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各位朋友,晚上好!
那位同学能提示一下上回我们说到那儿了,我们再继续往下说,上边有句话还要强调一下,这句话是什么呢,这句话就是“感往昔之沦伤,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后边是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有一句话我们需要特殊理解一下,“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
我们上次说呢,张仲景写的伤寒,是在他自己丰富经验的上面,集中了他非常丰富的经验,他的族人就有200多人,不到十年就死了2/3,也就是100多人,可以想象的到,这100多人死亡的时候张仲景都应该是在场的。除去他这个族人以外,也就是张仲景临床经验非常非常丰富,但他说了一句非常实在的话,“虽未能尽愈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我们把宋本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我们把他这2本书都读懂了之后,“虽未能尽愈诸病”,这句话就是说,不是说医是万能的,使活死人肉白骨的,对病入膏肓的人同样是无能为力的,但是可以见病知源,“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在这儿张仲景是非常实在的,他和后世医家,比如我们看一些书上边给出一些方子,神效,立效,无不效。张仲景非常实在的说“若能寻余所集,思过半矣”,以前我反复的对大家说,中医非常难学,不是说我们看一本书、两本书就能学会的,需要多看书,多领会,然后还在实践中不断的摸索,最终把这些知识变成自己的经验,杂志上的网上都是知识层面的,谁都可以看,但如果要变成自己的东西就需要你在实际当中反复揣摩,这是这句话。
然后我们再说下边,“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枢,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极难,自非才高识妙,岂能探其理致哉”,在这我们多说一点,以前没决定先说伤寒还是先说五运六气的时候,征求大家的意见,根据大多数人的意见后来还是先说《伤寒》,《伤寒》的文字较少,属于语言简单但含义深刻那种,在这句话中,“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这一段实际就包含了阴阳的学说、五行的学说、运气的学说,因为“天布五行,以运万类”,那些东西都是基础的东西,这是针对人体的,然后“人禀五常,以有五藏”,也就是人体的五脏、六腑、经络这方面的东西。这方面的内容呢,因为伤寒包括的东西,在这儿呢,我们说一点,在天元纪大论里有这样一句话,“天有五行运五类,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这句话意思讲的是,就是天地阴阳生五行,以阴阳五行生万物,就是张仲景讲的,“天布五行,以运万类”,到我们人体呢,是以阴阳为气血,以五行为五脏,而心肝肺脾肾俱全成形体,而为万物之形态。
有天地先有水火,在人体就是先有肾和心,?二阳加一阴,离就是肾,坎就是心,我们说坎离交的时候,就是说的肾和心,坎就是心离就是肾,水和土而生木,火合土而生金,土指的是脾脏,这个后天之本,也是先天的补充物,所以心火,肾水,肺金,肝木,脾土这是五脏的五气。
我们刚才说的是五脏,有天地先有水火,所以先生心肾二脏,下边继续说六腑。五脏,心、肺、肝、脾、肾。六腑呢,胃,小肠,大肠,膀胱,胆,三焦,叫三焦也行,叫心包络也行,这是六腑,这阴阳五行生六腑,阴阳五行生六腑的对应关系是这样:
l 有脾则生胃,脾阴胃为阳,脾胃相配而为土;
l 有肾则生膀胱,肾阴而膀胱阳,肾膀胱相配为水;
l 有心则生小肠,心阴而小肠阳,心与小肠相配为火;
l 有肝则生胆,肝阴而胆阳,肝胆相配为木;
l 有肺则生大肠,肺阴而大肠阳,肺与大肠相配为金;
l 有三焦则生包络,,三焦与包络共为相火;
这是以阴阳生五行,阴阳五行生六腑。在这个五行当中呢,阴阳是生五行的,但是在五行当中又各有阴阳,具体到我们人体来说,以虚实为例,阳实而阴虚,这是一种本气,以成物之形,按照阳实而阴虚本气说,则虚为阳实为阴,所以具体到人体形体方面,气乃为阳,形质为阴,骨骼为阴而精髓为阳,血肉为阴而中贯的荣卫之气为阳。我们平时说的本,根于脏腑者,这个就是本,这是六腑。
我们再说一下十二经,十二经络。在这个十二经络上呢,我的图画好了但是我不会往上传,我只能在这里说一下,我的图是包括:
先是第一行,,,足厥阴肝经,(十二,),肺内(手太阴肺经后边是一个横折)---右边写上络大肠。这个图我不会发,我还是说一下吧。
十二经络流注的示意图,这个图是我画的,这个是第一行到手太阴肺经,手太阴肺经是络大肠的。
下面是手太阴肺经交到手阳明大肠经,手阳明大肠经是络肺的,它在手指侧这个部位交接的。手阳明大肠经在鼻孔旁与足阳明胃经相交,足阳明胃经是络脾的;在足大趾内侧端又与足太阴脾经相交。这个顺序对于咱们学中医的人都应该非常熟悉的,都应该记得,因为我不会发这个图,图我已经画出来了但是不会发。在这个上边还应该包括,以足厥阴肝经为例,它是足部的经脉,它运行的时间是丑时开始,它是络胆的,它的属性是属木的,包括这些东西。这个自己可以画一下,我说的这个图也是我自己画的不是教材上的,这是一个十二经流注的一个示意。
十二经配六气,我们说一下,五脏、六腑加上三焦为十二经络,这十二经络以配五行,它和五行相配的是金木水火土,这个五行,金木水土各一,而火有二,火分君火和相火。君火、相火、燥金、风木、寒水和湿土合成六气,五行和六气之间的关系,五行者气化之体,六气者气化之用。
在十二经和六气的相配的配置上啊是这样的:
l 寒水之气,是膀胱与小肠二府;皆同气化,天一之水出生之;
l 相火之气,三焦与胆,二府专司火之标;
l 君火之气,心与肾,二脏专司火之本,这是地二之所生;
l 风木之气,肝与心包络,一脏一腑,主者筋,天三之所生,肝主筋肾主骨;
l 燥金之气,胃与大肠,二腑主水谷,地四之所生;
l 湿土之气,肺脾二脏,专主气血,天五地十之所生成,为阴阳之总汇;
这是五脏,六腑和十二经,六腑、五行和十二经配六气。在这里呢,我们把运气的东西再说一点吧,可能大家对这个比较生疏,基础是24节气,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这24节气我们要记住,再有就是天干地支;天干,十天干是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二地支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这是十二地支。24节气和天干地支,是运气学的基础,这些东西应该是特别熟悉的,就象我们背一加一等于二这么熟悉一样,这样才能谈到应用上面,这是五运六气的基础。说一点五运六气方面的东西,所谓五运,就是五行的运动,金木水火土五运;所谓六气,风寒暑湿燥火,六种气候的变化。风寒暑湿燥火这是六气,但五行对应的五气,风寒暑湿燥,五气和五行,合则为一,分则为二;化气为风寒暑湿燥,成形为金木水火土。天干地支是一个符号,我们都知道天干地支是一个既代表纪年又代表年、月、日、时,是一个纪年的符号,同时它也代表一个方位的符号,在五运六气上呢它还同时代表一个运和气的符号,在理解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和理解子丑寅卯--这个天干地支方面我们不能仅仅把它看成一个符号,从甲到癸,从子到亥,它包含的万物由发生到少壮到衰老到死亡的这个含义,在这个十天干配五行上面,是甲乙木,丙丁火,戊己土,庚辛金,壬癸水,这是天干配五行。
还有一个叫天干化五运,天干化五运和天干配五行就不是一回事了,它是:
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
我们刚才说的十天干配五行,是甲乙木,丙丁火------是这种配法,这种配法是自然界的气象,因为甲乙木是春,位于东方,一年的开始,所以是十天干的开始。这个顺序是甲乙木丙丁火,甲乙木春天,丙丁火是夏天,戊己土是长夏,庚辛金是秋天,壬癸水是冬天,这是十天干配五行。
在天干化五运上面,它是这种化法,甲己化土、乙庚化金、丙辛化水、丁壬化木、戊癸化火,至于它为什么要这样去化,我们可以从顺序上去看,在十天干中我们如果把甲看成是1,把癸看成10,整个从甲到癸就是从1到10的这样的顺序,甲是1,己是6,1和6化土,2和7化金, 3、8化水,4、9化木,5和 10化火,这样一个顺序,这种顺序就体现了五行的运动,我们刚才说阴阳生五行,在五行当中又各有阴阳,我们从这个角度去理解它这种相配和相化的关系。这是十天干,下边说十二地支。
十二地支,我们习惯的说法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子在前亥在后,在实际应用当中,子丑不是排在前边的,子是排在第使十一位,丑是排在第十二,,它是从寅开始,因为正月建寅,寅代表正月是一年的开始。
在地支配五行上面:
地支: 寅卯(木),辰(土),巳午(火),未(土),申酉(金),戌(土),亥子(水),丑(土),这是十二地支配五行是这种相配的方法,它所用的是在每一季最后18天作为土的, 因为十二地支代表十二个月,每一个季就是春夏秋冬各有三个月,在每一季的三个月最后18天,它是作为土的;你看我们排的这个顺序。这是十二地支配五行,还有 12地支化气:丑未主土,卯酉--金, 辰戌---水, 巳亥—-风木,子午,寅申---火, 这是地支化气,这个12地支化气呢实际就是12地支配三阴三阳, 配六气。 丑未---太阴湿土, 卯酉---阳明燥金,辰戌化水,也就是太阳寒水, 巳亥主木--厥阴风木, 就是子午寅申主火上呢是一分为二的,子午---少阴君火,寅申--少阳相火。
因为这里提到六气,我们再说一下六气,所谓六气就是三阴三阳。少阳、阳明、太阳、太阴、少阴、厥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三是指三阴三阳说的。这个三阴三阳我们可以画一个示意图。
也可以自己画示意图,这个示意图呢就是画一个长方形,长是高的1/6,然后分成6份就是六个正方形,这个意思就是, 象六气从春开始,也就是从厥阴风木开始,厥阴风木在一个正方形中呢,上三分之二画成黑的,下三分之一是白的;少阴呢,上边一半是黑的,下边一半是白的;再有少阳,上边一半是白的,下边一半是黑的;太阴,整个全是黑的;再就是阳明,上三分之二是白的,下三分之一是黑的;再有就是太阳,整个都是白的。用这个表示六气的示意,所谓三阴三阳指的就是阴阳气的多少。现在休息5分钟。
下面把基本的概念东西介绍一下:
刚才发的地址有实用五运六气速查图(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ad.php?tid=64907&extra=page%3D1),图还不是很完善,是不是有朋友看过一个在国外的一个人,他是在国外看到一个关于五运六气的一个计算方法,和我们国内以前运气学的著作所讲的内容是不同,那个图上面用到了我刚才说的十二经络配六气这部分内容,但是我们国内这些个运气著作都没有注意到这部分内容,只是用到主运,司天,在泉,主气,客气,这5个部分的内容,这应该说是不完善的,这个是五运六气学的 一部分或一大部分内容,这个不完善,包括李阳波的《开启中医之门》,这些都是不太完善的,五运六气要真正下工夫学,有一星期就会了,但是在这应该注意点方法,简单说基本的概念你要把它记住、记熟,然后就是一个推导,就象一个公式一样,直接推导就行了,可是这一部分内容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具体的应用是比较困难的,就象运气七篇大论当中,它反复强调的是一是观察天象,一是观察物候,再一个是观察人的脉象,恰恰是它是强调的东西,被我们现在的那些柱子所忽视了,认为这些无非就是如此,用公式一推导就推导出来了,实际并不是这么回事。
我们看七篇大论原著的时候,强调的是观察天象,观察物候,物候我们简单的说就是植物,观察它的情况,观察天气变化的情况,然后还要结合人的脉象,这一部分,如果说能把这一部分都结合起来,才能真正的学明白了,才能真正的会用,这段我们就继续吧。刚才说,让我们画一个六气的示意图,那个示意图画好之后呢,在下面,应该和它相对应的部分,标注上这一部分内容,你比如说厥阴肝木,它下面标注的是春,季节是春天,再起一行,是风木,再下一行,那是初气,再下一行,在节气当中是大寒到春分的。那么少阴呢,是初夏是金火是二气,是从春分到小满,少阳呢,是中夏,是相火,是三气,是从小满到大暑的,这样推上来,就把那个六气所主的季节它的气的名称,然后在一年当中这个主气,初气二气三气四气五气六气它这个顺序,然后就是24节气,从这个节气到那个节气的,把这一部分都记熟了,如果想用数字表示的话,比如说厥阴风木,它就是4和10,少阴的君火就是5和11,少阳的相火就是1和7,还有湿土就是6和12,阳明燥金就是2和8,太阳寒水就是3和9,你画一个简单的图,这些东西一眼都可以看到,对你的记忆很有帮助的。
我们说六气,我们讲主气的时候是年年如此,年年都是这么一个顺序,这个顺序是始于厥阴风木,终于太阳寒水,就象我们刚才所画的那个图,那个顺序,是从厥阴开始,厥阴少阴少阳太阴阳明太阳,就是这样的一个顺序,这个顺序为什么是这样一个排列顺序,因为这是自然界的一个正常的气候变化,我们说寒冬过后是春风,春风是风阴凉凉,意味着厥阴的,春天多风,春风吹,万木春,所以这个季节叫做厥阴风木,春风过后为初夏,这个时候气候就变热了,气候变热之后,火的特征与少阴相应,所以这个时候称为少阴君火,初夏之后为中夏,气温进一步升高,**少阴君火的**,所以把它叫为少阳相火,中夏之后为末夏,空气湿度增大,湿那则土宁,象征着太阴大平,叫太阴湿土,末夏之后为秋天,就是我们现在这个季节,气候干燥,以阳明相应,所以叫阳明燥金,秋天以后就是冬季,今天是霜降节,下一个节气就是立冬了,就标志着进入冬天了,冬季是寒,天空当中太阳蒸发地面的水汽上升,遇寒下降为雨,因此称为太阳寒水,六气作为主气它的排列的顺序。
在这还要说一下,所谓的三阴三阳,就是一个阴阳的体现,把阴和阳分成三阴三阳它的意义是什么呢?实际就是以阴阳之气各自多少为划分为标准的,在至真要大论第74上面是这样说的:帝曰:善。愿闻阴阳之三也何谓?岐伯曰:气有多少,异用也。帝曰:阳明何谓也?岐伯曰:两阳合明也。帝曰:厥阴何也?岐伯曰:两阴交尽也。帝曰:幽明何如?岐伯曰:两阴交尽故曰幽,两阳相合故曰明,幽明之配,寒暑之异也。在这就解释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儒家的东西,在这是太极生两仪生成阴阳,两仪生四象,四象是少阴太阴少阳太阳,没有阳明和厥阴,道家的东西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成万物,它也和儒家的这个两仪生成阴阳,一生二是一样的,但是儒家提的是两仪生四象,道家提的是二生三,三成万物,三呢应该理解就是三阴和三阳,三阴三阳它的变化再化生出物,它们的道理应该是相通的,应该说是一致的。现在我们再说下关于标本中见的问题。在我们自己排的时候,把标放在上面,本在中间,中见在最下面。
说的方便,我们先说
本: 少阳、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
标: 火、 燥、 寒、 风、 热、 湿
中见:厥阴、太阴、少阴、少阳、太阳、阳明,
没什么太好解释的,但这句话应该记下: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本标不同,奇阴异象。这句话是对标本中见挺好的解释。再下面呢,关于承制的问题,君火之下,阴金。
君火 相火 土 金,水,木,
阴金 水 木 火 土 金 ,
土对应木,火对应金一一对应,这是一个承制的问题:金火之下,阴金承制。承制就是制约的意思,我们看,君火和阴金好象不太明白,再看其他的,
相火之下,水气承制,水是克火的;再往下看,土气之下,木气承制,木是克土的;再往下,火是克金的,水是克土的,金是克木的,承制就是制约的意思。五行之中为什么要有制约,就是防止某一行太过了。所以我们在理解五行的时候这个生、克、乘、侮、制、化,我们要搞清楚,这是承制的问题。
再有一个就是从本从标的关系:因为有人解伤寒从六经气化这个方面去解释的: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以中气为化也。这是一个从本从标的问题。关于从本从标的问题,象那个少阳、太阴从本,少阳本是小火,太阴本是湿土,也就是说少阳的病和太阴的病它是从本的,从本而化的。象少阴、太阳从本从标,太阳的本是寒,太阳寒水,它的标是热。所以太阳和少阴本是热,标是寒,所以太阳病可以出现寒化,也可以出现热化,少阴病可以热化,也可以出现寒化,这是从本从标的。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以中气为化也,象阳明,阳明它的本是燥金,从中化,阳明病可以从湿土化,厥阴病本是风木,从中化可以从少阳的热化。关于这个运气学就说这么一点。这是一个基本的概念,这些概念应当非常熟的。
上世有神农、黄帝、歧伯、伯高、雷公、少俞、少师、仲文,中世有长桑、扁鹊,汉有公乘阳庆及仓公,下之以往,未之闻也。这一段没什么太可解释的。
再有下一段,观今之医,不念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各承家技,始终顺旧。省疾问病,务在口给,相对斯须,便处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短期未知决诊,九候曾无仿佛,明堂闭庭,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夫欲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余宿尚方术,诸事斯语。
这段当中,张仲景是对从医的人提出的批评。看病的时候往简单地问几句,你哪儿不舒服啊,就开出汤药。按寸不及尺,握手不及足,人迎、趺阳,三部不参,动数发息,不满五十,这些都是指在诊病,看病的过程中比较草率,因为草率,所以短期未知决诊。这个决诊就是短期、近期会出现一个什么样的变化,这个他是不知道。这个决诊就是我们强调的视死别生。这个人疾病的转归短时间内会不会有危险,这个医者都不知道。九候曾无仿佛,九候指的也是诊脉这部分说的;明堂闭庭,明堂指的是面部说的,实际指的是望诊,就是中医所说的“望、闻、问、切”,中医的四诊运用的都不到位,所以尽不见察,所谓窥管而已。正因为他“都不见察”,所以要做到“视死别生,实为难矣”。再下一句是:孔子云,生而知之者上。学则亚之。多闻博识,知之次也,作为我们一般人来说,都也达不到孔子说的“上的”境界,谁也不是生而知之的。学则亚之,我们也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刻苦地学习,亚之就亚之吧。通过自己非常刻苦地学,多闻博识,我们就做个知之次者也不错,但我们一定要花辛苦去学。这个原序就说完了。说完了还有点时间,说点不属于原序这个话外的话题。
在以前,刚开始进入民间中医讲堂的时候,讲的第一课,是讲的中医的思维方式。为什么要讲中医的思维方式,因为我们这一代人,包括我,年纪也是比较大的,也是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的,我们接受的教育,都是西方的线性思维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和我们中医的思维方式完全是两码事,所以第一讲讲是是中医的思维方式。然后又讲的是构建中医的三大哲学基础:第一是精气学说,第二是阴阳学说,第三是五行学说。这所谓构建中医的基础,它只不过是基础而已,《黄帝内经》在成书的时候,它就综合了当时各种先进的思想学识,构成中医是我的一个非常完整的体系。在这个体系当中,它把当时能够用到的这些先进的思想学识文化统统都拿过来为我所用。但是任何一种学说在解说人体结构方面都有不足的地方,所以我们中医,具体到中医这门学问上是以脏腑为中心的,是一种取相的、体会的一种方式。但是脏腑它也和精气、和阴阳、和五行,它在是这个基础上,应用这些个基础知识上面去讲的。
所以在以前讲的时候我就说自己就给它起个名字叫它象长(音)也好,象千也好(音),就把五脏,心肝肺脾肾,每一个,比如说心,找一张大的纸,就把写在中间,然后这些取相的东西,比如说它的属性、方向等等,全集中到这一张纸上。这就是心,五脏的心,它所曲向的东西。再以前就说过这方面的内容。然后五脏,六腑,比如说小肠,就应当归到心的这一项当中,再有十二经,都应该归属到每一脏当中,这样就把部分或者是主要的基础知识掌握住了。我们在这儿要说的是五行学说在中医中运用得非常多,但它也不能完全地解释人体,也不能完全地解释疾病现象。
还有点时间,说个病例(比较常见):
女性,30岁,消瘦,面色发黄,长期脾胃不好,吃多吃少,或者情绪不好,或者天气变化会出现腹痛、腹胀的现象,还有腹泻,但这个人出现一个非常值得玩昧的症状:失眠、心悸。我们都知道,脾胃是后天之本,长期脾胃不好,消化吸收功能不足,造成人比较虚弱,再一个脾胃病体有黄色,面色发黄,尤其是两个眼睛之间,鼻子根部这一带出现焦黄的,这是脾胃病。再一个就是什么腹胀啊,腹痛啊,腹泻啊,这些东西都好解释,好理解,因为就是一个象其他出现这个肺气不足啊,胸闷啊,憋闷啊,再一个肺经不足出现的肩背痛啊,再一个手脚的凉啊,这些东西都好解释,用五行学说都解释得过去,但是要是失眠、心悸,在这时候用五行学说就不好解释,因为我们知道,脾胃是土,失眠呢,我们可以把它看成是心病,也可以看成是肝病,在这时候,鉴别的时候,假定我们摸脉差不多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这个人双关脉都应该是那种沉细的脉,双关脉都是那种沉细的脉,右关主治脾胃,出现一个沉细的脉,这是脾胃的虚寒,这个好说,那么左关脉它是什么,它是肝,是肝木,肝木也出现一个沉细的脉,表明她是一个肝血的不足,那我们知道,在五行的生克制化当中,木是克土的,当土不足的时候,木应该显得相对足一些才对,那为什么土不足,木也是不足的,用五行学说就没办法去解释,刚才说到失眠,失眠可以是心的原因,也可以是肝的原因,但是在临床当中,我们见到是肝的原因要比心的原因要多得多,这个解释呢,就是肝主藏血,肝藏血,肝主血海,人在睡眠的时候,人的魂魄要到血海中去收藏,因为肝血不足,魂魄藏不住,就象一条很浅的水,一条大鱼,它养不住一样,魂魄不能进到血海中去收藏、去休养,所以在这时候就出现一种失眠,就是“阴不足以敛阳”,这部分出现心悸,也是心血不足,火是生土的,土不足,我们可以说是子病及母,这样也能勉强解释过去,唯独就是,长期脾胃病的人出现一个肝血的不足,就是肝脉特别细,沉细,出现这种情况,用我们的五行生克是没办法解释的,这种时候,只有用我们中医固有的、自己的内容才能解释这种现象。用我们中医自己的内容解释其实非常简单,脾胃为后于之本,长期脾胃功能不行,气血化生之源不足,肝为血海,血海肯定是不足的,因为化生之源不足,肝的血海得不到补充,它不可能生足。用我们中医固有的内容就解释就通了,但是我们非得用五行去解说地化,这时候是解释不通的。
同样,我们再看张仲景的著作时,以前我说过这个内容,今天再说一下,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开篇第一篇当中,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这是张仲景的,张仲景在这儿治胃病呢还不是完全治胃病的意思,这是已病防传的意思。但他在这儿提到一个“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这句话是一个原则,是一个规范,这是见肝之调,你应该知道,肝病它要传脾,我们在治疗的时候首先要考虑脾的虚实,四季脾旺不受邪,如果是脾旺的话,肝病是不传脾的,因为传的需要条件,一是肝气盛,病邪盛,再一个就是脾气虚,那时候它才能去传脾,如果脾气旺盛的话,肝的邪气是不能传到脾的。所以四季脾旺不受邪,即勿补之。
再下一句: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我上次就说,我看过王雪华教授讲《金匮》这一段,他讲得很好,但在这儿,我觉得他有一个问题没有说或者他有意识地是避而不说。张仲景在这儿说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紧跟着后面一句话: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然后下面按五行解释,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脾能伤肾,肾气微弱,则水不行;水不行,则心火气盛,则伤肺;肺被伤,则金气不行;金气不行,则肝气盛。通过这个五行的生克制化,来达到肝气盛,肝病自愈,然后后面一句:此治肝补脾之要妙也。王雪华教授讲这一段的时候呢,他是肯定这一段的,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但是我们如果仔细读张仲景的著作的话,我们还可以读出别的意思来,这个意思是什么,是张仲景在批评这些人,批评他们干吗,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惟冶肝,怎么治肝,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他把这一段东西咱们理解是治肝补脾之要妙也。其实这一段我们还可以读出张仲景是在批评这些人不晓相传,光会知道用这些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这一套,所以在后面肝虚则用此法,实则不在用之。
这是张仲景提出的一个警告。然后在后面,把内经的东西拿上来说:经曰:虚虚实实,补不足,损有馀,是其义也。余藏准此。不能用五行去硬套,我们以后在学张仲景的《伤寒》上面,在辩证方法上面,我们既要看到张仲景首创的六经辩论的体系,也要看到在张仲景的六经辩论的体系当中,他里面用到了不少的八纲辩论和脏腑辩论的这方面的内容。我们学这些个东西是在学一些基本的技能,但是用的时候这些技能怎么用,就象农民种地一样,在播种的时候,你要用播种机,如果说在播种的时候你把收割机放在那儿去用,那就错了。播种的时候用播种机,收割的时候用收割机。我们学这些东西实际上我们就是在学播种机怎么用,收割机怎么用,怎么样浇水,怎么样施肥,但是在具体应用的时候,能够准确地应用这是很难的,真的是很难的。
假定我们说,农民种地的时候,该播种的时候把收割机开在那儿,这会被人笑的。但这在中医生当中,这种笑话非常常见,就包括我以前也经常犯这样的错误,但是自己意识不到,也只能是自己学习、体会、临床的实践反复摸索吧,但是学的这些个东西、条文,该写的要写,该记的要记,该背这是要背的。我们今天的这个序就讲到这儿。
下面对大家提个要求:我们介绍《伤寒论》开的这个行程,内容很多,内容也非常丰富,非常庞大,我们在说的时候不可能面面俱到,也只能是按照我的理解,在以后讲条文的时候,也可能我的理解不到位,但是对咱们的要求,是要求什么,换一种学习方法。以前在群里面当中,我和学友们聊天的时候,就说是从《学习的革命》那本书上学到的方法,过去没几天,这个学员,这个小姑娘挺聪明的,她给我发了一个东西,那上面叫什么:思维导图,这个方法简单的说,就是我以前用过的方法,从《学习的革命》上学到的方法。按照书上介绍的方法,我希望我们换一种学习方法是什么,比如说,我们找一张纸,那张纸中间就写上《伤寒论》,然后画一个大圈,然后分别画出几枝线,比如第一个枝子你画的是太阳病,那么就从伤寒论这个圈上引出一条线,在那儿再画一个圈,画上一个太阳病,太阳病在这儿你注上,太阳病是从第一条到多少条的,然后太阳病分为上中下三篇,在太阳病上再画上三条线,一个写的是上篇,一个是中篇,一个是下篇,每一篇的条文是从几条到多少条,这样当你看到伤寒论的时候,它那上面讲的一共有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一共讲了六经,那么每一经它的条文都是从哪儿到哪儿,那么看到这一线纸的时候,就把它的提纲这一页纸都看到了。如果说我们的空间的空余的化,我们就继续画。画什么,画太阳病,太阳病不是分上篇、中篇、下篇吗,我们画一个上篇,把这个放在纸的中间,然后延伸出很多的线索,它的定义,方证,麻黄汤证啊,桂枝汤证啊,汗法的适应证,禁忌证,汗法的变证等等,都把它画入这个纸上,别人再说这个太阳病的时候,你记不住,把这张纸拿出来一眼就能把太阳病的全貌都看到,大家可以试着去画一下。《学习的革命》这本书介绍的方法,人的脑细胞有一千亿个细胞,建立很多的联系,这种联系就象树叉一样,所以他就建议采取这种画图的方式,这种方式我用了十年了,画了好多的东西,在学习上面还真的是有很多帮助的。
花点心思把伤寒整个画下来!
第二点,学习伤寒很多种分类方法,我们可以试着以脉类证的方法。把条文以脉象来归类。
还有以方证来归类等等都可以做。
所以我这个讲座叫“玩转伤寒”就是说用各种方法来反复玩伤寒,把它玩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