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当归当归

自学中医手记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8/8 21:52:30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手记(53)——生活中的医案(发烧、呃逆、食物中毒)

朋友难得聚一次,他准备了三个医案当厚礼,好不感动,特记录备案。
     一、发烧
     他说有一天出去看望远道而来的朋友,回家就发烧了,服药无果,后得一出生中医世家的TX指点,灸大椎、合谷,很快见效,只是不小心把大椎烫着了,呵呵,退烧灸变成疤痕灸,大概再也不会忘记灸大椎可以退烧的秘籍了。
     以前听说过大椎放血,退烧效果很好,还有针刺曲池、合谷也可以退烧,倒是没有机会试过,而他试下来,灸大椎、合谷退烧是真实有效的,不知道这种方法是否具有普适性,从他的情况来看,病因可能是暑、湿、热,不过要我说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新病是实证,发烧是有热,这种实热证还用艾灸,想想我是不敢做的,而他既然灸了有效,一定是有道理的,期待高人讲解。
     二、呃逆
     因为略有胃寒,他是不喝绿茶的,平常也就喝点红茶、铁观音、普洱等,那天空腹喝了杯茶,生活一如既往,突然开始打嗝,并一发不可收拾。
     去社区医院,医生说看不了,让去大医院。后来去了一家大一点的医院,医生针刺内关、中脘、三阴交共5个穴位,留针近半小时,嗝声即止,欢天喜地回家去。可惜好景不长,大约只消停了1小时,不间断的打嗝又卷土重来,那叫一个难受啊!又去更大的医院,导医小姐建议去看神经内科,失望而归。这么来来去去折腾,一晃就过了三天,嗝得昏头昏脑、腹部痉挛、苦不堪言。一位略知中医的同僚见到他的惨样,提议喝几口高度白酒试试。
      滴酒不沾的朋友,这个时候也只好豁出去了,没想到几口烈酒下肚,感觉一股热流从嗓子缓缓往下,约到中脘处,刹那间似乎痉挛到极致,否极泰来,竟然就好了!
      这个方法真的好神奇,窃以为如果喝53度茅台,可能会稍微舒服一些。从这起事件,我们知道:
     (1)空腹喝茶是不行的;
     (2)烈酒是可以治呃逆的,效果也许与体内酒精含量成反比(从不喝酒者效果最好)。
     进一步的思考:
     这种打嗝可能就是中医所说的呃逆,是胃气上逆造成的,而他胃气上逆的原因可能就是空腹喝茶伤到了“素寒”的胃,常喝姜枣茶好象可以治胃寒。另外针刺穴位既然好过1小时,再嗝时,灸内关、中脘、三阴交是否也有效?实际上如果我来配穴的话,可能还会加上足三里,”用“久火”来抗寒毒,应该也在理。
      三、食物中毒
     吃提子时,没有仔细清洗就吃了,这个提子不象葡萄,不用吐皮,没多久就感到肚子疼,夜里拉了一次肚子,想到第二天有重要事情要办,就吃了止泻药,这下完了,毒素排不出去,肚子绞疼,疼得脸色都变了,后来一个老法师知道了,就让他风油精涂肚脐周围,再慢慢揉,只一会儿就大吐,好了!
      这个案例很典型,发现可能是食物中毒后,应该用下法或吐法,而绝不能用“捂法”,而一旦中焦阻塞,首先就要想办法疏导中焦交通,这种情况用肚脐上贴"麝香止痛膏"也会有效的,平常饮食不节,胀肚子,一样可以用此法。

                                                                                                               2010-8-8
 楼主| 发表于 2010/9/3 14:10:33 | 显示全部楼层
准备写些学内经的心得,要不要挪地方呢?犹豫中~
发表于 2010/9/3 15:59:16 | 显示全部楼层
原帖由 当归当归 于 2010/9/3 14:10 发表
准备写些学内经的心得,要不要挪地方呢?犹豫中~

不要挪地儿呀,显得乱,这里不是很好吗,已经习惯来这里看看你的心得。
 楼主| 发表于 2010/9/6 20:13:1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手记(54)——反复读《内经》(1)

“一场秋雨一场寒”,几场大雨下来,总算浇灭了申城的夏火。孩子们都开学了,已是“天凉好个秋”,我们也该重新进入学习状态了。

  喜欢《内经》,无论是形式还是内容。读《内经》的时间,最早大约可以追溯到20多年前了,断断续续、零零散散地读,不过,读一遍是一遍的收获。

  《内经》对话的形式,是我所读过的有限的医书中(其实它不只是医书)仅有的,也是我最喜欢的一种行文方式(也许是读多了严谨的学术论文,需要这种调剂吧)。对话的时候,让要阐述的内容活泛了起来。
   喜欢小诗"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问一答,活泼灵动.
    名师黄玉峰的《诗情画意》,用师生问答的形式讲述如何欣赏诗画,内容生动活泼,深入浅出,因为这本书而结缘复旦附中,并引导儿子一步步走进复旦。

   《内经》的内容不只是纯粹的医书,而是作为黄老哲学的经典,蕴涵了朴素的哲学思想,读《内经》是一种享受,尤其是象我们这种注定不会当医生而又热爱传统文化的人,把玩《内经》,其乐无穷。
     古有“良相良医”说,还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依我看,读通《内经》,便可具备经天纬地之才,也许有点夸大,却也不枉拥有一世人身了。

     反复读《内经》,颇多感慨,中医真是伟大,同样是针对人体的医术,中医和西医采用了完全不同的分解体系,西医的解剖知识现在几乎都已普及了,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等等,这种划分法也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就,但中医更高一筹,五脏六腑、经筋、血脉、皮毛……相互独立而又相互制约,中医的归类方法应该更接近真相。
     西医的研究蕴涵着西方哲学的思想,是分了又分,一直深入、细化下去;中医则是体现了东方哲学的精髓,贯穿天人合一的思想,把天地人放在一起来看。
     其实,从数学角度来看,不管哪种医学,都是在研究人体这个集合,把这个集合分割成不重复不遗漏的子集,再分别研究各个子集,中医则在研究子集的时候,增加了一条公理“人是有神的”,所以研究得更到位,更合乎事实。
     因为人是有神的,所以中医可以望诊,而且望诊在“望闻问切”四诊中是最高明的。说到望诊,想到了五脏对应五色的关系,海阔天空,想象五彩缤纷的内景(http://ngotcm.com/forum/viewthre ... ;extra=&page=12),好玩得紧呢~

                                                                  2010.9.2

[ 本帖最后由 当归当归 于 2010/9/6 20:14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10/9/11 20:14:05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手记(55)——反复读《内经》(2)

《内经》的谋篇布局似乎是在从大往小走,开篇第一场对话就是告诉我们人生的最高境界:“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如果我们能真正知道学道修道,那么后面的内容不看也罢。
     可惜,我是不能不看后面的,那就先从生长发育规律看起吧。 “女子七岁肾气盛,齿更发长。…… 丈夫八岁肾气实,发长齿更。……”可见男女本来就是不一样的,不知道为什么现在人们要把男女平等庸俗化。
     我们老祖宗咋就这么聪敏捏,真是不得不相信《内经》是上一期文明或外星人传给我们的宝贝了。
     这个7、8或许是女人男人的标志性数字,现实中也是啊,一般来说,小女孩就是比小男孩早开窍、早懂事,而女的不管如何保养(除非动刀拉皮),大多就是比男的早衰老,物质基础决定的呀!
    也不知他们是怎么算出这7和8的,按说7是阳数,8是阴数(呵呵,7上8下,就是阳升阴降的简单表述么),那男女的阴阳到底怎么看呢?

    这个真人至人圣人贤人说很有意思,想起了自己花样年华的时候游华山,带回楼观台本《道德经》,石壶先生专门著文讲解,那是一次传统文化的启蒙教育,特转录于此(原文为繁体),以表达对作为科学家的石壶先生的敬意。

   “无为,道也,天地运行之始。为,道失。为无为,德也,返复自然之道。
    道德失而复论仁义。仁,二人间当然的关系。仁失,求义,二人间特定的关系。为仁义者重人而轻万物。
    仁义失而复论礼法。礼以特定的内容来约束人的行为,以期恢复仁,所谓“克己复礼为仁”是也。礼失制法,以特定的内容来惩罚某些人的某些行为,以期维持社会的安定。礼法重制度而轻圣贤。
    礼法失而后论兵权。兵,分敌我而害护;权,求名、利、欲之暗术也。权者用兵,不穿兵服;用法,不定内容。权者当道,士者不士,农者不农,工者不工,商者不商。天下为者,莫有能过于权者也。”



     从此,学到了“知识至高处无不相通,情感至深处无不相连”。
     “无为,而无不为”


                                 2010.9.4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23:38:5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手记(56)——反复读《内经》(3)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春三月与早期教育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读这一段,第一感觉就是春天早点起来,披头散发,在院子里慢慢转悠,看流水潺潺、桃花点点,听鸟鸣悠悠,养生,享受人生!
   再读,则发觉说是养生,又岂只是养生!

   现在的应试教育,累及多少天真孩童!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奔波于各类培训班、学习班,及至上了小学,又是奥数又是写作,还要艺术素养、综合素质,连那些英国的傻子都会说的语言,我们聪敏的孩子们还得花很多时间去专门学习,真是苦不堪言。他们的脸上过早地消失了童稚天真,更多的则是脸上无华、眼中无神,看了都教人心疼。
   小孩子正是“春三月”的时候,应该是“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多“放养”,多鼓励,让孩子充分享受快乐童年。
   理论上是这么说,实际上也是可以这么做的,我在儿子身上的试验取得了成功(所谓成功,是指儿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阳光、进取),付出的代价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格外用心。
 楼主| 发表于 2010/9/19 23:4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秋三月与人到中年

   “ 秋三月,此谓容平,天气以急,地气以明,早卧早起,与鸡俱兴,使志安宁,以缓秋刑,收敛神气,使秋气平,无外其志,使肺气清,此秋气之应,养收之道也。逆之则伤肺,冬为飧泄,奉藏者少。”

      秋主收藏,其实为人亦然。
      人到中年,已过不惑,应该神气内敛、专注修行,而不要还以为自己年轻气盛、锋芒外露、膨胀野心。
      前几天有个朋友就是因为被老总评价为“年轻气盛”而离职,其实他也刚满40,并不年轻了,只是在工作中没有及时把复杂的人事认识清楚,纯粹是尽忠尽职,却因得罪匪人而“被牺牲”,这个年薪50万的位置还没坐暖和就被迫离开了。
      
      “天凉好个秋”,不妨在有薄薄秋意的早晨(早卧早起么),漫步林荫小径,“聆听那秋虫,轻轻在呢哝”……
 楼主| 发表于 2010/9/24 21:26:03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手记(57)——反复读《内经》(4)

已病、未病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前半句大家引用得比较多,其实,后半句又岂能忘记!
         我们自学中医者可以不当医生而做"圣人",在外感六邪或内伤七情出现甚至没有出现具体症状的时候,就自己调理"治未病",自然不会酿成大病,而一旦到了患病的阶段,那就交给医生吧,自己该干啥干啥,而不能因为特殊的信仰耽误了.所以,"不治已病治未病"对我们尤其重要,切记切记!
         如感冒初起,嗓子发干发紧或鼻塞流涕,"奇才帖"里的方法:短时间喝大量淡盐开水,多半很快就没事(我自己屡试屡验),但若不当回事,任其发展,《伤寒论》中就专门阐述有伤寒一日、二日……的传变,传到后来重病缠身也未可知。
        又如遇到什么特别生气的事情,或者是女生例假前烦躁不安,及时压压太冲敲敲胆经,甚至吃逍遥丸,小柴胡也未尝不可,慢慢就自己化解了,而如果由着自己怒气冲天,“怒伤肝”,多几次后,可能会肝气郁结,得肝胆病恐怕只是早晚的事了。

                      2010.9.6
 楼主| 发表于 2010/10/9 19:49:17 | 显示全部楼层

自学中医手记(58)——反复读《内经》(5)

生气通天论篇第三

   "故风者,百病之始也".素有防风如防贼之说,我们平常要避免邪风直吹,不过对一类特殊的人,风邪也无可奈何,即"清静则肉腠闭拒,虽有大风苛毒,弗之能害"。想来这个清静应该是饮食清淡、心气平和,一定是有修行的。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是故暮而收拒,无扰筋骨,无见雾露,反此三时,形乃困薄。”可见,养生锻炼也是有讲究的,并不是一味地在外面走路跑步打拳就是好的,特别是不要在夜间运动筋骨,不过依我看,这也不能笼统看,内经时代与现在的外在环境有很大不同,人们的饮食起居习惯也不一样,冬天的夜间自然与夏天的夜间不同,小孩又与老人不同,胖子与瘦人也不同,所以,还是要因人因时因地而宜。

                                               2010-9-12
发表于 2010/10/10 14:31:09 | 显示全部楼层
春三月与早期教育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此春气之应,养生之道也。”
   读这一段,第一感觉就是春天早点起来,披头散发,在院子里慢慢转悠,看流水潺潺、桃花点点,听鸟鸣悠悠,养生,享受人生!
   再读,则发觉说是养生,又岂只是养生!

   现在的应试教育,累及多少天真孩童!孩子们从幼儿园开始就奔波于各类培训班、学习班,及至上了小学,又是奥数又是写作,还要艺术素养、综合素质,连那些英国的傻子都会说的语言,我们聪敏的孩子们还得花很多时间去专门学习,真是苦不堪言。他们的脸上过早地消失了童稚天真,更多的则是脸上无华、眼中无神,看了都教人心疼。
   小孩子正是“春三月”的时候,应该是“使志生,生而勿杀,予而勿夺,赏而勿罚”,多“放养”,多鼓励,让孩子充分享受快乐童年。
   理论上是这么说,实际上也是可以这么做的,我在儿子身上的试验取得了成功(所谓成功,是指儿子拥有健全的人格,健康、阳光、进取),付出的代价是在教育孩子的时候格外用心。

这一段我感兴趣,我的孩子快14个月了,我也想顺应孩子的天性,让他自然成长,正苦于没有过来的经验可以借签呢,您可以详细描写下您自己的经验么?多谢!

[ 本帖最后由 望火楼 于 2010/10/10 14:32 编辑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23: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