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郑俊彦
从业26年的老中医发现,新来的年轻中医连药都不会抓;尽管医疗建设发展迅速,但东莞中医医生和中医病床的数量,在东莞仍然停滞不前,甚至有医院院长称,东莞中医已经被边缘化、中医医生已经成为医院的“弱势群体”。
现状:年轻中医不会开汤头
东莞是岭南中医的发源地之一,拥有何炎燊等一批名老中医,不少人一有病就往医院中医科跑,但当了26年医生的市人民医院的主任中医师余毅却隐隐担忧,“现在东莞新来的中医生,基本功没有以前好了。”
引起余毅担忧的,是一件小事:人民医院来了几个学中医的年轻人,余毅让他们开一个常用的“归脾汤”给病人安神,但没一个人能够随手写出来。“归脾汤是最常用的汤头(药方),只有党参等14味药,在学校里面就应该倒背如流,现在的年轻医生,太不扎实了。”
数据:中医人数不及全市医生1/10
卫生局提供的数据也不容乐观,目前东莞仅有7所中医门诊部,占全市门诊部总数2.1%; 2007年全市中医门诊接看病人250.23万人次,占全市门诊总量(2947.7万人次)的8.49%。“更严重的是,全市目前有执业中医师、助理中医师1004人,不足东莞医生数量的10%。”市卫生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主任中医(药)师仅32人,高端人才十分缺乏。”
何炎燊不由感叹:“中医在东莞已经成了弱势群体。”
软肋:中医科是亏本的
“如果算账面收入支出,中医科还略有盈余,但扣除掉人员工资、设备折旧、养老支出,中医科绝对是亏本的。”根据莞城医院院长林景松的计算,该院中医科医务人员的人均创造纯利,只有妇科的1/3,内科的1/2。
“中医的特点就是廉价、高效,辅助治疗手段不多。”中医院一位老中医告诉记者,“一个骨折复位,中医收费是三位数,西医可能要五位数,在这种情况下,现在公立医院没有享受政府补贴,不少小医院弃中医而选择发展西医科室,也在情理之中。”
政策:政府扶持只打雷不下雨
谈到政府扶持,不少院长有自己的看法。在东莞中医现状调研会上,很多院长直指中医扶持政策“只打雷不下雨”。有院长说,“明明2006年就召开了要打造东莞为中医强市的会议,但一直没有具体的扶持政策下来,导致东莞中医举步维艰。”
“医改新方案出台后,中医的现状可能会更惨。”虎门中医院院长莫润田告诉记者,“到时医药分家,加上中医没有现代化的检查设备和手段,不少医院可能会进一步缩小中医的规模。”
出路:只有中医才能救自己
“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 何炎燊应用了杜牧的《阿房宫赋》来说明东莞中医的现状,“我并不是赞成纯中医,但如果现在的中医医生都忽视了中医技术的学习和发展,一味迷信西医,结果只能让东莞的中医更加萎缩。只有中医自己才能救中医。” 今年10月1日刚刚开启的社区卫生服务,也给东莞中医开辟了一个新战场。市卫生局负责人表示。“中医费用便宜、群众信任度高,在东莞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东莞的中医医生要好好利用社区卫生服务的机遇,做大做强东莞中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