食物发酵产生大量气体,病人出现不停的嗳气、泛酸,即“气上冲喉咽不得息”。这是瓜蒂散的适应症。
    食道憩室并感染:食管憩室可以发生在食道的任何部位,但最多发生在食道上端,其次为中段与膈上部食管。初期无症状,憩室逐渐增大时,病人进食时常觉有食物进入囊内,并有食物反流。饮水时可出现气过水声。如果憩室被潴留的食物所扩大,则可压迫食管而引起吞咽困难。症状可周期性出现,这是由于憩室逐渐被食物所充盈而达到可引起梗阻的程度,才引起吞咽困难或者呼吸不利。此时憩室可因呕吐而清除了内容物,出现一段缓解期。憩室可因食物潴留与刺激而继发炎症与溃疡,甚至出血、穿孔。陈亦人主编伤寒论译释355条医案选录“秦景明素有痰饮,每岁必四五发,发即呕吐不能食,此病久结成窠囊。非大涌之,(佛)愈也。须先进补中益气,十日后以瓜蒂散频投,涌如赤豆沙者数升,已而复得水晶色者升许。如是者七补之,七涌之,百日而窠囊始尽。食道憩室并感染与窠囊是一个证态。
   瓜蒂散的主要药理作用在于甜瓜蒂,甜瓜蒂的主要成分含甜瓜素,动物实验证明其能刺激胃黏膜的感觉神经,反射性的兴奋呕吐中枢,引起强烈呕吐。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8:37:09 | 显示全部楼层
167  病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痛引少腹,入阴筋者,此名脏结,死。
词解
阴筋:指外生殖器。入阴筋,就是阴茎缩入。
胁下素有痞,连在脐旁:实际上就是肝脾肿大。
解读   129条 何谓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130条条  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一云寒而不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结胸证是有形之邪结于胸膈,以胸脘部疼痛为主症的一种病证。已经证明热实结胸证与急性腹膜炎特别是上腹部急性腹膜炎是一个证态,所以病人有烦躁不安,腹痛、按压痛,发热,不大便,饮食下降等表现。藏结其临床表现与结胸有相似之处,如胸脘部有硬结、包块等,但是病变性质不同,藏结是脏器虚衰,阴寒凝结的一种病证。所以病人表现出其人反静,饮食如故、时时下利,无阳证,不往来寒热等特点。一般没有剧烈疼痛、拒按、压痛、发热等阳性、热性症状。
结胸与藏结的鉴别:按之痛与不痛是首要鉴别点。按照西医的观点,对一个包块或者在病变部位进行按诊,有压痛的首先考虑炎症,无压痛的首先考虑肿瘤,参考其它临床表现,如有发热,烦躁不安,剧烈疼痛,不大便,饮食下降等表现,这是炎症;如果病人不发热,表面上没有什么病症表现,其人反静,饮食如故,但是病人的脉象和舌苔表现出机体处于虚弱和寒凝聚结的状态,不仅考虑是肿瘤而且首先考虑可能是恶性肿瘤,因为良性肿瘤机体没有虚弱和寒凝聚结的表现,所以,藏结与腹腔恶性肿瘤是一个证态。
藏结本来没有疼痛,现在出现了疼痛,并且向少腹、外生殖器放射,甚至于引起阴茎缩入,说明疼痛非常严重;病人胁下原来就有包块,现在长大了到了脐旁,所以本条所说的藏结,实际上就是肝癌的晚期,其予后只能是死亡。
 楼主| 发表于 2008/11/19 18:37:44 | 显示全部楼层
168  伤寒若吐若下后,七八日不解,热结在里,表里俱热,时时恶风、大渴舌上干燥而烦、欲饮水数升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知母六两    石膏碎一斤    甘草炙,二两    人参二两    粳米六合
  右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此方立夏后、立秋前,乃可服;立秋后,不可服;正月、二月、三月尚凛冷,亦不可与服之,与之则呕利而腹痛。诸亡血虚家,亦不可与,得之则腹痛利者,但可温之,当愈。
  169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170  伤寒脉浮、发热、无汗,其表不解,不可与白虎汤。渴欲饮水,无表证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222  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解读   白虎加人参汤与白虎汤的主证大体相同,只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津液亏损比较严重,二者鉴别的要点是:白虎加人参汤证比白虎汤证的“汗”“渴”更剧烈;或者无大汗、大热而以渴饮为主诉;具有白虎汤证的临床表现,但是脉虽然洪大反无滑数,或者脉象无力,或虚数;具有白虎汤证的临床表现,但是年老体弱气,血阴液亏虚。凡符合上述任何一条,都宜用白虎加人参汤,而白虎汤则显不妥。
   白虎汤证的病理学基础是高烧、大量出汗,引起机体失水失盐,所以出现极度口渴、烦躁;白虎加人参汤证津液亏损比较严重,比白虎汤证的“汗”“渴”更剧烈 ,脉象无力,或虚数,将近进入休克状态。 白虎汤是一个不发汗的解热剂,热退后,水电解质紊乱会自动调整;白虎加人参汤除了具有白虎汤的作用外,人参起到防止休克的发生,全身调整的作用。白虎加人参汤证与高热伴休克代偿期是一个证态;白虎汤证与高热伴轻度失水失盐是一个证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4 06:34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