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中医网

 找回密码
 立刻加入
查看: 1420|回复: 0

孟河医派记事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08/8/1 15: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孟河医派记事                
                 作者:屠执中
            作者单位:同济大学中医研究所(上海,200092)
【摘要】  孟河医派作为著名医派之一,其形成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可谓为葛洪医药余绪。孟河地区历代名医辈出,宋代出了许叔微,著《本事方》,开医案类著作之先河。明代王肯堂著《六科准绳》以求“宗学术之规矩”,“求醇疵互辨”。至清代,孟河地区积集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为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孟河医派著名医家如费伯雄、马培之、巢崇山、丁甘仁等纷纷走出故土,有多名名医东行上海,开业授徒,共和国建国前后许多著名中医专家皆传承于孟河医派。
【关键词】  中医流派 孟河医派 形成 传承 医药学史
    孟河医派这个品牌能唱响大江南北,以至名满海内外,有许多重要情节和史实亟待钩沉,这是我们的责任,今举其略而言之。
    孟河地处江苏省常州市城北经济开发区临长江边上的一个小乡镇。要还原十九世纪清代孟河风土人情,是不可能的了。然则,在一部名叫《好云楼初集》里记录了时为江苏督学李小湖走访费伯雄,来孟河时所观察到的景象:“巾车赴河庄,只轮转辘;一路板声,纳禾场已筑。乌下多白颈,农来尚赤足;不放锄柄空,种麦秋雨沐。”“嘉山对黄山,两山夹一城。……江落沙洲拓,幸远波涛惊。”山不高而秀逸,水不深而澄澈,地丰而物阜,民勤而朴实。督学感叹此地必定是孕育“名士为名医,倍泄山川灵”的好地方。另外有一则是清同治赵宾?的记录:“孟河故多良医,有声振寰曲,为名公钜卿所倒屣者,一时喧赫,舳舻衔接数十里。”一个小小的乡镇以医事有如此盛况,也可以说是空前的了。
    关于孟河医派的形成背景,现在能查寻到最早的源头,可追溯至东汉三国时期。庐江左兹授九丹液仙经于葛玄,沛国谯人华佗传学于弟子吴普,吴普与葛玄素有交往,葛玄的孙子葛洪尽传祖上衣钵,是中国医药史上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当时就隐居在毗陵郡豁地内的茅山,他用毕生精力汇帙晋以前所能见到的医籍上千卷,辑成《玉函经》,书虽佚失,但今尚能见到它的精选本《肘后方》和葛洪弟子陶弘景补厥成的《肘后百一方》。日本著名学者丹波元胤说:“按是书名肘后者,言其方单省,足以力办,可以挂之肘后以随行也。”《四库全书提要》也称:“其书有方无论,不用难得之药,简要易明,大旨精切。”这样的书,向来受到家乡医家的青睐,孟河医派里的费伯雄所著《食鉴本草》、《怪疾奇方》,马培之著述《青囊秘传》,巢崇山的《千金珍秘方》,丁甘仁的《外科丸散验方录》等书都能找到《肘后方》痕迹。道是葛洪医药余绪是完全有根据的。
    到了宋代,常州出了个许叔微,进士出身,以医名于世,著有《本事方》,秘藏本传至高僧荆山浮屠,再传到宦官罗知悌手里,罗是元朝末年名医朱丹溪的老师,丹溪翁特别珍视《本事方》,让他的弟子整理出版的《丹溪心法》即是仿照《本事方》而作的,这便是如今医案类著作的初始形式。孟河医家都将自己的经验案例分付学生传抄留世,与这位许叔微先生当年的做法一脉相承。
    明代常州又出了一位进士出身的名医,他是金坛王肯堂,著《六科准绳》凡一百二十卷,《四库提要》说:“其书采摭繁富,而参验脉证,辨别异同 ,条理分明,具有端委。故博而不杂,详而有要。于寒温攻补无所偏主。……世相竞传,为医家之圭臬。”可以看出王之所以要著这部大型类书,是因为六科缺少准绳之故。他本着“宗学术之规矩,不事猎奇斗艳,求醇疵互辨,读书融会贯通,视古人为知已”的著书立说理念,为后来费伯雄作《医醇剩义》,旨在纠偏归醇,大有启发和开悟。
    清代学者陆膺一谓:“叶天士之后,江浙间医家多以治温病名,独武进孟河名医辈出,并不专治温症。由是医界有孟河派、叶派之分。”叶天士,江苏吴县人,清代康熙、乾隆年间名医,出身世医之家,幼承庭训,博览医籍,转益多师,30岁时已声名远扬。对温病的传染途径、致病部位及辨证论治方法等,均有独到见解,他以仲景之说为体、河间之论为用,系温病学说的奠基人之一。平心而论,叶天士绝非“长于外感温病,拙于内伤杂症”,相反他对内伤杂症也有着相当精湛的造诣,是位杰出的临床大家。只可惜与他同时的名医表现出相当的不团结,他与薛生白之间的相互抵毁,与徐灵胎之间的轻视诟病,都有史实可证,使叶派这个优秀品牌不停地受到伤害,在叶的学生中又没有一个出类拔萃的能为叶派重振旗鼓。而就在那一时期,形势出现转折,常州已积集了一批学养很深的医界人物,如与徐灵胎关系相当密切的法徵麟、法公麟兄弟,著有《本经疏证》、《本经续疏》、《本经序疏要》的邹澍,著有《医学读书志》的曹青岩等人,以“研古籍,穷义理”在学术界已形成相当浓厚的气氛,而且与孟河早期的一批精英,如王九峰,费士源、马省三、巢沛三、丁佩堂、沙晓风等已建立学术上的沟通,为孟河医派的崛起奠定了坚实基础。毋怪乎丁甘仁说:“吾吴医学之盛甲天下,而吾孟河名医之众,又冠于吴中。”
    孟河四大家之一的费伯雄,字晋卿,号砚云子。伯雄为费氏世家第七代传人,少秉异志,有神童之称,聪慧过人,被选拔贡生后,但以救人救世为己任,禀承家学。尝云:“医学至今,芜杂已极,医家病家,目不睹先正典型,群相率而喜新厌故,流毒安有穷哉!救正之法,惟有执简驭繁,明白指示,庶几后学一归醇正,不惑殊趋。”著《医醇剩义》,取各家之长而舍其偏,面临极难凶险之症,率以和缓应对,常有出奇制胜之妙。孙费承祖,号绳甫,克绍箕裘,有乃祖遗德余风,中年后移居上海,以善治危重急奇诸病见称。有侄费子彬从其业,传费家风范,子彬先生是常州籍著名画家戴元俊的姑夫,戴早年从之游,集有侍诊脉案处方。戴与儒医屠济宽有丹青之谊,曾委托其整理成《费子彬医案》,因日寇入侵,抗战军兴,稿件散落无复寻觅。
    孟河医派另一中坚马培之,名文植,晚号退叟。祖上曾掌事明太医院,子孙世其业。至祖马省三,名声益显,有《证病十六则》传世,简明精要为治外证之纲领。马培之随祖临诊十六年,精于内、外及喉科。光绪六年,由江苏巡抚吴元炳荐举入京为西太后诊疾,深得幸宠,家有御赐匾额“福”和“务存精要”。著有《马批外科全生集》、《医略存真》、《青囊秘传》及医案行世。学生众多,著名者如武进丁甘仁、无锡邓星伯、丹阳贺季衡。传贺季衡者有颜亦鲁、张泽生等,现上海同济大学终身教授、全国著名中医学家颜德馨即颜亦鲁哲嗣,全国著名中医学家朱良春是马培之侄孙马惠卿的入室弟子,均得马家秘传。
    巢崇山,名峻,其先人为乾隆年间名医巢沛三,擅外科刀圭,并长于内服汤药及秘制丸散膏丹促其消溃,多有他医不识之妙,旁参同郡沙氏、江阴戚氏手法。行医沪上,治验刊载《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传有《千金珍秘方》一书。
    丁甘仁,名泽周。学医于圩塘马绍成,继问业于马培之外科和汪莲石伤寒学,熟谙经方,兼通时方,援古证今,博闻广见。初行医于孟河,继迁苏州,复东行上海,定居沪上四十年,受益民众逾千万,孙中山嘉勉其济世之心,亲颁匾额“博施济众”。著述有《喉痧证治概要》、《思补山房医案》等。丁甘仁长子孟淦早故,长孙济万;次子仲英,孙济华、济民、济南;三子涵人,女懋英、德英;重孙景耀、景源、景孝、一谔均克承祖业,上世纪五十年代寓居香港和美国行医。学生中尚健在者仅存上海中医药大学著名教授沈仲理,已年过耄耋,接近期颐了。
    孟河医派重要人物走出故土,当在太平天国之后。费伯雄晚年寓居泰兴,巢崇山、费绳甫先后到了上海,马培之则定居苏州,丁甘仁先迁苏州,复东行上海,初到上海时得乡贤巢崇山提携,但很快就以高超的医艺引来全国各地众多的从游者。当时中医界私人传授,每多保守思想,对医学造诣秘而不宣,或传临床经验而不讲理论知识,使从师问业者众,得一技之长者少。丁氏认为:“个人带徒方式不能满足培养中医人才之需要,拯救祖国医学遗产,为当务之急,刻不容缓,为振兴中医事业,普及与提高教育为关键。”遂邀请名流李平书、王一亭诸公发起筹备,集资办学,复联合沪上名医谢利恒、夏应堂诸同道,于1916年创办“上海中医专门学校”,为配合临床,又着手创办沪南、沪北广益中医院门诊和病房作为实习基地,并主持《中医杂志》为增进学术交流广开门路。一时众望所归,中医界公推丁氏为上海中医学会首任会长。期间为全国培养了一大批中医骨干,其中佼佼者颇不乏人,如建国后担任上海中医学院院长的程门雪、黄文东,共和国建立前后著名中医专家丁济万、秦伯未、章次公、曹仲衡、刘佐彤、陈耀堂、张伯臾等都是一代中医翘楚。
    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在创办之初还做了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即在校长谢利恒领衔下编纂成的《中国医学大辞典》。谢观,名利恒,武进人,以硕儒延聘商务印书馆,参与编纂《辞源》,与同乡陆尔奎、方毅、臧励和为民国初年之文字改良运动中有名的“武进四杰”,以编纂各种辞典而著称。《中国医学大辞典》为研求中医者挈其纲领,为沟通西医者导彼先河,被称誉为“中医自立之标杆,中医走向世界之先驱”一点也不为过。谢与丁的这一段情谊和业绩,为孟河医派无疑又增添了一道绚丽的光环。
转自:《中医文献杂志》2006年9月24卷3期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刻加入

本版积分规则

小黑屋|手机版|民间中医网论坛 ( 黔ICP备19001372号 )

GMT+8, 2024/12/23 12:2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23 Discuz! Tea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