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825|回复: 1

中医术语怎么翻译引发争论 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6 13:18:5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本月在上海成立,旨在推进中医基本名词术语英文翻译的国际标准化进程,促进中医药国际交流、翻译和研究工作的发展,培养相关专业的翻译人才。

  记者采访了该委员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李照国等专家,发现这个目前唯一的中医翻译国际组织的高调亮相,引来了医学翻译界、中医界的质疑和争论。中医术语,究竟怎么翻译才能顺利地走向世界?

  “五脏六腑”译成“五个仓库和六个宫殿”

  “你听说过吗?‘五脏六腑’翻译出来的意思竟然成了‘五个仓库和六个宫殿’;‘白虎历节’(关节肿痛)译成了‘白色的老虎在奔跑’,关节痛跟老虎跑有什么关系啊;‘三焦’原来被译成‘三个加热器’,世界卫生组织制定国际标准时则译作‘triple energizer’,即三个功能合成器,意思还是不明确……”李照国一口气举了好几个类似的例子。

  “把中医一些术语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时,意思绝对不能扭曲。”他觉得,现在中医翻译问题不少,比如“经络”,不少人翻译成meridian(子午线),“子午线是一条人们假想的线,但根据中医理论,经络是实际存在的,这样翻译会引起歧义,让人觉得经络并不存在。”他认为,经络是“人体内气血运行的隧道”,翻译成“channel”(通道)较为妥当。

  李照国说:“针灸中的不少穴位,最好用拼音加解释的译法,但西方人用的是代码,比如‘足三里’,其实是胃津上的第36号穴位,西方译成‘ST36’。”有人提出,出现两种不同译法时,把用代码的译法放在第一位。“西方采用的翻译方法过于简单,很难翻出内涵,而且针灸发源于中国,翻译中,中国的元素越来越少,这怎么行?”他觉得应该“名从主人”,如何翻译要按照发源地国家的说法。

  李照国介绍,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翻译专业委员会有200多位专家,其中有中医药及中医翻译方面的专家,也有不少汉学家。专业委员会将为国内外中医翻译的专家搭建平台,一起研究中医经典著作,探讨翻译中出现的问题,校正世界卫生组织制定的标准中出现的一些不恰当翻译,推进中医翻译的国际标准化,组织对外交流,让中医更好地走向国际化。

  翻译得太复杂,不利于中医走向世界

  对于李照国的说法,上海中医药大学主攻医学英语的副教授杨明山提出了不同见解。“翻译只是一个符号,关键要让别人明白其内涵,翻译中医术语,最重要的是遵循‘等效翻译’原则,且翻译的人一定要精通中医。”

  他举了个例子,中医有个术语“齿痕舌”,中国人认为是牙齿打印(teeth-printed tongue),而国外则认为是扇贝舌(scalloped tongue),“虽然显示的语言符号不一致,但指的都是舌头的一种形状,也就是体虚的表现。尽管翻译不同,但只要指的是同一个概念,双方就可以交流。”

  杨明山觉得,对中医术语翻译的争论不必总纠缠于一些“低级错误”。去年,联合国有关部门出版的《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凝聚着众多国际专家的心血。他觉得,任何中医术语的翻译标准都不可能是完美无缺的,所以他不反感有人对此标准提出建议甚至批评。

  事实上,一些常见的翻译错误已被改正,人们不必总拿那些“过时”的翻译错误当“反面典型”。杨明山认为:“当前的任务应该是如何学习和普及此标准。”

  “翻译得太复杂,不利于中医走向世界。”杨明山说,一些中医专有术语只有中国人可以直接用拼音。此外,他认为翻译中医术语时应该请西方专家帮忙,“就像《圣经》能传遍全世界,就是因为它翻译成各种文字时‘入乡随俗’。”

  中医术语翻译面临人才匮乏的问题

  译还是不译,究竟怎么译?尽管对此各方意见不一,但争论透露的共同信息则是:中医应该走向世界,而术语的翻译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关。

  “中医术语的翻译问题是中医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传统中医介绍给国外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中国中医药学会翻译学会主任委员谢建群透露,早在10年前,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学会的要求,中国中医药学会翻译学会成立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中医,“对慢性疾病患者来说,西医化学制剂的副作用比较明显,而且价格昂贵。中医用的都是天然的植物草药,毒性较小,且属于自然疗法。”谢建群分析,所以中医走向世界的发展前景很好。

  但是,中医术语翻译现在面临一个人才匮乏的问题,“中医翻译的人才必须英语好,精通中医。我遇到过几个毛遂自荐的人,但他们的水平还不够。”谢建群觉得中医翻译人才队伍的培养很重要。现在,他所在的翻译学会中,主任委员和副主任委员普遍老龄化,需要有新鲜血液补充进来。

  【焦点故事】

  中医医生给外国人看病,借用西医术语

  沪上中医名家张建明擅治各类疑难杂症,他的病人中有些是外国人。给外国人看病,张医生都得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例子向对方解释,有时不得不用西医的语言,否则一旁的翻译就不知道怎么翻译了,“目前,西医的确是一门强势医学,中医的影响无法和其比,所以大多数时候不得不借用西医的语言来让病人理解。”

  有一次,张建明遇到一名美国病人。这个老外长年咳喘,久治不愈。给他把脉后,张建明随口说了一句:“这是痰热蕴结。”同行的翻译听后,一脸迷茫:“啥意思?这个怎么翻译?”

  张医生只得再解释一番:“就是发炎了,相当于西医说的顽固性炎症。”

  听到原来就是发炎的意思,翻译恍然大悟,顺利翻译给美国病人听。像“阴虚阳亢”“火不归源”这些词,张建明经常要先给翻译解释一番。

  “中医的翻译要遵循以我为主的原则,确保中医的本质、特色和习惯,绝对不能变味,切忌迎合,要吸取菜名翻译的教训。”张建明认为中医术语翻译得是否准确,直接关系到中医走向世界的成败。

  “像一些专门的术语,可以直接用拼音,然后在后面解释一下,让他们明白中医是如何观察、思考和描述的。”

  张建明提出,翻译中医术语最好能邀请熟悉并热爱东方哲学的外国语言专家,“在中国的外国专家翻译出来的效果会好一些,因为他们了解中国人的语言环境、思维方式和表达习惯。”


来源:新民晚报
发表于 2008/8/18 11:42: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任重道远啊

中医任重道远啊,
我一辈子病未停过,现在我女儿三岁了,人很聪明,想从小培养她学中医呢,最好连英文一起学,为祖国传承效力.呵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5/1/10 20:3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