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楼主: 一分为二

转帖 中医学唯象理论的思维方式及意义考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23:09:33 | 显示全部楼层
五、雷电


       在我们的地球表面,覆盖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地球大气在太阳光的照射下,形成大气对流运动现象,其中有一部分大气含有大量的水蒸气,形成水气云团。作高速对流运动的水气云团,作切割地球地磁场运动,水气云团从而受到地球磁场的作用,在水气云团的两端形成巨大的带正、负电荷水气云团积电层,巨大的带正、负电荷水气云团积电层,受大气对流的冲击,异种水气云团积电层在空中相遇,从而产生巨大的电荷放电现象,形成一种伴有闪电和雷鸣的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自然现象:雷电。雷电一般产生于旺盛的雨季,伴有强烈的剧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风。
  雷电产生的自然条件是:热带大气云团,向东、或向西作高速运动,才能产生雷电现象。作高速运动的寒带大气云团,不可能产生雷电;向南、或北作高速运动的大气云团,也不可能产生雷电。
  雷电产生的物理条件是:
  1、产生雷电的大气层是一个以水为溶剂与其它溶于水的微量物质为溶质组成的水溶液与气溶胶的混合体的水气云团,以及包围水气云团的绝缘空气组成。
  在水气云团中的水溶液与气溶胶的混合体内,存在着微量的酸、碱、盐等物质,这些酸、碱、盐等物质在水气中产生可以自由移动的正、负离子,这些正、负离子为雷电的产生提供了大量的电荷源。
  2、水气云团在巨大的空气气流的推动下,需作切割地球磁场运动,从而水气云团中的大量的游离正、负离子则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向水气云团的两端聚集,形成巨大电荷体。
  水气云团在巨大的空气气流的推动下,可能向上、向下、向东、向西、向北、向南等方向运动,只有当水气云团有向上、向下、向东、向西作高速运动时,高速运动的水气云团才作切割地球磁场的运动,水气云团中的大量的游离正、负离子则在地球磁场的作用下,向水气云团的两端聚集,当巨大的水气云团在高速切割地球磁场运动后,水气云团的两端就形成两个巨大的带电体,只要水气云团周围的绝缘空气足够厚、空气气流方向不变、气流速度不减,这个带巨大正、负电荷的水气云团就始终保持着。
  3、在带巨大正、负电荷体的水气云团周围,产生一个巨大的静电场及电场引力;异种大气云团电荷体在电场力及大气对流的作用下相遇而产生放电现象,形成雷电。
  在带巨大正、负电荷体的水气云团周围,将产生一个巨大的静电场,根据静电感应原理,原带电云团与其它水气云团或最近地面物体离正或负电荷体最近的一侧被电感应带上巨大的异种电荷。巨大的正、负电荷体之间产生巨大的电场引力,巨大电场引力使带电云团与云团或物体快速接近,当带电云团与其它云团或与地面物体的距离达到绝缘空气的击穿电压时,就发生尖端放电现象。在放电过程中,巨大带电体的高速相向运动产生的巨大碰撞释放的能量、加上巨大电荷放电释放的能量,叠加在一起产生巨大的爆炸,伴随着爆炸产生强烈的闪光和巨大的雷声。带电云团的放电爆炸,就是我们看到的雷电现象。
编辑本段自然现象雷电
  【雷电是什么】
  雷电是伴有闪电和雷鸣的一种雄伟壮观而又有点令人生畏的放电现象。雷电一般产生于对流发展旺盛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风和暴雨,有时还伴有冰雹和龙卷。积雨云顶部一般较高,可达20公里,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较复杂,但总体而言,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下部以负电荷为主。因此,云的上、下部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达到一定程度后,就会产生放电,这就是我们常见的闪电现象。闪电的的平均电流是3万安培,最大电流可达30万安培。闪电的电压很高,约为1亿至10亿伏特。一个中等强度雷暴的功率可达一千万瓦,相当于一座小型核电站的输出功率。放电过程中,由于闪道中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 带有电荷的雷云与地面的突起物接近时,它们之间就发生激烈的放电。在雷电放电地点会出现强烈的闪光和爆炸的轰鸣声。这就是人们见到和听到的闪电雷鸣。
  【闪电是什么】
  暴风云通常产生电荷,底层为阴电,顶层为阳电,而且还在地面产生阳电荷,如影随形地跟着云移动。阳电荷和阴电荷彼此相吸,但空气却不是良好的传导体。阳电奔向树木、山丘、高大建筑物的顶端甚至人体之上,企图和带有阴电的云层相遇;阴电荷枝状的触角则向下伸展,越向下伸越接近地面。最后阴阳电荷终于克服空气的阻障而连接上。巨大的电流沿着一条传导气道从地面直向云涌去,产生出一道明亮夺目的闪光。一道闪电的长度可能只有数百千米,但最长可达数千米。
  闪电的温度,从摄氏一万七千度至二万八千度不等,也就是等于太阳表面温度的3~5倍。闪电的极度高热使沿途空气剧烈膨胀。空气移动迅速,因此形成波浪并发出声音。闪电距离近,听到的就是尖锐的爆裂声;如果距离远,听到的则是隆隆声。你在看见闪电之后可以开动秒表,听到雷声后即把它按停,然后以3来除所得的秒数,即可大致知道闪电离你有几千米。
  【闪电的类型】
  曲折开叉的普通闪电称为枝状闪电。枝状闪电的通道如被风吹向两边,以致看来有几条平行的闪电时,则称为带状闪电。闪电的两枝如果看来同时到达地面,则称为叉状闪电。
  闪电在云中阴阳电荷之间闪烁,而使全地区的天空一片光亮时,那便称为片状闪电。
  未达到地面的闪电,也就是同一云层之中或两个云层之间的闪电,称为云间闪电。有时候这种横行的闪电会行走一段距离,在风暴的许多公里外降落地面,这就叫做“晴天霹雳”。
  闪电的电力作用有时会在又高又尖的物体周围形成一道光环似的红光。通常在暴风雨中的海上,船只的桅杆周围可以看见一道火红的光,人们便借用海员守护神的名字,把这种闪电称为“圣艾尔摩之火”。
  超级闪电指的是那些威力比普通闪电大100多倍的稀有闪电。普通闪电产生的电力约为10亿瓦特,而超级闪电产生的电力则至少有1000亿瓦特,甚至可能达到万亿至100000亿瓦特。
  纽芬兰的钟岛在1978年显然曾受到一次超级闪电的袭击,连13公里以外的房屋也被震得格格响,整个乡村的门窗都喷出蓝色火焰。
  【袭击的时间】
  就在你阅读这篇文章的时候,世界各地大约正有1800个雷电交作在进行中。它们每秒钟约发出600次闪电,其中有100次袭击地球。
  乌干达首都坎帕拉和印尼的爪哇岛,是最易受到闪电袭击的地方。据统计,爪哇岛有一年竟有300天发生闪电。而历史上最猛烈的闪电,则是1975年袭击津巴布韦乡村乌姆塔里附近一幢小屋的那一次,当时死了21个人。
  【雷电发生的频率与特性】
  在任何给定时刻,世界上都有1800场雷雨正在发生,每秒大约有100次雷击。在美国,雷电每年会造成大约150人死亡和250人受伤。全世界每年有4000多人惨遭雷击。在雷电发生频率呈现平均水平的平坦地形上,每座300英尺高的建筑物平均每年会被击中一次。每座1200英尺的建筑物,比如广播或者电视塔,每年会被击中20次,每次雷击通常会产生6亿伏的高压。
  每个从云层到地面的闪电实际上包含了在60毫秒间隔内发生的3到5次独立的雷击,第一次雷击的峰值电流大约为2万安培,后续雷击的峰值电流减半。最后一次雷击之后,可能会有大约150安培的连续电流,持续时间达100毫秒。
  经测量,这些雷击的上升时间大约为200纳秒或者更快。通过2万安培和200纳秒,不难计算得到dI/dt的值是每秒10^11安培!
  【雷电的危害】
  闪电的受害者有2/3以上是在户外受到袭击。他们每3个人中有两个幸存。在闪电击死的人中,85%是男性,年龄大都在10岁至35岁之间。死者以在树下避雷雨的最多。
  苏利文也许是遭闪电袭击的冠军。他是退休的森林管理员,曾被闪电击中7次。闪电曾经烫焦他的眉毛,烧着他的头发,灼伤他的肩膀,扯走他的鞋子,甚至把他抛到汽车外面。他轻描淡写地说:“闪电总是有办法找到我。”
  雷电对人体的伤害,有电流的直接作用和超压或动力作用,以及高温作用。当人遭受雷电击的一瞬间,电流迅速通过人体,重者可导致心跳、呼吸停止,脑组织缺氧而死亡。另外,雷击时产生的是火花,也会造成不同程度的皮肤烧灼伤。雷电击伤,亦可使人体出现树枝状雷击纹,表皮剥脱,皮内出血,也能造成耳鼓膜或内脏破裂等。
  【防雷击须知】
  雷电发生时产生的雷电流是主要的破坏源,其危害有直接雷击、感应雷击和由架空线引导的侵入雷。如各种照明、电讯等设施使用的架空线都可能把雷电引入室内,所以应严加防范。
  一、雷击易发生的部位
  1.缺少避雷设备或避雷设备不合格的高大建筑物、储罐等;
  2.没有良好接地的金属屋顶;
  3.潮湿或空旷地区的建筑物、树本等;
  4.由于烟气的导电性,烟囱特别易遭雷击;
  5.建筑物上有无线电而又没有避雷器和没有良好接地的地方。
  二、预防雷电的方法
  1.建筑物上装设避雷装置。即利用避雷装置将雷电流引入大地而消失。
  2.在雷雨时,人不要靠近高压变电室、高压电线和孤立的高楼、烟囱、电杆、大树、旗杆等,更不要站在空旷的高地上或在大树下躲雨。
  3.不能用有金属立柱的雨伞。在郊区或露天操作时,不要使用金属工具,如铁撬棒等。
  4.不要穿潮湿的衣服靠近或站在露天金属商品的货垛上。
  5.雷雨天气时在高山顶上不要开手机,更不要打手机。
  6.雷雨天不要触摸和接近避雷装置的接地导线。
  7.雷雨天,在户内应离开照明线、电话线、电视线等线路,以防雷电侵人被其伤害。
  8.在打雷下雨时,严禁在山顶或者高丘地带停留,更要切忌继续蹬往高处观赏雨景,不能在大树下、电线杆附近躲避,也不要行走或站立在空旷的田野里,应尽快躲在低洼处,或尽可能找房层或干燥的洞穴躲避。
  9.雷雨天气时,不要用金属柄雨伞,摘下金属架眼镜、手表、裤带,若是骑车旅游要尽快离开自行车,亦应远离其它金属制物体,以免产生导电而被雷电击中。
  10.在雷雨天气,不要去江、河、湖边游泳、划船、垂钓等。
  11.在电闪雷鸣、风雨交加之时,若旅游者在旅店休息,应立即关掉室内的电视机、收录机、音响、空调机等电器,以避免产生导电。打雷时,在房间的正中央较为安全,切忌停留在电灯正下面,忌依靠在柱子、墙壁边、门窗边,以避免在打雷时产生感应电而致意外。
  当发生雷击时,旅伴应立即将病人送往医院。如果当时呼吸、心跳已经停止,应立即就地做口对口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积极进行现场抢救。千万不可因急着运送去医院而不作抢救,否则会贻误病机而致病 死亡。有时候,还应在送往医院的途中继续进行人工呼吸和胸外心脏按摩。此外,要注意给病人保温。若有狂躁不安、痉挛抽搐等精神神志症状时,还要为其作头部冷敷。对电灼伤的局部,在急救条件下,只需保持干燥或包扎即可。
  雷雨天气发生时,即使在安装了避雷针的情况下,也应该迅速拔掉室内电视、电冰箱以及天线电源的插头,防止空间电磁波干扰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此外,从电闪雷鸣的形成和发生过程来看,空旷场地上、建筑物顶上、高大树木下、靠近河湖池沼以及潮湿地区是雷击事故多发区。
  全国建筑物电气装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王宏民:在室外,要考虑到雷电活动区域,看雷电活动远近,一般是听雷声就能判断出远近,不要躲到避雷针和大树下面。在空旷的地方不要打雨伞,因为雨伞有针尖,电场强度要集中些。不要在空旷地方打手机。要蹲下来,两脚并拢。
  专家最后强调,如遇雷雨天气,市民最好躲入一栋装有金属门窗或设有避雷针的建筑物内。一辆金属车身的汽车也是最好的“避雷所”,一旦这些建筑物或汽车被雷击中,它们的金属构架或避雷装置或金属本身会将闪电电流导入地下。
  【雷电统计的概念】
  雷电次数——当雷暴进行时,隆隆的雷声持续不断,若其间雷声的时间间隔小于15分钟时,不论雷声断续传播的时间有多长,均算作是一次雷暴;若其间雷声的停息时间在15分钟以上时,就把前后分作是两次雷暴。
  雷电小时——就是说在该天文小时内发生过雷暴,更通俗些说是在这个时间里曾听到过雷声而不论雷暴持续时间的长短如何。某一地区的"年雷电小时数"也就是说该地区一年中有多少个天文小时发生过雷暴,而不管在某一小时内雷暴是足足继续了一小时之久,还是只延续了数分钟。
  雷暴日数——也叫做雷电日数。这是我们所最熟悉的。只要在这一天内曾经发生过雷暴,听到过雷声,而不论雷暴延续了多长时间,都算作一个雷电日。"年雷电日数"等于全年雷电日数的总和。
  雷暴月数——也叫做雷电月数,即指在这一个月内曾发生过雷暴。"年雷暴月数"也就是指一年中有多少个月发生过雷暴。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23:14:39 | 显示全部楼层
六、水

      
      水 拼音:shuǐ 
  部首:水,部外笔画:0,总笔画:4
  五笔86&98:IIII 仓颉:E 
  笔顺编号:2534 四角号码:12900 UniCode:CJK 统一汉字 U+6C34
  基本字义
  ● 水
  shuǐㄕㄨㄟˇ
  水本身也是良好的溶剂,大部分无机化合物可溶于水。
  在-213.16℃,水分子会表现出现厌水性。
  物理性质:
  摩尔质量:18.0153g/mol
  密度:水0.998g/cm3(1.0g/cm3)(20度) 冰0.92g/cm3(0.9g/cm3)
  水在4摄氏度时,密度最大
  熔点:0度273.15k
  沸点:100摄氏度373.15k(1标准大气压下)
  比热:4.184J/(g.K)
  学名:H2O
   
  水的化学变化:
  ①水通电生成氢气和氧气
  ②V氢气:V氧气=2:1
  ③m氢气:m氧气=8:1
  正极为氧气【检验】用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负极为氢气【检验】点燃的木条,气体燃烧

水的循环
   生物圈可以分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水在以上几个区域作如下循环:
  1.从海洋或其他水体中也可以从动植物体内蒸发进入空气;
  2.从天空中下沉进入海洋,从陆地径流进入海洋;
  3.大多数水蒸气从海洋蒸发又返回海洋,但是风将水蒸气刮走穿过陆地从陆地径流流回海洋,大约每年36Tt。水从陆地上蒸发每年71Tt。每年有107Tt的降水,有如下几种形式:最普通的是降雨,冰雹,雾和露水。浓缩的水可以反射阳光形成彩虹。

字典释义
  象形文。甲骨文字形。中间像水脉,两旁似流水。“水”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水的字,或表示江河或水利名称,或表示水的流动,或水的性质状态。本义:以雨的形式从云端降下的液体,无色无味且透明,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分子式为 H2O,是一切生物体的主要成分。
  
  1.同本义 [water]
  水,准也。――《说文》
  水,准也。准,平也。天下莫平于水。――《释名》
  积阴之寒气为水。――《淮南子·天文》
  五行一曰水。――《书·洪范》
  凡平原出水为大水。――《左传·桓公元年》
  水曰清涤。――《礼记·曲礼》
  冰,水为之,而寒于水。――《荀子·劝学》
  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宋 司马光《资治通鉴》
  又如:水铫(烧水用的小型器具);水头儿(风波);水湿(水气;潮气);水蛊病(水臌病);水中丞(砚台旁边用来贮水磨墨的小水盂);水落归槽(比喻心里踏实安定);水喷桃花(比喻脸色好看);水镜先生(指三国时的司马徽,清明如水和镜);水陆杂陈(水陆毕陈。山珍海味一齐陈列出来);水廓(傍水之城廓);水涡(水中漩涡);水馆(临水的馆舍或驿站)
  2.特指河流 [river]
  在水之湄。――《诗?秦风?蒹葭》
  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唐?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又如:水口(渡口);水汊(河的支流);水志(记载河道水系的书籍);水牒(指记述河道水系的文献);水谷(山间河沟);水尾(江河的末端);水老鼠(专在船上偷窃的贼);水事(关于江河水利的事宜);水禁(有关河川方面的禁令);水会(河流汇合处)
  3.泛指一切水域 [waters]
  水府幽深,寡人暗昧,夫子不远千里,将有为乎?――唐·李朝威《柳毅传》
  刘备、周瑜水陆并进。――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又如:水陆(佛教中的水陆道场);水泊(湖泽);水居(居住于水乡);水隍(水沟);水王(海的别称);水伯(传说中的水神;大河流);水宿(水上宿夜;水中住宿);水脉(水路,地下的伏流);水潦(因雨水过多而积在田地里的水或流于地面的水)
  4.汁、液的通称 [liquid]。
  如:水礼(果饵等礼物);水果糖(掺用果汁制成的糖果);墨水;口水;泪水;药水;汽水
  5.大水;水灾 [flood]
  故尧 禹有九年之水,汤有七年之旱。――汉?晁错《论贵粟疏》
  曰:天地有法乎?曰:水旱疾疫,即天地调剂之法也。――清·洪亮吉《治平篇》
  又如:水备(防止水患的设施);水墉(防洪墙)
  5.星名 [morning star]。
  
  如:水宿(星座名。古代天文学家对北方列星七宿的总称)水星(太阳系的一颗行星,离太阳最近。)
  6.官名 [official's name]。
  如:水虞(古代官名。掌管川泽的政令);水官(掌管治水、征收鱼税的官)
  7.货币中银的含量。银子的成色,转为货币兑换贴补金及汇费之称 [silver content in coins]。
  如:贴水;扣水;汇水;水丝(成色低劣的银子)
  8.五行之一 [water, one of the five elements]
  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书?洪范》
  9.水生动植物 [water animal or plant]。
  如: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
  10.旧指尼姑和娼妓的痛苦生活境遇 [deep distress]。
  
  如:水局(旧指妓院娼家);水客(跑码头的商人,也指人贩子)
  11.额外收入或附加费用。
  又“发水”就是“发财” [extra income]
  12.指水军 [troops fight on the waters]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宋?司马光《资治通鉴》
  13.水族 [Shui nationality]。中国少数民族之一,居住在贵州省
  14.姓 
  15.病名,即水肿。以水肿主要表现为水液代谢障碍,故名。出《素问?平人气象论》:“颈脉动,喘疾咳,曰水。目裹微肿如卧蚕起之状,曰水。”又:“足胫肿曰水。”
  16.指水肿病的病理机制。《素问?阴阳别论》:“三阴结,谓之水。”王冰注:“三阴结,谓脾肺之脉俱寒结也,脾肺寒结,则气化为水。”
  17.西方古代的四元素说中也有水。
  18.网络新用
  水是论坛上没有太大价值的帖子的总称,每一篇这样的帖子都被称为“水帖”,发水帖的行为称为“灌水”,某些跟帖多而且都是水帖的帖子称为“水楼”,经常占着位置不说话叫“潜水”。
  19.【闽台方言】漂亮,美丽的.
  
水的组成及实验
  水的组成 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水是一种单质,因为用一般的加热方法很难把它分解。直到18世纪末,才由科学家用实验证明了水是一种化合物。
  水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呢?我们可以通过下面两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研究。
    在水电解器的玻璃管里装满水,通直流电,观察电极上和玻璃管内生成的气体和它的体积。过一会儿用点燃的木条分别检验两根玻璃管内的气体。
  实验表明,当接通直流电后,电极上就有气泡产生,两根玻璃管中汇集了无色的气体。其中连接正极一端产生的气体比连接负极一端产生的气体少,它们的体积比大约是1∶2。
  体积小的气体,能使燃着的木条燃烧得更旺,证明它是氧气。
  体积大的气体,能够燃烧,这是氢气。
  水电解生成了氢气和氧气,说明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点燃从氢气发生装置中产生的纯净氢气。将点燃氢气的尖嘴导管伸入充满氧气的干燥集气瓶里(图4-5)。仔细看一看集气瓶的内壁有什么现象。
  干燥的集气瓶内壁蒙上了一层水汽,说明氢气跟氧气反应生成了水.这个反应表示如下:
  无论是水的电解,还是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两个实验都证明了水确实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人们经过大量的实验测定和科学分析,证实了1个水分子是由两个氢原子和1个氧原子构成的。水的分子式是H2O。
  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仔细分析上述两个实验所发生的反应,我们发现这两个反应的形式不一样。电解水所发生的反应是由水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了氢气和氧气两种物质。
  化学上把由一种物质反应生成两种或两种以上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分解反应。高锰酸钾受热后生成氧气、锰酸钾和二氧化锰,这也是分解反应。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的实验是由氢气和氧气两种物质反应生成了水一种物质。
  化学上把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物质反应生成一种其他物质的反应叫做化合反应。镁在空气中燃烧生成氧化镁,也是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和化合反应是化学反应中两种最基本的反应类型。

水的影响
  1、对气候的影响
  水对气候具有调节作用。大气中的水汽能阻挡地球辐射量的60%,保护地球不致冷却。海洋和陆地水体在夏季能吸收和积累热量,使气温不致过高;在冬季则能缓慢地释放热量,使气温不致过低。
  海洋和地表中的水蒸发到天空中形成了云,云中的水通过降水落下来变成雨,冬天则变成雪。落于地表上的水渗入地下形成地下水;地下水又从地层里冒出来,形成泉水,经过小溪、江河汇入大海。形成一个水循环。
  雨雪等降水活动对气候形成重要的影响。在温带季风性气候中,季风带来了丰富的水气,形成明显的干湿两季。
  此外,在自然界中,由于不同的气候条件,水还会以冰雹、雾、露水、霜等形态出现并影响气候和人类的活动。 
  2、对地理的影响
  地球表面有71%被水覆盖,从空中来看,地球是个蓝色的星球。水侵蚀岩石土壤,冲淤河道,搬运泥沙,营造平原,改变地表形态。
  地球表层水体构成了水圈,包括海洋、河流、湖泊、沼泽、冰川、积雪、地下水和大气中的水。由于注入海洋的水带有一定的盐分,加上常年的积累和蒸发作用,海和大洋里的水都是咸水,不能被直接饮用。某些湖泊的水也是含盐水。世界上最大的水体是太平洋。北美的五大湖是最大的淡水水系。欧亚大陆上的里海是最大的咸水湖。
  地球上水的体积大约有 1 360 000 000 立方公里。海洋占了1 320 000 000立方公里(或97.2%);冰川和冰盖占了25 000 000立方公里(或1.8%);地下水占了13 000 000立方公里(或者0.9%);湖泊、内陆海,和河里的淡水占了250 000 立方公里(或0.02%);大气中的水蒸气在任何已知的时候都占了13 000立方公里(或0.001%)。 
   
  3、对生命的影响
   地球上的生命最初是在水中出现的。水是所有生命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体中水占70%;而水母中98%都是水。水中生活着大量的水生植被等水生生物。
  水有利于体内化学反应的进行,在生物体内还起到运输物质的作用。 水对于维持生物体温度的稳定起很大作用。

水的分类
  根据水质的不同,可以分为:
  软水:硬度低于8度的水为软水。(不含或较少含有钙镁化合物)
  硬水:硬度高于8度的水为硬水。(含较多的钙镁化合物).硬水会影响洗涤剂的效果;锅炉用水硬度高了十分危险,不仅浪费燃料,而且会使锅炉内管道局部过热,易引起管道变形或损坏;人长期饮用危害健康.硬水加热会有较多的水垢。
  饮用水根据氯化钠的含量,可以分为:
  淡水
  咸水
  生物水:在各种生命体系中存在的不同状态的水。
  天然水:
  土壤水:贮存于土壤内的水
  地下水:贮存于地下的水
  超纯水:纯度极高的水,多用于集成电路工业
  结晶水:又称水合水。在结晶物质中,以化学键力与离子或分子相结合的、数量一定的水分子。
  重水的化学分子式为D2O,每个重水分子由两个氘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重水在天然水中占不到万分之二,通过电解水得到的重水比黄金还昂贵。重水可以用来做原子反应堆的减速剂和载热剂。
  超重水的化学分子式为T2O,每个重水分子由两个氚原子和一个氧原子构成。超重水在天然水中极其稀少,其比例不到十亿分之一。超重水的制取成本比重水还要高上万倍。
  氘化水的化学分子式为HDO,每个分子中含一个氢原子、一个氘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用途不大。

[ 本帖最后由 一分为二 于 2008/11/6 22:18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23:30:56 | 显示全部楼层
七、火


      火是物质燃烧产生的光和热。必须有可燃物、燃点、助燃气体(不一定是氧气)并存才能生火。三者缺任何一者就不能生火。
  火是很泛的概念,基本包含两大元素:发光(光子的产生)和产热(如氧化、核反应所致)。在生活中,火可以被认为是物质发生某些变化时的表征。很多物质都能在某些特定的变化或说反应中产生光和热,两者共同构成我们所说的“火”。
  譬如以蜡烛为例,蜡烛燃烧时当然产生了火。但我们到底该认为谁是火呢?是蜡,还是二氧化碳、水,甚至是炭或蜡分解出的小分子有机物?
  水和二氧化碳是无法独自产生火的,可排除此可能性;我们在蜡烛燃烧时看到黑烟,说明炭还好好的存在着,并未发生反应,所以这种可能性亦不存在,至于其他杂分子,也是燃烧的副产物,既然称为产物,则不会在我们所讨论的反应过程中发生变化了,排除。只剩下蜡了。蜡是火?确实荒谬。不错,蜡本身绝不是火,但火源自蜡,而非上述任何其他物质,这是肯定的。蜡产生了火,而火却不是此反应中的任何反应物或生成物本身!火就是火自己!但火实际上确是一种物质,但又不仅仅是物质。
  或许我们也会问“闪电是什么物质?”,有人可能会回答道“闪电是一种现象,不是一种物质”,这样的答复没什么意义。其实这个问题颇值得思考。闪电产生于空气中,更准确地说,是云(以水为主)中。书本告诉我们闪电是电中和所致,但这并不直击问题要害。相信某人说“闪电是一种大自然的现象”没人会反驳,但我提出的闪电与他说的闪电是两个不同的词。我说的是一个物质名词,他说的是一个动名词!举个例子,我说的闪电好比雪snow,而他所说的闪电好比下雪fall of snow OR snowing。对于火的理解,也有相同的理解分歧。但是,我们要清楚一点,任何自然现象都是物质的。客观存在的是物质本身,而其现象只是人脑中的反映,或说人的感知及后继的理性思考。
  在火中,光既是物质又是能量,这不难接受。而对于热,大多数人认为热仅仅是能量,但实际上,热辐射作为一种电磁辐射,在量子物理中亦有物质性,其和光的本质是同一的。更深层上,物质与能量是统一的,可等价的。只是当代物理学界倾向于将物质统一于能量——受限的能量。所以火的本质既是同具光波和热辐射的电磁波,是物质,也是同具光能、热能的能量。
  电子离开原子核,这个过程就叫做“电离”。这时,物质就变成了由带正电的原子核和带负电的电子组成的,一团均匀的“浆糊”,人们称它离子浆。这些离子浆中正负电荷总量相等,因此又叫等离子体。
编辑本段从古至今的火
  火是饮食烹饪任之根本。应该说,有了火,才有了饮食文化。在火没有诞生之前,先民们只能过原始的、禽兽一般的生活。所谓“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如《韩非子》所说:“民食果菰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自火诞生后,才使“炮生为熟,令人无腹疾,有异于禽兽。”火之发明者,中国一致的传说是钻燧取火的燧人氏。考古者从周口店北京猿人所用石器初步推测,中国猿人开始自觉用火,大约在五十万年以前。
  《尸子》:“燧人上观星辰,下察五木以为火。”按阴阳五行说,火生于木,故燧人用木取火。《路史》中说,燧人是观乾象,察辰心而出火,作钻燧。“辰心”,按古人所说为“心宿”,即“大火星”。所谓“五木”,是指当时认为五种应天时可以取火的木材。即“榆;柳青,故春取之;枣:杏赤,故夏取之;桑:柘黄,故季夏取之;柞:(木酋)白,故秋取之;槐;檀黑,故冬取之。”
  燧人作钻燧取火后,其钻木工具称燧,后人又发明利用金属向太阳取火,于是又有“木燧”和“阳燧”之分。《淮南子》记:“阳燧见日则燃而为火。阳燧,金也。日高三四丈,持以向日,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吹之则得火。”《古今注》:“阳燧以铜为之,形如镜,照物则景倒,向日生火。”
  在汉以前,用阳燧取火,称作“明火”,用木燧取火,称作“国火”。按《周礼》中《大祝》、《大司寇》的说法,阳燧取之于日,近于天也,故占卜与祭祀时用之。木燧取之于五木,近于人也,故烹饪用之。汉以后,用金属与石相击,也可摩擦得火,于是,简单的铁片就可成为阳燧。人们一出门,一般腰间都左佩阳燧,右佩木燧,以随时取火用。另备有艾加上硝水制成的火绒,当摩擦得到火星掉在绒上燃烧时,再用“发烛”接引得火。所谓“发烛”,是用褪皮的麻秸做成的小片状,长五、六寸,流硫磺于首,遇火就燃。
  有了火后,就有了灶。创造灶者,一说是炎帝,《淮南子》:“炎帝于火而死为灶。”注:“炎帝神农,以火德王天下,死祀于灶神。”一说是黄帝:《续事始》:“灶,黄帝所置。”于是《事物原会》就称:“黄帝作灶,死为灶神。”而火神,按一般说法是祝融。《淮南子•时则》注:“祝融吴回,为高辛氏火正,死为火神,托把于灶。”《史记•楚世家》:“董黎为帝喾高辛居火正,甚有功,能光融天下,帝喾命曰‘祝融’。”《礼记月令》:“孟夏之月,其帝炎帝,其神祝融,其祀灶,祭先师。”原始的灶的形态,是在地上掘坑,今西安半坡遗址发掘出的灶,为双连地灶,即挖在地表的两个火坑,地表上两坑相隔,而在地下则两坑相连相通。一坑为进柴处,一坑为出人处,两坑相通的洞口就是灶门。西安半坡至今有六、七千年历史,其发明者,当应是炎帝而不应是黄帝。据推算,黄帝主政的时间,距今约四千六百多年。炎帝在黄帝之前传七十世,以二十年一世推算,大约距今六、六千年。至战国时,灶的制作已非常完美。《曾连子》记:“一灶五突(突:烟囱),分烟者众,烹饪十倍。”
  以火而烹饪,古人马上注意到了火候对于烹饪之重要。古文中首次谈及火候对于烹饪之重要的,是《吕氏春秋•本味篇》。其中伊尹这样告诉商汤:“凡味之本,水最为始。五味三材,九沸九变,火为之纪。时疾时徐,灭腥去臊除膻,必以其胜,无失其理。调和之事,必以甘、酸、苦、辛、咸。先后多少,其齐甚微,皆有自起,鼎中之变,精妙微纤,口弗能言,志弗能喻。若射御之微,阴阳之化,四时之数。放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味,酸而不酷,成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月侯〕。”这段话翻成白话的大意是:大凡味之根本,水为第一。依酸甜苦辣咸这五味和水木火这三材来施行烹调。鼎中九次沸腾就会有九种变化,这要靠火来探制调节。有时用武火,有时用文火,清除腥、臊、膻味,关键在掌握火候。只有掌握了用火的规律,才能转臭为香。调味必用甜酸苦辛咸这五味,但放调料的先后和用料多少,它们的组合是很微妙的。鼎中的变化,也是精妙而细微,无法形容,就是心里有数也难以说得清楚。就像骑在马上射箭一样,要把烹技练到得心应手。如阴阳之自然化合,如四时之自然变换,烹饪之技才能做到烹久而不败,熟而不烂,甜而不过,酸而不浓烈,成而不涩嘴,辛而不刺激,淡而不寡味.,肥而不腻口。
  袁枚后来在《随园食单》中,专门有一节关于火候的论述。他认为,烹饪食物,关键是掌握火候。煎炒必须用旺火,火力不足,炒出来的东西就会疲软;煨煮则必须用温火,火猛了,煨成的食品就会干瘪,要收汤的食品,应该先用旺火,再用温火。如果心急而一直用旺火,食物就会外焦而里不熟。他认为,腰子、鸡蛋这类,越煮越嫩;鲜鱼、蚶蛤这类,则稍多煮就会不嫩。猪肉熟了就要起锅,这样,颜色红润,起锅稍迟就会变黑。做鱼要是起锅晚了,则活肉都会变死。烹饪时,开锅盖的次数多了,做出的菜就会多沫而少香。如果火灭以后再烧,则菜就会走油而失味。袁枚说,传闻道人必须经过九次循环转变才能炼成真丹,儒家则以既不做过头,又要功夫到家为准。厨师要正确掌握了火候,谨慎操作,才算基本掌握了烹调。掌握了烹调的厨师,做出来的鱼,应该临吃时还是色白如玉,肉凝而不散,这种肉是活肉。要是色白如粉、松而不粘者,就是死肉。
  古人认为,火有新火、旧火之分,温酒炙肉做菜用的石炭火、木炭火、竹火、草火、麻荄(gāi)火 (麻荄火:用麻根燃烧的火),气味各自不同,清人《调鼎集•火》中,就列举种种火配以种种食物烹制:“桑柴火:煮物食之,主益人。又煮老鸭及肉等,能令极烂,能解一切毒,秽柴不宜作食。稻穗火:烹煮饭食,安人神魂到五脏六腑。麦穗火:煮饭食,主消渴润喉,利小便。松柴火:煮饭,壮筋骨,煮茶不宜。栎柴火:煮猪肉食之,不动风,煮鸡鸭鹅鱼腥等物烂。茅柴火:炊者饮食,主明日解毒。芦火、竹火:宜煎一切滋补药。炭火:宜煎茶,味美而不浊。糠火:砻糠火煮饮食,支地灶,可架二锅,南方人多用之,其费较柴火省半。惜春时糠内人虫,有伤物命。”
  而元人贾铭在《饮食须知》中,却告知:“宜用阳燧火珠,承日取太阳真火,其次贴钻槐取火为良。”他认为,“其戛金击石(即用铁器击火石生火),钻燧八木之火皆不可用。八木者:松木难瘥(瘥:疫病,意思是:用松木之火,得病难愈),柏火伤神多汗,桑火伤肌肉,柘火伤气脉,枣火伤内吐血,桔火伤营卫经络,榆火伤骨失志,竹火伤筋损目也。”
  顾炎武也反对用石取火,认为用火石取火都会影响寿命。但他认为,应按四时五行之变取木之火。他说:“人用火必取之木,而复有四时五行之变。《素问》黄帝言:壮火散气,少火生气。《周礼》:季春出火贵其新者,少火之义也。今日一切取之于石,其性猛烈而不宜人,病痰之多,年寿自减,有之来矣。”
  古人称火为“阳之精”。《后五行志》:“火者,阳之精也,火性炎。”《河图•汴光篇》:“阳精散而分布为火。”古人把人称为五行之一,认为它有气而无质,可以生杀万物,神妙无穷。古人认为,独有火在五行中有二,其它都只有一。所谓二者,是指火有阴火和阳火之分。古人又把火分成有天火、地火、人火三种,认为天火有四,地火有五,人火有三。天之阳火有二;太阳,真火;星精,飞火。天之阴火有二:龙火(称龙口有火),雷火。地之阳火有三;钻木之火,击石之火,戛金之火。地之阴火有二:石油之火(古人称油贮存到一定数量会自然起火),水中之火(古人称江湖河海,夜动有火)。人之阳火有一,丙丁君火(就是心、小肠的所谓离火),人之阴火有二,命门相火(谓起于北海,称坎火,游行三焦寄位肝胆),三味之火(纯阳,乾火)。总共阳火六,阴火也六,共十二。
  中国取火之工具,一直非常落后。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使用原始的“发烛”,到唐宋问,发展以松木制成比较精致的“发烛”。《委巷丛谈》:“杭人削松木为小片,其薄如纸,镕硫磺涂其锐,名曰‘发烛’。”宋以后,又称“火寸”。《清异录•器具》:“夜中有急,苦于作灯之缓。有智者批松条,染硫磺,置之待用。一与火遇,得焰穗然,即神之;呼‘引火奴”。今遂有贷者,易名‘火寸’”
  据说南宋时,就有专造“火寸”的作坊。日本人因此而早时称火柴为“磷寸”。发明火柴者,据说是瑞典人。1833年,他们开始用黄磷作摩擦火柴。但黄磷有剧毒,且易自燃,不安全。1855年,有伦塔斯脱姆发明用赤磷代替黄磷,从此有了世界上第一批安全火柴。火柴从1880年起进入中国,当初英国人理查在上海开办了第一个火柴经营处。1890年,瑞典人在上海开办了中国第一个火柴厂“瑞商洋行”。中国第一种生产的火柴的商标印有慈禧半身像,据说出中国第一合火柴时正值慈禧六十大寿。因为火柴是从国外引进的,中国人就称之为“洋火”。

火(huǒ)
  (1)(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2)同本义 [fire]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说文》
  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春秋•元命苞》
  离为火。――《易•说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左传•昭公九年》
  火,日气也。――《论衡•诘术》
  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火烧令坚。――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火令药熔。
  (3)又如:火链(旧时打火用的火力);火厝(火葬);火筒(烟筒);火火烛烛(火势很大);火厄(火灾);火备(防火设施)
  (4)火灾;发生火灾 [fire (as a disaster)]
  凡四遭火。――明•归有光《项脊轩志》
  (5)又如:火兵(负责救火的兵);火事(失火事故);火殃(古时指预兆火灾的天象);火所(发生火灾的地方)
  (6)灯火,指灯烛或火把 [lights;torch]
  江船火独明。――唐•杜甫《春夜喜雨》
  拥火以入。――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火且尽。
  火尚足以明。
  (7)又如:火鼓(火炬和战鼓);渔火;火燎(竹烛;火炬)
  (8)光芒 [brilliant rays;radiance]。如:火眸(火眼金睛)
  (9)热;热气 [heat,steam]。如:火杂杂(形容非常热);火流(形容酷热);火风(炎热的风)
  (10)五行 [fire]――中国古代哲学的五个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如:火欲殂(指汉朝将亡。因古代用五行生克来讲朝代兴亡替代的道理);火位(五行中火行的方位)
  (11)中国古代兵制单位, 十人为 “火” [huo,a military unit]
  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2)火星之简称。又名大火 [Mars]。司南方,主夏季。而古恒星之名,心宿二,古称“大火”,亦简称火
  七月流火。――《诗•豳风•七月》
  大火谓之大辰。――《尔雅•释天》。按:“东方之宿三星,中一星色赤而大,故命之曰火。”
  火为口舌之象。――《论衡•言毒》
  (13)又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火角(火星芒角);火官(古时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火房(火星的分野)
  (14)指枪炮弹药 [firearms]。如:军火
  (15)比喻战争 [war]。如:交火;开火;停火
  (16)[中医]∶指阳性、热性一类的物象或亢进的状态 [internal heat]。如:上火,败火
  (17)古时通“伙” [ancient var.of 伙]。如:火家(伙计帮工);同火;合火;一火贼;火计(火家。伙计);火仓(伙食)
 楼主| 发表于 2008/11/6 23:38:54 | 显示全部楼层
八、温度

      

      温度 (Temperature):温度是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微观上来讲是物体分子热运动的剧烈程度。温度只能通过物体随温度变化的某些特性来间接测量,而用来量度物体温度数值的标尺叫温标。它规定了温度的读数起点(零点)和测量温度的基本单位。温度没有高极点,只有理论低极点“绝对零度”。“绝对零度”是无法通过有限步骤达到的。目前国际上用得较多的温标有华氏温标(F)、摄氏温标(°C)、热力学温标(K)和国际实用温标。
  温度是物体内分子间平均动能的一种表现形式。分子运动愈快,物体愈热,即温度愈高;分子运动愈慢,物体愈冷,即温度愈低。这种现象被描述为一个物体的热势,或能量效应。当以数值表示温度时,即称之为温度度数。值得注意的是,少数几个分子甚至是一个分子构成的系统,由于缺乏统计的数量要求,是没有温度的意义的。
  大气层中气体的温度是气温,是气象学常用名词。它直接受日射所影响:日射越多,气温越高。

【摄氏温标与华氏温标】
  华氏度(Fahrenhite) 和摄氏度(Centigrade)都是用来计量温度的单位。包括我国在内的世界上很多国家都使用摄氏度,美国和其他一些英语国家使用华氏度而较少使用摄氏度。
  华氏度是以其发明者Gabriel D. Fahrenheir(1681-1736)命名的,其结冰点是31°F,沸点为212°F。 1714年德国人法勒海特(Fahrenheit)以水银为测温介质,制成玻璃水银温度计,选取氯化铵和冰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温度计的零度,人体温度为温度计的100度,把水银温度计从0度到l00度按水银的体积膨胀距离分成100份,每一份为1华氏度,记作“1℉”。按照华氏温标,则水的冰摄氏温标
  摄氏度的发明者是Anders Celsius(1701-1744),其结冰点是0°C,沸点为100°C。 1740年瑞典人摄氏(Celsius)提出在标准大气压下,把水的冰点规定为0度,水的沸点规定为100度。根据水这两个固定温度点来对玻璃水银温度计进行分度。两点间作100等分,每一份称为1摄氏度。记作1℃。
   摄氏温度和华氏温度的关系 : T ℉ = 1.8t℃ + 32

【温度对自然的影响】
  温度对音速、空气密度、声阻抗有显著影响。
  不同温度对音速、空气密度、声阻抗的影响如下表:
  温度(°C) 音速(m/s) 空气密度(kg/m3) 声阻抗(s/m3)
  ?10 325.4 1.341 436.5
  ?5 328.5 1.316 432.4
  0 331.5 1.293 428.3
  5 334.5 1.269 424.5
  10 337.5 1.247 420.7
  15 340.5 1.225 417.0
  20 343.4 1.204 413.5
  25 346.3 1.184 410.0
  30 349.2 1.164 406.6

【从绝对零度到10亿摄氏度】
  在整个宇宙当中,温度无处不存在。无论在地球上还是在月球上,也无论是在炽热的太阳上还是在阴冷的冥王星上,这一切无不由于空间位置的不同而存在着温度的差别。例如,太阳表面温度约为6000℃,而处于太阳系里离太阳较远的冥王星的表面温度却只有-240℃。又如,传说中的牛郎星与织女星,在夜里的星空中,它们只是闪烁的小亮点,而怎能让人一下子想到牛郎星的表面最高温度竟达8000℃,织女星的表面最高温度竟达10000℃,真可谓是“热恋之星”。
  正因为宇宙中各行星的冷热不同,才决定着生命的存在与否。想想看,如果人类要到太阳去,还没到达早已化为灰焚了;再想想,如果人类要到阴冷的冥王星去,恐怕人的第一次呼吸还没完成就早已在寒冷的温度当中冻成了冰尸。
  当然,在这样莫大的宇宙中,只要位置适当,生命是完全可以存在的。现在的地球就是典型一例。地球上生命的诞生有人说是偶然的,其实它也是必然的。第一个有生命细胞的诞生,那是蕴含着“造物主”多少心思啊,其中温度是必不可少的因素之一。因为只有在适宜的温度下,化学反应才能正常进行物质分解或重组,才有了今天这个美丽的世界山川、河流、绿树、红花……才有了生命的诞生。
  温度是分子平均功能的标志,它决定一个系统是否与其它系统处于热平衡的物理量,它的基本特征在于一切互为热平衡的系统都具有相同的温度。如当温度较低时,分子、原子振动的速度很小,无法挣脱分子、原子也变小,分子之间距离就较大,此时物质为液态。但随着温度的不断升高,分子运动十分激烈,分子间的距离也变大,此时物质为气体。整个世界这么精彩就是因为这些不同的分子,原子在不同的温度下变化而来的。
  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通常比较熟悉的温度范围是—90℃到61℃即地球表面的气温变化范围,其实在宇宙中还有很多关于温度的东西已被人类得知,但我们不熟悉而已,本文将为各位读者提供一部份从最冷的—273.15℃(绝对零度)到最热的5.1亿℃的知识让大家了解一下。
  —273.15℃ 绝对零度
  绝对零度,即绝对温标的开始,是温度的最低极限,相当于—273.15℃,当达到这一温度时所有的原子和分子热量运动都将停止。这是一个只能逼近而不能达到的最低温度。人类在1926年得到了0.71°K的低温,1933年得到了0.27°K的低温,1957年创造了0.00002°K的超低温记录。目前,人们甚至已得到了距绝对零度只差三千万分之一度的低温,但仍不可能得到绝对零度。
  如果真的有绝对零度,那么能不能检测到呢?有没有一种测量温度的仪器可以测到绝对零度而不会干扰受测的系统(受测的系统如果受到干扰原子就会运动,从而就不是绝对零度了)?确实,绝对零度无法测量是依靠计算得出来的,研究发现温度降低时,分子的活动就会变慢,那么依靠计算得出,当降到绝对零度时,分子是静止的,所以就得出了绝对零度的概念。
  —270.15℃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
  宇宙微波背景辐射是“宇宙大爆炸”所遗留下的布满整个宇宙空间的热辐射,反映的是宇宙年龄在只有38万年时的状况,其值为接近绝对零度的3K。
  —260℃ 星际尘埃的温度
  在寒冷的宇宙空间,星际尘埃的温度可低达—260℃。
  —250℃ 低温火箭发动机
  
  印度空间研究组织试验成功了一种低温火箭发动机,该发动机的燃料温度为—250℃。在其带动下,发动机冲压涡轮的最高速度达到4万转每分钟,标志着印度空间研究水平跨越了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里程碑。
  —240℃ 冥王星
  从冥王星上看太阳,太阳只是一个闪亮的光点,它从太阳上所接受到的光和热,只有地球从太阳得到的几万分之一,因此,冥王星上是一个十分阴冷黑暗世界。最高温度是—210℃,最低温度是—240℃。除冥王星以外海王星也可达到—240℃。
  科学家1898年在实验室第一次得到了—240℃的低温,这时,氢气变成了液氢。
  —230℃ 非金属的磁性
  非金属材料在低温下也能表现出磁性,这种磁体适用于制造新型计算机存储设备,绝缘设备等。但这类材料在温度超过一定限度时就会失去磁性。目前,临界温度最高的非金属磁体在—230℃左右,即使施加高压也仅能提高到—208℃。
  —220℃ 天王星
  天王星自转一次的“天王星日”约为17小时14分,因为有快速的自转而和木星一样地呈现东西向的明显条纹。因为距离太阳遥远,天王星大气层云上端温度约在—220℃,表面显淡蓝色。
  —210℃ 鲸鱼座τ的尘埃盘
  鲸鱼座τ是除了太阳以外离地球最近的类太阳恒星,距离太阳仅约12光年,亮度约3.5等,以肉眼就可以看到。它周遭有尘埃与彗星组成的尘埃盘,这个尘埃盘的直径比太阳系稍大一些,温度仅—210℃左右,可能是因为小行星和彗星彼此碰撞的碎片所形成。
  -200℃ 土卫六星
  到目前为止,我们尚未发现有任何地外生命存活的迹象。但卡西尼号正在探索的土卫六可能是一个生命起源的实验室。
  由于表面温度为—200℃,土卫六不是一个能产生生命的地方,但是它的浓密的大气层中含有许多碳氢化合物。它们通过太阳的紫外光可产生化学反应。光化学反应能产生有机分子,这些碳基化合物是产生生命的第一步。但是土卫六太冷了,以致于无法迈出下一步。它就像是一个深度冻结了的地球。在50亿年后,它将会得到产生生命所需要的热量,因为那时太阳将膨胀成一个熊熊发光的红巨星。只是那时由于太阳已进入生命的暮年,生命大约已经来不及产生了。
  -190℃ 低温下出现许多奇怪现象
  低温世界就像魔术师,各种物质出现奇妙变化。空气在-190℃时会变成浅蓝色液体,如果把鸡蛋放进去,它会产生浅蓝色的荧光,摔在地上会像皮球一样弹起来;鲜艳的花朵放进去,会变成玻璃一样光闪闪,轻轻的一敲发出“叮当”响,重敲竟破碎了,从鱼缸捞出一条金鱼头朝下放进液体中,金鱼再取出来就变得硬梆梆,晶莹透明,仿佛水晶玻璃制成的“工艺品”,再将这“玻璃金鱼”放回鱼缸的水中,奇怪的是金鱼竟然复活了,又摆动着轻纱一般的尾巴游了起来。
  -180℃ “梦的纤维”——凯英拉纤维
  凯英拉纤维的性能赛过钢铁和合金,被人们称为“梦的纤维”这种液晶纤维的强度是钢的5倍,铝的10倍,玻璃纤维的3倍,能在—180℃左右连续使用。它主要用作飞机的结构材料、子午线轮胎、船体、运动器具、防护服装和缆绳等。例如:美国波音飞机公司的767型客机采用了3吨凯英拉纤维与石墨纤维混杂的复合材料,使机身重量减轻了1吨,与波音727飞机相比,燃料消耗节省30%。
  -170℃ 生命存活的低温极限
  这样的温度已有最简单的微生物能够生存了。观察表明,大肠杆菌、伤寒杆菌和化脓性葡萄球菌均能在—170℃下生存。
  -160℃ 水星
  离太阳最近的水星,它和太阳的平均距离为5790万公里,是太阳最近的行星。它表面温差最大,因为没有大气的调节,向阳面的温度最高时可达430℃,但背阳面的夜间温度可降—160℃,昼夜温度差近600℃,这可是一个处于火和冰间的世界。温度变化如此巨大,水星上是不可能有生命的。
  —150℃ 木星
  木星是太阳系中的第五个行星,木星为太阳系最大的行星,其内部可以放入1300个地球,密度较低,其重量仅为地球的317倍。木星的成份绝大部分是氢和氦。木星离太阳较远,表面温度达—150℃;木星内部散放出来的热是它从太阳接受热的两倍以上。
  —140℃ 液氮低温加工橡胶品
  橡胶制品是很难降解的高分子弹性材料,将它粉碎到具有广泛用途的精细胶粉十分困难。目前,国际上利用废轮胎工业化生产精细胶粉的方法主要采用液氮低温冷冻法,即将橡胶在—130℃到—140℃的温度下冷冻成玻璃化状态再加以粉碎,就能轻易获得优良的精细胶粉。
  —130℃ 地球最低气温
  地球上最低温出现在南极最高峰——文生峰,这里年平均气温-129℃,夏日平均气温-117.7℃。而地球上第一高峰珠穆朗玛峰夏日平均气温也有-45℃,南极地区的冷烈可见一斑。
  —120℃ 金星最低温度
  金星日夜温差最大,金星白天温度可达480℃;夜晚最低温度可达—120℃,因此,日夜温差可达600度左右。
  —110℃ 酒精温度计
  温度计中红色的液体是酒精,酒精在—117℃才会凝结。因而在地球上温度最低的南极洲,酒精温度计也能用。当然温度低于—117℃时,酒精温度计也派不上用场了。
  —100℃ 最冷的压缩机
  一个国外电脑玩家使用了超过4个压缩机,自制了一套可以降温到—100℃的压缩机系统,来给CPU处理器降温!
  —90℃ 地球最低温
  在南极的内陆,人们已经测到-88.3℃的低温。
  —80℃ SARS病毒不怕低温
  SARS病毒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怕热不怕冷,即使是在—80℃它还能至少生存4天,甚至多达21天,而在56℃下SARS病毒的生存时间不超过90分钟。
  —70℃ 北极最低气温
  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北极地区年平均气温在—15℃~—20℃之间,比南极年平均气温高25℃,冬季时(1月)极夜期为180天,最低气温在—70℃。低温可预防某些疾病,生活在北极的爱斯基摩人是先靠吃海豹肉和海豹油为主,当地人很少有心脏病、心血管、高血压、关节炎等疾病。
  —60℃ 火星的温度
  在远离地球的火星上,平均温度是—60℃。
  —50℃ 我国最冷气温
  
  在我国有过低于-50℃的地区记录不多。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大兴安岭的矣渡河在1922年1月16日曾观测到-50.1℃的温度,是新中国成立前气温记录中的最低值。
  新中国成立后,新疆北部的一个气象站在1960年1月20日以-50.7℃的低温首次打破了记录,接着1月21日又以-51.5℃再创全国新记录。中国最北的气象站——黑龙江省漠河气象站1968年12月27日清晨测得了—50.9℃,而在1969年2月13日漠河终于诞生了中国现有气象资料中的极端最低气温记录:—52.3℃。
  世界上最不怕冷的花,是出产在中国的雪莲,即使-50℃,也鲜花盛开。
  —40℃ 我国最冷的一天
  大家都知道我国最北的地方是漠河,漠河在中国有气象记录以来最冷日子是1960年1月21日,日平均气温为—43.8℃。
  —30℃ 国色天香牡丹花
  牡丹原产我国,喜温凉高燥,忌炎热低湿环境。较耐寒,可耐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
  在北京门头沟去的一条山谷中,严冬时节温度最低可达—30℃,山里有水的地方基本上都结成厚冰,但这里却有一只泉眼里的泉水千年不冻,并且水里一年四季都生长着茂盛的水草,因此被当地人称为“千年不冻水”。
  -20℃ 低温燃料电池组
  
  日本本田公司最近宣布成功地开发出可以在-20℃低温下起动的燃料电池组,体积大幅度减小、功率更大。配备该电池组的汽车得到日本国土交通大臣批准后,已经开始公路行驶试验。
  -10℃ 人可以居住生活了
  
  -10℃已是地球上高纬度地区寒冬季节常见的温度了。虽然会感到冰寒透骨,但人已经能够在这样的温度下正常生活了。
  0℃ 水的冰点
  
  地球表面的70%是被水覆盖着的,约有14亿千立方米的水量,其中有96.5%是海水,剩下的虽是淡水,但其中一半以上是冰。所以说地球是一个水的星球,正是这样的星球才能孕育出生命,所以“水”是生命之源。有了生命就有生机活力,世界才会更精彩。
  既然水能结成冰,水也能变成气体扩散在空气中。当水在0℃时结成冰,就会失去流动性,不再是液体。所以有0℃是“水的冰点”之称。
  10℃ 凉爽宜人的赤道城
  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尔国的首都基多城里,赤道线恰好通过该城。不少人认为通过赤道的城市一定很热。但事实并非如此,这里不论春、夏、秋、冬,一年中月平均气温都在10℃左右,年平均温差只有4℃。是一个四季如春、凉爽宜人的赤道城。
  这是因为它位于海拔2800米的高原上。我们知道太阳光是一种短波辐射,当它通过大气时,只有很少部分被大气直接吸收,大部分则照射在地球表面,使地球表面增温。因此愈是靠近地面,由于吸收的热量愈多,温度升得愈高,反之,愈是向高处,吸收的热量愈少温度愈低。所以在高原地带,气候总是比较凉。
  20℃ 双孢蘑菇菌丝生长温度
  双孢蘑菇菌丝可在5℃~33℃生长,适宜生长温度20℃~25℃,最适宜生长温度22℃~24℃,高温致死温度为34℃~35℃。
  30℃ 我是蚊子!
  蚊子最喜欢的温度是30℃左右,太高了也受不了。秋天气候变冷温度降到10℃以下时,它们就会停止繁殖,不食不动进入冬眠,直到第二年春天激醒后又出来。
  40℃ 人体自身的温度极限
  人属于恒温动物,一般说来不会超出35℃~42℃的范围,41℃时人体器官肝、肾、脑将发生功能障碍,连续几天42℃的高烧,足以致使成年人死命。
  鸟类和哺乳动物也都属于恒温动物,一般说鸟类的体温较高,在37℃~44.6℃范围内,而哺乳动物的体温较低,哺乳动物一般约在25℃~37℃之间。但总的说来都在40℃上下,与人类的体温差别不很大,这是因为它们跟我们人类都生活在同一个星球上,处在大体相同的环境中的缘故。
  此外,经过科学家长期研究和观察对比,认为生活中的理想温度应该是:居室温度保持在20℃~25℃;穿衣保持最佳舒适感时,则皮肤的平均温度为33℃;饭菜的温度为46℃~58℃;饮水时的温度为44℃~59℃;泡茶的温度为70℃~80℃;洗澡水的温度为34℃~39℃;洗脚水的温度为50℃~60℃;冷水浴的温度为19℃~21℃;
  50℃~60℃ 沙漠之温
  
  由于沙漠地区的云量少,日照强,又缺乏植被覆盖,空气湿度小,因此白天气温上升极快,大部分时间都在30℃以上,中午最热的时候,温度能上升到50℃以上。在北非曾有高达58℃的记录。
  但沙漠的夜间较凉,因为整夜无云,地面辐射强,散热快,夜间最低温度一般在7℃~12℃之间,也有出现薄霜的日子。
  70℃ 味道感觉
  
  生理和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人们食用食品时所获得的多种多样的味道感觉,实质上是由于味道和嗅觉协同作用的结果。
  一些可以热喝的饮料,如咖啡,其温度在70℃时才味美可口,热牛奶和热菜的温度在70℃左右最为好喝。有些油炸类食品,比如油炸虾,温度应保持在70℃左右,虽然吃起来还有些烫,但这时的味道最美。
  80℃ 温泉微生物
  许多微生物一般都依靠光合作用而生存,这些依靠光合作用的微生物一般在72℃以下才能生存。然而在1967年,印第安纳大学的布洛克博士发现,在他放在一个叫做“蘑菇塘”80℃泉水中的载玻片上,附着一层微生物细胞。这是首次发现生活在72℃以上的生物。这种嗜热微生物属于细菌类,布洛克博士将它命名为“水生嗜热菌黄石一类”。
  90℃ 海底火山口微生物
  1979年,科学家造访了太平洋的深处的一个海底火山口,这里温度常年在保持90℃,也是阳光不能到达的地方。但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里到处是生命——多毛虫、虾、蟹和其它生物。那些从来没有见过日光的微生物处在食物链的最底端,多毛虫没有口,没有胃或者其它的消化器官,周围水域的化学物质渗透进体内后,细菌就把它们转为多毛虫能够利用的食物。
  100℃ 水的沸点
  上面我们了解了水的冰点,那么水的沸点是100℃在一个大气压下,当我们的水开时,它的温度是100℃而且只能保持100℃。但是人们在海拔8000多米的珠穆朗玛峰上煮鸡蛋时开水最高只有80℃,那是因为在8000多米高的地方气压低了,所以水的沸点只有也降低了。
  火锅浓汤的温度可高达120℃,最容易烫伤口腔粘膜。所以常常有人吃了火锅后会发生口腔溃烂甚至牙齿发炎肿胀。火锅里的海鲜类食品更应引起重视。
  200℃ 地下热岩发电
  英国从1987年开始进行岩浆发电实验。在英国一个温度最高的热岩地带,其在6000米深处的热岩可以把水加热到200℃,然后将200℃水的热能再转为电能。
  300℃ 变质岩
  地壳中的岩石,由于地壳活动或岩浆活动的影响,受到高温、高压的作用和岩浆的化学作用,使原来岩石的内部矿物成分、结构和构造上发生了变化,从而形成一种新的岩石,称为变质岩,这种变化称为变质作用。这一变质过程所要求的温度和压力分别为300℃和100兆帕。
  400℃ 城市的污泥处理
  在城市中,有工厂的地方污泥比较多,有些河流受污染后也沉积了大量的污泥。科学家为了解决这个污染问题,通过研究发现了污泥中含有可燃物质。加拿大则为此专门建立了一个实验工厂,进行污泥转化为新型燃料的研究工作。他们通过机械方法先将污泥中的大部分水和无用泥沙去掉,再将污泥烘干,然后将干泥放进一个450℃的蒸馏器中,在与氧隔绝的条件下进行蒸馏,就可产生可燃物质。
  500℃ 聚光式太阳灶
  这种太阳灶是利用抛物面形的反射镜聚光获得较高温度,直径一般为1—2米。由于能量集中,因而热效率较高,可获得500℃的高温。这种聚光式太阳灶在我国农村的一些家庭中,用来做饭、炒菜、煮饲料、烧水。
  600℃ 高效燃料电池
  日本产业技术综合研究所与名古屋大学的联合研究小组开发出工作温度为600摄氏度、平均每平方厘米发电量0.8瓦、比现有同类电池发电量高出1倍以上的固体电解质型燃料电池。
  700℃ 烟头、蚊香的温度
  烟头的表面温度虽然只有250℃~300℃,烟头的中心温度一般在700℃~800℃左右,蚊香的燃烧温度也达700℃。
  800℃ 火山熔岩
  在火山爆发时,总会喷出大量红色的火山熔岩。刚喷出时一般是液体状态,通常温度在800℃—1200℃左右,火山熔岩在流淌的过程中,不断向大气和大地表面散热,产生大量的烟雾。所以火山熔岩在冷却时凝固都是由外向里进行的。
  900℃ 矿石的熔化
  矿石是较轻的、更活泼的金属物质,它不能被碳在可行的高温下还原出来,因为它们的原子在矿石中结合得更为紧密。这些金属通常是通过电解得到,或通过使它们的化合物与更活泼的金属发生反应而获得,例如,氧化铅和在950℃下电解水晶石(铝和钠的双氧化物)和氟化钙的混合物中的溶化的氧化铅。
  1000℃(1千摄氏度) 钻石的形成
  常言道:“钻石是女士的最佳良伴”。有趣的是:钻石原来只是纯碳,而碳是仅次于氢、氦和氧的宇宙间第四种最常见的化学元素。因此,钻石的罕有并不源自其化学元素成分,而是在于它形成的方法和地点。地球上的钻石相信是在100至300公里深;温度接近1000℃的地底形成,其后因火山爆发而带至地面。单以化学成分来看,钻石和用来制造铅笔芯的石墨,其实是近亲。如果你把钻石放入高温火炉;那么最终只会化为普通的石墨。
  2000℃(2千摄氏度) “刚玉”
  
  1924年,德国人鲁夫用纯氧化铝粉末成型,在2000℃左右的高温炉中烧结,得到了世界上第一块纯氧化铝制品,但一直到1993年才由西门子公司正式命名,中国人取其白如玉而坚硬不凡,将定译名为“刚玉”。
  3000℃(3千摄氏度) 玻璃碳
  玻璃碳是一种类似玻璃的碳,它兼有玻璃及碳素材料的双重性能。这种物质如果在真空或非氧化性气氛下的工作温度可达3000℃,而且耐热震性能好,可以作为熔炼高纯物质的坩埚,半导体外延炉感应加热板等,在科学上应用很广泛。
  4000℃(4千摄氏度) 太阳黑子
  大家都知道太阳黑子,太阳黑子出现比较多的情况下,会产生地磁暴给人们工作带来很多不方便。例如:航海的船舶迷失方向,通信信号连接不上。那么太阳黑子其实并不黑,它们中心的温度在4000℃以上。亮度仍可与上下弦时半个月亮的光相比。只不过在明亮的光球反衬下就显得很黑。
  5000℃(5千摄氏度) 日珥
  日珥主要突出日两边缘的一种太阳活动现象。它们比太阳圆面暗弱得多,在一般情况下被日晕淹没,不能直接看到,只有在日全食时通过望远镜才能看到。日珥的温度在5000—8000℃之间,一般可以扩散到几十万公里、形状千奇百怪。有的日珥能长期存在。奇怪的是日珥和日冕的温度、密度相差800倍,何以能长期共存,科学家们正在研究。
  6000℃(6千摄氏度) 太阳表面
  太阳的表面温度达到6000度。太阳大气中有90多种化学元素,其氢的含量最多,约占太阳质量的71%,氦约占27%,其他元素约占2%,包括钠、钙、铁、氧等。正因为这些化学元素每天都在制造核暴炸,放出大量的光和热,给我们生活带来生机。但太阳的能量是有限的,终有一天能量用完后,太阳也就消失了。
  一个质量为月球质量的1/1000的微型黑洞,温度约为6000摄氏度,与太阳表面温度相当。
  7000℃(7千摄氏度) 地热能
  地热能是由地壳抽取的天然热能、这种能量来自地球内部的熔岩,并以热力形式存在,是引致火山爆发及地震的能量。地球内部的温度高达7000℃。
  8000℃(8千摄氏度) 牛郎星
  在中国古代传说当中的牛郎星,在夜里我们观看到时它像一块宝石一样闪闪发亮。其实它的表面温度比太阳表面还要高2000℃,也就是8000℃。
  9000℃(9千摄氏度) 水稻的积温
  积温是某一时段内逐日平均气温之和。我国云南西南部、广东、福建、海南和台湾等省全年积温都是在8000℃以上,而最南端的海南乐东县莺歌海至三亚沿海一带、西沙永兴岛的全年积温更达9000摄氏度,热量资源极为丰富,适宜水稻等喜温作物生长。这些地区的水稻生长普遍两季乃至三季。
  10000℃(1万摄氏度) 织女星
  在夜里我们能观看到和牛郎星相伴的织女星,其温度有10000℃。
  100000℃(十万摄氏度) 星云
  在星际当中物质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地方云气体和尘埃比较密集,形成各种各样的云雾天体。这些云雾状的天体就叫星云。环状星云是一颗很有名的行星状星云,它的中心星是一个接近演化终点的白矮星,温度有100000℃,密度也非常高。
  1000000℃(百万摄氏度) 日冕
  太阳日冕的温度高达100万℃。
  俄罗斯科学院圣彼堡技术物理大学成功地研制出一种温度计,可以快速测量热核反应堆中等离子体温度。科研人员在该温度计中使用了特殊结构的激光光源,从而在瞬间就能测量出温度高达1000000℃的等离子体的温度。
  10000000℃ (千万摄氏度) 中子星表面
  
  质量和太阳相当的中子星,表面温度约为1000万℃。
  核聚变的发生必须具备1千万摄氏度以上甚至几亿摄氏度的高温。
  100000000℃(1亿摄氏度) 人类创造的最高温度
  
  人类所能产生的最高温是510000000℃约比太阳的中心热30倍,该温度是美国新泽西的普林斯顿等离子物理实验室中的托卡马克核聚变反应堆利用氘和氚的等离子混合体于1994年5月27日创造出来的。
  1000000000℃(10亿摄氏度)及以上 宇宙大爆炸
  
  宇宙大爆炸那一刻,温度达到无穷大;宇宙大爆炸后10负44次方秒,温度约为10000兆兆兆(一兆等于一万个一亿)度;宇宙大爆炸后10负36次方秒,宇宙温度继续下降,当时的温度约为10000兆兆度;宇宙大爆炸后10负32次方秒,温度约为1兆兆度;宇宙大爆炸10负12次方秒后,温度达到10000兆度;宇宙大爆炸后10负6次方秒,温度达到1兆度;宇宙大爆炸后10负4次方秒,温度达到1000亿度,这也是超新星爆发时其星核的温度;宇宙大爆炸后1秒,温度降低到约为100亿度;在大爆炸后的大约3秒,温度降到了10亿度,这也是最热的恒星内部的温度。

【测温方法】
  测量温度的方法很多,按照测量体是否与被测介质接触,可分为接触式测温法和非接触式测温法两大类。
  接触式测温法的特点是测温元件直接与被测对象接触,两者之间进行充分的热交换,最后达到热平衡,这时感温元件的某一物理参数的量值就代表了被测对象的温度值。这种方法优点是直观可靠,缺点是感温元件影响被测温度场的分布,接触不良等都会带来测量误差,另外温度太高和腐蚀性介质对感温元件的性能和寿命会产生不利影响。
  非接触式测温法的特点是感温元件不与被测对象相接触,而是通过辐射进行热交换,故可以避免接触式测温法的缺点,具有较高的测温上限。此外,非接触式测温法热惯性小,可达1/1000S,故便于测量运动物体的温度和快速变化的温度。由于受物体的发射率、被测对象到仪表之间的距离以及烟尘、水汽等其他的介质的影戏那个,这种方法一般测温误差较大。

[ 本帖最后由 一分为二 于 2008/11/6 22:42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3:1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温度与水地球生命的基础 

   大气与水是地球独特优异环境与资源的两大支柱。天文学家至今还没有发现另一个同地球环境同样优越的星球,主要在于它们没有地球那样的大气与丰富的水。

  人类同环境与资源的关系与人类发展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原始人类本来就是环境的产物,它的生存完全依附于自然界,人类不过就是生态系统中食物链的一个环节。
  生产需要环境与资源,特别是它们之间的合理组合。这种组合特别在人同天气、气候与水的关系中体现得更加明显。这是由于生命现象离不开液态水,只有液态水才是最好的溶媒,可以担当生物体内新陈代谢物质的融化、分发、搜集与排泄的任务。然而液态水只有在适宜的温度条件下才能存在。因此,温度与水密切结合成一切生命现象的环境与资源基础。
 楼主| 发表于 2008/11/20 23:24:25 | 显示全部楼层

高低大气压与空气温度的关系

大气总是由气压高的地方,吹向气压低的地方,从而在地球上形成不同的气压带和风带。

(1)赤道低气压带:在赤道及其两侧,是太阳高度角最大的地带,这里受太阳光热最多,地面增温也高,接近地面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空气减少,气压降低。这样在南北纬5°之间的地区,就形成了一个低气压带一赤道低气压带。

(2)副热带高气压带:由赤道低气压带上升的气流,由于气温随高度而降低,空气渐重,在距地面4-8公里处大量聚集,转向南北方向扩散运动,同时还受重力影响,故气流边前进,边下沉,各在南北纬30°附近沉到近地面,使低空空气增多,气压升高,形成了南北两个副热带高气压带,它是因为空气聚积,由动力原因形成的,属暖性高压。

(3)极地高气压带:在地球南北两极及其附近是纬度最高的地区,这里的太阳高度角最小,接受的太阳光热也最少,终年低温,空气冷重下沉,地面空气多,气压较高,形成南北两个极地高气压带,它是由热力原因形成的冷高压。  
为了区别以上两个高压,需要指出在一般条件下,气温高的地方,因近地面大气受热膨胀,到高空堆积起来,使高空空气密度增大,那里的气压比同一水平面上周围的气压都高,形成高气压,于是空气便从高气压向周围气压低的地方扩散,这样气温高的地方,空气质量就减少了,地面上随承受的压力就减低,形成低气压;气温低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高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这是周围的空气就会来补充,使气温低的地方空气柱的大气质量增多,地面气压因而增高,成为高气压。所以近地面空气受热,气压下降,空气冷却,气压升高。高空气压的高低与地面气压经常是相反的。因为气温高的地方,空气上升后在高空堆积,密度增大,形成高压;气温低的地方,空气下降后,在高空密度减小形成低压。这是由于热力原因形成空气中的高压和低压。

(4)副极地低气压带:这个气压带在南北纬60°附近,由于这个地带处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之间,是一个相对的低压带。

这样,在假设不自转的地球上,就形成了上述的七个气压带。

大气压的变化跟高度有关。大气压是由大气层受到重力作用而产生的,离地面越高的地方,大气层就越薄,那里的大气压就应该越小。不过,由于跟大气层受到的重力有关的空气密度随高度变化不均匀,因此大气压随高度减小也是不均匀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22:43:18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的哲学定义
  空间的哲学定义: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
  空间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具有的一般规定。眼睛可以看到、手可以触到的具体事物,都是处在一定空间位置中的具体事物,都具有空间的具体规定,没有空间规定的具体事物是根本不存在的。
  人存在于地球的空间自然环境之中,地球存在于太阳系的空间环境之中,太阳系存于与银河系的空间环境之中,银河系存在于宇宙的空间环境之中,大爆炸形成和产生的宇宙也有时间和空间的具体规定,也是存在于具体时间和具体空间之中的具体事物。脱离了一定空间位置规定的地球、太阳、银河系、宇宙,就不是人们所指称的同一个具体的地球、太阳和银河系了。
  空间是运动的存在和表现形式。
  运动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行为和存在。行为是相对彰显的运动,存在是相对静止的运动。
  具体事物只有在一定的空间里才能存在。一滴水、一粒沙、一个原子、一线光都存在于一定的空间里,都有一定的空间位置作为表现形式。一切具体的行为、现象、事情都在具体空间里发生、发展和结束,都以具体的空间规定作为表现形式。
  空间不仅是具体事物存在的表现形式,而且也是抽象事物存在的表现形式。抽象事物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就像上帝存在于天堂之中一样。存在于具体事物之外的抽象事物同存在于天堂之外的上帝一样都是不可思议的。
  空间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
  运动是具体事物的表现形式,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空间是运动的组成部分,是运动的表现形式,是人们从行为和存在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所以可以十分准确地说,空间是人们对具体事物进行多次分解和抽象,从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
  空间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是每个具体事物和每个相对抽象事物共同具有的一般规定、规律、性能和本质,是人们从每个具体事物和相对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
  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是个别具体事物或个别种类的具体事物分别具有的特殊性规定、规律、性能和本质,是人们从不同个体、不同种类的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认识对象。
  事物都是可以一分为二的,空间也不例外。空间是具体空间和一般空间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什么是具体空间?具体空间是有具体数量规定的认识对象,是有长、宽、高三维规定的空间体,是一般空间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存在于具体事物之中的相对抽象事物或元实体。
  什么是一般空间?一般空间是没有具体数量规定的认识对象,是无长、宽、高三维限制的空间体,是具体空间的本质和内容,是存在于具体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之中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
  空间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普通个体成员。
  世界是具体事物组成的统一体。个别具体事物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可以被人的感觉器官感到的普通个体成员。
  具体事物是包含许多规定的认识对象,是多种规定的总和,是多样性的统一。人们通过对不同个别具体事物的比较,可以发现每个具体事物分别具有的特殊性规定和普遍性规定,然后把具体事物具有的特殊性和普遍性规定,从个别具体事物中分解和抽象出来并加以冠名,由此形成和产生了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各种各样的抽象事物。
  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的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具有的各种规定、性能和本质,是具体事物被人的思维层层分解和逐级抽象形成和产生的分解体,是存在于具体事物大集体之中的普通个体成员。
  空间是普通名词表述的抽象事物,它同普通名词表述的其它抽象事物一样,都是不能被人的感觉器官感觉到认识对象。人的眼睛不能看到抽象一般的人、山、水果,人的手也不能触摸到抽象一般的工具、没有温度的水,没有硬度的石块。空间同人、石块、水果、工具、水都是不可被人感到但可被人知道的抽象事物,都是具体事物家庭集体中地位平等的个体成员。
  世界是具体事物组成的统一体,个别具体事物是世界大集体中的普通个体成员。抽象事物是具体事物组成部分,是具体事物的家庭成员,因此,每个抽象事物都是世界的组成部分,世界存在与每个具体事物和每个抽象事物之中,每个具体事物和每个抽象事物都是存在于世界大集体之中的具有自身规定的普通个体成员。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22:44:48 | 显示全部楼层
时间和空间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具有共同的规定和本质,它们是相互联系的同一体。
  1、时间和空间同属于抽象事物,它们具有共同的来源,都是人们从具体事物之中分解和抽象出来的有关规定组成的认识对象。
  2、时间和空间都是绝对抽象事物和相对抽象事物、元本体和元实体组成的对立统一体。
  3、一般时间和一般空间是名称不同,内涵和外延完全相同的同一个绝对抽象事物或元本体
  4、具体时间和具体空间都具有数量的规定性。具体时间和具体空间是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一个具体事物不仅同一定数量规定的具体时间段相联系,而且也同一定数量规定的具体空间体相联系。一定的具体时间段必定同一定的空间体相统一。具体时间离不开具体空间,具体空间也离不开具体时间。个别具体事物具有的时间和空间规定,可以用平面几何学坐标系上的一个坐标点来表示,时间和空间就是横竖坐标轴,每个具体事物具有的时空规定坐标点同时空横竖坐标轴具有垂直对应的关系。
  时间和空间也具有不同的规定和特征,它们是相互对立的不同认识对象。
  1、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同的数量单位。时间的单位是年、月、日、时、分、秒等,空间的单位是平方米、平方公里、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等。
  2、时间和空间具有不同的维数特征。时间的特征是一维的,空间的特征是三维的。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22:46:02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的概念
  间可分为哲学的空间概念和数学的空间概念:
  (1)哲学空间:三维的,具有容纳物质存在与运动的属性;
  (2)数学空间:多维的,从点的零维到面的多维(线是一维的,平面是二维的,体是三维的,曲面是多维的)。
  以目前人类的认知能力可感知的三维物理存在,其定义必须依靠一个或多个参照体系或参照物。
  现代汉语词典解释:空间是物质存在的一种客观形式,由长度、宽度、高度表现出来。
  例如数学上的原点与X、Y、Z三轴之间共同构成的关系。
 楼主| 发表于 2008/12/9 22:4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空间的本质
  宇宙物质本身就是空间。科学还没有发现“空的”空间。
  空间物质的运动进程就是时间。
  运动的物质就是时空。
  时空就是宇宙。
  数学空间是人为的空间物质位移距离的度量,因而是意识的。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1/23 19:46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