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酷爱中医,那是因为我自幼体弱多病,与医生打交道交多的缘故.父亲识得几个字,对医药知识略知一二,常给我讲些这方面的故事,使我从小对古老神奇的祖国医学产生了兴趣.
我从小体弱,有点发育不良,大大小小的毛病总是不断,我多希望遇见高明的医生能为我解除病痛,可求医的过程,失望总比希望多许多.
我的学生时代是在动乱的年代结束的.那时我读初中,我的大学梦也在那时破灭.我当了农民,但似乎也还快乐,因为懵懂的我什么也不懂.
随后我当了兵,成了那个时代最让年轻人羡慕的革命军人.军队生活艰苦而单调.文革造成了书荒,除了领袖著作,在书店你很难买到其他的专业书籍.我知道我的一个朋友在自学,只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他居然在研究微积分,虽然我不懂,但我知道那属于高深的数学领域,我很羡慕朋友,他的自学精神也勾起了我的学医梦.从那时起,我开始了艰难的自学历程.
我接触的第一部医学著作是<<温病条辩>>,那是我从一个爱好中医的朋友那里借的.以现在的眼光看,一个没有任何中医学基础的人要直接读懂它根本是不可能的.我坚持把它读了三遍,却是一片茫然.了无头绪,为了搞懂天干地支的概念及排序,我参考了不下五本书.我像只没头苍蝇般地乱撞.我很希望有人能教教我,哪怕指点指点也好,但是没有.
退伍后我回到单位做了汽车司机.那时候这是一份令人垂涎的工作.许多人梦寐以求,但我却不喜欢它.我认为干这个职业的人应属于那些不爱读书的人.事实上干这个职业你根本就没有时间读书.我主动放弃了这份工作,当时许多人怀疑我神经是否出了问题.但我还是改行做了修理工,因为八小时之外,我有了读书学医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我用心研读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做了大量的笔记.我从这里找到了打开祖国医学宝库的钥匙.这时的我依然没有老师,但是我靠着自己的执着,终于闯过了最艰难的入门关.
一九八五年,光明日报社办了所中医函授学校,面向全国招生.我喜出望外,马上就报名成了它的学员.那时学中医的人很多,当年注册的学员就达2万余人,大名鼎鼎的"505神功元气带"的发明人来辉武,在那时也称得是我的同学.学校人才济济,中医界名宿都来助阵,他们想办一所有传统中医教育特色的社会大学,培养中医人才.这些努力终于没有成功,国家不肯承认它的学历.许多人因此退了学,但我还是坚持读完了它.它使我第一次系统地接受了中医学基础理论教育.就是就是拿着那个国家不承认的学历.我通过了执业考试,从单位辞了职,成了一名执业中医师.
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开考后,我勇敢地报了名,我相信自己的实力,我珍惜这个能圆大学梦的机会.用了四年的时间,我通过了全部考试课程和实习,拿到了国家承认学历的大专文凭.我很自豪,当年个体开业的中医师里,我是唯一有正规学历的人.一个偶然的机会,我与区医科大学一位主管成人教育的主任见过面.谈起我的经历,这位主任惊讶不已,"了不起,真有毅力,你的经历有点让人不可思议",这是他对我的评价.因为参加自考那年,我已年过不惑,而我的考试成绩相当骄人.
如今我已从医多年,回首当年的自学经历,酸甜苦辣,让我感慨不已.有人问我付出这样的代价是否值得,我说这是我一生取得的最大成绩.自学给我打下了坚实的医学基础,使我在临床实践中受益良多.
在网上我看到许多朋友表达了学习中医的渴望,有人在苦苦寻求入门捷径,因此写下以上文字,希望能对有志自学的朋友有所助益.我想告诉这些朋友:做学问很辛苦,很艰难,也没有什么捷径,唯有你的努力,才能使你成功.
中医药学是我们的国粹,是我们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与发展祖国医药文化传统,是我们这一代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我们肩负着崇高的使命,让我们一起努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