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3472|回复: 3

中华瑰宝-古典中医的“环"(转自振荡中医网)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10/8 00:10: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中华瑰宝——古典中医的“环”  在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宝库里,有许多珍藏。在西方工业革命时期,我们就曾经奉献过四大发明。在未来的生命科学时代里,我们再向人类奉献出古典中医的“环”。在科学由分析开始走向综合,开始走向系统科学大统一的转轨之际,“环”的思想可以为现代医学和其他学科提供一种崭新的思路——用简单的方法处理复杂的系统。这正是传统西方科学所最为缺少的东西。对此,著名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在一次国际科学史会议上曾经预言:“中国传统科学思想,可能会在科学发展中,发挥大于人们所承认的作用”。关于机体内环境的稳态控制机制,实验医学已经苦苦探索了一个多世纪,至今仍无头绪,从这个简朴的“环”中,西方的学者们,能否得到一些启迪?
  古典中医的系统理论,是将人体作为一个,以能量为中介的稳序控制过程来认识的。《内经》称之为“阴平阳秘”的“权衡”态。它是由一个能量的时空序流(营卫运行)来推动的。分布在机体上中下三部、表间里三层,由筋脉肉皮骨(五脏、五行)组成的一切局部器官及其功能过程,就是通过这一“阴阳相贯,如环无端”的环流,将其组织联系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的。这就是中医整体观的实质。
  下面我们就来参观一下古典中医的“环”的具体内容:
  Ⅰ、人体系统结构:
  〖脏腑网络〗与特别重视形态结构的西医不同,古典中医重视气化(能量变换)、重视整体联系(营卫运行)。中医的脏腑之所以与五主、五合(即筋脉肉皮骨)及阴阳五行学说密切联系在一起,这说明它特别强调人体系统的能量过程无处不在、无时无行的性质。以阴阳的通应来解释脏腑、以五行来解释五脏,二(阴阳)五(木火土金水)通行之中,又重在“通”“行”,这才算是得到了古典中医的真传。心肾是机体气化过程的水火两极——即高(阳)低(阴)能两种状态,一种是动能(激发)态,一种是势能(基态)态。心动身应(“阳动阴随,而生木火土金水”)阴气生发(肝木),阳气下降(肺金),脾土居中囊括四行——营卫周身,反复S,运化万类。这就是阴阳五行学说的现代解。人体结构的表里上下四肢百骸九窍,都是由这五行网络所缔造。所以说,中医的脏腑遍布周身,无处不在、无时无行,水火通济,如环无端,混乎孰能穷之?
   〖身心控制〗人体作为一个动力学系统,它的气化(即能量变换)过程和营卫运行过程(能量传输过程)就构成了这一能量过程的全部内容。身心就是气化过程——阴阳(水火——高低能态)这两极,分别以经络系统和神经系统构成身心两个控制系统,各有一个控制中心(命门与神经中枢——大脑);心的过程与意识活动密切相关,主管人的主动性行为,与人体内外的各种随机事件相联系;身的控制过程主管人体系统的稳态控制功能,它的长程有序,局整内外,无不通应的经络系统(结缔组织中的白纤维——细胞外通讯网络,即贝时璋老所预言过的人体的电子半导体通路),与人体所有部分及宇宙整体的S相通应,将充满随机扰动的机体内外环境,随时序化为一个时空序的营卫环流,以保持一种“阴平阳秘”的“权衡”态(动稳态)。
  Ⅱ、整体状态的病机观:古典中医系统理论认为,疾病发生的根本机制是人体系统能量过程(气机)的异常(逆乱)状态造成的。而气机的异常只有虚实两种基本状态,而虚实就是辨证一切疾病的总纲。虚,即能量(气化、元气、正气、营卫运行之气)过程处于虚弱的状态;实,即能量过程较旺盛的状态。随机临床再进一步诊明具体的虚实状态,即虚实之所属、所在,即可明确无误地指导临床治疗,这就是古典中医病机观的实质。《灵枢》一些篇章,虽然也罗列局部症状,也有脏腑辨证的内容,也讲病因,但这与随机治疗无关,随机临床完全根据脉诊把握病机。对此,现代的医家常常感到迷惑不解。这是由于对疾病观念理解不同及诊疗取向(医疗的目的)不同造成的。古典中医环派理论“目中无病(症)”,现代中医“目中无人(整体)”。
  Ⅲ、脉诊——内窥病机的窗口:因为中医系统理论着眼于能量过程的随机状态,故而脉诊就成为最理想的诊查方法,所以歧伯言不离营卫运行、言不离脉色。以脉诊窥察气机,还可以将辨证和诊断融为一体。现代医学讲客观化、量化,其实动态的脉象本来就是可测量、可对比的客观量,如三菽重、六菽重,一呼三至、四至,人迎大三倍于气口……这些都是可对比的客观量,只是由于衡量的标准还不统一,量值还不够精确而已。现代医家诊脉,之所以言人人殊,是由于中医系统理论的离散,和脉学理论的混乱所致,与脉象的客观存在无关。《内经》时代以针疗为主,目的是调气,将能量分布不均匀的状态调平。脉诊以整体的三部九候诊和人迎气口诊为主,以之诊察各部能量分布的状态,医家即可一目了然,病机已在心中。当时医家临床胸有成竹,与脉诊的临床功用密切相关。
  总之,古代的系统中医学,创立了一个以整体为对象,以系统的能量过程为线索,以稳态控制为目的独步古今的医疗体系。这一医学体系,以最简朴的系统理论切入到人体生命的最深层次,故有执简驭繁、切合临床实际的效果。这说明以系统能量状态的序参量为核心,已经深入到人体稳态控制机制的认识。可以预料,在未来的生命科学时代里,它会象一盏明灯,照亮人类医学发展的方向。

2、瑰宝遗失
  有人认为,中医的衰落是由于受到了西方医学的冲击。这种认识是不正确的。虽然西方医学对中医的冲击不能低估,但是,中医的衰落主要是由于自身系统理论的离散造成的。而中医系统理论的离散,在很早以前就已经发生了,由于失去了系统理论的统系,它的非系统的理论体系,越来越趋近于西医的非整体理论,一经接触极容易混淆。譬如:中医的脏腑与西医的脏腑,如何区分?又如:“西医辨病,中医辨证”这种模式,不管是由谁提出来的,现代中医为什么能够接受它?就是因为,中医的“证”早已经丧失了整体辨证的内容,所以现代中医对将中医的“证”挂在西医的“病”的下边并不感到讶异。若站在古典中医环派立场上来看:将人整体状态的“证”,放到人体局部状态“病”的里面——犹如将一个西瓜硬到一粒芝里面,这是不是很滑稽呢?如今中医辨证从属于西医的诊断。这本身就表明现代中医已经自贬为二等医学,离开西医已经不能独立存在了,这就是现代中医可悲的现实!
  有人空喊中医的优势是“整体观”,这挽救不了中医衰败的命运。泛泛而论“整体观”,没有什么用处。因为传统中医的“整体观”不是一个空洞的概念,它具有实实在在的具体内容,并能够让临床医家把握它——它必须能够解释人体是如何作为一个整体存在的,以及应当如何进行整体辨证。至于说到“辨证论治”,如今被用的最多,同时也是用的最乱的就是这个“证”了。《内经》讲整体辨证并不用这个“证”,而用“病机”。病机不仅有客观存在的疾病本体的内容,而且有具体机制的含义。“辨证论治”是从《伤寒论》那里继承下来的。而《伤寒杂病论》中的“证”是症、症候群的意思。当时症字尚未发明出来。其实《伤寒论》中更具整体意味的是以六经来区分的“病”,它具有阴阳虚实的含义。再说“辨证论治”并不是《伤寒论》的精华,更不是传统中医的精华。《伤寒论》的精华蕴藏在“平脉辨证”和“阴阳会通”这一深层结构中。可惜的是,它至今仍深埋地下,仲景之书虽存,仲景之魂则亡矣,中医真正精华并没有被我们继承下来。人们纷纷谈论“整体观”和“辨证论治”,是在重温已往的梦——如烟、如雾,重重叠叠,看上去象真实的,伸出手去把捉,却原来是空空的。只空谈“整体观”,中医依然没有优势。要找回遗失的瑰宝,还得追循古人的足迹,对历史进行深刻地反思。如今一些中医的同行骇怕复古,怕别人说我们倒退。以我之见,中医要振兴、要前进,必需首先复古,而且是大“复古”、大“倒退”;不是倒退到明、元、宋、唐,而是一直倒退到两汉、先秦。中医不“复古之精华”绝无振兴之理。如今我们已经站到了横杆的下面,不往后退上几十米,还想要跳得高高的,岂有此理?
  远在汉代“废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时代,与自然科学(包括医学)关系密切的道家思想就已经受到压抑。后期道家用“气”来解释“道”,割裂了“道”的宇宙本体观,减损了辨证法的精华。以后,机械的阴阳家、五行家的思想相继浸淫着中医这块园地。尤其是王冰将“七篇大论”(即《阴阳大论》)塞进《内经》之后,传统的中医学术发生了根本性改变。后代医家之所以特别重视《素问》和《金匮要略》,而轻视更有价值的《灵枢》和《伤寒论》,绝非偶然。其中一些非系统的机械论,很投合已趋于离散的后代中医胃口。“病机十九条”已经成为后代中医的“方向盘”,开口动手便是脏腑辨证、外因辨证。致于中医的脏腑为何物?外因怎样与机体相互作用?则不得而知。离开了系统理论的统系,传统中医的一切都笼罩在“不可知”的迷雾之中。魂兮归来兮,魂何在?
3、找回“优势”,走向未来
  中医之所以为中医,是因为有它自身的精华,有它不可取代的优势,这才是中医之所以为中医的“自我”。要走出国门、走向未来,贡献给人类的就应当是这个“自我”。我认为,中医只有把握住自身的“优势”,才会有光辉的未来。如果不在历史的反思中重新找回那已经失去的“自我”,则我们的一切努力都将归于徒劳。


[ 本帖最后由 qinghu113 于 2008/10/7 23:11 编辑 ]
 楼主| 发表于 2008/11/4 23:09:37 | 显示全部楼层
"古典中医的环"是韦刃先生创立振荡中医诊疗体系的开山之作,奠定了振荡中医整体观的基础,因为这个以脉诊为中心所体现出的治疗整体观,与现代中医以脏腑为中心的整体观有很大的区别,所以有些中医网友发来邮件,希望向韦先生请教和学习,我只是个中医爱好者,对振荡中医有兴趣也在学习中,对韦先生的具体联系方式也不清楚,实在帮不上网友们的帮,很是抱歉,只能期待韦先生早日出书,我们再慢慢学习.
发表于 2009/2/18 14:58:34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无法探求形而下
 楼主| 发表于 2009/2/21 13:29:21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3 瑰宝追寻 的帖子

中医治病是形而上还是形而下?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18:11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