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天天布衣

全转贴超长篇连载 『煮酒论史』 [国学宗教]古代的医生 作者:罗大伦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6:35:13 | 显示全部楼层
这……
  医生,知道吗?这两个字份量很重啊!是要“医”治患者,让他“生”的啊!见死不救,不是医生啊!
  我看到了李中梓眼睛中的红血丝,很是内疚:可是你一定要有把握啊。
  我已经经历过多少个这样的患者了,我已经把此病的诊断规律研究清楚了!我当然有把握把他治疗好!
  
  得,不但是我听了没有话说,连患者的家属也听傻了,于是大家一致点头,与其这样等死,不如让李中梓来开方,万一可以救活呢?
  这样,李中梓就开出了大剂量的补中益气汤,加上秦艽、钩藤、防风、竹沥,有的时候换成天麻和姜汁。
  李中梓的用意是很明显的,这个患者很虚,正气不足,这样他的脉络中总是没有推动的力量,所以会出现某个部位瘀阻的情况,因此用补中益气汤来补足正气,同时这个秦艽和防风都是风药,这个秦艽是产在云南、四川的一种龙胆科植物,是可以疏风活血的药材,性味苦辛、平,入的是肝、胃、胆经,因为肝主筋,所以它舒筋活络的作用比较强,但是它最大的特点是在通络的同时可以养血;而防风是一味重要的辛温发散药,它发汗的力量并不大,如果想要发汗,一般都是和苏叶或者是荆芥一起用的,如果是和秦艽同用,则是可以驱散经络筋骨中的风邪,如果是和羌活同用,则可以疏散上身的风邪,如果和独活同用,则偏于疏散下身的风邪,总之在治疗风湿的时候,防风是一味最常用的药材了。
  方子里的钩藤是一味镇肝熄风的药材,中医认为那种抽搐或者半身不遂,言语失利等都是由于风邪导致的,这个风邪不但是有外面来的,还有体内因为肝气勃郁而产生的,这叫内风,这个钩藤对于这种内风就有熄风的作用,我们现在可以看到,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时候,经常要开出钩藤这味药,就是因为他认为这个高血压是肝气上逆造成的,但是有一个问题我要指出,这个钩藤古代中医都要在药的后面标注“后下”两个字,这是为什么呢?现在药理分析认为,古人的做法是对的,因为钩藤的有效成份在水煎二十分钟以后,就被破坏了,就没有效果了,所以开方子的时候要标明把钩藤单包,然后在药快熬好的时候后下,我观察了那么多的医生,几乎没有这么做的,全是在一个方子里写了,然后药房就给抓到一起了,真是可惜了这味药,以后各位看到自己的父母去瞧病,如果医生开了钩藤,您一定要提醒一声,千万写明要后下啊,到抓药的时候,也要让药房单独包出。
  至于竹沥,就是我们南方的竹子,放在火上烤,烤出的液体,这可是味救命的药啊,竹沥性寒,可以化去热痰,尤其它擅长的是,化去经络四肢,皮里膜外的痰,一般药物无法到达的地方,它都可以到达。
  竹沥在治疗外感病热证的过程中,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它化痰的速度快,力量大,王孟英在给患者治病的时候经常用,有的时候一个重病下来,一共要烧掉竹子几十根(在南方生活真幸福啊,可以随砍随烧)。
  竹沥的一个更大的作用是救急,很多中风患者,有脑血栓的,有脑出血的,昏迷不醒,口中痰声漉漉,这个时候用竹沥下去,就可以很快地把痰化掉,使得病人尽快醒过来,一般怕竹沥寒,可以在用的时候滴入几滴姜汁,这种情况下竹沥可用九克到三十克。
  还有那种重症手术的,有的是开颅了,有的是气管切开的,等等,总之是痰声漉漉,高烧不退,在重症监护室里住着,各种抗生素都上了,还是没有效果,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处理,病人会很快死亡,此时如果用竹沥七八十克甚至一百克,配合些化痰的药物,则可以很快退烧,痰涎涌出,患者就会恢复过来。
  当然,现在在大城市里一般中医是没有机会进入重症监护室的,这些经验都是在小城镇获得的,四川就有位老中医,叫江尔逊,他对救治这种濒危患者很是擅长,经常是大剂竹沥下去,两三天后本来还监护着的患者就出院了。
  
  李中梓对这个患者到底用了多少竹沥我们是不知道了,总是,两付药以后,患者的神志就清楚了,于是就在这个方子的基础上来回加减用药,等到了五十来天的时候,这个患者就痊愈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6:36:53 | 显示全部楼层
看到了,这就是高手,他把患者的虚实程度拿捏得非常的好,这个患者如果不补足正气,那么最后一定会出更大的问题的,现在我们在治疗这种病的时候也是,很多医生认为患者的血压高,不能用补气之药,所以都用的是滋阴的药物,说是柔肝熄风,什么生地、白芍、龙骨、牡蛎用得很多,其实,补气也是很重要的,有的时候把正气补足了,血压也就下来了。这是中医的辨证,不是按照西医的思路来开中药。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6:48:04 | 显示全部楼层
原来都是名人啊
  
  前面我们说到了,李中梓在三十岁的时候就写了《颐生微论》这本书,很快就形成了自己的治病思想,等到第二年,就在他三十一岁的时候,他又写了本书,叫《雷公炮制药性解》。
  炮制是中医领域一个特殊的内容,我们把中药采来以后,并不是直接就用的(有些鲜药除外),一般是要经过炮制,该晒干的晒干,该炒的炒,总之很是复杂,但是经过炮制后,这药物的有些特性就改变了,比如有的以前有毒,现在减少毒性了,有的药效增强了,有的归经改变了等等,这事儿无比复杂,我们这里就不多聊了。
  李中梓写的这本书参照的是南北朝时候的《雷公炮制论》这本书,这书是中医炮制领域的一本重要的著作,但是实际比较两书,发现李中梓也并没有完全按照该书来,李中梓增添了大量的内容。
  在中医炮制的历史上,李中梓是和缪希雍、李时珍都被记载下来的,是明朝对中医炮制有贡献的人,当然,李时珍同志写的内容太多了,所以贡献更大一些,得的奖状也多些。
  
  这么看来,李中梓在这么年轻的时候已经有了自己的著作,同时也是一个疗效好的医生了,找他看病的人也是络绎不绝,其中有些人还是有些故事的小名人,我们顺便来讲述一下吧,当然,治疗这些人的事情可能发生在李中梓整个的行医过程中,我就不考证年代了,一并在此给讲了吧。
  
  李中梓曾经治疗过一位叫吴玄水的人,当时的职务是光禄卿,那么这位吴玄水又是谁呢?他到底患了什么样的病呢?李中梓又是怎么治疗的呢?
  
  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松江发生了震惊朝野的“民抄董宦”序幕。董其昌各位都知道吧,这位是大书画家,还做过官,但教子无方,他的第三个儿子董祖源简直就是当地的恶霸(当年董其昌的书画价格就特高,家里有钱),这个董祖源为扩建宅第,强迁民房,不及搬迁就揭瓦驱逐,使房主露天居住(属于野蛮拆迁)。二子董祖常更是横行乡里,他命恶仆陈明将同学、府庠生陆声远家人的女儿抢走(连同学的女儿都要欺负,您说有多坏吧)。
  这种坏事,别以为就没有人关注,当时没有新闻媒体,但是有人把它编成《黑白传》,说书人钱二拿来到处演唱,影响很大。
  董祖常得知后气得直拍桌子,派恶仆将生员范廷芝及说书人钱二抓进董府,威吓拷打,逼范廷芝承认自己是《黑白传》的作者。范受辱呼冤,悲愤而死。范母以83岁高龄之身,率媳妇龚氏、孙媳董氏,坐轿到董家评理。董祖常命人把范母等人的坐轿打毁抛入河中,并毒打辱骂这些妇女。随后将范母等赶入坐化庵中。
  但此时官府迫于董其昌的势力,还包庇他的儿子,结果是老百姓不干了,松江府城的大街小巷,很快就到处张贴满了揭露董其昌父子的揭帖,很快,百姓群集董府周围不下万人,有人先将董府门前旗竿掀倒。董祖常派打手上屋向群众掷石丢瓦、泼屎尿,民众中亦有很多人上屋顶还击。
  农历三月十六日晚上,松江城百姓齐集,青浦、上海、金山等地也来了许多民众,声势浩大。当晚有二个少年爬上墙,用火物烧着了董府家门,火随风势烧到董府茶厅时,火势越来越猛,民众呼声雷动。不久,董其昌营建的一百多间房子,包括里面的珍奇珠宝、古物文玩变成瓦砾(有点可惜,很多国宝啊)。
  董宅被焚后,民众余忿难消,又把董其昌建在白龙潭里的藏书楼“抱珠阁”也烧了(这损失更大了)。
  当时,住在苏州的董其昌得到家报后,差点急得吐血,就给抚台、学院写了信,要求惩办参与闹事的府学生及有关民众。
  看来当时董其昌还是有一定的影响力的,各级官府纷纷要求松江府严查闹事人员,当时松江府的理刑推官、署华亭县事就是吴玄水,这位吴玄水知道啊,这是人民的力量,董家那是恶霸,一贯欺压百行,而老百姓也是积愤已久,可是,上面的压力不断地传来,自己又实在不想助纣为虐,怎么办呢?吴玄水把牙一咬,他脱下了乌纱帽,放在了衙门的桌子上,挂冠而去。
  这个行为博得了老百姓的一直喝彩,所以吴玄水在当时的松江很有威望,但是,此事最后还是以官府包庇董家了事,两个纵火少年都被杀了。
  
  李中梓在后来,还给吴玄水看了病,这位吴大侠很是有趣,做官那是没得说,为民请愿,但是他也是个人啊,有人的七情六欲,很想长寿,但是他的养生观念不大对头,他不知道打哪儿听说的,说夫妻间进行房事的时候,如果不泄精,那么就可以长寿(这是古代的一种怪论,说精液可以回流再补先天),于是我们的吴大侠就坚持着,和老婆同房的时候不射精,这么坚持了好几年(闭精入房有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同时,他还要经常写东西,非常的累,结果就患了白浊这个病,这种病就是尿液浑浊,颜色偏白,然后在小便的时候疼痛难忍,每次小便这位吴大侠都痛得感觉如同刀割一样,这份痛苦,就别提了。
  吴大侠在当地那是有威望的啊,于是就请来了名医,开的方子是通利和补肾的药物,结果服用以后没有效果。
  这怎么办呢?再找更有名的医生呗,这就把李中梓给请来了,李中梓诊完了脉,就问:“您这个病是怎么患的呢?”
  吴玄水一看,没办法啊,人家看出来了,于是就把自己闭精入房的修炼方法说了。
  李中梓一听,嗨!这都是听谁说的啊,这哪儿是修炼啊,这是害自己啊。
  吴玄水很疑惑:“啊?难道我的方法错了?”
  李中梓向他解释,说:“同房的时候,精液不流出去,积攒起来,会腐败的啊,当然对人体是没有好处的(败精久蓄,已足为害),何况你还要写那么多的东西,劳费心神,这会使得心肾不交啊,怎么能不病呢。”
  于是开了方子,是萆薢分清饮,加上茯神、牛膝、黄连、肉桂,这个萆薢分清饮我给大家介绍一下,组成是益智仁、川萆薢、石菖蒲、乌药。专门是治疗下焦虚寒导致的小便白浊,象米泔水一样,频数,等尿液放置一段时间,还会凝结象膏那样的症状。
  方子里的萆薢是味去湿的药,它可以把下焦的湿气泄出,益智仁是味收敛的药物,它可以温脾肾,燥脾湿,摄涎液,收小便,有的人经常在睡眠的时候流口水(这种情况小孩子也很多),这就是收敛的功能有问题,一般是脾虚不摄的情况为多,可以用一些补脾的药物,如白术、苍术、茯苓等药,配合益智仁,就会起到很好的作用;方子里的乌药是入肝经的,可以行气宽胀,对于寒性的下焦气痛效果比较好,通常用来治疗疝气等病,同时乌药也有暖肾收缩小便的作用,它和益智仁合起来,再加上山药,就是一个方子,叫缩泉丸,对于小便特别多,遗尿等症状特别的好,有的女士就有这个毛病,经常是小便控制不住,一不留神就尿出来的,就可以用这个方子,也可以根据症状分别配合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归脾丸服用,效果还不错。
  为什么在去湿的同时,还要用收摄的药物呢?因为现在是清浊混杂在一起啊,要把废物排泄出去,还要把有用的物质留下,所以就在去湿的同时还用了乌药、益智仁这样的收摄作用。
  石菖蒲是一味什么药呢?它是祛痰宣气,开通心窍的,对于热入心包和痰迷心窍等情况有很好的作用,除了开通心窍,对中焦湿浊阻滞引起的胸腹胀闷也有一定的治疗作用,那么治疗小便的药物,为什么要开通心窍呢?原来,中医认为这种小便白浊不光是膀胱的问题,主要原因还是肾精虚寒不固(其实还有肾经的湿热,后来到了清朝,又出现了个程氏萆薢分清饮,把原来方子里的温热的乌药、益智仁去掉了,加上了莲子心、车前子等去热之药,用来治疗白浊的热证),那么为什么肾会出现问题呢?是因为心神也太劳累了,导致的心肾不交造成的。
  方子里李中梓加入了茯神,各位可以看到了,这也是样心神的药物,牛膝是补肝肾的,黄连和肉桂一个清心火,一个补肾阳,这是要让水火交泰,达到水火既济的效果,因为李中梓认为这个病就是“水火不交,坎离顺用”的格局。
  
  这个方子服用下去以后,没多久,我们的吴玄水大侠的病就好了,估计在经过这件事情以后,他一定对中医养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一定表示不再听信那些乱七八糟的小道消息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6:54:14 | 显示全部楼层
 正常人必须有六大生理现象每天发生 , 这六大感觉就是 :
  
   第一: 正常的胃口 , 不会超量吃 , 也不会没胃口 , 饮食津津有味 , 一日三餐有正常的饱与饿感 .
  
   第二: 每天早上一起床第一件事就是上大号 , 如果没有就要注意了 .
  
   第三: 一天小便五到七次 , 夏天出汗多自然小便就少些 , 冬天出汗少自然尿就多些 , 小便颜色呈淡清黄色 .
  
   第四: 每天睡觉一觉到天亮 , 没有失眠或无故会半夜醒来等现象 .
  
   第五: 一年四季无论在北方或是南方 , 每天晚上睡觉时双脚必须露在外面 , 一盖被就热的受不了 , 长年都感觉头面冷而手足温热 .
  
   第六: 每天早起时都有阳反应 , 男人要勃起 , 女人要感觉双乳很敏感 .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7:00:21 | 显示全部楼层
大家一起郁闷
  
  类似的病案很多,我们随便再聊几个。
  当时有位叫许霞城的人,这位做的官是给谏,此人很是正直,经常看不惯朝廷中腐败的事情,于是经常上书给崇祯皇帝,但是崇祯反而感觉很是不爽,最后竟然罢了许霞城同志的官,搞得老许很是郁闷。
  要说这位许霞城的名字可能很是陌生,但是如果要说他的一位家姬,则是大大的有名,这个家姬叫王修微,是当时的秦淮名妓,和柳如是、陈圆圆等“秦淮八艳”在当时名气差不多,但是这位王修微更出色的,是她写的诗词,真是才华横溢,引得无数英雄折腰(折腰者有后来的施蛰存和陈寅恪),各位如果看到她的诗就知道了,后人说和李清照有得一比。
  这位王修微小时候就被卖进了青楼,由于她长大后才学出众,便名噪一时,当时的很多文人比如钱谦益(那位喻嘉言的朋友,娶了柳如是的老爷子)、董其昌(那位教子无方的书画家)都和她特熟,钱谦益一再在自己的书里赞叹这位王修微,说她“青莲亭亭,自拔淤泥”(语出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
  但是王修微后来意识到,自己不过是被人狎玩的妓女,所以就一心向佛,向当时的高僧憨山大师求教,并自号“草衣道人”,开始在西湖边修炼。
  但是后来在一次路过苏州的时候,不知道什么原因,又被俗人给玩弄了,结果后来就嫁给了当时的名流茅元仪做了外室,后来,又变成了许霞城的家姬。
  看来晚明江南的那些文人和歌妓的关系都很好,不知道怎么回事儿。
  但是,这位许霞城对王修微可是真好,还真没看不起人家的出身,两个人感情非常的真挚,而王修微对许霞城那也是真的动了心了,就在许霞城罢官后,王修微还一直跟着他,给他整理了诗文集,还把他上疏的奏折整理成了《三垣奏疏》三卷。
  后来,王修微死了以后,许霞城出家为僧。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7:01:10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我遇见你的时候,你已经不再盛开,但是,我的爱却依然。
  在你走的时候,整个世界都随你远离。
  我虔诚参佛,别人以为我已经看透红尘,可是,没有人知道,我只是为了再次见到你。
  
  人生真的很奇怪,以许霞城的资历,阅过多少人啊,却为王修微如此倾心,实在是难得。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7:01:4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李中梓给许霞城诊病的时候,应该就是从朝廷罢官下来的时候,那个时候,王修微应该还活着,但是那几天许霞城还是因为罢官的是很郁闷,因为李中梓记载的医案开头就说:“给谏许霞城,悲郁之余,陡发寒热,腹中满闷”。
  这说明当时许霞城很是郁闷,情绪很不好,以许霞城的知名度,也是找了很多的医生,大家估计是中医诊断都学得不大好,也不管患者有没有什么发病的诱因(这里明显是和情绪有关系),居然都判断是“外感风而内挟食”,就是判断是因为脾胃里有食积,同时外面患了感冒。
  许霞城一听就觉得不靠谱,其实有的时候患者自己有什么病,病根在哪儿,患者自己也很清楚,许霞城心想我有什么食积啊?我这都是郁闷给憋的病。
  于是又请医生,就托人把李中梓给找来了,李中梓到了以后,就开始诊脉,他这手搭到了许霞城的脉搏上以后,感觉“举之无浮盛之象,按之无坚搏之形”,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轻轻地按,并没有感觉到脉象是浮的,如果有外感病,这个脉轻取应该是浮的,应该在浮位上很有力气,但是现在没有,说明并没有外感;当李中梓把手指按下去以后,这个脉象并没有坚搏的感觉,各位,如果这个患者有食积的话,那么在右手的关部一定会有坚硬的感觉,这是食积之象,一般是关脉独大,上下之气被食积所阻,会气机不相流通的,可明显这位许霞城没有,所以你就不能判断人家有食积。
  这样,李中梓就判断出来了,这位许霞城并不是患了感冒,又吃得不顺了。
  那李中梓判断许霞城是什么病呢?根据发病的前因后果,李中梓判断这是一个肝气不舒的证候。
  然后李中梓给许霞城开了方子,这个方子可是让我们开了眼了,一般的肝气不舒怎么治疗呢?就是梳理肝气呗,开些柴胡类的方子,这应该是一个很常用的思路吧。
  但是,李中梓开出的却是补中益气汤,加上木香,白寇仁。
  为什么这么开方子呢?原来,李中梓判断许霞城因为肝气不舒,横逆的肝气伤到了中气,所以才会出现身体发寒发热,腹中还感觉满闷,这样要把中气补足,同时稍微的加一点木香、白寇仁行气就可以了,而且补中益气汤里面还有点陈皮、柴胡、升麻等药,量虽小点,也可以起到理气的作用。
  
  那么,这个药开出去效果如何呢?效果是:十剂以后,我们的许霞城就恢复正常了。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7: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在那个时候,情绪也很郁闷的还有一个人,此人叫钱机山,这位的故事更搞笑,我也顺便给各位讲讲。
  话说在崇祯末年的时候,这位钱机山名声很大(好像是做了兵部尚书),于是就被朝廷给招去,做什么呢?做相国。
  这可是个大官啊,钱机山也是既兴奋,又紧张,自己进了朝廷以后,该按照什么路子来做事呢?
  思考了半天,自己也没什么大主意,就去拜访了自己的老师,叫陈继儒的,这位陈继儒可不得了,当时是名动一时,很有才学,和李中梓也是好朋友,李中梓写的《医宗必读》还是这位陈老爷子给写的序。当时有得风俗,就是无论谁去做官,都要到陈继儒那里去拜访一下,让陈继儒给指点一下,随便说点什么,大家都赶快记下来,有的时候陈继儒如果没说出来什么,没指点几句,这位来访者就会觉得很没有面子,很不高兴,结果是逼得陈继儒常常是胡说几句算了。
  当时这位钱机山来的时候,估计是陈继儒也是被逼得急了,就胡说了一句“拔一毛以利天下”。钱机山一听,很晕,没听懂,但是一想老师这里面一定有很深的含义啊,于是就谨记于心,拍马就奔京城去了。
  到了相位上,正赶上袁崇焕上了折子,说是有个边关将领叫毛文龙的,被努尔哈赤打败,逃到了一个岛上,袁崇焕想要杀了毛文龙,以正军法。
  钱机山一听,啊?这不正合了我老师陈继儒的话“拔一毛以利天下”吗?老师可真是高啊,于是就批示,杀毛文龙,把这个毛给拔了。
  结果,后来袁崇焕又被崇祯皇帝给杀了,罪状中就有错杀毛文龙一条。
  崇祯皇帝还迁怒于钱机山,把钱机山也给下到了大狱,定的是死罪。
  这下钱机山江南老家的人可急了,据说天天到陈继儒家的门口闹,说都是你告诉的什么“拔一毛”搞的!这下好,我们家的老爷也要被拔一头了。
  这事儿弄得后来别人去拜访陈继儒,还要求赠一句话什么的,陈继儒一概头大,不知道该说什么不耽误各位了。
  当然,后来崇祯赦免了钱机山的罪,放了回来。
  可见当时朝廷很乱,就在几乎是这个时候,我们的另一位名医喻嘉言看到报国无望,默默地离开了京城,回到老家开始行医了。
  
  这位钱机山回到江南后,很是郁闷,搞不懂这“拔一毛”怎么还拔错了,结果就患了病,具体的症状是“两膺隐隐痛,膈间不快,食后苦刺酸”,这个症状估计各位可能有体会,因为现在这样的患者很多,那种胸闷胁痛,吃完饭返苦酸水的患者很多。
  开始的时候,是李中梓派门人去治疗的(李中梓这个时候已经有很多的学生了),这位门人叫孙黄绪,去诊断了以后,开了方子,用的是六君子汤,加上黄连和山栀子。他一定认为这是气虚有热,所以用的是补气同时散火的方子。
  但是服用以后,没有效果,这下我们的孙黄绪同学很是惭愧,于是就报告了老师,说自己开的方子没有效果。
  李中梓一看,这说明自己的弟子还没有完全学成啊,于是亲自出马,带着弟子来到了钱机山的家里。
  当时钱机山的家很豪华,据说后楼高很高,“北望九峰,在一览中”,这宅子后来清兵杀来后,被清军用做指挥部了。
  李中梓在亲自诊了钱机山的脉后,明白了弟子用药没有效果的缘故,他对弟子说:看病一定要灵活,这位虽然是肝气不舒,导致了心火旺,但是不能从清火这个思路一直走,你想到了补气,这很好,但是还要察觉到这个患者体内本来的寒气,他原来是有脾寒的,此时是肝木挟火和脾寒混在了一起,所以要从两个方面下手。
  于是他就开了方子,是人参、白术各三钱,干姜、黄连、甘草各一钱,熬好药以后,还要加姜汁少许。
  这个方子是什么意思呢?方子里的干姜是温脾寒的,黄连则是清心火的,这一寒一热,是寒热兼调的,然后再用人参、白术、甘草来补脾。这样就把体内这个复杂的格局给解开了。
  但是这个病也确实难调(钱机山此时的情绪一定很不好),所以李中梓也调理了一个月,这个倒霉的前任相国的病才好。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7:04:03 | 显示全部楼层
当然,钱机山在朝廷里倒霉了,陈继儒老师当然也很难过,结果也病了。
  这位陈继儒是谁啊?各位可能还不熟悉,但是如果提到他写的《小窗幽记》可能就都知道了,他写的句子那叫一个精彩,也难怪为什么大家来拜访时都找他要个句子相赠,这位当时名声巨大,是位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的书画地位和董其昌是齐名的,他在二十九岁的时候就把儒生的衣冠都给一把火点了,然后在小昆山那里盖了房子(看来那个时候房地产商还不成气候),从此隐居,闭门读书,但是这位陈继儒隐居很有意思,他还是继续和三吴名士来往,而且似乎门庭有越来越热闹的趋势。
  本来陈继儒这样的大名人我应该大书特书的,为了不喧宾夺主,还是讲他怎么病的吧。
  当然,陈老师忙着忙着就有点招呼不住了,尤其是还有钱机山这样的学生给添乱,结果也病了,患的是疟疾,三天一发作,叫三日疟,这个病折腾的,很久都不好转,等到把李中梓找来的时候,病也挺重了。
  李中梓一诊脉,脉象是“浮之则濡”,什么意思呢?什么是濡脉呢?李中梓在《诊家正眼》里面引用《脉经》说“濡脉细软,悬于浮分,举之乃见,按之即空”,意思是说,这个脉象是轻轻一搭手是有的,很软,很细,然后一按,就没有了,往下按是空的。如果见到这个脉象,那就是“阴虚,髓绝精伤”,李中梓解释道:“沉主血分,沉按之而全无,血已伤残”,同时他又说“浮濡气败”,就是说如果轻取就感觉到脉是濡脉,那么就已经是气败了,现在各位明白了,李中梓在这里已经把濡脉的意义给解释清楚了。
  那么大家来判断吧,陈继儒脉象是浮取是濡脉,重按是弱的,无力的,这是什么情况呢?是“营卫俱穷”,就是气血都很弱了。
  所以李中梓判断,就是因为气血太虚弱了,所以没有力量把疟疾这个邪气顶出去,才会缠绵不愈的。
  所以李中梓想要使用补的方法来治疗。
  但是陈继儒却很反对,他一向不怎么喜欢服药,尤其是不喜欢人参等补药(素畏药饵,尤不喜人参)。
  李中梓一看,这哪儿成啊?都到了这个份儿上了,还不服补药?我哪里是乱开补药的人啊,我是根据你的体质来的啊,于是就劝这位陈继儒,说:“你以前不服补药,那是身体的素质还可以,现在体质不行了,还是要服人参的啊,现在你的正气已经疲惫了,脉细得象悬着的丝线一样,你不跟着情况的变化来调整,不是跟自个儿过不去吗?”(正气虚疲,脉如悬丝,而可拘以常乎?变通趋时,不得失也。)
  陈继儒一听,有道理啊,我整天给别人赠一句话来着,现在这位老友赠我的话也很有道理啊!
  于是就听李中梓的话,服用了一钱多一点的人参,结果是嘴里立刻就有了津液,肚子里也不感觉到烦和胀了。
  这下陈继儒可高兴了,对李中梓说:“看来我以前太固执了,还是你今天把我给点醒了,这样吧,我就把性命委托了大哥你了(这里透露出了李中梓和陈继儒的年龄大小,原来陈继儒比李中梓年龄小啊,小十二岁呢),现在大哥你让我吃什么我就吃什么!”(敢以性命委重,惟兄所命耳)
  这下,李中梓就放开了手脚,他用人参一两(量够大的)、何首乌一两,煎成了膏,然后加入姜汁一盅。
  这个方子,人参是补气的,何首乌是补血养阴的,姜汁是怕药膏凝滞,用来醒胃的。
  一剂以后,陈继儒的病就好了十分之七八。
  再服了一剂,这个疟疾就好了。
  估计陈继儒一定是欣喜若狂,拉着李中梓的手送了他好多的话,把李中梓的学生们搞得手抄都来不及了,只恨自己的手机没有录音功能。
  
 楼主| 发表于 2009/1/11 17:34:35 | 显示全部楼层
平和之路
  
  这样,在不断的读书和诊病的过程中,李中梓的水平获得了极大的提高。
  那么,未来的路怎么走呢?各位需要知道的是,李中梓是自学成材的,文献中没有记载过他跟哪位师父学过(一般如果跟师父学过,古人是一定要记载的,尊师是古人的一个准则),那么,自己该怎么样规划自己的发展方向呢?
  在古代,中医分派别的情况是非常严重的,有擅长温补的,比如张景岳,有擅长用寒凉的,比如朱丹溪,其实,这些医家自己本身是非常全面的,碰到热证,该用寒凉的时候人家用寒凉,碰到寒证,该用温热的时候用温热之药,只不过是在哪一方面有所擅长而已(这事儿只要认真看看人家的医案就知道了),但是后世一些对中医理解不深的医生,看到一,还没有看到二呢,就认为自己学到了人家的心得,结果学张景岳就只用温热,一点寒凉药不用,说用了就伤了阳气;学朱丹溪就只用寒凉,一点温热药都不用,说用了就能把人补死,导致了大量的误诊病例出现,也把自个儿变成了庸医。
  李中梓该如何选择呢?他会把自个儿归入某一派别吗?
  
  李中梓望着远方,陷入了沉思。
  让我们来和李中梓聊聊吧:李中梓,你到底想把自己划入哪一个派别呢?
  为什么要分派别呢?
  我看人家都有派别啊,而且没事儿互相攻击一下,温热派的攻击一下用寒凉药物的人,寒凉派的攻击一下温热派的人,促进一下学术发展,多好啊!
  你们互相辩论没有关系,但是要知道有多少不是学医的老百姓,听了一方的偏见之辞后,会错误地选择治疗方式啊?还有很多对医学理解不深的医生,会跟着偏重一方,成为庸医的啊?!
  那您到底想站在什么立场上啊?
  我要站在中间!
  啊?那是一条什么道路啊?
  我要选择中正平和之道,在患者体内有热的时候,我就用寒凉药物,因为清去邪热就是保护阳气;在病人体内有寒气的时候,我就要用温热药,因为温阳也就是保护阴津。
  不偏不倚?
  对,真正的中医,一定是讲究使人身体平衡的中正之道!
  那些派别呢?
  真正的中医,一定是辨证论治的,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此一定之理。
  我明白了,李中梓,按照你自己选择的方向走去吧,我知道,最后你一定会成为一代兼容并蓄的大医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12:5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