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2031|回复: 1

“新安医学”面临失传危险,安徽省欲重振中医药雄风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9/10 14:04:5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妇女得怪病“准备后事” 老中医两剂药“起死回生”

    “新安医学”面临失传危险,我省欲重振中医药雄风   

    9月8日,筹备多日的中医中药中国行终于来到了中医药资源大省安徽,此后的一个多月里,全省的17个市都会陆续开展系列的中医药宣传活动。很多人为此感叹:我省中医药迎来了发展的新机遇。但是新安医学尴尬的现状和堪忧的未来,也让很多人再一次将目光聚集到了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上来。

    望 新安医学面临失传危险

    在9月8日下午召开的全省中医工作会议上,省卫生厅厅长高开焰明确表示,当前我省中医药发展仍相对滞后,与大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仍存在较大差距,一些结构性、机制性矛盾依然存在。

    “首富”新安现在多无传人

    “新安医学”是我省徽州地区著名中医学派。

    省卫生厅中医局主任科员肖锋介绍,新安医学因为名家众多、医著丰富,一直为我国中医学界所重视。而我省著名的中医肾内科专家曹恩泽则表示,在以地区命名的中医学派中,新安医学堪称“首富”。在明清时期,新安医学达到了鼎盛,有历史记载的668名新安医家中,其中605名都是在明清时期。

    “可惜现在有相当一部分都没有传人,很多曾非常盛行的医术都失传了!”曹老说,现在除了黄氏妇科、新安曹氏外科等极少数新安学派还有现代传人外,多数医学已渐渐失传。

    中医院数量少实力悬殊

    “和西医院相比,我省的中医院太少了,完全无法平衡发展。”76岁的老中医徐经世老人感叹。

    据了解,目前,我省共有中医院99所,其中三甲中医院仅4所。和遍布全省的近千家西医院相比,实力差别着实有点悬殊。

    根据2007年的统计,我省中医年诊疗人次占医疗机构全部诊疗人次的18.5%,和2006年的19.3%相比,数字有所缩小,这意味着选择中医看病的人数有所下降。

    曹恩泽老人告诉记者,和我省中医药发展不理想的情况相反,作为“岭南医学”发祥地的广东,广东省中医院远比多数大型西医院受欢迎,而且中医院的效益也是首屈一指的。

    中医学生爱西医

    “我们班的很多学生,本科毕业后都开始改读西医的研究生了。没办法,学中医出来的学生工作不好找,社会需求也没那么多。”安徽中医学院05中医涉外班学生柳燕坦承。

  闻 中医的传奇和现实

    作为我国中医流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省的很多老中医都有很多传奇的诊疗故事。但是一说到中医的未来和传承,这些老专家们总是眉头紧锁。

    创造无数传奇

    胡国俊是我省著名的呼吸内科老中医,也是为数不多的“草根”出身的老中医之一。不久前,一名年轻女孩早上醒来忽然发现自己口眼歪斜了,在大医院住院加吊水,一个月后病情才见好转。而另外一个和女孩同样症状的病人,在胡国俊一个星期的针灸治疗下,病情就好转了。

    “有很多人都是西医实在看不好了,再来找中医。”徐经世老中医说了一个传奇的故事。有一中年女性患上一种西医查不出来的怪病,已经被大医院通知“准备后事”了。徐经世老人仔细诊视后,仅给病人吃了两剂“安宫牛黄丸”,没想到竟“起死回生”了。

    如今后继乏人

    “别说达到明清的顶峰时期了,新安医学已经到了青黄不接的地步。”出身中医世家的曹恩泽老人感慨,古人仅通过心口传授,就带出了无数传人;而如今即使有那么多中医高等学府和研究院所,“新安医学”还是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

    徐经世也感慨,现在能背出10首以上《汤头歌》的中医学生也不多见。安徽中医学院的学生张礼彪也承认,不仅是汤头歌,就连中医著作,也很少有学生抱着原著慢慢啃的,因为“看不懂”。

    “你看像我们这一辈的老中医,几乎都到了甚至过了退休年龄,可是能完全继承我们衣钵的中青年医生却少之又少。很多人都觉得学中医没有前途。”徐经世老人说到这些有些无奈和辛酸。

问 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为什么中医的发展遭遇了这么多问题,中医的出路到底在哪里?记者由此“问”了不少业内人士,试图找出问题的症结。

    中医西化严重

    相比日益强大的西医,中医的发展显得有些力不从心。部分中医和中医院甚至渐渐地被西化。没有把脉,看中医也是先拍片再开方;没有望闻问切,到中医院一样要照X光做心电图。

    “现在很多中医没有拍片、化验等西医手段的辅助,似乎都开不出药方了。中医的很多传统诊疗方法,比如把脉、听声、针灸、推拿、拔火罐等都被摒弃了,实在很可惜。古人说‘上工治未病’,现在却连能对症看病的‘下工’也越来越少了。”

    胡国俊感叹,现在的很多所谓中医,几乎完全被“西化”了,这样貌似看起来有利于中医与现代科技的结合,可却是对于中医精髓的最大糟蹋。不但不利于传统的新安医学的传承,反而会丢失中医的本质。所谓中西医结合,更多的是西医的“技”和中医的“药”的杂糅。

    中药售卖方式单一

    一格格的木抽屉,一包包的中药材,一杆小小的秤砣。 记者在省城胜利路上一家大型药店内看到,药店3/4的空间是大家常见的各种西医货架,只在药店的西侧,有一排中药的木抽屉。因为实在不起眼,其中药销售情况也不甚乐观。

    记者留意到,市民进得药店来,也多是奔着货架上的成品西药而去,中药柜台前,只有一些老人光顾。药店工作人员也表示:中药的销量远远无法和西药相比。

    “中药吃起来实在太麻烦。又要煎又要熬的,还要注意火候和用量,现代人哪有那么多时间啊!”市民许先生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观点。

    “药都”发展期待强势后劲

    作为中国四大药都之首的亳州,其目前的发展依然不尽如人意。除了中药材基地的地位未变外,中药工业规模和药材流通、中药科研依然缺乏强劲的动力。

    为了把亳州药都的牌子打出去,亳州市政府可谓铆足了劲。每年不断壮大的亳州市中医药博览会就是很好的证明。

    切 中医药资源大省变强省

    9月8日,国家卫生部副部长王国强在出席“中医中药中国行”安徽站活动时指出,安徽省的中医药有着良好的基础,而现在又碰上了发展的好机遇,因此把安徽这个中医药资源大省发展壮大成中医药强省存在很大可能。

    “中医要发展,首先政策上要大力扶持,像扶持西医一样扶持中医。”曹恩泽老先生指出,只有从国家到地方政府都全力扶持中医发展,并在当前的中医处于劣势的情况下给予一定的政策倾斜,中医未来才会值得期待。

    专科专病:另辟蹊径

    省中医院则在力求全面发展中医事业的同时,另谋出路,开设了特色的中医“国医堂”、“名医堂”;针灸医院每年都接待和派出很多中医人士做学术交流,向外求发展;蚌埠市三院还设置了专门的煎药室为看病的患者免费煎煮中药,等等,这些都是中医谋求特色发展的例子。

    徐经世表示,“西医看病, 中医看人”,随着现代人对于健康、养生和食疗等中医精髓的重视,中医的发展必将是大势所趋。中医倡导的“治未病”“冬病夏治”“食疗”等方式必将受到现代人欢迎。比如,省中医院专门为高端人士开设的“徽商健康管理中心”就很受欢迎。

    针灸推拿:向外求发展

    昨天上午,省中医学院附属针灸医院,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了“国家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的招牌;而就在半个月前,针灸医院还被世界卫生组织授予了“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临床基地”的招牌。

    对于这两块招牌,针灸医院院长杨骏觉得“分量很重”,作为国内唯一一所三甲针灸医院,该院也时刻关心着我省中医药的发展前景。“我们医院每年都要接收20 多名国外、境外进修的留学生,而且还有一些老外‘扎根’在针灸医院做了老外中医。”该院曹副院长表示,中医要好好发展,而走出国门走向世界则是可选择的一条路。

    越南姑娘武陈氏秋玉因为迷上中医,来到安徽针灸医院边学习边实践,从第一次给患者扎针时战战兢兢,到现在可以熟练地用中越两国文字誊写药方。她说她的梦想就是毕业后可以回国开一个专门的针灸诊所。“在我们国家,中医特别受欢迎。”

    发展科研,走入社区

    想让有着几千年历史的中医药和现代社会节奏合拍,就必须借力科学研究。据悉,我省将实施“新安医学振兴计划”,重点加强新安医学研究开发基地建设,争取国家中医药科研课题立项,建立多个把中药制成饮片、冲剂的研究机构,重新打造新安医学品牌。

    而利用中医“绿色天然、副作用小、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的特点和优势,让中医药走进社区医疗和与新农合医疗挂钩,对于合理配置医疗资源,减轻群众看病负担,也是当前急需考虑的问题。

    今年,合肥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已将451种常用中药饮片纳入特殊病门诊用药目录范围;省中医院扶持发展全省首个中医社区医疗机构——西园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亳州市引进建成中药饮片生产企业40多家等,都是很好的尝试。


来源:江淮晨报
 楼主| 发表于 2008/9/12 14:23:49 | 显示全部楼层

开发“新安医学”宝藏

新安医学是我国传统中医学中独树一帜的著名流派。如何让新安医学重放光彩,已经成为振兴安徽中医药事业的一项重大课题——

  传承发展任务重

  新安医学是祖国医学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肇自北宋,盛于明清。伴随徽商的崛起和徽州文化的繁荣,徽州人在“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思想影响下,医学兴盛,名医辈出,医籍浩瀚,并根据徽州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性,提出了系统的医学理论,形成我国传统医学中独树一帜的著名流派,因徽州古为新安郡,世称“新安医学”。

  据史料考证,自宋代至新中国建立前,“徽州府”卓然成家者820人,其中421人撰集汇编医籍约730种,并有30余种医籍东传日本、朝鲜。

  然而,当今在新安医学核心发祥地的黄山市,新安医学的研究和利用并不尽如人意。在中药资源的开发方面,黄山市现有药用动植物1700余种,其中蕴藏量丰富的大宗药材400余种,地道和珍稀品种60余种,当年设在屯溪老街的“翼农”、“同德仁”两大药房,曾主宰整个鄂浙皖三省中药市场,如今却“门前冷落车马稀”;在挖掘、整理和研究方面,黄山市在省内较早成立了新安医学研究中心,由于体制、经费等诸多因素,长期以来难以为继;在临床利用方面,稳坐“老大”交椅的黄山市中医院,去年的营业收入仅为黄山市人民医院的十分之一,近年来该市各地一些中医骨干人才纷纷外流。

  黄山市卫生局中医科科长吴叶生认为,新安医学在当地没有形成大气候的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新安医家以儒医群体和世医家族链为特征,形成了自身固有的师承关系,长期以来坚守着传男不传女、药方保密的传统思想,严重束缚着新安医学的传承发展;二是中医的学习周期相对较长,很多人毕生钻研,却最终建树不大,影响了人们学习中医药的积极性;三是现代科技条件下的西医“药到病除”,迎合了现代生活的快节奏,与中医讲究的“调补气血、固本培元”、“持中守一而医百病”在时效、疗效等方面反差太大,对中医发展形成严重冲击。

  与时俱进破难题

  当今时代,传统中医真的过时了吗?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院中医专家刘健认为,中医的“治未病”思想,讲的就是人体还没有发生疾病就要采取预防措施,这特别符合现代社会的健康理念。特别是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医药在防治慢性病、老病、亚健康状态调整及养生、保健等方面的优势更加突出,这为新安医学的振兴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

  省内外的专家学者普遍认为,要振兴新安医学,必须与时俱进,在城市以养生保健为主攻方向,实施“中医中药进社区”工程;在农村建立以中医药为主体、中西医配合的医疗卫生保健服务体系,重视发挥新安医学在特色专科以及疑难杂症诊疗等方面的优势,全方位拓展农村服务领域。

  新安医学专科齐全,世代相传。据不完全统计,自北宋以来,三代以上至三十多代的家传名医有63家300余人,如始于南宋的“医博”黄孝通的“黄氏妇科”、歙县蜀口曹氏外科、歙县郑村“南园、西园喉科”、歙县吴山铺程氏伤科等至今代不乏人,深得当地群众的信赖和推崇。据黄山市卫生部门统计,在该市医疗机构就诊人员中,选择中医的城市患者占五分之一,农民患者则高达三分之一以上。黄山市中医院院长胡为俭认为,中医中药具有简、便、廉、验的特点,在农村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基础,在农村卫生工作中具有广阔的服务领域。

  面对新安医学目前面临的困境,业内人士认为亟须解决以下四大问题:一是当地各级政府要站在以人为本、共建共享和谐社会的高度,把振兴新安医学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切实加大政策、资金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加大中医药行业的机构、人员等资源整合,加大对医疗、科研和中药资源开发等方面的投入,重视中医药行业各类人才的培养和使用,切实改变后继乏人的现状;三是积极探索保护新安医学知识产权的有效途径,充分调动广大名医名家的积极性,使新安医学传承跳出传统“师带徒、跟师抄方”的单一模式;四是当地各级政府要制订优惠政策,把符合条件的中医医疗机构全部列为定点医疗机构,降低中医药报销起付标准,提高中医药报销比例,缓解目前中医医疗机构普遍存在的投入不足、实力不强的现象。

  立足特色做文章

  近年来,黄山市围绕振兴新安医学进行了一些富有成效的尝试,一方面,加快中草药基地建设,另一方面,加大新安医学的整理和研究,近3年发掘新安医籍未刊本54种,并开始启动了数字化抢救性整理工作。2006年,该市又提出了一项“使‘土医生’成才、让中草药‘登场’”的计划,到2010年,确保每个乡镇卫生院有一名以上医师能用当地的中草药为农民治病,以缓解山区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

  黄山是徽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国内外著名的旅游城市,而新安医学作为徽州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充分利用自身特色优势,在新时期发挥独特作用具有广阔前景和空间。中医药临床杂志社黄辉副编审提出在黄山市筹建并申报“中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的建议,该基地包括生态植物和药用植物相结合的中医药文化园、中医药博物馆、中医药文化休闲广场、中医药文化展览馆等设施,将新安医学“物化”建景,使之成为集观光、考察、体验于一体的文化景点。



(记者:吴江海  来源: 安徽日报 )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20:30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